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2016年新中国成立

2016年新中国成立

2016-07-15 16:36: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年新中国成立(共6篇)2016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10个重要会议要点2016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10个重要会议要点(一)党的创建时期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2016年新中国成立》,希望能帮助到你。

2016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10个重要会议要点
2016年新中国成立 第一篇

2016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10个重要会议要点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1923 年6 月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

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016年新中国成立】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

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2016考研政治史纲:新中国成立前10次重要会议
2016年新中国成立 第二篇

2016考研政治史纲:新中国成立前10次重要会议

2016考研已经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考生们也已经开始进行背诵考研政治考点,在此将新中国成立前10次重要会议进行了整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2016年新中国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1923 年6 月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016年新中国成立】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

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2016年新中国成立】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2016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优秀的县委书记
2016年新中国成立 第三篇

【2016年新中国成立】

2016年5月,根据《推选和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通知》要求,中共中央组织部计划在今年“七一”前夕,于全国范围内表彰一批优秀县委书记。这是时隔20年后首次遴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为政一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95年6月,中组部遴选出100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加以表彰,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树立楷模。其正值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开端,在选拔优秀县委书记的过程中也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每一个时代的县委书记其职责也都不同,优秀之处各有不同。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楷模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和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此时,焦裕禄去世已经两年。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2年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困难时期,国家百废待兴,“县委书记的职责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如何摆脱贫困,战胜挑战方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众所周知的焦裕禄。”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说。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开头写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这就是焦裕禄将要面临的兰考。

抗争困难的过程中,焦裕禄病了。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

当他不得不踏上离开兰考去治病的火车时,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当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治理“三害”的过程中,焦裕禄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以及革命精神,他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利益死而后已,留下了伟大的焦裕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并且这样评价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四化”干部:开创改革新局面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经济成为新的呼声。这一时期,山西原平县县委书记吕日周是代表之一。

1983年,在山西省委农工部工作的吕日周,被破格安排到山西省唯一的改革试点县原平担任县委书记。他根据当地农民的改革实践,创造发展了一种崭新的城乡经济组织形式,即风靡一时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使三年之后的原平县实现财政收入相当于周边12个县总和的佳绩。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新星》,即以吕日周为原型塑造了县委书记李向南的形象。

1992年1月17日,88岁的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邓小平提出“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谢志强表示,改革开放后全国工作的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干部必然承负前所未有的重担,开创新局面。这时,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企业改制、基层政权建设,还是招商引资、干部制度改革、推进依法办事进程,工作中的“千条线”都须向县委书记的“针眼儿”里穿。

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那个时候,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工作是围绕着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着力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他在1994年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正好是十四届四中全会后,中央对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工作专门作出了决定,要加强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方面的措施之一就是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干部队伍的建设。

制度建设方面就是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1995年,正式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95年中组部表彰了100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他们的群像所体现的是锐意改革、公道正派、敢于创新、德才兼备,民主集中,以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优秀品质。

树典型: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1995年6月,中组部表彰的这100名全国优秀县(市、区)委书记,是从2800多人中精心遴选而来,入选几率仅为3.5%。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在当选的秦振华身上体现得很明显。1992年,已满56岁的秦振华,被苏州市委提拔为张家港市委书记。此前,他担任杨舍镇党委书记14年,将这个穷镇变成了苏州名镇的排头兵。主政张家港后,他瞄准周边的先进县(市),公开叫板,在5年内改变了全市落后面貌,也激活了当时苏南县域经济的“一池春水”;张家港一口气拿到了34个全国先进称号、37个全省先进称号。

20年过去了,其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杜家毫、毛万春、李玉妹、于迅、陈伦、陈光、胡晓华、饶益刚、王三堂等,他们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

统计显示,其中毛万春、罗黎明担任县委书记时仅为32岁,李玉妹、于迅、陈光仅为35岁,杜家毫、陈光志等仅为38岁。

干部年轻化也是当时的主要改革方向。199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提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选人等思想障碍”,“形成由不同年龄层次的干部组成的梯次结构,年轻干部所占比例要有较大的提高,保证有一批30多岁、40多岁的优秀年轻干部能及时选拔进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年龄上的优势很是明显。

“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求要树立时代的县委书记的典型代表,鼓舞人心、发展经济。”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张希贤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他认为,遴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是时势和发展中的中国当下的“英雄”的结合。在他看来,此次时隔20年再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是当下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从严治党大背景下树立新的时代楷模的必然选择,“作为基层政府中重要的官员,县委书记在新时代所担当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树立典型,同时清查违规违纪的人员。”

2016中国国庆节习俗介绍
2016年新中国成立 第四篇

一、定名依据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二、国庆习俗

每年国庆,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有的还要扩大庆祝。为庆祝国庆,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者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中国国庆节的习俗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

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2016大学生第一次思想汇报
2016年新中国成立 第五篇

敬爱的党组织:

20XX年,在总会给人美好遐想的春天,我终于迈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神圣和光荣组织的第一步,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校培训。党校培训方式除了通过组织高层为我们讲授党组织的知识以外,观看以中共党史为背景的《辉煌六十年》亦是提升我们对党组织认知不可或缺的途径。

《辉煌六十年》是中共党史办监制的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用以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际地位蒸蒸日上的形势和弘扬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文献纪录片。该片清晰的记录了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鸦片战争后,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实践性的革命道路,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浴火重生的苦难和奋斗史。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开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的艰辛探索,并获得的关于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的宝贵经验和记忆。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伟大转折会议的召开,从此,在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指挥下,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中国各项改革事业全面推进,农村和城市改革并行实施,对外开放迈出明显步伐并不断扩大,法制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逐步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开始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兵之路,同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使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涌向神州大陆,新中国的面貌顿时焕然一新。

从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下破浪前行,到世纪之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国民经经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趋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的全面部署和展开,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也是在这个时期提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带领我们世纪扬帆的伟大决心。

从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并由此确立了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到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这一时期,中国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发展局面,在区域协调、民生、科技创新等各项内容上均取得不菲的成就,文化事业和农村城镇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积极明显的成果,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指引下,面对五十年一遇的冰封雪冻的救援和震感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以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空前团结、中华民族空前的凝聚力,中国积极向和谐社会迈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变的举世共睹。中国政府因此赢得了国内国际的广泛赞誉。

全面认真的学习和总结后,我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有了具体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便是革命性质的理论,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民族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飞跃,它指引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们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实践用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必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并将在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坚决拥护并坚信,在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指挥下,我们党会团结各党派和各民族力量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以上是我的近期学习心得。我还会不断的努力学习,使自己更加成熟,使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向党组织靠拢。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和帮助。

此致

敬礼

2016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2016年新中国成立 第六篇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实质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发展理论的角度去研究邓小平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事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中国的发展路线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内容非常丰富,这里只阐述一个基本框架。

1. 发展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苏联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影响很大。虽然学习苏联模式曾对我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整套西方化的发展模式,并在拉丁美洲不少发展中国家进行尝试。但这些国家的实践并不成功,带来的只是动乱、灾难、倒退,陷入了所谓“拉美化陷阱”。邓小平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是多元的;“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中国怎么办?逻辑的必然结论是:中国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是说中国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他认为,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走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在现代化建设中也必须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相结合,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发展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讲“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其基础是邓小平强调的“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底,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非常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其他的任务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讲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

3. 发展战略。如何实现发展目标?需要有发展战略。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步骤,二是发展重点。

首先,关于发展步骤。1979年,邓小平考察了很多地方,带着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鲜感受,他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1987年提出来的。邓小平在1987年8月29日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谈到:“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邓小平的建议之下,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两步走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个发展战略应该讲是既充满了雄心壮志,又比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实际上到上世纪90年代末,前两步目标提前实现,现在正在向第三步目标奋力前进。

其次,关于发展重点。在我国这么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齐头并进发展不现实,而应当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什么?现代化的重心在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有重点,那就是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现在看来,这一思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指导价值。

4. 发展动力。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内改革,二是对外开放,三是科技发展。关于改革和开放,他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而且,他认为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特别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中国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认为,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科技的发展。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1986年3月,北京几位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动态。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做出批示,由此产生了“863计划”。“863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发展形式。在经济发展形式方面,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据此,他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强调非均衡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6. 发展环境。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政局的稳定和国际和平的局面。199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的谈话时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可谓一言中的。

政局要稳定,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十分重要的前提与条件。邓小平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首先是中央要有权威,其次是政局稳定,其三是政策稳定。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生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大,闹起学潮。对此,邓小平多次严肃指出,西方的民主体制在中国是不合适的,如果引进西方的民主体制必然导致中国的混乱,现代化事业也会毁于一旦。所以,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他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提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关键是政局稳定。

邓小平讲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爆发;另一个是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因此,他提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维护国际和平,邓小平提出,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有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7. 发展机遇。机遇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特别重要,抓住重要机遇就意味着成功,失去了重要机遇就意味着挫折。邓小平非常强调机遇意识,他提出,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他在总结国际经验时指出,像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若干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中国也应该有这么几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他觉得当时国际环境比较有利,国内政局比较稳定,政策对头,老百姓拥护,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这么一个优势,中国在某个时期加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经济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8. 协调发展。虽然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协调发展。总体上讲,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为此,邓小平具体指出,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使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者的关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两者要配套,经济体制改革如果不配套政治体制的改革,不但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而且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三是发展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如果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这个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叫有增长,而无发展,必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四是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一方面还要强调质量、效益,要协调发展。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应该说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他对现代化的历史贡献主要有:

1.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上开拓了新的理论体系。他在阐释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时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2. 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1991年7月2日,李光耀在一次接受访谈时说:“再过20年,中国就可能不同了,因为邓小平把中国推向前,不可能再走回头路。转折点的确在于邓小平。他已经打开了窗,不可能把窗再关起来。”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人们的思想习惯与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如1988年6月22日邓小平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图斯的谈话中所说:“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3. 创立了中国特色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促使中国经济发展与各项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邓小平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阐述,基本上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理论问题,可以被称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印度学者苏地生评价道:“美国《时代》周刊已经两次把邓小平选为当今世界风云人物,没有什么人对此提出异议。全世界还应该认识到,邓小平是当代最伟大的发展经济学家。”应当“把下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邓小平。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家的信誉是确定无疑的。他砸碎了空想主义的枷锁,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中国建立起一种新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今天所需要的”。

4.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方法论意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2016年新中国成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2016年中国成立多少年 2016年新成立的公司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年新中国成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年新中国成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881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