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2016-07-20 09:15: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共6篇)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2-2013上海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预测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在过去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突出,所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公共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难度极大,进展自然相对较慢。而在各种保障事业处于发展初期的时候,如果没有GDP的高速增长来吸纳大量的...

篇一: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2-2013上海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预测

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理论背景

在过去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突出,所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公共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难度极大,进展自然相对较慢。而在各种保障事业处于发展初期的时候,如果没有GDP的高速增长来吸纳大量的新增待就业人口,那么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都无法保证。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从"保增长"转变到"稳增长"就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关政策

2012年3月,温总理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要全面做好2012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2012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近期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201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后来到银川、石嘴山等地考察调研。他强调,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西部大开发与扩大向西开放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综合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那些既能稳增长、又能调结构、还能惠民生的大事实事,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相关事件

稳增长需民资出手

2012年以来,中央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42项"新36条"的实施细则,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出版等领域加快向民间资本开放,对于打破垄断行业的"玻璃门"、"弹簧门",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激发民间资本的创富活动,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工资补贴促销费

2012年7月,陕西省把对纺织行业税收的地方分成部分,再加上部分财政补贴,用于增加职工工资,就是一个具体行动,作出了表率。

营改增成稳增长有力推手

截至2012年7月底,上海共有14.2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比年初增加了

2.4万户。与营业税税制相比,上海"营改增"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负约56亿元。"营改增"的积极效应远远不止于减税,其大大提升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能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标准表述

稳增长的关键是稳投资

为实现稳增长目标,需要加强投资需求。而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柱。 房地产政策方面,既要控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也要对于中小户型的刚性住房、对于保障房的投资仍需要大力支持。对于地方政府提出的房地产政策,如果是支持刚需、改善性住房的合理需求,是对早前过于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完善,不应一概制止。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方面,应对项目充分评估,具有盈利能力的项目,也不应控制过紧。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投资与扩消费要并举

因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减少,中国经济要走强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则要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要稳中增长。中国经济还面临着巨大的结构调整的任务,因此,在整个刺激经济的过程中,要将对经济提拉、结构调整以及有利于民生这三重目标结合起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

在外部需求低迷、消费短期内难以独自支撑大局的背景下,现阶段稳增长离不开稳定投资,关键是要注重投向、结构以及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好眼前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好投资效率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则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靠"两条腿走路"。从眼前看,稳增长见效快的办法是上投资项目;从长远看,还要靠扩大居民消费,要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

行政手段、财税、金融三大调控杠杆相互协调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有分工,又密不可分。在面临重大调控任务时,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避免单打一的行为。如能形成合力,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当前,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的强大拉动力量,三大调控杠杆应密切配合。 首先,应在充分讨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要求的定向扩大需求的计划,包括调控方向、调控目标、调控政策,需要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重大工程等。 扩大居民消费应成为这次调控的重点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实行结构性减税让利政策,即对一些低收入行业,通过政府对企业减税,企业对职工让利,增加职工收入。

其次,财税政策应围绕调控计划,运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措施,加大调控力度。针对鼓励消费和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应研究将消费税由现行的中央税改为地方税,将营业税由地方税改为中央税,积极推进服务业由营业税向增值税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小微型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以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放水养鱼、培植财源。 第三,金融政策应围绕总体调控目标,优化信贷结构,支持扩大居民消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公共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小微型企业和农户贷款需求。要避免"一刀切"的调控政策,经验证明,没有差别性政策,也就没有调控政策。 应当看到,目前政策调控的空间还足够大,只要拿出针对性强、力度较大的政策,就能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对策措施

稳增长的重要意义]

首先,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把握。很多人都注意到,最近美国公布的就业数据不理想,再加上欧洲债务问题前景不明朗,更凸显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直接影响到外部需求。在此情况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利于

稳定市场预期,也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现实选择。 其次,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避免经济惯性下滑。通常认为,现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8%—9%之间。前一阶段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更加接近潜在增长水平,有其内在合理性,也有利于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如果经济增速惯性下滑,跌破合理区间的下限,就会因有效需求不足而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多困难,在速度效益型盈利模式尚未改变的情况下,企业亏损面会不断扩大,下岗失业人员也会增加。 再者,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为调结构和转方式创造条件。调结构、转方式需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增速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近些年的发展中,经济增速过快,各方面需求很旺,许多落后产能不仅很难淘汰,而且还会获得发展空间。而经济增速过慢,就业、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等都会受到影响,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激化,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解决当前短期问题上,很难集中精力去解决调结构、转方式这样的中长期问题。

[实现三大需求应同时给力]首先,从消费层面看,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近期来看,必须活跃住、行两大消费热点,这是其他方面的消费难以代替的。活跃住房消费,保持房地产投资的合理规模,必须在稳定城镇住房价格的前提下进行,这就要实行薄利多销的原则。 稳定城镇住房价格,关键在于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对不同用途的土地,实行不同的出让方式。对商业性建筑、高档住宅建设用地,可继续沿用"招拍挂"的方式,对普通住宅建设用地特别是保障房建设用地,应采取政策性供地的方式,以降低地价;汽车进入家庭,是我国未来20年仅次于住房的第二大消费热点,也是拉动相关产业的第二大经济增长点。把消费税由中央税改为地方税,有利于鼓励地方政府从扩大汽车消费上想办法,而不是实行消极的限购政策。 只有把住房和汽车这两大产品消费理顺了,消费市场才能活跃起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不衰的支柱产业。此外,扩大教育、文化、休闲、旅游消费,也有很大潜力。 其次,从投资层面看,继续保持高速铁路建设的强度,应当作为一项重要选择。 高铁是绿色运输方式,单位运输量消耗的能源、占地仅为公路运输的十分之一,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国,加快形成高铁网络体系,更是破解交通运输瓶颈的根本之策。在建设阶段,出现一些债务也是必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的偿债和盈利能力将越来越强,成为一批优良资产。 因此,加快高铁建设应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在总结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安全质量标准,高铁一定能成为国人为之骄傲的产业。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我们变挑战为机遇,成功建设了高速公路网络体系,那么,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能不能变挑战为机遇,关键在于高速铁路网的建设。 此外,我国城市化正处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其带动的投资需求足以支撑未来20年投资的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也将对投资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投资的旺盛增长,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强大拉动力。 其三,从出口层面看,要积极开拓,使出口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当前,应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创造出口需求,走出一条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的路子,这也是发达国家上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要努力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落地生根。加快出口产品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积极扩大服务外包。 通过政策引导,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方面同时给力,必将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使国民经济增速尽快止跌回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稳增长考验经济发展质量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仅有助于为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创造有利环境,而且对于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导致外需大幅收缩,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趋缓,我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明显,稳增长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从此前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今年年初,中央主动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预留一定空间,但同时强调,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一个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环境做基础,无论是调结构、控物价还是保民生、促发展,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年初确立的经济发展目标。

增长只是手段,提升发展质量,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稳增长不仅意味着保持一定的速度,更需要在经济结构更趋优化、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社会和谐日益提升的过程中实现,从而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稳增长,关键在于怎么"稳"。是头痛医头式的被动应对,还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者关系。在中国经济保持三十多年高速增长,资源能源环境瓶颈约束增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稳增长的内涵关系到中国能否突破发展瓶颈、保持发展势头、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稳增长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更加注重稳定投资需求,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坚持有保有压,用投资手段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稳定外贸出口,完善出口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开辟多元化出口市场,中国经济就能在严峻形势面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在竞争的风浪中茁壮成长,在市场的变化中把握良机。一次次危机挑战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驾驭复杂局面,也一次次增强了我们承受压力、破解难题的信心和本领。坚持中央宏观调控的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围绕主题主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会更广阔。

篇二: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2015年时事政治事业单位预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 )。

A. 经济增速稳定 B. 经济运行由降转升

C. 经济下行压力减弱 D. 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2.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下列关于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表述错误的是( )。

A.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

B. 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C.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持平

D.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3.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 ),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

【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A. 总量调控 B. 定向调控 C. 结构调控 D. 区间调控

4. 2014年我们向( )要动力,向( )要助力,向( )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A. 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 B. 促改革、惠民生、调结构

C. 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D. 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5. 下列对2014年我国取得的科研成果,表述错误的是( )。

A. 2014年11月,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B. 分辨率最高的民用光学卫星高分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

C. ARJ21飞机成为我国第一款拥有世界级安全标准的喷气式客机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全球覆盖

6.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 )。

A. 改革 B. 发展 C. 人才 D. 法治

7.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 )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 ),强化( ),加强民生保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A. 稳增长 创新 服务 B. 反腐倡廉建设 责任 监督

C. 转方式调结构 创新驱动 风险防控 D. 全面深化改革 法治建设 政府责任

8. 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是( )。

A. 2%左右 B. 3%左右 C. 3.5%左右 D. 4%左右

【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9. 下列对我国2015年节能减排目标表述错误的是( )。

A. 能耗强度下降3.5%以上

B.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

C.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

D.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10.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 )支撑宏观稳定,以( )带动需求扩大,以( )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A. 法治环境 增加供给 区间调控 B. 经济政策 全面改革 定向调控

C. 微观活力 供给创新 结构调整 D. 宏观调控 提质增效 局部调整

11. 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 )。

A.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B. 依靠市场主导推动经济增长

C. 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 D. 增加对新兴产业的补贴和支持

12.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 )推进金融改革。

A. 服务实体经济 B. 产品创新升级 C.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D. 人民币利率化和国际化

1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推进改革。

A. 重点 B. 分级 C. 整体 D. 分类

14.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增量部分由( )负担。

A. 中央财政全额 B. 地方财政全额

C. 中央财政大额 D. 中央和地方按比列

15.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 )开放,把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

A. 工业和服务业 B. 农业和制造业

C. 建筑业和流通业 D. 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

16. 2015年我国将全面推行( )的管理制度,大幅下放鼓励类项目核准权,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A. 全面备案 B. 全面核准

C. 普遍备案、有限核准 D. 有限备案、普遍核准

17.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实行以( )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A. 审批制 B. 核准制 C. 备案制 D. 注册制

18.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力争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和( )谈判。【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A. 亚太自贸区 B. 中日韩自贸区

C. 海合会、以色列等自贸区 D.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19. 2015年棚改、铁路、水利等投资将重点向( )地区倾斜,使巨大的内需得到更多释放。

A. 西部 B. 边远 C. 中西部 D. 东西部

20. 2015年将以( )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A. 垃圾、污水 B. 大气污染 C. 饮用水源地 D. 工业污染

21.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 )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A. 推动加快科学发展 B. 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

C.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D.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 2015年,住房保障将逐步实行( ),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

A. 实物保障 B. 货币补贴

C. 使用权性质的保障房 D. 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

2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 )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A. 市民化 B. 生态平衡 C. 产业疏解 D. 建设用地增加规模

24.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要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

A. 同一化 B. 同体化 C. 同城化 D. 同质化

25.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A. 中国制造2025 B. 中国品牌2025

C. 中国速度2020 D. 中国创造2020

26.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制定“(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A. 互联网2020 B. 移动互联网 C. 互联网+ D. 互联网营销

27.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 )推动科技创新。

A. 人才培养 B. 体制创新 C. 管理创新 D. 增加投入

28. 提高创新效率重在( )。

A. 转变工作机制 B.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C. 提升创新素养 D. 创新管理模式

29. 要以( )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A. 促进经济增长 B. 增进民生福祉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0.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 )并行制度。

A. 职级 B. 能力 C. 职责 D. 职权

31.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 )。

A. 知识中国 B. 文明中国 C. 文化社会 D. 书香社会

32. 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 )瘦身为( )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

A. 权力 廉政 B. 权利 义务 C. 权力 权利 D. 权利 责任

33.( )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保障。

A. 各族人民的团结 B. 综合国力的提高

C. 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 D. 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34.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实行( )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

A. 全面减税 B. 结构性减税 C. 大规模减税 D. 增减适度的税负调整

35.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 )改革。

A. 注册制

B. 核准制

C. 注册制配之以发行审核制和保荐人制度

D. 核准制配之以发行审核制和保荐人制度

36.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 ),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

A. 科研教育 B. 众创空间 C. 现代服务业 D. 高新技术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表现在( )。

A. 增速稳 B. 就业稳 C. 收入稳 D. 价格稳

2.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的总体特征是( )。

A. 发展的全面性增强 B. 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C. 发展的平衡性增强 D. 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篇三: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2015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第1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社会功能为依据,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市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现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个小类别,即公益一类、二类、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部门自行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不作为依据。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即对获批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将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剥离,并交由其他机构、社会组织;对编制数少于6名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部门,机构与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对申报未获批准单位,则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定相应的公益类别。

根据省编制部门的审批程序规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审批权限上收到省,并由省按程序报中央编办。在分类时,市编制部门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调整,对拟定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列出法律法规授权依据,并依照省的规范格式和要求汇总,按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报批。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1)公益一类: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立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任何的经营活动。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具体包括:党校(行政学院),基础性或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军队退役人员服务管理机构,行政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机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康复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人事、教育考试机构,承担义务教育的少年体校,公益性宣教、咨询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彩票管理事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文献情报、档案馆,地方志编纂机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技馆,土地储备、土地整理机构,地震、气象、环境等监测预报机构,基础测绘和地质调查机构,离退休(老龄)服务机构,应急救助机构,战略物资储备机构,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完全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信息机构、基础或公共科研任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教育助学机构等。

(2)公益二类: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主要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行政性事业性收费,要按规定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具体包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基础应用科研院所,一般性技术推广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对外交流促进机构,职业病疗养机构,运动项目管理机构,体育训练基地,公共体育场馆等。

(3)公益三类:指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能力较强,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受政府委托承担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相应支持。具备转企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具体包括: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一般性疗养机构,咨询服务机构,一般性评鉴机构,非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等。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在分类改革中要进一步清理整顿事业单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一是改革要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进行。对实行大部门体制进行整合的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要统筹考虑,优化业务流程,进行结构调整,整合重组;对工作任务相同、相近或在一个区域内重复设置的,要打破条块、部门界限进行重组;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但仍有社会需求的,要予以合并;对公益服务任务萎缩,工作量严重不饱和或工作任务已完成的,要予以整合或撤销。二是改革要充分体现区域覆盖,资源整合。对检验检测,要打破部门壁垒,按照优化、效能的原则,整合技术设备、技术手段相同或相近的的检测、检验机构,以及同在一地、任务不饱满的同类检测、检验机构。解决政府重复投入、检测资源浪费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检测能力与水平。对信息机构,要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以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信息机构的分类调整和资源整合。部分公共管理职能重的部门可依托信息机构建立完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与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对投诉机构,要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统一的投诉受理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和资源共享,实现一个电话受理,一个窗口对外,方便群众投诉。三是对混合型事业单位,即: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属性的事业单位和其它目前难以确定类别的事业单位,应对其职能进行剥离、调整后再确定类别;对由多个不同类别属性的所属单位组成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各个单位的不同类别;对职能混合不宜进行剥离的,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类别。

3、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企;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目前仍列为事业单位管理但不应列入事业单位的行业学会、学术联谊、咨询经纪、鉴定评估、公正、认证等机构以及承担非强制性技术检验、检测的事业单位,要转为民间性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具体包括: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工程勘察设计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体育场馆等。

4、暂不纳入分类改革的事业单位:根据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1)人民群团(不含其下属事业单位)暂不分类。具体包括: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远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清远市科学技术协会、清远市残疾人联合会、清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清远市红十字会、清远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清远市佛家协会等8个单位。(2)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要按标准进行管理,中央和省正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机构编制标准,故暂不分类,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等维持现状。具体包括:清远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等4个单位。(3)根据省文化专项体制改革的精神和部署,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暂不列入此次分类改革。具体包括:清远日报社、清远广播电视台、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报、清远广播电视台经营广告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技术传输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清远市民族歌舞团、清远市演出公司等10个单位。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求各地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召开动员大会

4月20日召开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会议,由机构编制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市直副处级以上单位工作人员参加。转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印发《清远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既是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部署,也是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的业务培训。

(三)时间安排

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稳妥推进。改革于20XX年4月启动, 11月完成,12月检查验收和总结。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具体安排:

4月-6月,受理市直所有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材料和上报工作;受理审核农业局22家、林业局18家、民政局9家、残联6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局4家、旅游局1家、法制局1家,科学技术局2家、教育局6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8家、卫生局11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家,合计98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6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7月-9月,受理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6家、城乡规划局6家、国土资源局6家、气象局3家、国资委1家、交通运输局10家(其中,清远市交通运输开发公司隶属市国资委)、公路局(含公路局)14家、水务局5家、发展和改革局2家、审计局1家、统计局1家、物价局2家、财政局7家、经济和信息化局3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家、民族宗教局1家、司法局5家、城市综合管理局(包括市环卫处及其下属单位)11家,合计97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料,9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10月-11月,受理市委2家、市政府9家、清远经济开发区10家、无线电管理处(含无线电管理处)2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含机关事务管理局)4家、市政府金融工作局1家、红十字会办公室4家、社会科学联合会1家、科学技术协会2家、市委组织部2家、市委宣传部2家、市委统战部1家、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1家、总工会3家、妇联3家、检察院1家、广东丝源蚕业有限公司1家,合计53家事业单位送审材料,11月底按程序报批。同时,对分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暂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一并上报。

12月,对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总结材料上报。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具体工作由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分工,统一思想,通力协助,针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沟通研究,提出办法和对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分类改革期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应需要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任务取消、下放和转移的,编制相应核减。有明确规定必须增事业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确需新增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的,要根据“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在经营管理类型相同的机构之间内部调剂解决。

(三)严肃纪律,强化监督。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改革期间,暂停人员调动,不得利用改革之机突击提拔、评聘职称;要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隐瞒、侵吞单位国有资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第2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晋发〔20XX〕16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意见》(晋办发〔20XX〕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X中、X中、X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积极配合政府机构改革,本着规范、搞活、发展的宗旨,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起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和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布局结构合理、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适当调整现有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性质,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使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坚持分类管理、衔接配套的原则。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要与财政预算管理方式和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各行业体制改革相配套、相衔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四)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保障改革所涉及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操作,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

三、目标任务

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对保留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并根据其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分类改革和管理,实现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科学、单位名称规范、职责界定清晰、经费渠道适宜、编制职数合理、内设机构精干、类别划分准确、管理规范有序,逐步理顺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改革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事业单位生产力,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清理

根据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采取“撤、并、转”的方法,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予撤销:

(1)长期不开展工作或不能正常运转的;

(2)长期无正式在编工作人员,其日常工作由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承担的;

(3)所承担的职责已完全划入行政机关的;

(4)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

(5)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成建制合并,确因工作需要的,可保留牌子:

(1)分工过细、规模偏小、工作量不大、社会效益不佳的;

(2)职责任务相近、工作任务交叉、设置不合理的;

(3)同一部门所属多个单位承担执法职责的;

(4)随主管部门划转,需进行合并的;

(5)具有不同隶属关系,业务相同相近的。【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事业单位,应逐步转制:

(1)现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营利性活动的;

(2)属于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收费服务的;

(3)现承担的工作任务可由市场调节解决,或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其他社会组织承担的。

(二)规范

1、机构名称。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能够反映其机构的性质特征、举办主体、所在区域、主要职责、组织形式等内容。除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冠以局、办外,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称局、办。严格控制事业单位增挂牌子,除法律法规或上级规定必须增挂外,一般应通过明确职责或变更单位名称的方式予以解决。

2、职责任务。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界定,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属性特点,并与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

3、机构规格。事业单位的规格一般要比其举办主体的规格低一格,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规格要比事业单位低一格。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现行规格与上述要求不符的,要重新确定规范。

4、经费形式。事业单位的经费形式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类别和职能属性合理确定,具体可分为财政拨款、财政补助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国家规定可以获取规费收入并实行管理费开支的,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财政拨款类。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难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拨款。

财政补助类。对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市场运作或运用自身条件开展有偿服务,能够取得一定数量的经济收入,但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经常性支出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补助。

自收自支类。对业务活动具有公益属性,通过市场运作,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开展有偿服务,获取比较稳定收入并能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自收自支。

5、人员编制及结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根据其承担的工作量及内部岗位设置要求,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凡国家和省有定编标准的,按照标准从紧核定;无定编标准的,要结合财力状况,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综合考虑单位性质、职责任务、工作需要等因素合理核定。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从紧核定并适当精简;对承担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严格控制在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需的范围内,并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对编制数与承担的工作量明显偏离的,其编制应予裁减。在清理规范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在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要对其人员编制结构进行规范。以管理岗位为主体的单位管理人员编制不少于50%,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少于70%,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体的单位工勤人员编制不少于50%。

6、内设机构。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应根据单位职责任务、内部分工和岗位要求综合设置,不宜过多过细,一般不设4人以下的内设机构。业务科室不少于70%。

7、领导职数。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应根据事业单位自身规模、工作任务等因素从严从紧配备,提倡党政领导交叉任职。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阳泉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中的标准核定。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现有领导职数超过规定要求的,或单位需要撤销、合并的,在过渡期保留现有人员的相应待遇。

(三)分类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即从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工作,并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四)改革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据《行政许可法》规定,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有行政编制或可以调剂行政编制的,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目前不具备划转条件的,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划转。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将行政职能收回行政机关。对一时难以收回的,依法予以授权或委托,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的职能必须取消。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后,原事业单位机构进行综合设置,该归并的归并,该撤销的坚决予以撤销。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目前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依法进行企业注册,撤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具备转企条件的,作为过渡暂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财政也不再以任何形式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拨付经费。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区域覆盖、就近服务、优势互补和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机构设置。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自主支配。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提供公益服务取得的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其他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并依法纳税。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根据需要,政府购买其有关服务。

(五)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配套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逐步从微观转向宏观,重点是管政策、管规则、管标准、管监督,逐步建立既能充分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又能有效约束其行为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别,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和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探索新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创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政府“以办为主”向“以管为主”转变,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1、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聘用制必须在编制内进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科学设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逐步建立岗位分类管理、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员特点的具体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完善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体系。通过改革,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激活事业单位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3、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推进财政投入制度改革。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事业单位财产、债权、债务的管理,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经费全额拨付、按照项目拨付、购买服务、适当资助或给予其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

5、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监管,妥善做好撤、并、转事业单位的经费、物资、房地产等资产处置工作。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登记、造册和债权、债务清算工作。要根据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国有资产划转、移交以及重新分配。

四、组织实施

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市和县区要统一步骤、同步推进。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清理规范(20XX年10月—20XX年6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制定《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清理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理由,清理规范后事业单位机构名称、机构规格、经费形式、职责任务、人员编制、编制结构、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隶属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并于20XX年3月底前报同级编办,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其中,市直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省编办确认;县区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市编办确认。

第二阶段:合理分类(20XX年7月—12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提出《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包括单位的拟定类别、划分类别的理由及依据,于20XX年10月底前报同级编办。编办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认真审核、科学分类,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

第三阶段:配套改革(20XX年1月—10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根据批准的事业单位类别和有关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组织实施财政配套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转换用人机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着力推进上级已做出部署的文化体制、水管体制和勘测设计等单位的改革。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20XX年11月—12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对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自查和全面总结,并写出专题报告报市编办。市编委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市直和各县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为确保改革工作整体顺利推进,成立以市长、市编委主任为组长的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协调组,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协调组成员包括市编委组成人员和市纪委、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审计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协调并组织实施改革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责任,务求取得实效。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是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调研,制定工作计划,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动态,及早发现和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协同配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纪检、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相关工作。组织部门负责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及时调整和配备;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配套财政政策,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整合过程中国有资产清算、移交和债务清理等工作,并根据清理规范后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合理安排财政预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协助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做好人员的调整安置工作和涉及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审计部门负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加强事业单位转制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做好机构变动单位资产划转处置等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应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圆满完成。

(三)严肃工作纪律。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定机构、定编制、提高机构规格、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实施期间,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除上级有明确要求外,一般不再审批新的事业单位。要严肃组织、人事、财经纪律,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不得突击提拔干部、评定职称、分钱分物。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3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我省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结合江苏实际,现就分类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公益事业,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功能定位,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进取,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整体配套衔接,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前,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江苏特点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前。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20XX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2015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按照社会功能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在前期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明确事业单位分类范围,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严格事业单位分类程序。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二)稳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是否完全或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依据。

对已认定为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其他职责剥离后,在规范和调整其行政职能、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改革中涉及行政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

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依照现行机构编制、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按照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的改革方向和管理要求,今后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三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时,原则上不再授权或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

(三)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1.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要周密制定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机制,并依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其国有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鼓励事业单位转企的同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依法组建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转企改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商登记,并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为平稳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为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企改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人员待遇方面,转企改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和省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转企改制前参加工作、转企改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医疗保障方面,离休人员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企改制前已退休人员,转企改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企改制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要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四)深化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

1.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立项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事业留下足够空间。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整合职责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提升公益服务能力。优化事业单位层级分布,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省级主要举办承担全省性、示范性或者跨区域、跨流域公益服务事业单位。

2.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

3.规范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落实《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项。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用好用活现有编制资源。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等综合约束机制。加快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公益性职责履行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探索对事业单位部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

4.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管理。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照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根据改革进程,不断探索完善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类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和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

7.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研究并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8.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9. 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五)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1.大力发展公益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服务需求。

2.强化政府责任。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公益服务,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把公益服务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公益服务。

3.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国(境)外资本,以出资创办、入股联办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兴办公益事业,或通过捐赠等形式参与公益服务。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采用政府购买、合同外包、特许经营、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疗、科技、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六)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对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公益事业优先保障。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财务收支状况等,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3.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审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三、组织实施

(一)健全领导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方向,加强组织领导。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审议改革政策,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改革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编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的改革负总责,要抓紧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并抓好组织落实。

(二)加强协作配合。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机构编制、组织、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

(三)积极稳妥实施。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按照有利于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注重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平稳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严格遵守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和财经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加强新闻宣传,把好宣传口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第4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委有关安排部署,为切实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稳步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改革、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制订不同的管理办法。事业单位改革按计划、分步骤、分行业稳步推进,市、县区分级负责组织实施。

——坚持明确职能、准确定位的原则。依据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各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准确界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明确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事权界限,实行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分开、事业单位与企业分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共事业,逐步推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部门由“办事业”向“管事业”转变。

——坚持政策配套、协调推进的原则。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法人治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等配套措施相结合,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实施公务员法工作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强化监管,完善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的原则。始终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别轻重缓急,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改革内容

(一)开展清理规范

在对现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情况等基础信息进行认真核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组织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清理。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的,原承担职责任务已消失、划转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批准设立两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的,等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机构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服务对象单一、社会效益不佳的,职责相同相近的,任务严重不足的,等事业单位,打破条块、部门界限,予以整合。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暂保留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其机构名称、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经费来源、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等事项。

(二)合理确定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具体分类目录另行制订。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并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已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入公益一类;面向社会提供非义务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三)分类推进改革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原则上是逐步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对有法律、法规授权并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剥离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划归其他机构或社会组织后,暂予保留;对无法律、法规授权,但按规定履行行政委托(含党委部门委托)手续后承担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暂维持现状;对既无法律、法规授权,又未依法履行行政委托(含党委部门委托)手续而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其职能收归行政机构或党委部门,机构予以合并或撤销。此类事业单位承担的非强制性技术检验、检测及鉴定、仲裁、评估、认证等职能,逐步剥离划归其他相关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今后,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再批准设立新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原则上是逐步转为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由市场配置资源,条件成熟的,直接转制为企业,注销事业法人资格,核销事业编制,并依法进行企业登记注册。为平稳推进转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不超过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转企改制可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和地域、行业、隶属关系界限,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兼并或转让国有产权等方式进行。鼓励非国有单位、个人参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转制为国有企业的,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行管理。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公益属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平的公益服务。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控制,其宗旨、主要任务和业务范围由事业登记管理部门确定并严格监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募集的基金应规范管理,并严禁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工作任务科学设置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政府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单位业务特点和财务收支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其公益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政府规定,其他业务活动项目与收费标准接受政府指导;其服务质量执行相关标准;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单位预算。

篇四: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2016预算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一、全年预算执行情况

1-10月,全县财政工作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主攻一带,决战三区”的发展思路,集中财力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项目领域和环节;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加快财税改革,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财政收入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财政收入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全县收入预定目标任务,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收入完成情况:1-10月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2724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152300万元的83.51%,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地方收入9626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105390万元的91.3%,比上年全年增长33.8%。三个征收机关分别完成情况是:国税局完成4406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72.2%,比上年全年增长40.5%;地税局完成6231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84.2%,比上年全年增长84.2%;财政局完成2086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120.6%,比上年全年增长44.5%。

2、支出完成情况:1-10月份全县一般预算支出183106万元,占年初预算数129109万元的141.8%,同比增长24.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024万元,国防公共安全支出5549万元,文化教育卫生支出6260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387万元,节能环保支出106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411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3668万元,交通运输支出696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86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392万元,金融支出15万元,国土海洋气象等事务支出594万元,住房保障支出8969万元,粮食物资储备事务支出202万元,其他支出11142万元。剔除上级专项支出53918万元,本级支出129188万元,占年初预算数129109万元的100.06%。支出达到了序时进度,有力促进了全县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2016年主要工作

1、完成了2016年度财政总决算、2016年财政预算编制及2016年部门预算“一上”的编制工作。(1)自省财政厅布置决算会议后,根据省、市财政决算会议精神,我们认真学习了与决算有关的文件、制度以及编表说明等,同时与各股室密切配合,与国、地税部门及各行政事业单位联系,核对收入、支出数字,做到收入与国库一致,与征收部门一致,拨款与局内各股室一致,与单位一致,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2016年财政总决算工作,并报经县人大常委会议通过。(2)科学测算、统筹安排,全面及时地完成了预算草案编制工作。整个预算方案以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财政经济工作大局,突出重点,狠抓增收节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高度关注民生,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有保有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收支平衡、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既符合我县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全县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积极组织、加强协调,促使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年初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财政收入目标,①参与了对全县各乡(场、区)镇2016年财政收入分解工作。将财政收入及时分解落实到各乡(场、区)镇,积极调动了各乡(场、区)镇主动抓收的积极性。②参与制定了财税收入分月考核办法、财税三局考核奖励等文件制度,制定了彭府办字[2016]55号文《关于下达2016年财政收入分月考核任务的通知》,财政收入按全县经济工作会总体要求确定为15230万元,及时兑现奖励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面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根据县委、县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年初预算数,我股在局领导的带领下,与两税部门认真研究,反复磋商,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征收部门。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密切注视着财政收入动态,认真分析财政收入形势,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的调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协助领导解决组织收入中的存在问题,同时加大非税收入的征管,规范预算外收入管理,确保了财政收入快速增收,均衡入库,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

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年初以来,严格执行经人代会审议通过的2016年财政支出预算,确保工资正常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的支出需要,保证法定支出,保证重点支出,积极筹措资金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是在确保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月及时发放,公用经费按季拨付的同时,保证了企业养老、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保资金的及时兑现,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对乡镇资金进行及时调度,严格按照预算进度分月调拨;三是在预算执行中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对各项专款和各单位申请资金的报告,视可能妥善安排,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四是保证了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及重点项目工程等经费的需要。1-10月县本级用于民生工程方面的资金为10853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为10923万元,用于城市建设及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为25451万元。为我县工业园区及重点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五是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我县经济发展。1-11月共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各项补助资金93473万元元,其中教育科技文化资金988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5775万元,医疗卫生资金10909元,环境保护3118万元,农林水资金12641万元,保障性住房资金15408万元。

4、做好预算股基础性工作以及上级各项安排其他工作。一是完成了财供人员信息表以及民生工程等报表的上报工作;二是及时做好指标账的登账、消账及对账工作;三是每月做好与业务股室及单位的经费测算工作;四是及时准确做好乡镇财政收入及乡镇超收分成的测算工作;五是认真完成上级各项报表及其他工作。

5、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预算股全体同志利用空闲时间共同学习国家有关文件,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念,忠于职守,刻苦钻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搞好我县预算工作。

三、2016年工作亮点

1、截止2016年10月我县债务总额为143235.48万元(其中:直接债务137162.65万元(含乡镇级债务1967.3万元),担保债务3008.88万元,救助债务3063.95万元)。政策性挂帐债务5198.28万元。各项报表的顺利完成,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可靠依据,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2、完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报表特别是对工程类债务的清理工作。根据彭府办字[2016]64号文件要求,为摸清我县政府工程类债务情况,我们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采用“部门和单位自查、财政部门审核”的方式,按照“见人、见账、见证”的原则,对全县承担政府工程类项目建设的县直相关部门和各工程指挥部工程款未付清的债务进行了清理、登记和核实,截至2016年5月底,我县政府工程类债务总额为118905.39万元。此次对工程类债务的清理,不仅掌握了我县债务的总量,理清了我县债务结构形式,而且为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把控债务风险、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数字依据。

3、公开了2016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根据中央及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我县于2016年9月份对全县189个部门预算单位,以部门汇总的形式在政府网站或部门网站上全面公开,2016年我县对外公开的部门总计41个,对外公开的“三公”经费3835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0万元、公务接待费2655万元、公务用车费1160万元),此次“三公”经费的公开,增进了我县部门预算的透明性,有效的控制了单位“三公”开支,增强了财政的透明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取得了很好的呼声,进一步增进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4、合理规范了2016年部门预算的编制,对上年结转(结余)以及将本级已下达到单位的部门专项资金,纳入部门预算,提高了单位收入的完整性,缩小预决算的差异率。

四、2016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确保完成财政收入预算任务。认真做好财税收入资金调度及协调配合工作,为我县财政收入进一步上台阶而努力。

2、及早谋划明年财政工作。集中精力做好决算准备工作的同时,谋划好明年财政工作。要积极稳妥编制收入预算,合理确立收入盘子,保持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当前形势下,要切实树立节俭意识和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要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重点支出、支持经济发展等资金需要,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

3、按照省、市要求做好2016年部门预算软件培训及操作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微机化管理做准备。

4、进一步完善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及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

5、积极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6、积极配合中央、省、市做好税收体制改革的工作,为我县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

7、积极配合中央、省、市做好工资改革准备工作,使新的工资制度更加合理,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8、协助县委、政府做好车改工作,为车改开展提供供财政支持。

9、结合省、市新《预算法》的培训工作,着手准备对全县所有单位进行培训工作。

2016年以来,预算股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面临的财政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任务,因此,我们将以全年全县财政工作总体部署为要求,及时总结,扬长补短,不骄不躁,科学运筹,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预算股工作。

篇五: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2015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第1篇: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带领全省人民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圆满完成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实现了本届政府的良好开局。

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5万亿元,增长9、6%左右。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达到905、6亿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结构调整见到新的成效,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计提高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到30、2%。发展质量有新的提高,公共财政收入4560亿元,增长12、3%;税收收入占比提高2、4个百分点,达到7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预计分别增长12、2%、10、8%。

地区协调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蓝黄两区科技创新、特色产业培育、未利用地开发成效明显。制定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培训、投资环境改善都迈出实质性步伐。

修订全省交通发展专项规划,把贯通全省的铁路、公路项目和西部机场列入优先位置。新开工济宁至鱼台等6条高速公路,德大等12个铁路项目进展顺利。制定了与农民工相关的工资、社保、教育、医疗、就业、户籍、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同工同酬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预计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3、7%。示范镇新增100个,农村新型社区新增600个。

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省政府分三次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230项,投资核准事项减少40%,行政事业性收费由87项缩减为25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新增市场主体69万户,增长22%。

全省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在资本市场引领下,各类企业规范改制步伐加快。进一步理顺了省以下财税关系,“营改增”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和民间金融阳光化进程加快,启动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管理机构超过100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完成公司制改造。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推行新农合大病保险,选择30个县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统一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工作。

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全省上下大力推进对外开放,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不断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分别达到190对和187对。积极走访全球知名企业地区总部,与一批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更密切关系。

成功举办第二届中非省市长对话、第七届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香港、台湾山东周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全省进出口总额2671、6亿美元,增长8、8%。实际到账外资140、5亿美元,增长13、8%。农产品出口、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保持全国领先。国家级开发区达到32家。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的进步。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建设和制度完善成效明显。严格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05件、政协提案752件。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9件,制定政府规章14件。

全面落实行政程序规定,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推动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一体化。建成城市社区服务站6286个,“一站式”服务大厅4019个。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到1、8万个,社区志愿者达到92、9万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2242件,其中大案要案360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182人。

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试行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青岛、潍坊等地推进中小学校取消行政级别试点,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等完善治理结构的探索取得成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预计达到2、17%。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采取17市共同承办新模式,成功举办“十艺节”。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艺术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建成标准剧场34个,新建、改建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132个。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新进展,山东体育健儿在十二届全运会上蝉联第一。

民生保障得到较好落实。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全年民生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7、2%。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0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119、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3万人。15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新增养老床位8、9万张。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7、9万套,建成22、2万套,分配18、9万套,提前完成国家计划。深入开展平安山东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平安行·你我他”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努力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理顺机构体制,加强对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编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一期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完成淘汰111家企业落后产能任务,全面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新能源发电装机新增147万千瓦,占比提高到9、5%。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正式通水,沿线治污取得重大进展。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小清河流域生态治理扎实推进,淮河流域治污和海河流域治污在国家考核中都名列第一。全省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到播种面积的25%。造林335、6万亩,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30万亩。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左右。

各位代表,20XX年全省各条战线都争先创优,奋发有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人口计生、妇女儿

童、青少年、慈善、残疾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史志、气象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驻鲁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结构过重,企业创新活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安全生产事故和干部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关于20XX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

今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挑战,也具有许多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视察山东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省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切实转变观念,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端正思路、坚定信心,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起到领头雁作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今后我们必须在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途径、考核导向等方面实现新的转变,逐步减少对资源投入的严重依赖,在持续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

2015年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按照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各位代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议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以上目标,综合政策方面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使之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做好农村发展规划,保留山水田园风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着力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工资性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教师的收入。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依法组织预算收入,坚决反对弄虚作假,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着力调整地区经济总支出结构。贯彻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建扩大服务性消费的长效机制,落实带薪休假,提高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投资轻型化、社会化、多样化。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结构,扩大资源、技术和设备进口,保持对外收支基本平衡。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发挥东部地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蓝色经济、高效生态经济。推动各种资源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构建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

——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健全接受人大审查、检查、询问、质询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完善协商民主,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搞好村委会换届。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增创齐鲁文化新优势。

——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新型社会组织,激发社会内在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体制,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着力建设生态山东。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全力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各位代表,山东人民勤劳诚信,富有智慧,勇于进取。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关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最关键的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切实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根据中央的规划和省委的部署,今年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合理构建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

第二,深化农村改革。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体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继续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以土地托管、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深化供销社改革。

第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融合发展。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化省管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引导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集团公司改组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健全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式价格制度,推进药品、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公益事业价格改革。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积极推动农民工、编制外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同工同酬。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秩序,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的导向作用。

第五,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年内基本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选择部分中小学、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开展去行政化试点。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统筹解决民办非营利机构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待遇。

第六,深化财税改革。加快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向省人代会报告全口径政府预算,全面公开省级财政总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选择50%的市、县开展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试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营改增”试点。

继续减少“三公”经费,按不低于5%的比例压减省直部门运转经费。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省级专项由243项压减到99项。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力争把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加快消化存量债务,坚决防止出现债务危机。

第七,稳步推进金融改革。积极指导农民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使之为“三农”提供最直接最基础的金融服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稳步推动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

规范设立民间资本管理机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推动更多企业改制、挂牌和上市,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搞好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和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探索发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商品交易市场。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推动经济以非农产业为主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乡村和不在城镇驻地的企业工矿区,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社区。

组织好2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按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坚决避免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迁村并点、赶农民“上楼”等现象。

第九,加快对外经贸体制创新。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打造中小微企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青岛市申办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开展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第十,进一步改善跨境投资管理体制。下放外资审批管理权限,落实国家放宽投资准入政策措施,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深化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及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搞好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国际研发合作。审慎推进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服务平台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办好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和高官会议。

四、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各位代表,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已严重制约我省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们将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一二产业比重;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降低初级产品比重;提高绿色环保产品比重,降低高污染产品比重;提高有记录可追溯产品比重,降低信息不完整产品比重。

持续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实施“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落实农业特色产业振兴规划,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科学指导。积极筹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渔业园区。引进高端人才,创新育种技术,做大做强种子和种苗产业。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整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雨洪资源利用一期工程,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385万亩。

传统工业遵循市场导向进行调整,可以释放出极大潜能。

必须正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坚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积极化解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行业的困境。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进一步敞开大门,面向全国和世界,鼓励各类市场化兼并重组。

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是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打破行业垄断,鼓励社会资本投向银行、保险、铁路、民航、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各级政府产业扶持和结构调整资金,要全面向服务业倾斜,重点培育那些处于初创时期或幼稚阶段的产业行业。加大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和准公益性事业的支出。深化机关、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快培育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好客山东”品牌,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交通、通信、互联网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条件,也是现代形势下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今年将编制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开工建设莘县至南乐、蓬莱至栖霞、泰安至东阿、东阿至鲁冀界、龙口至莱西、文登至莱阳等6条高速公路。加快鲁南大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完成跨微山湖的方案设计。完善全省快速铁路网规划,加快推进济青高铁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建成青烟威荣城际铁路。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只有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是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认真筹备全省民营经济大会,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在解决“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方面取得突破。承办好全国工商联十一届三次执委会暨助推山东转调创投资洽谈会,积极邀请优秀民营企业到我省投资兴业。把县域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

【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二是真正实现对外地、外省和外国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我省地处沿海的地理位置,努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三是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建设。探索实行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产业和科研一线流动。鼓励企业转变观念,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好国内外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

四是把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项目设立、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机制。改进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主要用于人才引进、节能环保、创业补助、创新奖励、基础研究和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强企业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创造新品牌、制定新标准,实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五、关于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启动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实施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便利城乡居民子女就近就学。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扩大分段贯通培养招生规模。实施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四德工程”,大力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和文明城市创建。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指标体系,整体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办好一批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实事,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网,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组织好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办好第五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筹办好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促进就业创业。抓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注意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企业职工的重新安置工作。依法调处劳动人事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政府就业培训项目,完善就业困难援助机制,规划建设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要把政府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资源和信息送进大学、送进社区、送进企业、送进家庭。把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关心就业,支持创业。鼓励每一位公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梦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提高10%。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覆盖面。抓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解决好特困家庭生活问题。加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残疾人“整体赶平均、共同奔小康”计划。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2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实施城乡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制定“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方案。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脱硝脱硫、城区裸露土地绿化和建筑扬尘综合整治,加快黄标车淘汰进度,落实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大“外电入鲁”实施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强南水北调沿线和小清河流域水质监管及治污建设。实施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水生态治理,启动退耕还林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加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保护,抓好水土流失、荒山荒滩、破损山体、采矿塌陷等生态脆弱区的恢复治理。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强化规划执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风貌,保持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化,注入绿色、智能等现代元素。从体制、政策上优先支持公共交通建设,方便群众出行。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抓好城市管网建设改造,增强防洪防涝能力,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0%,农村新型社区配备污水处理设施达到60%。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继续搞好棚户区改造。开工各类保障房31、6万套,建成19万套。新建农房5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0万户。探索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建房纳入保障房管理。改进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监管机制。

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民生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抓好安全生产检查,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管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持续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加强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和应急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宗教关系和谐。

各位代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国家安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工作,提高退役军人安置和优抚工作水平,推动军地、军民融合发展。

六、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切实提高政府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持续推动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毫不松懈地反对“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问题。

不断改进文风会风,严控会议和文件数量。认真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完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管理规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庸懒散”专项治理。认真解决“门好进、脸好看,但事还是难办”的问题。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发扬钉钉子精神,弘扬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作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没有制约就没有公信力,没有监督就没有执行力。要摆正政府自身位置,科学分解权力,合理配置权力,加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都要定期述职述廉。涉及财务、土地、工程和干部人事的事项,绝不允许一个人说了算。进一步发挥好审计、监察部门的作用,重视舆论监督和互联网监督。严格行政问责,强化对滥用权力、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各级政府及公务人员必须依法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制定实施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纲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做好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制定和备案。整合行政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全面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抓好诚信建设,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以自身诚信带动社会诚信。优化工作流程,注重服务细节,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健全各领域信用评估体系,引导企业重质量、守信用,打造公平正义、重诺守信的营商环境。强化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推动群众增强诚信意识,让山东人诚实守信的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落实到政府工作各环节,对腐败现象零容忍,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既要健全制度,更要执行制度。各级政府要把检查执行廉政规定情况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省政府领导成员要带头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各级政府公务人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勉尽责,秉公用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真正做到,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腐败活动无处藏身。

各位代表,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关键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协力,顽强拼搏,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2篇: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XX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去年6月初,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前”,完成“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四大战略”,落实“五项工作方针”,实现“六个方面变化”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思想认识更加统一,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到处呈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局面,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速度、运行质量、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和统计,201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6%、16、1%和11、9%。地方财政收入712、8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21、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190、6亿元和1908、8亿元。在经济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调整为主线,不断加大调整力度,优化提升经济结构。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强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总产增长43%,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3%。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5%,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35%和42%。扩大内需成效显著,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0亿元,增长50、7%,新开工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000多个。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发电装机566万千瓦、煤炭生产能力200万吨、港口综合通过能力1896万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率先突破3000公里。

二、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力打胜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作,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观察、早治疗,建立健全疾病预防监测、疫情报告、医疗救护三个体系,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堵住源头不输入,一旦输入不扩散,医护人员不感染,及时救治不死亡"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讲政治,顾大局,全力支持北京等疫情较重地区抗击非典的斗争。同时,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及时提出相应对策,以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抓紧抓好经济工作,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三个亮点”实现了新的突破。去年,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经贸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大招商推动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带动大发展,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0、3亿美元,增长69、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出口的突破口,进出口总值达到446、8亿美元,增长31、6%,其中出口265、9亿美元,增长25、9%。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5%,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9、5%,提高2、5个百分点。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1%,民营企业出口增长52%,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税收增长28、4%。

四、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国企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进展。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基本形成,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明显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停征了乡村公益事业金,87个县(市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认真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清理规范各类园区,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普遍推开。行政审批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稳步推进。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五、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5元,增长6、5%,增幅为近5年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0元,增长9、8%。实施扩大就业、扶贫济困、平安山东、阳光政务、廉政勤政等“民心工程”。加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巩固“两个确保一个低保”,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城镇就业再就业增加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首次实现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实现了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积极解决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了对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帮扶,先后投入防汛救灾资金6、85亿元。夏秋之交,菏泽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各级领导靠前指挥、科学调度,军警民协同作战,社会各界全力救助,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方面,积极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新建农村公路2、7万公里,通柏油路的行政村增加了1、2万个;解决了89、1万缺水人口的饮水困难;第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在7个县(市区)进行了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试点单位人口覆盖率达81、6%;改造中小学危房140万平方米,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提供助学金、免费发放教材、减免学杂费1、02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800项,专利授权8500件。吸引和聚集人才创业的环境不断优化。继续大力推进“普九”,强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高校招生录取率达到7l%,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76万人,增长31%,在校研究生2、19万人,增长38、5%。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办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依法整顿规范卫生医疗市场和药品市场秩序。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健康发展。广泛开展了科普教育、爱国卫生、全民健身三项活动。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取得六连冠,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发展。制定了加快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意见,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老龄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受到全社会重视。人防建设得到加强。档案、史志工作有新的发展。气象、测绘、地震工作依靠科技、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三高”要求,加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市容市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严格保护耕地,连续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8‰,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治安防范与管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七、制定和实施了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在省委统一组织开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政策、规划。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省部级论证,各项产业规划即将完成;生态省建设规划通过了省部级论证,已经全面启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支持30个经济强县、扶持30个欠发达县的政策已经制定下发,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也已经出台。这些重大规划和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将对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八、"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工人农民列席省政府全体会议,社会反响很好。吸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参加重大决策咨询论证,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继续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全省建立政务中心和便民窗口3200多个。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采取举办法制讲座和培训班等措施,加强了对《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17个市全部在城市管理领域实行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高度重视发展环境建设,进一步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氛围,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不够快,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有些领域的改革措施不到位,市场主体活力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一些行业和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三农”问题还很突出,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社会事业的改革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工作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要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一个一个认真加以解决,尤其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千方百计调动力量,挖掘潜力,克服困难,及时解决好。要牢记“两个务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进一步增强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努力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2015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省委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思路,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l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l3%;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左右;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5%。实际工作中要加倍努力,力争发展得更快更好。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我们必须坚持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一要切实做好把中央方针政策与山东实际相结合的文章。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规定,防止和避免出现全局性偏差,努力减少失误,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分析省情、市情、县情,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充分体现中央稳定政策产生的积极宏观效应,又要密切关注政策适度调整带来的变化,积极采取因应措施。二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实践充分说明,省委工作会议确立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要求和工作思路,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山东实际,是行之有效的。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中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三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努力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持加快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克服困难,精心运筹,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动摇,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四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工作,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把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五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制定政策、出台措施,都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一,继续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把推进产业化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牛鼻子"来抓,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产品,加快发展水产业、畜牧业、林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促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经营,发展壮大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各种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支持,鼓励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把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第三,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治理“三乱”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除烟叶外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同时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把对粮食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直接补贴。第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等开展农技服务,推进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农机服务业。全面规划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产销直挂、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形式,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第五,加大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农比重,增强信贷支农力度,积极促进农业利用外资,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今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继续主要用于农村。第六,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依法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坚决防止和纠正随意征占农民承包地、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第七,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今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00万人。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更好地推动发展。

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汽车、电子信息、造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7个产业链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全省制造业水平的提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准确把握产业演进趋势和消费发展方向,找准发展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及时发布产业指导信息,引导各类投资投向重点产业和大项目、大企业。以培植壮大五大优势产业群、完善三大配套体系为着力点,加快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抓好现有工业园区的整合和发展,提高园区的集约化水平。强化技术创新,抓好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把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增强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不间断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打开市场、扩大市场、占领市场,把"山东制造"品牌打响。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能力。高度重视环境配套,搞好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建设。

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和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建立旅游、文化、园林、城建、餐饮、商贸统一协调机制,搞好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拓宽金融业务领域,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园区、大型骨干企业,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产业群和山东物流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切实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依法规范市场监管,为服务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保持投资和消费的稳定增长。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突出抓好关系结构优化、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加大制造消费产品的投入,适当加大提供公共产品的投入,严禁耗能高、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的投入,增'加水利、能源、社会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特别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实行备案制。组织实施预算内投资基建项目“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利用外资,激活民间投资,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经济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加快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文化、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扩大消费信贷。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健全质量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抓好半岛城市群建设、县域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工业化,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青岛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的强大对半岛地区乃至全省意义重大,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半岛.城市群建设要着眼于发展现代城市集群,建立以青岛为龙头、八市协调联动的合作平台,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把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强全省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落实对30个强县的激励政策和对30个欠发达县的扶持政策,营造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快中西部工业化步伐,引导外资、鼓励国企和民企资本向中西部投入。把促进菏泽加快发展作为推动西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帮助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引进项目、资金、人才,输出劳动力和产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实行东西联动,引导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西部转移。全面制定“海上山东”建设新一轮发展规划,着手研究制定黄河三角洲未来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继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以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壮大产业实力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搞好各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抓紧抓实“三个亮点”。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后劲所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三个亮点”更加亮起来。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外经外贸发展新突破。围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延长产业链,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突出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半岛制造业基地品牌,发挥各类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大对日韩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一批重点企业与跨国公司搞好产业对接,发展战略性合作。积极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突出抓好重大协议项目和合同项目的跟踪落实。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重点解决好商务成本高、配套能力弱问题,切实增强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出口的突破口来抓,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动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轻纺、家电、农用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率先突破。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省门,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对内开放。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突破。加快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集中力量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集中建设10个高水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用网络,构筑开放型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创新扶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能力。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增强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投融资机制。

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全面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措施,思想上放心,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市场、法制和舆论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吸引国内优势民营企业投资落户山东。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诚信评价体系、人才培训体系、法律服务体系,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开拓市场、信息服务、创业导向、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对外合作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快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致力于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统筹兼顾,协调推进,重点在七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组建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授权经营和外派监事会制度,健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企业上市、向外资和民营企业转让国有股权、实行员工和经营者持股等多种形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继续引导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三是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培育提升商品市场,规范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市场,培育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地方性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构建开放性的地方资本市场。实行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预算编制改革为核心,协调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措施,稳步搞好增zhí shuì转型、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收源头控管。加快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五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首要任务是建立以依法行政和取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信用系统,同时加快建设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系统,以数据收集、使用和披露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发展以信用咨询、信用评价、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努力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市场公平竞争、各界守法经营、居民放心消费、客商乐于投资的良好环境,塑造诚信山东的良好形象。六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改革,依法规范行政机关对事业单位的授权行为。七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加快转变经济管理职能,推进行政审批法制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加强政策协调,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和处理机制。

各位代表!改革的过程是体制创新的过程,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我们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只要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我们把改革的目的向人民群众讲明白,把改革的政策制定好、落实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我们的各项改革就一定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五、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和引进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着力建设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继续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泰山"系列人才建设工程,营造人才高地。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创业支持,完善激励制度,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用好三个环节,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切实抓好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逐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六、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把山东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大力推进结构性污染治理,淘汰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点源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重视农业和农村污染的防治。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大力植树造林,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和碧海行动计划。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矿产开发监督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土地是农民的生计之本,保护耕地是一项基本国策。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提高城市商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促进集约利用,爱护每一寸土地,节约每一分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七、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能力。全省建设和改造105个传染病院(区),改造加强99个疾控中心。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抓好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及医疗市场的监督管理。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加快全省广播电视网络的整合开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加强文物保护。重视发展社会科学,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竞技体育水平。认真做好2015年亚洲杯足球赛和申办2015年第11届全运会的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做好老龄工作。进一步做好档案、气象、测绘和防震、减灾救灾等项工作。扎实推进续修新志和依法修志。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经济发展,做好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搞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关心和支持驻鲁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建设,做好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安置和拥军优属工作,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八、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地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全面落实扶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国有企业挖掘潜力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支持下岗职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形式就业。加大再就业投入,扩大培训范围,建立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重视解决"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完善省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依法加强社保基金征缴,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启动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全员养老保险。认真做好城镇低保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尽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以财政为主、省市县乡四级分担的农村五保供养机制。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重点抓好中心镇卫生院建设,扩大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制度。四是大力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及时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努力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障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重点抓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市场的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非法促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六是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切实维护好城市改造、房屋拆迁过程中的群众利益。七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完善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养老、托幼、帮困、助残等项服务。八是下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路、水、电、医、学"五项工程建设。把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纳入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列入政府预算,尽快完成现有危房改造。建立农村辍学监控机制,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继续推进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启动村村通客车工程,今年投资68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5万公里。加快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年内全部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的饮水问题。

各位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政府的宗旨。尽管由于我们的物质和财力还不够雄厚,群众生活中的困难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解决,但只要我们尽全力去做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必须懂得人心顺则百事顺、人心稳则社会稳的深刻道理,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对所有政府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加管理、严格考核、严肃纪律、从严治政。对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任用;对侵犯公民权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对执法犯法、徇私枉法、欺压百姓的少数害群之马,要坚决绳之以法,绝不姑息!

九、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人民建议征集、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监督,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今年起,省政府将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健全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要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各级政府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持久地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提高五种能力。一是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看形势要看本质、看主流,努力防止主观主义和片面性。对待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要正视问题,既不回避也不扩大。对苗头性和局部性问题,要善于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防止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二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面对改革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尊重科学知识,遵循市场规律,勇于探索实践,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以创新观念为先导,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加快发展的良好愿望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结合起来,把大胆创新与遵纪守法结合起来。三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显现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困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各级政府领导同志及公务员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把握精神实质,深入调查研究,吃透吃准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办法措施。分析任何一种矛盾,都要考虑前因后果、相关因素;解决任何一个矛盾,都要既对上级负责又对下级负责,既对现实负责又对长远负责,既对局部负责又对全局负责,防止处置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四是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善于谋全局、管大事,自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用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要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行政许可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我们要积极适应行政许可法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要牢固树立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是责任政府、是阳光政府、是诚信政府、是服务政府、是廉洁政府的观念,充分认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正确实施行政许可法,作为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和具体办理行政许可事项人员的重点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要将行政许可法纳入普法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要进一步清理现行有关行政许可的政府法规,该废止的废止,该撤销的撤销,该修改的修改,凡是与行政许可法不一致的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自7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要认真清理实施行政许可主体,凡未经公布的机关和组织,一律不得实施行政许可。要努力推进实施行政许可的制度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规程。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要努力加强作风建设。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扎扎实实办事。要把狠抓工作落实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干出水平。要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禁止搞任何形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反对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浮夸虚报行为。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廉政法制建设,完善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机制,对施政行为的全过程实施有效制约监督。要教育广大政府公务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恪尽职守,为全省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各位代表!当前我省的政治经济形势很好,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前景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篇六: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自学心得体会

心得一:事业单位自学心得体会

以前我对事业单位的认识很少,常常分不清在我的周围哪些属于事业单位,就只知道学校和医院。通过自学了《事业单位的理论与实务》以后,我对事业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首先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

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宗旨:

(一)事业单位的性质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来源多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

企业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等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企业单位一般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所谓“自负盈亏”意即:自己承担亏损与盈利的后果,有一定的自主权。企业单位按照所有制分为国企和私企。国企就是属国家所有的企业单位;私企就是属个人所有的企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的宗旨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事业单位的特征

(一)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提供公共服务,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领域中,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有的虽然也从事某些物质产品的生产,但多数不属于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根据事业单位的三个特征,对以前被界定为事业单位的,有计划、分阶段通过改革逐步还原其应有属性。同时,在宪法和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重新统一规范目前存在的各种公益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提供公益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目标,促进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关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出发,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程的实际,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行政机关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完善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具体管理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现代公共事业的发展是靠法制来保障和维护的,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工作人员法制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推进公共事业的噶站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公共事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门法。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并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一荣辱观。要按章办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事业单位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事不分。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功能定位不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既存在“越位”又有“缺位”问题,对事业单位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行为规范的宏观管理不足,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落实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二是管办不分。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职责,造成“管”、“办”的职责不明确,主管部门专注于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对全社会、全行业事业单位提供公平环境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是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公益事业投入方式单一,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存在地区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同时,对投入效益监督不够,难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不能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机构,发展公益服务事业。

改革的措施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何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如何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

二是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如何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实施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如何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如何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职称评聘权、经费设施使用权、自主运营权等法人自主权。

三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如何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如何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有哪些有效的实现形式;如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四是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如何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如何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

五是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一方面,如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

总之,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着手展开,但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风险性较大。因此,从操作过程看,有两个方面显得特别重要。第一,应当注重总体规划、统一推进和综合协调。至目前为止,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还主要是由部门和地方自主推进的,改革的内容、重点、方式、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探索经验、减少风险,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带来偏离改革方向,损害全局利益和不利于全社会资源优化整合等问题。从现在起,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应该从主要是由部门、地方自主的分散推进转向主要由中央统一部署、领导组织的自上而下推进。第二,应当注重统筹兼顾、平稳衔接和合理配套。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既面临着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观念的挑战,又面临着众多人员分流、复杂债务处置等沉重历史包袱的制约。因此,要充分考虑历史基础,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时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体现过渡性,同时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

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让我清楚认识了事业单位的性质、作用。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产物,国外也有性质类似的社会组织,但都没有事业单位这样的称谓。我国事业单位的机构称之为社会公益性组织或公共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广泛分布在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农林水等领域,集中了我国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事业单位在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得二:事业单位自学心得体会

通过自学《事业单位的理论与实务》后,我对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事业人员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阅读本书后的几点体会: 首先,我对事业单位的概述有了初步的认识。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产物,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曾进行过多次的表述,直到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才首次从法律上将事业单位界定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0XX年6月,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再次重申了1998年的界定,从此明确了我国事业单位的概念,它同党政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相比,除在基本职能、活动方式和活动目的等方面不同外,其自身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范围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行业部门和领域,其举办主体具有多元性,既有国家举办的,又有私人举办的,也有企业举办的,其举办的规模、社会功能和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事业单位可以有不同的类别划分。现阶段我国常见的事业单位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经费来源情况,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和企业化四种类型;二是根据经济成分,可分为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资、合资等几大类;三是根据功能划分,可分为行政支持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四是根据事业单位面向的行业领域的差异,可分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农林渔牧、交通、气象等25个行业大类,100多个小类。这是一种传统的事业单位分类,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比较简单易行,利于管理。中国成立60年来,事业单位在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我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其目标任务是建立一套适合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在按照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

第三,我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思想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有了一定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指导着党和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它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是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成果,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事业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伦理关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公共事业的本质特性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具有科学的内化的伦理理论做指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更需要了解公共伦理的内涵,具备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思想素质。法律作为文明的产物,本身就凝结了人类追求理性、秩序的智慧,体现了民众追求公平、正义的道德理想。因此,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现代公共事业的发展是靠法制来保障和维护的。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工作人员法治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推进公共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公共事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门法。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并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一荣辱观。要按章办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我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有了相应的认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增强学习能力不仅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总量、质量、流量和增量的综合效益。快速形成学习能力是提升素质的根本所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因而主要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挤出时间充实自己,继续接受教育,勤奋刻苦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我们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潜质,这种潜质的发挥和变为现实的具体行动,既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守株待兔的结果,而是需要有意思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同其他人之间必定存在沟通协调的关系。随着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复杂化,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政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弱势群体,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应该细致,不能带有急躁情绪,对工作要有“责任心、荣誉心、职业良心”,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调适能力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心理负荷与日俱增。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这是因为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每个人都有雄心壮志,但是很难事事如愿,总是有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古往今来,人类成功的事业,无不遭遇各种逆境,经历各种挫折或失败。所以,不管是谁,如果他想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不惧怕挫折和失败,并在挫折和失败中培养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这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加强自身学习、自我修养,发扬不怕吃苦,不懈努力, 做模范,起好带头作用,发扬了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践行诚信工作,终身学习的要求,争取工作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心得三:事业单位自学心得体会

《事业单位的理论与实务》作为一本云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专用教材,对事业单位性质、作用、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结合省情及人事政策法规又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法律素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以及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一一展开了论述。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分布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具体服务,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是我国整个组织机构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让我清楚认识了事业单位的性质、作用。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产物,国外也有性质类似的社会组织,但都没有事业单位这样的称谓。我国事业单位的机构称之为社会公益性组织或公共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广泛分布在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农林水等领域,集中了我国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事业单位在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于XX年XX月毕业于XXXX动物医学专业, XX年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后XX月XX日进入XXXX。自迈入畜牧兽医局的那一步起我就在心中默念:“努力,加油”,全力以赴地对待每天的工作,思想上不能有半点松懈,因为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这是我结束学校生活后人生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我人生一个崭新的开始,这份工作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因为我本身就学习这个专业,四年的苦读终于可以得到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自身的情况,虽然我是一名新参加工作人员,但是我坚信:多做事,多学习,积极向领导和身边同事请教,这样自己才能尽快融入畜牧兽医的集体,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早日出力。

我的所学专业对于现在的工作而言是对口的,但书本学习和实际工作是两码事情,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仍需要积极主动向领导、同事学习请教。正如本书提到的信息可以共用,其中列举到英国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总量、质量、流量和增量的综合效应。快速形成学习能力是提升素质的根本所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因而主要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增强学习能力不仅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挤出时间充实自己,继续接受教育,勤奋刻苦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我们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

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同其他人之间必定存在沟通协调的关系。随着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复杂化,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兽医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服务的对象普遍是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体,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应该细致,不能带有急躁情绪,耐心与畜主沟通,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现代公共事业的发展是靠法制来保障和维护的。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工作人员法治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推进公共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公共事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门法。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并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一荣辱观。要按章办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我逐渐发现在仔猪交易市场检疫、实地查看申请养殖用地情况、检查养殖场是否具备动物防疫合格条件、处理疫情等工作都是依照法律法规做事,而我对这方面法律的生疏迫使我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行政诉讼法》、《民法》、等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增强自己依法行政的能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是具体的、长期的、自觉的,要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持之以恒,贯穿始终,要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知法明纪,率先垂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营造一个学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的良好氛围,营造一个守法用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营造一个维护法律尊严、弘扬法治精神的良好氛围。本书除了涉及宪法的基本内容之外,还针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选择了知识产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劳动法,这些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法的主要内容。

我作为共产党员的一份子,更应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当今世界每天日异月新的变化局势,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加强自身职业修养。每天工作之余我坚持读书看报,上网查看当天的实事政治,认真参加单位上组织的各项党组织活动,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自己的认识立足岗位,深入群众,虚心调查了解情况,努力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日常工作中注意总结实践经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得心应手,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事业单位现行设置模式、管理方式、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上的矛盾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政事职责不清,布局结构不合理,社会化程度较低,用人、分配等机制不灵活,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越来越不相适应。实践证明,事业单位发展的动力在改革,活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国家改革能够改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事业单位的人员素质、团队战斗力、服务水平还需要我们构成事业单位的每一份子共同努力提高,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相关热词搜索:事业单位工资结构 事业单位稳定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稳定增长,优化结构,事业单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969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