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莫言精神

莫言精神

2015-12-19 01:25: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莫言精神篇一《触动国人心弦的莫言精神》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莫言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莫言精神篇一
《触动国人心弦的莫言精神》

触动国人心弦的莫言精神

2012年10月11日,这个夜晚属于中国作家,属于中国文学,属于中国。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了,中国作家莫言以他充满想象并且含有深刻寓意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莫言倾尽了他毕生的心血,让中国的文学创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备受世界瞩目,就在这历史性的时刻,莫言精神展现在国人面前,他坚定的创作信念,以及对文学的热爱让他走向成功,三十一年来无怨无悔。

1955年出生于中国山东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亲身体验着生活的困苦,感受着下层人民的艰辛,就在这个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中,一代著名作家莫言借助残忍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女性崇拜,自然描述及意境深远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人叹息的平台,将魔幻主义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思考事件中的人性,使他的一部部乡土作品逐渐崛起。

少年时候的莫言,当童工时亲身体验到痛苦经验,但是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追求,让他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面对外界的讽刺,打击,他从未放弃创作,内心饱受的痛苦无以言表,三十一年来,坚持自己的独特风格,运用犀利的语言,狂放的想象向国人叙述着当代社会的现实,同时也向历史纵深挖掘,真实的展现社会的各个方面,探索着自己的作品风格,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位伟大的“寻根文学”作家,有过对世界的恐惧,有过对衰老的

恐惧,有过对死亡的恐惧,有过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但是他并没有拒绝成长,仍然用他充满进攻性的语言,叙述着他的思想,他的文学素质,及中国的历史,受民间故事的影响,他的作品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而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正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历史观以及富有神话性、传奇性的叙述文体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莫言文学的起点就是对那些在挫折中却顽强生活下去的人的关注,就是对中国人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关注,尤其是在《红高粱》中,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离般的描写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以中国真实的抗日战争为题材,表达了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下层人民对祖国的维护,同时也讽刺了日本人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的心态,讽刺了这群未被文明驯化的野蛮族群,更加透露了中国人民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歌颂了中国为摆脱恐惧和怜悯,奋发向前,永不退后的精神。

莫言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他的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学,中国精神永久的伫立在历史的舞台上。

莫言精神篇二
《学习莫言精神--好书伴我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2012年10月11日,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诺贝尔文学奖宣布由我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100多年来第一次是一位中国作家获得

对,是莫言,他以卓越的文学成就为家乡、为中国增了光、添了彩,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莫言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秉持高尚的艺术追求,辛勤耕耘、潜心创作,奉献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他的大量作品还被多种语言翻译,在西方许多国家产生了影响。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象莫言老师一样,让许多人喜爱你的文章,让你的作品走进大家的心灵呢?……那么我们要从哪里入手呢?李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从静静地读书开始做起。有位教育家曾经进行过一个长达20年的实验,研究结果是这样的:凡是初中、高中成绩好、学习轻松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因为,我们在阅读时,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都是用来思维。人的大脑就好象一块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肥沃的热土,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成就象莫言一样的世界文豪。

那么,同学们,就让我们静静地读书吧,书中的名篇佳作会让你如捧香茗,幽香而淡远;作家的心声会让你如饮一杯甘醇的美酒,甘甜而悠长;名人的轶事会让你产生心灵的共鸣,感叹而兴奋。让我们静静地读书吧,在书中尽情欣赏春天的灿烂,夏天的多彩,秋天的繁华,冬天的纯洁,从而感悟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从而珍惜人生的一分一秒,学会从平凡中领

略伟大,从失败中领悟成功的甘甜,从快乐中承受忧伤,让深邃的思想沉积于胸,精美的文句烂熟于心。

最后,我想把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颜真卿的一首诗送给大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谢谢大家!

莫言精神篇三
《莫言与中国精神》

莫言精神篇四
《强烈推荐几本好书,莫言out了!》

好书介绍:个人根据统计收集了以下这些好书,一生必读的好书,每一本书都设置了超链接,读者下载好以后可以根据超链接来获得自己想看的资源,谢谢分享!

文学类

《源氏物语》

《牡丹亭》

《哈姆雷特》

《浮士德》

《瓦尔登湖》

《追忆似水年华》

《新月集》

《先知》

《约翰·克利斯朵夫》

《人间词话》

《博尔赫斯小说集》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北回归线》

《吾国与吾民》

《边城》

《愤怒的葡萄》

《张爱玲典藏全集》

《围城》

《未央歌》

《小王子》

《局外人鼠疫》

《一九八四》

《麦田里的守望者》

《金庸作品集》

《百年孤独》

《王小波文集》

《野火集》

《丑陋的中国人》

《挪威的森林》

《情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文化苦旅》

《平凡的世界》

《活着》

哲学类

《沉思录》

《坛经》

《哲学的故事》

《西方的智慧》

《精神分析引论》

《存在与时间》

《人,诗意地栖居》

《中国文化要义》

《第二性》

《金赛性学报告》

《存在与虚无》

《西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动机与人格》

《人生十论》

《论语别裁》

《梁漱溟问答录》

《苏菲的世界》

《士与中国文化》

励志类

《致加西亚的信》

《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历史类

《史记》

《资治通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文明史》

《宽容》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剑桥插图中国史》

《乡土中国》

《菊与刀》

《光荣与梦想》

《晚清七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全球通史》

《历史研究》

《中国人史纲》

《万历十五年》

经济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小的是美好的》

《追求卓越》

《第五项修炼》

《卖桔者言》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

政治类

《政治学》

《论自由》

《建国方略》

《论美国的民主》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三波》

科学类

《万物简史》

《科学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与人类行为》

《所罗门王的指环》

《别闹了,费曼先生》

《时间简史》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

其他

《曾国藩家书》

《中国人的精神》

《寂静的春天》

《历史深处的忧虑》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莫言精神篇五
《莫言艺术风格》

结合作品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

(一)、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

“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的含义”。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钟。从其小说题目就可见一斑: 《红高粱》、《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五彩缤纷的色彩的广泛运用是其小说的亮点之一。他常用于描绘风景,显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用来描写外貌、描述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在五颜六色中,莫言对“红”与“绿”两色赋予独到的内涵。 “红色”在传统文化中原本具有诸如热情、力量、神圣、尊贵、权威、喜庆等丰富语义。而

莫言在小说中却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

绿色,有青春、生机、智慧、希望的象征。莫言颠覆了传统的意义,以绿色表达落后愚昧、脏乱卑贱、愤激不安、灾祸死亡等意蕴。

例如《欢乐》文中以对“绿色”的痛恨表达对落后肮脏的生存环境的强烈不满。 莫言还善于以缤纷的色彩意象的叠加,来创设一种令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窒息氛围,以叙写某种思想与感受。例如《秋水》)作者用应接不暇的色彩的堆砌,展示人类生存环境的拥挤不堪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躁动和喧嚣,以表达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现代文明所淹没的无奈和悲哀。

(二)、打破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自出机杼,新人耳目

莫言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新鲜感,他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莫言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挥洒自如、妙语连珠,能够信拈成语,组出新意。

如:这个人的脸象一条漫长的道路,路上铺满了土黄色的灰尘,灰尘中弥散着狡诈的狐狸气味。( 《红高粱家族》)

以漫长的路比喻八路军的脸,又由路联想到灰尘及狐狸气味,从而描画出一个久历跋涉、满面灰尘、劳累而又不乏聪慧狡黠的人物形象,生动贴切地呈现出其人留给作者的初次印象,吟之回味无穷。

(三)、语言的叙述风格雅俗共赏,斑斓多姿

力求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是莫言小说的特色之一。

1. 诗意的书写。自然景物在莫言笔下淡雅明丽,色彩柔和,情调浪漫。如:

如果时令是五月初,河堤上槐花凋谢,水面上仿佛落了一层霜,使你看不出河水在流动哩。( 《流水》)

2. 酣畅淋漓的叙述。莫言有些小说的语言,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又快又急,层出不穷,魅力独具。

3. 幽默诙谐。莫言小说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正儿八经的严肃叙述中,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这是一种感知思考之后方可有所反应的有着深邃蕴含的幽默,不仅仅是博人一笑。

如: 《生死疲劳》第三十一章,写常天红为了配合高密县养猪运动创作《养猪记》,小说写他“调动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让猪上场说话,让猪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猛吃猛拉为革命长膘积肥的,一派是暗藏的阶级敌人猪,以沂蒙山来的公猪刁小三为首,以那些只吃不长肉的‘碰头疯’们为帮凶。猪场里,不但人跟人展开斗争,猪跟猪也展开斗争,而猪跟猪的斗争是这出戏的主要矛盾,人成了猪的配角。”在这里,诙谐的语言传递着犀利的讽刺,笑声背后可能有辛酸或别的牵人心肠的东西。这,就是莫言语言的风采之一。

4. 乡土气息浓厚。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

莫言对农村、农民情有独钟,他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父亲从褡裢里摸出十个咸蛋,放在桌子上。( 《冰雪美人》)

“褡裢”是北方乡间农民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一种布袋,它搭在肩膀上,前后各一个口袋,

用来放随身携带的物品,文中“褡裢”与“摸”搭配,与“父亲”的农民身份很吻合,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穷困、沧桑之感。

二、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莫言小说的叙事有先锋叙事的特点, 如叙事方式的主观化, 叙述情景的自由转换, 强烈的作家介入倾向以及叙事结构方面对双声性内结构、复调性内叙述结构等的使用。但对叙述本文意义的重视,对中国叙事文学结构传统性内核外结构的借鉴, 使其创作充分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点。

早期作品比较多地使用的全知客观化叙述, 如《粮食》、《遥远的亲人》、《售棉大路》、《老枪》 等,而到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尤其是以后的长篇《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作品中, 叙述就变得复杂起来。在这些作品中,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全知视角、主观叙述语调与客观叙述语调等一些似乎相对的叙述因素能够自由地转换, 作家的主观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另外,莫言小说在看待世界时,用了很多的孩子、傻子、无知者的视点,如《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里都有,还原世界更加神奇也更加“本质”的真相。

莫言的小说创作有其先验的一面, 但对意义的重视使其又超越先锋。这里所谓的意义不是叙述行为的意义, 是指故事本文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 莫言又是极传统的, 他对叙述技巧的偏爱的最终指归在于意义。他的大部分小说不仅有多变的叙述方式, 繁复的叙述结构, 敏锐地感觉体验,还有完整的故事, 曲折而又富有传奇的情节。

三、莫言小说的批判精神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肯定莫言小说“将谵妄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小说的谵妄现实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批判精神莫言的这种文学追求表现为小说的谵妄现实主义———冷眼旁观社会现实,绵绵不断的“叙事”,通过《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展示既充满生命活力和欢乐又充满反讽和悖谬的民间世界,建构了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民间社会,以独立的立场介入中国的现实,传达中国内在的精神和声音,成为“积极干预社会、勇敢地介入政治的作品,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性关怀”,“成为一个时代的鲜明的文学坐标”,传递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病态的人物是莫言小说谵妄现实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莫言小说批判精神的重要载体。莫言小说的批判精神主要通过病态的主人公形象,构建民间的、具有批判色彩隐喻的体系,“曲折而象征地表现了社会的众人相,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民间宝贵精神资源的丧失和人性的畸变。例如“恋乳”的上官金童( 《丰乳肥臀》) 眼中只有乳房,赵小甲( 《檀香刑》) 傻乎乎的能看出人是什么“畜生投胎转世”的,罗小通( 《四十一炮》) “吃肉”的本领无人能比。这些人物的外在表象和常人无异,但事实上又和常人迥然相异。莫言的小说蓄意对人物进行这种变形化、夸饰化的处理,创造或是小丑,或是傻瓜,或是骗子的人 物形象。

四、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主题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一、语言特色。

其一,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其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通过词类活用、陌生搭配,或是通过大量新颖的通感、比喻,形成了整部小说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三,高贵的自说自话。在这部第三人称的作品中,虽然作者自始至终拒绝让“我”直接登场,但小说

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高贵的自说自话倾向。文字上的“无我”之境,恰恰成了作者忘情于人物的最好证明。

二、结构与叙述特色。

结构:三部;三个时代;一个人的一生。关于第一部的第一章: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引领作品的整体框架。开头与结尾照应。

叙事:都市民间叙事。作者选择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的一生遭遇进行书写另有一番情味。早年辉煌、中年落寞与晚年的二度青春与上海这座城市在二十世纪盛衰荣枯的历程恰好构成了奇妙的同步,成了上海命运的活生生的隐喻。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

三、深刻的主题意蕴。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王琦瑶,她是这个城市小市民的缩影,以她的命运遭遇来反映人性的渺小与脆弱和上海的时代变迁与沉浮,更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悲剧感和历史沧桑感。

四、成功的形象塑造。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她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同时聪明而富有心机,软弱与坚强并存。王琦瑶懂得生活、衣食之美,有常人的真性情,在她身上飘洒着已逝去的上海市民生活的气息和色彩。她有她的追求、愿望和自己要的生活。这是在大商业兼大欢场的上海市民女性的典型活法。

莫言精神篇六
《反思莫言现象》

2012年岁末给人带来的惊喜莫过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中国广大文学爱好者、读者及莫言本人无疑是最大的喜事,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国人或是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光彩。

然而对于这样的一种景状,我们看到的不是惊喜,却是一种悲哀。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固然值得围观和庆贺,可是当全国人民都为此而陷入了一种极度崇拜和迷恋之中的时候,这是不是一种畸形的狂热,是不是一种堕落的表现?——从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网店出现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到莫言签名书在网上加价售卖,最贵的《透明的红萝卜》网上要价10万元;从莫言家乡要种万亩红高粱、打造莫言体验区建旅游大县,到6年前以1000元随意注册白酒商标“莫言醉”飙升至1000万元。难怪对于这种颇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消费现象,作家北村发出了“好端端的一个莫言就要被你们给毁了”的无限愤慨。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应该用一种比较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莫言获奖的。而网络和媒体对莫言获奖的持续深挖和追踪、公众对莫言的狂热和迷乱,却不亚于作家创造的那个虚构世界,甚至还多少带有一些荒诞的色彩。这说明了什么?是美德还是低俗,是褒扬还是诋毁,是中肯还是功利?

“消费莫言”的形式花样百出,归根到底就为了借助名人效应来获取自己的财富。对于此种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教授提示国人应“走出诺贝尔奖的迷失”。莫言本人则说,“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诸多的争论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可见我们并没有做到正确对待诺贝尔奖,更没有做到正确对待莫言!

是该对莫言现象进行反思了

莫言不自觉的成为东方文明的罪人。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他不自觉的成为西方进攻的急先锋。

他的文章让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误解更加增大,让中国人特别是海外华人矮人一等。

在今天,大多数人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愚昧,落后和暴力的形象之中。仅仅是部分人对于中国有了一点新的认识。而莫言的文章加重了前一种认识。

中西方的文明碰撞,在古代仅仅是几个远途跋涉的人,像马可波罗一类,对于中华文明也不过是眼中所看到的描述,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仅仅是瞬间的表面。直到1840年,中西方开始了真正的碰撞,但在这个时候,西方已经完全放弃了因传说而对古中国的敬仰。因为西方的文化革命,变得强大起来,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在他们的征服中,诸如美洲,非洲,印度,那些落后的民族和部落都成为野蛮的代名词。而1840年以后,中国对于西方的侵略的暴力反抗也形成西方心中的野蛮形象。西方人一直都是这样,直到今天,他们所带来的流血在他们看来都是正义的和先进的,而对于反抗一概都被他们视为愚昧。落后和野蛮。

中国民族经历了一百年的痛苦,经历了一百年非人的折磨,就像一个长期被蹂躏的妇女,佝偻不已,即使我们的精英也在骂中国的落后。这一百年,无数的中华英雄用鲜血来捍卫华夏文明的延续。这一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西方来看,就是野蛮,落后,暴力的。

所以,西方对于中国文明的认识是建立在一个这样的意识基础上。即使中国在建国后取得的伟大成就,比如战争的胜利,他们也认为是暴力的升级。而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由于长期的封锁,根本没有机会在世界上展示出来。故而西方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愚昧,落后和暴力的形象之中。仅仅是部分人对于中国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而莫言的作品为了用自己的审美特点来表现一种特殊的效果,把很多人写成扭曲的,甚至幻觉的,更增加了一种原始的味道。这种味道中不可避免的渗入了暴力,强力,野蛮和非洲式的夸张。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这种形象 未必不可。但是,莫言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地方。在一个被误解的国度和被误解的文明中,他的描述增加了西方对于他们原来固有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来自一个中国人的书写,又怎能不让不理解中国人的西方人认为自己原来的认识是正确的?

这种认识会形成一种力量,那就是西方人会决定用西方的文明来取而代之。

历史证明,人类任何的流血冲突都是意识在作怪。几百年来,西方总是自以为是,以文明的卫道士来消灭了别人。而对于把愚昧落后和暴力从世界上抹掉也成为西方人的理想和伟大的象征。

中国人并不是莫言文章中的原始、野蛮、暴力。诺贝尔奖的评委不懂中华文明,莫言先生不能不说不懂。在人类的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融合了天地文明,道教文明,儒教文明,佛教文明,特别是中国的天地文明成为任何文明无法战胜的,也成为任何文明闯入,最后被融化的母体。中国的古代人敬仰天地,以天地之变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文明营养了古代的中国人,从那时起,中国人已经摆脱了愚昧。道教文明中和了人本文明,增强了对于人本身这个肉体宇宙的认识,增加了人类对于未来的预感认识,这种对于未来的认识在今天也比很多仪器有用。这种文明在今天也不能说落后。而儒教文明则是对于人口聚集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伦理管理,这种管理既包含了对于生命如蚂蚁和蜜蜂的生态效仿,也包含了人身修养的行为方式,形成的人伦道德礼义仁智信不能不说是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的贡献。这种人本修养不能不说中国人已经摆脱野蛮。在世界的其他任何角落,都没有这样的文明,也没有这样的人民。佛教让中国人柔软,对于隐形世界有着畏惧,对于轮回有着信念。这一切的中和就是中国人。而不是莫言先生的野蛮和残忍。 莫言先生反其道而行,增强了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和野蛮,难道不是对于中国文明的背叛吗?一个忘记自己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的文明孕育出来的人,只能在毁灭自己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孔子,也有盗拓。不能说中国没有一点那种愚昧。但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毕竟盗拓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代表整个民族文明走向的还是正义的。这种少的东西也许也正是莫言先生所能申诉的理由。假如在一个强大的德国或者其他国家,这种对于愚昧的挖掘或许是一种鞭策,也是文人的为人的理由。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一直说莫言先生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地方,在现在的中国,存在着一个文明的战争。

这个文明和其他几个文明曾经在世界上放过异彩,那就是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再晚一点还有希腊文明。忘了,还有玛雅文明,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几个文明都是在文明的碰撞中形成的战争中烟消云散。唯有中华文明存在下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从1840年开始,这种碰撞并没有停止,而这种碰撞的程度也随着正弦曲线在不断的往前延伸。这中碰撞带来的就是战争,融合,再战争,再融合。每次规模大小不同。

假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西方列强为何在我国周围摆下了弯月形的核包围。历史不是过去,在冷兵器时代,我们能够用长城挡住匈奴的大兵。现在科技的发展,把地球已经缩小,碰撞形成的种族灭亡时刻可能发生。

在几千年前,以色列人还能够在哭墙边痛苦,然后流浪世界几千年,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也去毁灭自己,我们恐怕连痛苦的机会也没有。别人也不会给我们和别人争饭碗的机会。当然,也有些人或许认为中华文明不见得很好,说不定西方文明更好。那我们就要看我们怎样接受西方文明。我们从来不排斥西方文明,哲学家毛泽东一直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假如这种接受掌握在西方的手中,我们就如同阿富汗、伊拉克。大量的人民会生灵涂炭。假如我们不能守住自己的家园,我们的下场不比古代以色列人好,在世界给各地会因为我们抢饭碗会对我们进行排斥,甚至屠杀。

莫言无形中在意识上帮助了西方,对于本民族进行了误伤,降低了本民族的威信,让海外华人都和野蛮,原始、暴力沾上了光,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思考。假如我们这样下去,我们不但不理解我们的文明,不去弘扬她,却在无形中糟践,而西方人更不懂我们的文明,那我们许多人或许几代后将后悔不已。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莫言的《红高粱》。在莫言获奖之后,我也感到骄傲,但是听到是《红高粱》的作者,我很是不安。西方人按照自己的感知来发奖,会不会对我们是一种伤害。而莫言的作品能否像长江黄河的水一样,滋润我们的民族。最后看了他的一些书,我更是不安起来。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最深刻的莫过于《红高粱》了。一直到现在,许多人对于《红高粱》都是深恶痛绝的。因为《红高粱》的出现时晴天霹雳,彻底震毁了中国人的道德防线。

我们知道,有一位哲学家毛泽东用以权制权的方法来进行权利的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国文明进行改革。这个改革失败了。中国人没有上升到哲学人。这是毛泽东最大的手笔,但是用他的同志作了试验品,而且失败了。但是,在这种失败的后面却提高了一群人的素质。这群人就是当年的工人阶级,这个阶级养成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能吃苦耐劳,能自力更生,一不拍苦二不怕死,能够中西结合,能够古为今用,能够认真做事,踏踏实实,能够朴实做事,厚道为人,能够贫贱不能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们爆发的生命力在那个时代焕发了青春。

莫言应该就是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候,认真朴实是人生之道,是信仰之道。所以当这种语音还在的时候,《红高粱》的肉欲,野蛮,原始对于这个民族造成多大的精神震动是可想而知的。在破坏原来的中华文明精神方面,莫言虽然不是主力,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成为破坏者的急先锋。在很多中年人的心理都有着种感觉。很多年过去,许多人都能感觉到《红高粱》是个分水岭,之前的人吸取了中国的古人的文明,只不过多了一种向天斗,向人斗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我的一篇关于红玉的的文章中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文明实际上就是玉石文明。这种文明表现为一种礼义仁智信的道德规范。而在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由于敌人的包围,我们表现为一种斗争,一种敢于流血的红玉精神。我曾经给一位画家写的文章中就提到这种精神。

改革开放后,莫言没有描写时代的中国人,没有真实的挖掘中国当时的人心,却依照西方的审美意识来进行原始,野蛮的塑造。

诚然,艺术的变化对于文学家来说是应该的。在人们已经满足红高亮的时候,就像吃饭已经到腻味的时候,就要改变伙食的时候,改革开放开始了。 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的新伙食,没有找到新的艺术方法,于是我们不少人就把传入的西方思潮作为一种模式进行运用。

但是我们从历史上知道,流感病毒最易传染,坏的东西跑的最快。从文艺复兴开始,正规的塑造成为一种模式,从而出现了西方文化的大繁荣,达芬奇,米格朗斯诺,拉斐尔无不是在正正经经的知识规律中徜徉。在几百年中,西方的艺术就在情感和写实中斗争,在富丽堂皇和朴实无华中斗争,在概念和非概念中斗争,在贵族和平民中斗争。这几百年的变化没有逃脱人类的形式和逻辑。而当印象派出现后,色彩深奥使人成为一种骗子,骗那些更不理解的人们。这是一种人类发展的足迹,因为知识的爆炸,我们每个人只能知道自己行业的知识。我们时刻可能接受知识的欺骗,成为被别人咋骗的对象。在艺术上也是这样,当西方人在左右冲突中寻找新的哲学突破的时候,垃圾就应运而生。有些人用自己的身体涂上颜料滚出了画,有人用小便池反成了高档艺术品。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连带蒙克的精神变形都成了艺术品。文学艺术也紧跟着美术,各种表现手法出现,甚至神经病的喃喃之语也会成为大师的作品。

西方的世纪末的神经的艺术如此堕落,说明自文艺复兴而来建立的一切在接受生命轮回的考验,在疯狂中走向没落。而他突然跑进了中国。就像一个华丽狐臊的人跑进了老实巴交的关中平原。却因为能够攫取,而受到一些精英的追捧。《红高粱》便应运而生。虽然在年轻的莫言来说,可能是为了追潮流,或许为了尽快出名,但是却成为西方进攻中国的急先锋。所有中年的人都能记得,从红高粱后,中国人的性情大变。虽然不尽是红高粱有这样巨大的威力,实用主义也起到了主要作用。但《红高粱》赤裸的先锋作用是很多人能看到的。从此中国人渐渐失去本来的伦理道德,假货满天飞,各种缺德的事情穷不尽。淫荡漂浮在中国的上空,一切在溃废中出现。无怪乎一个为民族呐喊的作家——贾平凹写了《废都》之后写废乡(《秦腔》)。

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这种文化的碰撞。本来是西方难以摆脱的世纪末情感,也就是让西方的情感危机,传染到中国,让中国疯狂。而西方得救了。这种传染真难以用逻辑说明。就像经济危机的输送,他送给你,他就得救了。实际上这也是意识危机的输送。也是大碰撞中的一种现象。就像要毁灭一个人一样,给你吃上几口鸦片,你就完蛋了。

1840年,英国人用鸦片撬开中国的大门,当代,西方人又把精神鸦片传进来,让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文明在崩溃。

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当我们做的符合西方的时候,西方还会给我们一些奖赏。这是中国的悲哀,在几十年前,阿Q只会对权贵哈腰,对下层怒喝,今天的人们还不如祖先阿Q。在自残中接受西方的奖赏,并且整个中国为之欢呼。

现在,是该对莫言现象进行反思了。假如我们不去思考,华夏文明也和其他文明一样消失,海外华人也和当年以色列人一会受到歧视。

有些人则不以为然,会说,中华文明不就是现在不如西方文明,我们本身就是有许多黑暗,难道还不能说出?非也,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讲究在这个。

可以这样的打比方,西方想让你洗牌,加入他们的文明与丑恶,不管你的文明还是丑恶都完蛋。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希望重新洗牌还是希望自我觉醒,进行系统修复。纯粹的自我揭露,给了洗牌以口实。对于修复没有很大的帮助。而希望修复的在揭露的同时对正义进行了歌颂。中国的华夏文明应该被洗牌还是被修复,在世界发展的今天,中华文明中的伦理文明,天地文明和修养文明都是对霸权后的地球之伤的维护和愈合。故而我希望不是洗牌,而是修复。

我希望我说的是对的,因为我长期身卧病榻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还有很多,虽然我不太写文章,将来我还会说出来。就像当年我发表《生命共产主义》一样,被人们现在广泛应用,并被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我不是来驳斥莫言老师,我毕竟是晚辈,也希望莫言老师提出批评,以后我也会写出造成黑暗的哲学原因,同时希望莫言老师今后多说些歌颂华夏文明的话语,那将比原来影响还大。我希望在文明大撞击中,我们不要被一些事物蒙蔽,我们的血液中已经打上这中烙印,假如要我们的行为造成我们文明的灭亡,我们就只能死亡。这就是生物界的生态选择。

莫言精神篇七
《浅析莫言文学著作中的思想》

浅析莫言文学著作中的思想

摘要 伴随着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他的著作和研究和分析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对莫言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很好的把握和理解世界文学发展中人们的主体意识的变化和各种的思潮的涌动的情况。本课题从莫言的著作的特点和内容、文学思想、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对莫言的著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以方便人们对莫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认识。提供有关的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莫言 文学著作 思想

(一)作者和作品介绍

1、作者的背景和创作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莫言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始于1901年的世界性文学大奖,终于破天荒地镌刻上了中国本土作家的名字,首次显现了中国文学代表的身影,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作品主要有《枯河》 、《秋水》 、《民间音乐》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 、《藏宝图》 、《四十一炮》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铐》 、《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 、《莫言作品精选》 、《酒国》 、《食草家族》 、《白棉花》 、《红树林》 、《月光斩》 、《老枪·宝刀》 、《会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什么气味最美好》 、《传奇莫言》 、《莫言散文》 、《莫言中篇小说选》 、《莫言王尧对话录》 、《战友重逢》 、《蛙》等。

2、作品简介

《红高粱家族》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

《生死疲劳》这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丰乳肥臀》小说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

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YUN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莫言的新长篇《蛙》,因为书信和剧本糅合为一体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极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空间。而在主题上,当代中国生育史更是之前作家们很少涉及的话题。据说,小说里面五封信的接受者“杉谷义人”是暗指当代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那是日本文学界的一位勇者。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莫言是一位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他的作品内容深刻,题材广泛,情节诡秘曲折,语言绮丽多姿、汪洋恣肆,其作品之多,获奖之多,翻译成外文之多,在国内同类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莫言是中国在海外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做作品体现了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会贯通的结合,娴熟而洒脱淋漓的语言,变化迷离的想象力,非常大气而又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莫言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二)著作的文学思想

1、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不否认莫言的写作确实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

他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讨论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例如《铁皮鼓》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马尔克斯和格拉斯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所以我想,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当然不同的人对小说的解读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所以我们解读莫言的作品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人们从莫言的小说的整体的语言氛围和环境的塑造特点来进行分析。

2、黑色幽默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幽默成分,莫言曾说:“人在非常痛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是老百姓使自己活下去的一种方式,是解脱自己、减轻压力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黑色的幽默在莫言的很多的小说中都有着反应,他不仅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农民们生活下去的勇气,也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所作出的一种无奈的借口和对生活窘境的另外一种的接受态度。在黑色幽默的表现中任务的描写和环境的变化的塑造是莫言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通过各种的艰苦、贫穷、没落的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书写将人物放置在那样的环境中更好的进行写作。这样才能更加灵活、更加自如的凸显出小说中的黑色情节。

3、卡夫卡式荒诞

莫言的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经常被拿来与《变形记》作比较。他的《小说九段》也被认为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说:“莫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我们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认为:“莫言《生死疲劳》是一个变形记的故事,卡夫卡的形而上的变形记,在这里被改变为一种历史的变形记,一个阶级的变形记,人在历史中的变形记。在这个意义,莫言把卡夫卡中国本土化了,并超越了卡夫卡。”《幽默与趣味》和《生死疲劳》

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形、人物的变形、各种各样的事物的变形,每一样的变形都充满着荒诞和趣味。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卡夫卡式的小说中的寓言变形的情况。也许莫言的作品多少受到了卡夫卡的小说的影响和感染。

4、其他思想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枯河》《球状闪电》《爆炸》《欢乐》《红蝗》等。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说:“《红高粱》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19]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赤裸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到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检查。1996年余华重提这篇小说,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文中说,莫言对事物赤裸裸的描写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却因为这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而流下了眼泪。

他对周围的文学氛围和创作走向极为敏感。在最初的一批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会模仿当时一些流行小说的叙述腔调和故事结构。像《春夜雨霏霏》等作品,的确很接近当时的流行小说,模拟得很有生气。在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之后,莫言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干了,这时他与众不同的那一面就开始呈现出来。如他创作 《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时,正是“寻根文学”蓬蓬勃勃发展之际。莫言感觉到这些小说的探索意识,精神上与之相呼应,但价值观念、美学风格上却无法走近。莫言眼中的农村、农民,并不像“寻根文学”中所

描绘的那样,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世界,在莫言看来,乡野大地元气淋漓,它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逻辑。那些高粱地里的草莽英雄,并不只是打打杀杀的鲁莽汉,而是情感复杂、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民间英雄。莫言的这种感受、体会,在《红高粱家族》中的余占鳌身上淋漓尽致地得到表现。这一土匪形象的出现,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形象谱系,在农民形象身上,多了一层英雄色彩和民间智慧。莫言与“寻根文学”作家不同,他是较早意识到走进民族文化传统的当代作家。当很多作家在模仿西方的现代派以及实验文学时,莫言说这些西方文学是灼热的炉火,过分接近会将作家自己的个性融化掉。所以,他从福克纳、川端康成、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获取灵感,接下来就是大踏步地后退,退回到传统之中,从《檀香刑》开始,进入到“说书人”的传统世界。

我们从文学艺术出发,从作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其运用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出发,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出发,运用实际对照的方法感受和分析之后,就不难确认莫言获奖是理所当然,“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这样的评价,的确高度概括了莫言获奖的理由,是令人信服的。

笔者认为,文学是指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语言艺术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因此,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越多,这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就越丰富多彩,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就越大。

莫言在《生死疲劳》的题词中写道:“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而本书所体现的贪欲着重体现在爱财、色、欲上,具体说来,也就是爱土地、爱人、爱钱财、爱信念等。蓝脸、洪泰岳、西门金龙三人是“过于执”型的人物,他们的痛苦来源于“执著”。执著是坚贞,但何尝不是痴?痴是“三毒”、“三火”之一,同样是痛苦之根。蓝脸对个人单干的倔强、洪泰岳对集体经济的执拗、西门金龙对个人成就的渴望,均造成了他们的不幸。

在佛教中,六道轮回是为了破“执”,也可以说,《生死疲劳》是一部关于“执著”的颂歌和悲歌,人之所以苦就是因为“放不下”,但是,最终安放我们的只有这片土地,只有尘归尘、土归土,才能一了百了,涅槃寂灭,超脱痛苦。

莫言也许受民间文化的影响,把佛教之“空”常常理解为虚无,在《生死疲劳》中,表达了浓浓的幻灭感。《生死疲劳》描写了大量的死亡故事,这里既有人的死亡,也有动物的死亡,而这些死亡全是非正常的死亡,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突发事件造成的死,如西门闹、西门白氏、蓝脸、迎春、吴秋香、西门金龙、蓝脸、黄合作、庞抗美、庞春苗、庞凤凰、西门欢、黄开放、洪泰岳等;驴被饥民杀死、牛被金龙打死、狗自杀、猴被开放枪杀——真是一切无常,生命无常,生命最后化为乌有。不管身前多么荣华光耀,死神总会不期而至,死后便化为一杯黄土。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人世必然会多次遇到生离死别,但是,作家突出地醒目地描写死亡,尤其是非正常的死亡,“死亡”便凸显出来,具有形而上的本体意义:生命是死,生命是空;生命本身就无存在的意义,一切也就化为虚无,幻灭感油然而生。

结论

莫言的小说、散文、作品集等都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所

思所想,小说中体现出的各种的文学思想值得我们的学习。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学品质、各种各样的精神思想让我们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更加的富有活力。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是的我们的文学的从形式、品质等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发挥了文学独有的魅力和吸引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周一农.词汇的文化意蕴[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3]西槙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J].中国语文,1991,(3).

[4]颜纯均.悠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88,(3)

[5]陈辉.符号学视角中的颜色意义[J].自然辩证法,2004,(12).

[6]宗廷虎等.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房赋闲:《莫言创作研讨会综述》,《文哲史》,1989年第一期

[8]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

[9]罗洛,梅,冯川译:《爱与意志》,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87年版

[10]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堂”上的讲稿》,《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

[11]言. 透明的红萝卜[J].中国作家,1985,(02).

[12]莫言. 红高粱家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3]周国平. 《悲剧的诞生》:尼采哲学的诞生[J].云南大学学报,2004,(01)

[14]苏振兴. 论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与悲剧精神[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01).

[15]尼采,杨恒达. 悲剧的诞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16]闫兰娜,李书萍. 论莫言小说中的酒神精神[J].作家评论,2009,(05).

[17]汪毓楠;;人类叙事中的人称问题——以莫言的长篇小说《十三步》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8]李建周;;在文学机制与社会想象之间——从马原《虚构》看先锋小说的“经典化”[J];南方文坛;2010年02期

[19]徐阿兵;;喧嚣年代的文学证词——莫言近作《蛙》读札[J];扬子江评论;2010年06期

[20]周妮;;《生死疲劳》的欲望与轮回——试论视野变换下的生命体验[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1]韩大勇;浅析莫言小说创作的文体流变[D];吉林大学;2008年

[22]肖翔;杨青;;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及“四川抗震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会”会议综述[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3]李树民;;明清长篇小说中的“盐”现象发微[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24]吴义勤;;新生代长篇小说对“中国叙事”风格的营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25]雷达;;长篇:平稳发展和时有闪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

[C];2005年

[26]郑恩兵;;狂欢情结与民间品性双重建构下的文化叙事——莫言小说的文化品

莫言精神篇八
《莫言》

荣获2004年度“人民文学最佳短篇小说奖”和2007年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月光斩》实际上是写了一封信,其小说的故事是在电子邮件里讲出来的,邮件传递来的故事离奇而富有刺激性,是一件发生在县里的大事:

县委刘副书记出了事,身首异处,人头被悬挂在县委办公楼前那棵最高的雪松顶梢,而无头的尸体在县城唯一的那家三星级饭店的一个豪华套间里;更为离奇的是,端坐在沙发上的尸体,“竟然没有一点血迹”,“断头处,仿佛用烙铁烙过一样平整——也有人说仿佛用速冻技术处理过一样平整”。

故事于是留下了很多的悬念:是什么事、是谁使县委副书记身首分离?是什么样的利器做得如此干净利索?是仇杀还是情杀?还是对官僚的不满?

这就引出了一连串的“传说”:由当下的“月光斩”的传说,追溯到关于发生在1958年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传说,最后又回到现实中刘副书记事件真相的传说。这些谜一样的、或完全出人意料的传说,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传达出十分丰富的现实与历史生活内容。

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普通百姓追求民主进步,维护自身权益,大多是停留在幻想中。来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上的长久压抑总要找到个减压的出口,坚硬的中间的外壳不可能打开,因此便像个加压的皮囊就向两头冲放而出了。惯常的心理反映,一方面向上找寻“黑脸的包公”,一方面向下梦遇“黑衣的侠客”,唯独中间缺失了自己本身。所以这两类内容的文学作品、武侠戏和包公戏自古至今就相似地充实着文艺界,沉淀在老百姓的血液中。这是我们民众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趋同,也是我们国民惰性之所在。

这种人们的相似的心理趋同,就是所谓艺术的“原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理现象。它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全体的、普遍的。他认为人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通过遗传传递。人与生俱来都有的这种特质使我们对各种事物的反应有一特定形式。

人从出生那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已给他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便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一词的原意即是最初的模式,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

荣格把这种遗传的原始痕迹称为原型。他说原型本身不是具体的形象,而只是一种倾向,但是原型却可以通过一种形象出现。在梦里,有时会出现一些奇异的情节和形象,这些东西用做梦者自身生活的经历也许解释不了,或许,这就是原型的形象。

原来,我们在思维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老是有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原型”,在左右着我们,同是一个“原型”为基础,就使我们的思维有着惊人的相似,“原型”的作用决定了人们相似的思维。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权势者与底层社会拉开了太大的距离,弱势群体屡受损害而又投告无门,

于是便借助剑侠代为复仇,给不义者以致命的惩罚。剑侠的英雄气概多么可贵,但一味地依靠剑侠又是多么可悲!我认为莫言《月光斩》里的这个“原型”很有鲁迅阿Q的味道,是民主的懒汉,不去战斗和争取,缺少的是战士精神,外来的力量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只是牢骚而已,得过且过,没办法了只是去找那黑衣的侠客,《月光斩》是这一“原型”的变种,作品的高明之处是隐去了复仇的“黑衣侠客——宴之傲”,将民众的复仇梦想化作了那把奇异的刀刃,那神异的月光斩。

莫言深受鲁迅先生《铸剑》的影响,《铸剑》是收在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历史小说。它的故事原形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这则故事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精神。《铸剑》里面交织着鲁迅先生自己半生的爱恨、凝聚着自己的全部血泪。莫言对这篇《铸剑》倍加推崇。有人说,莫言小说和鲁迅小说在人物故事上有着一脉相承的传奇性,似乎两位相距半个世纪多的小说家,对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传统有着相似的理解。他写过《〈铸剑〉读后感》,他至今还认为,《铸剑》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他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从中学的语文课本里看到了这篇小说。几十年后,还难忘这篇奇特的小说对我的心灵震撼。尽管当时不可能完全看懂这篇小说,但还是能感受到这篇小说深刻的内涵、丰富的象征和诡奇的艺术魅力。”可见,那个“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那个眼睛好像“两点磷火”,声音“好像鸱枭”的黑衣人的古侠风貌早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了莫言的脑海之中。

但莫言的作品决不是重复先生的东西。莫言是创造的精灵,是艺术开拓的先锋,《月光斩》自有它的新的象征,新的意义。《月光斩》不仅写了我们向往的侠客精神,而且还揭露了民众的不易察觉的惰性,加深了我们对民众的认识。

作品写到炼钢的过程:“他们往炼钢炉里投进去一百多个破旧的日本钢盔、五十多口铁锅、一万多个从棺材上起出来的铁钉,还有一千多枚罗汉钱,但出钢时只流出不满的一勺钢水。这是真正的金属的精华,七道凌厉的蓝光直冲云霄,有七颗流星沿着蓝光落到钢水勺里。它们在降落时,金光与蓝光剧烈摩擦,放射出刺目的强光,并散发出浓烈得让人昏迷的烧冰的香气„„”

铸剑的场面:“当爷儿们把那蓝钢用头号大钳抬到铁砧子上时,铁匠铺里变成了一个冰一样透明的世界,屋子里的人和物,都仿佛远古时的物体,被凝固在一块浅蓝的琥珀里。此时,只有凝神观察,才能看到那鱼一样形状的钢,活泼泼地躺在砧子上,浑身抖动不止,不知是痛苦还是兴奋。老铁匠操着小锤,如其说是打,毋宁说是抚摸了一下那蓝钢,三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各操着十八磅的大锤,各打了一锤。接下来,老铁匠的小锤便如鸡啄米一样迅疾地敲打下去,三个儿子手中的大锤,挟带着狂热与激昂,如同奔驰中的烈马之蹄,迅速无比但又节点分明地砸下去。奇怪的是竟然没有声音。往常这父子四人打铁时发出的声响半条街上都能听到,连火车的汽笛声都被盖住,但现在,这锻打,这劳动,剧烈之极,但墙角上蟋蟀的鸣叫都声声入耳,让人感觉到深秋之悲凉,生命之短暂。”

多么烂漫的文学语言、多么奇崛的想象,多么动心、多么冲击、多么震撼、多么神奇的炼钢和锻造过程,决定了这把奇异的刀刃。

这使我们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用的定海神针——金箍棒。民众是喜欢孙悟空的狭义心肠的,也希望他有着神异威力的兵刃,这一点是多么地相似。

莫言在文章中塑造了那一家打铁的形象。文中介绍说:“县城东门外,原有个东关村,村里有户铁匠,姓李,李铁匠六十丧妻,三个儿子,陆续成人,都无妻室,跟着父亲打铁为生。父子都是文盲,春节时,请村里一位曾经当过私塾先生的人写对联,那人好谑,提笔写道:一门四光棍,父子八大锤。横批不合规矩,只有三个字:硬碰硬。此联大为有名,县城的人都知道。”但就是这一家普通的人,为了那个神秘姑娘的一言相求“我有一块好钢,请你们帮我打一把刀„„看到了吧?就是这样一块钢,我想请你们打一把刀。”那个本不想打铁的病在床上的老铁匠就脱下身上的破褂子,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膛,从水桶里舀起一瓢冷水,咕咕地灌下去,然后一抹嘴,腰板挺直,仿佛年轻了二十岁,或者三十岁,雄赳赳地说:儿子们,生起火来!!!„„等那把刀的形状便在砧子上渐渐地显现出来时,却送上了三条性命。

文中写到“这样的锻打持续了足有半个时辰。三个儿子身上热气腾腾,犹如三根刚从油锅里夹出来的油条,但那老铁匠,却连一滴汗珠都没流。老铁匠手中的小锤慢了下来,儿子们手中的大锤跟着慢下来。小锤更慢了,东一下,西一下,宛如一只吃饱了的鸡,在米堆里拣虫吃。老铁匠歪着头,眯着眼,神情和姿态都与一只黑色的老公鸡相似。更慢了。当当,小锤声;哐哐,大锤声。当,哐,当,哐。小锤扔在地上,站立着,柄儿摇晃,终于静止。三个儿子如同三株朽木,瘫倒在地上,只有老铁匠还站着。炉子里的火半明半暗,蓝色的火苗柔软无力,犹如微风中的丝绸。老铁匠头顶光秃,嘴角下垂,脖子上老皮垂挂,仿佛老了二十岁,或者三十岁。„„老铁匠眼睛半睁着,可见疲劳已使他的眼皮没了力气,声音细弱,如同蚊虫哼哼,非侧耳屏气难以听到。„„与此同时,那把刀的形状便在砧子上渐渐地显现出来。大约有一米长、最宽处约有二十厘米,完全符合那张纸片上的形状。她又把左手的中指咬破,血珠滴落,举到刀上,口丁叮咚咚,如同珍珠落在冰上。与此同时,那刀的形状又渐渐朦胧了,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隔着玻璃看沐浴的美人。

你把它拿走吧。说完这句话,老铁匠往后便倒,随即停止了呼吸。

你把它拿走吧。说完这句话,老铁匠的大儿子随即停止了呼吸。

你把它拿走吧。说完这句话,老铁匠的二儿子随即停止了呼吸。

你把它拿走吧。老铁匠的小儿子说。

姑娘抓起那把刀,犹如捏着一段月光,对铁匠的小儿子说:你跟我一起走。”

这个瘦骨铜声的老人侠肝义胆,为了一个担当,为了铁匠之家的传承,为了一个“义”,执着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不就是鲁迅、莫言找寻的古侠精神在今天的翻版吗?

莫言不只一次地写到打铁,写到打铁这火热激情、充满神秘诗意的活动场面。莫言在其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写了一个又高又瘦的紫红色的老铁匠,面部没有表情,僵硬犹如瓦片,身怀绝技,唱着苍凉的悲歌。在《姑妈的宝刀》中有三个铁匠。其中老韩细高,脖子长,脸上皱纹又深又多,秃顶,眼睛果然是永远泪汪汪。在金属抑扬顿挫有节奏的锻打、撞击声里,似乎寄托了莫言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莫言是入世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观”使他不得不面对今天的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他的

文字不可能不带着痛苦无奈的民众的心理与声音,《月光斩》只不过是社会现实曲笔的展现。老百姓就是像《月光斩》里写到的,这样想的,也是那样做的。

从莫言短篇小说《月光斩》开始,到其后来的短篇小说《拇指铐》中冰一样的冷漠的看客,再到长篇小说《檀香刑》里看客、刽子手、受刑者三位一体的心理和形象,莫言的艺术探索达到了极致,这一脉相承的篇章大大地发展丰富了鲁迅所认识的国民思想。

现实的社会进步是缓慢的,尤其是民众思想意识的变革,“五四”时期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路子还很长很长。这种梦幻般、理想化的复仇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效益的,这是民众精神的胜利法,也是民众的可悲可叹之处。

文章写到:“身首分离的刘副书记,其实是一个塑料模特,不知道是哪个恶作剧的家伙,或者是哪个被刘副书记搧过耳光的坏蛋,制造了这样一出闹剧。尽管是闹剧,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对刘副书记的名誉也有毁灭性的伤害,而且还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那么多的警车,那么多的警察、武警,那么多的官员,都投入到破案中去,车辆磨损、汽油耗费、工资、差旅费„„嗨!为了挽回影响,县委、县政府在人民广场举行篝火晚会,庆祝中秋佳节,电视台直播。人们从电视里看到,刘副书记先讲话,后唱京戏,又与女青年跳舞。无论是讲话、唱戏,还是跳舞,他的脸上都带着微笑,非常有亲和力,非常平静,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这是没有结果的复仇,弗洛伊德说,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而梦是愿望的变相达成。那么,用传说铸造的《月光斩》,正是弱者复仇的一个白日梦。

唯一的好处是民众的心理上寻到了平衡,这也是个“心疗”,也许这样也利于广大民众的安然了。

但我们在文章中还是看到了战斗的、光明的一面,总是有了一小部分的人走了出来,走上了街头,文中写到“当省、市、县的破案专家绞尽脑汁思索的时候,一个传说,像风一样吹遍了县城的每―个角落,连永安大街上那两处爱民工程、外面用绿色马赛克里面用白色马赛克贴了墙面的公共厕所也没漏过——厕所尿池子——上方白色的马赛克墙壁上,有人——也许是鬼——用彩笔写上了三个大字:月光斩——当然这传说也从县城波及到了乡村,甚至传到了外县、外省、外国。那三个字,每个都有足球般大,字迹稚拙,乍一看颇似顽皮儿童的涂鸦,但仔细研究,又像一个很有书法根基的人在扮嫩。”而“月光斩”标语的满城出现且声震遐迩,自然表达了民间借助超常力量惩处不义的压迫者的普遍欲念。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才是民主的斗士,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是真正可以讴歌的英雄。

古侠之精神昭示我们,民间的梦幻觉醒可待!

莫言精神篇九
《莫言经典代表作》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2月17日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其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10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1980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庭》、《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八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白棉花》等二十四篇,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等六十余篇,电影、电视、话剧剧本等多部。

代表作《红高粱》内容摘要: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 “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红高粱》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小说中所描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印象,散发的中国民族魂,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以往“寻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相异性。小说展现出的一系列独特意象:“颠轿”、“野合”、“敬酒神”等撼人心魄的情景,那方圆百亩随风摇曳、舒展活泼且情感热烈的棵棵高梁;那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十八里坡;那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血红的高梁„„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丰乳肥臀》内容摘要: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

币的奖金。该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莫言的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之一。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汪洋恣意的语言天才,以及他对叙事探索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程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笔下的欢乐和苦难,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性格既天真,又沧桑;他书写的事物既素朴,又绚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从几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二OO三年度出版的《四十一炮》和《丰乳肥臀》(增补本),莫言依旧在寻求变化,依旧在创造独立而辉煌的生存景象,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代表作《蛙》内容摘要: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 “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 “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性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代表作《檀香刑》内容摘要:

2003年 《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是作家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

代表作《白狗秋千架》内容摘要:

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

电影节金麒麟奖。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创作发表的三十篇作品,其中《春夜雨霏霏》、《丑兵》、《黑沙滩》等七篇作品是首次结集出版,弥足珍贵。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这些作品的结集,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到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学大家从事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莫言精神篇十
《魅力莫言》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魅力莫言

①没有想到莫言的故居是这样的简陋寒酸。当我穿过一条乡村的小街,拐过街角,一排红瓦土墙的房子就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家,我的家也是这样的砖瓦房。只是莫言故居门上的对联让我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也是我经常吟咏的对联,但因书法拿不出手一直没有把它写在我的老屋的门上。

②对莫言的痴迷来自于《红高粱》的电影。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生命总是在一种灰色中穿行。当时上演这个电影的时候正是高三,正是向高考冲刺的最后时刻,我和两个要好的同学还是禁不住电影的诱惑,在班主任撤离晚自习之后,我们三个一溜小跑就到了电影院。此时电影刚刚开演,一片红红的高粱、红红的酒,红红的情感让我骨髓中的激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在忘情得意之余,邻座的朋友悄悄地捅了捅我,我一看,原来班主任一家人正坐在我的前排,我只好默不作声,任心中情感昂扬却大气也不敢出地看完的电影。从此以后,那一片红一直搅动在我的生命里,沉淀成了一种醉人的情结,就是现在我也不为失去一晚上宝贵的自习而后悔。

③现在有了一次到山东开会的机会,我当然不会忘记到莫言的故居去看一看,我随着一位热心的老乡在五间房子中转了转,很多房子里堆满纸盒等杂物,和我家的老屋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这园子里的青菜和萝卜,依然那样清翠。莫言故居给我的感觉就是朴素得近乎于寒酸。

④“听说政府要出大价钱给管家重修这个房子了!”老乡不羡慕地向我说。

⑤“不知莫言是什么想法?”我跟着问了一句。

⑥“谁,莫言?你说的是管谟业呀,他不同意,就是他90岁的老爹管贻范也是一样,老管头说,他是从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写作成名了。去年不同意修缮,今年拿了诺贝尔奖同样不会同意,老管头说,做人要低调。”

⑦“哦,莫言还真有一位明白的老父亲。”我幽幽地说。

⑧莫言的低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质朴精神,莫言给自己取这个笔名的意思是少说话,同样,钱钟书字默存,也是警醒自己安心学问,切忌浮华夸张、不着边际。

⑨我站在莫言家简陋的院子里,仿佛看到一个淳朴的农村青年,在解决温饱问题以至出人头地的简单想法驱使下,投身了文学,是文学唤醒了他心灵中的那一片红色的热情。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只有这里才能生长出满天的红高梁,弥漫着遍野的蛙鸣,充满着鬼怪残酷、可悲可怖的人生故事。

⑩莫言更是多次在演讲中坦言,他要揭开人性中的丑、人性中的恶,并且希望自己保持自己那份从小而来的饥饿感,远离人世间的丑陋,安静的沉思,寻找人类的终极意义。我想,不理解莫言的文学理想,只试图给他的故居镶银贴金,赚取商业价值,反而会给人们以荒诞之感,试想,当参观者走进豪华的莫言故居,发现管家并不如书中那样,而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这岂不是一部荒诞版的《红楼梦》?

⑾整个参观不足半日,也许这是我最快的一次参观,但我觉得我的确领略了莫言的魅力。

13、“莫言的低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质朴精神。”从本文看,莫言的质朴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4分)

14、下面句子传达了作者对莫言怎样的认识?你是怎么读出来的?(4分)

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只有这里才能生长出满天的红高梁,弥

漫着遍野的蛙鸣,充满着鬼怪残酷、可悲可怖的人生故事。

15、文题为“魅力莫言”,你认为莫言的魅力源自哪里?(4分)

16、读完本文,你赞成重修莫言故居吗?为什么?(6分)

13、他的故居朴素得近乎寒酸,而他却不同意政府花大价钱重修;(2分)为自己取名莫言,远离人世间的吵闹,安静地沉思,找寻人类的终极意义。(2分)

14、作者认为故乡朴素的生活是莫言写作的源泉。(1分)“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罗列了莫言故居的景物,在后一句以“这里”来指代;(1分)而“漫天的红高粱”、“遍野的蛙鸣”、“鬼怪残酷、可悲可怖的人生故事”指的是莫言作品内容;(1分)“只有„„才能„„生长出„„弥漫着„„充满着”强调了故乡生活与莫言作品间的关系,指出故乡生活是莫言作品的唯一源泉。(1分)

15、①父亲的教诲

②“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

③淳朴的故乡生活

④找寻人类的终极意义,弘扬人性真善美的文学理想。(每条1分)

16、不赞成。(1分)莫言是个质朴的人,他不赞成重修,应尊重本人意愿;(1分)重修意在表示对作家的重视,真正的尊重应体现在作家文学理想的理解上,而不是获奖后的一味追捧,更不能以作家为赚钱的工具;(2分)文章作者参观莫言故居,加深了对莫言的认识。重修有可能不利于读者理解莫言及其作品。(2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莫言精神》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莫言的精神 莫言的精神品质 莫言的个人空间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莫言精神”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莫言精神"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689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