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约翰生简介

约翰生简介

2016-04-01 09:52: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约翰生简介(共4篇)约翰·班扬的生平简介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约翰生简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约翰·班扬的生平简介》

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约翰?班扬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里。约翰便在那儿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

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他在自传中写到,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的,有关于未来审判的,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对此,他尤为困扰。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简直就是坏事做尽。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

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因此班扬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这一经历很可能使约翰?班扬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好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班扬的妻子经常向班扬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当时班扬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

不久,班扬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很深。但礼拜完了以后,他马上跑去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在那里他与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日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猫游戏。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楞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我,很不高兴的样子。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

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他写到: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约翰?班扬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当神开始做工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不过,要注意,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他有时满怀希望,

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作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典和爱而满心欢喜。 那次经历以后,他写到,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景况中。其实,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经历,而是不断的循环。我们将发现,在班扬的人生历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 16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那年,他加入了一间非国教的教会。当时英国国教和非国教教会并存,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纷纷产生,有上层的团体和下层的团体。下层的团体通常被称为清教徒教派。起初清教徒是一个绰号,这些人觉得英格兰教会在穿着、宗教仪式和教义上都与罗马天主教并无二致,因此想净化教会,摒弃其中许多的宗教仪规。

在这些清教徒之间,又有不少分歧。有些人对另立教会不抱希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责任似乎就是留在英格兰国教教会,与那里发生的一切作抗争。还有一群人以“持异见者”而闻名,他们的另外一些绰号反不为人知。他们觉得英格兰教会已经走得太远,很难再加以纠正,重回《圣经》的原则。因此,他们认为,除了离开国教教会,别无选择。约翰?班扬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持异见者”的教会。而这间教会在施洗的问题上倾向于浸信会的观点。 两年后,班扬的妻子去世;同年,班扬所在的那间教会的牧师约翰?纪福特也去世了。纪福特的布道对约翰?班扬的一生影响很大。他死后,会众邀请班扬作他们的牧师,为他们布道。其实班扬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三年后,即1658年,班扬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同一年,伟大的克伦威尔也去世了,他的一个儿子试图掌管政权,但他太软弱无能。许多人对克伦威尔统治下的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早已不满。两年以后,也就是1660年,查理二世重新登上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复辟。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教会的绝对效忠。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不列颠国的唯一的合法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持异见者”的处境日趋艰难。当时,约翰?班扬不仅在他自己的教区传道,而且还探访周围的一些村庄。1660年的一天,当他正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那时候,布道许可证只颁发给接受英国政府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法庭对班扬的判决是这样的:“约翰?班扬,裴得福郡人,是一个„„的劳工,自从„„年以来,他故意不上教堂(指的是国教教会),不听道,却主持数个非法的秘密聚会,扰乱民心,违反了国王陛下的法律。”

约翰?班扬因此被判十二年的监禁。他入狱时32岁,直到44岁才获释。在这期间,他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宽松,他可以到监狱外探访朋友;有时他不能外出,但朋友可以来探访他;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严厉,折磨审讯不断。他写到:“我发现自己疾病缠身,站立不稳。我被迫离妻别子,在这个地方忍受骨肉分离之苦。这一切痛苦不仅是缘于我对世俗享乐的贪爱,而且因为我想到如果我被迫与我可怜的家人分离,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匮乏。我那可怜的失明的女儿玛丽,她尤其令我牵挂。唉,一想到我的玛丽所要忍受的,我就心如刀绞。可怜的孩子,你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怎样的苦难啊!你会被鞭打,不得不乞讨,忍饥挨饿,衣不蔽体,还有千千万万无法想像得到的灾难。我是不能见到你们,但愿这风儿能把我的思念吹到你们心里。哦,我也要提醒自己,要把你们都交在神的手里。可是离开你们实在让我痛心。” 1672年,他终于获得赦免。新国王意于复兴罗马

天主教。为此,他作了一个政策性的决定,释放所有的“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人在推行英国国教的各团体之间引起更多的纠纷,以便可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就这样,约翰?班扬获得了释放。获释后,他马上重返讲坛,在各村之间巡回讲道。

约翰?欧文是班扬最熟悉的清教徒作家之一,他共有二十多部作品流传于世。他当时是国王的大臣,是一位法庭布道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到伦敦地区时,常常去听约翰?班扬布道。一次,国王听说约翰?欧文常去听班扬讲道,就问欧文:“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为什么要去听一个从未受过教育,未受过训练的人讲道。”约翰?欧文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若我能拥有那补锅匠布道的能力,我宁愿放弃我的知识。” 约翰?班扬在布道方面的恩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他能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在写作上也如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独特的风格。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被投入监狱,这次又是因为根据法令,传道人必须持有执照才能布道。班扬的罪名是非法传教。幸运的是,这次监禁持续了不到一年。这样,约翰?班扬一生中共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心里一定常常纳闷:如果神果真呼召我传道,为什么我会在监狱里呆这么多年?使我这么多年与会众分离?我本可以布更多的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他肯定能发现自己饱经磨难的原因。 正是在狱中期间,班扬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写《天路历程》。这本书日后成为历世历代读者的祝福,这想必是班扬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但神确实这样成就了。班扬在第一次监禁时着手写这本书,大约是在第二次监禁时完成的,因他第二次出狱后,《天路历程》便首次出版。这本书流传之广,翻译的文字之多,仅次于《圣经》。人们读的次数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发现它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地昭示了神圣的真理。书中有许多地方与主耶稣用比喻讲道时的风格很类似。班扬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揭示了深奥的真理。

后来,约翰?班扬撰写了《天路历程》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离开毁灭城,奔向天国城。这个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班扬自己的生平,以及他生命中不同时期悔改的历程。他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在基督徒的天路遭遇中得以反映。

事奉多年,班扬亲眼目睹许多人走过了同样的历程。同时主也用不同的方法引领他们,在同一条天路上经历不同的事,进入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他从中取材,写了该书的第二部分,这回主人公不再是基督徒,而是女基督徒。他以他在事奉中所见的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作原型,描写了基督徒的妻子和几个邻居的经历。 在这里我们略举一个例子。在书中有一位害怕先生,他走的路与勇敢先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他们行的是同一条路,遇到同样的关键时刻,但他们行路的途径,应付的方式却很不相同。可见神在形式方面是不拘泥的。

约翰?班扬卒于1688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位父亲将其子赶出家门,因他离家出走。这个年轻人到了班扬那里,央求他与其父谈一谈,以便能与父亲和好。班扬骑马冒雨赶去,见到了那个父亲。父子俩在他的劝说下和好。但班扬由此得了重感冒,并死于此。死时离他六十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

一百年以前,如果有个人说到揭丑人(muckraker),或者市井圣人(wor ldly-wise man),或者名利场(Vanity Fair),或者失望泥沼(the slough of despond)及耻辱山谷(the valley of humiliation),他一定知道自己是在引用《天路历程》中的话。自从这一作品第一部发表于1678年以后,两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国家这本书恐怕是除去《圣经》以外阅读人数最多的书籍。当然,现在对于我们当今读者来说,它不会象对班扬时代那些淳朴的非国教信徒影响那么大,那些人对于原罪深信不移,害怕地狱的火焰,虔诚地期待救赎。然而,尽管该书有些复古主义信仰,其主要读者是非国教信徒,但它仍然值得一读,不仅因为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因为它是一部几乎没有故意使用技巧的书。

基督教仅由寥寥数人创立,而且这些人绝大多数默默无闻,未曾见于文字记载,对此我们惊叹不已。但如果我们想象这些人有可能像约翰?班扬一样,这样这一奇迹就没那么令人困惑了。我们来回忆一下班扬的一生:一个穷补锅匠,当过兵,几乎完全没上过学--他确实说过他一度忘记了如何读书写字,后来转信清教,于1660年因“支持参与几次非法集会”而被捕,此后十二年,除去几个星期以外,一直在贝德福德(Bedford)监狱中度过,拒绝有条件开释,声称,“你今天放我出去,我明天还要祈祷。”入狱后留下妻子和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双目失明,在狱中依靠写作和背诵《圣经》及约翰?福克斯(John Foxe)的《殉教者书》(Book of Martyrs)度日。1675年再度入狱六个月,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天路历程》的第一部分,后来再度被释放,却成为了他所在时代最著名的牧师。

《天路历程》用今天看来怪异的英语写成,是一部写给一般人看的简单的讽喻体小说,用异常简单的答案回答了那个令人生畏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救赎?”这一作品从整体文化上与奥古斯汀和但丁相去甚远,但这该书与这两个人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该书只奉那种非黑即白的道德,呼吁强烈的虔诚(尽管班扬本人善良而宽容),而这种虔诚今天只能在我们知识未能触及的蛮荒地带才能

发现。作为本书的作者,他的梦想,口吻,幻想,和赤裸裸的良知,简直就是个疯子,无疑为弗洛伊德提供了完美的实习机会。

但《天路历程》依旧是本优秀的书。它不仅影响了上百万对于上帝心存恐惧的普通人,而且同样能感动知识分子,例如肖伯纳。它的散文风格是天生而非人为的,强劲,坚硬如钉,有力,甚至是睿智的。对于商人道德的描述,还有比那个安逸舒服的“私心先生”描述利得更简明吗?“可我的曾祖父不过是个水手,眼睛看一边,船划向另一边,我绝大多数财产也是靠同样手段获得的。”如果我们对于神学无动于衷,那么作品达到胜利的高潮时的节奏和不加掩饰的真诚也很难打动我们,“当他走的那天到来之时,很多人伴着他来到河边,他走下河去,说道,‘死亡,你的尖刺在哪里?’他越走越深,说道,‘坟墓,你的胜利在何处?’然后他就死了,所有的小号都在河的另一边为他奏响。”《天路历程》的销路早已突破10万册, 而且此书在世界各地, 被译成200多种语文和方言,成为圣经之外, 最多翻译本的书籍! 班扬的另两本销路不错的作品则较不为人所知:假想的传记《恶人先生的生与死》(1680),以及寓言《圣战》(1682).第三本书则揭露班扬的内心生命和为受到呼召的工作所做的准备,名为《恩典满满予罪魁》(1666),这本冗长而完全绕着班扬生平在打传的书,原本可能会让人感觉太过自夸,不过他写作这本书的本意却仅是想高举基督徒对恩典的概念,并希望能安慰到那些与他有着同样经验的人。

篇二:《朱煜·个人简历》

朱煜·个人简历

一、学历履历

朱 煜,男,1963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的前身——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曾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后调回母校主讲历史教学论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至今。

在苏州大学先后获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校级课题十余项,在权威期刊、CSSCI期刊、台湾地区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已出版《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材学概论》、《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等著作八部,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于友西主编)。

学术兴趣: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史、台湾历史教育、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课题(仅列个人主持的项目)

1.主持“历史教材分析与研究”课题,1997—1999年,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校级。

2. 主持“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课题,1998-2001年,江苏省教委“面向21世纪培养初中教师方案”研究课题,省级;

3.主持“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研究”课题;1999—2002年,扬州大学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4. 主持“中学历史教材编制与运用研究”课题,项目号:E/2003/04/07,2002-2004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约翰生简介

5. 主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复合型历史教师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6.主持“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法课程改革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7. 主持“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现状与教师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5-2007年,扬州大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课题,校级;

8. 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学校历史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6-2008年,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级;

9. 主持“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课堂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07—2009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约翰生简介

10. 主持“江苏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课题,项目号:2010SJB770007,2010—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省级;

11. 主持“民国时期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课题,项目号:10LSB002,2010—201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

12.主持“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课题,项目号:10YJA770078,2010—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部级;

13.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11—2013年,校级重点;

14.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2008—2011,扬州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通过,校级。

二、研究成果

(一)著作部分

1.《历史教材学概论》(专著),23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作者;

2.《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编;

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30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个人独著;

4.《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5.《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6.《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主编;

7.《小学历史·地理·社会课程60年(1949-2009)》(专著),29万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第一作者;

8.《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专著),40余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个人独著。

(二)论文部分

1.《浅评识图题〈时局图〉》,《中学历史》1986年第6期;

2.《近年高考历史试卷“填图与识图”题的发展与不足刍议》,《中学历史教学》1987年第3期;约翰生简介

3.《也谈怎样讲授〈天朝田亩制度〉》,《历史教学》1989年第3期;

4.《浅谈历史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2期;

5.《班主任工作与心理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6.《浅谈插图与历史教学》,《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年第1期;

7.《浅谈迁移与中学历史教学》,《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8.《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议》,《中学历史教学研究》1997年第5期;

9.《对高师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课的几点认识》,《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0.《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功能与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5、6期合刊;

11.《论适应素质教育的校内历史考试与评估》,《教学月刊》1998年第6期;

12.《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13.《论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课程设置》,《洛阳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4.《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5.《历史教科书中“课文思考题”的教学研究》,《历史教学》1999年第10期;

16.《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历史教学》2000年第5期;

17.《论中学历史教科书习题的改革》,《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6期;

18.《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洛阳师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9.《中学历史教材习题创新浅议》,《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期;

20.《试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1.《新世纪历史教师进修内容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22.《学术论文研读与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

23.《论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1期;

24.《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历史教学》2002年第9期;

25.《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26.《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与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27.《台湾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其理念试析》,(台湾)《历史月刊》2003年第1期;

28.《论初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编纂、特点与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8期;

29.《从“教本”到“学本”》,(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4期,2003年9月;

30.《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31.《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历史教学》2003年第11期;

32.《中国大陆初中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述论》,(台湾)《历史教育》第9、10期合刊,2003年12月;

33.《谈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34.《评“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教学》2004年第1期;

35.《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36.《200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5期;

37.《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1期; 38. 《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39. 《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40.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读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期;约翰生简介

41.《历史意识:20世纪20年代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分析》,《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42.《民国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编制及其价值取向》,《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43.《论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有效衔接》,《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9期;

44.《高校“历史教学法”技能课定位说之质疑》,《历史教学》2007年第10期;

45.《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历史教育改革》,(台湾)《历史教育》第11期,2007年12月;

46.《“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47.《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师研究性教学》(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8.《论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标准》(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9.《注重理论分析,探索课改热点》,《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0.《论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研究范式》,《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51.《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52.《黄质夫与民国时期“栖霞新村”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

53.《教师的“过程”目标哪去了:关于历史课“教”的“过程”目标》,《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

54.《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期;

55.《高校历史教学对中学教师的启示》,《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56.《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读20世纪初美国约翰生·亨利〈历史教学法〉札记》,《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2期;

57.《重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5期;

58.《价值与冲突: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美国历史”的叙述分析》(合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

59.《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以1930-1937年江苏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2012年第4期;

60.《抗战前江苏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电影》,《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61.《束鹏芳历史教学的流变与形塑》,《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及有关文集全文收录的论文:

1.《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2年第12期;

2.《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1期;

3.《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3期;

4.《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6年第9期;

篇三:《朱煜·个人简历》

朱煜·个人简历

一、学历履历

朱 煜,男,1963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的前身——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曾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后调回母校主讲历史教学论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至今。

在苏州大学先后获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校级课题十余项,在权威期刊、CSSCI期刊、台湾地区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已出版《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材学概论》、《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等著作八部,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于友西主编)。

学术兴趣: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史、台湾历史教育、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课题(仅列个人主持的项目)

1.主持“历史教材分析与研究”课题,1997—1999年,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校级。

2. 主持“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课题,1998-2001年,江苏省教委“面向21世纪培养初中教师方案”研究课题,省级;

3.主持“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研究”课题;1999—2002年,扬州大学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4. 主持“中学历史教材编制与运用研究”课题,项目号:E/2003/04/07,2002-2004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

5. 主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复合型历史教师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6.主持“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法课程改革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7. 主持“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现状与教师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5-2007年,扬州大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课题,校级;

8. 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学校历史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6-2008年,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级;

9. 主持“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课堂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07—2009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10. 主持“江苏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课题,项目号:2010SJB770007,2010—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省级;

11. 主持“民国时期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课题,项目号:10LSB002,2010—201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

12.主持“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课题,项目号:10YJA770078,2010—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部级;

13.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11—2013年,校级重点;

14.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2008—2011,扬州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通过,校级。

二、研究成果

(一)著作部分

1.《历史教材学概论》(专著),23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作者;

2.《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编;

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30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个人独著;

4.《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5.《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6.《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主编;

7.《小学历史·地理·社会课程60年(1949-2009)》(专著),29万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第一作者;

8.《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专著),40余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个人独著。

(二)论文部分

1.《浅评识图题〈时局图〉》,《中学历史》1986年第6期;

2.《近年高考历史试卷“填图与识图”题的发展与不足刍议》,《中学历史教学》1987年第3期;

3.《也谈怎样讲授〈天朝田亩制度〉》,《历史教学》1989年第3期;

4.《浅谈历史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2期;

5.《班主任工作与心理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6.《浅谈插图与历史教学》,《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年第1期;

7.《浅谈迁移与中学历史教学》,《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8.《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议》,《中学历史教学研究》1997年第5期;

9.《对高师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课的几点认识》,《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0.《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功能与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5、6期合刊;

11.《论适应素质教育的校内历史考试与评估》,《教学月刊》1998年第6期;

12.《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13.《论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课程设置》,《洛阳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4.《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5.《历史教科书中“课文思考题”的教学研究》,《历史教学》1999年第10期;

16.《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历史教学》2000年第5期;

17.《论中学历史教科书习题的改革》,《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6期;

18.《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洛阳师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9.《中学历史教材习题创新浅议》,《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期;

20.《试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1.《新世纪历史教师进修内容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22.《学术论文研读与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

23.《论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1期;

24.《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历史教学》2002年第9期;

25.《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26.《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与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约翰生简介

27.《台湾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其理念试析》,(台湾)《历史月刊》2003年第1期;

28.《论初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编纂、特点与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8期;

29.《从“教本”到“学本”》,(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4期,2003年9月;

30.《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31.《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历史教学》2003年第11期;

32.《中国大陆初中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述论》,(台湾)《历史教育》第9、10期合刊,2003年12月;

33.《谈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34.《评“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教学》2004年第1期;

35.《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36.《200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5期;

37.《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1期;

38. 《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39. 《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40.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读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期;

41.《历史意识:20世纪20年代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分析》,《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42.《民国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编制及其价值取向》,《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43.《论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有效衔接》,《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9期;

44.《高校“历史教学法”技能课定位说之质疑》,《历史教学》2007年第10期;

45.《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历史教育改革》,(台湾)《历史教育》第11期,2007年12月;

46.《“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47.《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师研究性教学》(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8.《论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标准》(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9.《注重理论分析,探索课改热点》,《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0.《论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研究范式》,《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51.《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52.《黄质夫与民国时期“栖霞新村”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

53.《教师的“过程”目标哪去了:关于历史课“教”的“过程”目标》,《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

54.《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期;

55.《高校历史教学对中学教师的启示》,《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56.《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读20世纪初美国约翰生·亨利〈历史教学法〉札记》,《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2期;

57.《重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5期;

58.《价值与冲突: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美国历史”的叙述分析》(合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

59.《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以1930-1937年江苏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2012年第4期;

60.《抗战前江苏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电影》,《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61.《束鹏芳历史教学的流变与形塑》,《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及有关文集全文收录的论文:

1.《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2年第12期;

2.《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1期;

3.《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3期;

4.《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6年第9期;约翰生简介

5.《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读20世纪初美国约翰生·亨利〈历史教学法〉札记》,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4期;

6.《中国大陆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问题探讨》,《新世纪的历史教育》(方骏主编),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版;

7.《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改革的探索之旅:〈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百篇精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三)参编著作

1.《新编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崔剑主编),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资治通鉴新编》(卞孝萱主编),黄山书社1996年版;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张保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全效学生辞海·初一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全效学生辞海·初二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全效学生辞海·初三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全效学生辞海·高一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全效学生辞海·高二高三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陈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四)参编教科书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白月桥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白月桥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五)教育随笔、言论(部分)

1.《宰予昼寝现象》,《扬州日报》1992年4月16日第3版;

2.《人才·教育·名校效应》,《扬州日报》1992年10月20日第2版;

3.《抢落榜生的启示》,《人民日报》1993年9月21日第1版;

4.《还是委婉说服好》,《扬州日报》1994年3月22日第2版。

三、成果获奖情况

1.《浅谈插图与历史教学》,1994年5月获江苏省教委第三届五四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三等奖;

2.《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1994年8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3.《历史教材学概论》(著作),1999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优秀历史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4.《中学历史教材研究》,2000年11月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2000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优秀历史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6.《历史教材学概论》(著作),2001年2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7.《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基本特点与启示》,2002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历史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8.《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2005年9月获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9.《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2007年4月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理论创新类三等奖;

篇四:《关于耐心的名言》

关于耐心的名言精选:
1、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韧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培根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2、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作者简介: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人。关于耐心的名言。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
3、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拉・封丹[法] 
(作者简介:让・德・拉・封丹(1621―1695)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
4、坚持对于勇气,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永恒更新。――雨果[法] 
(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约翰生简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约翰生 约翰生的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约翰生简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约翰生简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347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