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2016-04-17 23:23:1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共4篇)读《拖延心理学》有感(原创)阿言的永远下一秒“开始”——读《拖延心理学》有感你有没有曾经这样过?或许你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又或许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所以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篇一:《读《拖延心理学》有感(原创)》

阿言的永远下一秒“开始”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你有没有曾经这样过?或许你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又或许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所以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在最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大家先不急着对号入座,先讲个小故事。

(一)

阿言是个好同事,踏实肯干,思路灵活,乐于助人,有个拖延的小毛病也无伤大雅。

周一领导交代了阿言周三交一个分析报告,领导简单地讲了一下分析思路,末了告诉阿言这个材料非常重要。阿言发誓一定把这个活干好,虽然周一白天有很多零零碎碎的事情。

周一白天,阿言上午开周例会,下午项目组会议,处理邮件和同事沟通;但这些事也不至于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但是他的确一个字都没有写。中间他帮后面的同事解决了Excel问题,帮后面的同事合同归档,帮左边的同事写策划案,但是直到下午下班,PPT上还是一个大标题。

周一晚上,阿言转战于微博,淘宝,各大门户网站,甚至他还打了一个国际长途,问一个很多年不联系的朋友什么时候回国。等他收回思绪已是午夜。

周二了,阿言知道快要到截止日期,但依然翻版了周一全天的各种行为,然后到了周二的午夜。虽然他也尝试写,但是按照领导的思路总是理不顺,反复纠结,PPT上只有一个大标题。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突然有了新的思路,磕磕巴巴地写了初稿,虽然和领导给他的思路不同,但他还文思泉涌,四个小时就搞定了。

他躺在床上想,思路总是在deadline(截止时间)才来,果然是个死亡线。但他不知道有些事情和思路无关,只有到了截止时间他才会采取行动。

(二)

有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风靡了30年,有一个豆瓣上有一个小组每天以30人递增。那本书是《拖延心理学》,那个小组是“我们都有拖延症”。

我承认阿言的故事里面有曾经的我的影子,但是现在已经大为改观。我也曾困惑为什么每次到了半夜12点才回文思泉涌,或许每个月的信用卡账单总有半数会拖到最后一天,或许有些琐碎的事情更容易引起我的拖延。后来我看在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法时,接触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后来发现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是一本科普类的心理学读物,读起来却妙趣横生,或许看到某些话说到你的心坎里面去了而鼓掌叫好。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三)

回到第一小节中的阿言,他会什么会有拖延症。阿言的母亲是有着工人阶级质朴情绪,从小督促我学习,甚至现场指导,经常写完一段当场挨打擦掉重写,他没少挨打。其实许多人的童年都是这样过来的。那时候大多数孩子不会直接反(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抗,拖延就成了唯一可以反抗的方式。幼年时代的阿言通过拖延来获得极弱的控制感,以逃避对愤怒和无助感的恐惧。

工作以后,他还是会拖延。有时候拖延的是账单,又是后拖延的时极其棘手的工作。但阿言都因拖延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拖延,他知道不要这样,却控制不住自己。用书中的观点去观察阿言,需要分析“你的拖延风格”

阿言说,他刷了无数次微博,甚至于两次之间没有刷出新的微博出来。或许是他的工作压力太大,无法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情。或许,他以为只是刷微博3分钟,或许一抬头3个小时就过去了,他总在想在看完这个帖子就开始写。他用着事物时钟,而且他不能把它和钟表时间同步。阿言说,他一想到领导的那个思路,他就发现中间好几张数据他无法取出来。他不善于向同事求助,却又不会拒绝别人。而且阿言说,他明明准备写了,却被什么事情打断算后不知所措,或许他有注意力缺失症。如果这个拖延现象只发生在冬天,或许他还有季节情绪紊乱。

有时候拖延从根本上说根本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里问题。从根本上说拖延问题是一个人在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而且阿言拖延症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网络和计算机让我们每周可以工作7天,每天工作24个小时,但是它也会引诱我们每周7天,每天24个小时的拖延着。

向书向别人改掉拖延症的帮助,标志着我们的自我觉醒,对自我有了准确的认知。如果想下力量去改变自己的看书的第四和第五部分,甚至附录中也有一些技巧,帮我我们改变。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拖延症已经很多了,至少我可以把写读后感这件事情在堆积如山的工作中排一个时间出来,在自己没有任何思绪,准备拖延时,阻止自己。再看以前的拖延状态下的自己,会发现自己用拖延来作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许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四)

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形形色色的拖延根源进行追溯。研究拖延的意义“不在于消除拖延。有时候对一些事情弃之不理反而对你最有利”,书中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接受自己,享受有自己掌握取舍和的事情。

场景一:将人推向拖延症深渊就是无规律。在外上班而且独居,常常对着黑乎乎的屋子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经常衣服都积累一周用洗衣机洗,一周擦一次地板,闲暇时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尤其周末非常明显,宅得发霉。

解决方案:建立生活的秩序感。(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每天早上7:00起床跑步20分钟,8:00之前到公司去吃早饭。早起跑步主要原因是强迫自己早睡,如果有一天放纵自己太晚睡觉,那么当天跑步几乎还是需要完成的。给自己挑选一部美剧共有8季,共计120集左右。基本上每天看一集,周末可以看2-3集。回家后第一件事情打扫卫生洗衣服,然后看书,到了22:15以后可以自由看电视,23点准时睡觉。

场景二:工作以后,压力释放速度赶不上积攒速度,长期的紧张感让自己无所适从,而且可支配的个人时间很少,逐步发展成晚上总是沉迷于网络或电视剧。比如说看四天能够看掉一部20集的电视剧,看时总是满心愉悦,过后总是自责和反省,自责时觉得前途一片灰暗,压力更大。

解决方案:执行10000小时梦想表。

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使用计划表,每月根据执行情况进行打分。直接管理每天的时间使用。每个月计划阅读3本书,每本书350页左右,为确保阅读质量需画思维导图或写读后感。阅读的书内容是宽泛的,但是需要通过自我阅读申请,只有理由得当才能进入阅读计划,书籍管理、科学、文学比例为1:1:

1。开始因为几次晚上加班到22:00,回家后只能洗澡睡觉,影响当天的阅读计划。后来调整为中午休息15分钟,剩余大约1个小时可以看书。这样也能不影响晚上看电视剧。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场景三:常常问逃避的是什么。这个月写了三次PPT材料,最多一份写了30张片子。在最开始接受任务的一刻就很想逃避,因为以前总是在晚上开始写,而且工作日琐碎的事情常常会把刚刚有的思路打断。但是这次全部都在工作间隙完成。

解决方案: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 自己真实的担心是思路不清晰,材料写完了无法得到认可,需要重写。在上班时间,我抽出宝贵的30分钟去思考怎么写,列下提纲,并得到领导认可。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将一个30页的PPT分解成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目标是在半个小时内把第二部分的2-4节写完,这样在工作的间隙将整个材料写完,大约花了3个小时。后来花了2个小时去确认细节。我甚至于在第一页没有仔细看写下的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后来的2个小时内仔细思考。

我试图像梁文道先生开卷8分钟里一样,通过短短的一篇读后感分享这本书,但这还是不能还原整个书的全貌,或者帮助需要的人改掉拖延症。希望大家能够读一下这本书,开始一段新的历程。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篇二:《读《拖延心理学》的感受》

读《拖延心理学》的感受

通过读《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使我对拖延心理有了更多的认识。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因为懒惰,恐惧造成的,如今看来,它的形成并不简单,它是由心里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拖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办事效率低,总在最后关头才把事情做好,这些都是我们所痛恨的,于是,这本书里给了我们许多方法,让我们去勇敢地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为成熟。

战胜拖延心理最关键的是正确地面对它,了解它。书中这一段话写得很好:如果你决心不再拖延,直面恐惧,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不够完美,你会怎么?成功对你来说有什么危险?认清自己的局限又有什么样的危险?如果你做了一个承诺,你真的会被困住吗?如果你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会怎样?谁说如果你按照别人的时间表做事,你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你可以着手开始做一些治疗拖延的事情,而先不用顾忌你内心的害怕。就像马克吐温说的:“勇敢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克服恐惧,战胜恐惧。”你必须有勇气放下对拖延的依赖。拖延之所以很难战胜,是因为它保护我们,不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一面,还帮我们躲避内心的烦恼和恐惧。确实,我们总是拖延,很多时候是在逃避心理的不舒服的感觉。书中还说,觉知你的情感,以一种友善的态度观察他们,尝试去理解他们,尝试开始行动,这样焦虑和拖延才不会主导你的生活。没错,我们对我们的情感的认识太浅了,是时候去慢慢深入地了解他们,虽然一些情感会(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使我们感到不舒服,但我们不能总是去躲避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真实的情感之一,并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只有真正地认识他们,才能认识自己的心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拖延。

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纯地传授拖延心理的相关问题,怎么去解决拖延等,它还提及到了很多心理上相关的问题,这是一个更大的范围,使我在阅读时越发感兴趣,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豁达地接受自己。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最可怕的事情失去全然地接受自己。”这个“可怕”的接受自己的过程——接受所有的缺陷、创痛和伤疤,同时也可以让你如释重负。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篇三:《拖延心理学》

1751年,一个信使正在等待塞缪尔·约翰逊写完那篇迟迟没有呈交的文章的时候,塞缪尔写下了以下一段关于拖延的文字:“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2007年,据估计7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其中50%的学生报告说拖延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而且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般人群中,慢性拖延问题影响到了25%的成年人。超过95%的拖延者希望减轻他们的拖延习性,因为这令他们表现不佳,也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够满意,他们因此而感到痛苦。既然我们有心想要消除拖延,为什么做到这一点就这么难呢?为什么我们会拖延?(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智力和拖延没有关系,所以你可以忘掉“只有当你才智超群的时候才能摆脱掉拖延”这样的想法,你也不该认为拖延是低智商的表现。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可能染上拖延的瘟疫。在升级和其他一些评估的持续压力下,学生会推迟写作论文和复习迎考的时间,当时间已经不多的时候才去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 在家里,拖延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清理地下室、油漆卧室、置换一个新手机,等等,谁没有被家里那些拖着没做的事务搞得不胜其烦呢?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人们经常不知道怎样辨识出真正的拖延,有时候我们只是将事情延后处理,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做每一件事,或者因为我们做事有所节制,需要一定的放松和休息,这两者的区别非常重要。要弄清拖延有没有成为你的一个问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它是不是让你烦恼不已。

有些人喜欢忙忙碌碌,各种事务和活动排满了日程表;赶着做完一件又一件事情,他们喜欢紧张的压力,没有想过要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有一些人喜欢生活过得轻松一点。他们可能会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完一件事,但是并不急于求成;他们没有背负任何特别的压力。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刻意地选择拖延。他们或许决定将事情延后,因为有些事情并不重要,或者因为他们想要在做出决定或者付诸行动之前好好地想一想。他们拖延是为了利用这样的时间

好好思考,让自己有所选择,或者想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有些人不会为他们的拖延烦恼是因为这些现象发生在无关紧要的领域内,而重要的事情基本上都能被准时完成。虽然拖延在他们的生活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它们基本上微不足道。

还有些人不会烦恼是因为他们没有估计到任何困难,他们也不承认自己在拖延。他们或许对要花多长时间完成一项任务过于乐观,他们始终低估自己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有些人是“乐观的社会活跃分子”,他们利用社会活动转移对拖延的注意力,并且乐在其中。他们外向开朗,过于自信,认为自己今天虽然拖延了一些事情,但是以后总会成功。(我就属于这类家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呐!So ,how can i change such circumstance ????? )

与此同时,另一些人的拖延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拖延给拖延者造成的内在后果就是他们必须承受某些内在情绪的折磨,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对一个旁观者而言,很多这样的人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可能非常成功,他们或许是一个埋首公司业务的律师,或者是一个兼顾三个孩子、志愿者工作和正常上班的妇女。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却感到极度辛苦。他们对自己感到挫败和愤怒,因为拖延使他们无法完成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虽然在外表上他们一切顺利,但是在内心他们却备受煎熬。许多拖延者发现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他们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虽然他们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他们开始了一项新的任务,并努力想要完成它,在这个过程中,一连串的思绪、情感和行为波动影响了他们,它们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称之为“拖延怪圈”。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当你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虽然你感到自己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马上就开始,但是你还是相信:不管怎么样,事情不需要你做什么特别的安排,总会自然而然地启动。只有当一段

时间过去之后,你发现这一次的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的时候,你的希望才变成了担忧。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2.“我得马上开始。”

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一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你不再盼望自己会自发地开始上手做事,开始感到需要马上得做点什么,但是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以你还是抱着一些希望。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时间又过去了,你还是没有上手做事,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甚至也不再是如何给自己做事的压力,而是一种不详的预感取代了所有那些剩余的乐观情绪。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开始,你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那些可能会永远地毁了你生活的可怕后果。此时,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几近瘫痪,同时,一连串的想法在大脑中打转:

a.“我应该早点开始。”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你意识到已经无法挽回了,只能沉痛地责备自己。如今站在悬崖边缘,你后悔不已,知道你应该早一点开始做事。一个拖延者这样说道:“我处于不停的哀叹之中。”

b.“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 ”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被避开的事情,拖延者什么事情都愿意做。重新整理书桌,清理房间,或者尝试按照新的食谱饮食,要做这些事情的强烈愿望突然变得无法抗拒起来。当初那些事情还没有这么繁重,但是你却避而不做,现在它们迫切需要你马上开工,但是你此刻却在做其他一些事情,忙得不亦乐乎,并以此来安慰自己,“好,至少我做成了一些事情!”那些转移你注意力的事务有时候让你处理得效果显著,以至于你相信在那件事情上你也正在大步迈进,但是最终,它仍然有待你去完成。(我就是这种情况.)

c.“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许多拖延者想要通过一些愉快的、立竿见影的活动让自己分散注意力。他们可能会去看电影,做运动,与朋友们待在一起,或者在周末去做徒步旅行。

虽然你努力让自己自得其乐,但是还有事情没有做完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你所感受到的任何一点快乐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负疚、担忧和厌烦。

4.“还有时间。”

虽然你感到负疚、惭愧或者欺骗了别人,但是你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虽然你脚下的地面正在崩裂,但是你还是试着保持乐观,盼望着“缓刑”的奇迹能够出现。

5.“我这个人有毛病。”

此刻你已经绝望了。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负疚、惭愧和痛苦也无济于事;盼望的奇迹也没有出现。对是否能完成任务的担忧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是我 我这个人有毛病!”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其他人都具有的某些东西:自我约束力、勇气、头脑。无论如何,他们能行!

6.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得不在背水一战还是弃船逃跑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道路之一:不做

a.“我无法忍受了!”内心的压力让你不堪忍受。时间已经很少了,这个任务在剩下来的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内看来没有完成的可能了。因为你无法再忍受那种难受劲,要摆脱这样的折磨看来超出了你的能力和忍耐力。心想,“我再也受不了了!”你终于觉得挣扎着要去做完这件事的痛苦实在是太巨大了,你逃跑了。

b.“何必庸人自扰呢?”在这最后的阶段,你可能会评估一下剩下来没有做的事情,认定这一次要想顺利过关实在太迟了。根本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件最初计划得好好的事情。现在你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不会创造出你当初想象的结果,所以何必庸人自扰呢?你放弃了。

道路之二:做 背水一战

a.“我不能再坐等了。”此刻,压力已经变得如此巨大,你再也不能坐等哪怕一分钟。最后期限如此临近,或者你的偷懒让你如此痛苦,以至于你终于感到做些什么总比无所事事要好。所以,你就像一个关在死囚牢里的犯人一样,把自己托付给了那无法逃避的命运.你开始做事了。

b.“事情还没有这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让你惊讶的是,事情并没有像你所担心的那样糟糕。虽然它很困难,令人痛苦,或者招人厌烦,但是至少你已经上手在做呢 这让你大松了一口气。你甚至可能还发现自己乐在其中!所有你所受的折磨看来根本是不必要的,“为什么当初我没有上手做呢?”

c.“把它做完就行了!”胜利在望,事情马上要做完了。你在跟时间赛跑,不容许自己浪费一分一秒。当你在大玩特玩将自己推向极限的冒险游戏时,你已经没有任何奢侈的多余时间可以用于计划、完善或者提升自己所做的事情。你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你究竟是否能够将它完成。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当那个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了还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精疲力竭而近乎崩溃,这几乎变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历经磨难,但是毕竟已经过去。再经历哪怕一次这样的折磨都让你无法忍受,所以你毅然决然地下决心从此不再踏入那个怪圈一步。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你已经打定主意,意志也非常坚定 直到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

就这样,随着一个放弃拖延行为的坚定誓言,这个拖延怪圈就画上了句号。然而,尽管他们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挣扎。(我从大一到现在三个期末考差不多都是这样,第三个学期好一些)

拖延的根源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篇四:《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二)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如何加快我的节奏,节约我的时间。我的理解是: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积成大目标。

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要通过一次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困难是,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吗?我会给这件事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做,这样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拖延心理学有用吗相关热词搜索:拖延心理学txt 拖延心理学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拖延心理学有用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拖延心理学有用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592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