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

2015-12-19 05:14: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一《赏析《古都》 川端康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川端康成古都评论》,供大家学习参考。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一
《赏析《古都》 川端康成》

赏析《古都》

——重拾渐逝的古典美

川端康成凭借着《雪国》、《古都》、《千纸鹤》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川端康成一直都致力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探索,他的作品常常饱含着对日本古典美的怀念与追求,《雪国》讲得是岛村与艺伎驹子发生在雪国的情与爱,《古都》写得是千重子与苗子姐妹之间的悲伤离合以及古都中的人对旧事物的依恋,而《千纸鹤》讲述得却是三谷菊治与太田夫人以及夫人女儿文子之间爱的纠葛。在这三部作品中,每一部小说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一样东西,《雪国》中的艺伎、《古都》中的和服、《千纸鹤》中的茶道,艺伎、和服、茶道这些代表日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都在明治维新的浪潮中慢慢淡化,川端康成的小说正是为了唤醒民族精神的觉悟。

余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川端康成的语言,说到川端的语言是所有文学家中最柔软的。川端的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那么美在何处?《雪国》中的驹子虽为艺伎,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以致岛村每年都会来到雪国,此时的艺伎也不在是形式上的艺伎,精神上高于艺伎,情感上真于艺伎,可谓红颜知己。《千纸鹤》中,虽不乏乱伦内容,还有千加子左乳上巴掌大的黑痣,这些都不能算美,然而其中的情却是真的,如太田夫人对三谷菊治父亲的怀念致使错误的转移到菊治身上,还有文子为了不影响菊治,而把对菊治满满的爱埋在了心的最底层,选择了离爱最远的地方,只为守候心中最纯洁的爱。同样《古都》中对美的诠释也比比皆是,《古都》也是我最为欣赏小说,下面我将重温《古都》,重拾古都中渐去渐远的古典美。 《古都》的语言读来并不华丽,到显得异常的平淡,小说中以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居多,读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纯洁无暇的千重子、坚强耐劳的苗子、一心只为追古的太吉郎、吃苦耐劳有一定见解的秀男等众多形象都犹如眼前。读后我不禁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对自己生活过的厢西世界地追忆与再创造,写出了少男少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哪怕爱的结局是悲剧的,爱的希望在孕育中,正如文中结尾这样写到“也许这个人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但可怜的翠翠还是痴痴的等着------同样,《古都》也是川端康成对过

去生活的回忆,古都中着重刻画千重子、苗子两离散的姐妹,千重子成长于批发商之家,纯洁善良,但偶尔也会悲伤,苗子生长于北山杉的小村中,铸就了她坚强的性格,但在真爱来临之际又显得犹豫。除此之外,古都也描写了众多节日的场面,以及部分人不愿革新,仍保持着许多固有的传统方式。 《古都》由九个小部分组成,叙事严密,如果以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来说,小说讲述了千重子与苗子相知、相识的经过,如果以时间顺序来说,小说从春花写到秋色直到最后的冬天的花,两姐妹相认的经过均在一年的时间里得以完成,里面也产生了众多的误会,千重子与苗子虽生长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但作为双胞胎的两姐妹,无论外界环境怎样的磨炼,也无法改变其血溶于水的亲情,以致使秀男在祇园节上错把苗子当作千重子,还许下给她织腰带的诺言,以及后面苗子始终不愿承认秀男爱的是她,在她看来,她不过是千重子的幻影而以,因此,断定秀男爱得仍然是千重子小姐。另外,在一次时代节上,水木真一看见秀男和千重子在一起而吃了一大醋,其实他看见的千重子却是苗子,此时的苗子正被秀男所追求。这些误会也就导致了苗子始终不承认真实的自己,她认为自己不过是千重子的幻影而以,本属于自己应得的东西在她看来也是千重子的,这些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古都》中描写下的人、事、物大多都为旧人、旧事、旧物,其中以批发商太吉郎最为典型,可以说在这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呈现着川端康成的影子,对旧事物的捍卫,对新事物的排斥。如太吉郎在诉说古都之古时,这样说道:“没有比这古都的更古老了。这么美的东西,却没人愿意去画,只是临摹”。“就拿树来说吧,也没有什么古树比这京都的更古老的了,不是吗?”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太吉郎眼中的古都无疑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另外,他为了刺激自己的灵感来设计出新颖、华丽的画稿,曾借助麻药来摧残自己,为了改变平淡风格,他一人躲进了嵯峨的尼姑庵,也是为得到一些构图的灵感。并不是他不能改变自己,而是他对古典美理解的太深,正如他自己所说“已经是秋竹萧瑟的时分了,土墙倒塌的倒塌,倾斜的倾斜,大部分都剥落了,就像我这副模样啊。”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出太吉郎的放荡不羁,虽然年龄已老,但心不老,他还十分怀念年少时狎伎取乐的时候,因此两次去七轩茶馆,正如小说中这样写到:“太吉郎身上似乎依旧留有艺伎的香气,或许是艺伎的香水味。他感到自己仿佛变得年经了。”除些之外,古都中众多传统节日和寺院也可以说明古都之古,如祇园节、时代节、鞍马寺举行伐竹会和火节、京都“大字”篝火、下鸭

神社举行的越夏祭神等,寺院如:高雄的神护寺、槙尾的西明寺、栂尾的高山寺等。在风俗习惯上,炉灶没有拆掉(大部分人家都保留着),也许是普遍信奉灶神——灶王爷的缘故吧。各家的炉灶后面都供着镇火的神符,而且还排着布袋神。即使这样,古都同样受到了明治维新的影响,哪些代表日本文化的符合或许正在消亡,如龙村本是以织品闻名,然而外国人来这里却是为了看小型收音机,织品是古文化的代表,而收音机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符号,这里的对比明显表达了传统文化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机器文化,也表达了川端康成对现实的悲哀。

《古都》中的环境是美的,如文中多次出现枫树,以及枫树上的紫花丁,植物园樟树林荫道,平安神宫的樱花,人们采茶,过葵节,赏樱花,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同样也是美的,美的单纯无暇,如千重子对水木真一说“我想从清水寺去鸟瞰京城的暮景,想看看日落时的西山天色。”这种语言正写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结,语言很细腻,又不乏少女的调皮与任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千重子的单纯、快乐。水木真一在千重子看来只是画眉毛,涂口红的童男形象,当然这只是真一小时候,然而这种童真的形象却能一直留在千重子的心中,说明了虽然即将步入成人的世界,但他们的身心却依旧停留在少年。又如秀男曾说千重子美极了,却把她比作京都最风雅的佛像。一方面说明秀男对千重子狂热地喜欢,另一方面也反映新一代人的纯真,这样的比喻看起来不恰当,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是没有经过长久思考的结晶,是对爱最原始的呼唤。

《古都》中存在着大量的象征,其中也不乏对人生哲理性问题地思考。小说的开始便描绘出枫树上紫花丁盛开的情形,千重子想“上边和下边的紫花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紫花丁“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呢?千重子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又如饲养在古丹波壶里的金钟儿。壶中有琼楼玉宇,到处是美酒和山珍。金钟儿是千重子把它放进壶里的,可是紫花丁是怎样到这个如此狭窄的小天地来的呢?“那么,自己 呢?------”这一连串的自问,是否暗示了千重子是一个弃儿,“相见”与“相识”是否又暗示了自己还有一个同胞姐妹不能相认呢,在这里都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深地思考。我认为小说中最富魅力,理解最深的就要数《冬天的花》这最后一部分内容了,这部分内容始终围绕“幻影论”展开,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苗子所说得“我不愿意妨碍你的幸福,哪怕是一星半点。”在苗子看来,秀男无疑是把自己当作了千重子小姐,如果与秀男结合,就阻碍了千重子的幸福,另外,在她看来,“我虽然寂寞,

但我埋头劳动,我这个人性格倔强,比谁都更能劳动,就是好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苗子虽不在大富人家长大,但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人格,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愿作千重子的化身,这既是怕妨碍千重子的幸福,也对自己的坚持。当然,在这里节中也可以看出众多少女都具有的猜疑心里,如小说中就很明显得写到“睢你说的,那当然是和千重子小姐做姐妹啦,不过,只限于秀男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苗子其实已经爱上了秀男,只是鉴于秀男与千重子,千重子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才这样说,虽然很假,但假的可爱,更反映了少女初尝感情羞涩的复杂心理,刻画得可谓十分细腻,传神。

川端康成在《古都》中,用细腻、温柔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洋溢着古典香的古都美景图,刻画了生活在古都里的人们的真、善、美。不仅给明治维新后,日本民族精神特质丧失打了一针镇静剂,也给正处于信息文明中的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的憩园。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二
《浅析川端康成《古都》中千重子的悲哀美形象》

神精富丰子萤千示展为作物征象一这丁地花紫把地象形美哀悲的子重千中》都古《成康端川析浅:平包,月税

第2期

四季风景的美丽。作者对于日本各种风俗习惯和名

79

世界的艺术形象,含蓄委婉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痛苦心境,花与主人公相照。成了千重子身世的最好写

的纤细心理。经过作者这种有意识的主观化处理后,主、客合一,情景交融,从而达到了悲哀美的境界。千重子由花而想到自身,不断地感叹:“到底哪一株是自己呢?这两株花可曾见过面?又会不会有一天相遇呢?”如此凄婉的追问营造了小说人物的情感气氛,确立了小说的悲哀基调。也确立了千重子的悲哀美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花的涵义也越来越耐人寻味,到结尾,主人公先前的莫名惆怅得到了有

胜古迹的描写,散发出浓郁的纯朴恬淡、悠闲宁静的传统气息,与当代社会急功近利、躁动不安、唯利是图的世态人情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这种令人向往的桃花源式的传统只不过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并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罢了。在当时的日本,在传统文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环境下,作者在传统风俗民情受到当代社会强烈冲击的现实面前,也不由得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概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都》是一部思想艺术成就是很高的作品。它忠实地实践了作者对创作的美的追求,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深沉的感情。这部作品是他众多作品中最为优雅的一篇,在川端笔下,千重子是日本古典美的象征,她温柔、善良、优雅、娴淑,集日本女子传统美好品质于一身,但身上却又总是带

三、千重子悲哀美的象征

作者在干重子身上寄托的美学理想与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是分不开的。二战之后,由于日本是战败国家,而美国又为了其在远东的利益,派军进驻日本,致使日本人民备感失败的哀愁与屈辱,作者在《古都》中通过描写美军的驻地。传统文化的消失来表现其内心的忧伤与失望,并为此发出一种淡淡的哀鸣。千重子的悲哀也不仅仅是对自身的哀叹,它还寄托了作者感怀年华易逝,世事难料的惆怅。这也是川端康成对时代、对社会不满的独特反应方式。为了逃避内心对日本战败的失望及痛苦,川端康成便“一味的回归到了日本自古以来的悲哀之中”。《古都》的创作正是作者这种心态在艺术上的曲折表达。然而事实上,川端康成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干扰。这部作品在表达作者对日本古典艺术和传统美学无限留恋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无情现实面前的悲观态度。作者悲哀地看到,如千重子般具有日本传统女性美的女子,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年华老去,代表古典美的千重子,将是明日黄花了。小说按照四季景色的变化,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留有“古都”风采的自然风光,如写古都的春之明媚、夏之苍翠、秋之成熟、冬之清冷等,这些元不是作者对日本山川的赞美与崇拜,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川端康成采用白描手

着那么一股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所特有的。千重子与作者同为孤儿,却又远较作者幸运得多,作者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浓浓的哀思。川端康成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象征的手法,栩栩如生、真实细致地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哀伤、凄美的不幸少女千重子,使她成为文学作品中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不朽形象。她是川端康成数十年来心血的凝聚,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美的执著追求。川端康成本人也因之而成为“美的使徒”和“新的美的创造者”。该作品又是作者心理郁结的感情宣泄,是作者内心深处心灵的独白。这种精神上的深层痛苦,极富感染力,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痛苦。因此《古都》所表现的也是人类普遍的深层感情,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另外,《古都》是川端康成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到回归传统,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所写出的一篇佳作。作者适当地运用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同时又重新评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调适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使之从对立走向调和。从而使川端康成的作品既具有民族性、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与世界性。可以说,川端康成的作品既承袭了日本的传统,又打开了与西方文艺相接的大门。所以说,任何作家的任何作品,都应是立足于本民族之上的文学作品。只有踏实地踩在自己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风俗、民情之中,才能写出真正的惊世之作。

力印证,原来那两株紫花地丁便是姐妹俩生命的缩

影。

法来描绘具体对象、事物、情节,使一代古都在作者

的笔下更为具体、细致、纤巧,同时又具有作者主观上浓重细腻的感情色调,令人从内心里感受到日本

浅析川端康成《古都》中千重子的悲哀美形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税月, 包平

税月(贵州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包平(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4,6(2)0次

参考文献(5条)

1.川端康成 不灭的美 2000

2.孟昭毅 川端康成作品审美情趣演变轨迹3.叶渭渠 川端康成小说选 20004.王长喜 日本文学史 19905.川端康成 美的存在与发现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孟庆枢 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 -外国文学评论2002(3)

川端康成的《古都》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它不仅抒发了人与自然亲和的情愫,而且透过作品多重的美的阴翳,描述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战败后的严重缺失体验.文章认为,回归自然与传统的呼唤和把现实视作虚幻的自救是这部作品的主调.

2.期刊论文 范婷 两个人 两座城--沈从文《边城》与川端康成《古都》的平行比较 -文教资料2006(14)

作为中日两国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川端康成和他们笔下的两座"城"--<边城>和<古都>都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故事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地位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东方文学的经典进行具体地平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所认识.

3.期刊论文 任少云.REN Shao-yun 简析《古都》中的自然美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

川端康成是一位热情地、执着地追求芙的作家.他一贯热心地探索美,热心地表现美.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古都>,立足于本国文化传统,继承日本自平安朝<源氏物语>以来的古典美学,并结合西方的现代派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表现日本文化中特有的对自然美的偏爱.文章从季节感、色彩感和空灵感三个方面分析<古都>中无处不在、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进而探讨意蕴深刻、情景交融的自然美所蕴涵的象征意义,以及川端康成独特的日本美的精神.

4.期刊论文 蒋茂柏.门婕 由《古都》看川端康成文学的传统美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以敏锐的感受性、高超的叙事技巧,淋漓尽致的描写了日本的传统美.以其获奖代表作<古都>为例,这种传统美不仅仅体现为清新的自然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包括贯穿小说始终的淡淡哀愁.

5.期刊论文 李芯 川端康成的《古都》之美 -考试周刊2009(28)

川端康成的文学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日本文学传统中所特有的物哀、风雅和幽玄之美.本文通过对<古都>中自然描写的分析,力图揭示川端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之美,探索流淌在川端世界里的东方美.

6.学位论文 何晓芳 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初探——以《伊豆舞女》《雪国》《古都》为中心 2004

该文欲统观川端康成的一生及其作品来尝试着探讨一下他的精神世界,试图说明:川端把自己的情感倾诉到作品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净化.对于他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无上的精神寄托,也是一付治疗其心灵创伤的灵药.离开它,川端就会偏离人生的轨迹.青年时期的《伊豆舞女》、中年时期的《雪国》、老年时期的《古都》可以说贯穿了川端的一生,从这三部作品可以透视出他在各个时期的精神状况,因此该文就以这三部作品为中心.该文的主要构成如下:一、简单总结一下中日两国和该文有关的作家论、作品论方面的先行研究.二、介绍川端的生平及其经历造成的其文学创作中的两大潜流.三、通过分析三部作品里所蕴含的作家的精神世界来说明:文学创作对于川端来说具有情感净化的作用.没有了创作,他就在孤独痛苦中选择了死亡.《伊豆舞女》是川端20多岁时的重要作品.1918年的伊豆之行驱散了他被"孤儿禀性扭曲"的"令人窒息的忧郁".美丽的伊豆风光,纯洁无瑕的小舞女,充溢其间的青春气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纯情及其饱经痛苦的内心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得以洗涤的舒畅.《雪国》的创作历时十多年,是川端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文学创作趋于成熟的标志,被伊藤整称为"川端康成达到其顶点的现代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在这部作品里,他把自己20多岁的感情通过同样年轻的驹子向世人倾诉,而把自己中年人的徒劳感通过岛村向人们表达.《古都》是川端老年时期的重要作品,与其同时期的其他作品风格迥异,是作者服用大量安眠药,神志不清的状态下创造出的"异常产物".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或许才更能表达出老年川端内心深处的回归情结——回归自己,回归自然,回归日本.《古都》的主人公是孤儿,里面的爱情如同川端的其他许多作品,都是无果而终.《古都》里的人们生活在如画的景色里,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抚慰,得到寄托.川端提倡的回归日本就是回归日本的古典.而《古都》的舞台就是他所想探寻的日本的故乡——京都.人物情节也极具古色古韵.通过以上三部作品及其他许多作品可以看出:川端是在写自己,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意识不到的心灵深处的东西.从1925年《招魂祭一景》的评论首次公开发表至今的近80年的时间里,日本、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文学界,对川端康成及川端文学的研究都从未停止过.在这浩如烟海的、涉及文学、文化、心理、宗教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但愿该文能成为一滴水,为这个大海的波动献上一丝绵薄之力.

7.期刊论文 朱亚青.ZHU Ya-qing 传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读川端康成的《古都》有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川端康成在作品<古都>中切实追求传统,将日本民族的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和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对日本民族的热爱.让人领略日本习俗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情画意.

8.期刊论文 杨宇 浅析《古都》中的园林文化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7)

9.期刊论文 宋小娟.Song Xiaojuan 川端康成的《古都》与沈从文的《边城》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

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追溯,促成了其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气息;沈从文对故乡的热爱,造就了其乡土文学作品中浓厚的乡土色彩.两个不同流派的作品,却给人类似的感受:浓浓的地域风味,沉重的悲美情调.

10.期刊论文 李南.LI Nan 紫花地丁的隐喻——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川端康成的《古都》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

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并根据对川端康成的童年和旧时记忆的考察,对他的小说<吉都>进行了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紫花地丁的意象和不起眼的省略与空白的分析,发现在这看似婉约感人的姐妹情深的故事背后,隐伏的恰恰是令人骇异的骨肉相斥的丑陋原念--而这正是幼时被压抑在作者潜意识里的对他姐姐川端芳子的敌意的替代物.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5日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三
《解读川端康成》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 2010—2011学年第 2 学期

学 院: 动物科技学院 课程名称: 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学分: 2 学号姓名: 15109121 陈睿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考核内容: 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评 语: 日本文学论文《试论川端康成的古都》从《古都》的人物描写、《古都》的文学色彩来说明日本文学社会功能、日

本文学的特色、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古都》存在的不足之处等方面描写了日本文学的特点,具有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日本文学有较深刻认识。但是只写表面现象,在深入分析研究问题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用文学评论、美学和比较文化的观点,分析掌

握日本文学的特点是学习日本文学的捷径。

成绩:

教师签名:

时间: 2011.6.15

试论川端康成的《古都》

动科院 15109121 陈睿

摘要:《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川端康成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作者把自己的关注、同情与哀叹,都给予她们,写了她们的辛酸身世和纯洁爱情,还写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在寂静中开始,在寂静中结束,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浓重的凄凉的意境,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悬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见等社会现状,也表现了日本人民的纯朴和善良的情感。

关键词:古都、日本传统美、自然意象、哀愁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千鹤》和《古都》“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古都》不如他的《雪国》和《千鹤》名气响亮,但我觉得在表现日本文学的古典美方面,它却是独具一格的。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读罢此书真切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美感和思绪,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本论

一、川端康成简介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古都》内容提要

佐田千重子是佐田太吉郎与佐野阿繁夫妇的女儿,这对夫妇在京都开了一间店经营和服批发生意。千重子现在20岁了,好多年来都已经知道她是太吉郎与阿繁所认养的弃婴。在八坂神社的一次偶然遭逢,使千重子知道她有一位双胞胎姐妹苗子,并知道苗子住在京都背面北山的杉村,而且工作在北山之北的杉林区。千重子和苗子十分相似的外貌把手织机店“大友”的长男大野秀男给搞糊涂了。秀男是一位日本传统的编织工,也是千重子的暗中追求者。秀男由于地位差距而不敢向千重子表达爱意,转而追求苗子,被苗子婉拒,因为苗子知道秀男心中爱慕的是千重子。 最后千重子依据日本传统的媒妁之言相亲,招赘同业大店“水木商店”的长子水木龙助进门,希望借由龙助的商业经营能力来帮助扶持太吉郎与阿繁夫妇早已经营不善的和服批发生意,而龙助的弟弟真一是千重子儿时的玩伴。不管人情世故如何的变化,有古都之称的京都,还是一如往常底随春夏秋冬的变化在历史中流转

三、读《古都》有感

川端康成《古都》这部小说中的思想基调是虚无和幽玄。他把这对孪生姊妹襁褓中的分离和成人后的重聚加以情感化的处理,使两个人物始终陷在缥缈、缠绵的感伤之中。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她们微妙、细腻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活动来突出虚无思想的主旨。千重子每每出现,她心头总有种解不开、剪不断的“一缕淡淡的寂寞情绪”,“一股难以名状的的痛楚”。她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他增添了“新的哀伤”。苗子总是为一种“幻灭”感所主宰,就连自己的双胞胎姐妹也被她看成“幻影”。虚无思想在太吉郎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他无法忍受尘世的烦扰,总想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躲起来。他的思想是贫血的,他的志趣是颓废的。面对娇艳的郁金香,秀男赞美它“开花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整个生命却是灿烂的”,而太吉郎却无法理解秀男“花是活的”这句话的含义,一再强调,“花太多了,我有点厌烦”,并得出“色彩过分鲜艳,反而令人感到索然无味”的结论。他把自己自嘲为剥落的土墙,“倒塌的倒塌,倾斜的倾斜”。这是一个一生都不得志的失意老人的顾影自怜,是一个追求古典美的失败者和生意萧条的经营者的自怨自艾。总之,作品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感情和思绪的描写给人一种时世无常、缥缈无迹的感觉,体现出作者的虚无思想和颓废情感。

我的收获

读川端康成的《古都》能感受到清馨、淡雅的情感 和幽深、玄妙的眷恋。文字中充满了哀怨的传统美。虚无思想、幽玄理念以及物哀、自然美的审美情趣的艺术画卷展现在我的面前,让人意犹未尽。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第5期

2、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小说选》,

3、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四
《古都 川端康成——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

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论人物,我最欣赏的就是千重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

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也许正是这淡然的悲感造就了这篇文章的不平凡。也许是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使他形成了感伤的写作风格。在古都里,并非所有都那样随和人意,不是所有都那么美满。即便如此,这里的一切也都在进行着……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五
《传统美的委婉哀歌_浅析川端康成的_古都_》

名作欣赏

外国文学

"

传统美的委婉哀歌

———浅析川端康成的《古都》

□唐新艳

赵佳舒(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关键词:古都传统美

哀愁

悲伤

要: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

化濒临衰落的境地。因传统的衰亡感到哀伤和痛苦的川端康成构思了一部以京都为背景、反映日本的传统美的名作《古都》。

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川端

康成所说的“古都,当然指的就是京都”。对于日本人来说,千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故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作乡,烂熟的千年王朝文化已经熏染出日本人特有的品,营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对日本的传统美的精审美情趣。《古都》就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展示了细刻画及日本传统文学的继承,使其成为日本文坛京都美丽的自然风情、温厚的传统底蕴。

上的一代大师,尤其是对日本传统美的描绘为他赢得了世界的称誉。川端是一位积极的文学探索者和二

美的追求者,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使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早年《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积极参加了新感觉派的文学活动,并且成为这一文索,伴随着季节的变化,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学派别的理论旗手。川端康成在创作了几篇新感觉的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古都》的故的小说之后,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新感觉的气质和才事情节并不是很强,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华,便把目光投向日本传统的文学,寻找新的文学事,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支撑点。同时,他还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学创作手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塑造了两位美丽、法,尤其是意识流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善良的少女,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作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了日本的整个社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从小分离的孪生姐妹相认、分会,这种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离的故事中穿插了姐妹俩与织匠秀男以及真一、龙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濒临衰落的助兄弟的真挚朦胧的爱情。

境地。战后的京都早已染上了衰亡的色彩,传统京千重子是京都一家丝绸商娇生惯养的小姐,从都的衰亡令川端感到哀伤和痛苦。“日本的战败也小深受父母的宠爱,具有优雅的贵族气质和温柔的加深了我的凄凉。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死去了,自己性格。很久之前她就从父母的口中得知自己并非亲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秋雨浸湿,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生女。聪慧的千重子隐约感到自己弃儿的身世,陷没,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哀的叹息。”①从早期的文学创入了无尽的哀伤。春天,是一个感伤的季节。院里作开始,川端康成就在努力地探寻自己文学的坐枫树洞的两株上下相距约一尺的紫地丁,勾起了千标——

—传统的日本美,《雪国》的问世标志着川端

重子孤单、寂寞的哀伤,每年都会开花的地丁让千康成这种文学风格的成熟。川端努力表现日本传统美重子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与此同时,“孤单”的文学自觉在二战结束之后表现得更加强烈。

的情绪也袭上了她的心头。日本人认为紫色是尊

川端康成几次游历京都,对京都的民俗风物表贵、高雅的颜色,象征着易变、虚幻,带有哀伤的现了极大的关注。战后,出于对传统的日本美和文色彩,而且它还“有一种‘因缘’的意味,常常以化精神的切实追求,川端康成试图构思一部以京都紫色作为恋人的象征”②。这两株紫色地丁为下面为背景的小说,反映日本的传统美,这就是《古千重子孪生的妹妹———苗子的出场做了铺垫,也暗都》。《古都》是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

示了她们最终因为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的悬殊不得

MZXS

8/2008

113

22-167

CN14-1034/I

名作欣赏

外国文学

不分离的哀伤。千重子淡淡的哀愁,纤细敏锐的心灵触觉构成了小说的主基调。紫花地丁也就成为展示小说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线索,成为姐妹俩悲伤命运的象征。作者本意是写一部恋爱小说,这两棵紫色地丁也就暗示了千重子与真一之间纯洁、朦胧的情感,后来却发展成了孪生姐妹相认的故事,成为从小分离的两姐妹的象征,这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这是我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川端强调说:“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③

千重子一直为自己的弃儿身世悲伤、不安,春天飘零的落花引起的伤春之情更增添了她的忧伤。夏天的京都是满眼的绿色,千重子与朋友一起去北山看杉林,她的朋友发现在劳作归来的女工中有一个女孩长的酷似千重子,这就为千重子与孪生妹妹在祗园节上的相见埋下了伏笔。回家后与父母谈起杉林,千重子赞叹枫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感伤地哀叹自己顶多就像生长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祗园节的晚上,千重子遇到了酷似自己的北山姑娘苗子,她正在做七次参拜,祈祷能找到从小失散的孪生姐姐。此时,苗子也认出眼前美丽的小姐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孪生姐姐。与从小分离的妹妹的重逢并没有让千重子感到欣喜。尤其是从苗子口中得知了自己从小被遗弃的事实,以及亲生父母早已经离开了人世的消息,反倒让忧伤的千重子感到无尽的哀伤。回到家中,千重子看着已经凋谢了的紫地丁,流下了感伤的热泪。为了让苗子接受秀男的饰带,千重子去北山找苗子,从小分离的孪生两姐妹在秋天的杉林享受着亲情的喜悦。秋天,寄生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的叶子已经变黄,千重子和苗子由于地位的悬殊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幸运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冬天脆弱、美丽的霜花是虚幻、易逝的梦,只有不得不分离的千重子和苗子内心的悲伤在清冷的清晨回响。

为传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寂寞和惆怅。除了樱花,川端康成对北山的杉林也做了出色的描绘,并且把它当作《古都》主要的舞台。作者借助千重子喜欢看北山的杉林引出了苗子,为两姐妹相认做了很好的铺垫。挺拔、秀丽的杉树不仅是勤劳、纯朴、正直的苗子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千重子与苗子纯洁、真挚的姐妹之情。

除了古都一年四季美丽的风物,川端康成还对古都的传统节日做了忠实、完美的记叙。整个五月,京都的古神社、寺庙里几乎每天都在举办各种酬神的活动,这其中的葵节尤其热闹。夏天的京都最美的就是绿色,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俊秀挺拔的北山杉树。鞍马寺举行的斩竹会是一种有男子汉气魄的以竹试刀的试艺活动。祗园节是京都传统的重大节日,整个七月份都有活动,尤其是十六日晚上的“前夜祭”和十七日的彩车游行。七月的节日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八月盂兰盆节的篝火大会了。苗子和秀男约定相见的十月二十日是著名的历史节。历史节与葵节、祗园节被公认为日本传统的三大节日。因各种原因停止举行的还有火节、芋茎节,但是伐竹节还是照常举行。近年来还恢复了在岚山河流上泛龙舟的雅乐和曲水流觞宴。千重子的父亲太吉郎去观看了北野的秋季舞蹈会。十二月十三日就要筹备过年了。但是,川端并没有停留在对古都的风物和民俗风情的简单记叙上。之所以名为《古都》而不是京都,是因为“成为小说标题的‘古都’是作者对京都中马上就要沦亡的古都的哀愁。虽然每年都例行的繁华节日里还残存着旧时的习惯和风俗,但是马上就要消失了”④。京都将会长久存在,而京都中残存的古老的记忆将会变成历史的尘埃,消失在岁月的长河,这才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哀愁。

小说人物的活动看起来是为了串连古都一年四季的风物以及繁多的传统节日,可是无论是千重子父女还是秀男,他们都是古都最传统的民众,是即将消失的传统精神的最后承继者。他们对传统节日珍爱的情感加深了作者对传统民俗即将消失的哀愁。在各种节日活动缠绵悠长的思绪里,小说的人物和京都的风物得到了自然、柔和的统一。

《古都》是一部人物与景物融于一体的小说,也有的评论家认为它实在算不上小说,说是一部风物志也许更适合些。川端康成按照四季的变迁描绘美丽的京都风情。春天的京都最美的当数樱花。虽

ISSN1006-0189

千重子对身世的哀伤,与苗子相认又不得不分离的悲伤是小说情感发展的主线,使整部小说笼罩着淡淡的愁绪。通过千重子的活动为媒介展现的京都四季的风物和民俗,带着多情少女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爱情的感伤。但是“如果只是结束于这种感伤的话,就会有结束于美丽少女趣味的危险”⑤。

然川端康成认为谷崎润一郎在《细雪》里已经做了出色的描绘,不想重复别人的老路,可是他还是借助千重子游览了京都的樱花名所。正处美丽年华的千重子淡淡的伤春情感里夹杂着对自己身世的哀伤。千重子的孤独、淡淡的哀愁也正是川端康成因

M534A

114

MZXS8/2008

名作欣赏

外国文学

作者对捡到千重子的佐田太吉郎、阿繁夫妇独具匠满、悲哀、孤独的心境也正反映了川端内心的孤独心的描写和设定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和切实的哀愁。

太吉郎是一个耿直的没落丝绸批发商,他对京千重子的孤独、哀愁里潜藏着川端康成因为传都渐渐失去传统的趣味感到悲伤和无奈。太吉郎从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哀伤和惆怅。川端写《古都》就年轻时起就具有名士的气质,性格也比较孤僻。因是为了寻找正在日益衰亡的传统之美。感受悲哀的此他家的铺子至今还保存着古香古色的老铺子原来痛苦更加深了川端孤独、悲哀的情感。这种孤独和的风貌,并没有换上时新的装饰。孤僻、倔强的性哀愁消融在他用现代技法对日本传统美的继承和再格是他没有改变店铺格局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太吉现之中。川端康成通过塑造了两位美丽的少女来描郎家的生意越来越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太吉郎不绘千年古都深厚的文化风韵,从少女们的哀伤中体满于战争结束后显著变化了的和服的花纹图案,就味历史的凝重,川端康成对古都即将失去的传统的把自己关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试图创作出逆风韵、情趣的悲哀则融汇于美丽少女的淡淡哀愁之反时代潮流的具有古典格调的和服图案。后来他还中。“川端氏继承了日本文学最纤细最玄妙的传打算盘掉铺子,找一个安静的小房子,过一种清统,另一方面他又身处迅速经历过危险的现代化的静、避世的生活。太吉郎的妻子阿繁更是一位温柔国民精神危机的尖端。这种如履白刃之上的紧迫的精贤淑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她觉察到了千重子神史,隐藏在他柔弱纤细的文体之中,使他对现代的因为自己弃儿的身世感到哀伤后,几次否认了这一绝望融化在古典的美的静谧之中。”⑦

事实,说千重子是她和太吉郎从樱花树下偷来的,《古都》的淡淡哀愁、温和的传统底蕴,体现以期减轻千重子的哀伤。千重子就是被这样一位善了川端康成对平安王朝“物哀”精神凝练的把握,良温柔的母亲抚养大。“佐田夫妇的生活是在最后对蕴含在女性悲哀中的美丽的体味,这也正是川端的京都,继承着最古老的精神残存下来的,捡来的文学的真髓。《古都》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京都即将千重子反而成为上天赐予的宝物。关于佐田老夫妇消失的传统美和传统精神的哀伤,是川端康成为即此后的人生,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想一想就让人感将消亡的平安之美谱写的优雅的哀歌。《古都》里到切实的悲伤。”⑥

飘出的淡淡哀愁正似平安王朝的千年面影,是没有与佐田家生意上关系密切的西阵的织匠大友宗消失的旧梦,温情、美丽、虚幻。

助与太吉郎志趣相投,其长子秀男也是一位优秀的(责任编辑:水

涓)

年轻织匠。这种传统的手工业不仅需要勤奋,更要具备天分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战后日本工作者简介:唐新艳,日本文学硕士,烟台大学外国业化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京都西阵地区“饰带”手工语学院讲师;赵佳舒,日本文学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业作坊的命运,本来就难以传承的饰带手艺也摆脱学院副教授。

不了被机器大工业批量生产取代的悲惨命运。织匠秀男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高超的手艺即将面临的命运,也只有悲伤和无奈,这也是川端康成对即将消①川端康成:《独影自命》,金海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亡的传统技艺的忧伤和悲哀。

②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京都是千年的古都,王朝文化熏染出京都特有④⑤⑥森安理文:《川端康成・破灭的文学》国书刊行

的生活情趣。对于日本人来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会,1989年版,第77页,第84页,第76页。他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精神家园在西方文⑦

唐纳德・金主编:《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中明的冲击下的失落成为他们无法排遣的哀伤和寂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1页。

寞。尤其对于深深沉浸在王朝文学的物哀之美中的川端康成来说,传统的失落更加深了他的寂寞和悲哀。他不厌其烦地对古都一年四季传统节日的记叙反映了他对京都残存的风俗习惯的珍爱,对这些古老的风俗即将消失的悲哀,从坐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的桌子前的太吉郎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作者自身生存的切实幻影。太吉郎对战后京都变化的不

MZXS8/2008

115

22-167CN14-1034/I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六
《川端康成《古都》浪漫美学思想探析》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七
《川端康成的《古都》之美》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八
《川端康成《古都》中自然美探索》

川端康成《古都》中自然美探索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和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展现出日本文学传统中所特有的物哀、风雅和幽玄之美。本文通过《古都》中的自然描写,力图揭示川端文学中自然意象之美,探索流淌在川端世界里的东方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传统美;自然意象;物哀

川端康成在《我的文学传》中说: “我受了西洋近代文学的洗礼, 也试着模仿了一下, 但我根子是东洋人,15 年前就没有迷失过自己的方向”。川端一贯重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 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深受其影响, 特别是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早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时, 他就开始反复阅读《源氏物语》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他的影响是广泛的、多方面的, 从创作思想到写作技巧, 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 但在思想情调上和文章风格上的影响, 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界的内在之美,敏锐的季节感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同时,通过对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古都》来探求川端康成文学中所流淌的日本传统美的特征及其形成缘由。

川端文学作品重视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致、优雅。通过对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意象的考察,揭示出川端文学中的季节感、色彩感,蕴涵其中的无常感、悲哀感和虚无感,以及其渗透着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川端康成即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注视美、探索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的作家。而小说《古都》,则是他表现美、创造美的杰作。更为可贵的是,在美的表现与创造中,他又使美有了“东方美”的鲜明个性。促使他创作《古都》的强烈动机就是再现有浓郁“东方美”特色但又日渐消失的京都美,并且,在他看来,“比起写人物和故事来,也许写风景是主要的”。本文即意欲从景物的描写把握川端对自然美的表现及其独特个性。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韵绵绵。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古都》中渗透着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之美。作者赋予了自然景物明朗清新的格调,人物纯真美好的情态。

《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 伴随着季节的变化, 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 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古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 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事, 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 塑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

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古都》中,川端落墨之初就选择了一株老枫树和春天开花的紫花地丁作为代表意象。随着小说情节的渐次展开,作者妙笔生花,精心勾勒出了一大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意象:吐艳的樱花,凋零的花瓣,古丹波壶里鸣叫的金钟儿,青黛林立的北山杉,神秘的彩虹,森林中不期而遇的骤雨,浅浅的清泷川,潺潺的流水,飘舞的雪花……一组庞大而优美的意象群。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

京都历史悠久,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同时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精神上的故乡”。《古都》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描写了京都的名胜古迹,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和传统的审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意象的季节感对比十分鲜明,前后照应,一脉生成。另外,仅从小说中部分章节的小标题也难窥见一斑:春花——北山杉——秋色——松林的翠绿——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春天的思念,夏天的偶遇,深秋的相约,隆冬的离别,作者匠心独运,以四季为框架,把古都的风物时令和千重子苗子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放在了同一个平面上。写出自然意象的季节感,川端本人有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以“雪月花”几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这是包含了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的。一提到风花雪月,就会想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就会想到整个大自然的美。精心描绘自然意象季节感的美学意义不仅仅如此。叶渭渠指出:所谓季节感不仅指对春夏秋冬四季循序推移的感受,而且是对在日本文化土壤上酝酿而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感情与季节风物的交融,其中包含着苦恼,娇艳,爱慕情绪的理解性……川端就是在忠实地再现四季自然美的同时,又将人的精神、感情和心绪溶铸其中,从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的孜孜追求,也是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民族的深层意识和 “物哀”色彩、“幽玄”理念,正是这些流淌在川端文学中的审美理念,才形成了川端文学有别于其他日本作家的重要特点,其小说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悲与美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

《古都》的淡淡哀愁、温和的传统底蕴, 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平安王朝“物哀”精神凝练的把握,对蕴含在女性悲哀中的美丽的体味, 这也正是川端文学的真髓。《古都》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京都即将消失的传统美和传统精神的哀伤, 是川端康成为即将消亡的平安之美谱写的优雅的哀歌。透过川端康成对四季时令变迁的描述,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韵律。由繁花盛开, 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乌云

密布、雷声滚滚的夏季, 转而滑向低缓深沉的秋季, 最后以无声的白雪为结束音符。在对四季音乐流转的体悟中, 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性, 又有日本人独有的特色。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九
《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层思考_谈川端康成的_古都_》

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篇十
《两个人 两座城--沈从文《边城》与川端康成《古都》的平行比较》

相关热词搜索:川端康成古都 川端康成古都mobi 古都川端康成pdf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川端康成古都评论”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川端康成古都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03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