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2016-06-13 09:44: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共4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析美文欣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供大家学习参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析美文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第一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解说]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

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

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

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批判性思维课例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陈宇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第二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陈宇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一、诗歌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

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

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

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

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

一快诗”。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积累的古诗词比较多,对古诗、文言文有了一定的理解,

所以,本首诗歌的教学,教师在要求学生读懂古诗的前提下,要理解古诗表

达上的特点,感悟诗的境界。

三、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体会诗中之“喜”。

2、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铺陈叙事,运用夸张,虚实结合,相互衬托,语

义双关,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3、领悟读诗方法:诗中有我,我心即诗。

四、教学设计:

一、谈作者,导入诗:

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读诗题。眼前这位虽然白发

稀疏,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便是作者杜甫,通过预习,大家对他应该有所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吧?请大家谈谈对杜甫的了解。

师生交流。

师总结: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同学们,儒家认为完美的人才称为圣人。

杜甫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成就极高,打动千百

年来的无数读者,所以才称他为“诗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诗歌,读—

二、学诗歌,读诗韵:

1、师导入:同学们,打开书150面,快速浏览。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诗歌的

分类,这首诗歌按形式分,属于什么?请选择。ppt展示:

A、五绝 B、七绝 C、五律 D、七律

七言律诗有两个最基本特征,ppt展示:

七言律诗:1、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2、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别是: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拿笔在这首诗中标注好首、颔、颈、尾四联。

2、师过渡:同学们,请把这首七言律诗自由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几遍读好就读几遍,一遍能好就一遍。

生汇报读诗,师生点评。

(点评角度阐析:

1字音:字正腔圆,流畅清晰 ○

2节奏:停顿恰当,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低○

起伏、强弱分明、铿锵有力??

3韵律:押韵ang,韵律优美,悦耳动听 ○

4正音, Ppt展示: ○

衣裳:古义:读作yī cháng ,上穿为衣,下穿为裳(裙子)。

妻子:古义:读作qī zǐ ,指妻子和儿女。)

三、解诗意,悟诗眼。

1、师过渡:诗歌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是不是读好了呢?

生回答,师点评:同学们,要读好诗歌,还得走进作者的心里,走进诗歌的

意境里。这就是(ppt展示):

诗中有我,我心即诗。

2、师导入:怎么走入诗歌意境里呢,首先得读懂诗歌。这首诗歌有一个特点,

地名特别的多。请同学们拿笔,把诗中的地名圈出来。

生汇报,Ppt展示:

河南 河北 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3、师提问:了解这些地名吗?生谈。Ppt展示: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的中原地区。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巴峡:重庆以东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称为巴峡。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襄阳:长江沿岸城市,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唐代古都城。

4、师提问:用更直观的地图。大家一看就懂了。杜甫现在在哪块地方?想到哪

里去?心在哪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生回答。

5、师总结:杜甫写诗的时候身在四川梓州,心里想到千里开外的洛阳去,这是 为什么?其实,书本上没有提示,但是原诗歌杜甫有一个自注,请看ppt:

杜甫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田园,也就是家乡,东京,也就是当时的洛阳。原来他是想回家乡。

6、师提问:什么导致他离家出走呢?故事还得从这说起。(ppt)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民生涂炭,

人民无家可归。杜甫诗歌《春望》记载了当时的颓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陷落,山河仍在。长安城里荒无人烟,感伤国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别惆怅。

次年,杜甫携全家老幼逃难,历时三年到达四川。

公元763年春,安史之乱被唐朝军队平定。杜甫闻此喜讯,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年,杜甫52岁。

7、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情绪,整首诗都是围绕着这种情绪来

写的,这情绪是一个字,请把这个字圈出来。

生回答,明确:喜。

8、师提问:诗中那些神情、动作(言行举止)表达了这种“喜”呢?请默读诗歌,想一想,画一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画好了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师生交流、互动。

【学习要点】

1诗歌线索: ○

现实之喜:喜传捷报(喜从天降)——喜极而泣——喜笑颜开(喜形于色)——欣喜若狂

想象之喜:放歌纵酒(喜不自胜)——喜归故里

2白日与白首: ○

师导入:

这首诗歌,文献古籍上有两个版本,分别是ppt展示:

版本一: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版本一: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你认为那一个版本更好?想一想,并说出理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师生交流,并明确:

A、版本二:诗人作诗时已经52岁,颠沛流离,白首短发,难得放歌,也不宜纵

酒,但如今既放歌,又纵酒,正是心中欣喜欲狂啊。加之,白首和下联的青

春刚好相反。

B、版本一:为何要是白日呢?我们有口头禅:别做青春白日梦。青春白日指代

的是喜庆、美景。所以,这里既指在晴朗的天气、明媚的阳光放歌纵酒,伴着迷人的春色结伴还乡。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官兵胜利了,百姓重见天日,该是何等的喜庆!这种表达方法叫做“语义双关”。(板书:双关)而美好的春景做伴回家,更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喜。这种表达方法叫“拟人”(板书:拟人)

3满衣裳与喜欲狂: ○

八年战乱终结束,归家可期,诗人不禁泪如泉涌,这里用泪湿全身,显然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喜极而泣”。下文“喜欲狂”也是一种夸张的运用,突出了诗人杜甫欣喜的程度。(板书:夸张)

4却看与漫卷诗书: ○

回头看妻子儿女,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这是杜甫和家人同喜同乐的生活真实!家人的喜又衬托出诗人的喜。(板书:衬托)所以,也顾不得文人对“诗书”的珍惜,胡乱卷起,无心收拾,一心只想着洛阳的家!

5即从、穿、便下、向: ○

四个连续的动作,写出了诗人的归心似箭。一千多里的水路和陆路,一路高山深涧,一路坎坷泥泞,但在诗人的眼里,不过是这一从,一穿,一下,一向,也就到了家!可见,诗人的喜归故里的急迫心情!

9、情境设置,师总结:

这才是杜甫诗篇的鬼斧神工之处,整首诗篇紧紧围绕一个“喜”字,开篇即写出了喜从天将(喜报传来),读——,听闻喜讯,喜极而泣——,回头看妻子儿女,早已喜笑颜开——,胡乱卷起诗书,心里早已欣喜若狂——,这是现实之喜,接着作者写出了一副狂喜畅想图,放歌纵酒,喜不自胜——,归心似箭,喜归故里——。是啊,惊喜的洪流冲开了郁结八年的情感闸门,诗人再也无法压抑这兴奋与激动,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

难怪乎,后代诗论家评此诗歌——ppt展示:

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第三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前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翻译]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杜甫的诗全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第四篇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的诗全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的诗全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9、<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0、<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1、<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12、<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3、<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4、<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5、<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6、<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7、<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8、<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19、<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相关热词搜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穿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5965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