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2016-08-27 13:37: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共6篇)《夏日绝句》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夏日绝句》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夏日绝句》教学设计《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3、 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夏日绝句》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夏日绝句》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篇二: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3、 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宋代的词派(婉约与豪放),把握此诗的婉约风格。

2、能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3、对项羽、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2、准备《月光》这首歌

四、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1)音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月光》这首歌吗?(课堂假设,没有听过吗,那让我们来细细倾听,听过了是吗?那让我们再回味一下)

播放歌曲

师:正如这首歌词中所唱得‘这红尘的战场,千军万马,有谁能称王’,秦末汉初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弥漫的年代,这是一个尔虞我诈,儿女情长被无情割裂的年代。

同学们,喜不喜欢看《秦时明月》?《月光》正是《秦时明月》的片头曲,这个动漫正是以秦末汉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背景的,那么可以说说你们最喜欢的人物吗?为什么喜欢他呢?【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学生回答

(2)人物介绍,深入感悟

师:老师喜欢的是其中的项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是一位具有创奇性色彩的英雄,有哪一位同学了解项羽的传奇故事。

学:回答

师:项羽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他的性格具有复杂矛盾性,他具备乱世枭雄的霸道和任性,往往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同时又带着末世后主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既有着武林侠客的豪气干云的伟男子性格,同时也有着细腻温柔,为情所困的情种性格,正是多种的复杂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项羽形象,为后人所诗颂。

项羽在年少时便能力能扛鼎,拥有超人般的壮志雄心(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仪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我可以取代他!“确实,他最后做到了,推翻了秦王朝)

(3)成语拓展,导入深入

师:同学们知道“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吗?有哪位同学可以可以讲一下

学生回答

师:就是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度过黄河,去营救赵国以解救巨鹿之围,楚军渡过漳河以后,

【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项羽让所有士兵饱饱地吃一顿饭,每个人吃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令,破釜沉舟,就是说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以此来表明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取得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展示以一当十,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项羽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杀伐决断的英勇。然而从鸿门宴,我们又能看到他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没有听谋士范增的话,从而错失了借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终导致了项羽的悲剧命运。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备用,侠骨柔情)

总的一句话,项羽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传奇性英雄,就连他的死都是那样的悲剧,在被敌军追赶到乌江边时,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来逃生的,可是他不苟且偷生,无脸见江东父老,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如此惨烈。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有对英雄不同的解读方法,有不一样的看法。几百年前,有一位女诗人,写了一首诗,对项羽的评价也很高。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女诗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是否与我们的观点一致呢?

2、朗诵全诗,把握古诗的节奏

先由老师朗诵,再请同学来朗诵,随后老师在黑板上

划分全诗朗诵的节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读出豪放之气。

3、疏通字词,解释全诗

先有老师解释重点词语,再由学生自由讨论诗的意思,最后抽学生来尝试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老师最后说出正确的意思。

生当作人杰。句意: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人杰:人中豪杰

死亦为鬼雄。句意: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鬼雄:鬼中英雄。至今思项羽,句意:到现在仍然思念项羽 思:思念 不肯过江东 句意:思念他不愿意回老家 不肯:不愿意 江东:江南的东部(项羽的老家)

4、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

豪迈悲壮

5、诗人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诗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颇有感触,有《易安词》留世。

【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6、知识点拓展

了解“婉约”与“豪放”的区别

方案一、通过老师的表演来完成,用扇子作为辅助工具,表演江南女子的婉约姿态,与东北汉子的豪放

方案二、语言阐述。婉约就是话语含蓄柔美的意思,比如当你认为一个人的说法不对时,直接的说:“你的观点是不对的。”那么委婉含蓄地就说:“我认为你的观点,我们可以再讨论一下。”

方案三、现在我们再欣赏一首李清照的一首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说说这首诗与本首诗在风格上的不同,本首诗(婉约),这首诗(豪放),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诗人,却写出了如此豪放的诗,这首诗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是异类。

选用哪种方案,视实际情况而定

7、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李清照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呢,联系李清照当时正处在北宋战乱的年代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发生战乱。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李清照在行至乌江时,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8、理解全诗的主旨。从全诗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项羽有怎样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既是对项羽的歌颂,又是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更表达了李清照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铿锵的表白。

9、总结

老师希望在座的同学们都怀有远大的理想,男生可以做一位像项羽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女生可以像李清照一样做一位富有才气、正直的才女。

五、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六、课后反思

本堂课我准备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知识点是较多的。因此我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内容没有很好的估计孩子的理解的接受程度,其中有几点问题

1、 有些知识点可以用更为浅显的例子来述说,比如“婉约”与“豪放”,可以用《还珠格

格》中紫薇与小燕子的性格表示

2、 可以用图片,动画,形象生动来表示。比如可以用动画来表示“破釜沉舟”

3、 诗是要多朗诵的。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岑周颖

篇三: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2015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反思一: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赏析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赏析课也不例外。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用自己班的孩子时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赏析方法的推荐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反思二: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学校的课博会开始了,没轮到我的时候就一直担心自己上不好,所以一直在准备。光是选课就选了4节,可是临到最后讲的时候居然决定改选一篇来讲,结果就如自己想的一样:讲得的不好。心里面默默练习过很多次,但是上台讲的时候还是和自己预想的差很多。课博会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这次的课程看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课课堂上我准备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像自己预设的那样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在小组展示时学生发挥不佳,而我也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可能也有紧张心理,而且三年级的小组展示学生还是初级阶段,我预设的太高了。

2、我的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学习古诗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5、高估了学情,虽然在课之前有布置查阅背景,可是学生小,理解不了。

反思三: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夏日绝句这首古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二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于是我搜集了五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了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可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配上旋律把《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可以归结果来看,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出报刊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会不很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

教学中以“英雄”为主题,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阅读诗中所含的三个典故故事,以两个故事、两个成语感受项羽这个英雄的英雄气概,以“借古讽今”感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学生过去只是背诵古诗,却不知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却有如此气势,他们深深地被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李清照的才气和豪迈折服。“老诗”用新法,感觉不错。

篇四: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2015绝句教学反思

反思一: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反思二:绝句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古诗两首》中的《绝句》,这是一堂考核课。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以往的诗歌课,会给学生讲解意思,板书通常以文为主,这次曹校建议我将其用简笔画来展现!故这课的板书设计成为简笔画。不过上完之后,我觉得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不过,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进步,我还是非常开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进步!

反思三:绝句教学反思

优秀的古诗大多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有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情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

反思四:绝句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

篇五: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2015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反思

反思一: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反思

多元文化“地球村”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课教学内容,这节课虽然觉得讲得不错,但是还有很多不足。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两大内容,即“世界文化之旅”“做又好往来的使者”。第一个问题:“丰富多彩的文化”首先从宏观的的角度阐述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然后通过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

第二个问题“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主要说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世界日益开放,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随着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走进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当中。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本节课使用教学方法主要有探究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讲授式教学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式教学方面也有遗憾。学生要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必须掌握一定的材料和资料,但学生只能依靠课本去找,而学生平时对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比较少,所以一些问题回答的不尽人意,说明资料准备不充分。

二、合作式教学方面,学生合作意识不够强,学生还没充分去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的智慧,导致回答问题时,答案总是不够完整。

三、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资料,收集了大量相关图片,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被激发了起来,但讲授的内容过多,讲授式教学应用得最多,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导致课堂的气氛不浓,学生一味的做听众,被动的接受。

四,由于本课内容,文字,图片资料多,超过了规定时间,学生接受感觉有点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从这几方面的措施着手改进教学

一、探究式方法除了老师要掌握充分的资料外,学生也要积极地准备材料和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探究才有结果和成就。另外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设计要合理,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易,也不能太难。太难了,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二、合作式教学要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本课的教学内容不要太多,讲授法不宜过多使用,要多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多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教学。

四、多媒体教学文字方面的内容也有针对性选取,图片不宜太多、泛滥,要精简,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片,进行教学。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从这些方面去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二: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性很强,观点学习容易理解难,而且教材知识结构有些零散,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共分为三部分:对待世界各国和民族的文化、对待民族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这样使教学过程更条理清晰。但是,在对具体设置的问题思考上,学生的回答出角度偏离的问题,尽管我一再启发引导,仍感觉效果不好,思考原因是对学情的掌握工作没做好。教海无涯,教法无限,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反思三: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二内容,但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作为复习课既要做到有重点地复习旧知识,并对旧适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又要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并要,同时又要兼顾中考目标,对这些知识加以应用,提升学生能力。

为了达到复习课的预期目的,本节公开课在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分为“知识链接”、“复习要点”、“题型训练”三个环节。

在导入新课上以中考相关的时事内容“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引出课题——“多元文化“地球村”

根据知识内在联系,在复习《世界文化之旅》这部分内容时,把初三第五课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的先进文化以及相关时事如上海世博会、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俄罗期汉语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比利时举办)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进一步升华,提高了认识。

在教学方式上,不是简单地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关注的热点时事,课前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汇报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复习要点中,重点复习了“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以及初三的“中华文化”及相关时事,突出重点。

在“题型训练”中,列举07、08、09历年中考对本课知识的考点题型,教师从命题意图、审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给学生讲行评析、指导。通过题型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时事“奥巴马访问中国双方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美方宣布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学习中华文化,双方还要举办“文化论坛”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本节复习课整体流畅,过渡衔接自然,重、难点突出。教师善于引导、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师生有互动,课堂气氛跃。在教学设计上有创新,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能及时掌握和联系国内外重大热点时事,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本节课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手段,但容量也较大,复习有一定的层次。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复习相关联的初三“中华文化”内容上时间可以少些,把这部分时间放在后面的题型精讲中,并给学生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比较分散,在复习中教师没有整理归类,给学生一条线索。

总之,怎样上好一节复习课,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反思四: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所提问题有深入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否则就会浅尝辄止,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教师课前要搜集大量材料,并且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思考,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与学生有思维的碰撞。活动的提问都是开放性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与教师事先的准备大相径庭,或者钻入牛角尖,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而且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篇六: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2015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反思一: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1.古诗教学要“读”出来

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朗读、诵记,丰富积累上。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诗中进行情感体验,接受熏陶,增强语感,提高品味。而诗是表达人类情感最好的语言方式,所以古诗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读”。怎么个读法?我想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

(1)层层拔高的读。

《题临安邸》这首诗是本节课重点的教学内容,我分了五个步骤开展教学: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感;五读,学会诵读。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朗读的水平在在逐层提高。

(2)文道合一的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疏通诗意,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那么,如何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和体验的情感表达出来?我尝试着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巧妙地融入古诗的教学之中。不仅让学生读懂了什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读好这首古诗。“节奏”、“起伏”、“疏密”是朗读古诗的三个重要的要素,边读边引、边教边学,学生自然也就会读了。同样,在拓展阅读时,这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同样运用于《满江红》的朗读中。指导学生如此反复朗读吟咏,能进一步领略诗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3)回环往复的读

一首诗,越读越有味,这“味”不仅仅体现在“层层拔高的读”,“文道合一的读”,还体现在“回环往复的读”。当《题临安邸》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读出了情感,甚至也会吟诵了,再怎么读才更有味?那就是对比读。《满江红》同样是爱国诗词,却表达了和《题临安邸》那些权贵完全不同的政治态度。一边是岳飞将军的满腔激愤,一边是达官贵人的寻欢作乐,两者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到:“我为岳飞将军鸣不平,岳飞将军在战场奋杀,哪些皇帝贵人们却在寻欢作乐,简直太令人气愤了。”学生的心中激起这样的情感的时候,再读《题临安邸》,对诗歌的意境把握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课堂最后,再读完南宋其他爱国诗句之后,配乐朗读《题临安邸》唤醒南宋王朝的这些达官贵人们,是一种感情的升华,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2.古诗教学要“整”进来

此“整”为整合之意。将什么整合进来?我认为:

(1)将已有旧知整合进来

因为本节课我将带着学生学习爱国诗词,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背诵曾经学过的一首爱国诗《示儿》,并提问:学了这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样,通过唤醒他们与这节课后面所学的《题临安邸》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经验,为他们扫清障碍,做好前提铺垫,以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古诗《题临安邸》的情境。

(2)将背景资料整合进来

儿童学习古诗相对于一般的课文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难进入古诗中的情境,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在这节课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南、北宋的历史,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湖的风景如此之美,诗人林升为什么还要发出“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感叹。

(3)将图片资料整合进来。

学生对“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他们简直就把杭州当作汴州。但是,为什么他们把杭州当作汴州?汴州是个什么样呢?这对学生来说,是个疑惑之处。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杭州在这群贪图享乐的权贵们的手中,也将和汴州有着同样的命运。这样,对诗句的理解也就深了一个层次。

3.古诗教学要“展”开来

此“展”可解释为:

(1)拓展补充

我们语文课堂要体现“大语文”观,不仅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的教学。我从不同体裁的角度选读了《满江红》这首词,从诗人的不同性别的角度选读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不同描写对象的角度选读了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些诗词虽有不同,但都表达出对南宋王朝担忧,都表达出满怀壮志的爱国热情。像这同时代、同主题的诗词,教学中拓展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2)展开想象

学习古诗不能拘泥于逐词逐句地串讲直译,当学生已经初步疏通诗句之后,就应引导他们反复在朗读吟诵中,边读边想,展开想象,力求再现诗中的美妙场景和意境。《题临安邸》这首诗中,围绕“醉”字学生可以通过展开想象,丰富对“醉”的感悟。很可惜的是在课堂中我没能让学生去展开,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请个别学生说,由此而体会诗人的“愤”,虽然学生也说了出来,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领会透彻。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说这节课是经过几次打磨,但终有不妥之处。如何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下,有效开展古诗阅读,是这次“雨花杯”赛课给我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比赛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收获别样的快乐。

反思二: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一个难点。一首古诗只有几十个字,而且又多了一层语言障碍、时代隔膜,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透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

怎样让古诗教学更有效?经历了本次“雨花杯”赛课,笔者对古诗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下面就《题临安邸》一诗教学谈一谈:

一、凭借“注释”,理解诗意。

《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在于考察学生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怎样落实这一课标要求?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根据课标精神,结合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文理解有一定基础的特点。在课初就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然后,借助老师给的注释(因为事先不能和学生有任何接触,所以不便要求学生带工具书),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以举手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

从课堂效果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二、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古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的字面理解上,还应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诗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想象到古诗的丰富画面。但是,由于古诗的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加上年代久远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接触古诗文不多,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怎样进行突破?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课前搜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由于不能事先布置学生预习,所以由老师代为搜集,经过整合,然后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2.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背景资料,感受当时社会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配以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激情的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领区生活的宋朝人民,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学生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

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词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往往是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深刻体会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内涵。《题临安邸》这首诗中,一个“醉”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可谓精妙无比。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紧密围绕“醉”,以“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为线索,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南宋王朝统治者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自上而下、醉生梦死的淫靡生活场景;通过交流感受南宋朝廷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腐败无能、昏庸无耻;品读通过感受诗歌蕴涵的油然而生的悲愤之情和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课堂上,学生想象丰富,感受深刻,诵读更是慷慨激昂。一个“醉”字,让学生走进了诗歌的内涵,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四、反复吟诵,读中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充分发挥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1.初读古诗时,笔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的理解也就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了。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为后面品位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奠基。

2.当学生充分感悟诗歌中蕴涵的丰富情感,触摸到诗歌的灵魂时,笔者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以背景音乐渲染,给学生营造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古诗:

①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的统治者们早日去解救他们,这帮南宋的统治者们却躲在这里在醉生梦死——(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②北方的失地在等着他们去收复,可他们却在这淫靡的生活中一醉不醒——(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这样一个临时避难的地方,简直成为昔日的都城汴州。他们已经丢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想把杭州也丢了吗?——(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想到北方的国土还没有收复,诗人不禁想问问这些南宋的统治者们——(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⑤想到北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不禁想问问这些酒囊饭袋——(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⑥在那些南宋的统治者们当中,你最想指着谁的鼻子问一问?(反复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五、适度拓展,积累诗文。

《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160篇,而课本里的古诗也就那么几十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进行适度的拓展。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在课堂上拓展了同时代、同主题的古诗三首(分别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夏日绝句》),引导课后学生自主搜集南宋爱国诗多首,并熟读成诵。

适度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总之,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多待于我努力学习和探索。

反思三: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中去,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已体容,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题临安邸》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讽喻诗,诗人的讽刺、谩骂不着痕迹。为让学生走进这千古绝唱中,受到思想熏陶本案例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1、运用资料,深层理解。

充分运用资料,帮学生理解词句,顺利走进诗境中去。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游人”介绍了北宋的沦陷,南宋建立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这些游人就是那些忘掉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统治者。在为帮助学生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句中介绍了汴州的资料,以及《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这些资料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不从肤浅字面解读,而且把学生带入诗情中去,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的层次。如对“游人”的理解,以及对“醉”字解读,对“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深层感悟都起了一定作用。

2、创设情境,想象入情。

诗人在诗中借景物的描写,即: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华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为了把学生带入此景中,我用课件创设情境,出示《清明上河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当时汴州的繁华和兴盛。看到昔日的国泰民安的宋朝,想到遗民的生活,学生感到着急、担忧、愤怒、质问声脱口而出:“西湖歌舞几时休”。此时学生的情感在创设的情境中以及想像中完全走进诗中去了,没有游离于诗之外。

3、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抓住了“暖风熏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反复品味,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品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的精妙神奇,并由此体味作者的情感,做到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因此案例中抓住“醉”、“熏”作文章,反复品读、比较,把那些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达官显贵们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另外,古诗词意蕴悠远,耐人寻味,大都留有广阔的艺术空间。本案例中根据古诗潜在的情节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感悟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对“游人”的生活进行想象,使诗歌教学变平面为主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使学生感受诗词中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丰富内涵。

4、反复诵读,体验诗情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诗要反复吟,词要低回诵。”同此,我们要用这种形式的“诵读”来贯穿于“诗词诵读”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精妙。在琅琅读书声中,不仅感受和再现诗中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当然读是有层次的,初读、读正确、读流利;细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感情;背诵,升华情感。让“读”与“悟”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课中反复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读出内心感受来。

这一案例中学生读的次数与形式还是比较多的,体现了“诗词诵读”的特色。

5、举象显情,借象悟情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紧紧抓住“物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学生对古诗感悟的突破。“醉”化为画面,“熏”化成画面,试想此景此情,怎不让人悲愤。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像化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生机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入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恨诗人所恨,于是诗人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诗”的召唤下和引领下,喷涌而生,一泻千里。

6、直面文本,补充空白。

直面文本,不仅让学生充分地“读”,一咏三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反复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而且引导学生热烈地议,“议”写作风格。但是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不作肤浅的诠释。幼稚片面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对作者生命活动的一种亵渎。

7、整合资源,达成目标。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堂课中,为达成学习目标,充分整合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这两首诗所反映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把两首诗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两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在学生心中就会引起强烈震撼。另外课结束听歌曲《满江红》更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共鸣。课堂气氛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的痛快。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夏日绝句的意思 夏日绝句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8,夏日绝句,学情分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5906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