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2016-09-27 10:11: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一)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语音演变规律无例外理论

十九世纪西方语言学家曾提出语音演变规律无例外理论,也即任何语音的变化都是规律

性的变化,即便那些表面看来是孤立的、个体的变化也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律。

如: 

2、语音演变规律的表现

 音位的变化

 音值的变化

 整个系统的简化

古汉语(全)浊音清化的规律:原平声(现分阴平、阳平)分化到同部位送气清声

母中,原仄声(上、去、入)分化到同部位不送气清声母中。 分化结果:汉语声母系统简化。

3、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

(1)条件限制。

例如:北京话的尖团合流问题。

见组、精组→细音(齐、摄)→舌面音

在地域上表现为:

 有分有合:北京合山东分

尖、千、钱、仙、旋――精组

坚、牵、虔、掀、玄――见组

 分者读音也不统一:山东各地有6 种读法。

(2)时间与地区的不平衡。

例如:汉语方言的尖团分合问题。

汉语方言中,凡是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的字,现代的韵母是i[i] /

u[y] 或以i[i] / u[y]起头的字,叫做尖音字。凡是古代“见、溪、群、晓、匣”五

母的字,现代的韵母是i[i] / u[y]或以i[i] / u[y]起头的字,叫做团音字。

不论两组字的声母具体读什么音,只要它们能成系统地分开,我们就说这个方

言分尖团;只要它们合为一类,我们就说这个方言不分尖团。

(3)系统性。

例如:中古咸山摄韵母的读音。

中古

北京 石家庄 济南 苏州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二)
汉语语音的历史

汉语语音的历史_被忽视的历史! 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

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 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 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 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 限于篇幅, 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

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 双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非 端知 照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敷 透彻 穿

浊塞音: 并奉 定澄 神 群

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

边音: 来 喻四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浊塞擦音: 从 床

清擦音: 心 山 审 晓

浊擦音: 邪 俟 禅 匣

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 舒音:平声

上声

促音:长入声

短入声

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演变为去声。

汉代音系(前206-220)

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 具体的对应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汉代声母尽管与先秦一致,但是韵部的变化却不小。 汉代声调:汉代声调基本和先秦一致,共分平声,上声,长入,短入,去声五调。少量长入音已经开始转变为去声。

魏晋南北朝音系(220-581)

魏晋南北朝声母:魏晋南北朝仍然有33个声母。但是,由于处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

合的大高潮期间,首次发现了南北两大地域的语音有别,比如上文的《颜氏家训 音辞篇》提到:“南人以‘石’为‘谢’,以‘是’为‘舐’”;以‘钱’为‘涎’,以‘贱’为‘羡’”。而现代吴方言也仍然如此。这也证明了现代吴语保留了相当多的这一时期南迁古汉语的成分。但是,当时南北方言的差异并不大,因为史料记载,南北朝使者可以直接辩论。而今天南北方言差异则极大。也侧面证明了北方方言的融合的发展远比南方方言要迅速。 发音部位: 双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非 端知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敷 透彻 溪

浊塞音: 并奉 定澄 群

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

边音: 来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照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穿

浊塞擦音: 从 床 神清擦音: 心 山 审 晓浊擦音: 邪 俟 禅 匣

半元音: 喻四字

魏晋南北朝的声母和先秦两汉差别不大,但是,照穿神三母的音值发生了变化,从塞音变成了擦音。喻四字从边音演变成了一个半元音。

魏晋南北朝韵部:共有42个韵部。 魏晋南北朝时的韵部有分化,有合并,有转移,比如支脂两部分立,职部和得部分立,蒸登两部分立等等,其他各部的对应字几乎都发生了变化,很多都转移的韵部归类。

魏晋南北朝声调: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去声大量出现,奠定了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此后直到清末。汉语“平上去入”四声都是汉语标准四声规范。直到现代以北京音为标准后,改为“平上去”三声,由于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仍是四声。不过,此四声已经非彼四声,此乃后话。

隋-中唐音系(581-836)

以长安语音为代表的当时汉语音主流

隋-中唐时期的声母:共有33个声母,但是到了天宝年间,知切澄三母出现,变成36声母。但仍未产生轻唇音,也仍然没有产生舌上音(即卷舌音)。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非 端知 ------- 知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敷 透彻 -------彻 溪

浊塞音: 并奉 定澄 --------澄 群

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

边音: 来

闪音(未出现):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照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浊塞擦音: 从 床 神

清擦音: 心 山 审 晓

浊擦音: 邪 俟 禅 匣(喻三)

半元音: 喻四

隋至中唐的声母和魏晋南北朝完全一致,唯一的变化是到了唐天宝年间,知彻澄三母从用舌尖中发音的端定透三母中分化出来,变为舌面前发音。

隋-中唐时期的韵部:由于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刚刚结束,带来了更多的韵部。这一时期的

韵部共有50个。

隋至中唐韵部分化合并都很多,如歌部分化为歌麻两部,肖部分化为肖豪肴三部,耕部分化为庚青两部,冬部分化为冬江两部。反之,之支脂三部合并为脂部,职得两部合并为职部,得部消失

隋-中唐时期的声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大调。但是,具体的清浊,阴阳等,由于资料的缺乏,这个研究要留待后来者了。

晚唐-五代音系(836-960)

对这一时期的音韵研究,主要是反切。晚唐-五代声母:这一时期的声母继承了唐天宝年间发展来的声母,共有声母36个。声部的区别是:非敷,从邪,床禅合一。而中唐时期的照部分为庄照两部,穿分为初穿两部,审分为山审二部。 并且明微开始分化,出现了唇齿音。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 端 知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 透 彻 溪

浊塞音: 并 定 澄 群

鼻音: 明 微 泥 娘 疑

边音: 来

闪音: 日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照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穿

浊塞擦音:

清擦音: 非敷 心 山 审 晓

浊擦音: 奉 从邪 床神禅 匣

半元音: 喻

晚唐-五代韵部:经过民族融合,这一时期的韵部减少为40个。 晚唐韵部的最大改变是东冬钟,屋沃烛这三个韵部跟别合并了。晚唐-五代声调:继续继承了“平上去入”四类,但全浊音上声转变为去声。学术界称之为“浊上变去”,古汉语语音开始逐渐清化。至于其他具体的阴阳清浊,则因为资料缺乏,有待后来者。

宋代音系(960-1279)

宋代声韵母都比五代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入声开始模糊。全浊声母完全消失,并入其他声母。在下面的声母表可以直观的看到,对比前代,所有的带有“浊”字的发音方式全部消失了。 俗话说“古音重浊”,从宋代开始,由于全浊声母完全消失,汉语语音的“清化”开始大规模进行。直到今天北方方言完全清化,而南方只有客家方言大部分清化和吴方言部分清化。其他南方方言仍然“重浊”,尤其是闽粤语。从宋代开始,汉语语音发展进入了“由浊变清”的发展阶段。

宋代声母只有21个。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微 泥娘 疑

边音: 来

闪音: 日

不送气塞擦音: 精 知澄照床

送气塞擦音: 清 辙

擦音: 非敷奉 心邪 审禅 晓匣

半元音: 影喻

宋代声调:宋代声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声,但是,-t,-p,-k,这几个入声有逐渐混用的趋势,在宋词中,出现了这几类入声混合压调的情形,这是因为词不同于诗,对押韵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至于是入声混用押韵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还是宋词加剧了入声混用。我个人认为,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部分北方方言和客家方言保留了入声,但是t,p,k,归作一个混合入声[?],而吴语中, t, p, k,和?都有,正是这一段历史的准确反映。宋代,是后世北方方言中入声逐渐消亡的开端。

元代音系(1279-1368)

元现代北方方言正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开始与南方方言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而在元代之前,南北方言尽管存在,但彼此差异不大。因此,元代音系,仅指北方音系,而同时期南方音系, 因为相对隔绝,除了融入少量南方少数民族语音之外,发展缓慢,成为现代南方方言的前身。 元代声母:元代声母共有25个,比宋代有所回升,这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入侵,带来更多声母有直接联系。zi ch sh r 这几个“舌上音”(即南方人极度厌恶的卷舌音)出现了。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边音: 来

闪音: 耳 日

不送气塞擦音: 精 纸 照

送气塞擦音: 清 齿 穿

清擦音: 非 心 史 审 晓

浊擦音: 微

半元音: 吴 喻

元代韵部:元代韵部共有19个,和前代相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最明显的是,属于入声的韵部全部消失,这就导致了北方方言继续清化。

元代音调:元代音调最明显的是出现了“入派三声”,也就是入声在大幅度的消亡。 明清音系(1368-1911)

由于北方方言已经形成,而且随着人口迁移,逐渐取得了汉语使用人口的大多数地位。因此,明清音韵在这里仅指北方方言。

明清声母:明代共有21个声母,清前期减去[v]母,减少为20个,但到了清后期,又增加j,q ,x,增为23个。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边音: 来

闪音: 日 见

不送气塞擦音: 精 照 溪

送气塞擦音: 清 穿 群 晓

清擦音: 非 心 审

浊擦音: 微

半元音: 吴 影

与元代相比, 明清声部最明显的变化是喉音声母消失。然后,明代见溪两母是舌跟音,到了清就变为j,q,x的舌面音了。

明清韵部:明清时期共有15个韵部,和元代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以-m结尾的韵部消失了。

明清音调:明清音调中,入声在京津一带完全消失,而且,在上述韵图中,首次明确的提到了平声分阴阳(即清浊),称为“阴平”和“阳平”。因此,明清时期北方方言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至于南方方言,基本上和现代南方方言一致,保有入声,限于篇幅,在后面再详细谈南方方言。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北方方言开始被称为“官话”。

民国-当代(1911-?)

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到现代共形成了7大方言和3000多种小方言或次级方言。由于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1%,因此,研究现代音韵以官话方言为主,而且,由于官话方言还有十多种次级方言,所以以北京音为例。然后,再分别谈南方方言。 现代(官话)声母:以北京话为代表,和清后期一致,共23个。

现代(官话)韵部:以北京话为代表,比明清时期多了一个车遮部,共16部。

现代(官话)声调:以北京话为代表,基本上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但是在北方方言的次级方言片中,陕晋方言,江淮方言,和西南方言,山东方言还保留有入声,就在京津地区的张家口,也保留有入声。但是,绝大多数保留入声的方言,保留的都是混合入声

[?]。而不是南方方言的-t,-p,-k 。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三)
论高中历史课中的导入

论高中历史课中的导入

摘要: 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的精心设计可以使教师课堂教学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导入大概可以分为以讲述法为主、在讲述法之外,融入视听元素、通过情景创设等三种类型。在导入中要注意的是注重历史学科功底,教师引导等问题。

关键词:导入;高中;历史课

Key words: leading-in,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ical classes

一、高中历史课中导入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各种教学技能,这些教学技能是教师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学技能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等。

所谓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可以是一个新的章节的开始,也可以是整个学科知识讲授的开始,甚至可以是复习课的开始。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只要提到历史人们立即联想到只顾埋头苦读的书呆子身影,似乎这就是历史学习的“真相”。但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有独特的美感![1]人类历史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意味着历史不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是否“枯燥无味”,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伊始就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意愿,发挥历史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教师在导入中进行精心设计。

因此,导入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图文、音像等方式展现与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历史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为学生学习好新知识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甚至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意愿。导入如果新奇、有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设计导入

导入的方式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以讲述法为主进行导入。讲述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述为主,并配以表情动作,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做有系统、有组织的教学方法,由于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作用,这种方法适合进行大班教学。这类方法可以分为几种方式:

(1)直接导入方式。这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式。教师在上课伊始直接用简洁语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以及教学程序。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教授所说的“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深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因此,这种导入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能高度概括所授知识,否则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2)通过旧知识导入。历史是一个在时空范围内不间断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事件之间也存在着众多的联系,这些“历史性”联系也就成为历史

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提问等启示性教学活动进行新旧知识比较,体会并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和利用。这种导入方式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螺旋上升,稳步前进。

比如,在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如果把中共在历史上所犯的“左”倾错误作为切入点进行导入,那么学生就可以把大革命失败、红军长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知识点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链。当然这种导入方式通常缺乏趣味性,难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导入。马克·布洛赫曾经说过:“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第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2]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建立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从而为有效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打开“寓教于乐“之门。比如,2010年,我国上海举办了世博会,世博会是展现人类科技、文明的舞台,也是展现国家实力的舞台。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的盛会,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必谈的乐事。而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说是中国国力最为虚弱时期。如果能够把两者进行对比,作为讲述中国近代史开课前的导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导入。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特别是诗词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学生喜爱朗读,背诵,我国也一直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而艺术是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学生虽然还不能全面、有深度地欣赏文艺作品,但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辅之以相对应的学生易懂熟识的文艺作品,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再顺势导入新课,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文艺作品意境的渲染下进行学习,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述中国古代史可更多引用古代的诗词,而在讲述世界历史时,可以更多地使用西方表现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

比如,在讲述《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课时,可以首先播放当时社会流行的歌谣:“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然后通过提问进行导入:“请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宣统’是谁?,‘羊’显然是谐音,它具体指什么?,‘猪吃羊’的意思是什么?这则民谣适当地表达了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愿望,也深刻体现了革命的历史背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在讲述《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如果先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再配以直扣主题的设问,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而生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时政热点问题导入。当今世上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看似在某个时段受到广泛关注而成为热点,但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而且既然是热点问题,那么受关注的程度必然很高。因此,利用当时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目前,国内热点问题主要包括通货膨胀、房价、环境、法制建设、民政,食品安全等问题,而国际热点问题包括中国与世界上各主要力量(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的关系、和平与发展、安全、能源等问题。只要在课前找准与之对应的热点问题,导入新课,必能迅速形成良好教学气氛。

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一章前,就可以“2010年中日关于钓鱼岛争端再起”

作为导入的素材,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也可以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甚至可借此机会使学生抛弃狭隘盲目的民族主义,懂得日本帝国主义与日本普通人民的区别,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前面所阐述的是以讲述法为主的导入方式。但是以讲述为主的导入,某种程度上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角色,而历史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此以讲述法为主有时难以适应这一要求。因此第二类导入方法在发挥讲述法的作用的同时,融入了视听等新的教学元素。这一类导入方法主要方式如下:

(6)以历史图片、语音、视频等导入。

历史记录的主要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在记载人类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场面时,总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历史印记,历史遗址、历史图片、录音、视频等就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虽然有时空的限制,但当今的世界是科技不断发展更新的世界。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科技手段把这些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目前最常用的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讲述之中,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形式丰富、色彩艳丽的文字、图像、动画、音乐、视频内容,就可以营造出一个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在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讲述《新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课时,可以把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视频短片方式展现出来,当学生听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发出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以及激扬澎湃的国歌时,那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路引领到了六十多年前那个伟大的地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国告别屈辱走上了复兴之路,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就可以趁热打铁地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导入新课!

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应该注意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要讲求实际有效,不能脱离课堂的整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无论教学技术如何先进,都只能是教学的媒体,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更不能由于使用技术手段脱离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者地位。

前面两类导入方式教师都起主导作用,学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发挥了主动性,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总体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有时并不能有充分的发挥。因此,有时有必要采取第三类导入方法,这类方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此导入下的课堂教学,导入与整节课有时甚至融为一体。以下是此导入方法主要有方式:

(7)讨论式、辩论式、实践式导入。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面广,有一定深度或难度,又属于开放性的问题,甚至在历史课本中也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才能予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加以体会与理解,但是经过深入的挖掘,学生获得的益处更多。而且在此过程中,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成立鸦片战争资料调查搜集小组,第一小组负责搜集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方面原因资料。第二小组负责搜集鸦片战争爆发国际方面原因的资料。第三小组负责搜集政治权益损失、经济权益损失、国土权益、文化及文物损失方面的资料。第四小组负责搜集鸦片战争对中国各方面影响的资料。四个小组分别由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资料调查搜集工作。经过资料搜集和整理后,正式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会形式或者辩论会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在课前同学们经过资料搜集和

协同合作已经对本课所学知识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讨论中或辩论中同学们不仅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较为轻松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实践能力。

当然,以此类方法进行导入,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要使讨论或辩论步入正轨,向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方向发展,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也要有所准备,了然于胸,及时化解,避免乱象发生。

三、结束语: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对高中历史课所可能使用到的导入新课方法进行了阐述,那么在设计导入之前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以确保在导入环节能够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为有效的历史课塑造良好的开端呢?本文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性问题:

(1)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方式进行导入,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首要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过硬的学科功底,广阔的人文底蕴。教师的人文素养低、学科知识的缺失与浅薄,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偏离学科文本的深刻解读、片面追求教学方式改革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错误。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授课内容了然于胸,对其中的重难点有深刻理解,而且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了解,才能够设计出符合教学活动的导入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在教学当中的作用。

(2)导入,既然是“导”,那么教师在进行导入之时,所起的就是引导作用,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选择的导入内容方面,所选择的导入内容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实际,即要与历史教材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凭空捏造,或者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以免加重学生负担。而且导入是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因此不能背离既定教学目标。

其次,在导入方法方式的选择上,不应拘于成法,不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相同的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只要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如果有足够的驾驭能力也可以把几个导入方式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同时使用。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在导入过程中或之后,教师要提出能把教学活动引向正确轨道上的问题。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导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后,更是如此。如果在导入结束后,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虎头蛇尾,学生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就有可能被浇灭。因此在课前,教师就应该提前设计提出一些明确具体的围绕教学重难点,又有一定难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拼命地想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3)导入时间控制。导入虽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药引”,不能代替“主药”,因此导入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新课的讲述。此外导入也要尽量与整个授课的其它环节保持整体性,而不是截然分开,不能因为重视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最好是能融合为一体。

衷心希望,每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都能运用好导学技能,上好每一节课!

[1][2][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第37-38页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四)
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组 付丽华

从初中到高中,大家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因此有些同学就认为高中历史也只要背背就可以了。但事实是,这是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而已。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历史科的学习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1.预习.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新词或概念。当然,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天天坚持。

2.上课.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

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上或教材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3.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1)平时复习的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

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2)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二、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在理解的前提下,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顺序记忆法、特征记忆法、 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等。

三、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如:

(1)坚持正确的立场。如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

(2)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 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如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

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五)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注:[英]哈里•麦多克斯.学习方略.王步云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历史学习同其他的学习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接触和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而且要选择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习方法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指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途径、方式、措施、原则等;狭义的解释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办法。有学者认为,式、渠道、形式等),即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四是手段,即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和物质手段。

如果从性质上分析,我们又可以把学习方法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即对方法的哲学认识和理论思考;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论上的方法,即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分科学习上的方法,即学习某一学科所特有的方法。历史教育学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层次意义上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历史学科学习的具体方法。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

“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注:[美]奥苏伯尔等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3.观察的方法。历史学习的料联系起来。

4.搜集材料的方法。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

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

使用。

5.运用证据的方法。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如果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教学方式上就必须注重识别和考察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评价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

等等。

9.练习的方法。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联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长时记忆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注:[日]内山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以上所述,只是概要性和提示性的,未能一一具体展开,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历史学习方法。重要的是,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和学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步形成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优良的学习作风。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综合学习等方式,这就为历史学习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到底该学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如何学?北师大二附中的纪连海老师说得好:高中历史学习要“重理解分析:理解重

要的历史概念,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重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

2、重点把握主体知识、知识线索和结构、阶段性特征。

先秦时期:

起迄时间、标志:从云南元谋人起源至秦朝统一天下(距今约170万年至BC221年)。

包括原始社会、三代(夏、商、西周三朝)、春秋战国时期。

总体特点: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形成和初步发展)。 夏朝 —— BC 2070年至BC 1600年;

商朝 —— BC 1600年至BC 1046年;

西周 —— BC 1046年至BC 771年。

春秋 —— BC 770年至BC 476年;

战国 —— BC 475年至BC 221年。

中国古代史:

起迄时间、标志:距今约170万年至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包括先秦、秦朝至清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 封建社会阶段:

① 确立时期:战国 —— BC 475年至BC 221年;

② 统一时期:秦汉 —— BC 221年至220年;

③ 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 —— 220年至589年;

④ 繁荣时期:隋唐 ——581年至907年;

⑤ 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 907年至1368年;

⑥ 衰落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 —— 1368年至1840年;

▲(08-09下高二期末2)在中国古代史中,秦以后的历史称为

A.太古史 B.远古史

C.上古史 D.中古史

阶段性特征:

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结合;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周朝:封建制。古代中国两大政治制度之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者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因为法国封建势力相对强大,资本主义相对薄弱。所以之间较量有输有赢。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宪法的通过——“一票共和”;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 说明当时保皇派势力也很强大。

▲例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漫画家为这一历史过程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

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

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

资产阶级代议制意义:

对欧美: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对世界: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还扩展到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等。)

载着无数冲突,其中许多与政治制度变迁有关。„„冲突是社会转型的正常现象,各个国家都是如此。但解决冲突的方法却很不相同,在这一点上各国表现出多样性。一般而言,解决冲突无非有两种可能的途径,一种是暴力的解决,一种是非暴力的解决。暴力的解决引发战争,引起内战与动乱;非暴力的解决则避免战乱,维持了和平的局面。这两种方式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曾出现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冲突解决方式。„„英国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内部冲突中的典型,它的历史发展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英国的模式很有借鉴意义,因为它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和平变革的范例。

英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和平解决冲突的可能性的,也不懂得如何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严重的冲突。英国在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和平解决冲突的必要性,也逐步学会了用和平的方式来改变政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历史事件特别有意义。在关键时刻确定了英国的发展道路。20世纪初,英国完成了民主化改造。„„

――摘引自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归纳出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英国发生的“特别有意义”的三个事件。(3分)按照钱乘旦教授的观点,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变革方式?(3分)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3分)

(2)分析促使英国完成政治民主化改造的决定性因素。(2分)

(3)从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2分)

答案:32.(13分)

(1)三个事件、变革方式、结果: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分)暴力形式。(1分)结果建立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分)

②1688年的“光荣革命”,(1分)和平的方式。(1分)结果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专政。(1分)

③1832年开始的议会改革(1分)和平的方式。(1分)结果使社会各阶层获得参政权利,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分)

(2)因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增长,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力量的变化。(2分)

(3)启示:说明政治变革也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来进行。但这需要双方在冲突中寻找妥协点,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2分)

二、关于习题的选择

1、根据高考趋向

▲(08-09下高二期末1)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史”是指历史典籍;“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按经史子集的顺序,下列分类错误的是

A.《春秋》 B.《史记》

C.《孟子》 D.《楚辞》

▲(2009高考宁夏卷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08-09下高二期末26)“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应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科学要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应发展人的个性。”这些话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人文主义 B.禁欲主义

C.自由主义 D.蒙昧主义

▲(09市二模26)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B.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中国的观念形态发生变革

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09市二模33)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要和平,争民主”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09市一模27)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语音播放高中历史知识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6573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