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成语中有绸

成语中有绸

2015-12-19 11:41:1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成语中有绸篇一《包含-"稠"-字的成语》 ...

成语中有绸篇一
《包含-"稠"-字的成语》

序号成语

1稠人广众

2稠人广座

3人烟稠密拼音chóu ré nguǎng zhòngchóu rén guǎng zuòrén yān chóu mì成语典故稠:多而密。指人很多的场合。指人很多的场合。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成语出处举例子

大家听了他,都说他是个痴

子,这些话岂可在~的地方说

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

记》第三十五回)《汉书·灌夫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汉书·灌夫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那个地方虽然很小,但是~。

成语中有绸篇二
《成语和中国文化》

成语中的中国文化 (2012-05-26 14:02:30)

转载▼

分类: 文学 标

签:

成语

中国

文化

文化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

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成语与农业生产

成语与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

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术特点。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

凿井而饮。”黄河、长江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

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

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装饰的梁栋。形容建筑物的美丽华贵。元·

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玉《看钱奴》三折:“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

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二折:“光闪闪贝

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田连阡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栊,郁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谓精心细画梁雕栋。”《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致的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容农事艰辛。《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窗彩户。”《醒世恒言》卷二九:“中间显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画栋雕梁。” 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如果是“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独院”,则显出一家独住,而与四邻不相通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相违背。另外,建筑物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群体结构时,屋与屋之间有很多“空”,亭乐守圣贤之道。《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木点缀其中,显出主次之分,虚实相间的效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警世特别是楼台亭阁,总是以其“空”面向外界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到和自然的交流,身在“琼台玉宇”(指华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美的建筑物。常用以形容仙家楼台或月中宫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使人如置仙境。

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建筑结构中的一些各称也经常用在成语中比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等人或事情。例如,“栋梁之才”(比喻能担等。 任的人才。)“栋折榱崩”(栋,房屋的正梁

椽子。正梁断裂,椽子倒塌。比喻倾覆。) 梁易柱”,传说中商纣王能手托屋梁,抽换

形容力大无穷。)还有“添砖加瓦”,“偷

柱”,“铜墙铁壁”等等。

成语与服饰

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着主要的是体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这里主绍几个。例如,“高冠博带”,亦作“峨冠博带”。指带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装束,或指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元·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师大夫,你与老夫说咱。”国演义》三七回:“忽人报:‘门外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形容帝王官僚阶层的有“黄袍加身”(以天子黄袍加载身上,即用为天子之意。)“凤冠霞帔”,“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元·关汉卿《蝴蝶梦》“陈母教子,衣紫腰金”。明·无名氏《精忠记·说偈》:“感吾皇,博得个衣紫腰金,朝野为卿方显男儿自强。”)

★成语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精神文化

成语与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流传下来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育方法成为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意识到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教古代的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在教授知识技能之外,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比如下这几个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对气节、操守、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立身行道”(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

“明公儒学稽古,醇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克己奉公

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

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改过迁善”(认识并

过错,诚心向善。)„„这些成语在漫长的中国历代教育中,激励

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先进的教

法和手段,这些优秀的教育理论,好多都浓缩为成语,脍炙人口

公认的最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因材施教”(依照受教

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程遗书》卷一九:“孔子

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清

观应《盛世危言·女教》:“将中国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

门,因材施教。”)不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循循善

的教学思想得到广泛认可,教育家孔子还总结出了一些教学规律

如“温故知新”就指出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

才能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循序渐渐”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能“一曝十寒”。先进的教育方法,蕴藏着深刻的教育辩证法,成为教育宝库中的珍品。

成语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以“善”为核心,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德,我的约束和完善。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至今为人们继承和发扬,在成语

中我们能充分体会这一点。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中华

民族的道德核心,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家族内部把这种爱延伸到社会,

就成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对国家也要有担当,

甚至危机时刻可以“为民请命”,“杀身成仁”。

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诚信原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待人做事

都要“诚心诚意”,“言而有信”,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公认

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如果是“背信弃义”必然会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勤劳节俭,清正廉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三国的诸葛亮提出要“俭以

养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需自我约束,不贪求太多,才能表现

出“刚正不阿”,才能正己,正心。此外,“厚德载物”“荣辱不惊“天下为公”“不屈不挠”等也能让我们领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中华美德的精髓。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楚河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东南半壁”、“泾渭分明”、“乐不思蜀”、“洛阳纸贵”、“蜀犬吠日”、“吴牛喘月”、“雁塔题名”、“夜郎自大”、“中流砥柱”、“郑卫之音”、“终南捷径”、“逼上梁山”、“庐山真面目”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娱乐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举棋不定”、“星罗棋布”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行。因为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的成语有“哀丝豪竹”、“吹竹弹丝”、“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略高一筹”、“功亏一篑”、“南金东箭”、“驽马恋栈豆”、“滥竽充数”、“残编断简”、“刀笔老手”、“罄竹难书”、“茂材修竹”、“竹篱茅舍”、“雨后春笋”、“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妙手回春”“三年之艾”、“以毒攻毒”、“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

成语中有绸篇三
《成语中的文化因素》

成语中有绸篇四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

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

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有绸篇五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正在初昏时

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

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

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

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有绸篇六
《成语中的文化常识》

成语中有绸篇七
《成语与文化》

成语与传统文化

今年我们学校读书节主题是:阅读成语。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

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那么成语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将我这段时间了解到的知识和大家共同分享。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

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

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黄色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所以从唐朝

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

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

型中,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例如: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青瓦白墙 亭台楼阁 舞榭歌楼 钩心斗角

曲径通幽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蓬门荜户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

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堂皇富丽”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

的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工具,宣示权力的一个象征。因此,历代帝王都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

又如“登堂入室”:《论语·先进》篇里孔子说:“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意思是:“子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古代房屋的格局前面是堂,后面是室。这种格局是建立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之上的。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入室比喻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

中国古代的园林大都是封闭式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

藏于园内。除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不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呢?“曲径通幽”就是一个高明的美学标准。它强调幽深曲折以通佳境,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例如,苏州园林里,常用假山、小院、漏窗、流水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沿着小道,几经曲折,才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

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寻觅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

3、成语里的山水自然。

成语里有关山水自然的成语数不胜数:

水天一色 水光接天 郁郁葱葱 扪参历井 湖光山色 江山如画 春寒料峭 风刀霜剑 凄风苦雨 天寒地冻

傲霜斗雪 秋高气爽 一叶知秋 雨后春笋 花香鸟语 飞珠溅玉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满园春色 峰回路转 这些成语或表达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热情讴歌,如“水天一色”、“江山如画”;或表达对险恶的山水自然的由衷敬畏,如“凄风苦雨”、“扪参历井”;或抒发来自山水的独特感悟,如“一叶知秋”、“柳暗花明”;或赞扬源于自然的精神气节,如“傲霜斗雪”、“傲然屹立”等。通过这类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高尚的情操。而这些正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本元素。

4、成语与文学艺术。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比如,“尺幅千里”形容图画或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其原来的意思是专指绘画时用咫尺的篇幅画出辽阔千里的景象;“烘云托月”比喻艺术或文学作品中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原指作画时通过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郊寒岛瘦”用来概括诗文孤峭奇峻的意境与风格,原指唐代诗人贾岛、孟郊的诗歌意境、风格清峭瘦硬; “粉墨登场”现在用来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登上政治舞台,原指传统戏曲中演员施粉用墨,化妆好后登台表演。

汉语中不少成语是反映书法艺术的,如:“龙飞凤舞”、“剑拔弩

张”、“铁画银钩”、“柳骨颜筋”、“信笔涂鸦”、“入木三分”等。“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功力深厚。相传晋王羲之书祝板,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后来也用来比喻描写、议论十分深刻。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在汉语成语中也有十分丰富的表现。例如,从“丝竹管弦”、“钟鼓齐鸣”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以及不同种类;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曲的曲目。“大音希声”、“弦外之音”等成语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审美追求与独特感受;这里想到一个成语故事:“高山流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很强。有一次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山,钟子期听了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听了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两人结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成语中的学习教育精神。

汉语成语中有许多与学习教育有关的成语,如“尊师重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程门立雪”“凿壁偷光”“囊莹映雪”“悬梁刺骨”“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等等。有的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学习方法的介绍,有的是学习态度的告诫,有的是学习精神的弘扬,有的侧重于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有的侧重于对教师的诚恳慰勉。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

成语中有绸篇八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成语理解与运用》

成语试题汇编

1.(2015年·福州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

鲜为人知。

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

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

观者。

2. (2015·武威中考)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影片《木星上行》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 ....

B.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

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C.兰新高铁的开通,使兰州至乌鲁木齐的列车周道入砥,一泻千里。 ........

D.剪纸、刺绣、皮影、砖雕是陇原大地的乡土文化元素,可总有人对这些产品不屑一顾。 ....

3.(2015·广东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的一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

B.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 ..

C.“水光潋滟晴方好”,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赏心悦目。 ....

*D.电影《狼图腾》,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

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改为“跌宕起伏”】

4.(2015·汕尾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201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传递的正能量,将激励全社会人心向善,见贤思齐。 ....

B.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

C.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打老虎”“拍苍蝇”,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

D.交警部门对“酒驾”“醉驾”“毒驾”等行为实行零容忍,这让群众拍手称快。 ....

5.(2015·十堰中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①尽管许多流行读物 装扮成经典,但它们最终会被时间的水流冲走,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

②事故的教训需要汲取,引发事故的原因需要____。

③ 行动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是没有行动,所有果实 无法收获。

A.试图 探索 也许 都 B.试图 探求 既然 也

C.企图 探究 也许 都 D.企图 探寻 既然 也

6.(2015·十堰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生活中,买椟还珠的蠢事比比皆是,丢掉不必要的负累,返璞归真,也是人生的—种....

境界。

B.东沟月季园绿树成荫,花开似锦,游人如织,这世外挑源般的美景引人入胜。 ....

C.高大的烟囱如森林般耸立大地,铲去农田毁掉森林后建起的工厂星罗棋布。 ....

D.宋人好以议论为诗,可是如果一味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 ....

7.(2015·襄阳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B.“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除了出台政策,还要有具体而微的部署。

C.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D.“东方之星”游轮翻沉后,率先赶到的武警官兵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抢险救人行动中。

8.(2015·孝感中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

古诗文里 着古典的语言、古雅的文采、古朴的情怀、古奥的 „„ 谁能穿透历史的冰层, 古诗文的领域,寻觅到汉语的 ,哪怕只取一瓢饮,也足以让他拥有不同凡响的语文功力。

A. 隐藏 理想 侵入 美味佳肴

B. 封存 心绪 踏入 琼浆玉液

C. 蕴藏 思绪 潜入 奇珍异宝

D. 蕴藏 思想 潜入 源头活水

9.(2015·娄底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最美少年梁维月,从六岁起,一边读书一边悉心照顾高位截瘫的父亲,十年如一日,感动了无数中国。

B.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奇峰异秀,怪石林立,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

C.美国在南海公然派出军舰炫耀武力,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有力地回击。 ..

D. 新化菜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如三合汤、猪血粑、柴火腊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 ....

10.(2015·临沂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D )

A.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拘谨的人,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这种外向的性格。 ..

B.深夜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

C.寒假即将到来,孩子们憧憬着享受天伦之乐时的样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

D.“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细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中华文化带着独特的韵味向我们走来。 ..

11.(2015·内蒙古中考)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

B.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欢迎。 ....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

D.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

12.(2015·济宁中考)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而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

位大师的接见。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心有余悸。

C.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

类自掘的陷阱呢?

D.孟宪实教授将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开怀纳谏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同年龄的....

观众都非常喜欢。

13.(2015·烟台中考)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它使沿线各国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舟共济。 ....

B.5月9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庆典活动,展示了中俄两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坚不可摧。 ....

C.说起燕赵大地,很多人会把那里的人同慷慨悲歌之士联系起来;讲到齐鲁之邦,大家常会把那里的人同风度翩翩的儒雅之士联系起来。 ....

D.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绝的黄....

山、秀丽的庐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14.(2015·山西中考)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绘声绘色。 ....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D.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

15.(2015·陕西中考)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校训中传递的价值观念,契合(结合 契合 融合)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2)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优势明显,文化先行责无旁贷(不言而喻 ;无懈可击 ;责无旁贷),必须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16.(2015·深圳中考)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某些小报专爱断章取义,歪曲别人谈话的内容,以制造假新闻。 ....

B我们街舞队的实力比对方略胜一筹,所以在比赛占有优势。 ....

C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

D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

17.(2015·兰州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

B.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都是光明的孩子,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长得惟妙惟肖。 ....

C.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 ....

D. 站在罗布泊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

18.(2015·广州中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当警方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识的 骗子,以免上当。 ②每逢节日,看到同学与亲人团聚的场面,他总会 ,深深思念远在家乡的母亲。 ③古人讲究称呼,对象不同称呼不同,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要用尊称,不能 。

A.形形色色 触景生情 混为一谈 B.五花八门 触景生情 混淆是非

C.形形色色 睹物思人 混淆是非 D.五花八门 睹物思人 混为一谈

19.(2015·韶关中考)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D )

A.某些小报专爱断章取义,歪曲别人谈话的内容,以制造假新闻。

B.我们街舞队的实力比对方略胜一筹,所以在比赛占有优势。

C.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D.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20.(2015·安顺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

B.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

C.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

D.受利益驱使,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

来。

21.(2015·黔西南州中考)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威尼斯商人》中,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 ..

B.杨修是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过于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 ....

C.《傅雷家书》中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

D.《观潮》全文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

22.(2015·河北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河北柏乡汉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 ....

B. 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

C.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实扑朔迷离啊!

D. 今天的荧幕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关照自我....

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23.(2015·龙东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的。 (杨振宁《邓稼先》) ....

B.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何为《音乐巨人....

贝多芬》)

C.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马南邨《不求甚解》) ....

D.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刘成章《安塞腰鼓》) ....

24.(2015·绥化中考)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

D.他自称大学问,打扮得斯斯文文,说话也味同嚼蜡。 ....

25.(2015·鄂州中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①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 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②刚步入生意场的他,凭借灵活的头脑, ,轻松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③晴天又来 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④网络热词在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执己见,争论激烈,一时间众说纷纭, 。

A.繁衍 左右逢源 消释 莫衷一是 B.繁殖 绝处逢生 消融 无所适从

C.繁衍 绝处逢生 消释 无所适从 D.繁殖 左右逢源 消融 莫衷一是

26.(2015黄冈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

A.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

B.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

C.她喜欢收藏,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到各地去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

而杂。

D.从楼市表现来看,几个品牌房企业心领神会的降价方式可以被称作“多形态营销”手....

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房企实际上都在“以价换量”。

27.(2015·黄石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

B.排球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球员们的表现。 ....

C.三月撄花节期间,磁湖南岸,樱花盛开,如云如霞,游人鳞次栉比。 ....

D.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28.(2015·荆门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

A.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

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B.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

C.她喜欢收藏,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到各地去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

而杂。

D.从楼市表现来看,几个品牌房企业心领神会的降价方式可以被称作“多形态营销”手....

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房企实际上都在“以价换量”。

29.(2015·荆州中考)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被誉为楚国“丝绸宝库”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大批精美的丝绸织物,这些织物轻薄细密、流光溢彩、柔软如梦。那 的刺绣,构图既 又艳丽繁复,有 的灵动造型,也有 的自然延伸,其作品之精美、绣工之细腻,令人赞不绝口。虽历经二千余年的沧桑,颜色仍然鲜艳如新,令人叹为观止。

A.锦上添花 生动流 花草枝蔓 龙飞凤舞

B.生动流畅 锦上添花 花草枝蔓 龙飞凤舞

C.生动流畅 锦上添花 龙飞凤舞 花草枝蔓

D.锦上添花 生动流畅 龙飞凤舞 花草枝蔓

30.(2015·潜江中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

A.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 一种新型智能化农业模式崭露头角。 ....

B.有的人不知感念恩情,反而把接受捐助当成习惯,把别人的帮助看作孤陋寡闻。 ....

C.许多学生循规蹈矩有余,独立思考不足,更别说具备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勇气。 ....

D.先秦楚国的丝织品,通过西南水路,途经云贵输往缅甸、印度一带,这一条古丝绸之路,更鲜为人知。 ....

31.(2015·随州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A.我国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具体而微地阐述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

进强军兴军的坚定决心的观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B.随州人文厚重,风景旖旎,名胜雄奇。洪山神秀险峻,烈山庄严神圣,三潭瀑布妙叠,好一派扑朔迷离之景! ....

C.中华文明中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家教传统举世罕见,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但这一宝贵遗产在其发源地大陆已鲜为人知。 ....

D.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该片曾在随州洛阳取景。“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

32.(2015·天门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

成语中有绸篇九
《成语与汉文化》

成语与汉文化(上)

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块”。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成语都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从来源来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而这些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大多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浓缩而成的成语,就像是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如出自寓言的成语:狐假虎成、画蛇添足、愚公移山、滥竿充数、自相矛盾、守株持免、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再如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点石成金、南柯一梦、天衣无缝、杯弓蛇影、画龙点睛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让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卧薪尝胆、图穷匕现、纸上谈兵、负荆请罪、三顾茅庐、草木皆兵、逼上梁山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是历史人物的言行。当然,作为成语,一般又产生了新的意义。我们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成语中的衣食住行。

一、成语中的衣食住行

1.成语中的衣、食

衣着服饰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它不仅起到了遮蔽、保护身体的作用。还成为人们美化生活、陶冶情趣的手段之—。在许多成语中反映了人类几千年服饰的发展和穿着礼俗的变化。如披发左衽、峨冠博带、衣冠楚楚、冠盖相望、凤冠霞帔、颠倒衣裳、褒衣博带、布黔首、冬裘夏葛、短褐穿结、反裘负芻、方领矩步、纨绔子弟、隔靴搔痒、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等。

成语“披发左衽”讲的是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以披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着的方式生活,指的是我国古代原始社会或少数未开化民族的服饰形式和习俗。实际上,古代男女人多留长发。中原地区的男子只是把长头发束在一起,然后盘绕在头顶上,用纚(xǐ,即一种黑布,有2尺多宽,6尺长,专门包头发用)包住,再戴上冠巾。所以,中原人的仪态要 比披头散发的样子雅观—些,文明一些。其实,少数民族也不都是披头散发的。匈奴人一般是发长垂肩。末端向上翻卷;突厥民族把长长的头发编成几十根辫子,长的要拖至腰部;鲜卑人也流行编发。

不过,在中原地区也有披着头发生活的,那就是孩童。按习俗,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jī)”。男孩在20岁以前是不能戴冠的,女子在15岁以前是不能插笄的。一般都是简单的束发或任头发下垂,古人把它称之为垂髫(tiáo),因此童年时代又称作“垂髫

之年”。一般男童把头发扎成左右两束,像两只角一样翘在头顶两边,古人称这为“总角”.这种发型类似我们现代的抓髫儿。《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诗句,就是以总角来指年幼之时,成语”总角之好”就是指的童年时代,亦指小时候要好的朋友。古代女孩子束发很简单,只是把长头发从根部一把扎起,披散于身后,这在古代又叫“总发”,就像我们现在小孩常扎的“凤尾头”一样。

衽就是衣襟,又称作衿,是与衣领相连的衣服的门襟。穿着时,衣领相交,交领的衣襟可以向左掩(即把右襟压向左襟),称之为左衽;也可以向右掩(即把左襟压向右襟),称为右衽。在古代,右襟一般是中原地区的服饰习惯,而左衽则是边远地区人们的服饰习惯。古代的服饰一般是衣领与衣襟用一块布连裁下来,就像一条长阔的带子一样。缝制时.从衣襟的 一边到衣领,再到衣襟的另—边,一直缝到底。穿衣服时,左襟压向右襟,在右腋下用两根细带子相系。由于这种服饰的衣襟相交幅度很大,衣领的相交幅度也很大,因而古人就有了“交襟”和“交领”的说法。

1.1.2成语“衣裳楚楚”表示服饰整齐漂亮。“衣裳”在我们现代来说,泛指衣服。但在古代,“衣”和“裳”是有区别的: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上身穿的是衣,下身穿的是裳。在远古时期,原始人是没有衣穿的,只是用树叶、兽皮遮裹身体,以蔽身御寒,从尧、舜、禹开始,形成了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春秋时期,衣服的制式有了变化,人们把衣和裳连接起来,成为衣裳连属的制式。到汉代又出现了新的眼饰样式,即上衣下裤制式,土:衣变化不大,裤却有了实质性变革。因此,古代的服饰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上衣、下裳(或裙),胫衣(裤)。成语“颠倒衣裳”、“倒裳索领”、“纨绔子弟”,“褒衣博带”、“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短褐穿结”中就有我国古代的“衣”与“裳”以及穿衣裹带的礼仪习俗。

一般来说,衣是上身穿的,裳是下身穿的,这种穿着形式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穿着,就会不合礼制。

成语“颠倒衣裳”就是用衣裳倒着穿来比喻颠倒了秩序。“衣”即指上衣。古代对上衣的说法很多。单衣古称“禅”(dān)。《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说:“禅,衣不重。”有里子的上衣称“袷”(j iá),《说文解字》说:“袷,衣无絮。”这是说,有里子没有绵絮的是袷衣。由两层或两层以上衣料制成的夹衣也称“袄”,用皮料加一层里子制成的叫皮袄,用丝绵铺在衣服夹层里的叫绵袄。短袄称“襦”,长袄称“袍”。单衣中的短袖衣又叫“衫”,后世仅把单衣称作衫,如衬衫、汗衫。明清时期把长单衣称为“长衫”,短上衣叫做“褂”。(去掉)贴身穿的内衣有好几种说法,一说“亵衣”,在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讲到:“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意为脱去外衣,露出内衣;内衣又叫“桕”(nì),是指“日日所著衣”,也

就是每天所穿的衣服。又叫“衬”,意为贴着身子穿的衣服。“亵”和“相”作为内衣的说法,至今已经不用了,而“衬”和“衫”却仍在沿袭使用,如衬衫,衫衣指的都是贴身穿的衣服。民间还常把衣服叫做“衣衫”,如成语“衣衫褴褛”就喻指衣服破烂不堪。

1.1.2.2元朝以前,中国没有广泛种植棉花,上衣一般都用麻布、褐布或丝绸制作。用麻布、褐布做的上衣俗称“布衣”,是一般平民百姓即“庶人”所穿。

成语“布衣韦带”是用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这种古代落魄之士或隐者穿的粗陋服装,来指贫贱之士,这种麻衣和褐衣既粗劣又无光彩,有些贫苦百姓——年四季都穿这种劣质的衣服、所以古代又把“褐”作为贫民的代称,如把穷人称为“褐夫”。成语“短褐不完”以短的褐衣破损不整来形容人的穷苦不堪;成语”短褐穿结”亦比喻贫穷的生活或贫苦的百姓。古人还把“布衣”作为庶人平民的代称,因此,成语“布衣黔首”指的是普通老百姓;成语“布衣之士”、“—介布衣”一般也作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的自称。

1.1.2.4”裳”实际上就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裙,裳裙一般是穿在下身的,因而成语“倒裳索领”就用倒转衣裳来找领子比喻做事不得要领。在上古时代,裳还不是裙。据专家考证,裳是由远古人类的遮羞布演变而来,最初只是用树叶、兽皮制作,后来才改用布帛。裳只是围在腰间或用带子系在腰间来遮蔽下身的。在《仪礼·丧服》郑玄的注释中说:“凡裳之法,前三幅,后四幅。”由此可见,其形制一般是前三幅,后四幅,腰部用一条带子连接,形成前后两片。—开始.男女都穿这种裳,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诗为证:“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大意是,八月纺线,染上黑色或黄色。我染上大红色,为公爷家的儿子做衣裳。《诗经·小雅·斯干》中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意为生个男孩,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上裙装,汁他玩弄白玉璋,后来,裳主要由妇女女穿着。裳虽然可以遮体,但因受其形制的局限,穿着效果并不好。因此,汉代以后,人们便把前后两片联缀起来,成为裙并逐渐发展为绔裙、襦裙。现代女子穿的套裙就是这种裳的演变。

1.1.2.5成语“纨绔子弟”用“纨绔”来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纨绔是有钱人家穿的裤子。纨是一种生丝织造的丝绸衣料,由于织得比较精细,价格也比较贵,因而用纨制成的裤子多为有钱人家穿着;当时。常用“纨绔”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古代的裤子最初只有裤筒,没有裤裆,仅把两只裤筒套上大腿,上面用丝绳系在腰间,称之为“胫衣”。也叫”绔”。是指大腿各跨一边的意思。后来,裤子逐步发展为有裆有腰,初名为“褌”、“褌”还是一种短裤的别称,与“穷绔”—样,为贫民所穿,在农田劳作时,一般贫民大都穿褌或穷绔。

1.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服饰作为一种装饰.已成为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身份穿着的,经过—定约定俗成的礼俗惯制。如成语“褒衣博带”就是指的文人稚士、贵族官宦穿着服饰。古代儒生常著之服是宽袍阔带,他们大多穿的是圆领宽袖的长袍衫。“袍”是一种长袄,用旧丝绵制成。这种袍常作为御寒之衣,属于低档的衣服,为普通老百姓所穿。而用新丝绵制成的长袄称为“襔”(jiǎn):这是一种较为高档的衣服,主要由贵族所穿.当然,古代的袍有时也作单衣穿,单衣袍——般是贴身穿的,就如现在的睡衣,有客人来还要加上—-件罩衣。古代的罩衣又叫“裼衣”。主要是罩在狐皮裘衣的外表,起保护衣服或装饰作用的。古代的长衣服宽松、肥大,没有扣子,要靠衣带把衣“缚”住。束衣带一般是用皮革所制,带上装有带钩。.带钩就如我们现在的皮带扣——样,起到束紧衣服的作用。带钩除束衣外,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悬挂刀剑、钱囊、印章、佩饰物等,带钩的造型样式很多,有的铸有动物头形,有的加上几何线条,有的还要嵌金镶银,装上绿松石,水晶、玻璃、玉等不同颜色的珍物。其形状大小也很悬殊,小的只有2厘米长,大的有40多厘米,而一般的带钩大多在10厘米左右.带钩起先只是束衣用,后来又作为佩装宝剑等兵器用,在战斗中,也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束衣的带子一般用纺织品制作,由于后来常用在军事上,故男子的束带便采用皮革制作。官员除了穿圆领宽袖的长袍官服外,还需在外衣系上—种叫做”绅”的阔带子。这种带子又称金带,玉带:把金带,玉带佩饰在官服上,使官服更显得豪华气派。因而也就有了成语“褒衣博带”。

成语中的饮食

饮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条件,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中国的饮食就其烹调技艺、进食习惯来说,更有共特点。早在古代,在饮食风格、饮食习俗上,就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饮食已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种既具有色、香、味,形,又具有文化品味的艺术品。这种饮食文化是在饮食习俗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许多成语中,反映了饮食中的习俗。如“粗茶淡饭”,”布衣蔬食”“大烹五鼎”、“山珍海味”、“山珍海错”、“山肴野蔌”、”惩羹吹齑(ji)”、“脍炙人口”、“众口难调”、“烹龙炮凤”、“朝齑(ji)暮盐”、“钟鸣鼎食”、“觥筹交错”等等。

i.2.1成语”粗茶淡饭”是形容简单的饮食,“粗茶淡饭”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饮食,但营养成分并不低,也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粗茶淡饭”也反映了我国一些传统的饮食习俗。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种茶、制茶最早的国家,在三国时期,饮茶习惯已逐渐形成,到了唐代,已很普遍;直到现在。茶仍是我国人民喜爱的饮料之一。即使”粗茶”也含有许多有利人体生理功能的有效成分。因此,适当饮条有利健康,“淡饭”

是指普通的米饭。我国人民平时常吃的最简单的食品是把谷米点成熟饭吃。古人还把五谷炒熟了吃,主要用麦或米碾成粉再经炒熟后食用,古代称之为”糗”(qiǚ)除了炒了吃外,古人还常用米、麦粉做成饼。不过古代的饼不是烙出来的,而是把米粉或麦粉干蒸后,趁其还些湿润时。立即将其揉成饼:用麦粉做的叫饼,用米粉做的叫粢(zī)。还有用玉米面做成窝窝、小饼;煮了吃的叫汤饼.蒸了吃的叫窝窝,用米粉做的汤饼又叫”饵”,因此,就有钓饵、鱼饵的说法。占代还用五谷做成稀饭,较稀的饭称”粥”,较稠的稀饭称“饘”(zhān)。

除吃粮食制品外,古人还把肉作为主要的食品,成语“大烹五鼎”就是指的工公大臣用五个鼎分别烹煮五种肉食,大吃大喝的场景。在古代肉食中,大多以牛、羊、猪,犬、雁、鱼为最主要的肉食来源。由于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故牛肉的食用不太多,而羊肉,猪肉和狗肉是常用的肉食品。不过这些肉食一般贫民是很少吃到的,大多是贵族或有钱人家的食物。住一些游牧民族中,丰肉也是他们最主要的肉食。牛、羊、猪在古代是作为祭祀的三牲,因而,这三种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重要的肉食来源。

1.2.2在我国的饮食中,非常注重菜肴的烹饪技艺,一个菜是否可口,是否符合各人的口味,就需要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来达到。成语“脍炙人口”就是指的我国古代的一种烹饪技法“脍炙”。这是我国古代的烹调方法“八珍”中的一种方法。古代的烹饪方法非常之多,概括起来,大致有:煎、炮、腌、捣、熏烤、炙等。

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烧烤就叫“炙”,这种烹饪方法源自游牧民族在野外架火烧烤兽肉、羊肉的习惯。这种方法加工的肉食香味特浓,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多种,如脯炙、釜炙、脍炙等。其中“脍炙”是把肉切成很细的肉丝来进行烤制。成语“脍炙人口”,就是反映出了这种“脍炙”的烹饪方法。很受人喜欢,因而比喻诗文等受人赞美传诵。

成语“烹龙炮凤”中的“炮”也是古代的一种烹调方法。用来形容菜肴的奢侈珍奇。古代的“炮”与我们今天的炮法有所不同,古代的”饱”是把外面裹涂上泥巴的禽畜放到火上炔烤,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先把要炮的畜宰杀洗净后,将内腔填满枣,用乱草包好,再在外面涂上经过发酵的米糊,放入火中烧烤,等泥巴烧干,去掉外包装,在肉表面涂上经过发酵的米糊、放入油中煎。再放入大锅中蒸三日,才能取出加醋、醢(hǎi)等调料食用。这就叫“炮”。

成语“众口难调”指众人的口味要求不一,难以调和得大家满意。古人十分重视食品味道的调和、调味就要用到调料,古代所用的调味品大致有醯(xī)、醢、盐,梅、桂、酱、豉等。醯是一种肉酱,制作时要把肉晒干,再切碎,放入酒和盐搅拌后。再用好酒密封浸渍100天才可食用。梅是作为甘甜之味使用的,这是因为古代没有糖,蔗糖是唐代才有。因此,

成语中有绸篇十
《成语中有“大”》

【大处着眼】 从大的、重要的方面观察、考虑问题。

【大处落墨】 绘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的地方下工夫。比喻做事要在大处着眼。

【大败亏轮】 遭到很大的失败和损失。

【大动肝火】 大怒。

【大张旗鼓】 ①比喻声势、规模很大。②比喻公开。

【大张挞伐】 ①大规模地用兵征讨。②指进行猛烈抨击或声讨。

【大塊文章】 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语本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 园序》。清黄景仁《砚铭》:“眉山苍苍,大塊文章,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参见“大塊”。

【大喜过望】 谓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大惑不解】 语本《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 灵。”成玄英疏:“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识闇鄙,触景生迷,所以竟世终身不觉悟也。”后多以“大惑不解”指对事物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大厦将倾】 见“大厦将颠”。

【大厦将颠】 喻情势危急,频临崩溃。

【大智如愚】 谓才智极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好象愚笨。

【大智若愚】 见“大智如愚”。

【大笔如椽】 语出《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 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后常以“大笔如椽”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

【大街小巷】 指各处街巷。

【大发雷霆】 比喻大发脾气。

【大肆厥辞】 铺张辞藻,大展文才。

【大势已去】 谓有利的局势已经丧失。

【大势所趋】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大摇大摆】 形容满不在乎、大模大样地走动。

【大路椎轮】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 有椎轮之质。”大辂,古代华美的大车。椎轮,无辐条的原始车轮。谓大辂由椎轮逐步演变而成,比喻事物的进化,由简到繁,由粗至精。后人亦称始创者为大辂椎轮。

【大腹便便】 ①形容肚子肥大凸出。②今含贬义。

【大煞风景】 同“大杀风景”。

【大煞风趣】 同“大煞风景”。

【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大夫石碏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杀桓公,而立州吁为 君。石碏因设计杀州吁、石厚,《左传》赞之为“大义灭亲”。见《左传·隐公四年》。本指为君臣大义而绝父子的私情。后泛指为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间的私情。今指为维护正义,对违反祖国人民利益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国法制裁。

【大义凛然】 形容为维护正义而显出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大慈大悲】 佛教语。佛菩萨对众生广大的慈善心和怜悯心。《大智度论》 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后形容人心肠慈善。《云笈七签》卷四:“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随时化生,随宜救拔。”现多含讽刺意。

【大经大法】 根本的原则和法规。

【大模大样】 ①满不在乎或不害怕的样子。②傲慢的样子。

【大醇小疵】 醇,纯。疵,病。谓大体纯正,略有欠缺。

【大彻大悟】 谓彻底醒悟。

【大请大受】 谓优厚的待遇。

【大澈大悟】 见“大彻大悟”。

【大头小尾】 犹虎头蛇尾。比喻作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大器晚成】 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 晚。

【大兴土木】 大规模兴建土木工程,多指盖房子。

【大错特错】 强调错误到极点。

【大声疾呼】 大声呼喊,促使别人注意。语出唐韩愈《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蹈水火者之求免於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後呼而望之也;将有介於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大胆包身】 谓胆量极大。

【大缪不然】 见“大谬不然”。

【大谬不然】 谓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大权旁落】 重大权力落在别人手中。

【大惊小怪】 形容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慌张或诧异。

【大惊失色】 非常惊恐,变了脸色。

【大显身手】 充分显露自己的本事。

【大显神通】 充分显示出奇的本领。

【天人之际】 天道与人事相互之间的关系。

【天工人代】 谓天的职司由人代替执行。语出《书·皋陶谟》:“无旷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天下一家】 谓天下人如一家人。亦指全国统一。

【天下大乱】 谓全国或世界形势动荡混乱。

【天下太平】 全国或世界局势安定。亦形容社会秩序好,到处都很安定。

【天下莫敌】 见“天下无敌”。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无敌】 亦作“天下莫敌”。谓普天之下没有对手。形容战无不胜,不 可抵挡。

【天下无双】 世上独一无二。形容出类拔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谓只要有决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难的事也 能办成。

【天下为公】 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 清顾炎武《日

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上人间】 ①天上和人间。②比喻境遇悬殊。

【天上麒麟】 《南史·徐陵传》:“(徐陵)年数岁,家人扌巂以候沙门释 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因以“天上麒麟”称赞他人之子有文才。

【天之僇民】 见“天之戮民”。

【天之戮民】 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

【天之骄子】 ①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②比喻有才能、有影响的人。③现有时亦用于讥讽骄气十足的人。

【天女散花】 《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 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华,同“花”。本以花是否着身验证诸菩萨、声闻的向道之心,声闻结习未尽,花即着身。后多以“天女散花”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天王老子】 比喻至尊至贵、最有权威的人。

【天公地道】 形容极公平合理。引申为理所当然。

【天方夜谭】 即《一千零一夜》。原为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古称阿拉伯 国家为天方国。故名。内容广泛,想象丰富,富于神话色彩。因以比喻虚诞夸饰的议论。

【天打雷劈】 谓受天罚。多用于发誓或诅咒。

【天平地成】 ①谓禹治水成功,地正其势,天循其时。语出《左传·僖公二 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杜预注:“《夏书》,逸书。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称为宜。”②谓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天生天化】 天然生就。

【天生地设】 犹天造地设。

【天老地荒】 见“天荒地老”。

【天地长久】 见“天长地久”。

【天地剖判】 犹言开天辟地。

【天地诛灭】 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天地诛戮】 见“天地诛灭”。

【天有不测风云】 比喻灾祸难以预料。

【天成地平】 比喻万事安排妥帖,天下太平。

【天年不遂】 谓未享天年。

【天年不测】 谓意外的死亡。

【天年不齐】 谓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运道不好。

【天各一方】 谓远隔两地,各在一方。语出汉苏武《诗》之四:“良友远别 离,各在天一方。”

【天衣无缝】 《太平广记》卷六八引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稍闻香 气渐氵农,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翰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后因以“天衣无缝”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泯然无迹。

【天花乱坠】 亦作“天华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诸天各 色香花,纷纷下坠。《法华经·序品》:“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后以“天花乱坠”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天兵天将】 神话中指天神的兵将。

【天作之合】 《诗·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毛传:“合, 配也。”本谓文王娶大姒为上天所赐。因用作称颂婚姻美满之词。

【天灾人祸】 ①詈辞。②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天灾地妖】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怪异。

【天灾地变】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天长日久】 时间长,日子久。

【天长地久】 《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原指天地存在的久远。后用以形容时间悠久。

【天昏地黑】 见“天昏地暗”。


成语中有绸相关热词搜索:形容丝绸的成语 绸的成语 带绸的成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成语中有绸”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成语中有绸"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22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