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商山早行明和照

商山早行明和照

2016-05-31 08:58:2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商山早行明和照(共4篇)公开课 商山早行一 导入课文“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话。古时候,男子常常离开家乡出门求仕,为的是光耀门楣或建功立业。可当他们离开家乡后,他们内心是怎样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庭筠的诗《商山早行》。二 检查预习 铎 槲 枳 凫三 整体感知1 老...

公开课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明和照(一)

一 导入课文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话。古时候,男子常常离开家乡出门求仕,为的是光耀门楣或建功立业。可当他们离开家乡后,他们内心是怎样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庭筠的诗《商山早行》。

二 检查预习 铎 槲 枳 凫

三 整体感知

1 老师范读,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理解。

2| 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首诗的意思(课前已经布置)。

①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屋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和水雁,正嬉戏在曲折回环的池塘。

②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点评,将学生所写与老师所写作比较。告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可以根据字面进行翻译,也可以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描写。两种方法都对,但第二种更具有意蕴。)

四、 具体鉴赏

1 整体感知诗人的情感:找诗眼(诗中最)

悲故乡——思乡。“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2 作者为什么会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由于在长安南郊杜陵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把长安、把杜陵说成他的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 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 在文学史上是第一位以词而著名的词人,是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的关键人物,被誉为“花间派”词的鼻祖。(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补充资料:

有才:外号温八叉,温八吟,相传一次考试中,叉了八次手,一首十六句的诗歌就写好了。极具音乐天赋,吹拉弹唱,样样了得。

不幸:相貌极丑,被称为温钟馗。是屡考屡败的考生,从四十岁到六十岁一直参加考试,一直没有考上进士。不知上帝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总之,他是一个才华横溢而又仕途失意的文人。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经过商山。

3. 写什么季节?有人说此诗是紧扣“早行”来写的,你说呢?

早 首联直接点明“晨起”

颔联中通过典型景物的抓取,点明了早,鸡声、月、人迹、霜”

颈联中“明”字,因夜色仍浓,故白花显得更明。

尾联中仍在回忆刚才的梦境,说明刚起,点明早。

首联中“晨起”和“客行”点明离乡远行。

颔联中“茅店”一词,点明离乡在外。

【商山早行明和照】

颈联中“驿墙”一词,又一次点出了漂泊在外

尾联中想起梦中的故乡的美好景色,照应了首联“悲故乡”。

4. 这首诗描画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关诗

意象叠加: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叠加: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这就是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商山早行明和照】

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旅夜书怀》杜甫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商山早行明和照】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吴寇中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虚实相生:

虚写实写:异乡之景是眼前实实在在之景,叫做实写;故乡之景是梦中景,是想象中的景色,是虚写。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商山早行明和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红色为虚写,其余为实写)

——柳永《雨霖铃》

六 背诵全诗

七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八 迁移拓展

(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①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答案 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明和照(二)

《商山早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了故乡,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乡土之梦始终萦绕。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乡思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不幸:虽有才,但样貌极为丑陋,且不幸,属于屡战屡败的考生,他从四十岁到六十岁一直都考不上进士,真不知道上帝公平还是不公平。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总之,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仕途失意的文人。

二、注音:

铎 槲 枳 凫

三、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四、指导赏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3、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2、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

【商山早行明和照】

意象叠加: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商山早行明和照】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九、小结:

这首诗歌选用了一些富有意味的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十、课后作业:背诵

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_商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温庭筠
商山早行明和照(三)

<商山早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阅读答案_商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温庭筠
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前言]
<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_商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温庭筠。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翻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赏析]
<商山早行>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含有思乡情的诗句 悠悠兮离别
商山早行明和照(四)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含有思乡情的诗句 悠悠兮离别。(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含有思乡情的诗句 悠悠兮离别。 ――李商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商山早行明和照相关热词搜索:商山早行赏析 商山早行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商山早行明和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商山早行明和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3815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