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

2015-12-19 02:47:4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一《2015泰州师说考核真题之主观论述题》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一
《2015泰州师说考核真题之主观论述题》

2015泰州师说考核真题之主观论述题

题型:以下两道论述题只需选择一题即可,根据相应的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字数500字,共100分。

实战真题:

1. 你能试着给同行们介绍什么是“复盘式”评课吗?复盘式评课的注意点有哪几方面?

2.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试结合自身教学案例详细说明。

3. 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有哪些?请你给出详细的分析。

4. 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论述评课的目的、意义与功能。

5. 什么是追问式评课?试结合自身教学案例详细说明。

6. 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情,详细阐述追问式评课关注的“一个核心”、“四个维度”。

7. 为何要进行追问式评课?试结合自身教学案例详细说明。

8. 如何用追问式评课消解教师的“自恋”情结?试着详细阐述你将如何进行追问式评课。

9. 追问式评课对评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课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要能够通过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最终把正确的做法呈现给大家,让大家得到启示。请你简要阐述追问式评课的步骤。

10. 在机械实训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能不用你讲的方法加工零件?”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的方法也可以。”学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方法很好,用你的方法加工零件吧。”老师高兴地说。果然,这个孩子加工的零件都能达到零件

图纸要求。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11. 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请你详细设计一节你认为的好课。

12. 教师开展课例研究,一般要注意些什么?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

13. 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有哪些?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或经验详细说明。

14.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15. 一位老师上完课之后,写了一篇教学反思,并且发表了,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例研究?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16. 一位老师上课,教研组听课;提出修改意见,这位老师二次上课;大家又提出意见,这位老师再次上课。最后大家形成研究报告。这是不是课例研究?谈谈你的看法。谈谈你的看法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17. 课例研究与评课的区别在哪里?请你结合实际的经历详细分析。

18.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看,有哪些类型?并详细阐述每一种类型的特点。

19. 开发校本课程有哪些基本路径?试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20.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请你谈谈开发校本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的价值。

21. 一门校本课程应该包括哪些要素?请对每一个要素进行细致地阐述。

22. 请你谈谈你对校本课程的看法或介绍你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

23. 泰州市教育局开展的“教育大阅读”活动,重在五个融合,分别为哪五个?请对每一个进行详细的阐述。

24. 一位哲人说过“阅读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结合自身的阅读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25. 锡山高中学生平均阅读量在600万,维扬实验小学平均阅读量2000万。学生的阅读要不要有量的要求,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充分的理由。

26. 结合你所教学的年段与学科,为学生推荐一本书,要写出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并且要讲清楚推荐的理由。

27. 谈谈你最喜欢的一本书?请对书的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给出喜欢的理由。

28. 以你所教的科目为例,说说你在电子白板中有哪些工具能提供你教学?(至少3种)。并对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29. 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你对信息检索的认识?信息检索的类型有哪些?

30.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及经验,谈谈如何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31. 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

32. 结合你的实际教学经验或者教学案例,谈谈你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考试怯场情况的?

33. 详细阐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和经

验谈谈你的认识。

34. 课题研究有哪些意义?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谈谈你将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35. 教学课题与教研课题有没有区别?谈谈你自身的实际看法。

36. 市级课题与省级课题在要求上有哪些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37. 如何做课题的的文献综述?结合你自身的实际课题研究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38. 课题的“中期成果”要填写五项,可以填写什么内容?课题的“终期成果”要填三项,填写什么成果呢?每一项内容重点填写什么?

39. 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历和经验,详细阐述教育日志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40. 文献综述报告有些内容?该如何进行这些内容的撰写?

41.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着结合自己身边的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42. 状元同学小学期间读了两遍《红楼梦》,有人认为小学生不该读,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看法?

43. 状元同学小学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本《家庭医生》,她就喜欢上了人体结构图,由此对医学产生了兴趣,请你谈谈兴趣对一个人成长的价值。

44. 状元同学小时候喜欢数学游戏,达到了着迷的程度,这种游戏对她后来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45. 状元同学幼儿园没有上最好的,小学没有上最好的,她的起点看上去很一般。这是不是意味着她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二
《辩课教研记录》

羊角中心学校辩课教研活动实录

组织单位:左权县教研室

活动地点:羊角中心学校

参加单位:羊角中心学校、拐儿中心学校

作课教师:霍亚玲(拐儿中心校教师)

辩课单位:羊角中心学校

主持人:常旭峰

实 录: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能够坐在一起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想我们的教师也一定能够把握这样一个研究、交流、学习、进步的契机。下面首先请霍老师做一个简要的课堂反思。

霍亚玲:各位老师,大家好!这节课我围绕“海伦〃凯勒为什么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作为课堂教学抓手,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紧紧抓住“不屈不挠”,让学生细读文本,学会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精神,使得学生对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有更加丰满的理解,力求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走进人物的内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我觉得还是比较欠缺,学生的朗读情感还是上不来。今天赶上这样的盛会,诚听各位老师的指导,有什么不妥

之处,也希望我们共同探讨,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霍老师!下面请各位老师针对霍老师的课进行一个简要的评析,以我便从中提取我们今天有不同见解,或必要进行辩课的辩题。

李美龙:霍老师的课给我们“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例,“抓关键词”理解人物感情,细读文本,读写结合,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田光明: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不屈不挠”展开文本解读,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很好的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宗旨。但是朗读效果不太明显,我认为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技巧方面有点欠缺,比如学生怎样就读出情感了,它是有方法的,必要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范读,但是课堂上,没有看到霍老师这样去做,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张睿华:霍老师的课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抓关键词”理解文本,“读写结合”渗透写话训练,都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赵晋国:霍老师的课很好,能给我们以更多的启发,好的地方我就不多说了。有一个地方我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霍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抓“关键词”的时候抓的不够细致,也不够全面,课堂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所以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学生的感情不容易上去。

郭 英:霍老师的教学语言十分流畅,衔接自然,这与霍老师的刻苦钻研教材是分不开的,有许多值得我去不断学习的地方。特别是

霍老师在课文结束的时候还设计了写话的训练,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渗透的地方。

王彩平:霍老师的课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恰当的引导,精心的朗读指导,适时的习作训练,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不断的磨练,去向霍老师学习。

王亚丽:作为一名新教师听了霍老师的课,我深有感触。霍老师的阅读课给了我一个新的启发,阅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有方法、有技巧,霍老师确实给了我启发。不过在课文结尾的时候,霍老师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让学生说就挺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张韩友:这节课霍老师的教学:“有方法”——抓关键词理解文本,体会情感;“有重点”——紧紧抓住“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不同的方式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的精神;“有特点”——读写结合,教学中很好的采用了补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屈不挠”,文末也有写话的练习。

主持人:听了各位老师的评述,我也有同感,霍老师的课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同时,各位老师在评述中多次提到了“读写结合”,那么“习作”训练应不应该渗透到阅读课当中?哪里需要渗透,怎么渗透?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话题举行一次辩课活动,希望各位老师通过争辩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下面请各位老师认真整理自己的观点,时间3分钟。

主持人:各位老师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请各位老师结合本节课和自己的课堂实践陈述自己的观点。

田光明:我认为我们每节课都应该渗透一些习作指导,因为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每节课都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习作指导,习作知识和习作指导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霍老师的这节课在朗读指导方面比较多,在听和些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赵晋国:我认为应该把习作指导和小练笔揉合在每节语文教学中,遣词造句、习作顺序、习作方法、习作技巧都属于习作指导。高年级语文课提供的素材多。比如这节课谈谈读后感,对人的评价了、续写、缩写、读书笔记、谈感受还可以填空白(省略号部分的)的方式进行训练,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内容可以丰富一些,形式多样,篇幅可长可短,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是学生达到想写会写的效果。

王彩平:我认为没有必要课课进行习作指导。因为每节课都有本节课的重点,比如本节课中霍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写出来,其实让学生说一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写下来。说到表达它可以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的基础是口头表达,所以表达要从说过开始,说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每节课要从学生的说开始培养。

李美龙:我觉得习作指导课课进行也是没有必要的,引导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习作,结合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新课程也提出应该淡化文体,小学阶段应避免习作方法的直接教学。因此,我认为习作指导应该在有值得指导的地方,且有习作素材的情况下进行适时指导,而不是盲目的课课指导,向

今天霍老师的课就没有值得练笔的地方,我们也不容易找到习作的训练点,像这样的课文就没有必要进行习作方面的指导。

张韩有:我认为习作指导应该在学生有习作欲望时才进行指导,只有在有习作欲望时,学生才能写出有创意的、富有有个性、有真情的作品。学生在不想习作或没有习作欲望时硬要求写,这样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学生有习作欲望或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习作指导。

郭 英:我也认为习作指导应该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当中。因为阅读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它也需要知识的传授,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需要不断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说,习作指导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促大,将习作指导化解到每节语文课的教学之中,例如今天霍老师的写感想也正是学生表达,倾诉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多练学生才能够善于表达。

张睿华:我也认为应该课课进行习作指导,因为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何化解这个难点呢,“读写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把小练笔溶入到每节阅读课的教学中,找准小练笔的训练点,因文制宜,一课一练,让学生能够训练一种新意志,锻炼一种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就逐渐的学会了表达,学生对作文就不会再望而生畏,所以习作指导应该渗透到每个阅读教学当中。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三
《语文课课例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唐宋诗中的物候》课例研究报告

一、选题背景

2011年3月7日至4月7日参加了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跟岗学习”而有机会到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跟岗学习,在余汉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听了公开课,开展了深刻的教学交流,写了诸多的教学反思,参与了多次教学研讨。在赞叹水果湖二中精英名师的同时,我不禁思考着一个越来越困扰我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当听到有的老师的课围绕着文本意义,翻来覆去地分析讲解,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我便想:我们为什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了解作者说了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这内容我们不说,学生就看不懂吗?我们告诉学生的,就一定是作者意义的真相吗?如果说这样的课有点偏左,那么下面的做法又有些偏右了。有一些课立足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抛开文本,在精神世界中引领学生遨游。我又想,一个单一文本如此处理确实体现出了深度,那么,如果连续数篇同主题的文字,总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又如何才能避免新的单调乏味呢?如果这相同主题的文本,在不同年级中出现,又该如何体现出思维点拨的梯度性?还有一些老师,从写作学的视角处理教材,偏好引领学生利用课文的示范功用,从谋篇布局上寻找可资借鉴的写作招式。面对这样的处理,我便想: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会是为了充当写作学样板,表达意义毕竟是作者最想落实的目标。 长久地胡思乱想、左搬右套、前学后仿,结果是现在的我越来越不会上课了、越来越不认识“我”了!面对着课文,常常是长久思考,却始终不敢轻易确定切入点,唯恐定位不准,损伤了文本的应有价值 。

我想,应该有一些老师,和我一样正在琢磨这类问题吧,所以利用这次课例研究的机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同时也把我在这次做课例的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想法与大家共享,也算是抛砖引玉吧,敬请不吝赐教。

二、课例的确定与教案的雏形

选定竺可桢的《唐宋诗中的物候》一文作为本次教学实践课的课例实为仓促,当时只是觉得说明文教学一般会显得单调枯燥,学生索然无味,老师无精打采。等到备课时查阅资料,才猛然发现原来这是一篇多么经典的课文,很多老师都上过这一课。经验告诉我,越是经典的课文越是难上。一篇篇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

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实录摆在我的面前,虽说丰富了我的备课,却也在无形中给了我沉重的压力。名师在前,好课在前,我实难超越,也无力超越。是选择依样画葫芦,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犹豫再三,我决定做我自己放手一试,因为我始终坚信: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

带着这样的信念出发,我开始了对教材的初次解读。按照备课习惯,我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三遍,文章太长,但内容知识很丰富、很吸引人: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及其作用;引用了大量的唐宋名家名诗句,说明了这些诗句的知识价值;提示了物候变化的规律。于是我很快拟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感情的朗读。2、通过学生小组互助,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依据“五步教学法”的教案设计方法,很快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初稿也形成了。

三、两次实践,两次反思

(一)第一次实践和反思

第一次实践课我选择了自己学校七(1)班,目的是想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教案中的问题与不足。我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四位老师参与了听课和评课。如我所愿,课上下来的确暴露了不少问题。

【自我反思】在落实“朗读文本,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时由于事先缺乏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很快做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接连几个学生的概括和我的不断指导花费了课堂上整整18分钟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内容显得仓促,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由交流的机会。

【评课反馈】1、对于“物候”这一科学术语学生难以理解,课前预习自学投入不够。2、概括能力是目前学生普遍缺乏的一种能力,可谓共性的难点,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训练,但作为公开课可暂避或不必大讲特讲,可以略讲。

(二)第二次实践和反思

第二次实践课正逢水果湖二中刚刚迎接武昌区教育局来校教学视导后,学校领导、备课组长、指导教师余老师、初一年级语文组听了我的课。授课班级是水果湖二中七年级最好的班七(8)班,所以整堂课很顺畅地进行了下来,学生发言积极,教学环节按部就班,没有任何意外,我的结束语几乎与下课铃声同步。尤其是发动学生自主动手、合作探究,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兴趣盎然。整堂课看似很圆满的结束了,可是我心里总隐隐觉得缺了点什么。果然教学研讨的时候,专家和同事们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指出了一些致命的问题。

【教学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比较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概括什么是物候及其作用的语句。

生:第2段末“物候就是„„的过程”,第1段末“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

师:我们能否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呢?

生: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霜、风、云、花、鸟的迁移变化过程,它能够帮助人们 了解大自然, 改造 大自然。

„„

师:本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唐宋诗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3-7段,完成下面的图表。(幻灯片展示)

生:浏览3-7段,动手填表。

„„

师:下面请六个小组分别公推一名代表,交流发言,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效果最好?

生:开始发言。

„„

师:现在大家交流一下:作者通过介绍唐宋诗中的物候知识,揭示出什么样的物候变化规律?要结合文章内容。

生:最后一段中“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

【教研组点评】1、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可是整堂课用在朗读和指导朗读上的时间太少。原因可能是教案不够细化,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忘记了朗读的教学要求。2、通过对课文的浏览,体会引用的唐宋诗句的知识价值,这一教学要求的落实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相应的词句,可是,也就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如果教师能追问一句“为什么”,学生的思考就会深刻一点。3、学生积极参与、展开小组合作,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有种华而不实。优点是,要学生思考的问题非常集中,处理教材比较方便,教学总路条理清晰,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五步教学法”值得肯定。

【专家点评】1、整堂课侧重的是让学生梳理课文的思想内容,没有注意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对作者构思上的探究、结构上的探究基本上没有,这样长此以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会有什么帮助。2、教师的提问很生硬肤浅,没有一个贯穿整堂课,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凸显出来。

【自我反思】

听了同行和专家们的评课,说实话我信心大挫。原本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没想到还是问题重重。要知道,我在自己学校从来没有这样全力以赴、绞尽脑汁地上过一节课。最要命的是这堂课暴露了我教学观念上的不成熟和对新课程标准的运用不准。“我们为什么要教课文,学生为什么要学课文。”一位专家提出的这个问题令我醍醐灌顶。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为了不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认为学课文没有意义,反正考试又不考课内的课文;为什么我们上了那么多年语文课,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没多大提高,尤其是作文水平还是在低处徘徊。语文课,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四、对症下药,重上井冈山

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后,我决定给这堂课的设计做一次“大手术”,该沿用的继续,该重来的坚决改进。

1、转变观念,以学定教。

这篇课文的结构内容很直观,学生能读懂但读不好;而唐宋诗中的句子意思则是难点,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因此要使学生“读好”、“读懂”,这就是这堂课我们该做的事情。

2、优化教学环节,寻找教学切入点

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文中哪些地方紧扣了题意“唐宋诗中的物候”?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来带动教学目标的实现。“物候”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应该是一个重点词语,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通过分析诗中包含的物候现象来实现教学目标。

3、重新定位、转换角色

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中力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给学生更多自由交流的机会。舍弃课件中教师给出的答案,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感悟、交流、小结;变老师单一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五、第三次说课

我按照重新修改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来进行说课,受到了导师的充分肯定,认为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个人反思】经过修改后的教案更趋于成熟,课堂教学环节更紧凑,教学目标的达成比较成功。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固守于教案的预设,对学生的生成和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启发性的引导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课堂上教师略显紧张和局促,有点放不开、不太自然。

六、课例研究的感想

“我们应该打造怎样的高效课堂?”在做本次课例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时时缠绕着我,挥之不去,迫使我做出自己的回答。对这一语文教学的带根本性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1、要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2、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有效的自学预习,而不是教师蛮干强迫学生接受。3、要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4、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5、课堂上要放手发动学生去互相探究,“兵教兵”才能更有效地教出优秀士兵。当然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一堂课一堂课地扎扎实实地去做。

课例研究的过程很艰辛,一次次否定自己的过程是当然很痛苦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更多,体验了更多,成熟了许多。也许这次执教的课仍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啊。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四
《课例研究》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五
《履职晋级培训课程《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考核试卷答案》

履职晋级培训课程《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考核试卷

答 案

考核时间120分钟,满分60分。

一、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

1、所谓教师的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教学的效率应该体现在关注课题的每一个环节上。〖×〗

3、新课程的理念提出,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消费者,这句话强调的不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应用中的选择权利,而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选择意识和选择作用。〖√〗

4、观课议课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 〗

5、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6、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教论学。〖×〗

7、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

8、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唯一的资源。〖×〗

9、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0、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实际、学科特点,有侧重地选择。〖√〗

二、简答题(共15分,每题5分)

简要回答问题。

1、概述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促进学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是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征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

的问题与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明晰教学思路,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2、概述什么是课堂预设。

答:教学预设是指为所有教学活动指定的构想过程,是在课堂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分析、策划的过程。

3、概述什么是问题式教学。

答: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突破了以讲授为主、按学科组织教学的封闭体系,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 取而代之是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辅之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让学生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研讨、交流、辩论、启发、从而探求真理,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思维和学习。

三、案例分析(共10分。)

阅读案例,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听韩军老师的课,这是第二次,听韩军老师的报告也是第二次。2004年8月,在江苏扬州宝应县实验小学,第一次参加新教育实验活动,第一次听韩军老师的报告,那场景至今还清晰地留在脑际:会场上,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理念、对教育思考与激情让我心灵震撼,而回程汽车上的韩军老师的腼腆又让我十分意外。2006年7月,在北京参加第六届新教育实验年会,韩军老师为大家做《致大雁》一课,由于会场的音响问题,听得不是十分清楚,但由于平时看了不少韩军老师的课堂实录,对他的课堂教学风格还是比较了解。当然,也知道大家对他的课的质疑。

韩军老师来到自己的家乡讲学,这将是登封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纪录。另外,学校几位老师自己尝试在教学中运用新语文教育理念,所以,我们更加重视这次活动。

韩军老师这次的课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报告是《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与教学法》及他对考试作文的研究。韩军老师做这节的课堂实录已经看过几次,但现场听却是第一次。这篇课文是比较长的现代诗,按照传统的教学,普通的老师上完这节课至少得用三到四个课时,但韩老师要只用一个课时,这更调起了大家胃口。一节课下来,我也觉得他的课有他独到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地方。

课的开始,韩老师以作者的口吻介绍作者的生平,刚开始觉得有点意思,但是越往后越觉得离谱,对八年级学生,不算太老的老师“亲切”地对孩子说“我们家是地主……”“我的保姆……”“后来,我参加了革命……”,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戏弄”呢?虽然孩子对那段历史是不太熟悉的,但他们毕竟还是有点历史知识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这样对待八年级的学生是有点瞎忽悠的感觉。

接着,韩军老师还是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充满激情的男声吟诵了几乎整篇的课文,这是他的长项,也是他课堂教学的特点,至少是在他的公开课上是这样的。韩老师的吟诵是十分有特点的,也是十分吸引人,包括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比较长,除了后半部分有两小部分没有吟诵外,其它全部吟诵,用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韩老师的吟诵,估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去关注课文,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欣赏语文的美。但是,他一个人的吟诵用了近半节课,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他是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练习的,如果站在新语文教育的立场上,他完全可以吟诵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去诵读、去品味,这才符合他的“举三反一”“美文吟诵”,在课堂上,如果只有老师的“举三”和“吟诵”,学生们怎么能得到“反一”和“感悟”。另外,这么长时间的老师“展示”,怎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在语文上?怎能保证学生能悟到东西?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正是如此,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时常转移,并游离于课堂之外。

对课文的理解,韩老师运用的是重点理解的方法。例如,开始一部分,通过让学生感悟“如果只要瓦菲、园地、石椅等词,而不要各词前边的修饰部分,大家觉得怎样?”告诉大家,欣赏诗歌不能只欣赏中心词还要欣赏修饰词,又通过对“匾”、“妹妹”、“新客”等的理解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家的陌生、对父母的情感、对大堰河的感情等,最后还通过对“紫色的灵魂”的理解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但是,在这一部分的开始,老师在吟诵之后,又用前边的办法,说“老师能倒背如流,大家信吗?”然后又装模作样地背一句、忘一句或者忘掉几词,这显然又是对学生智商的忽悠。另外,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的时候,只有个别甚至是极个别的学生参与了与老师的交

流和沟通,其他大多数的学生处于茫然、无所事事、顾左右而言他的状态,不知道这节课还能达到目的吗?这节课的效果会怎样呢?

当然,这节课是一节公开的课,学生和老师之间还没有达成默契,学生还不能因着老师的教学方法参与学习,我相信,在韩老师的常态课上,学生不会这么做的。我也更相信,韩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的质量是高的,效益是高的。再者,韩老师也说,他的教学重视举三反一,他用一节课的时间去教这节课,虽然学生的理解会显得浮浅,但后面的三节课(这节课的教育时间是四课时)给学生补充十三到十四篇的相关联的文章,这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也许他的课堂教学的奥妙正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后面三节课上……。

请根据以上案例回答:

1、本案例向我们诠释了什么问题?(5分)

答案要点: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往往最大。课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通常公开课、观摩课如果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称之为真实的课。

2、结合案例,请你简要谈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5分)

答案要点:简单说,“有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由于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对“有效课堂”的评价应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

(一)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它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

(二)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但不是关注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过渡是否自然,教学基本功如何,

而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即“以学论教”来评价教师。

(三)不以课堂容量论有效性高低。一堂课有效性的高低不以教师上了多少内容,讲评几张试卷,讲了几道例题。而是要关注学生学了多少,哪些能力、技能等到了提高,学生是否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四、活动设计(共15分)

从教材提供的范例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设计一个关于观课议课的活动方案。 要求:体现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及相关说明。

评分方向: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一般大致可以分成这几步:

(1)以教研组或教师小组为单位,确定观课议课主题。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艺术,教学情境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评价的艺术,教学方法与媒体的利用,课堂纪律控制与偶发事件处理,教师评价语言与肢体语言等。

(2)与做课教师沟通。观课议课教师与做课教师要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做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重点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等达成一致。

(3)学习相关理论。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方式查找相应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观课议课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学习。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学习理论。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一方面为做课教师的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议课的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而无深度。

(4)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设计观课记录表的目的是便于观课老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相关信息,提高观课的针对性,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观察。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召集有经验的教师围绕主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六
《课例及其撰写》

课例及其撰写

研究课例,撰写课例的主要作用有三点:第一,积累教学资料;第二,反思教学得失;第三,改进教学行为。

一、什么是课例

1、课例的定义

课例又叫教学课例。

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文本性材料叫做“课例”。如果写得较为完整,还可以叫做“课例研究报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例”等同于“课例研究报告”的说法,也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规范一点说,课例是什么: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课例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为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2、课例与几种常见教育文体的比较

第一、课例与论文的比较。在写作方式上,论文的写作通常采用严密推理和事实论证来支撑个人的论点,强调理性思辩和论述,一般运用演绎推理;课例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议论、说明等)客观描述课堂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提出疑问,引发思考,通常采用归纳方式,从具体到抽象。从目标上讲,论文以建立某种理论观点为指向,追求教育理论上的贡献;课例以事实陈述为主,旨在解决某种问题,改善教育实践。事实上,课例和论文常常联系在一起,为了论证某些论点成立,作者也常常利用具有某种明确倾向的课例作论据,而课例的撰写,特别是教师研究和反思时经常运用论文的手法。

课例可以成为论文的一部分,而论文并不一定包含课例。

第二、课例与教学设计的比较。从内涵上讲,教学设计都是事先构想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步骤,写在“教”之前,涉及到“做什么”,“如何做”

等问题;而课例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或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写在“教”之后,包括“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从写作上看,教学设计更倾向于说明,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课例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课例与教学设计具有一致性,课例描述的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状态,包括对教学设计实施流程及其变更、突发事件的处理、施教中的体悟等。

先有教学设计,后有课例;教学设计在课之前,课例在课之后。

第三、课例与教学实录的比较。二者在体例上非常相近,但教学实录强调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不包括反思和评价;而课例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有闻必录,还可以有反思、评价和结论。在写作方法上,教学实录已叙述教育事实为主,不发表个人议论;课例在写作上讲究夹叙夹议,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

教学实录保持价值中立;课例表达写作者立场。

第四、课例与教学案例的比较。

课例: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主要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它是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不仅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或者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

教学案例则又是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课例以课为本,案例以课为引。

附表:课例与公开课的区别

二、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课例必须把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学生在学习什么;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

“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

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2、常用操作模式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第二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第三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

第四种,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三、课例的写作格式

课例的写作体例一般包括:

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回答“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回答“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

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重点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实际上通常情况下,课例的表达形式就是: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的基本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有着形形色色不同的变式。下面的变式只是其中几种。

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在介绍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详尽场景加以叙述,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门思考和讨论。

课例1——生成的教学《和时间赛跑》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

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而要做到这点,教师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目标?《与时间赛跑》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的。

[教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篇散文------《和时间赛跑》。这是

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写的。有人说,他的散文总是发出淡淡的清香,像一杯茶。现在,一杯散发着清香的茶就放在大家面前,让我们用心去读课文,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去品味其中的味道。

(学生静静地读书)

师:你品出了什么味道?还可以说说你是从哪些事情哪些语句中

体味出来的。

生:林清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你能很快地读出最精髓的东西,我真佩服你。

生:我知道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我读了以后,心情总在变化。有时难受,有时开心。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七
《信息技术课例》

信息技术课例分析

教学片段:《放映幻灯片》

教师:展示一份电子演示文稿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一组介绍学校操场的电子幻灯片,图文并茂,展示的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例中,有几张给人的印象很深刻(每次展示时都先展示一张空白的页面,却又有动画效果)。

学生:(表情)一脸惊喜,却带着几分疑惑(我们学过的幻灯片中自定义动画,不是要有对象吗?怎么空白的幻灯片也能设置动画?)

教师:(看出学生的心思,微笑)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制作的幻灯片怎么样?我们已经学过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你能对老师制作的演示文稿提几点意见吗?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说实话!

学生A:老师,您制作的很漂亮!

学生B:老师,您制作的比我的好!

学生C:老师,您制作的版面很整洁!

„„

学生G:老师,您为什么有几张幻灯片放出来是空白的,却还有动画效果呢?

教师:(微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大家发现了老师的许多优点,当然,李茂然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好,他观察得很仔细,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放映幻灯片》)。(接下来教师做必要的说明,并强调要设置华灯片的放映必须先要作好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样式文稿)。

学生:(表情)同意老师的说法,准备快速作出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

学生:积极上机操作,努力用所学知识制作最完美的演示文稿。

〖评析〗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一开始上课到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积极主动地上机操作练习,一直被老师吸引着。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学生才真正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信息技术课例分析及学生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认识鼠标,了解鼠标的结构和种类。初步感受用鼠标进行操作,即单击和指向操作。了解桌面的组成。

2. 技能目标:会正确使用开启和关闭电脑。提高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电脑操作习惯。

二、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即使有也只知道一些皮毛,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简单了解和开机关机的方法,跃然简单但对未接触过电脑的农村孩子来说,也是一件难事,所以要耐心的来教他们,要他们掌握正确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 教学重点分析:

开机和关机的方法。鼠标的指向和单击操作。认识桌面。

四. 教学难点分析:

鼠标的单击操作。

五、教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导入

教师先带领全班同学做一个小游戏——我说你做。即:先由教师报出电脑的硬件名,由学生指出相应的位置。再由教师指着各硬件部分,询问学生他们的名称。两个人一组,互相检查对方的对错。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做错的同学要被搭档刮鼻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啊,我们就来和这位新朋友来个亲密接触,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它。

2、正课

(1)学会开机

打开电脑要注意开机的顺序:先打开显示器开关,再打开主机的电源开关。 (提示:在主机箱上一般有2个按钮,标有英文单词Power的是电源开关,标有英文单词Reset的是重新启动开关。)

(2)认识电脑桌面

屏幕上显示的整个区域就是“桌面”。它上面排着各种各样的图标,底部有“开始”按钮和任务栏。

(3)认识鼠标

启动Windows后,桌面上会出现一个小箭头,这就是鼠标指针。当你移动鼠标时,小箭头也随之在桌面上移动。

鼠标一般分为两键:左键和右键。有的中间还有一个小滚轮。

握鼠标的时候,手要自然放松,不要握得太紧,也不要将它拿起离开桌面

(4)学会关机

首先,在“开始”按钮中找到“关闭计算机”的命令。

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左键,选择“关闭”按钮。

稍等片刻,显示器变黑后,按下显示器上的电源开关,此时,关机完成 (提示:电脑自动关闭后,不要再按住主机电源开关。)

(5)让学生自由练习,一玩鼠标小游戏。

(6)让学生自评,检测一节课的上课情况。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体会并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我所处的大部分学生是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没有触过电脑,只有少部分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首先要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因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学习开机关机,正确的使用鼠标等操作,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要求同桌互助的办法,提供技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八
《“如何解读阅读课课例?”专题研讨综述》

“如何解读阅读课课例?”专题研讨综述

主持:崔成志 卓立子 整理:崔成志

《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5年11月27日晚7:30—9:00以“如何解读阅读课课例?”为题举行在线专题研讨活动。阅读课课例是指在进行阅读课教学中形成的成熟课例或课堂实录,再宽泛地讲课例是已形成的课堂实例,包括经过验证的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实录等。就“如何解读阅读课课例?”这个研讨话题,活动主持人卓立子老师邀请了江西程秀全、山东崔俊杰、江苏孙涛三位老师作为研讨嘉宾。在研讨嘉宾发表各自的精彩看法之后,广大的在线群友畅所欲言,积极互动,观点纷呈,气氛热烈。本次专题研讨对于研究和借鉴一些成功的阅读课例和课堂实录来解决当前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现将本次专题研讨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嘉宾解读,亮点纷呈

程秀全老师认为,成功典型的课堂实录,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课例解读,思维应是第一位的。这里的思维包括如何在充分理解把握文章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布局一堂课,由浅入深,让学生沿着台阶上。导入不仅在于引起兴趣,更在于为后面讲课铺垫。阅读课例解读的第二点是重点难点的突破,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紧接着程老师以曾经听过的徐晓彬老师的一节有关“对联写作指导课”为例,谈如何有创意的导入课题,并进一步借鉴授课老师的导入智慧与创新在课堂上的作用。课前,徐晓彬老师先向任课老师要了一份学生名单,然后选出八个名字,叫学生拿名字来对对子。这八个名字是:史晨茜、柯巧儿、刘芯蕊、侯筱钰、徐晴暄、缪雨枫、屈珺楠、朱怡然。学生进行配对,并对配对说明理由。学生成果展示:

巧尔——怡然(“然”与“尔”都是虚词,“巧”与“怡”者是形容词) 晨茜——雨枫(“茜”与“枫”都是植物,“晨”与“雨”都是自然现象) 芯蕊——晴暄(“芯”与“蕊”与植物有关,“晴”与“暄”与太阳有关) 筱钰——珺楠(“筱”与“楠”是植物,“钰”与“珺”属金玉;但这四个字并不能对上,要对上语序上应作调整,变成“筱钰”—“楠珺”或“钰筱”—“珺楠”)

程秀全老师认为徐晓彬老师的导入很用心,接近学生,一开始便引起学生兴趣,且贯穿了教学重点,这样的导入相当高妙,一方面由学生姓名导入,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状态;这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的要求。另一方面,把语文与生活二者联系起来,无形中让学生品味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这与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要求一致。再一方面,让学生体味名字中所包含着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感受文字的美妙,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目标相一致。

接着程老师举了一位老师《诗经·氓》的阅读课例,老师分析说男女主人公应是自由恋爱,一个是卖布的,一个是卖丝的,因为彼此交易而认识,由于交往得多而熟识。当然,也完全可能男子对女子有好感,于是专找女子换丝,有意接

近。两人见面次数多了,于是女子对男子产生好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生意之余,彼此还可能遮人眼目的到何处走走,玩玩,彼此感情逐步加深,便建立起了恋爱关系。然后,那老师说:联系到现代生活,何尝不是如此?男子见一卖奶茶的女子,心生好感,于是常去关顾生意,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便自然而然的多说几句话,或者有机会二人单独相处。最后程老师指出除了导入有思维之外,知识点的解读更见思维。

孙涛老师认为课例是一个具有某种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有教什么,怎么教,也有为何这么教,有撰写者的提炼、分析和组织。课例包含着撰写者典型的疑难问题,这个问题使他教学中长期感到疑惑,通过分析、解读试图解决它。阅读课课例就是把内涵缩小,只是指向语文学科的阅读。课例和教学实录又有不同,“如何解读阅读课课例?”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阅读课是什么样的课,阅读课课例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解读阅读课课例什么,我们怎么来解读。课例撰写者和解读者的理念有差别,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是不是先解读撰写者教材分析的理念?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从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出发,注重生生、师生双向多向交流,这是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课例解读时教材、编者、学生、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内容还是那个内容,方法还是那个方法,教师灵动的导入,可以使课堂飘逸精彩,让学生一点一点喜欢。所以导入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世界,师生有了交流的交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导入和作文的凤头一样,小巧、靓丽、引生注目,导入需要思维,知识点的解读更见思维之功。

阅读教学不能偏离学生生活,当前很多教学离学生很远,这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之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阅读教学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对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则要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双主体”落实到位,教学效果就会出来。阅读课例问题设计主张主问题设计,因为主问题设计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从题目入手,从文章结构入手,从文章主旨入手,从文章的联结点入手,从文章重点内容入手,这样教学集中、简洁,避免琐碎化。教材内容的取舍、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专长特点,这些都需要互相激烈争斗,获得最佳平衡,好课也就炼成了,只是想着自己好教,一定教不好。孙老师说他曾拿着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上两年课,但就是上不好,为什么?学生情况不一样,教师专业水平不一样,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平衡点才是自己的课堂。孙老师分享了浙江省富阳中学骆文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例,骆文俊坚持主问题设计,一节课紧紧围绕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多层次多角度展开,没有面面俱到,集中力量突破“豪放”意蕴,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学生朗读谈谈“豪放”体现在哪里?然后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1、写景气势磅礴。通过《唐宋词鉴赏辞典》和教材用词不同对比感受豪放的特点。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3、诵读指导,体会“淘”“ 乱”“ 穿”“ 拍”“ 卷”等词语。然后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最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孙老师最后指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语文课具有读、写、说、听,根据不同的阅读文体适当调整。

崔俊杰老师认为解读阅读课课例首先要明确指向“三观”的阅读课,指向写作技巧的阅读课,指向阅读技巧的阅读课。阅读教学过程中学情分析做得要到位,

教师要明确阅读课课例如何通过巧妙解读文本达到传授语文知识目标,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定教,以缺定教,以需定教,以考定教,从文章的语言表达、篇章结构、情感变化等方面去解读阅读文本。欣赏阅读课优秀课例,学习如何通过巧妙解读文本达到传授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读写能力的目标。阅读教学中朗诵是语文之一味,品味语言运用技巧又是一味,语文文本解读就要指向读写训练目标的达成。阅读课必须有“读”有“写”,有“品”有“悟”,有“思”有“感”,语文读写能力的形成来自这种语文味道的滋润。崔俊杰老师最后分享了他听过的许多经典记叙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感受,他指出许多老师对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极为重视,因为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而在写作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能否通过分析文本高屋建瓴,带学生一起总结到“术”的高度,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在自己作文里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细节描写“规程”。

群友撷华,精彩碰撞

周国新老师认为“如何解读阅读课课例?”即如何分析名课、经典课的角度和方法。阅读课例解读思维是根,导只是铺垫,耗时越短越好。周老师分享了陈剑泉老师提供的国外教学《灰姑娘》一个阅读教学课例,指出其非语文化太重,就是一节政治课,没有语言只有人生教育,弊端多多。周老师很推崇陈剑泉老师的观点:一、语言运用思维是语文思维;二、阅读鉴赏思维是语文思维;三、表达交流思维是语文思维;四、人格建构思维是语文思维。

胡志峰老师认为解读课堂实录,还是要从阅读教学本身来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的方法、教学策略等都应在阅读教学范围之列。成功的实录,典型的实录,应该是在阅读教学理念上比较成熟的例子。胡老师也认为阅读课例的解读,思维是第一,即阅读的理念,而阅读的理念,根本的是为何而教,基于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去教。胡老师举了熊芳芳老师的《七根火柴》课例,指出熊老师在方法指导的时候,是基于人物分析方法的指导,在教学策略上,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人物分析方法的运用。胡老师认为熊芳芳老师的这一课例既关注了学情,又关注学法指导,还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解读课例,首先要看教师是如何处理好教材、教法与学情、学法的结合,从教材、教法与学情、学法的结合中思考教师的教学思维。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教材的处理与教法的运用,一定要关注教师是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看课例不能只看教师如何教,还要看学生的表现,从中明晰学情,也就能明白教师会如何设计。

王宏兴老师以为“如何解读阅读课课例?”首先要弄清“阅读课的精彩该在哪里?”“阅读课的课型到底有哪些?” “阅读课还与写作有关吗?”这些基本问题。王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也应有其思维及思路在,理念指导行动,思维决定阅读的品质。基于学情分析的思维方有效,导入既是激发兴趣,更是在驾驭思维。导入好,有时思维也就跟着它水到渠成,思维碰撞后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黄听松老师主张阅读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吴正鹏老师认为其实导入无定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方为最好。导入的设置一定要有学生意识,从学生立场出发。

梁立强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导入要把握住激发兴趣和与文本结合、与学习目标结合的原则,做到形式创新。文体不同,方法也应当有所差异,解读课例要看撰写者教材分析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切入点的设计,阅读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运用的评价是否恰当等等 。

卓立子老师认为看课例,解读课例,还要解读课例是否具有语文味和语文性。“字词句品味”当是课堂的主体风貌。字词句,一字一句,字尽其妙,句尽其巧,一词一句总关情理,一句一段牵连内涵,力透纸背。“字词句品味”要定点清除,定时体验,定位分析,一点一词,一句一行,组点成线,连线成面,师生、文本、编者多向对话,立体体验,激活场效应,阅读鉴赏要在纵深处开掘;“字词句品味”学习重在体验、重在过程,力在组合,学习知一是一,知二是二,以一带二,举一反三,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点点滴滴,以少聚多,聚多成类,聚类成群,聚沙成丘;“字词句品味”利用涵咏式诵读,体味式感受,体验式参与,对话式交流等多样手段。“朗诵”当为课堂的基本风景,而文本体式是确定阅读内容和课堂结构的依据。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体式,灵活地把文本体式作为课堂结构营造和学习过程运作的凭借和手段,恰当诠释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和内涵。解读阅读课例是为了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读和写是语文最重要之事。

课例解读,把握“五度”

群友互动的后续阶段,崔成志老师谈了阅读课课例解读应关注的五个“度”, 兹录如下:

一、看阅读教学课例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度”

阅读教学课例:一位执教者在教学《雨铃霖》一课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一生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听完后进行点评。(提问点评同学)你以前有没有学过柳永的诗歌呢?是不是喜欢过他的诗句?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读一读,行不行?随后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清秋节”,“伤离别”是对上片的概括,再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否多余?“自古”有何意味? “应是”“便纵有”有何意味?

学生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不具备思考价值,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效果很可能是原地踏步。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即问题的难易应适度。

二、看阅读教学课例设计的层次性是否有“梯度”

阅读教学课例:一位执教者在教学《祝福》时,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教学中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以“语”导入。鲁迅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今天我们就以语言为突破口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第二环节:以“语”探究。品味祥林嫂四次参与“祝福”时人们的态度(姑且认可——受到冷落——仍遭排斥——不被宽恕),探究人们的态度给祥林嫂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变化(姑且认可——勤快而满足,受到冷落——清闲而疑惑,仍遭排斥——闲着而叹息,不被宽恕——失神而胆怯),讨论并分析祥林嫂与“我”的一段对话(祥林嫂眼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却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三环节:揭示主题。学生总结发言,教师概括:这是一个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的社会。这个社会上的人有的笑吟吟,有的皱着眉,有的都在明中暗中咬祥林嫂一口。祥林嫂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最终还是葬送于比死亡更恐怖的毁灭中,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第四环节:以“读”设题。1.推荐阅读鲁迅的作品,如

《狂人日记》。2.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请写一段祥林嫂的梦境。

四个环节(以“语”导入,以“语”探究,揭示主题,以“读”设题)三个主问题(品味祥林嫂四次参与“祝福”时人们的态度,探究人们的态度给祥林嫂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变化,讨论并分析祥林嫂与“我”的一段对话),通过层层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赏析形象,品味语言”这一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置能引起学生共鸣和感兴趣的情境,并采用阶梯设疑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层层推进。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看阅读教学课例设计时提问的对象是否有“广度”

阅读教学课例: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往往采用的是借班上课,执教者不认识班级学生,学生对执教教师也感到陌生。执教教师在教学中提问时往往只有少数几个成绩好或胆子大的举手的学生。教师为了不影响进度往往只对少数几个人反反复复提问。

教师只对少数几个学生进行提问,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充当听众甚至是看热闹,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懒得思考和参与,有些基础稍差的同学可能就会干脆放弃思考分心做其他事情,造成两级分化。因此,阅读教学设计要体现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阅读教学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的学生,从而使课堂提问对象覆盖面更广。一般来说,简单的筛选信息型题目可以让基础稍弱的学生回答;理解归纳型题目可以让中等生回答;赏析探究型题目可以针对优等生,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深信“我能行”“我是最优秀的”。

四、看阅读教学课例设计时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开放度”

阅读教学课例:在教学《雷雨》时,一位执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探究题,让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雷雨》戏剧语言,从人物语言个性化角度,解析哪一个版本更好”。兹引如下:

(1)(原版)周朴园:不,不用,谢谢你。

(人教版)(改版)(连忙)周朴园:不,不,不用。

(2)(原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人教版)(改版)鲁侍萍:(没有了“傻”字。)

这一设计原本很好,很有探究的意义。本以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孰不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九
《第二单元 课例解读》

第二单元 民风民俗

北京的春节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熊海滨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师:好,看老师写课题。“北”啊,右边在写的时候,稍微高一些,会更好看。节字请大家注意,它的最后一笔,咱们如果留出一个小尖儿,会更好看一些。咱们一起读课题。起。

生齐:北京的春节。

师:想不想去了解北京的春是怎么样的呢?

生:想。

师:好的,请你一起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熊老师请你们认真地默读课文,看一看他们照老北京的规矩,他们的春节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第二个呢,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师: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别放过。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熊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先说。

生一: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热闹。

师:这是你的感受。你呢?

生二: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有趣。

生三: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和谐。

师:啊,最后一位的男同学。给他一个话筒。来。

生四:我,我认为那个北京的春节它非常热闹,还有哪个非常得(没听清)。

师:请坐,其实老师第一课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老北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还有喜庆。

师: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而又喜庆的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生齐:好。

师:这遍读啊,熊老师还是让你们默读,但是,明显地和第一遍不一样了,这遍默读请你们注意,快速地浏览,看看繁吵美丽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把他的时间找出来,这里面的时间段啊,写得特点详细,你可以在旁边做上一个记号。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咱们北师附小的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腊八。

师:对,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

生:腊八蒜。

师:接下去就到了什么日子?

生:腊月二十三。

师:对,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个小年呐,其实就是春节前的彩排。小年一过,人们就更忙了,转眼间人们就来到了

生齐:除夕。

师:对,除夕可是我们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了,非常热闹和喜庆,大家都围在一起乐呵。乐呵一节以后,就来到了农历的新年,我们把他叫

生齐: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啊,人们可以访客,拜年,还在家里待客,逛庙会等等这些,尽情地去享乐。最后一般是在什么时候XX的?

生齐:正月初六。

师:正月初六。这个日子一过啊,一转眼,元宵上市了,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这就到了

生齐:正月十五。

师:正月十五,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九,等寒冬XX的时候,春节可就算是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如果说有谁没画下来的话,你可以在下面偷偷地把它画上去。 师:这时间啦,XXX,你发现了什么目的?

生:这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发现得很好。还有谁想说吗?这个男孩,好。

生:我发现用时间顺序写,写得十分辛苦。

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北京到春节有七天的风俗,这七天风俗,老舍先生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得到吗?

师:好,请那个男孩,拿着话筒说。

生:我觉得第一个他就是写的腊八。因为,腊八他是分了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腊八的时候大家要熬腊八粥,吃腊八菜。

师:除了腊八呢?你只要说出是哪个时间段就行了。还想说吗?还想说就请说。好,你说说看。

生:我,我想的不同,我觉得他还写了除夕。

师:很好,还有谁发现了。有话筒的同学拿起话筒来说,哦,还是你,你来吧,没关系,就你说吧。

生:他还写了正月初一。

师:嗯。还有没有?你们俩既然都站起来了,继续说。

生:他还写了正月十五。

师:好的。你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这四个部分,都被你们一一地给找出来。下面呐,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四个部分。我们就按顺序好吗?你们这两个组呢,你们负责研究腊八,这两个组负责研究除夕,你们这里中间虽然隔了一条河,没关系,你们也可以合作研究,你们研究的是正月初一,这两个组,你们研究的是正月十五。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研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详细写的什么?说得如何?哪里写得好,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你们可以自己先思考一下,如果觉得合作成功的话,大家就围在一块儿,分好工,谁愿意说给大家听,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

师:开始吧。

师:如果觉得自己思考好了,你们整个组可以到一块儿商量商量,整个大组可以到一块儿。

师:需不需要熊老师帮忙?都不需要啊。

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分工的?

师:看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我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你们到底讨论得怎么样了,怎么样,我们来交流交流。请大家注意,我们下面的交流啊,采用一个比赛的形式,听得懂PK吗?

生:听得懂。

师:我们就来PK PK,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分在四个队,研究腊八的就是腊八队,那你们研究的是除夕,当然就是(生:除夕队。)除夕队了。

师:好,给你们准备好了XX。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可要听好竞赛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个部分的内容。另外呢,比如说你们腊八除啊,你觉得你对他们研究的内容感兴趣,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提得有价值提得好,也可以加分。明白了吗?

生:明白,明白了。

师:好,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第一轮非常简单。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详细写了什么?如果说得好,就为本组先得到第一分。哪组先来?

师:好,除夕队你来。抢得第一个机会。你来说说看。

生:嗯,我不用除夕。除夕它主要表现了„„,就是一些贴对联,吃年饭,首先还要放鞭炮,就是最后还要吃团圆饭。

师:说完了?

生:嗯。

师:有补充吗?来,你说。

生:最后还要守岁。

师:他这个说得好,守岁。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好,你说说看。

生:在过去有一种怪物,叫岁,就是在除夕的时候,经常来吃小孩,或是说捣乱,给小孩子压岁钱,在旁边守着岁爷爷,就可以避邪,不被给岁吃了。还有一个就是守着XX不会掉,防止岁来捣乱。

师:据说呀,守岁,年老的人他们分析是„„的意思,年青人守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你真了不起,连我们中华的传统习俗都了解得这么清楚。你看,刚才是除夕队抢到了一分。然后,刚才,解决守岁问题的是哪个队啊?

生:正月十五。

师:哦,正月十五队,你们也得到了一分。就是要这样来抢。好,继续。除夕完了,下面谁来抢?哪个组?你们这组的,你们是?

生:我们是腊八队。

师:你说说看。

生:腊八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腊八粥的制作方法还有腊八饭的制作方法。

师:你讲得也非常清楚,腊八队也得到一分。咱们继续,哪个队?好,你们来。

生:那个,在正月初一的„„,就是正月初一休息,拜年,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举办各种庙会,让人们看。

师:好,正月初一队,也得到了第一分。刚才还有哪个队没有说自己这一部分的?正月十五是吗?好,你来说说看。

生: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街上的老树要挂起灯来,家家户户也要挂灯,大家还要吃元宵。

师:说得挺好的,也加上一分。通过第一轮小小的测试,你瞧,现在领先的是正月十五队。接下来熊老师的任务就是给你们评分,看哪些同学能够抢得好,抢得快,回答回答好,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我们先从哪个部分开始?看,除夕举手的人最多,你们抢到第一个机会,开始。 生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这一块写出了除夕的味道。

师:很好,味道。继续呀。

生二: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要回家来吃团圆饭。是写出了团圆情,是深深的情。

师:情,体会的真好。这组决不把机会让给其它组。

生三:男女老少„„然后我觉得这个写出那个除夕的声音。

师:说得非常好,不过帮你纠正一个字音,是“间”(四声)断,还是“间”(一声)断?

生:间断(四声)。

师:你再读一读,再读一读这段。

生:男女老少

师:(打断这个学生)不对,我让那个女同学把这词再读一遍。是什么?

生:间断。(四声)

师:再读一遍,响亮地告诉大家。

生:间断(四声)。

师:很好。还有谁说,你来。你抢一个。

生:就是,我„„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会去睡觉,都要守岁。从这里看出来,那个所有的人,除了小孩子,用的语言非常详细。

师:非常地好,腊八队也加上一分。还有很多想说的是吗?是不是?

生:是。

师:那咱们一起走进这热闹喜庆的除夕之夜好吗?

生:好。

师:过年喽,爆竹声声迎„„,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

生: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开心放着鞭炮。

生: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欢庆。

生:我似乎看到人们在点着灯笼在那儿游玩。

生:我似乎看到全家一起在团聚。

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形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读

生接读。“家家户户„„”

师:看屏幕。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生接读。“除夕夜,家家„„”

师:这到底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生接读。“在外面做事的人„„”

师:我们一起感受到了

生:热闹(有人补充:喜庆)。

师:走出这热闹和喜庆的除夕之夜,下面我们该到哪个日子去呢?好,腊八队抢得最快,你先来。

生:嗯,就是我,我们腊八队里头(有点结巴,估计没准备好),这几句写得最好: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因为从这儿可以看出,那这农业展览会是品种多,然后还要品种全。所以那个粥充分体现了品种多„„

师:(未让学生说完)请等会儿说,你先说,他抢得快。

生:腊七腊八,冻死寒卧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因为老舍先生引用了一个(想了一下)就是俗语,(师:很好。)让大家清楚地明白,腊七腊八能把寒鸦给冻死。

师:我看你急不可耐了,你来说吧。

生:第一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这一句老舍先生写出了他对春节的盼望。

师:你们都发现得很好。腊八队要加上一分,除夕队要加上两分。还可以对他们发现的句子,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就是,就那个,就是那个,那个刘华刚刚说的,为什么不能把农业展览会,不能换成农贸市场什么的,别的意思。

师:他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我要给他加上两分,谁能回答,谁能回答,回答得好同样是两分。

生:老师,我能回答。因为农业展览会和农贸市场都是很热闹的,但是农业,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里边的东西可能会比农贸市场可能会更多一些。

师:呵呵,这是你很独特的体会。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生:吃过。

师:它是各种米和各种干果熬制成的。谁来介绍介绍,腊八粥有哪些米?你说。

生:腊八粥一般就是用,用大,最主要就是大米,还有紫米、黑米、绿豆、红豆,还有一些小米、蚕豆那种的配制而成的,具体配料可以变,但最终还是要放枣。

师:天呀,听你这么一说,熊老师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当这么多的农产品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词儿呢?

生一:我觉得我会想到更丰富多彩。

师:你呢?

生二:我觉得我会想到垂涎三尺。

师:而老舍先生却用了一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你感觉老舍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说话特别的

生:风趣幽默(一部分说风趣,一部分说幽默)。

师:好,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风趣幽默。这不是粥,起

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我们要为除夕队的这位男同学加上两分,他回答得特别精彩。还有吗?刚才他们发现的句子当中,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说说看,或者你有新的。

生:到年底„„(生读句子。)老舍先生写得又有色又有味,我看了之后都直流口水。 师:我非常高兴,你能有这样的感受,这就叫:透过文字看它的背后。你们还有自己的看法,是吗?我们要把机会让给这位,你看,他脖子伸得这么长?你来试试。

生:嗯,我想问得一个问题,我想问个问,我想问得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方法来形容一下它的颜色的味儿,为啥非得要把它的颜色比喻成翡翠,不能比喻成别的东西?

师:毫不犹豫,先给你加上两分,你是什么队的?

生:正月十五。

师:这个问提得太好了。

生:因为翡翠它是非常透亮的,而且呢蒜也是绿色的,所以呢比喻成翡翠是更可以体现出那个蒜的漂亮,酸也有些辣嘛,这是因为蒜的本身是带辣味儿的,所以要是带甜味儿的话就不上蒜了。

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篇十
《新课堂校本课例》

新课堂校本课例

学 科:备课组:设计人员: 谢莉

填表日期: 2011-5-10

邯郸市第赵苑中学教研室

填表说明

校本课例是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共同拟定教学设计方案、说明教学意图和教学策略,相互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教研组、教研室)对课例的讨论与评价等环节完成的。

1、“课堂教学设计”(表一)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预期)。要写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辅助手段的选用、教学课堂程序设计等方面内容。可采用循序渐进式、板块并列式、线索交替式等形式写课堂程序。要求:①要有较强的操作性。②理清教学思路。要划分教学环节、确定环节概念、阐释环节意义。③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研究个别差异。

2、“课堂实录”(表二)是记录实际教学场景(教学生成)。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与表现,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师预设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度,以及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的处理状况,对师生的双边活动进行理性的分析。

3、“教学反思”(表三)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包括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等方面。另外,要明确的问题指向: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教学情境问题等。 如:本课遇到了哪些教学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是如何预设的?问题是如何发生,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教学场景是怎样的?教学设计与实际进程的矛盾是什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4、校本课例评审标准及计分(表四)

按照评价标准填写。

表一 课堂教学设计

注:此表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可以附表。

表二 课堂实录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实录是不是课例 课堂实录与课例的区别 实录是不是课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这位老师的实录是不是课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694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