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2016-06-01 12:02: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共4篇)中国海底空间站部分环节技术难度比太空站更高中国海底空间站部分环节技术难度比太空站更高:中国科学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星球移民都已显得不那么遥远,自然,人们也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如果人类可以在外太空定居,近在眼前的大片海洋甚至海底,为什么不能?在2012年的北京科博会上,我国设计的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和...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海底空间站部分环节技术难度比太空站更高》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第一篇

中国海底空间站部分环节技术难度比太空站更高:中国科学报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星球移民都已显得不那么遥远,自然,人们也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如果人类可以在外太空定居,近在眼前的大片海洋甚至海底,为什么不能?在2012年的北京科博会上,我国设计的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和正在设计中的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模型首次亮相,唤起了人们对海底科考、工作、生活的憧憬。而近来,“蛟龙”号不断造访大洋深处,更引发了人们关于海底“龙宫”的畅想。

从“上天”畅想“入海”

如果说太空空间站是宇宙飞船、航天器在太空的“行宫”,那么,在海底建空间站就是深潜器的“行宫”了。不同的是,海底空间站还只是一个愿景,而太空空间站已经为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开辟了平台。

人类目前的目标,一方面是开发太空,一方面也在开发海洋。随着“蛟龙”号不断入海深潜,人们不禁要问:能否在海下建一个“龙宫”呢?

焦维新认为,从人类技术能力上来讲,是存在建造的可能性的。而且,如果人们需要长期或频繁进行海底科考,每次几个小时的下潜可能无法满足海底科学活动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讲,建立海底空间站是有必要的。

他表示,国内关于未来海底空间站的设计规划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了。去年,深海空间技术研发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在科博会上首次展出了最新研制成功的我国深海空间工作站系统模型:已经完成设计的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和正在设计中的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模型。

据了解,未来,我国将建成最深将达2500米海底最大载员50人,可在水下“驻扎”两个月,250吨级的,长度在22米左右,宽度接近7米,高度在8米左右的深海空间站,并与水下运载器对接,运送物资和人员。它可以长周期、全天候在深海域直接操控作业工具与装置,进行水下工程作业、资源探测与开发,以及海洋科学实验研究。

在陆地上接收海底观测结果

“未来,海洋探测技术的方向应该是把观测结果带回来,而不是把生物样品带回来。”汪品先说,科学家普遍认为,即使人下潜到海底也应是少量的,以开拓视野为主的,至于执行任务,机械设备完全有能力代替人力完成。在他看来,这种方式所付出的风险和成本代价是最小的。

汪品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国际上实现该目标所依赖的最为先进的技术正是深潜器(以小动力的无人深潜器为主)、海底观测网以及深海钻探。

以汪品先最先在国内提出的海底观测网为例,该系统实际上就是把陆地实验室搬到了海底,能长期连续实时原位地观测海底以下地震、地壳内流体和生物等的活动。科学家通过声学设

备、水下质谱仪、微型基因组探头以及海底井下实验装置、海底化学与生物学实验室等,来监测海底地震,观测海底海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实现实时观测。而且,利用海底光缆,人在陆地就能接受这些海底的海量数据。

目前,美国已经可以利用海底观测网,在海底截取生物片断,完成DNA测试;把传感器放置海底300摄氏度高温的热液口,测量海水的pH值等,并最终把测试结果传回地面。

方念乔也提到较前沿的做法,是在大洋钻探的钻头里附加一些监测用的电子芯片,这些探测器可以收集海洋水流、微生物、地质构造、热液喷发、地球化学等的活动信息,定期回传数

《世界感叹中国航天进入辉煌期将拥有唯一空间站》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第二篇

神舟蛟龙助“中国梦”实现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6月11日报道】中国继续征服太空的旅程,开始了该国航天史上第五次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

进入轨道之后,预计神舟十号飞船将与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航天员还将在天宫一号上进行实验。【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是在去年6月的载人航天任务中完成的。今天开始的这次任务将历时15天,其中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将运行12天。航天员还会让征服太空的任务更贴近民众,给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航天计划反映了中国几十年来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希望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世界大国的心愿。

【香港《成报》6月12日文章】题:应用飞行重大突破建空间站神十奠基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将标志着我国载入航天第二步任务的第一阶段全线完美收官。中国在具备太空运输工具的核心技术后,将转入太空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阶段,为在2020年左右建成自己的空间站做好充足准备。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神舟九号突破并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十号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而是将执行“太空班车”任务,为空间站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等。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这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又一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搭载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试验母船日前从江苏江阴起航,执行为期103天的科研任务,将搭载包括香港学者在内的科学家下潜,更可能实现再次天海对话。【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去年6月,我国在一天之内诞生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今年6月又是同步进行新的挑战,这绝非偶然,其中不无决策层的特别用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技术上拥有三个领先优势:一是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二是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三是装备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很大,保证水下作业时间。此次出海肩负重大科研任务。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直是中国人的两大夙愿。祝愿“神十”和“蛟龙”顺利完成艰巨任务,取得预期成果,助力实现“中国梦”。

或将改变太空开发格局

【日本新闻网6月11日报道】中国今天成功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消息引起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

《读卖新闻》报道指出,中国的宇宙开发不仅是为了扬国威,更

重要的是对企图将空间技术转变为军事技术的美国的一种牵制。中国今年还计划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以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信息。这显示中国的宇宙开发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日本亚洲通讯社报道说,时代将是中国宇宙事业发展的辉煌时代。 今后10年,中国不仅将最终建成自己的空间站,更重要的是,中国将掌握世界最先进的空间技术。美俄等国受经济问题影响,在宇宙开发投入上遇到困难,在此情况下,中国每年巨额的投入将保证其最终成为宇宙开发强国。

【《日本经济新闻》6月12日报道】美俄日与欧洲航天局成员国等16国建立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20年停止运行。如果中国的空间站取而代之,则太空开发的格局可能将发生变化。

中国开发太空的目的在于宣扬国威,以及将空间技术转为军用以牵制美国。中国将在年内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以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信息。

2012年底,中国开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和导航服务。

泰国和巴基斯坦等5国决定采用这一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不断拓宽应用范围。

日美等国正防范中国将太空技术转用于军事。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宣布成功发射高空探空火箭,之后不久美国国防当局人士指责“中国在为开发反卫星武器(ASAT)进行试验”。【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埃菲社北京6月11日电】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该国第一个永久性空间站。而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停止使用,因此几年后中国将是唯一拥有永久性空间站的国家。

中国10年前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向太空输送航天员的国家。尽管与华盛顿和莫斯科相比,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了数十年,但发展极为迅速。

《中国2015年后将建造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空间站》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第三篇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中国2015年后将建造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空间站 2013年06月12日 09:42 来源:京华时报

2362人参与0 142条评论0

分享到: 更多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意味着从这一刻起,我国载人航天的重点将由载人飞船转向建造空间实验室和未来空间站。神十成为通向我国未来空间站计划的重要里程碑。现有空间站是什么样的?我国未来的空间站又是什么样子?本报逐一为您揭秘。京华时报记者张然 揭秘中国未来空间站 2015年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研制、成功发射和顺利回收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与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实施空间实验室工程。 第三步,2015年以后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十号任务还处于第二步当中。据介绍,现在交会对接任务如此重,因为它是将来空间站建造必须掌握的技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火箭可以一次性把空间站打上去,即使能行,效率也不高,未来空间站的多个舱都是在在轨组装基础上完成建造的。 根据规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将在2020年前后完成组建、建造。

废气废液要循环利用减少地面供给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空间站是一个很复杂的航天器,我国现在初步的计划,空间站有三个舱段,要运行十年的寿命,技术上的挑战相当大。 空间站需要有效地补给,代价非常高,因此需要采用再生的方式,追求最高效的可循环的途径。比如人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都要能够处理,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地面补给。

周建平坦言,有很多的技术,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的,现在还不掌握的。所以在空间站之前还会有空间实验室阶段,用来验证这些技术。

据介绍,验证了这些关键技术以后,我国会首先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所谓核心舱,它能够提供空间站的控制、供电,包括环境控制、生命保障,数据管理等等。作为控制中枢来管理整个空间站。然后再相继发射两个实验舱,这三个舱是20吨级的舱,在太空近地轨道上对这三个舱进行对接组装,最后构成一个丁字形、T字形的空间站。

空间站建成以后,一方面是具有航天大国或者强国的象征性意义,另一方面,从经济上、整个科学研究上也要赋予其独特的性能,使其物有所值。

据介绍,空间站建成后,驻站人员的交替、实验设备的更换和所需物资包括生活用品的供给,都将由神舟号系列飞船承担。

飞船升空后将与空间站上的专设装置进行对接,实现站船联袂飞行。待完成任务后,飞船能够脱离空间站单独返回地面。

由于每组驻站航天员只能搭乘运送自己进站的飞船脱离空间站,站上又不能断人,即必须等到下一组航天员进站完成工作交接后方能离站,所以站上至少要设置两个飞船对接口,始终有1艘飞船与空间站联体飞行。

运动 高尔夫球在大气层燃尽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1971年,在阿波罗14号任务期间,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就曾在月球打过高尔夫球。他是美宇航局培养的美国第一批宇航员(共七人)。谢泼德的第一杆没有成功,但在第二次尝试中击到了球。他当时向地面任务控制中心报告称,他击出的球飞了“很远、很远”。

35年以后,俄罗斯宇航员米哈伊尔·秋林在一次太空表演中,将一个高尔夫球从国际空间站击出。身着笨重的宇航服,秋林无法用双手并拢握球杆。出于安全考虑,这次使用的高尔夫球重约3克,平时在地面上使用的高尔夫球则重约45克。高尔夫球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放在球座上,而是用金属丝网包住,以避免球在失重状态下自行飘移。同时,秋林把一只脚固定在架子上。随着秋林太空一击,高尔夫球将穿越太空,最终进入地球大气层,在与大气的剧烈摩擦中燃尽。就此计算,这一杆把球打出何止千里。

奇遇 宇航员一天过15次新年

当2000年12月31日午夜时分一过,世人便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倒数跨年体验,仅此一次。不过,远在国际空间站(ISS)的3名宇航员,却得以穿越时空,在新年到来前夕,当天要进行多达15次的倒数跨年。

俄罗斯太空总署署长柯波德夫介绍说,由于ISS会在24小时内横跨地球的国际日期变更线达16次之多,因此理论上站上的宇航员可进行15次跨世纪倒数,而且还会有14次从21世纪再跨回20世纪的特殊体验。

空间站怕被太空垃圾撞击

2009年3月国际空间站遭受太空垃圾威胁,站内3名宇航员不得不按指令在逃生舱中短暂躲避。太空垃圾专家马克·马特尼说,这块垃圾大约长13厘米。

即使是很小的碎片也能给国际空间站造成重创,会使空间站失压。国际空间站有一套“避撞”程序,当这一程序监测到有太空飞行物接近空间站并有可能发生碰撞时,就会指示空间站启动发动机改变运行位置,躲避碰撞。

在空间站遭撞后失压情况下,宇航员需要关闭空间站和逃生舱之间的舱门,以便在需要时使逃生舱和空间站迅速脱离,3名宇航员当时已做好关闭舱门准备。宇航员在飞船中躲了大约10分钟后,警报解除。他们从飞船窗户向外望,什么都没看见。

太空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的卫星及探测器、运载火箭末级的碎片和宇航员意外丢失的物品等。专家估计,尺寸在1厘米到10厘米间的太空垃圾大约有30万个,而尺寸更小的太空垃圾则不可胜数。国际空间站为防止发生碰撞,曾8次采取躲避措施。

卧床实验预防骨质疏松

在现实的太空飞行中,如何抑制“太空人”因骨质丢失而产生的骨质疏松问题,是40多年来困扰航天医学界的大难题。

重力作用影响着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其任何微小的波动及变化都会显著影响生物体的健康与功能。在人类“飞天”梦实现的同时,航天员的身体也不得不面对由于环境急剧改变而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其中,骨质丢失最为普遍。

根据国外资料,航天员在太空每停留一个月,会丢失骨质的0.5%,而不论飞行时间长短,骨质脱钙的行为总在不断进行,不会终止。一项调查表明,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的骨骼关键部位,平均每月骨质丢失量是地面上绝经后妇女月丢失量的10倍。

在相关研究中,“卧床实验”是个保健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组织志愿者以头低位6度卧床84天,其中22人坚持到最后。依照国际空间站的锻炼模式,科学家使志愿者的机械锻炼与其部分保持一致,但加入新调整方案,最终被调整人员的髋关节骨质丢失量显著减少。

太空厕所将尿液滤成饮用水

2007年7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斥资1900万美元为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购置一套俄罗斯制厕所系统。此前,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要上厕所都要到俄罗斯那边去上。这个厕所的造价听上去有点贵,但综合考虑,这比自己造一个厕所便宜多了。

这个厕所配备绑腿固定套,以帮助航天员固定位置。该系统采用复杂的方式将排泄物汇集到一块,然后排放到化粪池,它采用了三个过滤步骤净化液体,使所有污水进入并转化为纯净饮用水。这套新厕所设备的优势是将宇航员的尿转化成饮用水,不再像之前的厕所系统那样把小便向宇宙空间排放。据称,这个装置每年将会节约用水7吨。

机械故障致航天器外挂“尿柱”

在1984年的一次太空探索中,发现号航天器的废水通风系统失灵,导致航天器外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尿液冰柱。意识到冰柱会在返航时破裂,并损坏航天器上的隔热层,宇航员只得用飞船机器臂将其打碎。航天器的隔热层保住了,但宇航员不得不关闭尿液收集系统。这场危机虽然得以避免,但宇航员们在这个6天任务的剩余时间里,再也没有厕所可用

《中国为什么不能参加国际空间站?》
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第四篇

热心网友 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国际空间站的参与方普遍支持中国更多的参与国际空间站,所以中国对此项提议不感兴趣。

参与国际空间站基本都是发达国家。

2,包括美国,但是由于中国参与更多的是作为出钱方,技术上参与受到很大限制。

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遭到美国的反对、经济原因,所以中国没有成为国际供蒂谎郦荷跪芹空间站的启动方,至少需要投入上亿美元才能有机会参与。中国为什么不能参加国际空间站?。后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载人航天领域的进步,性价比显然过低,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参与1,国际空间筹划建设时美国反对邀请中国参与,没有主导权和决定权,国际空间站的入门费很高,这对中国有限的航天经费来说、政治原因 提问者评价 o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太空站计划 中国未来的太空站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太空站为什么不让中国"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424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