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生地元参汤

生地元参汤

2016-04-26 11:23: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生地元参汤(共3篇)桔梗元参汤 治鼻炎桔梗元参汤清朝名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治疗鼻炎的方子,成分为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编辑本段关于鼻病根原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八中将鼻病根原解释为下:鼻病根原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生地元参汤》,供大家学习参考。

生地元参汤 篇一:《桔梗元参汤 治鼻炎》

桔梗元参汤

清朝名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治疗鼻炎的方子,成分为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编辑本段关于鼻病根原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八中将鼻病根原解释为下:

鼻病根原

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而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嚏喷。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语。)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

四种鼻病的对应药方

桔梗元参汤: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用法:煎半杯,热服。 五味石膏汤:治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用法:煎半杯,热服;胃寒,加干姜。成分:五味(一钱)、石膏(三钱)、杏仁(三钱)、半夏(三钱)、元参(三钱)、茯苓(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 黄芩贝母汤:治鼻孔发热生疮者。用法:煎半杯,热服。成分:黄芩(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元参(三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三钱,去心)。 苓泽姜苏汤: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用法:煎半杯,热服。成分: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橘皮(三钱)、柴苏叶(三钱)。

编辑本段桔梗元参汤解

该方子属于食疗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黄元御认为是人体内的气机升降圆圈转得不太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本段摘自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

生地元参汤 篇二:《独参汤》

独参汤

独参汤

主料: 人参30克。

辅料: 红糖30克。

制法: 将人参切片,放入锅中,加水约100克,煎约30分钟,取汁,加入红糖搅化即可服食。 功能: 大补元气,回阳固脱,兼有养血活血之功,对于产后失血过多,阳气虚浮欲脱所致的产后昏厥有急救之功。

主治 诸般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 独参汤

【来源】《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

【组成】大人参20~30克(去芦)

【用法】上药叹咀。用水300毫升,枣子5个,同煎至150毫升,随时细细服之。令患者熟睡一觉。

【功用】补气固脱。

【主治】诸般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独参汤

/wiki/%E7%84%A6%E6%A0%91%E5%BE%B7%E6%96%B9%E5%89%82%E5%BF%83%E5%BE%97%E5%8D%81%E8%AE%B2%E2%80%94%E2%80%94%E7%8B%AC%E5%8F%82%E6%B1%A4 人参30~60克,急煎服。

人参的用量多少,要随证、随人具体情况而定。须选用上品,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再随证加减。我常用的用量为25~60克,病危重者尚可多些。独参汤主治元气大虚,神昏气弱,脉微欲绝;或大出血者,或崩产脱血,血晕神昏等病情危急者;或行走之间,暴然眩仆,气微欲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此阴血虚而阳气暴绝,急宜此汤救之。

关系人体生命之安危者,气也。故先贤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大量人参(约60多克)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绝非其它药物所能代替。故必须独用而力专,量大而效宏,才能收起死回生之效。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之在人身,互为其根,不可分离。若阴血亏乏则孤阳无所依附,亦自飞越而脱。这时有形之阴血,不能急生,无形之阳气,急宜护固,况且阴生于阳乃太极之妙,因而取独参汤主之。人参得天地冲和之气以成形,用之以补冲和之气,使其一息尚存,而疗诸疾。

人参有野山参、园参和移山参的不同。目前药店中出售多为园参,移山参则较少,野山参更少且价钱昂贵。由于加工的不同,一般又分为生晒参、红参、白人参、白糖参等不同品种。独参汤中应选用生晒参、红参。白人参及白糖参较上述品种药力小、性平和,适用于补益药方中。另有大力参、高丽参,选其上等品也可用于独参汤。当然生晒野山参效力更好,但因本品少,价昂贵,不易得,故一般均不用,如有家藏或在大城中有条件购买者,也可以使用,量可稍小些。

独参汤的用量,成人一般为50~80克,病情较轻者可用30~40克。病情极其危重者,有时须用100克左右,急煎灌服或鼻饲。

我用独参汤时,常因病情危急,嘱急取人参捣一捣或轧为粗末、急煎15~20分钟即取一匙灌服,一边煎一边服,越煎药力越人,约1小时取浓汁再大量服下。(生地元参汤)

救脱三药参附萸

气血阴阳之脱,是临床最危急的证候,此时若能及时合理应用人参、附子、山萸肉,便能力挽垂危于顷刻,救命于须臾之间。

人 参

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之功效。为补脾肺、疗虚损之佳品,更为益气救脱第一要药,凡气血阴阳之脱,皆可救治。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人参气味俱厚,补气之力雄壮,“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删补名医方论》)、“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经疏》)。故补元气、救危急、挽虚脱,人参属第一。本品又善补脾肺,能资生化源,使气血生化充足,则精自生而形自盛。《本草汇言》云:“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气虚以此补之。”

《本草正》谓:“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新编》更言:“盖人气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决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四、五两,作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遽散而死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含三萜烯类皂甙、挥发油、糖类、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缩短神经冲动的潜伏期,并能引起抑制过程的加强和集中,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故能增强条件反射,提高分析能力,减少疲劳。又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条件刺激的抵抗力,能使机体对疾病抵抗力增强。小量、适量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作用特点与强心甙相似。能使末梢血管收缩,血压轻度上升。人参还能刺激造血器官,使造血机能旺盛,增加机体免疫力等。

人参的运用,不论单味或入复方均可收到满意效果,如独参汤即用本品煎服,可治卒然气脱及大失血后气随血脱的危证。用本品制成的人参注射液,用于心源性休克等危重证的抢救,疗效颇佳。人参配附子(参附汤),以益气回阳救脱,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手足厥逆、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证效捷。参附相伍,具有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健脾气的作用。气、阳

生地元参汤 篇三:《经典方剂》

【中医经典方剂=>解表剂=>扶正解表=>荆防败毒散】

【出处】 《摄生众妙方》

【组成】 羌活(4.5克) 柴胡(4.5克) 前胡(4.5克) 独活(4.5克) 枳壳(4.5克) 茯苓(4.5克) 荆芥(4.5克) 防风(4.5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甘草(1.5克)(生地元参汤)

【功用】 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 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用法】 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化裁】 无。

【附方】 无。

【附注】 无。

【文献】 暂无。

【研究】

【运用】

【说明】 【附方】 无。

【用法】 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生地元参汤)

【文献】 暂无。

【中医经典方剂=>解表剂=>扶正解表=>荆防败毒散】

【出处】 《摄生众妙方》

【组成】 羌活(4.5克) 柴胡(4.5克) 前胡(4.5克) 独活(4.5克) 枳壳(4.5克) 茯苓(4.5克) 荆芥(4.5克) 防风(4.5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甘草(1.5克)

【功用】 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 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用法】 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说明】 【附方】 无。

【用法】 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中医经典方剂=>解表剂=>扶正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辛附子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克) 附子(9克) 细辛(3克)

【功用】 助阳解表。

(生地元参汤)

【主治】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2.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

(生地元参汤)

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哑、喉痹、皮肤瘙痒等属阳虚感寒者。)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方解】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喉为肺系之门户,少阴肾经亦循喉咙至舌根。若为暴哑,乃大寒直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壮肾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此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剂,乃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体现。

【化裁】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再造散(《伤寒六书》)

【附注】 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文献】 方论 钱潢《伤寒溯源集》卷9:“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研究】

【运用】 庞氏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干姜、甘草、桂枝为主方,治疗两感证31例。其症以恶寒畏风,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发冷,或有寒颤,或有高热,或有低热,头目眩晕,面色苍白,或肢冷,精神恍格,精液自流,阴囊紧缩,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大或沉迟细小为特征。结果:30例痊愈,l例未治而亡。其中服药3剂而愈者21例,4-6剂而愈者4

例,10剂而愈者 5例。[庞存生,等.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两感证 31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4):48]

【说明】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再造散(《伤寒六书》)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方解】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喉为肺系之门户,少阴肾经亦循喉咙至舌根。若为暴哑,乃大寒直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壮肾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此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剂,乃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体现。

【文献】 方论 钱潢《伤寒溯源集》卷9:“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

(生地元参汤)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附注】 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生地元参汤)

方剂比较: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运用】 庞氏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干姜、甘草、桂枝为主方,治疗两感证31例。其症以恶寒畏风,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发冷,或有寒颤,或有高热,或有低热,头目眩晕,面色苍白,或肢冷,精神恍格,精液自流,阴囊紧缩,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大或沉迟细小为特征。结果:30例痊愈,l例未治而亡。其中服药3剂而愈者21例,4-6剂而愈者4例,10剂而愈者 5例。[庞存生,等.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两感证 31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4):48]

【化裁】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

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中医经典方剂=>解表剂=>辛温解表=>大青龙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麻黄(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石膏(12克) 生姜(9克) 大枣(3克)

【功用】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说明】 【附方】 无。

【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中医经典方剂=>解表剂=>辛凉解表=>银翘散】

【出处】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9克) 银花(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9克)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肠,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 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该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此说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禁忌】 斟酌。

【方解】 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化裁】 “渴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此皆银翘散证常见诸兼证之治法,体会其精神即可,不必拘执于一证一药。

【附方】 银翘汤

【附注】 银翘散为“辛凉平剂”

【文献】 方论 吴瑭:“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蠢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温病条辨》

【研究】

【运用】

【说明】 【附方】 银翘汤

【用法】 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该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此说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禁忌】 斟酌。

【方解】 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文献】 方论 吴瑭:“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蠢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温病条辨》

【附注】 银翘散为“辛凉平剂”

【运用】

【化裁】 “渴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此皆银翘散证常见诸兼证之治法,体会其精神即可,不必拘执于一证一药。

【中医经典方剂=>解表剂=>辛温解表=>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

相关热词搜索:桔梗元参汤 元参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生地元参汤”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生地元参汤"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757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