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培根的城市设计

培根的城市设计

2016-05-31 09:39: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培根的城市设计(共4篇)城市设计汇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雅各布 街道的美学 卢源义信 城市设计 王建国 城市不是一棵树 亚力山大 交往与空间 扬·盖尔 城市建筑 齐康 城市设计 培根 空间·符号·城市 朱...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培根的城市设计》,供大家学习参考。

城市设计汇总
培根的城市设计(一)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雅各布 街道的美学 卢源义信 城市设计 王建国 城市不是一棵树 亚力山大 交往与空间 扬·盖尔 城市建筑 齐康 城市设计 培根 空间·符号·城市 朱文一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沙里宁 设计结合自然 麦克哈格 后现代建筑语言 詹克思 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文丘里 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

1.什么是城市设计,谈谈自己对城市设计的认识。

定义:

城市设计按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认识,分别有规划论、建筑轮、媒介论、管理论和全过程论。我们或许可以这么来定义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以沟通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两门学科为主线,通过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许多相关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二维与三维、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私人与公共等一系列矛盾,其目的是提高城市的形体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因此城市设计也可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阶段的延续,也是建筑设计方法的扩展。

对城市设计的认识:

1城市问题和城市理想是一直对城市相关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

2城市设计是贯穿城市的从宏观到微观所有层面的人的行为模式和事物关系的设计。

3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4 研究人的行为模式规律及其对建筑群体的影响。

从设计城市到城市设计

设计城市主语是人,人凌驾于城市之上,是传统城市设计的“自上而下”的主导思想。

传统城市设计的特点:

(1)主导思想和价值观是“物质形态决定论”和“精英高明论”——即认为个别智者的规划设计或统治者的力量可以驾御城市。方案本身凭直觉想象,而且是硬性的,缺乏灵活应变的可能。

(2)把整个城市看成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而不太注重具有应用性意义的各种局部范围内的案例研究,未对城市建设形成系统认识。

(3)在方法上,多用建筑师惯用的手段和设计过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互补。

城市设计是顺其自然,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自下而上”的指导思想,是现代城市设计的

主导思想。

现代城市设计的特点:

(1)在主导思想上,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城市的社会问题。

(2)在对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间环境。但设计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而以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规范诸方面的需求及其与自然环节的协调共生满足为设计目的,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它所关心的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3)在方法上,以跨学科为特点,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过程,并常由一组织机构驾驭。

(4)客观认识自身在城市建设中的层次和有效范围,承认与城市规划和建筑相关,但不主张相互替代。

(5)设计成果不再只是一些漂亮的方案表现图,而是图文并茂。设计的图纸只表达城市建设中未来可能的空间形体安排及比较,文字说明,背景陈述、开发政策和设计导则在其中占有比图像更加重要的地位。

维特鲁威理想城 1 城市尺度

圆形箭楼 (按城市外轮廓的两个塔楼间距计算,每边中点作为箭射的最大距离,便于防守者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出于力学考虑,塔楼选用圆形,工程器械对棱角的破坏力大于圆形。) 2 功能布局

城市道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将建设用地分为若干组团,满足美学需求,中心是神庙和广场,体现了城市中心的公共

开放性,八个地块的中心也分别设置小的广场,形成次一级的中心,由此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秩序结构。道路放射线使神庙,建设用地,塔楼相互联系起来,为了避强风,放射道路不直接对着城门;

没有提及关于经济的因素,只考虑到军事方面。

3 理论影响 总结了希腊古罗马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经验,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成为西方工业化以前有关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有着重要影响。

田园城市: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1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2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3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

万人)布置,形

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4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5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主要思想:城市应该兼有城乡两者特点,规模适度,协调共生,既有高效能与适度活跃城市生活,又兼有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乡村特色。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对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 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的根本改变

②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其社会与环境的问题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

④首开了应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EBD=ECO BUSINSS DISTRICT 生态商务区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中心商务区

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RICT 休闲商务区

光明城市的特点(或昌迪加尔设计特点)

①高层建筑群 ②立体交通系统 ③绿化和城市空间艺术

德方斯的特征

城市形象符号学意义 立体交通系统 土地功能复合性 城市开发运行结构 建设规划模式的延续性

什么是城市沙漏现象?德方斯如何回避这个问题。

随着城市进化进程加剧,城市中的人口压力过大,环境恶劣。于是在城市边缘建立卫星城,赋予其居住的单一功能,形成卧城。但生活工作所需必须到城市中心解决,由城市中心到边缘地带产生交通拥堵,形成城市沙漏现象。 巴黎新城区建在郊区,位于巴黎市中心与郊区之间新建德方斯,采取了高层办公楼和低层住宅毗邻,且组合了剧场,展览,还有常见的公共娱乐设施——电影院 药房 旅馆 游泳池,使之成为次一级的中心,由此,缓解了从城市边缘地带到城市中心的人流压力,从而缓解了城市中心到边缘地带的沙漏现象

简·雅各布关于城市的主要思想和对策:

(以前搞规划的多建筑师背景,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问题,觉得这个地方不好,拆了就行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雅各布则揭示了造成物质层面问题的非物质因素,认为这才是最为深层的原因。基于这对一理念的认同,后来的规划师更多是经济学家背景、社会学家背景,他们把城市规划发展成为将社会、经济、文化与物质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理论,里面更多的是政策法规问题,决策程序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问题。)

街边步道要连续、街区要短小、要有各类商贩杂铺,构成一个安全的生活的网络; 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并不是当然的活力场所,应与其他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

的价值;

城市需要不同年代的旧建筑,不是因为它们是文物,而是因为它们的租金便宜从而可以孵化多种创新性的小企业,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活力; 城市地区至少有存在两种以上的主要功能相混合,保证在不同的时段都能够有足够的人流使用一些共同设施;

巨大的机构和单一功能的土地使用将产生死寂的边缘;贫民区并不一定如正统规划人士所认为的城市毒瘤,相反,可能是城市最具活力和安全的区域,不应采取大规模投资改造和搬迁的方式来进行脱贫,而应通过鼓励和培植自我更新的能力来逐渐脱贫;

城市交通问题不是靠修更多的道路来解决,而是应该通过减少汽车的使用来解决;

城市应该分解成尺度适宜的高效的社区单位,使市民能在城市改造中表达和捍卫自己的利益;

大型旧城改造工程不能与原有的物质和社会结构相割裂,改造后的工程必须能重新融入原有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肌理

关于拆补:(旧城换新颜,这是城市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

一、城市拆迁过急,往往建筑物、道路、公共设施拆迁量过大,拆迁的建筑垃圾、建筑噪音及建筑扬尘、阻碍交通对城市影响偏大,会对周边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产生严重侵害, 二、城市拆迁过量,给拆迁户造成若干难题,使不法分子从中牟取暴利。

三、城市拆迁尽可能保留老城区的绿荫带,如成都市文化宫和人民公园附近的老城绿荫带,是人们步行最喜欢的地方,因为绿荫带不是一两年形成的)

通常停车场有哪几种形式?

交通与停车

停车因素对环境质量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对城市形体结构的视觉形态产生影响;二是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因此,提供足够的,同时又具有最小视觉千扰的停车场地是城市设计成功的基本保证,通常可采用四种途径。

1、在时间维度上建立一项“综合停车”规划。即在每天的不同时间里由不同单位和人交叉使用某一停车场地,使之达到最大效率。如白天使用的办公楼、商店就可和夜晚使用的影剧院、歌舞厅等共用同一停车场。

2、集中式停车:一个人企业单位或几个单位合计形成停车区。

3、采用城市边缘停车或城市某人流汇集区的外围的边缘停车方式,如南京新街口和夫子庙街区的停车经城市设计安排到人流外围地区。

4、在城市核心区用限定停车数量和时间来作为基本的控制手段。

建筑设计与城市需求

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满足城市,人文,气候,环境,地域特色等需求。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 周边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应对周边环境进行分析,以满足对城市外部环境视觉和组织的需求,使建筑满足一定的高度限制,建筑间距以及出入口位置的选择,

2 总平布局和交通 再考虑人文气候因素,合理选择建筑朝向,进行总评布置,在上述工作后,合理布置建筑的出入口。确定人性车型交通系统。

3 景观与绿地 城市中心绿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生活休闲的需求,营造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交流。

4 建筑功能分布 满足城市对建筑的功能需求

【培根的城市设计】 【培根的城市设计】

5 核心筒和面积效率 核心筒作为高层建筑交通组织的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到使用需求和商家的利益需求,

6建筑立面造型与材料 在选择立面造型和材料时,应充分分考虑建筑景观需求,环境需求,历史背景以及文化需求,尽量能同时满足或选择最重要的进行满足。

1周边环境2总评布局和交通3景观和绿地4建筑功能分布5交通组织 交通核面积6建筑立面造型和材料选择

新城市主义:

TND模式的主要特征:社区由若干邻里组成,绿化带分隔,邻里规模16~18公顷,半径不超过400m,到达公共空间的步行时间在5分钟以内,邻里住宅及居民组成类型多样,道路网格状,降低小汽车车速,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方便

TOD模式:

同样强调社区土地的混合使用,并以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范围不超过600m的步行环境中。若干个TOD由轨道交通等公共快速系统组织成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保留大量的绿化开敞空间。

培根先生与他的《城市设计》
培根的城市设计(二)

《城市设计》是美国城市设计大师、费城规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宾州大学资深教授埃德蒙·N·(EdmundN.Bacon)的力著。其修订版中文译本已于日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仍由黄富厢、朱琪二位先生担纲翻译,庆贺之余藉此谈点对这一名著的读后感。

我认识培根先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读到本书英文版是在1984年访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是初版。匆匆阅览后,即被其独特见解、丰富内容和精美图片所吸引。1987年我和培根先生在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上再次见面,他送我一本修订本原著,得以有机会比较仔细地阅读了全书。1990年到费城宾州大学访问时,又承培根先生亲自陪同,在费城中心区参观寻访了一整天,边看边介绍,对他的“同时运动诸系统”理论和“设计结构”构思有了具体形象的体验。1998年再至费城,培根先生已90高龄,还坚持徒步陪我到东市街(EastMarketStreet)去看近年来建设的新成就,受益匪浅,也被他这种老而弥坚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可以说,《城市设计》一书是培根先生一生对城市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传世之作,实属珍贵。

培根先生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先驱E·沙里宁教授(ElielSaarinen)的“体型环境设计”理论,提出了“同时运动诸系统”理论,把城市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在功能和速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功能上,把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在运动中又把步行和车行(汽车、轨道交通)结合起来,把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结合起来,整合成一个“同时运动诸系统”的完整体系,并以此形成城市的“设计结构”。它是一种功能轴,又是一种交通轴,更是一种景观轴。二是在空间艺术上吸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艺术上很多视觉艺术理论,特别是著名艺术大师克莱(PaulKlee)的视觉动态(Visioninmotion)理论,变静态为动态,大大丰富了城市设计空间艺术理念。功能与艺术的创新可以说是《城市设计》一书划时代的贡献。

遍观今天大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发展都是立体式的。有天上,有地下,各类交通,各行其道,又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同时运动诸系统”。美国如此,欧洲如此,日本、东南亚和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无不如此,从这可看出培根先生理论之影响力。

培根先生不仅倡导了这一理论,更为可贵的是他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城市设计实践。他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致力于费城的城市设计,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总设计师的作用。本书后半部着重讲了费城中心区的保护和建议,如何解决交通问题,如何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新与旧、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也是十分宝贵的。

此外,本书用很大篇幅分析了世界上不少名城的城市设计,培根先生以其深邃的哲理、敏锐的感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这些名城作出了精辟的评价。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来到北京,并在这座古城停留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对古都北京情有独钟。他在介绍北京时,写道:“北京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最伟大的单一作品,这座城市,设计成帝王的住处,意图标志出宇宙的中心”。这正是北京作为封建帝都、天子脚下设计思想最准确的诠释。他还指出“北京在城市设计上是

【培根的城市设计】

如此光辉灿烂,以致成为一个现代城市概念的宝库”。他在送我的书上也写着“千万保护好北京!”

培根先生这本著作蕴藏很深的哲理,有不少现代艺术理念,用字修辞十分讲究,翻译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好在黄富厢先生在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上有深厚功力,他和朱琪先生的译文也十分流畅,在第一版编译基础上,又下了不少功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排版装帧上也作了很大努力,尽量忠实于原著。相信本书的出版会给读者带来不少收获,同时也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经典名著。朱自煊

城市设计概念概括
培根的城市设计(三)

城市设计概要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提纲

一、概念,模糊,大多数认同的一种概念

二、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城市设计,

三、这些历史中或到现代的城市设计所表现的大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特征:1理念大多追求现代化,忽略了文化本质的东西,2价值,反映政府,商家,社会人群等各个的价值,3定位,学科定位,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关系,自身所涉及的方面,4制度,政府的一些规划制度影响着,或制约着城市设计,或使得城市设计为了政府的业绩而盲目着等等,无法定地位,城市设计在规章条例中没有自己的法定地位,【培根的城市设计】

四、目标: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定义相符的,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以建筑单体外为边界,以建筑单体为单位来组合的,以人文理念为内涵,表现文化性,地域性,留住这个城市本身的韵味。举例说明,正反例子

五、设计要素: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六、中国城市设计的现状:

七、发展方向

一、 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有诸多不同的见解,粗略归纳,有如下一些观点: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培根的城市设计】

英,弗·吉伯特 <F.Gibberd>在《市镇设计》 (TownDesign)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民、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它的产生、成长与衰败》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生活环境”。“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围围或建筑之间,包括相应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家E·N·培根说:“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

美国城市设计师巴奈特在他早期著作《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中有一句名言:“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

丹下健三在《都市问题事典》谈到:“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

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邹德慈在《城市设计概念》一书中提出:“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设计城市’,。具体说,就是设计城市的空间。”【培根的城市设计】

兰恩 (J.Lang)在《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一书中将时间维度加入城市设计,强调发展的理念,认为“城市设计关注人类聚居地及其四维的形体布局”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为主要对象,从城市整体出发,以对象的宜人性为目标,以人性化为原则,以系统论方法为途径的一种用于相关规划设计及其行政管理领域的思维方式、设计法则以及专项规划设计;

2.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二、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城市设计,

(1)原始自然主义城市设计

城市发展初期,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比较简单,城市内部的组织关系也比较单纯,城市更接近于大型“聚落”。这时的城市设计基本表现为人类群体对自然的被动接受和主动适应,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关系一般以家族、氏族等为核心,以中国的风水学说为其杰出代表。风水学说可以说是一整套城市(聚落)及建筑空间组织设计和评价的方法体系,其中心思想之一是在把对自然环境

的破坏减到最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

利用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给人群的遮护、

安全、联通等内在功能;另一个核心思

想是力求创造最优的城市空间布局,保

证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同群体均能保持

一种持久稳定的平衡关系。这一时期城

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可归纳为:山、

水、院落。

“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很早

的时候古人在城邦建设时,就开始根

据地形,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引入水

流,构筑生存所需要的城市空间。同

时,还在总体布局上提出将城市设计

和自然巧妙结合的思想,甚至形成了

城市设计培根读后感
培根的城市设计(四)

初拿到<城市设计>这本书时,我粗略浏览了一遍,本书图文并茂,为理解与汲取养分铺平道路。埃德蒙·培根先生也以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看了封皮的第一眼,我就被它的外表所吸引。几个简单的符号竟然能将本书的意图表现的清晰可见,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我们人类大脑中所具备的知识,对一个区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工作,居住,休憩,交通的需要。作者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背后的各种设计力——思维模式以及赖以产生的有力的,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共分为二十五个部分来叙述的,其中又可分为思想,构思,设计,理论运用于实践,成功的设计等五部分来叙述。作者在叙述的同时,并不是空空的,范范的描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图例,设计草图来去进行阐述,使我们这些对设计初学者来说通俗易懂。

在“城市作为一种意愿行动”中,作者在阐述“空间与形式”时,我们知道建筑形式是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接触点,这两个要素之间在哲学上相互关系不清楚的地方,建筑形式也不会明晰。通过限定体量和空间之间的连接点,建筑师正在对人类和宇宙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段话如果单纯的理解,可能很难,而作者则通过画出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典型的古代建筑——飞檐屋顶进行对比,分析。城市设计培根读后感。说明了金字塔作为地球上出现的支配性体量形式的完美表现而存在,它是不变的绝对的一个说明,而中国建筑则是与此相反,是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支配自然地有力表现,屋顶的凹形表现人的恭谦,表现建筑对于宇宙空间的接受,这些屋顶优雅地接受宇宙空间,并成为庭院建筑构图中的核心,这种表述方法很好,既有深奥难懂的理论,又有通俗易懂的图案。

初读此书时,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云,但是当再次品读时,细细想来又有他所说的道理,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培根先生的智慧。培根先生在讲诉“清晰地表现空间”时,我自以为是最容易理解的,文字不多,但是两幅图的对比则让我立刻清晰了。在“设计的性质”这部分中,作者解释了设计者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的重要因素,它用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在设计城市时,单幢建筑或一组建筑设计中的方法不能套用于整个城市规模的设计,原因很简单,首先城市的范围大以致于认的思想不可能为整个地区同时同时制定清晰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其次就城市的规模而言它的各个部分的建造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而要明白“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性质,我们需要明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对于设计者对城市设计就必须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设计者的思想尽可能适应空间作为一种支配力的观念,对空间作为一项自在的基本要素作出响应并在其中抽象地构思设计。设计者需要关注在城市中由一种车辆转到地面,或步行到一个又一个目的地的瞬间所得到的印象,在空间中将按三维方式来去构想这些同时运动诸系统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抽象设计是可能的,城市设计结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产生的。

而对于设计结构的最佳范例之一的日本奈良的寺庙群法隆寺,在中心区对称环境中出现不对称的建筑组合,只有最高超的设计才会有此杰作。在“感知自我的方式”中作者从感知环境的方式,感知空间的方式,空间心理学,心理的激变,等不同的方面来去阐述如何来去自我感知,自我感知的方式等不同的内容,这些深奥难懂的东西,我读完之后几经思考仍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在这一部分作者也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去分析的,()可能就是这些东西太抽象,尽管附有大量的图文但是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然后回头从新审视,才发现前篇作者所介绍的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所以我品读的时候才会觉得晦涩,尽管附有插图但是仍然让我不知其所以然。

尽管有许多的不解,我仍然坚持继续品读,在读到“北京”这一部分时,感觉突然不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北京不同于其他着作对北京城严谨平面与经纬轴线的着力赞美与宣张,作者在此另辟蹊径,以“身历其境者”的身份在其中感受、体验、领悟“这一空间运动进程”“行进的序列”与“变换的视野”。作者继而回归“巨人视角”,在三个比例尺度上分析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并将三者置于同一层面给予比较,得出不同比例之间的流动性与节奏感。任何比例都能在总体设计方面自成一体,这与数学中的分形理论(fractal the ory)不谋而合,遍览“北京”这一部分皆为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结构形成发展演变的解读,较为易懂。

由思想变成行动,这一过程是整个设计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而费城的成功典例则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形势的探索,而这一过程则是漫长而艰难的,前后历经了十三年,才得以使费城的形式最终确立下来,板式公寓由三层高的住宅代替,并使之成为隔街殖民时期住宅与三幢塔式公寓之间一种杰出的过渡性建筑。形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设计结构决定的,“贝式塔”是由基地延伸的外来设计力决定的,而不是仅仅联系基地本身任意定位。形式的确立对于整个城市的设计才仅仅是个开头,后续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形式虽然定下了,但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建筑,它是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基础,所以接下来的便是建筑表现了,形式如何从设计结构衍生出来,这两者代表着城市设计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而建筑表现则是与城市设计相关联的第三个要素。一座城市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场所,及出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置身于某个环境之中时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周围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感受到设计者所设计的用意,这也就要求设计时意象的考虑,直到设计的最后达到意象的成熟。城市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运动系统所起的作用,水平的运动,垂直的运动。水平运动中车辆的快速移动以及人们步行时缓慢的移动,这其间所产生的感受设计者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城市会有中心场所,而且这些中心场所可能会不止一个,如何来去表达这种效果呢,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建筑来去表达,通过在不同中心区布置一些大的标志性建筑,来说明城市的核心区。到这里为止,设计部分可以初步告一段落,接下来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居住者——市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就是进行民意反馈,然后与他们建立对话以使设计更加完善,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今天的费城才得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它的建造还任然在进行着……

在本书的结尾,培根先生继而以斯德哥尔摩郊区新城vallingby的规划为例,对比其建成后的鸟瞰与其先期模型,在鸟瞰视角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身历其中却差强人意。vallingby的设计“大抵是用代表建筑的模块在一张厚纸板上摆布移动而完成的”。或许当移动的不是台面上的模块,而应是人亲历其中的脚步。不禁联想到许多建筑亦存在此弊病——鸟瞰图(抑或模型)气度非凡,寓意深远,深博决策者欢心,但其真正建成后以人的尺度、视角去体验感受,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空留遗憾。于是知建筑如同城市设计,不能仅靠“巨人视角”去评判,更需要的是“身历其境”。本书着重介绍“同时运动诸系统”,涉及三个方面——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这也是本书最难理解的部分,但书中依然体现以人为本,民主精神。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人的意愿应当施加于我们的城市之上。作者随即以此为指导思想,用很大篇幅分析评价了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下城市设计的发展演变,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等城市的运动系统,为我们呈现出一派城市设计的盛宴,心潮澎湃。理论结合实践。文中亦提及作者所致力的费城城市设计,涉及到对老城区的保护,这对我们如何在当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极具指导意义。

经过了初略的品读我大致领悟到上述这些,我知道这仅是本书的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所以我要继续的来去研读它,也许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之所在吧。而且我对培根先生也由此产生敬仰之心,他的智慧让我折服,他的思想让我崇拜,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会一直向老先生去学习,去领略大师的气质。

相关热词搜索:城市设计 培根书评 武汉培根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培根的城市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培根的城市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385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