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2016-09-22 10:53:1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共6篇)教育的中心在家庭 灵魂在与爱教育的中心在家庭 教育的灵魂在爱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这个题的答案是B。对此,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家庭。为什么?“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到了六、七岁,一个人的人格雏形已经大体形成,再想改正,老百姓有句话——“江山易改,秉性难...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一)
教育的中心在家庭 灵魂在与爱

教育的中心在家庭 教育的灵魂在爱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这个题的答案是B。

对此,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家庭。

为什么?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到了六、七岁,一个人的人格雏形已经大体形成,再想改正,老百姓有句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与父母的上心程度(不是那种有点神经质的瞎关心)一般是成正比的。学生的品德则基本上是父母的翻版。现在,青少年网瘾是全社会极为关注、也极为束手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问题。问题青少年往往产生于问题家庭——或者这个家庭父母品德有问题,或者父母性格有问题。 教育的灵魂是爱。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曾当过优秀,也不曾受过表彰,更不是学科带头人,真的是极普通。自己在教学上也没有什么多好的方法。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

们会把一些他们的事跟我说,问我的意见如何。这些事,他们不曾告诉父母,不曾告诉别的老师,甚至有的还不能告诉别的同学。我没有别的本事,只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古人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然自己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但是我对他们的爱,我想他们也一定感受到了。魏书生初中毕业,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他为什么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他爱教育、爱教学、爱学生。而一个学生如果不爱学习,不爱老师,不爱同学,不爱班级,不爱学校,那么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吗?答案显而易见。

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爱教育,然后进行爱的教育。

打一个比喻——教育就像电灯,技术性的东西就像电线,爱就是电!

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灯泡换成瓦数更大的等漂亮的,电线也换成粗的电阻小的,可是电呢?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二)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

众所周知,我国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究其原因,除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外,主要是教育塑成的。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努力探索并掌握其中蕴藏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相应的能力,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备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要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鼓励冒尖,允许“落后”,不求全责备,让学生的个体得到发展。

要大力提倡“教学相长”的创新教学方式。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终将被体现“教学相长”思想的讨论式教学方法所替代。教育必须走“民主化”道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开放、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

教师要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题,即使提一点“离奇古怪”的问题也无妨。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老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老师确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只因“闻道在先”才多了许多经验和方法。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老师要敢于说让我想一想,查一查,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防错和纠错„„教育的民主,可以模糊师生的角色界线,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

教育方式可以讨论,可以辩论,可以老师讲,也可以学生讲。创新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惟书、只惟实。通过教育,使学生敢想、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做到客人之长,客人之过,客人之异,客人之忧,海纳百川,汪洋恣肆,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以事业为重。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之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三)
教师专业考试通识部分复习试题1、2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B)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8、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D )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 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C)

A、因材施教 B、实践与思考 C、民主化 D、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24、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B)

A、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D、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5、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2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2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2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3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31、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C)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3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3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3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3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 时间的活动。(B)

A、1/3 B、2/3 C、1/2 D、1/4

3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3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4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4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4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D )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4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45、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47、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8、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9、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5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51、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52、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3、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54、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5、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56、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57、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C)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58、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9、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C)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后附答案、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

A、必修 B、必修 C、选修 D、选修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四)
《走进新课程》试题(附参考答案)

《走进新课程》试题(附参考答案)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 ——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 ——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 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C )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7、( A )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 A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 B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 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 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 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 (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B )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A\B\C )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B )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A\B\C )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 B\C )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B\C ) 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 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6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

6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B)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五)
01培养道德人格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培养道德人格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林世厚

(桂林市中山中学)

“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为天使。”这是伊朗教育家巴哈乌拉给我们的忠告。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都有两面性,如同正义和邪恶,真实与虚伪,克制与放纵,爱和恨一样的同存于一个躯体内。就象是一架天平的两边,总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追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社会的认同。

学校教育不能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应当加强道德人格的教育与启蒙,帮助学生克服“双重人格”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抗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提升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一、开发一个智能――道德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德智能”的概念。在其著作《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一书中,提出:如果我们拓展智能的定义,把有关人类的知识囊括进来,那么提出道德领域的智力问题似乎也是合理的。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著《迈向未来的五种智能》一书中,解释了人类面对21世纪需要具备的五种智能,如条理性智能、综合性智能、创造性智能、尊重的智能和道德智能。

韩国首尔大学文龙鳞教授在他的《10岁之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书指出: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文龙鳞教授认为:学习本身不会影响学生的人生,决定大学以后人生的不是知识实力而是道德,也就是“道德智能”。文龙鳞教授还认为:一个人能够实现人生规划,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如何优秀,而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也就是“道德智能”。

2009年5月14日,《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77--2008年我国各省市1124名高考状元的状况展开调查研究。特别对1977-1998年近400人进行追踪,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尚没有发现有人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做出杰出成绩。与人们的普遍预期不符的是,这些高考状元经过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后,并没有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没有成为建奇功伟业的旷世奇才。无数事例证明,“智能”成就学业,“情意”决定成功。如果教育只注意传授知识,而不注重道德智能的开发,知识就不能最终升华为智慧。

亳无疑问,道德智能是健康强大人格形成的基石,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智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能。我们开发道德智能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人生事业的成功,更重的是培养学生判断是非,让学生具备甄别真善美,假丑恶和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这种能力会让人们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爱的奉献精神。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远见、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二、走进两个世界――“智慧世界”和“情感世界”

每个学生都有两个重要的世界--“智慧世界与情感世界”。一个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世界的满足的情况。科学研究表明:

情感世界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智慧世界,智慧世界对情感世界也具有反作用力,这两个世界是互相影响和互补的。离开了情感世界,智慧世界就成了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

前几年,留美学生卢刚的杀人事件对我们警示尤深。卢刚,从小学起就是尖子生,初、高中学习成绩一路遥遥领先,考取北京大学后,成为物理系的高材生。几年前,他在家李政道博士主持的一次考试脱颖而出。于是,他由国家公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在世界著名太空物理学家、美国太空总署顾问戈茨教授门下学习。卢刚在进爱荷华大学博士班的考试中,因获得高分而创造该校的记录,被认为是“非常杰出的学生”和“爱荷华大学博士之花”。但因论文落选,被嫉恨失望困扰的他,开枪杀死了在全球享有盛誉3位空间物理学家、一位教授和自己的同胞和同学山林华。这起杀人事件是他不正常的情感在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爆发。这起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卢刚内心的畸变和个性的扭曲造成的,这和学校教育只注意走进学生的智慧世界而不注重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有着重要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如果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智慧世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注意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世界――忽视学生对知识、对生活、对生命的情感体验,产生的情感障碍就会导致人格缺陷甚至非人性化倾向。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智慧世界里,要借鉴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讲过一句名言:“牛津教你有中之无,剑桥教你无中之有。” 我们要做到“课内教学生有中之无,课外教学生无中之有。”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在情感世界里,要有意识地用情感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迈克·诺登在《超越Prozac》一书中认为,情感教育可以改变孩子大脑的化学组成,使大脑自然产生血清素。血清素对情感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增加可以减少侵略性和冲动性。他的研究为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的生理学基础。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我们要用“爱心”启蒙学生的“同理心”,也就是设身处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懂得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同时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对生活、对生命的情感,让智慧世界在情感世界的作用下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做到三个转向――从“开发智力”转向“提升人性”,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从“圈养模式”转向“放养模式”

1、教育热点――从“开发智力”转向“提升人性”

长期以来,“开发智力”在学校和家长中甚嚣尘上,但是只注重智力开发而不注重人性的提升,会使教育结出恶果。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海姆·吉诺特是粹集中营幸存者,他在纳粹集中营中,遭受了许多非人的折磨,目睹了无数令人发指的惨状。他深深了解纳粹的知识精英们摧残人性的状况,所以他对知识的价值和人的成长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切的领悟和更为准确的定位。在他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有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见过这样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和婴儿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请求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术渊博的野兽、身怀绝技的疯人、受过教育的屠夫。只有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时,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海姆·吉诺特这段话说明,教育如果只注意知识的传授、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人性的提升,就很可能使受教育者蜕变为实现非人道目标的工具。

日本有个邪教叫“奥姆真理教”,前几年在东京地铁施放“沙林”毒气,造成5500多人中毒、11人死亡的特大悲剧。“沙林”毒气的制造者村井秀夫,是位高科技天才。村井秀夫出生于大阪,小时候就对科学十分感兴趣。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阪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系。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研究生院,研究宇宙物理学,并在X光领域有所建树。后来,加入奥姆真理教,由于其过人的渊博知识,很快成为奥姆真理教中地位最高的骨干。他是奥姆真理教实施的多起犯罪恐怖活动的中心人物,包括策划、指挥坂本弁律师一家杀害事件、松本沙林毒气事件、东京地下铁沙林毒气事件。

从村井秀夫这个高科技天才变成了杀人犯,我们看到了时代教育的缺憾。目前,基础教育热点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智力开发,而是提升人性!

不难看出:“人才”中的“人”和“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既是“人”又是“才”。如果二者不能两全,我的观点是:宁可他是“人”而没有“才”,也不要他有“才”而不是“人”。因为越是有“才”而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由此可见: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成人,二是成才;两者不可割裂,相辅相成。就如造船,如果只注重船的载重量,而忽略了船的质量,在航行中是危险的;如果只注重船的质量,而不注重船的载重量,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教育的作用就要让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未来的生活中创造出美丽幸福的人生、有作为的人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如此!

2、教育体制――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

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是当前教育重要问题。造成的原因:一是我们的中学教材复制大学教材模式,专业性太强。二是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文理分科就像一堵墙一样横在学生之间,使得许多学生画地为牢。三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太紧张,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狭窄的知识面与偏激的思想状态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和谐发展。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谢尔登·格拉肖博士在北航发表演说:文理过早分科不利于顶尖人才培养。格拉肖博士在本科阶段学习研究生的数学和物理课程,把文科学习的时间减到最少。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意识到,一个文明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便又反过来学习文学。他还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中国音乐。这种学习让他感觉终身受益。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左半脑主要负责抽象思维、理性思维、分析思维等。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感性思维、直觉思维等,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潜意识脑”、“创造脑”、“艺术脑”。大脑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实验证明:左右脑又是互补的,片面地使用左脑或右脑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只有左脑教育和右脑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

人为的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就形同于将人的左、右脑割裂。文理分离,科学知识不和人文精神交融,学生孤陋寡闻,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乃至扼杀人的本性、灵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的发展和全面发展,会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这种状况只会产生工匠式的学者,很难产生大师级的人物。同

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通才教育”,并不是培养同时精通几个专业领域的人,准确地理解为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文化素养的人才。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领域:知识的领域(知识和智慧)、技巧的领域(操作和技艺)和情意的领域(价值观、审美观、兴趣和习惯等)。我们提倡“通才教育”,就是培养这三个领域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在事业上很难有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

无数事实证明:凡是优秀人物在上述三方面应该都是和谐发展的,完全偏才的人是很难取得最终成功的,许多做出震古烁今的巨大发现的伟人,不仅兼备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素养,而且都是人品高尚的人。

3、教育模式――从“圈养模式”转向“放养模式”

动物的“圈养”模式被嫁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学生像“笼中的小鸟”一样被圈定在校园里,曰:“封闭式管理”、“准军事化管理”,似乎就是一种最科学的模式。这种方式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名校推广到普通学校,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动物被“圈养”,就会失去原有的本性,就会失去竞争力;学生被“圈养”,也会失去原有的天性,失去创新精神。

西德学者威士德的老鼠实验:他将刚出生的老鼠分成两组,经过两周后,便解剖老鼠的头部,发现这两组老鼠的脑细胞中,属于视觉中枢的神经细胞平均有十四个接点(相当于数个神经元),然后将B组的小老鼠之眼睛缝合起来,使其不见外物或接触外物的刺激,而A组不缝眼,两周后又解剖这两组的头部,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脑部接点数已经急速增加至八千,而B组老鼠的接点数却始终未能增加,经过一个月后,让B组恢复视觉,不过事后不论如何,B组老鼠视神经细胞的接点数也都没有什么增加,而且一直都停留在原先的程度,永远都跟不上A组,而成为一群几乎无法学习的白痴老鼠。

这个生理学的实验的启示是:如果一个人由于一种病态的教育方式而剥夺了人的正常的感觉通道,那么就会使得处理这种正常的对象刺激的信息有关的知觉机能受到抑制,并进而使一系列感性知觉能力发生变化而使之病态。真、善、美的教育,造就真、善、美的人;假、丑、恶的教育,造就假、丑、恶的人;封闭式的教育,造就封闭的人;狼妈妈的教育,造就狼孩。印度狼孩长期封闭在狼窝里,接受狼的教育,不仅养成了狼性,而且智商和情商都极低。

调查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科大少年班共培养学生约1027人,华中科大 少年班共培养学生约500人。少年班取得硕士学位以上的超过85%,绝大部分处境较好,但称得上“拔尖”人才不多。30多年的追踪表明:“圈养”神童不仅没有培养出原创型人才和科学大师,反而使这些天才少年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丧失了自己的天真、童稚和好奇。

教育是用生命提携生命的事业,是用火点燃另一堆火,是开启孩子们思想的事业。而“圈养”模式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抹杀了孩子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圈养”青少年一代就是“圈养”了民族的未来,就是“圈养”了整个民族的血性和思想。道德人格的形成并不是内在世界孤立的发展,而是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同社会生活发生交融中形成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必须融入社会,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交往理解,促进优良道德人格的形成。

孙云晓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好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我们要把培养道德人格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以“自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辛勤耕耘,为国家

和民族的文明与进步,培养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大批优秀人才。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六)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有灵魂的教育亦然,非谓有理念之谓也,有教师、学生之谓也。办有灵魂的教育,落实而言,便是培养有灵魂的教师与有灵魂的学生,而校长作为一校之长,作为教职员的管理人,实施有灵魂的教育,首先应当做的、必须应当做的,就是培养有灵魂的教师,就是珍重有灵魂的教师。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道德经》开篇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言下之意与雅斯贝尔斯不谋而合:“道”的传播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无声浸染。教师是道的传播着,有灵魂的教师发挥着发光体的作用,用一种无声而强大的方式传播着真正意义上的“道”。

在我心目中,使教师“有灵魂”就是使教师“有温度”,具体而言就是在生活的莽原、教育的田野中“诚”“毅”“灵”的活着。诚,诚以做人。毅,毅以做事。灵,灵气灵动。

首先说“诚”,教育是一片净土,教师为人师表,生活得坦诚坦荡并不能算一个过分的要求。我希望教师们没有狭隘的办公室斗争、没有纷纭的家庭纠纷,人以心比心,率真自然。我深知“诚”的实现,需要等量“诚”的付出。曾经有几个男同学向我倾诉困扰,说班里的一位女老师总是待女同学尤其好,待男同学尤其苛刻。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位女老师因失败的婚姻经历,在心灵上留下了对男性的不信任、排斥感。怎么解开她的心结?唯有用诚心在小事上帮助她、在言语上开导她,心结的解开需要足够的耐心,我经过多次坦诚地交谈,这位老师终于解开了心结,对待班里的同学做到了不偏不倚。受这件事鼓舞,我开始注意教师们在学校里的音容相貌,感觉哪位老师有心事便引导他讲出来,寻求解决之道。我这几年间的校长岁月伴随着调解家庭矛盾、夫妻矛盾等家长里短,以至爱人都曾调侃我说,“校长,您管的太宽啦!”可正因为管得宽,让老师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以诚相待的风气。确实,杜威说过“我们就存在于传播中”,现在我可爱的教师们渐渐愿意分享生活中的琐事以寻求解决之道,交流解开心结减轻负担,活得很阳光!

再说毅。学习之毅,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教育的宽度和长度共学海无涯,都需要毅力的支撑。应试教育被称为戴着镣铐跳舞,镣铐的存在虽然有着必要性及合理性,但摆脱镣铐却是大势所趋,只是其间的过程漫长,要我们一石耳,二石焉,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我对教师毅力的培养借助于梦想的力量。一次散会的路上,我与一位老师随口聊了聊心目中最完美的教育,后来他告诉我,每次聊完理想的教育,心里都会多股干劲儿,感觉自己可以更好些,朝梦想更近些。这件事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将《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当做一个永恒的话题,与教师们畅谈,这些年来,关于这个话题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让我们明白了所谓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我们走上的是一条能够无穷探索、无穷创造的道路,我们只能也只需以毅行事,去收获每前进一寸中的欢喜。我很感动教师们为了心目中的“更好”所做的付出。很多次我认为自己是最后离开学校的那个人时,总会发现办公室里还亮着的灯光,而我自认为是最早来到学校的人时,也总会发现“捷足先登”者。其实我们并不经常开会,也不常分配任务,更不提倡加班加点的行为,但是,就在我们日常的思想碰撞中,教师们心目不断拨亮“更好的教育”这盏理想之灯,寂静躬身前行,足矣足矣。

灵是与僵化、死板相对的存在。一个英语卷可以考出满分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顺畅的英文交流,一个熟练掌握函数、方程的学生可能到小摊儿上卖水果时照样被坑。学生常说“老师并没有教过我这些”,这句话并不应该被一句“那你自己不会动脑筋么”简单反驳。或许老师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到底交给了学生什么。几年前的一个大雪天,我与老师们正费力将院子里未栽植的树木移进室内,几个同学跑进来说交给他们来做。看着十几岁孩子的身高和树木的高度,老师们即刻拒绝了:“不行不行”“你们别靠近”“小心伤着,远离我们些”。几个孩子面对我们表现出的紧张兮兮感到莫名其妙。“很好搬啊。”他们说。然后他们利用杠杆原理轻轻松松的将树木运进了室内。大雪中我与老师们感到五味杂陈,惊喜、骄傲、还有“为什么我们就没能想到呢?”的羞愧。几天后我在老师们的日志上看到了一些反思。他们说:“我们在讲大道理时或许也应该躬身自问,我所传授的是怎样的教育。‘你们要灵活一些啊’、‘你们可以更自由’这些的上纲上线的语句拼凑出的是灵魂教育的局部与假象,我们更应当审问自己,我是否灵动灵气?在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中,或许最需要、最迫切应该得以提升的就是我自己。”看着面前字字沉重的反思,我感到很骄傲,他们的思辨、善于反省本身何尝不是一种灵动?因为那挑战了思维世界的条框,也就意味着有一天新思维能变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无拘无束。

教育是一项无穷无尽的事业,教育工作者们想做的、能做的、需要做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我很骄傲我们的教师“诚”“毅”“灵”地耕耘着,近年来,在“诚”“毅”“灵”的品质下,他们一面身教,用精神感召着学生,另一面言传,让“科普”与“阅读”成为学生教育路上的支点。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浓缩——科普,与人类历史上富饶的精神与智慧宝库——书籍相结合,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人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许教师们并不知道自身开发的《绘心绘境科幻画》、《快乐串珠》、《科技之光》等校本课程是怎样的受欢迎,或许教师们也并未注意自己随口说出的名篇佳什、不自觉对文言、白话的融会贯通怎样促进着学生读书的热情,但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摇动、一朵云与另一朵云的推动、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感知正在无声运作。

如何办有灵魂的教育?对我而言,一个学校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当一个学校拥有诚以做人、毅以做事、灵气灵动的人,我才愿意说,这里的人活得认真动人,这里有活的灵魂。当一个学校拥有以赤诚之心求索、拥有明知真理无穷却不畏缩、不放弃、一寸一寸前进的人,我才愿意说,这里在办有灵魂的教育。

如何办有灵魂的教育?只有对有灵魂的人珍重、珍重、再珍重!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相关热词搜索: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育的中心和灵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6441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