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旅寓安南

旅寓安南

2016-04-19 09:34:0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旅寓安南(共2篇)...

《劝学诗翻译赏析_作者朱熹》
旅寓安南 第一篇

<劝学诗>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朱熹。其诗词全文如下: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旅寓安南}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劝学诗翻译赏析_作者朱熹。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鉴赏]{旅寓安南}
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

《夏日过郑七山斋翻译赏析_作者杜审言》
旅寓安南 第二篇

{旅寓安南}

<夏日过郑七山斋>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审言。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夏日过郑七山斋翻译赏析_作者杜审言。{旅寓安南}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旅寓安南}
[鉴赏]{旅寓安南}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夏日过郑七山斋翻译赏析_作者杜审言。“谷口”,汉代县名,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日图。“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旅寓安南}
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旅寓安南} 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旅寓安南相关热词搜索:旅寓安南翻译 旅寓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旅寓安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旅寓安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622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