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伟人论音乐

伟人论音乐

2016-05-02 10:50:4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伟人论音乐(共5篇)音乐格言名人谈音乐集锦音乐格言名人谈音乐集锦音乐家谈音乐 名人谈音乐 音乐格言集锦作者:音乐家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编辑整理 点击数: 918 更新时间:2007-1-25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黑格尔音乐家必...

音乐格言名人谈音乐集锦
伟人论音乐(一)

音乐格言名人谈音乐集锦

音乐家谈音乐/名人谈音乐/音乐格言集锦

作者:音乐家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编辑整理 点击数: 918 更新时间:

2007-1-25

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黑格尔

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 歌德

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卢梭

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假使身充教师而不会唱歌,那简直没有为人师的资格。—— 马丁.路德

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 —— 叔本华

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 —— 柏拉图

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棗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 罗曼.罗兰

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 叔本华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 苏霍姆林斯基

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辛普森

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尼采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 贝多芬

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 格鲁克

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门德尔松

技术只有为高尚的目的服务,才有价值。—— 舒曼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 海顿

不同生活接触,就不能为生活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 聂耳

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 舒曼

【伟人论音乐】

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 李斯特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门德尔松

最好是创作出真实情景,而不是照搬。—— 威尔弟

我在旋律上花费很多功夫。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旋律的开始,而是把它继续下去,发展成完满的艺术形象。—— R.斯特劳斯

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 —— 勃拉姆斯

作曲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是全力以赴的。他轮番地经历了相信、怀疑、热心、绝望、欣喜和痛苦。—— 比才

难道音乐家不应该象诗人和画家一样地研究大自然吗?事实上,他能够研究人——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物。—— 约.弗.雷沙特

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 德彪西

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罗杰.诺斯

人们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错误的。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没有一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 沃.阿.莫扎特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

音乐名人
伟人论音乐(二)

音乐名人

巴赫:功名难得,仕途难求。曾被魏玛大公监禁一月之久,命运终身多舛。曾经也想在政治上得以成就,却也以失败而告终。但其著作《马太受难曲》被喻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尽管他一生未曾出过德国,但他也成为了巴洛克音乐的一个辉煌的终点,而且也成为后来的西方音乐的一个取之不尽的伟大源泉!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被世人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从早期的“华丽风格”经过“情感风格”到“维也纳风格”甚至还预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出现。其命运不佳,与匈牙利望族埃斯特哈齐亲王兄弟签订屈辱的条约,其创作活动必须按亲王的旨意进行,其一切成果也属亲王所有。这个屈辱的约定直到90年代……

莫扎特:他是音乐神童,毫无疑义的被公认为希世之才,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但天丧英才。他的作品,从优雅、细腻、柔情到天真、俏皮,从伤感、凄婉到情感的冲动与锐发,都可以在其钢琴协奏曲中真切的领悟到!当其35岁而亡时,雨雪纷飞,其尸体也被扔于雪地,无人……

贝多芬:扼住生命的咽喉。他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

魄永远同在!他的钢琴创作和演奏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生气勃勃的气势、热烈的情感和对比强烈的气氛。

他早年就流露过耳聋症状所带来的无法形容的痛苦,而病痛的加剧使贝多芬极其绝望以至想放弃生命,但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音乐成为了他生命的光环,在把所企望的音乐全都写出来之前是绝对不能放弃的,贝多芬表现自己强烈体验的音乐艺术与现实人类理性及尊严融为一体。这次经历之后的贝多芬再也没有向残酷的命运低头,“我将和我的命运抗争!”“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谁,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惨中解脱出来。”这便是他后半生思想和行动的写照。

贝多芬,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当他自觉的意识到人类的自尊和作为天才艺术家的内在自由时,绝不能容忍在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下所处的屈辱地位,海顿也会吃惊于贝多芬对自己的艺术赞助人的高傲态度,即使莫扎特也不可能像贝多芬那样自豪地傲视与轻蔑世间习俗,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所讴歌“伟大的人”意味着一个新兴阶层和力量的呐喊。通过他的器乐作品,能够感受到浪漫主义的精神,他的音乐“在上升的高潮中一泻千里,并且使听众在拜托不掉那种压抑的情绪中进入无垠无际、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他为浪漫主义的后辈揭示出音乐艺术巨大而神【伟人论音乐】

秘的魅力和潜力。

在1824年首演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与同期的《庄严弥撒》(1823),成了他人生目标与宗教信念的最后总结,证明贝多芬始终没有放弃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和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浪漫主义“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舒柏特:年仅31岁,却多年疾病,生活无安,一生之中,只在1828年3月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举行了首次也是最后一次个人作品的音乐会……他曾说到:“我的作品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苦难”。

门德尔松:1岁与歌德相识,并终生与这位伟大的诗人保持友谊,16岁便成为了作曲家,创作《卡马丘的婚礼》,17岁时创作出著名的管弦序曲《仲夏夜之梦》。他一生比舒柏特幸运的多,可是超负荷的工作消耗了他的精力,在挚爱的姐姐范妮逝世后半年,门德尓松于1847年11月卒于莱比锡,年仅38岁。

舒曼: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是在贝多芬和舒柏特的音乐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一生多艰,身体不佳,精神出现病症,1854年因病情加重而入精神病院,于1856

年去世。

【伟人论音乐】

肖邦:他自称是“一个不能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的波兰人”。这一切都使他在周围的那个上流社会豪华客厅之外,还有内心深处的孤寂、郁闷的另一个世界,因而他被真正了解他的友人称为“一个孤独的极其彻底的人”。他的音乐正是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它是通过一种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音乐语言而得以展现!

在巴黎19年,肖邦的音乐达到了高度的成熟,音乐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更强烈的戏剧性力量和悲剧性冲突在更加庞大、复杂、充满动力性和内在张力的音乐结构中进一步迸发出来,音乐时而充满英雄性、史诗般的激情,悲壮而豪迈,时而陷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时而又进入梦幻般的意境,清澈而宁静,在美丽朦胧的声音画画中,浮想联翩。他的音乐中,既刚强、豪迈,又细腻、柔美的诗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独树一帜。然而他的晚年却境遇凄凉。他也是在这个时候深切的体验到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当时发达的工商业社会的处境和悲哀。

回到巴黎后,健康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年仅39岁的肖邦逝世于巴黎。

肖邦的钢琴曲中情感变化丰富多样,有的欢快、矫健、充满生命的活力,有的俏皮、生动、富有幽默感,有的则忧郁、深沉、被一种淡淡的哀愁所笼罩。

此后,谁口中还能够说出那句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那纯属你在放弃,就那样的品味,你还配议论肖邦?

李斯特:在欧洲音乐史册中,弗朗兹.李斯特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名号相连,与不同时期和国家的多位音乐家相识相交。 他师从车尔尼学习钢琴,曾在贝多芬出席的音乐会上演奏,还得到大师的亲吻祝福。

1823年他在巴黎,但由于他不是法国人不能进入音乐学院,此时他已被视为“莫扎特式”的神童,轰动巴黎、伦敦、慕尼黑等欧洲城市,此后的20年里,他一跃成为巴黎社交生活的宠儿,音乐界的佼佼者!

李斯特铁锤般的狂想曲让聆听者神往!但他的感情和婚姻却颇为不顺……

瓦格纳:他的名字在欧洲音乐史上十分响亮,但他是以改变西方音乐传统轨道,从而引起极大争议的角色而引人注目。他的音乐中充溢的浓烈激情被作为后期“浪漫主义”的典型,富于联想效果的管弦乐生动地解释情节和角色的处境及心理状态,又是19世纪的“综合艺术”及“标题化”音乐潮流在瓦格纳乐剧中的体现。

虽然是这样,但是无论任何人也不会轻视瓦格纳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音乐名人简介
伟人论音乐(三)

理查德·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然他的一生长达85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

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查德是一个神童。理查德·施特劳斯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弹钢琴,6岁时曾写过一支波尔卡舞曲,8岁时开始学小提琴。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十六岁时,理查德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18岁。

起初,理查德只关心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只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查德开始懂得和热爱李斯特,他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之外,理查德·施特劳斯还是一个大指挥家。从22岁起,到26岁止,他领导了慕尼黑宫廷剧院的管弦乐队,然后,他又被委任为魏玛的指挥。在这个被巴赫、歌德、李斯特的灵魂所萦绕着的古老市镇里,理查德创作了他那些伟大的交响诗。他象李斯特曾做过的那样,在音乐中表达了各种思想和诗。然后理查德更进一步,甚至于用交响诗把故事变成音乐。【伟人论音乐】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他最初严格地学习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但后来赞赏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音乐,从而完全转向标题音乐.从他的作品目录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轻时写作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等无标题音乐之外,大部都是作为标题音乐的交响诗和歌剧作品及其它声乐曲.

1900年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他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类,前者以《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aerung)和根据尼采的著作写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最为有名,后者以《唐璜》(Don Juan)和《唐吉诃德》(Don Quixote)最为有名。

1900年后他将主要的创作精力放在了歌剧上。前两部歌剧《贡特拉姆》(Guntram)和《火荒》(Feuersnot)有明显的瓦格纳的影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部歌剧《莎乐美》(Salome)因在故事情节上骇人听闻,而引起争议,但仍取得巨大的成功,当时的德国皇帝在接见施特劳斯时对他说:创作这样的歌剧对他没有好处,施特劳斯回答:至少他用创作这部歌剧的收入买了一栋乡间别墅。第四部歌剧《埃莱克特拉》(Elektra)则在音乐上骇人听闻,而再次引起争议。第五部歌剧《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音乐优美动人,但是在音乐品论界引起不小的争论,有评论家称施特劳斯摆脱了恶作剧的作风,回归到正常的音乐中;又有品论家指责施特劳斯才智耗尽,只能靠优美旋律来吸引听众,全然丧失了以前的创新精神。随后的歌剧创作,施特劳斯继续《玫瑰骑士》的成功经验。其后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几部使用古希腊神话题材抒写20世纪现代人情感的歌剧,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Ariadne auf Naxos)、《埃及的海伦》(Die Aegyptische Helena)、《达芙妮》(Daphne)、《达奈的爱情》(Die Liebe der Danae)和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Capriccio,1942)。

1944年至1945年创作为23件独奏弦乐器的《变形》,据战后理查德·施特劳斯说,是有感于德国各地的歌剧院遭到战争破坏,特别是在得知魏玛的歌德故居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毁于战火(后者毁于德累斯顿轰炸)之后,精神一度错乱,事后回忆那段时间而获得灵感写作的。1947年至1948年写出最后的杰作,女高音和管弦乐的《最后四首歌》。

主要作品

交响诗

马克白 Macbeth(1888/90)

唐璜 Don Juan(1889)

死与净化 Tod und Verklärung(1891)

蒂尔恶作剧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189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96)

唐吉诃德 Don Quixote(1898)

英雄的生涯 Ein Heldenleben(1899)

家庭交响曲 Symphonia domestica(1904) 阿尔卑斯交响曲【伟人论音乐】

Eine Alpensinfonie(1915)

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施特劳斯自幼爱好音乐,不顾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严厉反对,成为职业音乐家。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

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在维也纳去世。

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63年以前。在这一时期里,他基本遵循维也纳圆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二时期为1864—1870年。这时,他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了大批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斯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但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他陆续写了16部轻歌剧。在J.奥芬巴赫和F.von苏佩影响下,他充分运用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体裁,使维也纳轻歌剧别开生面。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1885)尤为突出。他的轻歌剧的题材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音乐则充满欢快、热情、幽默的情绪,曲调扣人心弦,对后来F.莱哈尔等人的轻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虽然斯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它们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后世称斯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与斯特劳斯同时代的J.勃拉姆斯、R.瓦格纳、A.H.谢罗夫等人对其艺术成就都作了高度评价。第三时期为 1871—1899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等艺术珍品,并创作了一批轻歌剧,如经久不衰的名歌剧《蝙蝠》、《吉普赛男爵》等。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享受生活圆舞曲》《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南国的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闲聊波尔卡》《火花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法兰西和波西米亚风格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1844年10月,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但聪明的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创作了《维也纳的年轻人》、《塞尔维亚进行曲》、《捷克波尔卡》等早期音乐作品。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小约翰·施特劳斯演奏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圆舞

曲(作品第314号)。

约翰・施特劳斯2世

人物生平

【伟人论音乐】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暗地里学习小提琴。讽刺的是,他的小提琴老师正是他父亲的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Franz Amon)。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在一天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据小约翰·施特劳斯本人回忆,接下来场面相当的可怕,而且他的父亲对他的音乐理想没有任何兴趣。然而老约翰并没有让家庭不和的意思,他只是认为作为音乐家的生活太严酷了,不希望儿子以后也与他一样过这样的生活。最后,在小约翰17岁那年,老约翰与他的情妇埃米莉·特兰布施(Emilie Trambusch)离家出走。这样,小约翰能够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了。

老约翰·施特劳斯

之后,小约翰向开办私人音乐学校的约阿希姆·霍夫曼(Joachim Hoffmann)教授学习了对位法和和声技法。在与指挥家约瑟夫·德雷施勒(Josef Drechsler)学习和声时,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同样,他在他的另外一位小提琴老师,维也纳宫廷剧院(Vienna Court Opera)的芭蕾舞辅导教师安东·科尔曼(Anton Kollmann)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由于这些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成功地从权威人士处得到了公开

爱国名人名言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词、诗歌大全
伟人论音乐(四)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4、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爱国名人名言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词、诗歌大全。――<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9、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爱国名人名言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词、诗歌大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杂诗六首>

1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15、国人无爱国心者,

16、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

17、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18、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19、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0、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21、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22、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23、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24、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2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26、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27、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28、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29、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30、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1、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革命烈士诗抄。熊亨瀚诗>

32、爱国如命,见义勇为。――蔡锷<致柏文蔚电>

33、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给青年作家的公开信>

34、爆裂同拚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秋瑾<吊吴烈士樾>

35、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36、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37、在你把爱国之心从人类中间驱除之前,不会有一个太平的世界。――[英]萧伯纳

38、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鲁迅<论辩的魂灵>

39、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爱厂如家>

40、为祖国倒下的人,他的死是光荣的。――[古希腊]荷马<伊利昂记>

41、当他爱他的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英]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

42、我无论做什么,始终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俄]巴甫洛夫<1935年工作的展望>

43、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匈牙利]裴多菲<我是匈亚利人>

44、国之步存,身将焉托?――蔡锷<讨袁通电>

45、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匈牙利]裴多菲<我是匈牙利人>

46、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47、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48、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49、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50、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5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52、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53、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5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55、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56、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57、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58、我的祖国,我为你歌唱,为这片自由可爱的土地歌唱。――[美]史密斯<美国>

5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候。――唐・岑参<送人赴西安>

6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61、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62、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6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6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65、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66、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67、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68、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69、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7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7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72、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73、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74、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

75、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76、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77、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78、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7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80、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81、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8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8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84、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英]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

85、凡是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都不爱。――[英]拜论<福斯卡里父子>

86、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摘自:格言名言大全

87、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8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8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9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9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92、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93、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9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95、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9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9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98、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9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0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0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02、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10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04、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

10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宋・陆游

106、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07、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108、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

10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11、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112、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13、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114、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115、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

116、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11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118、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马蒂

119、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1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鲁迅警世名言
伟人论音乐(五)

选自<鲁迅警世名言>(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先觉者与群众

预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鲁迅警世名言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鲁迅警世名言

<集外集拾遗补编·寸铁>

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三闲集·太平歌诀>

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古今中外,其揆[揆(kuí)]准则,道理。一也。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散胙(zuò)]旧时祭祀以后,散发祭祀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所供的肉这一件事了。

<热风·即小见大>

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两地书·二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坟·娜拉走后怎样>

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刺激的结果)--

<两地书·八>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语见<世说新语·简傲>,是三国时魏文学家嵇康对来访的钟会表示简慢的话,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伟人等等之名之被尊视或鄙弃,大抵总只是做唾沫的替代品而已。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

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还不很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

<三闲集·铲共大观>

人类是欢喜看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是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脚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愿意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接着便将被人们忘却。久受压制的人们,被压制时只能忍苦,幸而解放了便只知道作乐,悲壮剧是不能久留在记忆里的。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关于奴隶与奴才

--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虽然爬得上的很少,然而个个以为这正是他自己。这样自然都安分的去耕田,种地,拣大粪或是坐冷板凳,克勤克俭,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着,拼命的爬,爬,爬。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聪明人就会推,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踹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他们大都忍耐着一切,两脚两手都着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挤下来,挤下来又挨上去,没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这是明知道你太辛苦了,想从地上站起来,所以在你的背后猛然的叫一声:撞罢。一个个发麻腿还在抖着,就撞过去。这比爬要轻松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盖也不必移动,只要横着身子,晃一晃,就撞过去。撞得好就是五十万元大洋,妻,财,子,禄都有了。撞不好,至多不过跌一交,倒在地下。那又算得什么呢,──他原来是伏在地上的,他仍旧可以爬。

--

爬得上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叫你们化些小本钱,而豫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所以撞得好的机会,虽然比爬得上的还要少得多,而大家都愿意来试试的。这样,爬了来撞,撞不着再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准风月谈·爬和撞>

初看见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久住在杀人的名胜之区,则即使见了挂着的头颅,也不怎么诧异。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的缘故。由此看来,人们--要从自由人变成奴隶,怕也未必怎么烦难罢。无论什么,都会惯起来的。

<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

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地名--字面虽然改了,涵义还依旧。这很使我失望;否则,我将鼓吹改奴隶二字为[弩理",或是[努礼",使大家可以永远放心打盹儿,不必再愁什么了。

<华盖集·咬文嚼字(二)>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譬如说:主子,您这袍角有些儿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烂,还是补一补好。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其实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这样的话的人在,不是谁都可说的。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胡涂。

<且介亭杂文·隔膜>

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自家相杀和为异族所杀当然有些不同。譬如一个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气和,被别人打了,就非常气忿。但一个人而至于乏到自己打嘴巴,也就很难免为别人所打,如果世界上[打"的事实还没有消除。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

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南腔北调集·漫与>

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孙皓[孙皓(242-283)]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时骄横暴戾,降晋后却甘受戏弄是特等的暴君,但降晋之后,简直像一个帮闲;宋徽宗[宋徽宗(1082-1135)]即赵佶,北宋皇帝。在位时横暴凶残,骄奢淫逸;为金兵所俘后,虽备受侮辱,仍不断向[金主"称臣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

<南腔北调集·谚语>

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

--倘使连这一点反抗心都没有,岂不就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

国民性批判

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坟·论睁了眼看>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我是畜类,现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类的爹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这兽性的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已经消除。如果是后来消除的,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

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中国,自从杀掉蚩尤以后,兴高采烈的自以为制服异族的时候也不少了,不知道能否在平定什么方略等等之外,寻出一篇这样为弱民族主张正义的文章来。

<译文序跋集·〈现代小说译丛〉〈医生〉译者附记>

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爱国之士又说,中国人是爱和平的。但我殊不解既爱和平,何以国内连年打仗?或者这话应该修正:中国人对外国人是爱和平的。

我们仔细查察自己,不再说诳的时候应该到来了,一到不再自欺欺人的时候,也就是到了看见希望的萌芽的时候。

我不以为自承无力,是比自夸爱和平更其耻辱。

<华盖集·补白>

中国开一个运动会,却每每因为决赛而至于打架;日子早过去了,两面还仇恨着。在社会上,也大抵无端的互相仇视,什么南北,什么省道府县,弄得无可开交,个个满脸苦相。我因此对于中国人爱和平这句话,很有些怀疑,很觉得恐怖。

<译文序跋集·〈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

--西班牙是人和牛斗,我们是使牛和牛斗。

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军阀们只管自己斗争着,人民不与闻,只是看。

然而军阀们也不是自己亲身在斗争,是使士兵们相斗争--

--

然而人民一任他们玩把戏,只是看。

<伪自由书·观斗>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的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无破坏即无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

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作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

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

这是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会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张献忠)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

--自己是完了,但要这样的达到一同灭亡的末路。我们对于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是也不很爱惜的么?

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

<准风月谈·晨凉漫记>

鲁迅是伟大的,他以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了一切假恶丑,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逃不过他那把锋利无比的笔刀;鲁迅思想又是超前的,无论是他的身前还是身后,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和寂寞之中。看看这些警句吧,在当今时代,但愿它们不再是飘进深谷的落叶。

把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警句摘抄下来,并与同学讨论。

-------------------------


伟人论音乐相关热词搜索:音乐伟人贝多芬学案 伟人的故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伟人论音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伟人论音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851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