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2016-08-31 12:51:1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共2篇)马克思主义2016-06复习要点:绪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公开问世?)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本质的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4....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马克思主义2016-06

复习要点:

绪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公开问世?)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

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本质的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终,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5.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唯物辩证法

6.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7.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

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列宁如何给“物质”下定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及其主要表现

列宁:哲学的党性和党派性是指什么?

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2.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实践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劳动)

②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生存(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的基本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普遍联系及其表现

发展及其实质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分析法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或对立性与统一性)【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8.度与适度原则

量变与质变区分的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9.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

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与阶段性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量变与质变)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及道路。

12.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啥不同?

14. 意识能动性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

1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

篇二: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年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是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3,(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4,(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5,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6,(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7,(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8,(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9,(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13,(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14,(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

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16,(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7,(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18,(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4,(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2,(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3,(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2,(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3,(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4,(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5,(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6,(多选)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1,(多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6,(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7,(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3,(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4,(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5,(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6,(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3,(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4,(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马克思,原文,意识形态2016"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6031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