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蝙蝠侠好人坏人

蝙蝠侠好人坏人

2016-05-11 10:45: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蝙蝠侠好人坏人(共3篇)关于蝙蝠侠不为人知的十大趣闻关于蝙蝠侠不为人知的十大趣闻作为漫画作品中第一个反英雄角色,也是美国人民最喜欢的超级英雄之一的蝙蝠侠,他的形象多年来活跃于各种媒体之中,包括电影、游戏、电视剧等,其人物设定和剧情也经历了多次变化。接下来,小编将带领大家一同了解这位“黑暗骑士”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10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蝙蝠侠好人坏人》,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蝙蝠侠不为人知的十大趣闻
蝙蝠侠好人坏人(一)

关于蝙蝠侠不为人知的十大趣闻

作为漫画作品中第一个反英雄角色,也是美国人民最喜欢的超级英雄之一的蝙蝠侠,他的形象多年来活跃于各种媒体之中,包括电影、游戏、电视剧等,其人物设定和剧情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接下来,小编将带领大家一同了解这位“黑暗骑士”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10. “老爷”原来也用枪

为了塑造蝙蝠侠这一角色,漫画家鲍勃·凯恩(Bob Kane)可谓下了不少功夫。现在的蝙蝠侠不仅拒绝使用枪支,更是对枪械恨之入骨。因为蝙蝠侠的父母均死于枪杀,所以在各种打击犯罪的活动中便都拒绝使用枪支。然而,在早期发行的漫画版本中,蝙蝠侠更像是身着披风的神探夏洛克,其角色定位更偏向于一个侦探,而不是打击犯罪的超级英雄,所以每次夜间巡逻时,他都会配备一把左轮枪在身上。但是出版没多久,鲍勃·凯恩就改变了这一设定,因为他说总觉得别着枪的蝙蝠侠“感觉不对”。

9. 《纯真的诱惑》(The 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

1954年,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魏特汉博士(Dr. Frederic Wertham)出版了《纯真的诱惑》(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一书,宣称漫画中的暴力情节会诱导青少年去模仿,从而引发犯罪行为,因为当时大多数漫画都以犯罪与恐怖为主题,而超级英雄系列漫画更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于是,便出现一种言论抨击《蝙蝠侠》含有同性恋内容的暗示,认为漫画中把蝙蝠侠与罗宾描绘成了恋人的关系。毫无疑问,这种质疑是荒谬的。不过也有人认为,若非这项看似荒谬的质疑,“老爷”也不会为了避嫌而被刻画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这位花花公子了。

【蝙蝠侠好人坏人】

8. 休·海夫纳的贡献

如果说除了金发女郎以外,还有什么能让休·海夫纳(HughHefner,世界著名色情杂志《花花公子》的创刊人及主编,以及花花公子企业的首席创意官—译者注)充满激情的话,那就只有漫画了。海夫纳曾坦言,早年时候的自己忙于杂志的出版,唯一的消遣就是看漫画,甚至到了老年时期,他还依然热衷于举办漫画主题的派对。1965年在芝加哥花花公子俱乐部,海夫纳决定举办一个蝙蝠侠主题派对,为这部“基情四射”的漫画点赞。

在派对上,他让演员们装扮成蝙蝠侠和罗宾的形象,口中呆萌地念叨着漫画书中的台词“Golly gee whiz”。海夫纳并不知道,时任美国广播公司的执行总监耶鲁·尤多夫(Yale Udoff)也参加了那次派对。在派对上,尤多夫看到大家对呆萌的蝙蝠侠和罗宾异常喜爱,于是便立马给美国广播公司打电话,提出做一档有关蝙蝠侠的电视节目的构想。可以说正是由于这次的契机,才诞生了后来充满基情而又惹人喜爱的60年代版蝙蝠侠系列电视节目。

7. 角色本名的那些事儿

大家都知道,蝙蝠侠的本名是布鲁斯·维恩(Bruce Wayne),第一任少年助手罗宾的本名是迪克·格雷森(Dick Grayson),之后漫画中还有过很多任罗宾,分别由杰森·托特(Jason Todd),蒂姆·德雷克(Tim Drake)和斯蒂芬妮·布朗(Stephanie Brown)等角色担任。漫画中的那些坏人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猫女赛琳娜·凯尔(Selena Kyle),企鹅人奥斯韦德·科波珀特(Oswald Cobblepot),谜语人爱德华·尼格马(Edward Nigma,剧中化名E-Nigma,知道了吧?),双面人哈维·丹特(Harvey Dent,此角色因近期电影而再次走红),还有蝙蝠侠布鲁斯·维恩的老管家,他的本名是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Alfred Pennyworth)。

以及漫画一开始杀害了蝙蝠侠父母的犯罪分子乔·切尔(Joe Chill)。然而,最令人感到神秘的是小丑这个角色,多年以来,漫画中都没提及他的出身,所以其身份一直是一个谜。直到最近,我们才知道了小丑的身世:小丑本名为杰克·内皮尔(Jack Napier),姓从电视剧《蝙蝠侠》中饰演老管家阿尔弗雷德的阿兰·纳皮儿(Alan Napier)。

6. 首部蝙蝠侠电影【蝙蝠侠好人坏人】

史上第一部出现蝙蝠侠的电影是什么?普通粉丝也许会说是1990年蒂姆·波顿(Tim Burton)导演的版本,而铁粉则会斩钉截铁地说首部剧场版是1966年由亚当·威斯特(Adam West)主演的版本。但事实上,蝙蝠侠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大荧幕上是1964年由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执导并出品的《蝙蝠侠,吸血鬼》(Batman, Dracula)。

虽然这部电影的底片已经遗失多年,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不多,不过能够确信的是,此部影片由沃霍尔及其合伙人约翰·班特库克(Gregory Battcock)共同完成,且完全未经过DC 漫画公司(DC Comics)授权。因此,只有在沃霍尔之后的电影《杰克·史密斯和亚特兰蒂斯的毁灭》(Jack Smi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tlantis)中,人们才得以看到一些此部电影残存的片段。

5. 生活中的“活蝙蝠侠”

蝙蝠侠影评
蝙蝠侠好人坏人(二)

Very Suli这文儿这么晚才出,各位看官久等了。

06年我在英国,那时候刚高一的我跟一个同龄的法国姑娘有一场交谈,当中她问我:你喜欢什么电影?当时还走卡哇伊小男生路线的鄙人立刻想起了半个月前在济南一家现在已经倒闭的电影院里看过一场名叫超人归来的电影,恰好英文名我知道(Superman Returns),当时我那个蹩脚的词汇量让我处在一个“赶紧说一个以防尴尬”的境地,就脱口而出。她眼神中的失落我大概能感受到,大概在她印象里,所谓的“超级英雄电影”与幼稚是划约等号的。想不到六年过去了,自认思维水平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会真的为一个超级英雄系列如此执迷,我想,这就是诺兰的功力。

纵观诺兰迄今为止的几部电影(当然其实我没没看过前两部),实际都是“逻辑为表,情感为里”的,在铺陈的悬念、庞杂的叙事、缜密的逻辑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近乎偏执狂的角色,为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动机疲惫而倔强地找寻着自己,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保险柜”里面那一个隐秘的心结做着疯狂却不失逻辑的抗争。蝙蝠侠也不例外,他的偏执、痛苦和负罪感驱使着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而比“英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成为英雄的过程中,那个曾经消沉、悲伤、脆弱的贵族男孩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他不停偏离着人生航道,却又一次又一次回归,每一次都带着憧憬和憧憬的无力在力量和智力的角逐中坚守,个中滋味实在令人唏嘘。

蝙蝠侠系列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社会向何处去”的讨论,其他主要人物也带着自己的动机和蓝图试图改变世界。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城市里,他们以此为据,或进或退,遑论正派反派,都指向了一场关于选择和博弈的“意识形态战争”。世界是人民群众的,有时候他们会受限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而犯错,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在电影世界观中看最好的模式,那就是仅仅在现有社会形态上面加入蝙蝠侠。从这个角度来看,蝙蝠侠成功得很彻底。

蝙蝠侠的自我实现和Gotham的艰难抉择是贯穿蝙蝠侠系列的两条主线,互为因果又平行发展,带着对人心、人性、人生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铺开了一张宏大的叙事地图。

BB的第一段故事交待了Bruce Wayne,我们的大男主整个人生历程的力量源泉:父母被害。BB的主题是“蝙蝠侠是怎么来的”。

BB开头介绍了Wayne家族,这个家族是典型的欧式贵族。和你我身边的那些暴发户X二代不同,Wayne家族身上就有明显的欧陆遗风:那种为了某些形而上的追求而约束自己行径的力量,让人们想到了很多欧洲王室:强大的道德自律感、关怀弱势群体的使命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骑士精神。年幼的Bruce Wayne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Wayne家族,像很多百年老店一样,依靠着自己的理念聚拢了一批人,其中就包括了老管家Alfred、智者Fox和前两部当之无愧的女一号Rachel Dawes。

电影开始于Bruce坠井这一场戏,重点交代了Thomas Wayne这个人物,他的成熟和高贵,在这里表露无余。注意到当自己儿子坠井之后,请注意他的一系列表现:亲自爬绳索下去救儿子,面对Rachel母亲的道歉表现出丝毫不虚伪的宽容,然后用那一句倾倒众生的“Why do we fall”教育并安慰自己的儿子。短短几个镜头,信息量非常大。从他说完这句话时老管家赞许到甚至崇拜的眼神中,一个完美的父亲的形象就这样被建立了。

此后就是父亲在自己设计并投资的轻轨上介绍自己的家族,父亲说,我们对这座城市心怀感恩,我们的今天都是这座城市给的,我们要报答它。这可能是一种也许只有在基督教社会才有的高尚情操,人与历

史建立起了一种形而上的联系,心怀感恩,而非空泛的、唯物的予夺关系。在这里,Gotham这个城市,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已经上升到一种上帝的具象化的地步。

于是在整个BB中,轻轨变成了联系Wayne家族和这座城市感情的纽带。在蝙蝠侠出走的几年中,轻轨被荒废,象征着随着父亲的离世,家族与城市的这种情感的互动进入冰河期,但最后,蝙蝠侠却正是靠着这座轻轨拯救了城市,这里说明,Bruce Wayne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与他的祖先都是一脉相承的。而Ra‟s 通过轻轨完成对Gotham的总攻,一方面也凸显了Wayne家族之于这个城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Ra‟s对当年Thomas Wayne阻击经济侵略的报复。

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这样一个完美的父亲,就在一瞬间死于非命。在“谋杀小巷”,两声枪响改变了世界。幼稚地讲,如果不是Bruce害怕蝙蝠而从剧院跑出来,他父亲就不会死(请参照佟湘玉佟掌柜)。不过尽管这种推理看起来并不正确,肤浅,但是在小Bruce心里面埋下了种子,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父母双亡,对一个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是如此毁灭性的打击!世界充满了未知,他充满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自责是缓解痛苦的唯一方式。【蝙蝠侠好人坏人】

Jim Gordon这个人物出场了,他的出场在BB中是很僵硬的,根据剧场版漫画《蝙蝠侠 第一年》的介绍,警长来到Gotham应该是和蝙蝠侠海外游历归来的时间差不多。在万念俱灰的小孩儿面前,这个笨嘴拙舌的警长也就只有一句“It‟s OK”了。不过这个当时看来可有可无的东西在TDKR中终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伏笔:最后时刻,Gordon得知蝙蝠侠要以身殉城,他说,我从不在乎你是谁,可总该让市民知道他们的英雄是谁,蝙蝠侠回答说,做英雄有很多方式,比如给一个绝望的男孩披上外套,让他知道还有另一个世界在等着他。TDK里面Bruce Wayne飞车救了Reese,Gordon还冷嘲热讽说你这样的大人物都不看电视吧,此情此景,不知大警长现在在想什么?

好在人在成长,如果Bruce Wayne的世界观一成不变,他很有可能就变成一个自闭的男孩儿。但几年过去了,他开始把仇恨外在化:那个杀死他父母的凶手,变成了自己仇恨的对象,他开始用仇恨代替自责以缓解痛苦,这也是蝙蝠侠后来的生命里一直潜藏着黑色和暴力元素的根源,他知道,一定要这个人付出代价,他必须死。当然,这个想法还是偏颇的。

灰暗的大学生活行将结束时,郁郁寡欢的Bruce来到了凶手的减刑听证会,他想靠着青春期的躁动一泄多年的痛苦。他对这么做的代价一知半解,那就是法律的制裁,不过在他眼里,这些都比不上良心对他多年的折磨。但他此时不知道,如果当初这一枪下去,他将失去的不只是自己的自由或者生命,更有可能是这个家族的声誉。他失败了,Faconi的杀手抢先了,表面上,Bruce此刻又欣慰又失望,一方面仇人这么便宜地就死了,另一方面仇人不是自己杀的。深层次里面,他开始想到一个词:规则。

从前两部来看,规则这个词是诺兰最想在电影里探讨的,小丑无原则地破坏规则,Rachel狂热者般地坚守规则,Harvey利用规则实现公平,Ra‟s Al Ghul无视规则清洗种族,当然,还有蝙蝠侠超越规则去维持规则,并且自己设定了一个最低规则,然后不依靠规则而依靠自律来维系它……每个人的规则观直接决定了他的立场。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条线在TDKR里面断了,Thalia和Bane本质上是Ra's的延续,而猫女果不其然是一个有理想无蓝图的小人物,John Blake是蝙蝠侠世界观的继承人,没有一个角色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这是TDKR非常令人遗憾的地方。话说回来,此时Bruce想的是,自己家族的命运、仇人的命运都深深地被这个叫做规则的东西束缚着,规则让他不能复仇,可规则又纵容其他人滥杀灭口。一如TDKR里面,Gordon对John说,当这个体制已经腐败到坏人逍遥法外好人却失去自由,面对这个困惑,Bruce迷茫了。

【蝙蝠侠好人坏人】

Bruce和Rachel的对手戏是电影的第一个逻辑高潮。Rachel,作为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法律工作者,身上带有一些明显的书生意气:她迷信法律,坚守法理之光,甚至为了自己的目标不肯妥协,她显然并不畏惧现实的情况给她的梦想造成的阻碍,她坚信,只要把坏人都绳之以法,社会就能变成最理想的状态。她的原话,叫“harmony”,翻译成中文就是“和谐社会”。Bruce不同,他显然还处在以牙还牙的初级阶段,情绪化地认为杀人就该偿命,这是没商量的,他不去考虑这件事对社会有什么后果,他认为,仇恨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

Rachel发现自己青梅竹马的男朋友竟然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小学生阶段,怒不可遏地打了一个耳光,抛下了一句“你父亲以你为耻”。这里Rachel甩出了他们万恶的资本主义知识分子都喜欢干的一件事:下定义。只有法律才能维系Harmony,复仇只能让你自己感觉好一些,从这里看,她的认识水平比后来以复仇终结内心痛苦的Ra‟s强多了。

这一剂社会药方是蝙蝠侠里面最为简单粗暴的一个,尽管提出它的是一个姑娘:那就是如果社会法制失灵而无效率,那就加强法制建设,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过似乎Rachel自己也对自己的这个蓝图没有什么信心,BB里面她在酒店门口看到了搂着欧洲豪放女“Swimming”归来的Bruce,Bruce说,你不可能一个人改变世界(当然这是违心的话),而Rachel的回答是“What choice do I have”。这份执着像极了欲要搬走太行王屋的愚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态度很伟大,效果很一般,根本原因在于,Rachel并没有超越体制的能力,无论是武力上还是经济上,所以她的伟大抱负只能通过体制内的手法解决。

这个耳光多少让Bruce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导致父亲离世的直接凶手和根本凶手不是一个人,而罪魁祸首是那些带头违反规则,让法制和正义颜面扫地的恶棍们。是他们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希望,人们不再相信正义,只相信私利,才逼出了一个杀死父亲的凶手。就像咱们大家以前小学班级里面,那几个带头违反纪律的小孩儿一样,是他们让每个人都觉得违反纪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班就乱了……某一个凶手的出现是一种偶然,但是那个凶手出现的原因,却是必然。起码在那一刻,Bruce被说服了,他冲进去对自己新发现的罪魁祸首示威,想证明自己并不害怕,不过但凡急于证明自己不XX的,一般心里其实都XX得不行,这个我想各位都有所体会。【蝙蝠侠好人坏人】

Bruce和Faconi的对手戏我认为是BB里面最精彩的一段,Faconi作为一个黑道头子,比后作那个憨厚的Maroni牛逼多了。“我不怕你。”“那是你不了解我,傻叉!你以为你爸妈被杀了你就了解人间疾苦了?(注意这里Faconi用的词是mommy and daddy,充满了屌丝阶级对高帅富的鄙夷)你永远不了解我们的世界,人总是会恐惧自己不理解的东西!”Faconi让我们未来的大英雄颜面扫地。他告诉Bruce的是,你不怕我,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世界,因为你根本没有生存的压力,你从未体验过绝望的痛苦,你当然拥有无所畏惧的自由。可是,爷还是随时能要你的命,这中威势和权柄是老子我腥风血雨若干年拼出来的,是你拿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等你弄清楚这个,你就怕了。这是一个嚣张的中年对一个小愣头青毫不留情面的教育!

Bruce无话可说。但是我想那时候他想明白了一些,每个人,面对未知的环境,总要经历从无知者无畏,到知之者甚畏,再到全知者无畏这三个阶段。回想我08年上大学之前,因为高考考得很牛逼,我也曾经自大到觉得大学无非就是这么回事儿,斗胆报了最有挑战性的数学系,后来真的开始学了,才发现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儿,自己的确低估了这个“科学王冠上的鸟屎”,开始对数学非常恐惧,谈莱布尼茨拉格朗日伽罗瓦高斯而色变。Faconi说的,就是这个过程。但是现在大四马上要毕业了,回头想想,如果当时沉住气,慢慢去了解,数学其实没什么可怕,当我们了解得多了,恐惧就没了。从根本上讲,恐惧来自不确定,这一点印度哲学家克里斯穆纳提在著作「On Fear」当中有讨论过。

无论Bruce当时有没有了解,但是凭借着少年证明自己的愿望,他启程了,深入犯罪团伙内部,亲自去犯罪,来到了世界最黑暗的地方,此处略去敏感词五千字。此时的他,试图在自己的内心求索一个稳态,通过“了解”消除畏惧,因为一方面,仇恨每天在困扰他,心里的魔鬼逼他复仇以图一时之快,另一方面,自己对规则的敬畏和家族遗传的道德自律在束缚着他,两方面的力量纵横交错,蝙蝠侠大人心力交瘁。用后来Ra's的话说,你害怕你以自己的力量做出疯狂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或者说,这是一种逃避也说不定呢。因为自己在Gotham一天,就有按捺不住内心复仇火焰的可能,总之,在他有能力控制好自己之前,他不会回到Gotham,我觉得要是狗血一点儿,诺兰一定要安排蝙蝠侠在Rachel面前摆出一个劲霸男装的帅气姿势,然后潇洒离开,甩下一句“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幸亏没有。

在世界最黑暗的地方,他遇到了BB的大boss,当然,那时候的Ra‟s Al Ghul是以一个良师益友的身份出现的。他的一番话打动了蝙蝠侠:如果你能超越自己,你将不止是一个人,而成为一个理念。一个人只能打击犯罪,而一个理念却可以启迪人们杜绝犯罪。一个治标,一个治本,您看怎么选?另外,他还提供给蝙蝠侠以学习能力的机会,结果当然是一拍即合。

忍者大师(我很不喜欢这个有点儿搞笑的名字)还提供了精神分析服务,帮这个失足青年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大概意思是:要为Bruce找到一个解决内心痛苦的方法:复仇。但是Bruce告诉他,一方面仇人已经死了,另一方面自己的世界观不允许自己这么做。于是两个人开始探讨另一个问题,触及根本,那就是“谁杀了你爸爸”。Ra‟s说,你爸爸是咎由自取。原因是你爸爸不理解现代的法制已经失败了,如果靠着法律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那么现在这个样子是怎么出来的呢?必须有一种新的力量去对抗人性的丑恶,这种力量,必须来自体制的受害者自己。他指责,Bruce的父亲在受困时并没有反击而是求饶,这种好汉不吃眼前亏,而且老子有钱这点儿不算什么的态度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家庭, 这是贵族,甚至是中产身上的通病。郭德纲曾经在相声里说,有钱人为什么半夜也看红绿灯,因为有钱啊,真怕怼死。用Faconi的话说,就是”have too much to lose”。正是这种局限性,导致了他的悲剧。他低估了穷人的绝望,他不理解,他以为抢匪只是要钱,而没有看透抢劫背后的无助的苍凉,这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文明是不野蛮,但是文明的代价是我们失去了血性,这一点在以后的很多地方都有印证。

这段话在另一方面帮助了Bruce,那就是逃避不是应对悔恨的方法。我们长到这么大,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些不愿提及的往事,失败、失算、失恋,青春就是不完满,季羡林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如果一直逃避,这个心结就永远是心结。一年前结束了一段两年的感情,我也是很不成熟地不可自拔,很多人安慰我,可我最感谢的是一个姐们儿对我说的话:“我能做的就是多跟你提,提多了就好了。”所有的心结,当你有勇气面对了,就不再是心结了。Ra‟s说,你的父亲是咎由自取,这冲破了Bruce内心原本坚硬的防卫机制,直面父亲死去的根本原因。Faconi也说过,你的父亲Begged for mercy,你的父亲Begged like a dog。

Ra‟s对Bruce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面对你的恐惧,拥抱它,呼吸它,这是你一生必须战胜的东西。从这里看,Ra‟s真的是一个好老师。不过等轮到Ra's自己革命的时候,他利用的还是“恐惧”。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Bruce大概是认可了这个观点:必须有一种超越法律的、对犯罪毫不留情的力量存在,才能构建起打击犯罪的机制。制度经济学说,正式制度必须给非正式制度留有空间,令能够补充正式制度不足的惯例和文化自发地演化出来。Bruce的蝙蝠侠构想在这一阶段从萌芽到成熟,成为了另一个救世之策。既然害怕的东西是自己自律和道德与仇恨的冲突,那么,就做一个有底线、有道德、有所不为的侠客吧,正好他还有这个经济能力,OK,就这么定了。

当然,事情没有那么顺利,当老阴谋家把自己的构想和盘托出的时候,矛盾来了。这里分析一下Ra‟s Al Ghul这个人物吧,他早年不幸,深深地种下了反人类的思想之种,根据TDKR中的介绍,Ra's因为私通了某中东军阀的女儿而被囚禁于地牢之中,但深爱着他的军阀之女顶替他坐牢换取了他的自由,他对人类这个物种失望透顶:真爱者命途多舛,贪欲者夜夜笙歌,这样的一个世界这样的一个物种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放任复仇的意念促使他成为了普通大众的敌人,这是他和小丑最大的区别,小丑争取人民,诱导人民,而他要做的就一条,杀人。

这个思想,和他的那个组织——忍者联盟——不谋而合,忍者联盟的理念是,当人类文明历经腐朽,就必须对它进行一次“休克治疗”,让这个文明的象征毁灭,让时间演化出另一个间断均衡。他借渡边谦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构想,但是各位如果仔细看,当时Bruce的话说,“你不会信这鬼话吧!”在蝙蝠侠眼里,这是地道的神逻辑啊!他要报答人民,怎么能让他去灭绝人民呢?所以后来在Wayne庄园他说:“我会站在Gotham和你之间。”Ra‟s也发现了自己的理念实在是难以被蝙蝠侠接受,请注意他的说法:“Please! For your own sake. There‟s no turning back.”就像一群小痞子要拉一个人入伙的时候说的,“求你了,你没别的选择了,跟我们干吧!”潜台词是,“好小子,老朽说不过你”。

一场激战,蝙蝠侠逃出升天,但也救了Ra‟s。他回到Gotham,完成了自己的人格救赎。

总结一下,这一段是BB最精彩的一段,作为三部曲的开篇,他成功诠释了一条:蝙蝠侠是怎么来的。有人说,BB不是蝙蝠侠的故事,而是Bruce Wayne的故事,我想诚然,是他成功地把痛苦从自责转化为仇恨,又从仇恨转化为一种富有道德自律的正义感的过程。用一句时髦的话,这是Bruce发现自我的过程。当他救世济民的家族血统和理念,与个人儿时的不幸遭遇产生的力量达到了平衡,他终于摆脱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加上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家庭条件,成为蝙蝠侠成为了他的最优解。

回到Gotham,蝙蝠侠做了很多准备,包括黑白二老给予的智力和科技的支持,自己靠金融战夺回公司,出了Faconi身上的恶气,打击了流氓警察,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选择了蝙蝠作为自己的象征,第二是争取到了Jim Gordon的支持。

先说第一点,选择蝙蝠是为什么呢?Bruce自己有解释:“蝙蝠让我害怕,我也要把这种恐惧的力量带给罪犯”。这里就回到了一开始诺兰安排小Bruce坠井的情节了。蝙蝠侠,既然要作为一种理念,那么这种理念通过怎样的途径维系正义呢?一靠威慑,二靠引领。引领是在TDKR里面得到实现的,而威慑比引领来得更直接,因为威慑的对象直接就是犯罪分子,只要打击犯罪就可以了。威慑凭借的是恐惧感,我刚才说过,真正让人害怕的是未知。老Wayne说过,其实蝙蝠更怕人,为什么,因为人类是它们不能了解的,因而,跟蝙蝠图腾配套的东西,是蝙蝠侠昼伏夜出,是蝙蝠侠一身黑衣,是蝙蝠侠行踪诡秘(很多次他都是这样,一转头的功夫就不见了,TDKR里面面对着趁蝙蝠侠一转眼的功夫就消失了的猫女,蝙蝠侠说这感觉原来是这样的……乐死我了),更重要的是,人们不知道蝙蝠侠是谁,不知道他来自哪里,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来。

第二点也很重要,因为黑白二老不能直接在武力上面提供支持,他们是搞后勤的,而蝙蝠侠想要发挥作用,必须有来自体制内的直接的武力支持。然而,争取Jim Gordon又是困难的,因为他不同于黑白二老,他没有直接接触过Wayne家族的家族文化,他完全有理由不信任蝙蝠侠,甚至处于自己的立场带头剿灭蝙蝠侠这个名义上非法的“私刑者”。有一场戏是两人在Gordon家门口的一段对话,两人的潜台词是:“你信任我吗?”“按常识,我不该信任你,但我愿意”。

为什么?从之前关于Gordon拒绝受贿的情节看,他也是一个自律性特别强的人。在彻底肮脏的环境下坚守自己的底线,多么难能可贵,又多么难以存活!所以一个疲惫的坚守者遇到了另一个自称很自律的

蝙蝠侠三部曲赏析
蝙蝠侠好人坏人(三)

蝙蝠侠三部曲赏析

06年我在英国,那时候刚高一的我跟一个同龄的法国姑娘有一场交谈,当中她问我:你喜欢什么电影?当时还走卡哇伊小男生路线的鄙人立刻想起了半个月前在济南一家现在已经倒闭的电影院里看过一场名叫超人归来的电影,恰好英文名我知道(Superman Returns),当时我那个蹩脚的词汇量让我处在一个‚赶紧说一个以防尴尬‛的境地,就脱口而出。她眼神中的失落我大概能感受到,大概在她印象里,所谓的‚超级英雄电影‛与幼稚是划约等号的。想不到六年过去了,自认思维水平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会真的为一个超级英雄系列如此执迷,我想,这就是诺兰的功力。

纵观诺兰迄今为止的几部电影(当然其实我没没看过前两部),实际都是‚逻辑为表,情感为里‛的,在铺陈的悬念、庞杂的叙事、缜密的逻辑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近乎偏执狂的角色,为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动机疲惫而倔强地找寻着自己,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保险柜‛里面那一个隐秘的心结做着疯狂却不失逻辑的抗争。蝙蝠侠也不例外,他的偏执、痛苦和负罪感驱使着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而比‚英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成为英雄的过程中,那个曾经消沉、悲伤、脆弱的贵族男孩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他不停偏离着人生航道,却又一次又一次回归,每一次都带着憧憬和憧憬的无力在力量和智力的角逐中坚守,个中滋味实在令人唏嘘。

蝙蝠侠系列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社会向何处去‛的讨论,其他主要人物也带着自己的动机和蓝图试图改变世界。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城市里,他们以此为据,或进或退,遑论正派反派,都指向了一场关于选择和博弈的‚意识形态战争‛。世界是人民群众的,有时候他们会受限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而犯错,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在电影世界观中看最好的模式,那就是仅仅在现有社会形态上面加入蝙蝠侠。从这个角度来看,蝙蝠侠成功得很彻底。

【蝙蝠侠好人坏人】

蝙蝠侠的自我实现和高谭市的艰难抉择是贯穿蝙蝠侠系列的两条主线,互为因果又平行发展,带着对人心、人性、人生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铺开了一张宏大的叙事地图。

《侠影之谜》的第一段故事交待了布鲁斯韦恩,我们的大男主整个人生历程的力量源泉:父母被害。《侠影之谜》的主题是‚蝙蝠侠是怎么来的‛。

《侠影之谜》开头介绍了韦恩家族,这个家族是典型的欧式贵族。和你我身边的那些暴发户X二代不同,韦恩家族身上就有明显的欧陆遗风:那种为了某些形而上的追求而约束自己行径的力量,让人们想到了很多欧洲王室:强大的道德自律感、关怀弱势群体的使命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骑士精神。年幼的布鲁斯韦恩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韦恩家族,像很多百年老店一样,依靠着自己的理念聚拢了一批人,其中就包括了老管家阿尔弗雷德、智者福克斯和前两部当之无愧的女一号瑞秋。

电影开始于布鲁斯坠井这一场戏,重点交代了托马斯韦恩这个人物,他的成熟和高贵,在这里表露无余。注意到当自己儿子坠井之后,请注意他的一系列表现:亲自爬绳索下去救儿子,面对瑞秋母亲的道歉表现出丝毫不虚伪的宽容,然后用那一句倾倒众生的‚Why do we fall‛教育并安慰自己的儿子。短短几个镜头,信息量非常大。从他说完这句话时老管家赞许到甚至崇拜的眼神中,一个完美的父亲的形象就这样被建立了。

此后就是父亲在自己设计并投资的轻轨上介绍自己的家族,父亲说,我们对这座城市心怀感恩,我们的今天都是这座城市给的,我们要报答它。这可能是一种也许只有在基督教社会才有的高尚情操,人与历史建立起了一种形而上的联系,心怀感恩,而非空泛的、唯物的予夺关系。在这里,高谭市这个城市,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已经上升到一种上帝的具象化的地步。

于是在整个《侠影之谜》中,轻轨变成了联系韦恩家族和这座城市感情的纽带。在蝙蝠侠出走的几年中,轻轨被荒废,象征着随着父亲的离世,家族与城市的这种情感的互动进入冰河期,但最后,蝙蝠侠却正是靠着这座轻轨拯救了城市,这里说明,布鲁斯韦恩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与他的祖先都是一脉相承的。而忍者大师 通过轻轨完成对高谭市的总攻,一方面也凸显了韦恩家族之于这个城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忍者大师对当年托马斯韦恩阻击经济侵略的报复。

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这样一个完美的父亲,就在一瞬间死于非命。在‚谋杀小巷‛,两声枪响改变了世界。幼稚地讲,如果不是布鲁斯害怕蝙蝠而从剧院跑出来,他父亲就不会死(请参照佟湘玉佟掌柜)。不过尽管这种推理看起来并不正确,肤浅,但是在小布鲁斯心里面埋下了种子,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父母双亡,对一个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是如此毁灭性的打击!世界充满了未知,他充满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自责是缓解痛苦的唯一方式。

戈登警长这个人物出场了,他的出场在《侠影之谜》中是很僵硬的,根据剧场版漫画《蝙蝠侠 第一年》的介绍,警长来到高谭市应该是和蝙蝠侠海外游历归来的时间差不多。在万念俱灰的小孩儿面前,这个笨嘴拙舌的警长也就只有一句‚It’s OK‛了。不过这个当时看来可有可无的东西在《黑暗骑士崛起》中终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伏笔:最后时刻,戈登警长得知蝙蝠侠要以身殉城,他说,我从不在乎你是谁,可总该让市民知道他们的英雄是谁,蝙蝠侠回答说,做英雄有很多方式,比如给一个绝望的男孩披上外套,让他知道还有另一个世界在等着他。《黑暗骑士》里面布鲁斯韦恩飞车救了Reese(发现他是蝙蝠侠并意图敲诈他的工程师),戈登警长还冷嘲热讽说你这样的大人物都不看电视吧,此情此景,不知大警长现在在想什么?

好在人在成长,如果布鲁斯韦恩的世界观一成不变,他很有可能就变成一个自闭的男孩儿。但几年过去了,他开始把仇恨外在化:那

个杀死他父母的凶手,变成了自己仇恨的对象,他开始用仇恨代替自责以缓解痛苦,这也是蝙蝠侠后来的生命里一直潜藏着黑色和暴力元素的根源,他知道,一定要这个人付出代价,他必须死。当然,这个想法还是偏颇的。

灰暗的大学生活行将结束时,郁郁寡欢的布鲁斯来到了凶手的减刑听证会,他想靠着青春期的躁动一泄多年的痛苦。他对这么做的代价一知半解,那就是法律的制裁,不过在他眼里,这些都比不上良心对他多年的折磨。但他此时不知道,如果当初这一枪下去,他将失去的不只是自己的自由或者生命,更有可能是这个家族的声誉。他失败了,费康尼的杀手抢先了,表面上,布鲁斯此刻又欣慰又失望,一方面仇人这么便宜地就死了,另一方面仇人不是自己杀的。深层次里面,他开始想到一个词:规则。

从前两部来看,规则这个词是诺兰最想在电影里探讨的,小丑无原则地破坏规则,瑞秋狂热者般地坚守规则,哈维利用规则实现公平,忍者大师无视规则清洗种族,当然,还有蝙蝠侠超越规则去维持规则,并且自己设定了一个最低规则,然后不依靠规则而依靠自律来维系它……每个人的规则观直接决定了他的立场。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条线在《黑暗骑士崛起》里面断了,塔利亚和贝恩本质上是忍者大师的延续,而猫女果不其然是一个有理想无蓝图的小人物,约翰布莱克是蝙蝠侠世界观的继承人,没有一个角色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这是《黑暗骑士崛起》非常令人遗憾的地方。话说回来,此时布鲁斯想的是,自己家族的命运、仇人的命运都深深地被这个叫做规则的东西束缚着,规则让他不能复仇,可规则又纵容其他人滥杀灭口。一如《黑暗骑士崛起》里面,戈登警长对约翰说,当这个体制已经腐败到坏人逍遥法外好人却失去自由,面对这个困惑,布鲁斯迷茫了。

布鲁斯和瑞秋的对手戏是电影的第一个逻辑高潮。瑞秋,作为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法律工作者,身上带有一些明显的书生意气:她迷信法律,坚守法理之光,甚至为了自己的目标不肯妥协,她显然并不

畏惧现实的情况给她的梦想造成的阻碍,她坚信,只要把坏人都绳之以法,社会就能变成最理想的状态。她的原话,叫‚harmony‛,翻译成中文就是‚和谐社会‛。布鲁斯不同,他显然还处在以牙还牙的初级阶段,情绪化地认为杀人就该偿命,这是没商量的,他不去考虑这件事对社会有什么后果,他认为,仇恨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

瑞秋发现自己青梅竹马的男朋友竟然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小学生阶段,怒不可遏地打了一个耳光,抛下了一句‚你父亲以你为耻‛。这里瑞秋甩出了他们万恶的资本主义知识分子都喜欢干的一件事:下定义。只有法律才能维系Harmony,复仇只能让你自己感觉好一些,从这里看,她的认识水平比后来以复仇终结内心痛苦的忍者大师强多了。

这一剂社会药方是蝙蝠侠里面最为简单粗暴的一个,尽管提出它的是一个姑娘:那就是如果社会法制失灵而无效率,那就加强法制建设,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过似乎瑞秋自己也对自己的这个蓝图没有什么信心,《侠影之谜》里面她在酒店门口看到了搂着欧洲豪放女‚Swimming‛归来的布鲁斯,布鲁斯说,你不可能一个人改变世界(当然这是违心的话),而瑞秋的回答是‚What choice do I have‛。这份执着像极了欲要搬走太行王屋的愚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态度很伟大,效果很一般,根本原因在于,瑞秋并没有超越体制的能力,无论是武力上还是经济上,所以她的伟大抱负只能通过体制内的手法解决。

这个耳光多少让布鲁斯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导致父亲离世的直接凶手和根本凶手不是一个人,而罪魁祸首是那些带头违反规则,让法制和正义颜面扫地的恶棍们。是他们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希望,人们不再相信正义,只相信私利,才逼出了一个杀死父亲的凶手。就像咱们大家以前小学班级里面,那几个带头违反纪律的小孩儿一样,是他们让每个人都觉得违反纪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班就乱了……某一个凶手的出现是一种偶然,但是那个凶手出现的原因,却是必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蝙蝠侠好人坏人》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好人坏人怪人 好人与坏人的区别
  • 1、蝙蝠侠是好人还是坏人(2016-11-04)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蝙蝠侠好人坏人”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蝙蝠侠好人坏人"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053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