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2016-11-02 12:08: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共7篇)2016华师春大学语文满分作业1.第1题“七绝圣手”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 )。A 高 适B 陈子昂C 王 勃D 王昌龄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 0此题得分:2 02.第2题由西汉刘向编定的一部著作是( )。A 《汉书》B 《史记》C 《左传》D 《战国策》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 0此题得分:2...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读庄子白居易鉴赏》,希望能帮助到你。

2016华师春大学语文满分作业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第一篇

1.第1题

“七绝圣手”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 )。

A.高 适

B.陈子昂

C.王 勃

D.王昌龄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由西汉刘向编定的一部著作是( )。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战国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下列作品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

A.《论语》

B.《左传》

C.《庄子》

D.《战国策》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雨巷》使用最出色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排比

D.拟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在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鹊桥仙》(纤云弄巧)的作者是( )。

A.李煜

B.苏轼

C.秦观

D.柳永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口号的提出者是( )。

A.李白

B.苏轼

C.韩愈

D.白居易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8.第8题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

A.慷慨激昂

B.沉郁顿挫

C.凄婉哀艳

D.飘逸自然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七斤是下列哪一篇小说中的人物( )。

A.《风波》

B.《苦恼》

C.《阿宝》

D.《断魂枪》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善写羁旅行役之词的词人是(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 )。

A.古体诗

B.七言绝句

C.乐府诗

D.七言律诗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2题

“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哪位的(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3.第13题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 )。

A.苏轼

B.柳宗元

C.杜牧

D.白居易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4.第14题

哪篇作品的作者是吴组缃( )。

A.《菉竹山房》

B.《断魂枪》

C.《拣麦穗》

D..《我与地坛》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此题得分:2.0

15.第15题

所写诗歌撕下了“盛世”的面纱,具有醒世和警世力量的诗人是( )。

A.杜甫

B.屈原

C.龚自珍

D.白居易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6.第16题

李白诗歌的风格是( )。

A.豪迈奔放

B..沉郁顿挫

C..凄婉哀艳

D..飘逸自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17.第17题

《前赤壁赋》在结构上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即( )。

A.抒情为主

B.描写为主

C.议论为主

D.主客对话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8.第18题

下列属于鲁迅小说集的是( )。

A.《呐喊》

B.《而已集》

C.《野草》

D.《朝花夕拾》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9.第26题

善写“乡愁”的诗人是( )。

A.冰心

B.余光中

C.艾青

D.余秋雨

【课堂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练:第17课 庖丁解牛(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第二篇

第17课 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2.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同行云流水的文笔。3.细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探讨本文除用以说明养生外,还包含什么道理。

【诗海拾贝】

读庄子 白居易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注 ①无何乡:《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何乡即无何有之乡,原义为没有任何东西的地方,后用以指空想的或虚幻的境界,常用以咏梦。

赏析 七绝《读庄子》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的作品。诗的前两句是:“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全诗意思是说,我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到忧伤;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蕴含深沉,耐人寻思。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二、背景简介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厨工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砉然( ) ②马砉然( ) ③讠桀然( ) .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

·

④批大郤( ) .

⑦大车瓜 ( )

·

⑤导大窾( ) .⑧新发于硎( ) .

⑥肯綮( ) .

2.辨形组词。

倚 怵 戒 折 ① ② ③ ④ 踦 沭 诫 拆 

3.写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庄子,名周,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________,现存33篇,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要点突破】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技盖至此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善刀而藏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乎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怵然为

.戒

止 .视为

文惠君解牛 (1)为为.

之四顾 .为恐为操所先 .何辞为

吾见其难为

虽然,每至于族 .

(2)然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 .

沛公然其计 .

因其固然

依乎天理 .(3)乎而况大车瓜乎 恢恢乎其与游刃必有余地矣 .

技盖至此乎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4.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族庖月更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以无厚入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迎刃而解。

二、写作特色

1.艺术夸张与细腻描写相结合,写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叙述描写形象逼真,意蕴深厚,语言准确生动流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2.用细致生动的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三、结构思路

 2.过渡1总纲①所见无非牛

庖丁解牛②目无全牛3.庖丁技术

③切中肯綮高超的原因2解牛感受④游刃有余

3解牛成功后:踌躇满志

4.由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绘形

1.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

摹声

【文白对照】

庖 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介手 之所触,肩之

厨师丁给梁惠王宰牛。词,替。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

所倚, 足 之所履,膝 之所踦,砉然向然,奏

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 马砉然 ,莫 不中音 。之:结构助词。所:助

刀时豁豁的声响,没有不合音律的。词,放在动词前,和动

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踦(yǐ):

支撑,接触。砉(huā):拟声词。

向xiǎnɡ:通“响”。然:助词,在形容词后,做词尾,合于

合乎汤“„„的”。“马砉huō然”的“然”同此。中zhònɡ:合乎。

《桑林》之舞 ,乃中 《经首》 之会 。乃:副词,又。



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会:音律,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 盖 至此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

”, 乎?”盖:通“盍hé



程度啊?”何,怎样。

庖 丁释刀对 曰:“臣之所好者 道也,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进乎技 矣。道:天道,自然的始臣之解牛之时 , 所

超过技术了。规律。进:超过。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

见 无 非 牛者。之第一个:用在主谓之三年之后,

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年以后,

未尝 见 全 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

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

视,官 知止 而 神 欲行。方:介词,当,在。遇:会

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合,接触。官知:耳眼等

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依乎 天 理,批大

觉。神欲:精神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第三篇

【内容提要】

白居易的讽谕诗与其创作目的和风格要求相适应,使用了大量典故(事典)和书面成语(语典),尽管其中大部分都不生僻,但也有被后人误解之例。此外,讽谕诗使用口语词的情况在整个唐诗中也不算突出。白诗的浅切易懂并非来自它的口语化或近俗,而是由于它题旨清楚、合于书面语规范和言事真切。宋人“俗”的评语模糊了白诗的实际面貌。

【关键词】讽谕诗用典口语词浅切俗

白居易诗一向被称为“浅切”(李肇《国史补》卷下)、“俗”(苏轼《祭柳子玉文》,《东坡前集》卷三五),甚至有“老妪能解”之说(惠洪《冷斋夜话》)。这些评论和传说都是就白诗的整体印象而言,而且有夸大贬斥之意。“老妪能解”更明显出于宋人臆造,与白诗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白诗按照作者本人所划分的类别,其语言运用和风格也存在着一定区别。其中,在语言斟酌上用力最多的,当属讽谕诗和长篇排律(当然,与白居易的艺术天性更为吻合、写得最为优美的应该是《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写得比较随意的,则是闲适诗和其他律体诗。

讽谕诗按诗体原分为两部分:“古调诗五言”和“新乐府杂言”,被作者本人分别编入《白氏文集》的卷一、二和卷三、四(1)。讽谕诗被作者视同谏章,“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四五),其直接言说对象为君主和整个官僚阶层,由作者赋予了这样严肃的意义,在语言运用上当然不可能十分随意;除了体现作者的言责和思想外,还必须能够体现合于作者词臣身份的远高于一般水平的文学修养,在文采上至少不能输于其他文人诗作或章奏表状,此外还要合于官场交际和政治话语的规范(2)。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它的政治和文学效果。

一讽谕诗的用典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语言运用提出过明确要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新乐府序》全篇其实都是言必有据,这里提出的质、径、直、切四条标准都有来历,其涵义与所谓“俚俗”绝不相同。《荀子?性恶》称:“少言则径而省。”《论衡?正说》有所谓“径直之文”。《汉书?司马迁传》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辩而不华,质而不俚”(3)。《文心雕龙?明诗》称古诗“直而不野”,“怊怅切情”,《体性》赞赏“辞直义畅,切理厌心”,《比兴》谓“比兴虽繁,以切至为贵”。根据以上典据,可知“质”的意思是质实、真实,“径”的意思是不费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切”的意思是表达(包括运用比兴等手法)真切易晓。这四条标准都是就文人创作传统而言,并且以某些经典作品为典范。它所排斥的,仅仅是文人创作传统中的另一类华丽、空洞、繁缛、迂曲的风格;不但不排斥典雅庄重的风格,相反,恰恰要以它的方式努力达到这一风格。此外还应注意,《新乐府序》所言还不能涵括讽谕诗中的另两卷五言古诗,五言古诗中由于包含大量兴寄体作品,其风格当然更显得古雅典重。

这种风格要求直接体现在讽谕诗的修辞和语言选择上。与人们可能有的“俗”的印象相反,讽谕诗中大量使用了来自经、史、子及前代诗文的典故和书面成语。有些作品为追求特定效果,几乎句句有经典来历,如《贺雨》。当然,《新乐府》中也有少数作品几乎不使用典故,如《卖炭翁》、《阴山道》、《紫毫笔》。但这样的作品数量极少,不能代表讽谕诗的总体情况。以下是对讽谕诗中五言古诗与新乐府杂言两类作品使用典故(事典)和书面成语(语典)情况的统计结果:

五言古诗,共122篇2894句。使用典故或引用经典完整思想的,为177例;其中《左传》9例,《论语》9例,《庄子》5例,《战国策》5例,《礼记》15例,《史记》32例,《汉书》16例,《晋书》7例(其他略)。下面给出《左传》的用例:

《杂兴三首》:楚王多内宠。(昭七)吴王心日侈。(哀元)伍员谏已死。(哀十一)《赠樊着作》:虽有良史才。(宣二)《感鹤》:况乘大夫轩。(闵二)《赠内》:冀缺一农夫。(僖三十三)【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寄唐生》:功高虞人箴。(襄四)《寓意诗五首》:白水指为盟。(僖二十四)《答桐花》:雄鸡自断尾。(昭二十二)使用其他书面成语的,约930例(4);其中《诗经》77例,《尚书》25例,《周易》23例,《礼记》37例,《左传》40例,《论语》29例,《老子》15例,《庄子》29例,《楚辞》29例,《史记》39例,《汉书》35例,汉代文(赋)约40例,古诗20例,六朝诗约140例,六朝文(赋)约90例(其他略)。下面也给出《左传》的用例:

《贺雨》:遂下罪己诏。(庄十一:禹汤罪己。)慈和与俭恭。(昭二十八:慈和遍服曰顺。)已责宽三农。(成二:乃大户,已责。)皇天与后土。(僖十五:君履后土而戴皇天。)《读张籍古乐府》: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僖二十四:言,身之文也。)《凶宅》:一兴八百年。(宣三:卜世三十,卜年七百。)《题海图屏风》:鲸鲵得其便。(宣十二:取其鲸鲵而封之。)《月灯阁避暑》:无如出尘嚣。(昭三:湫隘嚣尘。)《哭刘敦质》:如何天不吊。(哀十六:旻天不吊。)《杂兴三首》:楚王多内宠。(闵二:内宠并后。)奸邪得藉手。(襄十一:苟有以藉手。)《折剑头》:疑是斩鲸鲵。(宣十二:取其鲸鲵而封之。)《感鹤》:委质小池内。(僖二十三:策名委质。)《悲哉行》:身不擐戎衣。(成十三:文公躬擐甲胄。)《紫藤》: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昭元: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采地黄者》:持以易糇粮。(宣十一:具糇粮。)《薛中丞》:再使秉王度。(昭十二:思我王度。)《夏旱》:悯然望岁者。(昭三十二: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丘中有一士》:每选隙地居。(哀十二:宋郑之间有隙地焉。)《寄隐者》:当国握枢务。(襄十九:郑人使子展当国。)《大水》:自觅锥刀利。(昭六: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续古诗十首》:昼居不逾阈。(僖二十二:见兄弟不逾阈。)不察心无瑕。(闵元:心苟无瑕。)上有和鸣雁。(庄二十二:和鸣锵锵。)《重赋》:浚我以求宠。(襄二十四:谓子浚我以生乎?)《不致仕》:年高须告老。(襄七:晋韩献子告老。)《买花》:上张幄幕庇。(昭十:私具幄幕。)《赠友五首》:由兹六气顺。(昭元:天有六气。)待君佐邦柄。(哀十七:国子实执齐柄。)待君秉利权。(襄二十三:既有利权,又执民柄。)宽猛政不一。(昭二十: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读史五首》:祸患如棼丝。(隐四:犹治丝而棼之也。)明则有刑辟。(昭六:不为刑辟。)《和思归乐》:获戾自东洛。(昭三:唯惧获戾。)《和阳城驿》:誓心除国蠹。(襄二十二:国之蠹也。)决死犯天威。(僖九:天威不违颜咫尺。)《答桐花》:受君封植力。(昭二:宿敢不封殖此树。)《反鲍明远白头吟》:各有能不能。(成五:且人各有能有不能。)《青冢》:(襄二十四:部娄无松柏。)同侪倾宠幸。(僖二十三:晋郑同侪。)

新乐府杂言,共50篇1329句(5)。使用典故的,共38例;其中《左传》2例,《国语》2例,《穆天子传》2例,《史记》7例,《汉书》5例,《后汉书》4例,《晋书》2例,《琴操》2例(其他略)。下面给出《左传》的用例:

《时世妆》: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僖二十二)《太行路》:岂期牛女为参商。(昭元)

使用其他书面成语的,约230例;其中《诗经》13例,《尚书》11例,《礼记》16例,《左传》12例,《论语》11例,《史记》20例,《后汉书》10例,汉代文(赋)17例,六朝诗22例,六朝文(赋)26例(其他略)。下面也给出《左传》的用例:

《七德舞》(宣十二:武有七德。)岂徒耀神武。(哀二十三:非敢耀武也。)《司天台》:下陵上替谪见天。(昭十八:于是乎下陵上替。)《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定四:以荐食上国。)《昆明春水满》:天涯地角无禁利。(襄九:公无禁利。)《五弦弹》:融融曳曳召元气。(隐元: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五弦弹》:听之不觉心平和。(昭元:慆堙心耳,乃忘平和。)《西凉伎》:犬戎日夜吞西鄙。(闵二:虢公败犬戎于渭汭。文七:狄侵我西鄙。)《八骏图》:由来尤物不在大。(昭二十八:夫有尤物,足以移人。)《涧底松》:老死不逢工度之。(隐十一:山有木,工则度之。)《母别子》:去年破虏新策勋。(桓二:饮至、舍爵、策勋焉。)《天可度》:唯有人心不可防。(襄三十一: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由以上统计得出讽谕诗使用典故的情况:五言古诗平均每篇使用1.45个典故,平均每句

使用0.32个书面成语,也就是说平均每三句就出现一句书面成语。新乐府杂言平均每篇使用0.76个典故,平均每句使用0.17个书面成语,也就是说平均每六句就出现一句书面成语。两者相比,新乐府杂言的用典要明显少于五言古诗,这显示出两类诗体的差别。如果两者合并统计:讽谕诗平均每篇使用1.25个典故,平均每句使用0.27个成语,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句就出现一句成语。考虑到讽谕诗中的政论部分还要以主要篇幅谈论时事,《新乐府》更有很多叙事成分,还有许多“今典”不包含在上述统计之内,因而上述使用事典和语典的比例应当说是相当高的。

这些典故应该说大部分都不生僻,其含义一般也比较容易理解,但也并非全部通俗易晓,其中也有被后人误解之例,如:

《寄唐生》:“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唐文粹》“群盗”作“群动”。何义门校从之。顾学颉校亦从之,谓:“此用陶潜《饮酒》诗‘日入群动息’意,本集中屡见。”事实上,下句“云雾披”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排雾属圣明,披云对清朗”句意。《文选》李善注:“圣明、清朗,喻太祖也。王隐《晋书》曰:乐广为尚书令,卫瓘见而奇之,命诸子造焉,曰:每见此人,莹然若开云雾之睹青天。阮瑀《谢太祖笺》曰:一得披玄云,望白日,唯力是视,敢有二心。”上下两句语意相关,直言政局,与陶诗无涉。

《重赋》:“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悲端”,《唐文粹》作“悲喘”,马元调本、汪立名本从之。王汝弼《白居易选集》注“喘与气,上下相应成文”,释此句为“悲哀的抽搐和外面的冷气”。其实,“悲端”亦用前人成语。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已引《梁书?明山宾传》:“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其例尚有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兹情已分虑,况乃协悲端。”鲍照《还都中诗三首》之二:“夜分霜下凄,悲端出遥陆。”端原为方位词,但表方位之义逐渐虚化,可接于表心理状态之名词或形容词后,无实义。类似之例如“忧端”(杜诗“忧端齐终南”)。

《寓意诗五首》:“不如粪上英,犹有人掇之。”“粪上英”马元调本、汪立名本作“粪土英”,误。石崇《王明君词》:“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白诗用之。

《秦吉了》:“亦有鸾鹤群,,《文苑英华》作“高飏”,语意均相当含混。唯日本神田本等古抄本作“养高”,是。此亦用成语。《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今公辅之臣……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李康《运命论》:“封己养高,势动人主。”此诗所谓“鸾鹤群”,正喻专务自固、不任事之大臣。宋人已不明句意所出。 由于从未有人给白诗全面作注,所以潜在的误解恐怕还会有一些。上述几例仅仅是在对白诗进行校勘时暴露出来的。当然,白诗校勘中属于不明时事和当时用语习惯而致误的例子要更多一些,但上述例子说明,即使是白诗中的典故和书面成语,嘲笑白诗“老妪能解”的宋人也未必全部读懂了。

二讽谕诗中的口语词

另一方面需要弄清的是,讽谕诗中使用口语词或当时俗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以下是在讽谕诗中出现的口语词:

夜来(《观刈麦》)一种(《白牡丹》)平封(《悲哉行》)孜孜(咨咨)(2,《燕诗示刘叟》、《五弦弹》)好去(《送王处士》)不中(《纳粟》)可能(《夏旱》)可独(《虾蟆》)呀呀(《放鱼》)随分(《续古诗十首》)巴篱(《买花》)亚(《和松树》)好是、蕟(《有木诗八首》)不教(《上阳白发人》)来来(《新丰折臂翁》)(《昆明春水满》)耳冷(《城盐州》)弄(《西凉伎》)趁(2,《八骏图》、《陵园妾》)苦(苦寻常,副词)(《牡丹芳》)可(可殿铺,动词)(《红线毯》)将(侵将、驱将,助词)(3,《新丰折臂翁》、《西凉伎》、《卖炭翁》)亲情(《井底引银瓶》)般载(《官牛》)

以上计25个词语,29个用例(6)。按篇数计,平均每六篇才出现一例。应当说,这些词语在诗中所起的只是一种点缀作用。就这些词语的来源看,有些已见于六朝人诗,如一种(一样)、

随分(7);有些屡见于白居易之前的唐人诗,如夜来、好去、亚(压)、好是、不教、鲅鲅、苦等

(8);有些见于韩愈等同代人诗,如咨咨、呀呀(9);还有些曾见于王梵志诗、寒山诗等通俗诗,如趁(赶)、弄(表演)(10)。还有些词语,在白诗之后屡见于晚唐人诗,如来来(11)。余下的词语基本上可以从其他文献语料中找到用例(12)。只有极少数词语,仅见于白诗,甚至意义至今不明,如平封。当然,讽谕诗中还有大量直接来自政治和其他社会事务的专用语词,不仅与其内容有关,也影响到诗的语言风格。但这些语词与口语词的性质有别,其使用效果也应另作考察。总的来看,讽谕诗使用口语词的情况在整个唐诗中并不算突出,也不如白居易本人在其他诗作中使用得那样普遍。由此可见,讽谕诗在语言上不但完全符合唐代文人诗的一般规范,而且应当说是属于比较古典的。

三关于白诗的“浅切”和“俗”

如果讽谕诗语言运用的情况确实如上所述,那么又如何解释包括讽谕诗在内的白诗在整体上被普遍认为“浅切”、好懂的原因呢?事实上,判断一篇作品是否好懂,口语化或近“俗”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标准。合于书面语规范(哪怕是章奏表状那样的规范)与明白好懂,也并非相互排斥。白诗的“浅切”真正来自口语成分的并不多,而是在文人书面语范畴内、合于文人创作传统而又经过作者努力发挥形成的一种语言风格。它与唐诗一贯好懂的语言风格是一脉相承的,白居易只不过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使这一风格体现得更为充分。这种语言追求,在讽谕诗和白居易的其他创作如长篇歌行、律体诗中,也是基本一致的。讽谕诗只是由于完全针对政治生活,在其中更显特殊一些。

其实,讽谕诗由于涉及很多政治事务或社会风俗的细节,对于脱离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人来说,是有其特殊难懂之处的。要不然它也不会成为陈寅恪等学者研究唐代政治史时给予特别关注的对象。可以这么说,讽谕诗在白居易全部创作中是相对难懂的,有不少细节的难点;但在文人政治诗的创作传统中,拿它与类似的文人创作相比,则无论是其中的兴寄体诗还是政论体诗,都是最好懂、读者群最广泛、最易入人心的。它难懂的原因,大多与语言无关,这里不必多说;它好懂的原因,也不在于口语化或近“俗”,而在以下几点:

首先,讽谕诗题旨清楚,被作者以各种方式在诗中明确揭示。这是由讽谕诗的创作目的决定的。即便是其中采用比兴寓言手法的作品,其真实旨意也没有被有意遮盖。对于阅读来说,这一点是决定性的。人们阅读作品总是从整体上着眼,题旨明确,细部即便有一些费解之处也容易被忽略。讽谕诗中唯一一篇在题旨上有争议的,是《题海图屏风》。作者在题注中只给出了时间线索:“元和己丑年作。”由于传本或刊落此注,宋人因而出现一些臆说。当然这也说明,这篇兴寄体作品的内在提示不够清楚,但这只能算是一个特例。由于题旨清楚,讽谕诗与文人兴寄诗、政治诗中相当一部分遥深惝恍、言此意彼、隐约其词的作品区别开来,也使注家的索隐功夫无处施展,自然对它不屑一顾。

其次,合于一般书面语规范恰恰是白诗易懂的重要条件。诗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往往不能不裁剪自然语言,或违拗一般语言习惯。为追求“陌生化”效果,诗人往往还会进一步在语言上拆解创新,进行各种试验。韩愈一派险怪诗风,在白居易之前就在从事这种试验。例如同样是政治诗,题旨也基本清楚,但韩愈的《元和圣德诗》就比讽谕诗难读得多。显然,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反诸其道,向另一方向寻求创新,句子尽可能平易,与一般书面语保持更多一致。就用典而言,讽谕诗在全部白诗中用典是比较多的,如果放到六朝诗中,或许也会遭到钟嵘“殆同书抄”的批评。但在业已形成的文体规范和创作习惯下,白居易这样做并不显得特殊,甚至是不得不为的。然而,白诗的用典一般并未造成理解的障碍,除所用典多为所谓“易见事”外,更重要的是典故的所指在诗中都非常明确,与明喻的作用差不多。这有些类似一般文人章表书启中的用典,只是为适应文体和交际需要,显示文采和学识,绝不会因用典影响意思表达

(13)。相反,对某些诗人来说,用典成为一种特殊文学手段,就会借助用典有意造成意义隔断,以致出现典故虽句句皆明、全篇仍不知所云的情况。另一方面,合于书面语规范当然也意味着

避免过于随意的口语化表达,口语词的选用应十分慎重。具体来说,就是要选择那些与书面表达基本一致、最容易融入书面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不是单纯为追求新奇效果特意选择那些与书面语迥然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观韩愈、卢仝、刘叉等人的诗中,恰恰有大量属于后者、为求新奇而使用口语词的例子。

再有,言事真切、议论实在则是作品获得广泛共鸣的内在保证。讽谕诗所言大量时事是当时人最为熟悉、最容易引发关注的。客观地说,讽谕诗中写得好、最为流行的也是一些叙事十分成功的作品,如《买花》、《上阳白发人》、《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卖炭翁》等。相对于叙事因素,用典与否对于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已不是很大。此外,讽谕诗的议论十分激切,但并不高深,所言皆是世情常理。作者的议论也始终在向一般社会舆论看齐,以能代表一般舆论为目标。讽谕诗中也有一些基于个人生活经验提炼出的主题,如《悲哉行》写求仕艰辛,《井底引银瓶》写“淫奔”悲剧,但这些个人经验不仅完全可以公开,而且由于其普遍性和代表性,往往引起读者的更多共鸣,使讽谕诗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谏章奏书。内容的空洞化或私密化,思想和情感的极端个人化甚至诡异化,其实是许多作品走向晦涩的真正原因。个人化、私密化在很多情况下会真正导致非常琐碎无聊的小气、俗气,这种俗是语言上的任何伪装都无法掩盖的。相反,讽谕诗是那个时代最为公众化的文学创作,白居易也是最为公众化的诗人,这种公众化自然要寻求一种最容易被公众接受的表达形式。这原因就不仅仅是形式的或单纯文学趣味的了。

既然白诗,包括讽谕诗,如此浅切好懂,那么这是否就必然意味着宋人所谓的“俗”呢?在诗歌批评领域里,“俗”是一个应用对象十分宽泛甚至随意而且随时间间距而变动、随评价者的趣味和古典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负面评语。接近世情、内容普通、情调不高的被称为俗,新兴的、特别是有民间下层背景的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俗,使用过多、老套的形式和手法也被称为俗。任何形式和手法,任何题材,只要在评论者看来使用不当,太冒险或太一般,都可能被视为俗气。鲍照曾被齐梁人视为俗,李白、杜甫也曾被宋人视为俗,其他小一些的诗人更不必说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白诗特别被宋人视为“俗”的确切所指和涵义何在。

我们不否认白诗在总体上,特别是在与其他诗人(如韩愈、李贺、李商隐)对比中,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就这点而言,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所言“浅切”二字,基本反映了同时代人的看法,也大体概括了包括讽谕诗在内的白诗的固有风貌。《新乐府序》也坦言“直而切”,可见“切”的说法直接来自白居易本人。“浅”虽然非他自言,但他也确实自认其诗不够蕴藉,在与元稹探讨中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和答诗十首序》()。但这个检讨并不合白居易的艺术天性,虽然意识到了,却不肯改辙易弦。“浅切”之中显然“切”是基本的,贴切、真切自然不会故作高深。宋人对白诗的这一优长其实也是有所体会的,所谓“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张戒《岁寒堂诗话》),便讲出了这层含义。如果对这一观点再稍作延伸,不难联想到,王国维所谓“隔与不隔”的理论应当就渊源于“切”,即刘勰所言“切情”、“切至”,白居易和李肇所言“直切”、“浅切”。王氏推尊“《长恨歌》之壮采”,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人间词话》(

五七、五六),足以看出他取鉴的对象和标准。也正是这种“切”的优点使然,尽管有很多“俗”的贬抑,为白诗赢得了很多内行和广大读者的知赏。

但宋人最终用“俗”替换了“浅切”之评,这种替换不仅仅是以偏概全,而且按照他们的思路进行了风格概念的置换。这其中主要是崇雅和蕴藉的艺术标准在起作用。他们在潜意识中以为雅必蕴藉,与蕴藉相对的浅切自然就是俗。白居易与其他大诗人例如被宋人特别推崇的陶渊明的区别,其实主要是白居易本人也不讳言的“繁”。繁是切的可能结果之一,所以白居易为求切而不避繁(当然,繁也可能并非出于求切,而是出于求变异、求刺激、求餍足,此当别论)。浅则是切的可能前提之一,在白居易看来实属当然,所以他根本不对这一点进行辩解,从没有说过自己的诗不浅。浅而切,何尝不是深入呢?不是浅薄而是易解、易入人心意义上的浅,至少

读庄子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第四篇

<读庄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鉴赏]
七绝<读庄子>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的作品。读庄子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诗的前两句是:“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全诗意思是说,我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到忧伤;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蕴含深沉,耐人寻思。

望月有感阅读答案_望月有感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第五篇

<望月有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古诗全文如下: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望月有感阅读答案_望月有感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前言]
<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第六篇

<夜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韵味无穷。
[鉴赏]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春题湖上阅读答案_春题湖上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第七篇

<春题湖上>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春题湖上阅读答案_春题湖上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译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鉴赏]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读庄子白居易鉴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读庄子 白居易 读庄子白居易阅读答案
  • 1、白居易读庄子(2016-10-28)
  • 2、读庄子白君易(2016-11-03)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庄子白居易鉴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庄子白居易鉴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175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