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

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

2016-04-08 09:45: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共5篇)读《人生五大问题》有感读《人生五大问题》有感《人生五大问题》原来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洛亚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傅雷家书》中傅雷推荐给正在恋爱的儿子。傅雷的译笔真好,记得他在前言里说,...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读《人生五大问题》有感》

读《人生五大问题》有感

《人生五大问题》原来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洛亚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傅雷家书》中傅雷推荐给正在恋爱的儿子。傅雷的译笔真好,记得他在前言里说,之所以翻译这本书,是因为他觉得书中论说与中国伦理暗合,亦适合当时中国的情况„„莫洛亚本书是20世纪初,傅雷译这本书是1935,而我读这本书时已经是21世纪了,读起来仍然很入心。

其实关于友谊这个问题一直相当困惑,不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最优,怎样的朋友才能算的上是挚友。近日这些问题在我心中更加激荡起来,以致在网上搜索信息希望可以看到一些作家哲学家的文章已得到启发,这就是看到这本书的缘由。

其实我也只看了一遍,对于其中的理论也没能完全理解乃至深入思考,但攫取了能够解决我的冲突的片段。我终于不得已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只能是泛泛之交,具有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而不可奢求灵魂的契合。书中说,如果人生中能得一灵魂相契的挚友,,即使等待二十年也已属幸运之事了。现象确实如此,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知音难觅了,我还傻头傻脑得到现在才明白,或者说到现在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实事上人总是孤独的,即使连个面对面说话的人之间他们交流的效率有多少大概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猜大概有一个临界值,超过了这个临界值,人们就会产生灵魂一体,觅到知音的感觉了吧。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对话都是心不在焉的自说自话。若是一个总是喜欢认真思考认真对话的“傻逼”总是一天到晚面对这么一群人,他大概总会伤心,抑或“再也不弹琴了”。但我一瞬间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身在一个几近真空的宇宙中,凭借着这巨大真空中稀薄的空气,以期表达自己,顿觉十分孤独。

但也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个人还抱有一点找到知音的想法,他就不会失去希望,这种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本书兼具“理论上的明智”与“实际的明智”,希望读罢本书,读者可以对“人类之于配偶于家庭于国家应该如何生活”,有所领悟。

篇二:《幸福的悖论.周国平》

《幸福的悖论》--周国平

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幸福”一词的意义过于含混,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的不同。哲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幸福论,可以担保的是,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谓幸福的“秘诀”,如果不是江湖偏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罢了。

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到幸福么?萨特一生可谓功成愿遂,常人最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乎都毫无瑕疵的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对一切关于幸福的抽象议论都不屑一顾,而对一切许诺幸福的翔实方案则简直嗤之以鼻了。

最近读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最后一题也是“论幸福”。但在前四题中,他对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爱情和婚姻,家庭,友谊,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透辟的论述,令人读而不倦。幸福问题的讨论历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关系到幸福的客观条件,另一是心理方面,关系到幸福的主观体验。作为一位优秀的传记和小说作家,莫洛亚的精彩之处是在后一方面。就社会方面而言,他的见解大体是肯定传统的,但由于他体察人类心理,所以并不失之武断,给人留下了思索和选择的余地。

自古以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始终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叹,都缘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说法,女人是感情动物,爱情和婚姻对于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动动物的男人,在事业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倘若在爱情和婚姻上失败了,他仍然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

可是,就在这个人们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很少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诚然,热恋中的情人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宠儿,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有许多人一辈子也没品尝过个中滋味。况且热恋未必导致美满的婚姻,婚后的失望、争吵、厌倦、平淡、麻木几乎是常规,终身如恋人一样缱绻的夫妻毕竟只是幸运的例外。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在异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个最佳对象,一个所谓的“唯一者”、“独一无二者”,或如吉卜林的诗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这样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这相遇上,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事实上,爱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缘。正如莫洛亚所说:“如果因了种种偶然(按:应为必然)之故,一个求爱者所认为独一无二的对象从未出现,那么,差不多近似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唯一者”,会化身为千百中形象向一个渴望爱情的人走来。也许爱情永远是个谜,任何人无法

说清自己所期待的“唯一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到了坠入情网,陶醉于爱情的极乐,一个人才会惊喜地向自己的情人喊道:“你就是我一直期待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唯一者。”

究竟是不是呢?

也许是的。这并非说,他们之间有一种宿命,注定不可能爱上任何人。不,如果他们不相遇,他们仍然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唯一者”。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他们与其他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经过一次化合反应,他们都已近不是原来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与别的元素发生相似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也许不是。因为“唯一者”本是痴情的造影,一旦痴情消退,就不再成其“唯一者”了。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凡是经历过热恋的人都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太理智、太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最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最富于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最容易感到幻灭。如果说普通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感伤主义,又进而导致纵欲主义,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唯一者”,他注定找不到。

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究竟

可能吗?我知道有一种真实,它能不断地激起幻想,有一种幻想,它能不断地化为真实。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爱情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恋爱者的心中,即使人们对爱情的感受有千差万别,但在爱情问题上很难作认真的争论。婚姻就不同了,因为它是有形的社会制度,立废取舍,人是有主动权的。随着文明的进展,关于婚姻利弊的争论愈演愈烈。有一派人认为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莫洛亚引婚姻反对者的话说:“一对夫妇总依着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人的水准而生活的。”此言可谓刻薄。但莫洛亚本人持赞成婚姻的立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结合保持相对稳定的唯一方式。只是他把艺术家算做了例外。

在拥护婚姻的一派人中,对于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又有不同看法。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家,尼采和罗素,都要求把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反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主张婚姻以优生和培育后代为基础,同时保持婚外爱情的自由。法国哲学家阿兰认为,婚姻的基础应是逐渐取代爱情的友谊。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和爱情融合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

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不过,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其中诚如莫洛亚所说必须有诚意,但单凭诚意又不够。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更难达到。“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话也可理解为:千百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婚姻的不幸,但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单独造成幸福的婚姻。结婚不啻是把爱情放到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经受考验。莫洛亚说得好,准备这样做的人不可抱着买奖券侥幸中头彩的念头,而必须像艺术家创作一部作品那样,具有一定要把这部艰难的作品写成功的决心。

两性的天性差异可以导致冲突,从而使共同生活变得困难,也可以达成和谐,从而造福人生。

尼采曾说:“同样的激情在两性身上有不同的节奏,所以男人和女人不断地发生误会。”可见,两性之间的和谐并非现成的,它需要一个彼此接受、理解、适应的过程。

一般而论,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长于抽象观念,女性长于感性直觉,男性用刚强有力的线条勾画出人生的轮廓,女性为之抹上美丽柔和的色彩。

欧洲妇女解放运动初起时,一班女权主义者热情地鼓动妇女走上社会,从事与男子相同的职业。爱伦凯女士指出,这是把两性平权误认作两性功能相等了。她主张女子在争得平等权利之后,回到丈夫和

篇三:《参考文献 范例》

范例一:

[1]叶澜.幸福不自奢谈出[J].现代教学,2011,(5).

[2]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5~203.

[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4~152.

[4]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23.

[5]冯建军.论教师的幸福与专业幸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

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262.

[6]孙峰.教师专业伦理的价值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

[7]胡春明.教育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1.

[8]刘文霞,桑志坚.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

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55.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

[10]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125~344.

[11]丁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0:218~219.

[12]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7~226.

[13]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4~161.

[14]朗文出版公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英语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7:648.

[15]骈宇骞.中华字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185,68.

[16]许慎撰,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5:3.

[17]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

2007:89.

[18]赵谨.话说中国人之三教九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46.

[19]沙哈尔,汪冰,刘骏杰译,汪冰审校.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

社,2007:33.

[20]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1]郑雪,严标宾,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奚恺元.撬动幸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3]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4]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内尔·诺丁斯,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6]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7]龙宝新.幸福:从概念到意蕴——兼论朝向幸福的教育之能为与难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28]向晶.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9]李培森.大众文化兴起中教师幸福惯习的失落与复归[D].西南大学,2009.

[30]白亮.教师生活:从职业倦怠走向幸福[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1]杨钦芬.论教师的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2]莫洛亚,弗洛姆,亚伯拉编译.人生五大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8.

[33]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生活方式”抑或“谋生手段”的教师职业观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34]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5]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8.

[36]贾会彦.论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幸福感[D].广西师范大学,2006.

[37]Robert A.Cummins·Anna A.L.D.Lau·David Mellor·Mark A.Stokes. (2009), Encouraging Governments to Enhance the Happiness of Their Nation: Step 1:Underst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1,pp.23-36.

[38]Luca Stanca.(2010),The Geography of Economics and Happiness:Spatial Patterns i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Conditions on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99,pp.115-133.

[39]Mary Steffel·Daniel M.Oppenheimer.(2009),Happy by What Standard?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Comparisons in Ratings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92,pp.69-79.

[40]Alfred M.Dochery.(2010),Education and Happiness in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41]Katherine G.Denny·Hans Steiner.(2009),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Happiness in Elite Collegiate Athletes,Child Psychiatry Hum Dev,40,pp.55-72.

范例二:

专著:

[1] [美]杜威(Dewey,J.).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6.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

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2版)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23,68-70,74,311-312.

[4] [美]费斯勒(Fessler,R.),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J.C.).教师职业生

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高耀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2,66-71,21-22,22-28.

[5]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59-260,242-265, 258-259,249-250, 250-252, 253-254,254-255, 261-262.

[6] 黄济,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4-69.

[7] 傅道春,等.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7-78.

[8] 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新探:若干理念的阐释与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

社,2007:135.

[9]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85:330,330-331,331.

[10]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48-349.

[11] 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684.

[12]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92.中学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

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222.

[1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3.

[14] [美]布鲁克菲尔德(S.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2.

[15] [加]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

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9.

[16]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

[17] [美]帕克·帕尔默(Parker J. Palmer).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2.

期刊论文:

[18] 高艳,等.基于适应性的就业能力研究及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0,33(3):70-74.

[19] Carol R. Rinke.Understanding teachers’ careers:Linking professional life to

professional path,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08(3):1~13.

[20] 丁笑炯.对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

育研究,1998(2):69-75.

[21] 王小棉.新教师入职初期所遇困难的研究——兼析传统师范教育的缺陷[J].

上海教育科研,1999(4):34-36.

[22] 戴锐.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02(4):95-97.

[23] 陈海凡.初任教师的适应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3(4):11-15.

[24] 周立群.新教师常见问题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

3-7.

[25] 胡维芳.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6(6):135-137.

[26] 邓艳红.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65-68.

[27] 王红梅.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性调查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17(9):61-64.

[28] 王平,郝涂根.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教育适应性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71-74.

[29] 胡琳丽,郑航.师范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与学习适应性的关

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69-1271.

[30] 杨彦.幼师生学习适应性及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0

(9):69-70.

[31] 崔源琳,冯维.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重庆

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6):86-89.

[32] 冯维,等.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的相关研

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55-357.

[33] 王颖.普通高师毕业班学生职业认同调查研究——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2009,21(5):29-34.

[34] 石艳.免费师范生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对某师范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免费

师范生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4):46-51.

[35] 封子奇,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7):69-75.

[36] 张燕,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640.

[37] 王华敏,黄良勇.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1(4):90-92.

[38] 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

于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44-152.

[39] 许明.英国教师教育专业新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9):73-77.

[40] 杨薇,郭玉英.骨干教师视阈下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来自第一批高中

课改实验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0(7):83-86.

[41] 谢安邦.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理论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

5-8.

[42] 郑友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6,26(6):71-76.

[43] 吴琼.“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多赢效应[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88-90.

[44] 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4):58-62.

[45] 黄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13(6):14-16.

[46] 邱秀华.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趋势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5(2):40-43.

[47] 何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3):44-47.

[48] 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36-40.

[49] 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1(4):43-48.

[50] 张大均,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6-62.

[51] 刘富喜.教师职业认同的指向和态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7(9):64-65.

[52] 宋广文,魏淑华.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1):80-86. [53] 王鑫强,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152-157.

[54] 孙利,佐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

(5):80-84.

[55] 程巍,等.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

教育研究,2008,20(5):45-48.

[56] 郝文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专业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112-116.

[57] 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师教育,

篇四:《指引人生的经典话语 智者主动寻找问题》

1、最美好的东西,最好是错过他。当我们不能拥有的时候,放弃也许是唯一不让自己痛苦的方式。
2、智者主动寻找问题,愚者坐等问题找上门来。
3、智慧归勤奋的人。指引人生的经典话语 智者主动寻找问题。财富归仔细的人。权力归勇敢的人。天堂归德行的人。
4、在以后相处时,多几分谨慎,少说些易引起误解的话,避免授人以柄。这样,有助于你在人际交往中更为成熟,少些是非。
5、在人生的道路上,智慧能解决很多问题,勇气则解决智慧解决不了的问题。
6、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指引人生的经典话语 智者主动寻找问题
7、与其花时间与别人争斗,不如留点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人生匆匆,还须珍视现在。
8、有逆境、挫折和悲伤,人生才有意义,

篇五:《追求真理的名言》

1、我能想像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就是传播真理,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利斯特
2、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3、实实在在的真理,顶天立地的品格,比什么爵位都高。彭斯
4、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追求真理的名言。培根
5、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斯里兰卡<太阳报>
6、通过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罗曼·罗兰
7、通向谬误的道路有千百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法国)谚语
8、为了拥护真理而要受到各种打击,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暂时孤立(光荣的孤立),甚至因此而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 人生五大需求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4476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