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2016-07-26 09:28: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共6篇)中国0-14岁孩子的阅读书单中国0-14岁孩子的阅读书单一、中国0~7岁孩子的阅读书单1、0~3岁基础阅读书单(10本)(1)《中国童谣》(2)《大象杂技团》(“乐悠悠图画书”系列)(3)《可爱动物操》(4)《米米爱模仿》(“米米系列”)(5)《好饿的毛毛虫》(6)《鼠小弟的小背心》(“可爱的鼠小弟...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中国0-14岁孩子的阅读书单

中国0-14岁孩子的阅读书单

一、中国0~7岁孩子的阅读书单

1、0~3岁基础阅读书单(10本)

(1)《中国童谣》

(2)《大象杂技团》(“乐悠悠图画书”系列)

(3)《可爱动物操》

(4)《米米爱模仿》(“米米系列”)

(5)《好饿的毛毛虫》

(6)《鼠小弟的小背心》(“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平装>)

(7)《小玻在哪里》(“小玻翻翻书系列”)

(8)《米菲住院》(“米菲绘本系列”)

(9)《波波去购物》(“小鼠波波“系列)

(10)《我要拉baba》(“噼里啪啦系列“)

2、0~3岁进阶阅读书单(15本)

(1)《谁咬了我的大饼》

(2)《我喜欢书》

(3)《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4)《让我荡一会儿吧》(“小猫当当”系列)

(5)《我不怕孤独》(“中国第一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

(6)《爱米丽》(“爱米丽系列”)

(7)《做鬼脸》(“聪明的小宝”系列)

(8)《小圆圆早上好》(“小圆圆”系列)

(9)《小鞋子,走一走》(“幼幼成长图画书”系列)

(10)《这是什么形状》(“小酷和小玛”系列)

(11)《乔比洗澡》(“乔比洗澡书”)

(12)《藏猫猫》(“婴儿游戏绘本”)

(13)《蹦》

(14)《什么地方不一样》(“创意启蒙胶片书”系列)

(15)《打预防针,我不怕》(“可爱的身体”系列)

3、3~4岁基础阅读书单(10本)

(1)《外婆桥》(“永远的儿歌小球听民乐”系列)

(2)《一园青菜成了精》

(3)《你一半,我一半》(“儿童多元智能绘本”系列)

(4)《子儿,吐吐》

(5)《拔萝卜》

(6)《逃家小兔》

(7)《数数看》

(8)《大卫,不可以》

(9)《我就是喜欢我》(“青蛙弗洛格系列“)

(10)《和甘伯伯去游河》

4、3~4岁进阶阅读书单(15本)

(1)《我的第一本古诗小童话》

(2)《一幅抽象画》(“颜色国的秘密”系列)

(3)《小猪尼奴》(“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

(4)《古利和古拉》

(5)《谁的自行车》

(6)《菲菲生气了》

(7)《小真的长头发》

(8)《阿立会穿裤子了》

(9)《我不要去幼儿园》

(10)《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

(11)《黄雨伞》

(12)《蜗牛的家在哪里》(“科学宝宝图画书”系列)

(13)《你睡不着吗?》

(14)《咕噜牛》

(15)《家里的安全》(“我的安全养成书”系列)

5、4~5岁基础阅读书单(10本)

(1)《乡下动物园》(“中国绘”系列)

(2)《武松打虎》(“京剧猫”系列)

(3)《吃黑夜的大象》(“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

(4)《妈妈,买绿豆》

(5)《神笔马良》

(6)《雪人》

(7)《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8)《巴巴爸爸的马戏团》(“巴巴爸爸经典系列”)

(9)《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

(10)《电视迷》(“贝贝熊系列”丛书)

6、4~5岁进阶阅读书单(15本)

(1)《老鼠娶新娘》

(2)《小丑鱼》(“冰波系列童话绘本”)【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3)《九色鹿》

(4)《小马过河》(“中国优秀童话书典藏”系列)

(5)《安的种子》

(6)《100层的房子》

(7)《阿文的小毯子》

(8)《14只老鼠赏月》(“14只老鼠”系列)

(9)《大象能玩撑杆跳》(“我们爱运动”系列)

(10)《点》

(11)《图书馆狮子》

(12)《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

(13)《我不知道我是谁》

(14)《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15)《变焦》

7、5~7岁进阶阅读书单(10本)

(1)《带不走的小蜗牛》(“小蜗牛自然图画书系”)

(2)《小巴掌童话》

(3)《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4)《巨人和春天》

(5)《进城》

(6)《野兽出没的地方》

(7)《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8)《苏和的白马》

(9)《田鼠阿佛》

(10)《犟龟》

8、5~7岁进阶阅读书单(15本)

(1)《团圆》

(2)《镜子里的小孩》

(3)《春神跳舞的森林》

(4)《小小牛顿幼儿馆》(第一辑)

(5)《俺们农村》

(6)《想当老师的猫》(“王晓明心情童话绘本”)

(7)《雷公糕》(“波拉寇心灵成长系列”)

(8)《极地特快》

(9)《我的第一套职业体验书我最熟悉的„„》

(10)《奇趣谜》(“I SPY视觉大发现”系列)

(11)《有色人种》

(12)《小威向前冲》

(13)《梦游妖怪城》(“数学游戏故事绘本”系列)

(14)《睡美人》

(15)《玛蒂娜学做厨师》(“玛蒂娜”系列)

【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二、中国7~14岁学生的阅读书单

1、小学低段基础阅读书单(1~2年级,10本) 文学

(1)蝴蝶·豌豆花

(2)稻草人

(3)没头脑和不高兴

(4)小猪唏哩呼噜

(5)猜猜我有多爱你

【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6)不一样的卡梅拉(我想去看海)

科学

(1)第一次发现(濒临危机的动物)

(2)神奇校车(在人体中游览)

人文

(1)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2)中国神话故事

2、小学低段进阶阅读书单(1~2年级,15本)文学

(1)百岁童谣

(2)寻找快活林

(3)熊梦蝶 蝶梦熊

(4)月光下的肚肚狼

(5)格林童话选

(6)让路给小鸭子

(7)青蛙和蟾蜍

(8)木偶奇遇记

(9)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10)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科学

(1)一粒种子的旅行

(2)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

(3)动物王国大探秘

人文

(1)笠翁对韵

(2)人

篇二: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0-14岁儿童阅读书目

0-14 岁各年龄段阅读分段书目 (0-2 岁)阅读书目 内容简介 阅读方式 和孩子一起阅读,玩 好饿的毛毛虫 有知识,有趣味 用彩纸拼贴毛毛虫 的游戏 晚安,月亮 一个温柔到极点的故事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阅读,玩 数兔子的游戏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和孩子一起读,玩树 叶拼贴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逃家小兔 每个孩子都有过的小念头 可爱的兔子一家教你英文和 数字 永远读不够的故事 一个寻找东西的游戏 给不安的孩子找回安全感 教宝宝怎么控制情绪 看看奇妙的自然 爱哭的孩子看完这个故事就 会笑了 一个童年的伙伴 火车呜呜呜,要开到哪里去 呢 民间色彩浓厚的童谣 民间童谣,放风筝的姐妹篇 短小可爱的儿歌,温暖动人 的图画 数数小兔子 猜猜我有多爱你 我那份在哪里? 猫头鹰宝宝 我有我感觉 树叶书 好哭的月亮 波波 运货火车 放风筝 不倒翁 好乖乖 小华和胖娃 幽默有趣的绕口令,培养孩 子最初的语感 属于我们儿时的一份温暖回 忆 一个冬日的小故事 中国图画书最经典之作 可爱的小故事 内容简介 一个像春日天空般的故事 小兔子彼得和其他动物的故 事 属于妈妈与宝宝的温暖童话 大声为孩子朗读 萝卜回来了 雪狮子 小蝌蚪找妈妈 丫丫的帽子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阅读方式 和孩子一起阅读,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阅读,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2-3 岁)阅读书目 好饿的小白熊 兔子彼得的故事 每一次,珂皮珂 跟我做,珂皮珂 小莎摘蓝莓 海马先生 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 的 苏菲生气了 狮子照镜子 狼外婆 小马过河 猪八戒学本领 老虎外婆 触动心灵的亲情 温暖而有趣的故事 简单的故事,丰富的知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 给孩子自信心 生气了怎么办,这里有个好 主意 一个机智又风趣的故事 童谣的语言,中国的味道 生动可爱,充满智慧 滑稽幽默的小故事 童谣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和孩子一起阅读,扮 古老的民间故事 世界是你的 画儿歌 演故事中的角色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阅读方式 和孩子一起阅读,玩 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充满想象力的童谣

儿歌 内容简介 (4-6 岁)阅读书目 如果我是一阵风 如同散文诗一样的优美 和风有关的游戏,比 如做纸风车 鳄鱼在我床下 猫头鹰和小猫 猪、猪、猪 害怕独自睡觉的孩子,可以 看看这个故事 滑稽风趣 小猪们要来吃饭啦,一场欢 乐盛宴开始了 如果你会魔法,会不会把冬 天赶跑? 有人收集果实,有人收集回 忆 和孩子一起阅读,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冬天的温妮 大声为孩子朗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再 玩个收集快乐记忆 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阅读,再 来画一幅涂鸦 和孩子一起阅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一 起玩书中游戏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诗人小老鼠【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点 流浪狗 我是谁,我的爱 鼹鼠姐妹奇遇记 我看见的世界 只要开始,就可以做好 温柔对待你身边每个生命 在茫茫人海里找到自己 充满生活情趣的一对姐妹 我们看见的世界也可以是另 外一个样子 每个任性的孩子都会喜欢萝 拉 给不想睡觉一个最奇妙的理 由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我不困,我不想睡觉 大声为孩子朗读 白雪公主 大拇指 枣核 大船 百花仙子 找春天 除三害 小小人的宝物 一条红线绳 经典童话,精美绘画 经典童话 中国的大拇指故事 一个天马行空的民间故事 惩恶扬善的传统故事 一个浪漫的童话 经典的民间故事 日本的民间故事 可爱的人参娃娃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td] 和孩子一起阅读,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td]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td] 大声为孩子朗读[/td] 小熊拔牙 有趣的童话剧 银狐狸 胖胖画画 木偶奇遇记 会动的帽子 金子美铃童谣 新美南吉童话 神秘的森林,报恩的狐狸 两个小淘气 经典之作 儿童生活的原汁原味,趣味 盎然 灵动的语言,柔软的心情 一个个雪花般的故事,温柔 到极点 一个可爱的小裁缝,就像孩 子的好朋友 怪老头儿有许许多多好听的 故事 古典的魔法世界 这只小傻熊会陪伴孩子更快 小裁缝丁姆的故事 怪老头童话集 鹅妈妈童话 小熊温尼· 菩历险记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为孩子大声朗读,并 乐地长大 不不园 小贝流浪记 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td]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除了继续听故事,还应 该给 7-8 岁的孩子一些 文字浅显、篇幅不大、 有图画配合的

书籍自主 阅读 可爱的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 带着我们童年的回忆,这只 小猫轻轻走来 温馨而唯美的小故事 彩虹口袋 四季短笛 送给一百年后孩子的儿歌集 7-8 岁是渐渐开始自主阅读的阶 段,同时也是理解力更上一层楼 的阶段,这时适合读细节更为丰 富的故事,科普、诗歌也开始进 入孩子的视线,阅读类型更为广 泛 7-8 岁阅读书目推荐: 阅读书目 黑耳朵和白耳朵 白鹳鸟 内容简介 有趣而又带点哲理 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阅读方式 让孩子自主阅读 让孩子自主阅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鲸鱼在唱歌 如梦如幻,温情感人 阅读,并鼓励他自己 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月儿的歌谣 充满想象力的儿童诗歌 阅读,并鼓励他自己 读 在人体中游览 人体中的历险记 星球上的异想奇思,生命中 的温暖故事 让孩子自主阅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并鼓励他自己 读 和孩子一起读,扮演 故事中的角色 大声为孩子朗读,并 星球的故事 赖医生的故事 全不知三部曲 一个懂得动物语言的医生 这些小矮子,让你看见世界 最单纯的样子 鼓励他自己读一些 片段 大盗贼 一份自由自在的感觉 和孩子一起读,扮演 故事中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读,扮演 故事中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读,并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盗贼第二次出现 送给那些有点叛逆的男孩子 淘气的小鼻子 假话国历险记 洋葱头历险记 颠覆经典童话的故事 这里有最喜欢说谎的动物 罗大里总是能轻松地打破一 切条条框框 如何溶入这个人类社会,不 仅仅是小狐狸想知道的问题 坚持到最后,就能看见最好 的结果 一只聪明的小狐狸 大声为孩子朗读 小吉姆和大卷心菜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跑猪噜噜 小女巫 兄弟姐妹间,每一句吵闹都 像是欢笑 很真实,却又很像个童话 要做个坏女巫很容易,要做 个好女巫呢? 一个小女孩在巴学园上学的 奇特经历 古老王国里公主和王子的新 奇历险 住在一个小家伙屋顶上的小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 和孩子一起读,并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 大声为孩子朗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和孩子一起读,鼓励 窗边的小豆豆 蜜蜂公主 小飞人 人儿的有趣故事 他以自己的方式讲 述其中的片段 扬· 比比扬历险记 一个淘气包如何战胜了魔鬼 国王的故事 一个由孩子们自己讲述的故 事 一系列短小逗人的童话故事 动人的短篇童话集 大声为孩子朗读 和孩子一起读,鼓励 他以自己的方式讲 述其中的片段 大声为孩子朗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和孩子一起读,指导 他以自己的方式讲 述其中的片段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同

时鼓励孩子自己读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同 时鼓励孩子自己读 和孩子一起读,并扮 演故事中的角色 请到我的烟囱街来 装强盗的箱子 红鬼的眼泪 狐狸列那的故事 关于一只狡猾狐狸如何战胜 了狮子大王的故事 神奇宝物的故事 罗大里的短篇童话,富于幽 默感 既是童话,也是散文 一个可爱之极的淘气包的生 活趣事 一个游戏一样的故事 多萝西被旋风吹到一个奇异 雨滴项链 罗大里童话 柳林风声 淘气包艾米尔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绿野仙踪 的国度,之后遇上了许多奇 怪的朋友 大声为孩子朗读 “下次开船”港 这个故事,中国孩子能够理 解得更深 大声为孩子朗读,同 时鼓励孩子自己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鼓 流火的故事 一本可爱的短篇故事集 励他自己讲述其中 的短故事 摘星游戏 梦幻般的故事, 有趣的情节, 适合培养孩子想象力 9-10 岁是自主阅读日渐深入的 阶段,对文学性的描述开始感兴 趣,在阅读同时也开始渐渐有自 主思考的能力,这时应该多让孩 子自己选书,同时也向他推荐一 些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书籍 在睡前为孩子轻声 阅读,鼓励他自己讲 述其中的短故事 除了让孩子自主阅读, 这一阶段应该开始有意 识地与他交流读书的感 受,倾听他对一个故事 的看法,加强他的口语 表达兴趣 9-10 岁阅读书目推荐: 阅读书目 蓝天空 内容简介 忧伤不是错误,只是需要治 愈 几个和孩子有关的小哲理故 事 农场里,好戏刚刚开始 比波王子就是每一个想改变 世界的孩子 勇敢地面对明天,这就是乐 观 阅读方式 让孩子自主阅读,或 者读给弟弟妹妹听 让孩子自主阅读,或 者读给弟弟妹妹听 让孩子自主阅读 让孩子自主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交 流读书感想 和孩子一起阅读,并 苹果与黎明 捉猫故事集 比波王子的故事 尼姆的老鼠 愿望潘趣酒 只有真正的愿望才可能实现 回答他就这个故事 提出的一些问题 吹牛男爵历险记 并非童话,却比童话更有想 象力 围绕着一群可爱孩子的游戏 展开的悬念重重的侦探故事 大声为孩子朗读 大声为孩子朗读,鼓 励他自己阅读其中 的片段 让孩子自己阅读,并 大侦探小卡莱 埃米尔捕盗记 这是一个看了就让人振奋的 故事 让孩子以日记体的 形式自己尝试写一 些小故事 校舍上的车轮 回来吧,鹳鸟 和孩子一起阅读,交 流读书感想 和孩子一起阅读,交 流读书感想 和孩子一起阅读,再 设计一次夏日出游 活动 让孩子自主阅读 让孩子自主阅读 让孩子自主阅读 让孩子自主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交 流读书感想 大声为孩子朗读其 中的片段,并让他自 己阅读全书

让孩子自己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交 流读书感想 大声为孩子朗读其 中的片段,并让他自 己阅读全书 让孩子自己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 妈妈走了 温情脉脉,抚慰心灵 蒂埃特河历险记 冒险,大自然,夏天,男孩 们都会喜欢这样的感觉 一只小浣熊和一个孩子的友 谊 圣诞之夜,幻想无极限 这样的奇迹好像就发生在我 们身边 许愿是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一个电车司机的奇遇 小淘气 胡桃夹子 骑摩托车的老鼠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 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 一个孩子的诗歌花园 一个孩子留在花园里的小小 影子 幽默有趣的童话集 一片片思想如阳光般跳跃 恰佩克童话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长袜子皮皮 一个神奇的小女孩的神奇故 事 美丽而温情的短篇童话集 一个个富于哲思的美丽故事 一棵倒长的树,让小男孩拉 珍珠玫瑰 给幸运儿讲的故事 倒长的树 姆经历了一生中最有趣的冒 险 大声为孩子朗读 小老鼠斯图亚特 和小老鼠一样大小的斯图亚 让孩子自己阅读 特,为寻找他的小鸟朋友, 独自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小猪和蜘蛛在一个美丽的夏 天,成为了永远的好朋友 哑天鹅路易斯通过自己的努 力,找到了幸福的生活 有着丑小鸭、拇指姑娘、小 安徒生童话 和孩子一起阅读,并 回答他就这个故事 提出的一些问题 和孩子一起阅读 有选择地朗读给孩 子听,并让他自己阅 读全书 和孩子一起阅读,交 流读书感想 和孩子一起阅读,交 流读书感想 让孩子自己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 让孩子自己阅读,并 夏洛的网 天鹅的喇叭 美人鱼和许许多多其他动人 角色的童话故事集 彼得· 潘 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故 事 女孩爱丽丝在一个夏日午 后,如梦一般的经历 爱丽丝的第二次历险 一部融和了哲思与想象力的 童话故事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爱丽丝镜中奇遇 米切尔· 恩德短篇童话 捣蛋鬼日记 以日记体写作的一部富于幽 默感的儿童小说 让孩子以日记体的 形式自己尝试写一 些虚构的小故事 和孩子一起阅读,并 自然素描 风格清新简约的自然科学手 记 鼓励他自己描写一 些观察植物动物的 短句短文 儿童百科全书(不列颠 版)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妙趣盎然 的故事 一个淘气包被精灵变成了小 和孩子一起阅读,并 观察身边的事物来 验证书中的知识点 和孩子一起阅读,并 大声朗读其中的部 分章节 骑鹅旅行记 不点之后,骑着白鹅飞越了 整个瑞典 小书房经典儿童文学译 丛 大林和小林 彩虹城的故事 四本英美经典童话作品,适 合爱幻想的小女生 陪伴了几代人的老童话 阳光叮当作响,一个充满颜 色的童话世界 每个玩具都是一个不想长大 的

篇三: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2016儿童慈善需求调研报告

中国儿童慈善事业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爱幼护幼的精神土壤中,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方向和动力。2016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媒体到个人,都对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儿童对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呈现出来,为慈善组织运作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弱势儿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性,对服务提供方——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有超过2.2亿0-14岁的儿童,占全国人口16.6%。不管是政府还是公益慈善组织,要想为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都需要准确确定儿童需求。从需求层次来看,有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需求、困境儿童的特殊权益保护、以及所有儿童都具有的发展需求;从需求领域来看,有营养、医疗卫生、大病、心理发展、品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从弱势儿童群体类别来看,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等,他们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些需求也在变化着。如何能够实现对各类弱势儿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项目,成为众多慈善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共同调研编写的这份《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的初步成果。报告提出一个分析框架,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出一个儿童各类需求以及针对这些需求设计项目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的坐标轴谱系。

这仅仅是给各位公益界的同仁提出了一个路径,一种方法,抛砖引玉,为业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准确定位现阶段儿童需求,只是专业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将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增进与业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思考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与大家携手同行!

以慈善之烛点亮生命之光

民政部副部长 窦玉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以慈善组织为载体的现代慈善事业得到了蓬勃有力的发展。如今,她已走过了31年。31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一瞬。毋庸置疑,慈善事业是年轻的。年轻则蕴含着生机,有着发展的远大前景,而发展更需要充分把握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机遇。年轻也会遇到挑战和成长的烦恼,更需要各方呵护和监督。令我们振奋和鼓舞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6-2016年)》的发布,都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指南。而慈善的普世性特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光大、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对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民生的改善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慈善公益事业都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深思。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成立最早的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这份适时推出的《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时代脉搏、紧握行业动态,以现阶段儿童慈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相结合,为广大从业者开展儿童慈善工作提供扎实有效的理论依据。仔细阅读该研究报告后,认同其独具的前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指导性。它将引领我们突破传统救助的思维模式,力求达成儿童公益慈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优做精做强为原则,将其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公众参与儿童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与期待紧密契合,从而激发社会公众奉献爱心的原生动力和最大热情,将“人人可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落到实处,进而赋予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作为世界上拥有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儿童慈善事业任重而道远。在这里,寄希望于全行业继承和发扬先进的、开放的组织理念,以敏锐的行动力引领年轻的慈善行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慈善之烛为亿万儿童点亮生命之光芒。

前 言

《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一个研究项目。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在儿童教育及福利事业领域运作了31年,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在公益研究领域5年耕耘,接触以儿童为工作对象的组织机构数百家,为数十家机构提供战略咨询或建议,从而形成了对儿童领域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项目从2016年5月起至10月止,历经6个月的时间,最终产出为一个综合性的、具有领域内战略高度的框架体系,我们希望该框架对将来儿童慈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产生引领性的作用。

整个研究期间,编写组在全国13个省市走访了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深入了解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及实施、组织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服务对象状况、当地社会状况等,从而形成了对于儿童慈善领域的深度认识。但这个框架所依据的信息量远不止于此,它汇集了研究团队数年来的基础经验和理论思考,是研究团队耕耘多年的成果之精华。此前知识的积累、问题的思考和案例收集在此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可以说这份报告展现了研究队伍在儿童慈善领域的认识与探索过程。

此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咨询、访谈了相关学者,参考了兄弟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很多研究已经站到了领域发展的前沿上,我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儿童慈善需求框架研究不仅仅是一次调查资料的集中展示,而是利用资料建构一个理论框架,最终产出是一个具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指导力的分析体系。目前对于儿童慈善需求的基本调查工作已经被众多的组织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但是我们在儿童领域的实践中看到,儿童慈善领域缺乏的不是数据和资料,而是一个解读数据、整理事实资料的分析体系。本次研究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开展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应该以儿童的基础慈善需求为起点不断的生长和发展。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沿着纵向和横向生长。在纵向上从低到高,具体表现为由基础慈善向特殊权益发展,然后再向儿童全面发展过渡;在横向上,由朴素的基础慈善向着专业化的项目运作发展,最终实现各种儿童慈善项目的有深度的专业化的运作,形成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

我们希望通过该框架体系对现实中的诸多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用理论体系为实践项目定位,进而为儿童慈善领域的资助方、公益项目运作者提供指导,我们也希望该框架能够对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价值理念和专业化运作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间仓促,信息量大,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小康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逐渐提高,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逐渐加强,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一时期,企业和个人积累的社会财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近几年,数量呈井喷式爆发的社会组织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学术界都积极致力于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着力改善民生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对儿童福利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从政策和经费等方面保障弱势儿童福利的实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先后提高了孤儿救助养育标准,将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救治纳入医保体系,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残障儿童救助等。不难发现,国家对儿童的投入已经覆盖到教育、医疗、学龄期营养等领域。

上述这些,恰恰正是公益慈善组织也在发挥作用的领域。纵览公益组织的慈善项目,会发现它们也大量集中于助学、大病救助、营养改善等领域。弱势儿童例如孤儿、罹患大病儿童、残障儿童等,既是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也是众多公益组织的帮扶群体。而像大病医疗、营养补给、基础教育等领域,既是财政投入的领域,也是公益组织引导社会爱心资源进行支持的领域。

在这些需求领域,公益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这些需求逐渐被纳入到政府保障体系中。公益组织面临着新的课题和发展空间。

要确定未来的工作领域和发展方向,公益组织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有哪些弱势儿童群体,以及他们不同层面的需求。确定儿童的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有2.2亿0-14岁儿童,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这部分群体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全面调查、统计和分析几乎无法想象。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困境和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利用资料建构出一个具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指导力的对于儿童慈善需求的分析体系,供业内交流使用。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目前中国儿童慈善领域的发展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虽然儿童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儿童群体迫切的需求还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一些研究试图对全国所有地域、所有类型的儿童的所有慈善需求一一呈现,但是这样做有可能既无法提供完整的基础数据又无法提供一个有深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目前的中国儿童慈善领域缺少的不是对某种类型儿童的慈善需求的关注(恰恰相反,这方面的专项研究报告已经很多,在下一部分会作简单呈现),而是缺少一个总领性的、系统性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因此,我们的目的是提出一个系统性、引导性的儿童慈善需求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儿童慈善需求框架”,来引导社会爱心资源的投放和输送,提高社会公众慈善捐助的使用效率。

该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可以回答这样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l 儿童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l 儿童需求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

l 资助儿童时应该注意什么?(即公益组织在满足儿童需求的具体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专业化原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报告通过实证性研究,归纳现实中的数据和资料,提出一个系统性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为公益组织瞄准儿童慈善需求提供系统的参考;为儿童慈善项目的选择提供清晰的定位;也为儿童慈善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原则。希望这个理论体系可以作为后来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供拓展的系统性的框架模型,共同为中国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关于定性研究,我们采用了多种具体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行动干预研究等。首先,我们阅读了大量儿童研究的文献和调查报告,对研究现状和政策现状进行梳理;其次,我们在全国13个省市访谈和跟踪了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深入了解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及实施、组织的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服务对象的状况、当地社会状况等。

关于定量研究,主要采用了研究团队从事流动儿童课题研究的调查数据。该调查对北京市郊区的6所流动儿童聚集学校进行了1276份问卷的调查工作。这些数据主要用于报告第三部分纵轴体系的建立。

第二部分: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渐弥补了一些儿童需求儿童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先,就困境儿童类别而言,不同类别的困境儿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需求,如失依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自闭症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我们不能再以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类别儿童的问题。其次,不管是何种类别的儿童,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同样有着全面发展的诉求。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机会,如何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儿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的追问就越来越多,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一、儿童慈善需求难以全面准确确定的主要原因

确定儿童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中国的儿童数量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全国2亿多的儿童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调研和普查几乎无法想象。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另外一些具体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准确的描述儿童的全部慈善需求。

第一,儿童对需求的认知不全面。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孩子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其实孩子本人只能描述出部分需求,因为儿童受到自身阅历和成长经验的限制,很多需求位于他们的视野之外。比如,一家公益组织带领孩子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做了一次儿童交往活动,孩子们也因此获得了团队感、增能感等重要的收获,但在活动之前,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些方面的需求。

第二,表层需求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显而易见的需要可能与更深层的问题或状况有关,但是人们可能并未觉察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龄孤儿对生活补助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给他们提供生活资助和物质援助是否有助于他们的生活改善?其实,对于大龄孤儿来说,一份谋生的技能比一份短期的资助要重要的多。很多时候受助人可能无法评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孰重孰轻,容易选择首先满足眼前的生活需要而忽略长远的发展。而专业的公益慈善组织,需要认真的评估到底哪种需求是根本性的需求。

第三,一些儿童需求的“诊断”需要专业技术。某些困境儿童的特殊需求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把握。例如留守儿童,他们的需求需要通过以社会心理学为核心的专业技术进行深度综合分析才能够实现。再如流动儿童,针对他们的需求调查则更多需要社会学的支持,了解他们在城市的融入状况,他们的教育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状况等等。而对于像自闭症、残障儿童,他们的需求状况则更多的需要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的知识来加以把握。

第四,一些具体的需求信息的变动性较大,需要长期的跟踪调研和深入的社会学实践才能够获得。例如流浪儿童的数量和他们的需要。因为流浪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不固定性和对社会救助的排斥导致很难进入他们的群体、深入他们的生活。对流浪儿童数量的统计这项基础工作的开展都十分困难,更何况了解他们的需求状况。

二、目前已有的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

对于儿童需求的研究,很多机构和公益组织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时间里,有很多综合性的儿童需求调查报告和各个特殊儿童群体专项需求调查报告先后出炉。这些成果既有综合性的内容,又有单项的调查研究,既有基础需求的调查,又有发展需求的探索。这些需求报告向我们呈现了儿童领域复杂多样的需求状况。以下通过列表的形式简单呈现近两年部分有代表性的儿童状况和需求研究报告,并对这些报告所关注的儿童需求进行简单汇总(见表1)。

表1:近两年儿童需求研究报告列表

序号 报告名称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关注对象 主要需求 1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2016/05/04 青少年 l 获得可靠的生殖健康知识

l 学校开设相关生殖健康知识课程和讲座

l 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l 青少年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得生殖健康治疗 2 心智障碍儿童调查报告 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 2016/11 心智障碍儿童 l 心智障碍儿童获得早期治疗和康复服务

l 心智障碍儿童获得教育 3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2016/03 受虐儿童 l 儿童家庭需要基本的儿童权益及教育理念、方法普及培训

l 伤害发生,儿童及相关群体合理化的报案途径

l 受虐儿童能够获得基本的保护,尤其是家庭内部的暴力发生后,儿童能够在家庭之外找到庇护,免除多次伤害

l 有效的儿童保护体系(包括政策、法律执行、监护权剥离等) 4 女童遭受性侵害情况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妇联、广东省检察院 2016/04 受害女童 l 受获得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训练

l 对于遭受性侵犯的女童有着特殊的需求,尤其是需要获得心理救济和法律救济 5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6/04 自闭症儿童 l 基本的医疗需求,包括诊断、评估、个别训练及关于治疗的相关知识

l 获得基本养护、康复服务

l 获得特殊教育服务

l 获得保障和经济救助 6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2016报告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 2016/05/21 农村儿童 l 营养和健康 7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6/05/31 中国儿童 l 儿童福利政策法规的完善 8 北京打工子女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报告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新公民计划 2016/06 打工子女 l 音体美设施和器材

l 课外辅导

l 图书

l 多样化的社区活动 9 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 全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中国人口宣教中心 2016/07/02 留守儿童 l 情感需求及健康人格的构建 10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6) 卫生部 2016/09/12 出生缺陷患儿 l 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l 母婴保健

三、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雏形

面对上述列表中的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在儿童需求领域的调查已经非常专业化,各个领域都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调查研究,每个方向都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的问题。

启动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进入公益组织的实际运作层面,在这些基础调查报告信息之上,进行更高层面上的分析加工,产生出一个更具有综合性、指导性的“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其特征是:综合性、系统性、有深度、引领性。

公益慈善已经远远不是一个简单赠与,即通过给钱来满足单项需求的过程,也难以通过简单的需求调查来指导公益实践。儿童公益慈善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深度的领域,儿童需求的判断首先应在一个体系化的框架中进行。质性的判别、以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分析、行动指导框架的建立,已经优先于简单的数据收集。

基于这样的原则,本研究力求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呈现儿童需求的总体“生态”,即系统化的需求状况。我们希望能够将众多的儿童慈善需求整合为一个需求体系,在其间建立一个有机的联系—— “综合性需求体系”。

第二,如何满足儿童需求,即在单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专业化技术、系统化服务模式和文化价值的体现,我们称之为“单项目体系”。我们认为,要实现效果的最优,就需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做法。

两方面沿两个方向伸展开,纵向是综合性需求体系的建立,横向是单项目体系的完善。

1、纵向: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

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是指所有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情感、技能、发展等各个层面的需求总和,而所有这些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并且处于一种互动转换的过程,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就是在呈现儿童不同的需求基础上,将儿童需求进行分层和提炼,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通过研究现有报告和实际调研发现,儿童的需求虽然非常多样,还是可以根据其被满足的方式和内在联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用钱可以满足的基本需求,这方面的需求往往与贫困、灾难联系在一起,可称之为“基础慈善需求”。例如,救灾、基本生活费的提供、营养满足、大病的救治、学费的提供等。这些需求只要提供足够的资金基本就可以得到满足。

第二,那些不是通过钱就能够满足的需求,但仍然属于基本生存层面的需求,它们通常与特殊的困境相关联,属于一些专项的权益,可称之为“特殊权益需求”。例如:留守女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障儿童、受毒品艾滋病影响儿童等。每一类群体分别处于不同的困境,面临不同的需求缺陷,因所处的特殊境遇而产生的需求我们称之为“特殊权益需求”。

第三,最难以通过金钱满足的是儿童发展需求。在保障基本生存基础之上如何通过专业化的公益方式促进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展需求虽不再与贫困、失能、特殊的困境直接关联,但却同样是困境孩子也面临的需求。同时,这些需求也是普通儿童所具有的。这些需求可称之为“发展需求”。例如,艺术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培养、思想品质的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儿童参与和表达的机会、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人生意义的探寻等等。发展,是帮助的最高境界,是提供儿童服务的最终目标。

以上三个需求层面可以通过下图综合性地表达出来(见图1):

基础慈善需求:因缺乏资金而造成的基本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特殊权益需求:因陷于某种特殊的困境所形成的独特需求。

发展需求:所有儿童都涉及到的高层次需求,为了体现公益性,在此主要关注困境儿童在发展方面的需求。

基础慈善 特殊权益 发展需求 图1: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示意图(圆圈表示各种具体需求,圆圈的大小不同代表需求的多样性)

2、横向:儿童慈善单项目体系

“单项目体系”就是在满足一个具体的需求过程中,也就是在开展某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做法,在操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式,以及服务项目背后的文化理念。总体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儿童某项需求应该如何去做。单项目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运作项目的专业性。尤其是在不能单独靠钱就可以解决的项目中,更是需要专业性。例如,如何使流浪儿童愿意接受你的影响,因为很多流浪儿童连父母的管束都很反感,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救助中心的帮助,而是不断的逃离,反复流浪。再如,如何避免在慈善资助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尽管基础慈善可以通过给钱基本解决问题,但是,给钱的一个最大危害就是会造成受助人对资助的依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养懒”。因此,在资助儿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定的技术来“给钱”。这些都是运作项目时需要考虑和具备的专业技术。

第二,项目不断深化形成整体服务体系。一个好的项目往往在满足某一个具体需求的过程中会不断深入了解受助人的一系列需求,会通过一点形成一个资助体系,将相关的志愿者动员、资助者回馈、社工技术的运用、后续工作等一整套内容都做出来,这其实也是在最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第三,儿童救助与文化理念。在儿童慈善项目中尤其需要赋予高层次的文化理念,因为为儿童服务的项目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理念做引导,很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终生影响。我们所强调的文化理念不一定是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要是遵循科学和理性的规律以及尊重人性的立场衍生出的相对具体的价值原则都可称之为文化理念。例如,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从不同的组织中看到了这样一些说法:“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形成对社会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们学会坚强、敢于接受挫折”……这都是文化的成分。

除了这三方面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满足的条件。但这三方面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成分,本研究在“单项目体系”中将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

3、“综合性需求体系”与“单项目体系”的整合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发现,综合性需求体系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方向,而单项目体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将这两个方面分别沿着纵向和横向展现出来,就成为本报告提出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见表2)。这里展现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只是一个雏形,只是呈现出横向和纵向两种趋势各自的划分维度,其中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过实证资料逐渐完善。例如每一类单项目体系中专业技术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服务体系的模式是怎样的,文化价值理念都有哪些,我们会在之后的框架建构过程中具体呈现。

表2:儿童慈善需求框架雏形

儿童综合需求体系 单项目体系 发展需求 文化理念 服务模式 专业技术

特殊权益需求 文化理念 服务模式 专业技术

基础慈善需求 文化理念 服务模式 专业技术

第三部分: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的建构过程

一、框架的建构方法和目标

上面呈现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是研究团队经过大量访谈和调研,归纳分析客观事件和现象抽象出的理论模型。这个框架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资料加工和理论分析的过程,在这部分我们试图呈现这个过程,以便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儿童慈善需求框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研究的工作方法首先是基于编写组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理论积累以及对众多公益组织的深度了解提出一个理论假设;之后,通过对本次在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公益组织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的深度剖析,运用归纳的方式建立分析框架。该框架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l 归纳整理众多的事实。即把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通过这个框架整合起来,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项目定位的工具,并让后来者对此前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l 指导公益领域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项目设计和运作。使他们能够运用更简洁的方法进入到一个更为专业化、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的公益慈善道路上来。

l 增强公益组织、尤其是儿童领域公益组织的专业性和影响力。通过此框架,公益组织自身对儿童慈善领域的问题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并能够影响捐赠人,让他们的资源和公益组织的专业性结合起来,以实现公益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筹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公益组织在价值理念和专业运作方面的作用。

二、从公益组织的实践中看到的发展趋势

1、纵向的趋势

纵向的发展趋势是指儿童慈善项目往往从基础慈善做起,进而延伸至特殊权益保护和儿童发展,呈现出一个上升的势态。编写组在对诸多的儿童慈善项目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无论是从单一项目的发展程度还是从总体的儿童慈善项目的分布都呈现出三个层次: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发展。

很多儿童公益组织在涉足儿童慈善领域之初往往从基础慈善做起,项目常常集中于医疗救助、儿童营养、应急救灾、资助基础教育等领域。其中有些组织在项目过程中开始探索深化,调整项目设计,由向儿童提供资金支持、物质支持,逐渐开始转移到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的组织不再单单是资助儿童的生活费、医疗费、学费,而是探索一种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和自立的项目方式。还有一些组织专门针对某一类特殊困境中的儿童开展项目,这类项目往往也是在满足儿童基础的生存需要之后会关注该类儿童的特殊的权益需求,进而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我们从诸多的调研资料中归纳发现这种趋势,发现这种情况不是个案,是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这些运作前沿的机构,在满足目标群体基础生存的需要之后,纷纷开始向发展迈进。同时,这种趋势是步步积累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基础慈善是儿童慈善项目的起点

众所周知,生存是一切需求的基础。当前我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影响了儿童健康成长。有关数据[1]显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农村儿童50.5%未得到治疗或仅在门诊治疗;在贫困地区,儿童罹患重疾死亡率高达54%;贫困儿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比城市儿童高约9倍。因此,只有做好了保障儿童生存的基础慈善工作,儿童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保障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成为众多公益慈善项目的目标。

为了保障贫困儿童的医疗救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6年开始实施“红十字天使计划”,用于救助受到疾病困扰的儿童。此外,2016年,神华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开展的旨在帮助贫困家庭0—14周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即“神华爱心行动”。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吃好饭、更加营养”,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项目。

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降低婴幼儿贫血率,提高儿童家长科学喂养知识的普及程度,全国妇联、卫生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16年起,共同开展“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项目。

为了改善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住宿条件,为每个寄宿生提供一个温暖的家,满足最基本的住宿生活需要,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筑巢行动”。

生存需求的基础性和迫切性,决定了基础慈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是儿童慈善的起点在于解决儿童的吃、穿、住、教育、医疗等需求。基础慈善是儿童慈善的起点。

(2)保障特殊权益是儿童慈善的关键点

基础慈善项目的开展为广大的困境儿童提供了与普通孩子平等的生存机会,为保障儿童的基础权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基础慈善项目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政府对于儿童领域的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公益组织面临新的课题。在基础教育方面,2001年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这一政策和配套的财政投入基本保障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而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最初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大病救助和营养改善方面的情况也非常类似,政府逐步出台相应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保障儿童的相应需求。面对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公益组织必须进一步挖掘儿童的需求,适时调整和转变,做出项目改革。

另一方面,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日益凸显。在满足了儿童基础慈善需求之后,不同类型的儿童因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地域条件等因素,逐渐体现出不同的特殊权益需求。比如,对于孤儿来说,政府每个月提供600元或1000元的补助,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吗?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家庭的温馨和家人的关爱。再如留守儿童,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起初,我们会给他们送一些学习用品,送一些慰问金。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亲情的沟通和交流。再比如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缺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是在调查中很多流浪儿童拒绝接受来自外界的帮助,他们从救助站不断的逃离、反复流浪,并表示很喜欢从垃圾桶里找食物的生活。其实,流浪儿童最需要的是一个权威的影响,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定下来不再选择流浪的环境和空间。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她们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来说,在满足了他们基础的生存需求之后还需要关注他们差异化的权益需求,找准不同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这些需求是公益组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解决儿童慈善的关键问题。

(3)发展是儿童慈善的核心

某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告诉我们,因为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位于唐家岭的这所学校,当时就被这里的教育状况和孩子们的知识水平震惊了,所有孩子都交白卷。“可怕的不是不会,而是孩子们不愿意去思考。”后来许多媒体报道了他和这个学校的事情,于是社会上很多人捐资助学,喜欢送书本、铅笔盒、书包。但这位校长觉得这种方式没办法改变状况,“孩子没有书包,拿个塑料袋也能上学。他们需要的是好老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其实缺的不是书包、文具,而是一个好老师,和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儿童对于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渴求和对获得自身发展的需求超过对物质方面的基础慈善需求。而如果我们仅仅解决了儿童的书包问题,而没有提供塑造儿童灵魂的工程师,没有教给儿童自我发展的技能和自我超越的品质,那么这一代的困境儿童长大后只会成为下一代困境儿童的父母。

从实际项目中我们看到,致力于促进儿童发展的项目设计往往也是解决一些基础慈善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孤儿救助是当地儿童慈善的重难点问题。简单的给钱和提供物资援助,孩子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生存状况。即使是政府持续性的补助,每个月给1000元钱,这往往会导致很多孤儿不求上进,没有动力去掌握求生的技巧。等成年之后,没有政府的补助,他们的生活会非常艰辛。

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孤儿的问题?

在当地的调查发现,很多大龄孤儿缺乏必备的现代生活的生存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他们有时候连汉语都说不流利,或者基本的交通规则都不懂。而很多人在长大之后选择到城市打工,由于缺乏上述基本生活技巧,生存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有的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于是,一些公益组织开始在这些地方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通过培训给他们教授基本的生存知识、生存能力,使他们获得一门生存的基本的手艺,从而不仅仅解决了孤儿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他们的发展问题。

这个案例中,通过发展型的项目让孤儿掌握了生存技能,在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孤儿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把着眼点放在发展上,往往可以帮助解决目标群体的生存需求等基础需求。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帮助弱势儿童获得独立的生存能力,从而使其获取长期稳定的生活收入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儿童日益增长的艺术修养、团队意识、公民意识与能力的塑造等需求的显现,设计实施儿童发展类项目,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基础慈善和特殊权益的需求,让儿童更多的参与和表达、促进他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寻找到人生意义成为儿童慈善的核心。发展,既是综合解决儿童问题的“扳机”,也是儿童慈善的核心思想。因为,发展是帮助的最高境界,是提供儿童服务的最终目标。

(4)基础慈善、特殊权益与发展三者必须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基础慈善、特殊权益与发展是儿童慈善中三个重要的方面。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和发展类的项目不是相互割裂或排斥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基础慈善类项目做到后期都开始关注儿童的发展,也看到很多关注某一类特殊群体儿童的项目也会在满足其基础层面的需求和特殊权益的需求基础上为儿童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特别关注发展的项目往往也不会忽视对儿童基础慈善需求的满足。比如很多以体育运动、游戏活动等形式促进儿童技能和心理发展的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也注意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并在项目中提供基本的物质设施。

【案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让我玩”公益项目

为帮助流动青少年在团队体育中学习增强自信、沟通协作和设立目标等重要生活技能,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挑战和融入社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耐克公司于2016年共同发起了“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项目倡导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个性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体育作为体验式教育手段在校园中的实践,并创建了《在运动中成长-青少年发展工具书》及体育教师培训手册等诸多可供广泛推广的工具书,帮助一线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即时采用和参考。项目目前在全国24个城市的440多所学校开展,累计有近100万名青少年直接参与并受益。

项目内容具体包括:

1、每年为1000多名校长和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实践“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手段。

2、为项目学校提供超过2万套体育器材包和一定资金用于支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每年举办超过1500多场的校内、校际足篮球训练营和联赛,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运动成长体验。

4、每年选拔5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校外课外辅导员,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传递社会关爱。

这就是我们在公益组织实践中看到的纵向发展趋势,即儿童的慈善需求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和发展。这三个层面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融合的模式。我们可以此为工具,分析现实中诸多的儿童慈善项目处于哪一个层面,判断项目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2、横向的趋势

横向的趋势是指公益组织在探索如何能够更好满足儿童的慈善需求的横向上不断的前进。通过对很多组织的调研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儿童慈善项目,在满足儿童需求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提升运作技术,用更加专业化的方式来实现帮助儿童的目标;同时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项目都会渐渐形成一种服务模式,即运作同一层次的项目所遵循的一些特定的原则和条件,最终形成一种规范;最后,有些儿童慈善项目往往会形成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理念,即在开展项目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价值和原则。

在横向上的发展趋势不像纵向那样有一个递进层次,而是更加接近于一种并列分布的状况,即追求专业化运作、形成服务模式和彰显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三个方面的内涵。

(1)追求专业技术

儿童慈善项目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募集社会资金为困境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帮助,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我们看到在实际的过程中单纯的给钱并不一定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越来越多的组织发现简单的给钱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例如会造成受助人对外界支持的依赖,公开的资助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恰当的给予方式引起受助人之间的竞争,甚至受助人拒绝接受帮助等等,证明给钱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慈善组织由原来简单粗放型的支持方法,逐渐转变为越来越关注细节和项目运作的专业性,避免因资助产生后续的问题。例如,一些做助学项目的公益组织选定受助人之后不再大肆宣扬,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要求学校对所有受助人的信息严格保密,如果需要公开,必须征得受助人的同意。再如,一些医疗救助类的项目特别容易产生家长和儿童对资助的依赖,甚至有些家长拿到资助款之后丢下孩子跑掉。面对这种情况,公益组织开始转变资助模式,让受助人能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心怀感恩,努力自立,尽量让家长参与所有的讨论过程,把资助费用用于弥补医院的治疗和住院费用,不再直接给到家长。此外,还有一些营养支持类的项目,运作过程中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物资分配问题等,有些专业的公益组织就会发动当地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充分参与,让家长成立监督委员会,参与到厨房建设、食品购买和后期监督的过程中。

这些专业技术概况起来大概有:选择和瞄准受助对象的方法、避免受助人对资助产生依赖的方法、充分动员受助人参与资助过程的方法、如何在项目过程中尊重儿童,避免标签化的方法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就会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这体现了儿童慈善类项目的运作需要专门的人才支持和技术经验,儿童公益慈善已经进入专业化运作的时代。

(2)形成服务模式

在专业技术的运作基础上,儿童慈善项目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开始形成一些有特色的服务模式和运作体系。也就是说很多项目不再是单一的项目,而是根据受助儿童需求的不断发掘形成一系列项目群,组成一个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例如:在白血病儿童救助项目中,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现白血病儿童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费用支持,他们还需要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但是长期在医院无法实现这种愿望。于是,基金会就开展阳光伙伴计划,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医院陪伴白血病儿童读书、游戏。另外,基金会还会时刻关注受助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用专业的社工技术为孩子和家长服务。此外,对于出院的白血病儿童,基金会还会长期关注和跟踪,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帮助他们做好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后续工作等。

我们看到这样的项目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而是不断衍生出一系列的辅助项目,成为一个救助体系,这样的服务模式在很多运作良好的公益组织中都会看到,他们真正为儿童的利益考虑,尽可能多的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项目来促进其权益的实现。

(3)彰显文化理念

一个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往往能够带来某种价值和文化,尤其是儿童慈善项目,更需要一些具有引导作用的项目来倡导某种文化和价值。我们看到一些儿童慈善项目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理念,并且在践行这些理念的时候为整个慈善领域带来很多思考。

例如,我们看到美新路基金会的大朋友项目所倡导的“用爱陪伴生命”的文化和理念,影响和改变了无数的大朋友和小朋友。面对国家级贫困县留守儿童,或者是跟随父母打工的城市流动儿童,大朋友项目不是倡导志愿者为孩子辅导学习、提供物资以及经济资助,而是陪伴他们走过一段成长的人生路。志愿者通过写信和见面的方式和小朋友建立联系,彼此传递关爱、建立友谊,为小朋友打开一扇充满爱的窗,追求和树立更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大朋友志愿者是孩子们的陪伴者、倾听者、人生道路的分享者。

再如,中国儿基会与空军联合实施的“蓝天春蕾计划”,不仅为边疆地区的贫困儿童提供生活费、学费等资金上的帮助,还鼓励驻地空军官兵和所资助的孩子们做朋友,空军官兵用切身的经验和感受,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成长成才,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此外,慈善救助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去帮助到所有的孩子,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面对那些无力救助的孩子,其实不是站在道德的立场去极力抢救而需用心用爱静静的陪伴。一些家长为了救治身患绝症的孩子苦苦挣扎,悲苦的维系孩子的生命,却忽略了用爱和快乐去让他享受短暂却依然可以美好的生命。而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理念的组织往往懂得接受和尊重生命的规律,引导孩子和家长懂得感恩,而不是陷于对自身命运的抱怨无法自拔。

彰显文化价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有深度的公益项目的主要特点,一个可以输出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组织才可以引领行业的发展。

3、发展趋势示意图

综合来看,我们通过公益组织的实践看到了两种发展趋势。纵向上,儿童慈善项目从基础慈善逐渐深化,开始关注儿童的发展;一些主要关注某一类特殊儿童群体的项目也从保障孩子的基本生存需要转移到探索该类儿童的特殊需求,保障他们的特殊权益,并且在这些基础上让流动、留守、流浪、残障等儿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关注自身价值和追寻生活的意义。横向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不论哪个层面的项目都从最初的简单操作开始逐步形成更加专业化的运作技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慢慢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满足儿童需求;另外,一些追求卓越的公益组织开始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的文化价值,遵循着一些特定的理念运作项目,对整个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整个发展趋势可以用下图来表现(见图2)。

专业技术+服务模式+文化理念

发展 特殊权益 专业技术+服务模式+文化理念 专业技术+服务模式+文化理念

基础慈善

图2:儿童慈善需求纵向发展趋势示意图

三、纵向体系的建立:以流动儿童为例

由于儿童领域过于宽泛和庞杂,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这部分理论模型,在这一部分中将主要通过流动儿童这一类特殊的群体来建构纵向体系。通过数据和资料分析他们的需求是怎样分布的,由此推及其他儿童领域。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我们的假设是:首先,这类特殊儿童因为其群体特征而具有自己的特殊权益需求;其次,该类群体中也存在着贫困者,他们的生存也可能面临挑战,因此他们有基础慈善层面上的需求;最后,这类儿童群体还存在着更高层面上发展的需求。需要明确的是,该类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是该类群体所特有的,而基础慈善与发展需求则与其他儿童类别都是一致的。

1、流动儿童问题

在过去二十年里,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根据2016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为12.44%。根据这一比例和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1.4735亿)推算,全国14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1833万。[2]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被排除在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基础慈善方面诸如教育、健康、卫生等方面的挑战非常严峻。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从事了流动儿童相关课题的研究。现将流动儿童的需求整理归纳如下。

2、流动儿童基础慈善需求

我们认为带有明显流动儿童群体特征的基础慈善需求是教育需求和医疗卫生需求。

(1)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

我们发现,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总结起来可以有这样四个方面:(1)流动儿童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超龄入学的现象,未能适龄入学使其错失了最好的受教育时机;(2)流动儿童往往会在随父母迁移过程中被迫中断学业,跨地区、跨学校的不连贯的学习生活会造成其学习成绩较差、与同学关系疏远等情况;(3)流动儿童大多就近在打工子弟学校入学,而这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还是在教学水平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4)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

以上四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教育困境。从中可以看到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因为教育质量会严重影响这些流动儿童日后的生活与发展。

(2)流动儿童的医疗卫生需求

我们在调研和访谈中发现,流动儿童身体素质和家长的健康状况都令人堪忧。曾经资助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学生体检的某基金会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给几个打工子弟小学安排了免费的体检。之前,他们大部分人从来未参加过体检。我们发现有家庭遗传病的儿童群体问题很大。有些是孩子的父母是残疾,或者身体有病。因此这类儿童不仅仅有遗传病的风险,也经受着精神压力。这就意味着他们几代人都继续处于社会底层,不断的被边缘化。”

因此,流动儿童对于营养健康和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十分显著,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其健康水平。

3、流动儿童特殊权益保护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困境儿童群体,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与城市儿童相比有所欠缺外,流动儿童所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因为流动迁移导致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正常满足。政府从1996年起就先后出台了很多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文件,如国家教委、公安部联合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16年)等。此外,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投入了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流动儿童的入学条件,对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给予补助,通过强化公共服务以改善流动儿童受教育环境和条件。这些措施为流动儿童教育环境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的系统问题,除了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其需求还体现在学校管理方式改变、家庭教育功能改善、社区教育的补充等方面。

(1)学校:以非控制的手段管理和教育

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问题,即教师通常会依靠“打手掌”或类似的体罚、强制等方式来教学生听从自己,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有效的方式。一位校长这样说:“还能有什么方式?”一位老资深教师是这样说的:“我不敢打他我就找人来打,我找他的家长来打,那样就不会到法院告我了!”这虽然有些说笑的味道,但却代表一种普遍的现象。另一位被调查者附和道:“哪个班都避免不了有特别淘气、特别调皮的那种孩子,确实是,也没法弄。”

而在老师的体罚和强制压力下,有些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心理或者痛恨心理。

一位7年级的女同学在学校中这样对访谈员说:“我真想拿板砖去拍老师”。问她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她说:“喜欢有共同语言的”;继续问她:“什么是共同语言”,她说:“我们说人话,他不要讲‘鸟语’。”“鸟语”是指以蛮横、不尊重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她继续说:“我们不喜欢这个校长,我们特别讨厌这个校长。我们喜欢的老师都走了,都被校长给赶走了。”

因为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秩序因此而出现问题。调查数据显示,班级的课堂秩序一般都不太好的超过一半。

当使用一个很具有“挑衅性”的问题即“看到别的同学顶撞老师自己高兴”,结果,只有约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不是这样,而另一半同学或者含糊其辞,或者认为的确如此。当问及对校纪校规的态度,有超过3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遵守校规”。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动的教学形态,形成对于教学手法、课堂环境更高的要求,这是流动儿童的特殊权益问题。其实流动儿童最缺乏的不是有没有去故宫玩,有没有看过长城,而是如何让他们不通过网络寻找生活的乐趣;流动儿童更看重的不是有没有学费,而是老师能够用一种民主有效的方式管理班级,对待学生,能够不用强制力和体罚来对学生产生权威和影响力,让学生愿意跟随其学习。

也就是说,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在学校中他们的特殊权益的需求是:如何以非控制的方式让孩子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家庭:家长更多照顾和关心家庭能够提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积极社会功能的环境,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家庭是他们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基本依托。而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功能两方面均显著差于城市儿童。其中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普遍较弱,教育观念淡薄,导致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3]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电子游戏和网络上瘾在流动儿童中比例很高,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非常迷恋网络游戏。根据以往对于儿童网瘾的研究显示,孩子网络成瘾往往与不良的家庭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对儿童的情感关怀的缺乏和爱与交流的表达欠缺都是导致儿童网瘾的重要因素。[4]而这些因素在流动家庭中比正常的家庭表现的更为突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流动儿童家长职业类型的特殊性,大多从事的是个体经营业,如批发水产蔬菜水果,经营理发店等,少数家长进入工厂务工。这些职业的特点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基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这就导致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严重不足。

家长1:“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在楼下干活,只是抽空上去看一看,督促一下,也不是时刻看着。一般是没有(监督)的。”

家长2:“没有人陪着孩子做家庭作业,一般孩子做作业时,我们都不在家。”

总体而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期望两级化、教育能力不足以及家校沟通不够积极主动等问题凸显。因此,对流动儿童来说,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的改善也是非常显著的需求。

(3)社区:更平等开放的非歧视态度

流动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同其父母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紧密相连,而多数流动儿童都跟随父母生活在“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城市中地理和人文环境较差的地方。使他们远离了城市文明,更接近城市中的脏乱差。这就导致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理想生活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反差。此外,流动儿童长期在城中村生活,其接触的人群也都是流动群体,在这些流动人口聚集区逐渐形成相对封闭的亚文化圈,而与城市主流社会的接触相对很少,这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和社区教育并不十分有利。

2016年,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对1500名8到17岁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存在自卑、孤僻、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许多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受到过歧视和不公平对待。调查报告显示,近30%的流动儿童曾感到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行为拘谨,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相对孤僻,不敢、不愿与人交往。调查中,68%的流动儿童更喜欢生活在“老家”,主要因为老家有熟悉的伙伴;近六成流动儿童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流动儿童需要适应在社区中的生活,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要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区环境和社区生活。因此,如何在流动儿童的生活社区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为社会人的教育服务也是流动儿童面临的重要需求。

4、流动儿童发展的需求

我们在对流动儿童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厌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们就流动儿童的“逃课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按照年级顺序对于“想要逃课”的愿望比例中分别为:9.2%,7.5%,10.4%,23.3%,29.2和38.4%。

根据我们看到的现象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流动儿童年级越高,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越小。我们看到高年级的孩子普遍呈现出自暴自弃的情况,而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成年之后的整体的发展。所以,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流动儿童与所有其他类型的儿童一样最根本的目标是发展,但是,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其发展的路径可能有别于普通儿童。我们认为,流动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基于其基础慈善和特殊权益需求之上,并且有助于基础慈善需求和特殊权益需求的满足。流动儿童的发展需求主要包括:技能培训、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公民素质提升、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人生意义的探求等等。

(1)流动儿童对技能培训的需求

流动儿童的发展动力来源可能并不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常规的学校教育就可以获得,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学校甚至无法满足流动儿童基础的教育需求。而让流动儿童获得一种发展的动力,其切入点必须是一些具体的事情,也许是某种他喜欢的游戏,某个他比较擅长的艺术类别,或者某本他特别喜欢的书。因此,流动儿童更需要一些特别的技能培训。例如体育技能、艺术技能、生存技能等。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正在开展的“让我玩”项目,让流动儿童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特别是篮球。再如,儿童乐益会在打工子弟学校开展的“运动成长空间”项目,也是通过体育培训的形式来为流动儿童服务。另外,南都“新公民计划”中也有很多关于艺术培训和艺术表演方面的项目,例如"今日美术馆"活动为培养农民工子女的艺术兴趣而量身打造。这些项目都是在探索通过满足流动儿童技能培训需求来促进儿童发展的典型。

(2)流动儿童对共同体的需求

流动儿童在发展路径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需求就是对共同体的需求,因为他们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原来的社会交往完全被截断,而在大城市又不断的迁移,很难形成固定的朋友圈子,也就无法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们就流动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校体育课”、“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过去在农村与小伙伴们一起的活动”、“过去在农村里进行的各种自然打交道的活动”几个选项的有效百分比之和占到了62.7%。而我们发现,这几项活动都是和其他的伙伴一起参与、共同完成的活动。也就是说,流动儿童对于一个一起玩耍、成长的共同体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见表3)。表3:流动儿童兴趣爱好调查表

选择方面

频率

有效百分比

学校体育课

338

16.9

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244

12.2

电子游戏

362

18.1

自己组织的体育活动

152

7.6

过去在农村与小伙伴们一起的活动

311

15.5

过去在农村里进行的各种自然打交道的活动

363

18.1

自己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的发展机会

90

4.5

城市里的繁华与热闹

143

7.1

合计

2016

100.0

(3)流动儿童公民素质提升的需求

流动儿童要发展就需要被其所处的城市接纳,流动儿童与所有城市的孩子是一样的,他们要融入这个城市,要做这个城市的公民。因此,流动儿童同样需要学会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对自己的身份和所生活的地方产生认同,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感。

南都基金会的“新公民计划”是这个领域里边儿童发展方面所做努力的一个例证。“志愿精神在身边”项目把触角伸向了孩子的心灵与品格,旨在培养流动儿童的志愿服务精神,实践助人自助的理念。作为城市新公民,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身边的社区、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建立对自我、学校、社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增强自信,完成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身份认同。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让他们对自身有更好的认识和自我的满足,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能量,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和这个城市,这是培养一个公民的必备的素质。

(4)流动儿童对未来和希望的追寻

在调查中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这个城市没有什么未来,多数认为可能是像父母一样继续卖菜、卖衣服、摆地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梦想在哪里。

我们通过一个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的话可以看到:

“孩子们虽然缺少一些基本的物质和优越的学习环境,但是,其实他们最缺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你为什么总让我写作文?我以后卖菜、卖啤酒用得着这个吗?”自卑和缺乏梦想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让流动儿童心怀梦想,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真正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核心要义。

下表就是对流动儿童慈善需求纵向体系的体现。(见表4)

表4:流动儿童慈善需求纵向列表

儿童发展 对未来和希望的追寻 公民素质的提升 生活的认同和归属感 技能培训 特殊权益 社区:更平等开放的非歧视态度 家庭:家人更多照顾和关心 学校:以非控制的手段管理和教育 基础慈善 基础教育需求 环境安全需求 健康营养需求 医疗卫生需求

四、横向体系的建立:如何更好的满足儿童需求?

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实践中的公益项目在操作过程中的横向的发展趋势,即走向专业化、形成服务模式和彰显文化理念。这就构成了我们儿童慈善框架的横向体系的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维度与纵向体系的三个层面相互结合之后就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横轴体系。也就是说有一些项目运作技术、一套服务体系和一些文化价值理念可以基本适用于基础慈善类的所有项目,同样对于发展类项目而言也有这样一些普遍适用的规范。在特殊权益方面比较复杂,因为每一类不同的儿童群体的特殊需求各不相同,我们在这个框架中以某一类特殊的儿童群体为例来试图呈现其横轴体系,供大家参考。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横轴体系需要所有的儿童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索。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主要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展现,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横轴体系通过实证资料建构的过程。

1、基础慈善需求的横向体系

(1)专业技术

虽然基础慈善类的项目多种多样,但是通过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发现,所有的基础慈善类项目都需要面对一些相同的关键问题,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技巧会在运作基础慈善类项目时产生更好的效果,更好的满足儿童的需求。这些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专业化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选定受助对象

在基础慈善类项目中,受助对象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甄别和确定儿童是否需要受到资助就已经基本完成了项目的一半工作。所以,瞄准受助对象往往需要一些专门的需求评估工具和深入的调查。否则就可能会遗漏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或者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选对受助对象?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公益组织通过他们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答案。

【案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弱视专项基金

2002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儿童弱视专项基金”,用于帮助贫困家庭的弱视儿童解除因弱视造成的身心痛苦。弱视项目在选择受助儿童的时候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和规范的流程和标准。

首先,项目对资助对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特困家庭中患有弱视疾病的12岁以下的儿童。资助一名弱视儿童患者一般5000元(包括检查费、治疗费、儿童和家长45天左右住宿费)。

其次,在受助对象的选择中遵循严格的程序。

1、中国儿基会率医疗队和专用医疗车到各地农村地区进行弱视筛查,诊断儿童眼疾是否属于弱视。经当地妇联或政府证明,患儿家庭确实属于贫困家庭(即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年家庭人平均收入在贫困线标准以下者)。名单张榜公示,坚持公开透明。

3、患儿家长需填写由中国儿基会统一设计的申请表格,经各级妇联组织逐级上报至省区直辖市妇联儿童工作部门或儿童基金会。各省区直辖市妇联儿童工作部门或儿童基金会将符合资助条件的表格(一式两份)统一送中国儿基会。

4、中国儿基会儿童弱视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根据资金情况、资助计划以及患儿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定,经批准后,将有关事宜,以书面形式,通知省区直辖市妇联或儿童基金会。由省区直辖市妇联或儿童基金会通知各基层妇联和患儿家长。

5、凡接受资助治疗的,由中国儿基会具体进行住院安排,患儿及陪护家长方可来京接受免费治疗。治疗时间:每个疗程10—45天。

最后,项目还会对受助对象进行跟踪与效益评估。为了及时掌握资助情况,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资助办法,中国儿基会儿童弱视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对部分资助对象进行长期跟踪,获得受助对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和信息,了解项目的效果。

其他类型的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也有相应的选定受助人的方法,但是,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基本上是相同的:

l 对受助人真实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l 采用需求评估工具或者评估标准对受助人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评估;

l 对所有受助人建立档案管理;

l 对受助人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记录。

2)解决依赖的问题

依赖的倾向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公益慈善与福利性项目中。在中国,“福利依赖”这个问题被提及较多的是扶贫领域。随着国家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开展,依赖性也十分典型地突出出来。依赖性在儿童身上的可能性更高,危害也更大。它涉及到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当过于依赖外界的资源之时,就有可能降低自己的奋斗动机与自我负责的精神。所以,解决依赖的问题是基础慈善项目中非常核心的专业化议题,而具体的操作办法已见于很多公益组织的实践中。

【案例】贫困儿童大病救助项目如何防止依赖

某慈善基金会进行贫困儿童大病救助项目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基金会在出资帮孩子做完手术之后,很多孩子的家长在医院不走了,对基金会的志愿者说“是你们把我叫过来做手术的,你们得给我回去的车费”。

面对受助人的这种依赖现象,该基金会开始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资助方式。他们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在当地找到代理人,与受助人建立信任关系。基金会组织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的人员开展基层工作,到各个小区了解孩子患病情况。这样,基金会与受助人就通过当地代理人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关系,取得了充分的信任。

其次,让受助人参与,成为志愿者。后来,基金会又发动受助儿童及家长成为活动的志愿者,大家一起参与来共同完成救治儿童的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和儿童都充分理解了基金会的难处,也产生了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

再次,充分体察受助人的真实需求,将资助用于他们最需要的地方。基金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造成受助人对资助的依赖的主要原因是公益组织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资助方式,而每个地区、每个类型、甚至某个具体的受助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资助不仅提高了资助的效率而且会让受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认同感而不是依赖感。

最后,尊重受助人的自尊心,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在资助的过程中,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学会通过平等的关爱来代替高高在上的给予,尊重受助人的过程让他们更好的学会了自尊,也不愿意只是单纯的依靠外界资助,而是努力靠自己来渡过难关。

在基础慈善类项目中避免受助人形成依赖,归纳起来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包括:

l 让受助人意识到所得资助的非必然性,从而心怀感恩;

l 在当地寻找代理人,与受助人建立信任关系;

l 有针对性的满足其关键需求即可,不提倡给予过多的物质资助;

l 与受助人分享信息,让其充分参与到项目中;

l 让受助人通过自己一定的付出得到资助,培养其自强自立的精神;

l 情感关怀,爱的影响。

3)尊重儿童

我们总是倡导要尊重儿童,但是,在实际的项目中我们看到很多的资助方易忽略受助者的尊严,没有尊重他们的感受。

我们在为孩子们提供基础慈善帮助的时候,时时刻刻都涉及到对于孩子心理与尊严的影响。因此,儿童慈善项目需要极大的自我修养或强烈的意识、以及发自内心的对儿童的爱才能够做好。

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具体的操作技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案例加以总结提炼。

第一,捐赠的物品要有价值。为孩子捐赠图书、捐赠衣物、提供食物的项目非常多,但是这些项目往往鱼龙混杂,有些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的是有质量问题的、不清洁的物品,或是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这样的物品捐赠给孩子其实不是对孩子的帮助,反而是对他们的尊严的伤害。

我们在访谈一家做图书捐赠项目的基金会的时候,他们为孩子提供书屋时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不提供旧书。这一点这符合冰心老人的观点“给孩子们一定要新书,让他从打开书的时候闻到墨香,就对书有向往和亲近感”。书的新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农村孩子在物质上可以贫困,但是读书上起点要高。所以基金会选择的书一定是新的、合适的、好的,绝不捐旧书,不捐盗版书,不捐不合适的书,哪怕是贵一些,也要找到最合适的书。

第二,注重对受助儿童的隐私进行保护,不要对其标签化。 我们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不要大肆宣扬,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一个贫困的孩子,是一个受到别人资助的孩子,这种标签化的做法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尊严,使其处于深深的自卑之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关注项目运作的专业性,尊重孩子的隐私,注重对他们情感和尊严的保护。具体做法主要包括所有受助人的信息必须保密,如果需要公开,必须争得受助人的同意。另外,学校不能大肆宣扬,不能说某个孩子家里穷,不能让别人知道他接受资助。

第三,最大的尊重是对儿童的信任。在做儿童慈善类项目时我们往往通常把儿童当做被帮助的对象,将自己与儿童放于不同的立场,因此,很多项目的设计中有很多防范风险的措施,甚至是假设儿童会犯错为前提而制定一系列的规则。

我们在访谈中却发现该基金会在内蒙古捐赠的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任何一个学生可以把书拿走、拿回家,不用做任何登记。等到年终统计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图书丢失率、损毁率几乎一年为零。

基金会的理事长这样讲述他们的理念:“我们充分信任孩子。书本来就是人类的朋友,我这儿为什么不丢书,是因为学生被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之后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尊和自主意识。他会非常自觉的在看完书之后归还,他知道别的小朋友还要用这本书。我们希望从小孩起培养一个信任的基础。”

第四,正确处理受助儿童和资助人之间的关系。很多资助人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希望受助人有一定形式的感谢,而这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违背受助儿童的意愿。

再看另一家助学基金会,他们强调资助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要本着尊重孩子意愿的原则,资助人不能提出过分的要求。基金会希望资助人要本着孩子自愿的形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基金会在跟资助人签订资助协议的时候就要求资助人对孩子不提任何附带条件。孩子如果愿意可以把自己的成绩单寄给资助人,让资助人感觉到资助是有所得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在项目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尊重儿童,项目所有的设计和实施都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权益最大化为原则,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 为儿童提供有使用价值、适合他们的物品;

l 保护儿童的隐私,避免标签化;

l 充分信任儿童,培养起自主自觉的意识;

l 正确处理资助人与儿童的关系,尊重儿童意愿。

4)积极动员受助人参与

一个公益项目的成功与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助人是否积极配合和参与。这是儿童基础慈善项目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动员受助人参与也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

【案例】阳光午餐项目如何引导受助人参与

某企业基金会实施了“阳光午餐项目”,充分运用了受助人参与的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渭源县位于甘肃定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学生学习条件很艰苦,很多学生只能用干馍充饥或者根本不吃午饭。于是基金会决定帮助他们解决午饭问题。

基金会最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直接给每个孩子提供午餐补助就可以,后来发现学校需要建食堂才能保障孩子的正常用餐。接下来,学校和基金会开始讨论建食堂的问题。这时候学校的校长和基金会发动家长一起参与食堂的建设,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

首先,家长参与到食堂的建设和餐具的准备中。很多家长成为午餐项目的志愿者,并主动的把学校破桌子修好,对食堂进行修整。除此之外,家长们还想办法置办锅碗瓢盆,将自己能够提供的物品都提供给学校食堂。之后,家长们想办法找到两个愿意在学校帮助孩子们午餐的厨师,虽然要用一笔费用,而且家长们也都不富裕,但是他们也非常愿意出一些钱去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让孩子们能够吃上午饭。然后,基金会动员家长成立管委会,负责对食堂的开销和食品质量进行监督。事实证明这个管委会组织得非常有效,家长和孩子都充分参与到项目之中,基金会让受助人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一味的给予。

总结起来,动员受助人参与的关键技术包括:

l 让受助人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困难;

l 让受助人对自己负责,资助方只是提供辅助;

l 让受助人自己制定解决方案,有充分的自主权。

5)与政府资源实现无缝对接

很多时候,基础慈善类的工作往往也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会被逐渐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之中。因此,公益组织在设计运作公益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可以把成功的模式推荐给政府,自己则去探索更多的需求和解决方案。由公益组织设计并试点成功,然后政府加以支持和推广,才是一个公益项目生命力的体现。

【案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安康计划-儿童安全教育工程”

“安康计划-儿童安全教育工程”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汶川地震后,根据广大儿童防范灾难、自护自救技能亟需提高的现状,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推出的一项大型公益项目。2016年中国儿基会的项目团队先在几个重点城市开展基线调研,了解城市儿童的安全教育现状和需求。随后,根据调研情况选定了杭州和成都作为项目试点城市。

在试点过程中,中国儿基会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平台优势,探索出一个项目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儿基会发挥公募平台的优势,广泛进行社会动员,用社会筹集的爱心资源在试点地区建立了25间安全体验教室。

第二,中国儿基会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研发出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为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邀请来自政府部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研发了一整套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安全应急、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安全防御、逃生自救、心理干预等学术指导和专业支持。

第三,中国儿基会凭借公益组织的优势,积极协调教育、安全、卫生、妇联等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实施项目。

第四,中国儿基会整合专业机构优势,形成了完善的工程实施体系。包括:在中小学建立“安全体验教室”、在社区或校外活动场所建立“安全体验中心”;以“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依托,儿童从娱乐中学习了应对自然灾害、交通、治安、消防、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提高应急技能;举办安全管理培训,面向校长、安全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开展系统培训,提高学校的安全教育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

中国儿基会积极与试点项目所在地政府——杭州和成都市政府进行沟通,推动地方将儿童安全教育工程纳入工作内容。杭州市政府通过了杭州市“十二五”儿童发展规划(2016-2016年),将“实施‘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降低儿童伤害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明确写入规划之中,并将“安康计划—儿童安全教育工程”项目作为杭州市“十二五”儿童发展的重要项目,明确由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教育局牵头实施,进而让“儿童安全教育工程”项目覆盖全市800多所中小学。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公益组织的项目最终能够由政府接盘会产生更大和更好的社会效果,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收益。这个过程中,公益组织前期需要开创良好的、成熟的和专业的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中经过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才会得到政府的认可,最终实现与政府资源的对接。

通过以上的案例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一些在儿童基础慈善项目中普遍需要的专业技术,包括如何选定受助对象,避免受助人依赖,充分尊重儿童,积极动员受助人参与,处理与政府关系等。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有其他很多的技术和原则,我们在此不能一一呈现,仅以这些为例说明儿童慈善领域需要专业化的运作,不是简单给钱就行,而要学会把钱用好。

(2)服务模式

在很多运作成熟规范的基础慈善项目中,我们发现其通过关注某一点的需求开始不断的扩展到儿童的其他需求的满足。很多项目不再是单一的项目,而是根据对受助儿童需求的不断发掘而形成一系列项目群,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服务体系。我们将在基础慈善领域看到的这种服务体系称之为“底部服务丛林”,就像是在一个森林中生长在底层地带植被和灌木,它们连成一体,共同支撑着更高的大树的成长和整个森林系统的完善。就是说一些核心慈善项目的完善还需要有一些相关联的次级项目加以辅助,从而使得慈善项目立体化,更加高效,产生深度的社会影响。这些次级项目可以是为捐赠人服务、可以是在解决受助人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解决其心理问题,还可以是在解决治疗问题的同时加上丰富的社工服务,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来呈现这种服务模式。

【案例】某国际组织项目中的志愿者参与

某国际组织以志愿服务为特色,专门为贫困家庭的唇腭裂及其他头面部畸形的患儿提供免费治疗。它拥有一支由高度专业化的优秀医务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项目除了提供医疗救助服务,还围绕这一核心项目形成了一系列次级项目,将所有相关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广泛而庞大的社区服务网,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提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场所。该组织与很多跨国企业如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高露洁,万豪酒店等建立合作关系,这些企业除了每年定期捐款支持救助贫困唇腭裂患儿外,还派企业员工参加救助行动。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企业福利的一个方面(很多员工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因为这样的公益活动带给他们很多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很多员工都认为他们为这样的企业工作很有自豪感,而且公司在派遣员工的时候是调用不同中心和地区的员工,让他们彼此相互熟悉和合作,这样有助于整个公司的跨区域团队建设。

第二,广泛招募医生志愿者,提供医生交流平台。该组织每年都会召开相关的医学会议,医疗志愿者可以报名参加研讨会议,切磋医术,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手术方法,分析行动案例,对医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另外在行动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生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就算只是国内的行动,国内医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有一位云南昆明的医生告诉我们,虽然工作很累,但是只要有机会她还是会参加,因为除了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每次来实施手术她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手术作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吸纳更多的学生志愿者,提升学生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该组织在全球知名高校组建学生社团,每年8月份会召开国际学生领导力会议,邀请高校社团的学生参加。在会议上,会邀请很多美国知名的人士来给学生做领导力方面的演讲,同时分享一些学校社团的精彩的募款活动,举办义卖活动,让世界各地的学生聚在一起分享。参加过学生领导力大会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费参加一次救助唇腭裂患儿的国际行动,切身体验和学习。通过社团活动,学生们(从初中到大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更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了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第四,广泛组织社区活动,传播公益志愿精神。该组织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公益社区活动,比如马拉松比赛等等,通过一些能够调动普通的社会公众可以参与的社区活动,更多人了解了项目理念,这些活动不仅为项目筹集了大量的善款用于救助儿童,而且传播了公益志愿精神,让许多未曾接触过公益慈善活动的人有机会参与其中。

第五,手术结束后,该组织继续提供相关后续服务。在一次手术之后,要在一周后以及一年后对这些患者做修复检查,在术后的行动中,会由本地的医生志愿者参加,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上报。

在这个案例中,该国际组织以志愿者为依托建立起一套多样化的服务模式。

另外,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甘肃某先心病救助项目也有一套对于“底部服务丛林”的设想,它的整个模式是这样的:公益组织接受一个慈善机构的捐赠,在西北做儿童先心病免费治疗手术。这里的儿童十分贫困,整个治疗模式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于是他们探索综合性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模式,并且通过现实和对未来的设想得出一套理想运作项目的模式,就是除了治疗补助款项以外,还有帮他们来解决合作医疗补偿问题,帮他们来解决后期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建构一套志愿者队伍,并架设一个全省性的服务平台组织体系。

底部服务丛林的理想模式由如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l 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的参与,捐赠人、医生(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建立志愿者网络;

l 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志愿者在参与奉献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l 深入发掘和满足受助人需求,包括在救助过程中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及救助之后持续的跟踪和关注;

l 向受助人提供政策信息和建议,包括大病医保、新农合等政策信息的提供;

【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l 帮助受助人解决后期的脱贫、发展、维持最基本生计的服务,让受助人能够自力更生,获得新的生活希望。

(3)文化理念

基础慈善类的项目运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文化理念有很多内容,我们无法一一呈现,在这部分我们简单介绍几种相对比较重要的慈善文化理念,对我们的传统认识提出一些挑战,主要是试图说明慈善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多的时候需要理性价值的引导。

1)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在开展大型慈善项目(比如覆盖一个地区、一个省份、甚至全国性的大型项目)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慈善项目仅仅停留在一次性提供物质资源,往往难以改变受助人的境况。慈善项目应注重提升受助人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和态度。

2)认识到慈善的边界

慈善是对于有限资源的重新分配,爱可以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障碍都能克服,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避免。在面临一个困境时,哪些时候应该倾尽全力,哪些情况应该适可而止,哪些情境又该顺其自然,值得慈善工作者认真思考。

我们应该有一种针对贫困、针对危机的健康的慈善文化,要认识到慈善是有边界的。正确的面对苦难的态度应该是接受它们,坦然的面对贫困、死亡、疾病、伤害,尽力去让孩子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爱和快乐。

3)如何面对苦难

当看到孩子们背着妹妹上学、拾着柴火上学、扛着课桌去学校、就着冰凉的山泉水洗头,或在校外搭伙租房等画面,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们面临的困境,并产生同情。然而,我们是否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过,这些孩子是多么的美好、坚强、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看到了一种向上的积极的生命力量,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当然,并不是说为了欣赏这种品质就要看着儿童陷入贫困而不去帮助。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如何在资助困境儿童的时候依然保留他们那份难得的坚强品质和乐观精神其实是更值得思考的。带着欣赏的态度去帮助儿童,会让儿童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2、特殊权益的横向体系

特殊权益的横轴体系与基层慈善有些不同,因为困境儿童的分类有很多种,每一类儿童都有相应的特殊权益的需求,因此,满足每一类儿童需求的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价值都不一样,在本报告中我们尚无法呈现每一类儿童的横轴体系,就选取流浪儿童为代表,说明一个特殊权益的横轴体系是如何建构的。

通过对流浪儿童进行调研我们发现,流浪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个安全稳定的居所和稳定的生活照料。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大多是父母遗弃、虐待子女或长期争吵等家庭原因。如果把流浪儿童简单送回家中,必然导致儿童重复流浪,流浪儿童的权利也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很多被送到救助站的孩子还会选择逃走。于是,流浪儿童很容易陷入“流浪——救助——再流浪”的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也就是说,对于流浪儿童项目来说,如何让他们愿意停留下来接受外界的帮助和愿意融入社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满足流浪儿童特殊权益需求的关键。

(1)专业技术

1) 在流浪儿童中形成权威和影响力

流浪儿童救助的难点是救助对象不服管束,反复流浪。我们认为,让流浪儿童愿意停留的方法精髓就是用权威而不用权力。所谓权威就是让人们愿意服从、发自内心产生的敬佩力量。当有这种力量的时候,流浪儿童便愿意接受你的影响,愿意跟着你走,你便可以对他施加有益的帮助了。权威的形成需要技术。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某流浪儿童救助站的负责人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救助站的负责人从北京带回十几个来自XZ的流浪儿童,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孩子非常不服气,抱着时刻要逃走的心态。这位救助站负责人连续三天整日整夜的陪着这些孩子,通过聊天和观察发现流浪儿童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儿。于是,这位负责人就带着十几个孩子疯狂的玩儿,爬山、徒步、宿营,几天几夜下来,这些孩子一个个都累的精疲力竭,最后他们对这位负责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他们发现这个负责人比他们更会玩儿。

从此之后,这位负责人在这些流浪儿童中产生了非常高的权威和影响力,十几个孩子不仅不想逃跑了,而且这些孩子通过网络等方式去招呼他们还在外面流浪的伙伴都到这里来,告诉他们这里的生活非常有意思。

2) 为流浪儿童树立一个具体的生活目标

在流浪儿童群体中形成权威影响之后,这些孩子对这位负责人的很多话都能够听进去而且愿意跟在他后面做事了。这个时候,这位负责人就开始慢慢帮助孩子们重新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他对这些孩子说:“你们愿意不愿意过我这种生活?你们觉得我和你们相比,谁更好?”这些孩子们说:“当然你更好了,有身份,有地位,受人尊重,又有丰厚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险。”这位负责人说,“好,你知道我是怎样走到这条路上的吗?”孩子说“怎样走的?”他就告诉他们,这需要上学学习知识。

虽然看上去跟普通的说教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位负责人的真诚和权威就是让这些孩子真的愿意静下心来走到教室,打开书本,愿意开始去读书认字了。当然,这位负责人并不是直接把孩子送到正规的学校和班级,而是让这十几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班级,教他们相对简单和有意思的知识,让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主要是先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设法让他们与正规的教育体制对接。就这样,这些孩子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和正向的目标,愿意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3) 为流浪儿童提供一种目标实现的路径

虽然孩子们愿意坐下来读书了,但是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让他们能够有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的路径。

于是,这位救助站负责人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他开始探索为这些孩子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和鼓励流浪儿童创业。他不仅请专业的老师来给这些孩子进行技能培训而且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启动资金,让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整个过程下来,这些流浪儿童不仅不再逃跑去继续流浪,而且愿意主动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而且在救助站的支持下开始探索创业之路,去用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位救助站负责人的专业技术是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

(2)服务模式

传统的流浪儿童救助站主要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是流浪儿童进入、救助、送返和回访。而一些流浪儿童救助站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开创了一套完整的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郑州市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所创造的“郑州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郑州模式”以救助保护少年儿童中心为依托,以“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为纽带,以“类家庭”和“家庭寄养”为途径,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以“跟踪回访”为巩固,注重调研基础,与高校社工师生合作为专业支持,参与社区预防为辅助,另外包括网站服务、建设救助小学等,综合性、全方位、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一个保护流浪儿童的网络体系。目前为止“郑州模式”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我们所讲的服务模式不是唯一的、特定的,除了郑州之外各个地区都在探索适应本地区的救助方式。在这里我们认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服务模式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为流浪儿童提供愿意停留的生活环境和基础条件;

第二,引导流浪儿童接受教育,为孩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资源;

第三,设计针对流浪儿童的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力更生;

第四,为流浪儿童提供家庭式的温暖,重新获得关爱。

(3)文化理念:普遍的爱

在传统的流浪儿童救助过程中,救助人员普遍将流浪儿童看成是有问题的孩子,认为他们本身或是经历坎坷,心理必定存在阴影;或者认为他们在社会流浪沾染了很多恶习,需要纠正。以这种理念和价值为导向采取的救助措施必定是防御性的和控制性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避免孩子问题发作,看到的都是他们身上的缺陷而忽略儿童的优点。

需要提倡的是对儿童的尊重和普遍的爱,不论是流浪儿童还是其他类型的困境儿童,在文化价值这个层面上我们都认为应该采取一种对待正常的人和正常的儿童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对待所有特殊儿童的时候不是一定要把他们标签化和一定要强调去标签化,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人,我们应该用一种对待人的普遍的价值去对待他们,正常的尊重、倾听和爱,没有必要一定要对他们采用特殊化的方式,只要项目的执行者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内心的感受,用对待所有儿童的爱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就足够。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闪光点”的,他们有着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可以依靠自身的潜能和优势解决问题。我们作为外界的干预者要做的不是帮他们改正缺点,而是努力激发他们本身就有的优点和美德,让他们自身慢慢的通过美好的特质去完善自我的其他方面的短板。

具体而言,就是救助者在服务过程中要扮演倾听者、理解者、引导者和同行者的角色。首先,服务人员要耐心地倾听流浪儿童对其生活经历、感受的陈述和理解,即进入流浪儿童的个人世界之中;其次,服务人员还要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情况,并同流浪儿童一同去构建更符合流浪儿童需求的价值体系;最后,服务人员要能够发自内心的欣赏流浪儿童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和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能够用心陪伴他们成长。

3、发展需求的横向体系

所有儿童都有发展的需求,而如何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也需要一套整体的规范。发展需求主要包括技能的提高(体育、艺术、学习等)、共同体的需求、公民素质的提升(参与能力、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生活价值等。要想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和先进的儿童发展理念,就目前的国内儿童领域来看,发展层面的项目尚比较少,也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这个层面的横轴体系尚不能非常健全,我们在此主要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后续的完善和改进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1)专业技术

1) 认识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的区别

在发展类的项目中往往涉及到技能培训,例如儿童艺术培训、体育训练等等。我们都知道在商业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培训机构以营利的形式提供培训服务,虽然培训的内容可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公益项目中针对儿童的培训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如果商业市场领域已经可以解决或满足部分儿童的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这时候公益资源就不宜介入,因为这样会扰乱市场秩序和影响提供服务的质量。公益慈善类的培训需要满足的是市场无法满足的需求。

其次,儿童慈善类的技能培训项目应该是针对弱势儿童和困境儿童,比如残障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为这些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类的项目就要考虑到这些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个性化培训而不是商业领域中的标准化培训。

再次,公益慈善类的技能培训的目的除了让儿童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在培训中不是以掌握技能为衡量标准。

因此,公益慈善项目在提供技能培训的时候还是要重点关注弱势儿童,因为他们是无法享受到市场服务的群体,而那些有能力享受商业方式提供的技能培训服务的儿童就不应该占用公益资源。

2) 运用儿童集体活动的方式

在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的一种技术是动员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因为集体性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交往的机会、公共的空间,在集体活动中儿童能够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尊重,有助于儿童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团体生活。

我们看到很多发展型的项目正在开展的儿童集体游戏的活动,例如由中国儿基会和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于2016年共同发起“让我玩”体育项目,以体育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校际篮球比赛等,使流动儿童在“玩”中增强自信心,培养建设性交流与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力,培养创造力。

儿童集体活动的技术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游戏等比较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活动形式;

第二,有专业的、系统化的活动内容,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习;

第三,与儿童相处过程中的专业技巧。

3) 儿童参与技术的应用

儿童发展项目中特别强调儿童参与,儿童通过参与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根据英国救助儿童会的定义,儿童参与是指设计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儿童的意见将会被记录和采纳,儿童也能看到他们的意见对决策和计划产生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儿童参与的能力,甚至剥夺了儿童参与很多事务的权利。国际计划在开展项目过程中非常注重儿童在参与过程中的能力提高与发展。他们提出“让儿童参与到社区发展中来”的理念,他们认为参与社区活动是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儿童自身能力,促进儿童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案例】国际计划[5]儿童参与社区发展项目

浦城县是国际计划进入陕西后确定的第一个国际计划项目县,国际计划帮各村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按照国际计划的要求,参加规划讨论的人群中必须要有儿童参加,而且应当占一定比例。最开始村里的干部和大人都无法理解,“小孩子能做什么规划”!但是,经过几年的项目实践,儿童参与社区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际计划的社区规划项目中儿童参与的具体形式包括:

第一,选择一些孩子作为“交流儿童”参与村级事务会议的讨论过程,他们代表其他儿童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选拔孩子的过程不允许成人包办,而是组织孩子一起讨论,选拔和表决方式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

第二,组织儿童参与项目优先排序,参与入户调查、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并在大人的指导下绘制村庄资源示意图。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前几天我们村书记带我们去镇上开会,让我们完成社区调查表,回来后,我们认真地调查,并且仔细地填好了表,调查结果,有些人一周甚至几个月也不刷一次牙,许多人连澡也不洗,说明他们不懂卫生与健康。”

第三,在孩子们的参与下,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项目——HD小学图书馆。该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儿童为中心,贯彻儿童的参与,图书的种类由儿童选择,图书管理人员由他们自己选举,并且产生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同学们自己把图书馆管理的井井有条。“我是图书管理第五小组的小组长,还有两个同学是我的助手,我们管理的是科学类的图书,有60多本,每周只能借两次,分别是星期一、四吃过早饭的时间。借书先要打借条,但不能借给校外的人。我有信心管理好这些书”。

国际计划发现,让儿童参与社区规划,可以有效的让儿童了解村庄现状,学习成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儿童参与的积极性都特别高,对于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和责任感。只有通过直接参与,儿童才能形成对参与的胜任感和责任感。

要鼓励儿童参与,需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要真心去交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很重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给孩子们赋权,一定要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的参与不是大人的特意安排,而是孩子们自己的权利,培养他们参与意识和能力,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表达他们的看法、意见,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参与的“自愿,民主”。

(2)服务模式:为儿童提供发展的路径

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也是需要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的,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社会、政府,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所以,我们不能提供一个标准模式,而是让所有在探索和实践中的组织和个人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空间,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一个好的儿童发展项目往往能够为儿童提供比较系统的发展路径,在提高儿童技能、养成良好品格、锻炼公民能力、提供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案例】某社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实践

我们从上海某社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项目和理念中可以看到一个相对成熟和系统的儿童发展服务模式。

该组织正在努力打造一种以社区为中心,让家长、社工、学校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参与的服务形式。该机构的青少年成长项目为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的约800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困难家庭、残疾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服务。主要包括提供看护与素质教育服务的冬夏令营、周末活动及亲子活动,带领青少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高受助群体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社区儿童的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艺术创作、深度阅读、自然观察以及户外定向等活动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其次,通过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周末活动,包括小组活动、团队游戏、社区定向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增长团体生活经验,增强团体之间的互动,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

然后,组织青少年自主设计、开展社区服务,内容包括为老人服务、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等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儿童学习如何以小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的技能;帮助青少年在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及团队融合上得到提升。

最后,除了儿童参与的活动,机构还设计了很多亲子活动,包括促进亲子关系的家庭公益讲座和亲子互动活动。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高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能力,确立正确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协助家长了解如何与孩子做更好的交流。

我们看到,该机构所开展的儿童发展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模式,而这个模式核心的内涵就在于,儿童通过参加有梯度的发展类活动,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己,不仅是从技能方面,而且人格和心理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家长的参与也更好的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文化理念:开放式的探讨

儿童慈善事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在最高层面发展需求的满足过程中更加需要正确的文化价值来引导和启迪所有的行业人员。我们无法提供一个统一的理念或准则,因为领域中所有的服务者都在用实践行动探索、总结。所以,我们认为只要是能够尊重儿童群体和个体,用一种普遍的爱来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文化都值得肯定和倡导。比如“每个孩子皆可成就”、“生活即教育”等等,这些说法和理念都可以在实践中给予支持和引导。

儿童发展所遵循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开放式的探讨,我们认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促进儿童人性的完善和发展是公益组织开展发展类项目的重要方向。

尼采说:“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守护这一珍宝,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使命。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

所谓的人性的发展是指儿童能够被看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能够获得身心的健康,能够成为一个人性善良、正直的人。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是一种心灵自由的状态,不是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而是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的切身感受,对人性意义上的真、善、美有深刻的理解。

也就是说,儿童慈善的终极方向是帮助儿童寻找心灵幸福,获得人性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公益组织所承担的责任是超越各种束缚,努力让儿童回归个体的自觉自悟,在心灵和自然宇宙之中找到平衡与和谐,让心灵超越一切而真正自由而幸福。以这样的文化价值为指导去开展儿童公益慈善项目,其实各种事情会变的非常简单,只有我们能够把心态摆正,正视儿童,能够把儿童当平等的、完整的人看待,将这种观念传递给他,那个孩子自然就成长。罗杰斯曾经说过:“只有在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发表见解,才能够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儿童公益慈善领域的所有参与者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和价值理念,将爱与人性的美好传递给孩子。

第四部分: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汇总

通过对儿童慈善领域的实践、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上对儿童慈善需求进行了理论建构。

纵向上,将儿童的需求分为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和发展三个层次,而每一个层次又进行了第二级的细分,这些细分所列出的儿童需求不一定全面,只是提炼一些我们从调研中看到的具体需求,而在公益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继续添加和补充完善。而且该纵向体系可以为一些公益项目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即我们在设计一些公益项目之前或者进行筹资的时候可以明确项目所处的位置,有针对性的去寻找资助方和服务受助对象。

横向上,我们初步探讨了满足每一个层面的儿童需求应该遵循的方式,包括从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原则,但是这些都不是定论,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探讨体系,尚处于初级的思考阶段,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因为本报告的重点是呈现出在儿童慈善项目的运作中应该有一些专业化和更加深化的做法,而不再是粗放型的运作,至于这些做法到底应该是什么,需要整个儿童慈善界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索。根据横轴体系,我们可以对很多儿童慈善项目进行分析,看其所处的阶段,是否运用了较为专业化的技术,是否有较好的运作模式和服务理念。有了横轴体系,我们就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深化项目执行的程度,打造有深度的项目。此外,我们也呼吁在儿童慈善领域应该更加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人才来递送专业的服务,让儿童慈善成为一个具有专业门槛和科学性的领域。

以此框架为理论基础,我们现在可以回答报告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

l 儿童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儿童的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不是停留在某一点或者某一个层面,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是基础生存、情感满足、个人发展的综合体,不能简单的将儿童的需求割裂开,而是探索如何全方位的去满足儿童的立体需求。

l 我们在资助儿童时应该怎么做?

儿童慈善项目不是给钱就可以做好的,不管是哪一个层面的需求满足都应该遵循一定的专业化做法,这些做法包括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等不同的方面,虽然无法用一种普适的原则来要求所有的项目,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儿童慈善领域的从业者都应该思考如何用这些方面涉及的原则去更好地服务儿童。

l 儿童的需求内在的结构是怎样的?

儿童的需求无论是从纵向上还是横向上都有一个内在的结构,是不断互动和相互融合的,儿童需求项目可能会坐落在不同的点,有的可能是满足儿童的基础慈善需求,但是其运作的专业技术和理念层次都比较高。而有的项目也许是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但是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专业技术程度尚不高。

篇四: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2016-年中国婴儿服饰市场调研报告

2016-2016年中国婴儿服饰市场调研报告

至2016年底,国家调研资料显示中国婴幼儿服饰发展很快,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48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6%,预计到2016年市场容量将增长为2279.8亿元,远远高于中国服装市场的平均发展速度。在未来几年,婴幼儿服装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并且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市场集中度将继续提高。

国家资料还显示,中国婴幼儿服饰中棉品和日用品企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16年市场容量可以达到2279.8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7.6%,业界有人喻其为天文数字,且已被世界纺织服装界称奇。

BabyChina《宝贝市场》杂志与SinoMedia调研公司联手选取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沈阳、大连八个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城市,以200个家庭有0-5岁孩子的消费者为对象,对中国婴幼儿服饰消费行为和方式做出调研,其中80后父母为85%。

中国制造

无论是进口品牌服饰,还是中国本地品牌,在中国能够购买到的婴幼儿服饰中,“中国制造”占了9成以上。调查显示父母们并不在意产品的产地,原因是他们都了解“很多国际品牌为了降低成本和获得中国市场,而选择在中国生产”这一状况。因此,相对于产品质量和款式,“产地”并非重要因素,9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看产地,但只有5%说会优先考虑全进口服饰,99%的父母们认为不会因为产地是“中国”而改变或中止消费。调查还显示出:

品牌尚未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导

中国国内的童装品牌集中在小中大童装,而婴幼儿装和少年装品牌不多,比较薄弱。童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6%左右,其中针对0-3岁婴幼儿的少之又少。因此,品牌尚未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导。

2016年7月底,第3届中国十大童装品牌名单揭晓。活动从2016年12月开始启动,共设婴幼儿装、小中大童装和少年装三个年龄组,每组十名进行分次评选,共产生了22个获奖童装品牌。他们分别是青蛙皇子、水孩儿、博士蛙、嗒嘀嗒、叮当猫、杰米熊、棵棵树、丽婴房、派克兰帝、英氏、巴拉巴拉、力果、阿杰邦尼、今童王、小猪班纳、铅笔俱乐部、玛米玛卡、淘帝、红黄蓝、1001夜、红孩儿、拉比。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6%听说过10种以上,23%的听说过6-10种,71%的听说过1-5种。没有人能知道15种上述获奖品牌。

国外童装品牌如韩国、日本和欧美的:RIObrAVO、HAppYLAND、 TWINKIDS(纯甄)、哥比兔、西松屋、Gap、Bruce And Kate(布鲁斯与凯蒂)、力果、H&M、Hercastle(嫒宝时)、LA REDOUTE(乐都特)、Disney、Joy Discovery(布布发现)、Mikyo(大眼蛙)、JMBEAR(杰米熊)、Hello Kitty、米奇、Zara等,在中国父母中的认知率也很一般。57%的父母知道Gap,62%知道Zara,92%知道Hello Kitty,46%知道米奇,78%知道Disney。了解这些品牌的渠道并非因为该品牌在婴幼儿服饰上的建树,而是因为品牌卡通造型深入人心,或品牌本身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时尚服饰品牌。

87%的父母表示,和大人的服饰品牌不同,对于婴幼儿服饰来说,品牌并非他们的主要追求。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婴幼儿生长速度快,服饰很快就被淘汰,也会比成人服饰更频繁地洗涤, 因此价格比较贵的品牌服装并不一定实用。

但62%的父母有收到过品牌幼儿服饰的礼品,并表示,如果自己送礼,也会挑选品牌服饰。

在对精品店和专卖店等进行的访问调研后,我们也发现价格昂贵的幼儿服饰的购买者中,名人明星会反复购买,而普通中产阶级的消费主要是作为礼物来馈赠给有孩子的家庭。因此,价格较高的品牌幼儿服饰在礼品套件和礼品包装方面,应该更下功夫研究如何获得消费者亲睐。

但,在收到礼品的父母中,有8成认为购买者并不了解孩子的实际身材,因为婴儿生长速度快,每3个月(一个季节)就会有比较大的尺寸差异,导致收到的礼品发生季节性尺寸偏差,因此实用价值不高。4成的收礼父母希望能在购买地点调换等值实用产品,或者想能请专卖店将礼品套件中的产品组合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重新安排。但调查显示,尚无任何婴幼儿零售店、精品店能提供较为妥当的这类售后服务。

57%的父母认为0-2岁的婴幼儿服装中,欧美和日本品牌在设计和材质上独具匠心,主要市场占有者大多为专营婴幼儿服饰的品牌,而中国本土品牌虽然注重了材质,但在设计上比较呆板。3岁以上的幼儿和儿童服饰品牌则开始多样化,设计和材质均趋向于成年人服饰。

调研组还发现,在整个中国市场,很少能找到2-3岁区间的幼儿服饰。尤其是2岁半之前,也许身高体重已经达到了3岁的标准,但在身体机能和动手技能方面,(

42%的被调研家庭的孩子,已经超出同年龄的平均身高和体重,6%的家庭的孩子在平均身高体重之下。因此,在发生购买行为的时候,大约半数的家庭会选择与自己孩子年龄稍偏差的尺码,且中国父母通常会习惯购买大一些的尺码,而并非追求完全合身合体。

材质第一,质量第二,设计第三

调查显示:环保、保健、注重宝宝舒适最大化是目前婴儿服装服饰产品的发展趋势。

全棉产品是市场主导,此外人气较高的还有竹纤维,天然无害的有机材料也是父母们所喜爱的。100%的父母表示材质是否安全可靠是首要考虑因素,在柔软舒适的同时并希望实现防菌防止螨虫、透气、吸汗、保暖等良好功能。其次86%的认为做工质量是否精细也很重要,好的做工也是安全的直接保障。在材质方面,日本与中国的一些优秀国产品牌,如英氏,受到好评。

71%的父母认为设计也很重要,其中包括颜色花纹图案及其他设计细节。中国父母显然有自己的传统喜好:中国孩子大多是仰睡或侧睡的,因此父母们更钟意扣子或衣带在前侧,并希望能加厚腹部的保暖功能,让裤裆部位宽松等。调查还显示,父母们追求“母婴共同的便捷”,例如妈妈能利用婴儿服装裆部的摁扣,顺手顺利而迅速地换尿布,同时不打搅婴儿的睡眠等。

对于颜色和图案,调查显示只有23%的父母们了解浅色服装所用的染料更为安全,而深色会刺激儿童视觉发育的道理。但因为市场通常只有浅色服饰提供,因此父母的消费最终会遵循市场导向。此外,设计式样是否合体,图案是否美观,是否适合宝宝的性别,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为“80后”已经成长为新生儿父母的主体,以时尚消费为主导的中国婴幼儿相关的消费潜力已经被进一步激发,这在婴幼儿服饰消费方面也有所体现。韩国、欧美产品因为在设计上比较有创意,令80后父母趋之若鹜。

中国正处于经济较快的发展期,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都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当前城市家庭的典型结构为4-2-1,这种模式在今后5年还将继续保持,因此全家都会参与婴幼儿相关产品的消费。在价格方面,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每月在儿童服饰方面的消费为300-800元。

中国人有喜欢穿别人家孩子旧衣服的习惯,认为穿旧衣服可以让宝宝分得旧衣主人的健康好运。但调查显示,从别人处获得得旧衣服中,只有1成才真正合用于自家娃娃,原因除了出生季节不符以外,还因为通常很好用的衣服已经被原主人穿得很旧,不适合再转送他人了。因此并不非常影响获得旧衣服转让后的家庭在自家婴幼儿服饰上的实际消费。一句话“该花的钱省不了!”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各个年龄段的个人服饰持有数量随年龄递增。调查显示,初生0-6个月内的婴儿所持有服装数量约为4-8套(上下装或一件套),可供4-6日替换。而2岁以后平均拥有量是8-12套,可供7-10天替换。

调查还显示,由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在提升,对品牌的消费偏好也在增加。一些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在发生购买行为时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建议和帮助的零售店品牌,其经营的婴幼儿服饰品牌的认知度也势必会有所提高,零售店品牌也将从中获益更多。因此,中国婴幼儿零售店、母婴专卖店和其所经营的服饰品牌的品牌效应在未来2-3年内会逐渐凸显。

购买渠道多样化

调查显示,99%的妈妈们在怀孕期间会在婴幼儿产品零售店、母婴专卖店中购买婴儿服饰。原因是第一次当妈妈,在店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品知识,并能实际了解服装的材质,同时享受即将做妈妈的幸福感。因此对于零售店和专卖店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和客户建立信任关系的阶段,必须从实际的需求角度来为准妈妈们提供最靠谱的购买建议,不能一味追求销售业绩。

83%的妈妈们会在生产后定期造访怀孕期间去过的零售店和专卖店,持续进行重复购买,其中有6成会集中在打折期间进行较大规模的购买。

100%的父母有网购婴幼儿服装的经验,但网购产品价格与在零售店和专卖店的产品价格相比,约低了20%-50%。80后父母重复大量网购频率较多,原因是收入相对70后父母低,且更适应于在线电子购物平台的操作模式,且认为选择更多样化,更便捷。

家乐福类大卖场类的婴幼儿服饰销售最不具人气,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原因是材质低劣且设计糟糕。

调查还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81%的父母认为,3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自己的明显的穿衣喜好,而儿童的择衣方式主要靠视觉直观,如是否喜欢该颜色,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卡通人物等。女孩最人气色彩为粉红色,其次为紫色、黄色、男孩则选择蓝色,黄色居多。在卡通形象方面:迪士尼、Hello Kitty、汽车、托马斯火车、愤怒小鸟、喜洋洋均极为人气。

篇五: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2016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

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20**年8月―20**年6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年8月底到20**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二)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三)

老县镇是中国最美丽乡村——平利的一个大镇,经济繁荣,文明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务的输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0**年我走遍老县镇的各个村庄山区的每一户人家,对老县镇小学生留守儿童做了一次彻底的调查。

经调查,老县镇小学生中,有65%是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有42%在学校住宿,35%由爷爷奶奶照管,23%寄养于亲戚家中。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差些,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相对差一些,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养的;他们的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单亲家庭的。

走访中,许多家长表示,很是渴望有专门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或机构。

于是,我在安康市参观和走访了许多少儿之家,结合老县镇当地实际情况,开办了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致使我亲密接触了留守儿童,大致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一些特性。

概况:

一、家庭:

申家沟村的留守儿童较多,几乎占全村学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平偏低,村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纷纷外出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类型!

万福山村,贾家梁村,大营盘村,女娲山村(乡),木瓜沟村,蒋家坪村,这几个村的留守儿童也较多,占到各村学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正月出门,腊月回家。

凤桥村,马鞍山村,东河村,铺子村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占到各村学生的40%。这些家长间断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几个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庙村和老县村的留守儿童相对少了一些,占到各村学生的25%。这些家长选择就近务工的多一些,周末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环境也层次不一。

申家沟村的柯友东(家长),王占强(家长)最为偏远,交通最为先进的工具就是摩托车,他们都是三个孩子上学。孩子多,负担重,只好每年在矿区上班,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学而艰苦奋斗。

也有家庭环境稍好一点的,为了能够住上楼房,响应移民搬迁政策的家长,常年在外拼搏。

还有的家庭已经修建了楼房,但是欠下了外债,当地企业工资低,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长也分几种类型:

积极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楼房,过上更富裕的日子。万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贤军的家长属于之一类型,他们努力赚钱在政府统建楼已经订购了房子。

无可奈何型:单亲家庭,一个人承担全家经济支柱,必须外出打工。有的(家长)没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中。甚至有亲戚不愿意接受的,雇佣保姆带孩子。贾家梁村的余世文,女娲山的万明李,周梦湘等。

社会纵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么运气不佳,没有赚到钱。要么赚的钱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还要重新再来。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赚钱,另一方却把钱用于赌桌上了(当然,这是个别)。

二、学习:

所有留守儿童的学习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导,或者是随同父母在外地转学回家就读的。

当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聪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细心的家庭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会突飞猛进。万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级转学到中心小学,测试分数语文62分,数学48分,英语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师精心教导下,我们细心辅导下,在四年级是就名列前茅,几乎每学期都能得到奖状。这类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好的,家长也是积极向上的。

也有孩子学习呈现波浪起伏的,兴趣来了,学习态度认真,分数也考得好,不想学了,成绩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陈开鹏,袁小梅属于这一种类型。问其原因,他们有时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家长打电话的次数也较少。

还有的孩子学习就是白脖子,厌学现象严重。胡子文,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平时作业抄袭,考试时只有10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怎样能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顺利毕业呢?

不按时完成作业是他们的共同点,据学校老师反映,学校的正式作业每天最后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儿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儿童在校晚自习有老师辅导,但是周末的作业就没有保障了。周末无法得到辅导,家庭作业不做,致使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写作业基本上为了应付差事,甚至不写。爷爷奶奶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亲戚家寄养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了。一般亲戚也是农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

三、行为:

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的比较特殊,行为怪异,不愿意受约束是他们的共同点。

撒谎现象最为普遍,据我测试95%的留守儿童都会撒谎。记得王素素刚转到中心小学,为了不想上课,课堂中撒谎说肚子痛,在送她去医院前,让她喝了一点板蓝根冲剂,到了医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诉我们,他的撒谎技术比较高明。留守儿童中有很多的撒谎大王。

还有许多撒谎骗取零花钱的,撒谎称学校要收钱买本子等等。这一类主要表现在爷奶所带的留守儿童,他们年事已高,心痛1毛钱电话费,不与老师沟通,要钱就给。

更有严重的,干了错事或者坏事,就算证据确凿,他也不会承认。更别说勇于承认错误了。郑子坤,8岁,上一年级,至今没有户口,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郑家贵监护,行为习惯很不好。有一天上课时,班主任陈老师的一支钢笔放在讲桌上,在老师转身之际,坐在第一排的他将那支钢笔拿走,放在自己书包里。待老师发现追查时,他背着牛头不认赃,直至老师从同书包拿出钢笔时,他还要狡辩说是***同学昨天给他的。这一类孩子,家长沟通的特别少,一年到头几乎不打电话给孩子。

出门不打招呼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爷爷奶奶拿着棍子找孙子,即使找到了也没有几个听话回家的。陈西坤,陈西涛的爷爷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找这兄弟俩。

偷东西的行为最为恶劣。在学校偷拿同学的钱,零食,玩具等。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来填补他们的占有欲。有的孩子在学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为恶劣的在邻居家偷钱,家长得知后,有的甚至庇护孩子,这可真是纵虎归山啊!

打架现象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居多。他们基本上不讲道理,严重暴力倾向。在一次调解胡正杰同学打人事件时,他的检讨书是这样写的,原文如下:“我保证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打别人。请不要惹我。我保证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谎,我的忘性很大,请同学们提醒要不然我是会忘记的,请大家经常提醒。当然我自己也会记住的,我会将今天的话记在心里,以后不会做出用武力解决问题,找老师解决问题的。保证人:胡正杰”。许多留守儿童和他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挥动拳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骂人就更不用说了,很多都已经成了口头禅。骂人现象主要来自家庭教育,也有社会教育。孩子骂人时,监护人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被骂人不会计较。甚至有的爷爷奶奶还教自己的孙子骂人,教会了却又经常受到孙子的骂辱。

四、习惯: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习惯,坏的习惯却不少,并且难以纠正。表现为以下方面:

乱丢垃圾,上厕所不冲水,不叠被子,不洗脸洗澡,不换衣服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

安全意识低下,走公路中间,爬树,翻院墙,爬窗户,下河洗澡,用异物插电源插座等。

不按时关灯睡觉,不按时起床。

进屋前不敲门,见到老师和长辈不打招呼。

破坏力太强。记得前年暑假,我们为留守儿童举办了学习班,几个孩子同时坐在我的办公椅上,他们议论着办公椅是否结实,直至同时承受了五位同学还没有坏,于是他们一起喊口号:“一,二,三!嘿!”……椅子终于坏了,他们乐了。我的郁闷啊!门锁,窗纱,遥控器,电脑,音响,课桌,凳子都是被破坏的对象,就连厕所的冲水箱也不放过。

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五、心里:

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爷爷奶奶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别强,但是他们又不会对其不懂的事情请教别人,而是自己以身试法。

每当老师和在校留守儿童沟通时,这些孩子说过的声音特别小,甚至不说话,父母打电话给他也是如此。喜欢交往学习差,坏毛病多的同学做伙伴。

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还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大多数留守儿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陪同自己上学和生活。

建议:

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代理“妈妈”要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亲戚中也没有合适的情况下,将孩子交给留守儿童服务站。

思考: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行动:

20**年,我成立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试行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的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伙食,住宿,学习辅导,心理辅导,亲情对话,生活看护等全方位代理家长服务。六年来,我们和孩子们悲欢共享,共同生活,为许多家庭解决了孩子上学和生活照顾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今年七月,我个人在泰山庙村建立一所留守儿童服务站。

地理环境:地处小梅花沟口,环境安全宽敞。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设有专用厨房,餐厅,教室,操场,办公室,保卫室,图书室,视频室,舞蹈室,洗衣室,洗浴室,保管室,监护室,男女生宿舍等三十多个多功能房间。

宿舍有衣柜,鞋柜,生活用品柜;洗浴室安装调节热水器,洗浴用品柜;视频室内安装电脑,摄像头;图书室有各类学生用书,学习用品。

整栋楼留有消防通道,配备灭火器;保卫室配备防暴器材;院内外装有监控器。

有专业管理员,安保员,保育员,炊事员,辅导员,清洁工。

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学生上学放学,专人接送;学生家庭作业,专人辅导;天天晨检,有病及时就医,专人护理;衣物被褥勤洗勤换勤晒,彻底清理环境卫生,专人照管学生卫生;门禁管制,学生回家(亲友接送),做到安全到位。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一系列培养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心里,习惯的良好措施,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办法,使其端正态度,认真学习,遵守制度,力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邹定丽,邹定奎,柯贤军,胡小丽军被中心小学评为“十佳留守儿童”,柯星旗,袁志坤,袁小梅,陈开鹏,刘自强,石春雷,汪仁菊也被公认为“留守儿童标兵”。

爱心:

六年来,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同时感召我身边的人,共同为老县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有爱的环境,保证孩子安全,力争达到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我的付出和行动,满足了贫困家庭的需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迎来了爱心人士的支持!

陕西筑梦支教队队长郭浩然,副队长丁盼多次前来老县镇做留守儿童调查工作。于7月26日带领支教队员13人前来老县留守儿童服务站携手举办20**暑假小学生免费学习班。他们负责留守儿童语数外学习辅导,心里辅导,文艺活动等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

郭队长的家人于8月17日前来看望留守儿童,并带来衣物和学习文具赠送给孩子们。

队员郑浩翰先后两次率领亲友团,带来衣物,玩具,书包,图书,本子,铅笔等赠送给孩子们。

队员们和我一起多次深入大山,看望留守儿童。

【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今年暑假,留守儿童服务站正在为留守儿童免费辅导时,正在附近的陈老板动了恻隐之心,他决定:从20**年9月1日起,个人对老县镇留守儿童服务站每天提供10元钱资助。

9月1日,在冉康,程峰等爱心人士的组织下,共计55名爱心人士前来老县镇留守儿童服务站看望留守儿童。

他们纷纷解囊为孩子们赠送了口杯,毛巾等生活用品和小孩子们最爱吃的零食。这天,刚好是孩子们上学的第一天,他们背着新书包兴高采烈地报名上学。又有了五十多位爱心人士陪同,他们完全忘记了父母不在身边的苦恼,开心愉快的渡过了开学第一天!

这五十五位爱心人士中,大多数家里都有学生也是这天报名开学,他们放弃了陪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却来陪同着素不相识的孩子们一起谈笑风生,其爱心精神十分值得让人敬佩!他们还表示,今后还会不定期前来看望孩子们。

中秋节,爱心人士王强给孩子们送来了月饼。志愿者胡雪梅专程从西安过来陪孩子们过节。

为此,很多爱心人士加入了我组织的”留守儿童关注队”,队伍设立了办公室,组织部,财务部,外联部,人事部,宣传部,外援部等,队员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不分民族,不分社会地位,只要是年满18周岁有相应民事能力无犯罪记录身体健康的良好公民均可报名参加。

关爱不停,活动继续。我会将我平生力量贡献给留守儿童事业中!

困难:

20**年7月,我个人出资10万元创办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对贫困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孩子们的家庭条件差,经济薄弱,我的运转经费一度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六年来,我依靠其他经济来源不停地补充服务部所需要的资金,每年均需补充6万元左右。

今年,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投入资金25万元,基本装修完工。然而资金的短缺,设施不完整配套,致使服务站的环境达不到预期理想效果。(我把妻子的工资全部要了回来用于建站)

并且在今后运行上,资金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个人力量有限。

呼吁: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这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外出打工的途径来维持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同时,我也呼吁有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加入到我的队伍,感召身边的人,投身其中!更希望生活的辛福的成功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留守儿童度过快乐童年!

篇六: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2015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第1篇: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为落实市、区政府提出的“双创一巩固”工作目标要求,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国家文明城市标准》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的开展:

(一)准备阶段

1、调整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通报上年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任务、社区职责及工作进度。与辖区各单位签订健康教育目标责任书。

2、召集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参加培训会,对《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国家文明城市标准》、《红花岗区“双创一巩固”健康教育考核评分表》进行学习阅读。

3、完善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对照目标要求自查梳理存在问题,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案。针对单位、社区、行业开展工作。对照“标准”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二)整改阶段(3月25日前)

1、认真按照办事处及本社区制定的整改方案,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及时完善工作资料。

2、规范健康教育专栏,提升城市品位,确保健康教育宣传栏制作美观、耐用材质,版面美观、整洁、图文并茂。

(三)检查阶段(3月31日前)

社区按照〈评分表〉认真开展督导检查,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四)查漏补缺阶段(4月10日前)

社区对照〈评分表〉查漏补缺,整改完善归档资料。

(五)迎接检查验收阶段(10月30日前)

制定迎检方案,全面做好迎检工作(4月30日前接受省、市、区、爱卫会检查,7月至10月接受国家爱卫会检查)。

二、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一)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国家文明城市标准》及《健康教育考核评分标准》要求,认真开展工作。

(二)收集资料:20XX年以来工作资料,按年度装订成册。

(三)资料顺序:封面、目录、工作内容、图片资料、内容,排列〈评分表〉顺序进行。

三、部门职责:

(一)由健康教育专干,负责组织社区健康教育及控烟工作,制定中长期健康(控烟)教育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及文明城市要求。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评估。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及检查评比。

(二)社区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卫生工作目标,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做到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政策及资金保障为特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负责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和控烟工作。

四、督导检查:

社区健教组负责对本居健教工作进行检查落实,完善健康教育工作及资料收集。

五、责任追究:

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不及时整改的问题将进行通报,并列入年度考核评比工作。

第2篇: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办法和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一种进行宣传和普及医药健康知识的活动,也是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方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由单纯的医疗服务走向以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通过科学实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便于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对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健康教育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能

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模式转变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已不仅仅停留在维持生命和没有病痛的水平上,而是需要不断的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组成部分,是社区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

1.2 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突出作用为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

1.3 开展健康教育应掌握的相关知识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所利用的原则,来自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在医院健康教育中行为科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是应借鉴的主要基础学科[5]。行为科学是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的主课,而健康教育又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为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拓展知识面,组织编写健康宣教材料,进行学习交流。

1.4 健康教育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疾病谱、死亡谱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死因不再是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这是医药所不能解决的。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有益于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

1.5 健康教育是全球推进“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

它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大力推进健康教育,探索具有社区特色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保障。据资料,20XX年我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 多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4%,因病、因伤残、过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00 多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2%,两项将近14000 多亿。我们的健康科普教育如果做好了,基本可以使各种疾病减少一半,寿命延长十年。

1.6 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角度上看,健康教育是一项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只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才能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

1.7 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

医护人员在诊疗中能开展健康教育,既满足患者的需求、解除心理负担又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的治疗环境,从而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2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实施措施

2.1 建全健康教育机制

社会在健康方面对医疗和防疫的挑战已经逐渐转向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挑战。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功能,是实施保证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措施。树立长效健康教育机制来积极开展形式活泼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健康意识,促使社区居民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2 实施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

通过语言教育(采用口头交谈、健康咨询、座谈等)、文字教育(采用标语、健康教育处方、卫生小册子、折页、卫生报刊、卫生墙报、卫生专栏等配合图片、照片、电视)、门诊就诊即时教育和定期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这四种结合形式以增强宣教效果,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扎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糖尿病防治日”、“世界高血压防治日”等宣传日,在社区大力推动健康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健康和亚健康的社区居民受教育。积极组织社区开展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知识讲座等,使患者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平台获取健康知识,彼此互通最新医疗信息,相互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4 科学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投资理念

通过科学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进一步掌握了医疗保健的常用知识,懂得健康投资就是为了防病、治病、恢复和发展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活动能力、劳动生产能力而消耗的经济资源;大部分家庭参与订购健康知识书刊、打预防针等活动,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发作,降低了发病率,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20XX 年我院根据卫生部提出,甲型H1N1流感防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舆论引导。组织院各社康中心陆天内,在本社区连续发放宣传资料10000 多人份,“防感汤”20327人份(其中投放精包装好的预防药物“防感汤”8000 人份);通过这次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和投放预防药物,使广大居民掌握了自我防护的有关知识和防治方法,有效消除了部分居民恐慌心理,为下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把政府的关爱行动落到社区居民中,获得群众好评。

2.5 倾听是交流沟通技巧的基础

沟通技巧就是一个真诚、认真对待承诺,说到一定做到,用真诚的眼神拉近与患者距离。医务人员通过倾听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问题的想法与根源,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认真耐心、主动参与、分析要点,再配以有谈话沟通技巧的发问,使回答者作出清楚、完整而真实地回答,从而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的指导。

2.6 树立”换位思考”实施健康教育

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该怎么办?”活动始终贯穿于健康教育之中,要用“五心”(热心、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教育病人的病情知识、并发症及不治疗和治疗的后果,正确对待自己所患的疾病一样。在实践过程中,肿瘤病人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因为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健康教育一次二次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我们要有“五心”使他们去接受教育,配合治疗,从心理上达成共识,使医患之间的满意度力争达到100%。

由此可见,通过实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是利用社区资源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转变社区居民从“普及专科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观念,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已成为人们实践的共识,对社区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性。

第3篇: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为实现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目标,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卫生知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省级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目标,以《省级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市品位,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开展健康教育“六进”(进社区、进家庭、进医院、进学校、进单位、进村屯)活动为抓手,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二、目标和任务

(一)社区健康教,即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

1、辖区内基本情况清 (居委会数、户数、人口数)。

2、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有领导分管,配有专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并健全健康教育网络,有经费投入。

3、社区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要联起手来,相互配合,共同抓好本辖区内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社区要全力组织、宣传、发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配合街道社区组织的培训、讲座、咨询等健教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4、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有培训计划和总结,有培训通知或证明。

5、有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有居民卫生行为规范。计划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并且有可操作性。总结要求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有评价。计划和总结要有日期并盖章。

6、健康教育工作记录:组织培训以及开展各项与健康教育有关的教育和活动的记录、照片、宣传资料等(如召开会议,布置工作,设点宣传,举办讲座,墙板评比,知识竞赛,咨询热线,检查指导,考核评估等)。各种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积极开展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开展健康教育。

7、健康教育阵地:卫生宣传栏、墙板不少于3平方米。社区活动室有卫生报刊,资料。种类不少于4种。固定健康教育专栏定期更换,每年不少于6次,宣传内容能紧密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疫工作为重点,版面要图文并茂,有出版的栏、期数及重要内容(有记录或照片)。

8、资料派发记录:有健康教育进家庭的宣传资料和发放记录(以表格形式反映)。宣传资料每年每户4种以上,要求入户率达80%以上,宣传资料保存完整,入户检查时能及时提供。

9、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每季度至少一次,有讲座通知和授课记录。

10、对居民开展常见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11、开展无吸烟家庭评比活动。

12、调查或考核:每年对辖区内居民至少进行一次健康知识的调查或考核,有调查或考核的统计资料及样卷。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

(二)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即健康教育进医院。

1、建立健全以主管院长挂帅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健康教育职能科室牵头,以各业务科室和医护人员为基础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设1—2名相对固定的健教专职人员。

2、制定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工作记录、总结。收集、规范管理好本院的档案资料。建立健全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工作职责、操作规程、工作档案、考核、评比及奖惩等),将健康教育纳入年终检查评比内容之一。

3、落实健康教育经费,能为就诊者提供必要的健康服务场所及设施,如培训室、咨询室或心理门诊、闭路电视等。

4、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健教专业培训,有培训记录及档案。

5、门诊和住院部应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或橱窗,分布合理,定期更换。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设立资料架,定期补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有各类的健康教育资料样板及资料发放情况登记。健康教育专栏不少于3平方米。

6、规范居民健康档案及健康教育处方。

7、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家庭病床、计划免疫、婚育和家长学校、慢病监测等。

8、积极参与社会健康教育:各种卫生宣传日的咨询活动,承担有关单位或部门组织的培训班,讲座等授课任务,有记录或照片。

9、在院内,以多种形式对病人及亲属进行健康教育。

候诊:橱窗、画廊、电视、录像等;

就诊:医生给病人诊治时口头进行,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住院:把健康教育融入系统化整体护理之中,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行为指导方面的保健知识。住院病人掌握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按测评方案进行)

10、院内候诊场所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有醒目的禁烟标志,有可行的控烟措施。

11、开展专题专病健康教育活动及效果评价。

(三)学校健康教育,即健康教育进学校。

1、本区各小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承担教学任务(各班任课详细名单)。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健康教育评价表》。健康教育开课率100%。

2、有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总结。

3、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健康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正式出版)、教案规范,课时安排合理(两周一节,每节课均有重点、难点)。认真组织考核(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

4、通过教学和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和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80%。

5、教室照明和课桌椅符合学校卫生标准。定期检查视力,每学年至少一次,有详细资料,坚持做眼保健操,并有眼保健操图解。

6、有学生“六病”(龋齿、近视、蛔虫病、贫血、沙眼和营养不良)防治措施和档案资料。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

7、学生个人健康行为考查项目:依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实施小学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评价。

8、学生读写姿势正确,着装整齐、清洁,勤剪指甲,双手、头发干净。

9、校园整齐,美化绿化好,地面无纸屑、无痰迹。

(四)行业健康教育,即健康教育进单位。

1、各行业单位应有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健教人员。

2、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考核、有总结。职工健康档案和有关文件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有劳动保护制度和措施。

3、结合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专题讲座、宣传橱窗以及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和职业卫生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疾病预防、营养卫生、吸烟有害健康等知识。

4、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

5、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

(五)农民健康教育,即健康教育进村屯。

1、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精神。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领导组织及健康教育网络,并有经费投入。

2、基本情况清(村数、屯数、户数、人口数)

3、有健康教育活动室,并有活动记录。

4、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村屯广播、板报、宣传单等)

5、有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制度、总结、评价。计划、总结要有日期并盖章。

三、措施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今年是我市创建省级卫生城的关键一年,健康教育工作又是创建省级卫生城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所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健康教育工作,要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本部门日常工作之中,并做到任务落实、责任落实,确保全区健康教育工作扎扎实实的全面开展。

2、强化管理,保障措施

各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行业健康教育标准和任务,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在人、财、物方面要分别落实,重点要抓好20XX—20XX年软件材料的管理,资料要保存完整,档案管理规范绝不能缺项漏项。

第4篇: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20XX版)》,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为基本内容,在城乡居民中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培养基本健康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技能,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二、项目范围与内容

(一)项目范围

1.实施范围:富原社区所属辖区。

2.服务对象:辖区内居民。

(二)项目内容

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2.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36个月儿童家长等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3.居民健康教育: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戒烟、限盐、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基本知识健康教育。

4.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健康教育: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狂犬病、鼠疫、布鲁氏菌病等疾病健康教育。

5.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开展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戒毒、计划生育等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三、主要任务

(一)制定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

(二)实施健康教育人员培训

1.培训对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上一级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少于8学时。

2.培训内容包括《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XX年—20XX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教育服务规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健康教育项目专项方案,项目实施要求,开展健康教育内容、方法、技巧、设备使用等适宜技术,汇总分析健康档案数据反映的主要健康问题及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方法,健康教育活动数量、质量、效果评价内容、方法等。

(三)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以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基本内容,结合自治区实际,编制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内容要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时效性;要有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传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安排一定比例的中蒙医药内容。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宣传材料主要由自治区、盟市级统一设计,旗县级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印刷并逐级发至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1)印制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制作并印发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手册和宣传画等,放置或张贴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可供居民免费索取。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

(2)播放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于正常应诊时间,在门诊候诊区或观察室内循环播放。

3.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栏不少于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不少于1个,宣传栏的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醒目处,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专栏应标有机构名称,应根据健康教育规律、季节、疾病流行情况、社会活动等及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年更新不少于12次,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更新不少于6次。

4.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在各种卫生宣传日、健康主题日、节假日,利用会议、集会、电影放映等社会活动,开展特定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公众健康咨询宣传活动不少于6次。

5.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普及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和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多发病为重点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孕产妇、0~36个月儿童家长等为主要对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应不少于1次。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人口数量2016 2016中国核潜艇数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中国0-14岁儿童数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5094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