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洛阳道谁写的

洛阳道谁写的

2016-11-05 10:54: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洛阳道谁写的(共6篇)十问洛阳原贴及作者介绍网贴:十问洛阳今年4月,当中国首届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烟花消弥在夜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聚焦全世界的摄像镜头。此时,距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赞叹已穿越千年,仰望西安世界园博会的繁华,作为一名河南人,笔者有一种‚伤不起‛的莫名伤感。 洛阳,是中华自夏、商、周三...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洛阳道谁写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十问洛阳原贴及作者介绍
洛阳道谁写的 第一篇

网贴:十问洛阳

今年4月,当中国首届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烟花消弥在夜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聚焦全世界的摄像镜头。此时,距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赞叹已穿越千年,仰望西安世界园博会的繁华,作为一名河南人,笔者有一种‚伤不起‛的莫名伤感。 洛阳,是中华自夏、商、周三代起5000年文明的滥觞之地,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发源地,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古都,是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是福佬人、广府人和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可以说,洛阳不仅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更是其祖脉所系;洛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原点,更是永远的中华文化圣城。

作为一名河南人,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际,在中原经济区战鼓擂响之时,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大幕拉开之初,十问洛阳,想必不是十分多余,更是十分必要。

十问洛阳,期盼十答。

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一问: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

中华文明的原点何在?毫无疑问,在洛阳。洛阳,是中华自夏、商、周三代起5000年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发源地,是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是福佬人、广府人和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可以说,洛阳是中华文明的根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系。

今天看洛阳,不仅要跳出洛阳看洛阳,还要站在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华文明崛起的高度看洛阳。正如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一样,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毕发源于洛阳,从‚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源流起,老子长居洛阳而孕道家,孔子‚入周问礼‛而成儒家,佛教入中国而建白马寺,儒释道三家全部源自洛阳,铸成了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也成为世界上发展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也必然要求洛阳打造世界文化中心,成为炎黄子孙的情感归宿、世人向往的东方古城和华夏文明与思想的圣殿。

现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洛阳虽然历尽千年繁华,但如

今在中国城市版图中也仅居二流城市地位,国人对洛阳的认知,也仅存于支离破碎的‚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的碎片化印象之中,这个阅尽华夏文明诞生与成长、兴亡与轮回的千年帝都,与很多曾经辉煌的历史名城一样,在现代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显得平静与寂寞。

●二问:告诉世界一个怎样的洛阳?

一个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品牌,无法走得长远。只有通过城市品牌的塑造和营销,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清晰地传达城市价值,才能使国际资本、优秀人才和全世界的游客认识洛阳,认同洛阳,向往洛阳,最终来到洛阳,与洛阳共同成长。

洛阳城市品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洛阳代表着什么?洛阳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洛阳将为世界的投资者、游客和人才提供什么发展机遇?洛阳的明天会是什么样?这一系列疑问,都亟需要通过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营销的各种手段清晰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达。

●三问: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十省通衢‛的洛阳,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引爆点和中国能源、商品、人流的重要集散中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每一次大的产业转移都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和市场的重新洗牌,而每一次洗牌也会牵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神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已发生过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向日本转;第二次是60年代中后期,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第三次是8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向中国沿海转移,后者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全球加工工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启动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国沿海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成为标志性事件。

●四问: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

‚东方红‛拖拉机,是留在一代甚至两代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洛阳曾经的辉煌。世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著名学者马里奥•波利斯曾经尖锐地把重工业城市称为‚锈带‛城市,认为依靠资源和特定优势发展起来的重工业成为阻碍城市进步的因素,认为重工业使城市患上了‚侵扰性渔利综合症‛。如美国的底特律,法国的北部地区和比利时的南部地区等,都是美国和欧洲传统的重工业城

市,但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却一直无法从消极的工业遗产中摆脱出来,从而丧失了新的发展机遇,美国的底特律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被形容为一座‚死城‛。事实上,正如中国东北地区和100多座资源性城市一样,依靠重工业和资源性产业发展的单极增长模式如今已经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资源诅咒‛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将重工业发散和延伸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将洛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倒逼现有产业升级,吸引新的下游先进制造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实现洛阳重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五问:科研院所为何逃离洛阳?

为洛阳的众多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才能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资本与洛阳对接,实现引资与引智并举,助推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2008年3月10日,是一个让洛阳人失落的日子,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从洛阳迁往天津,而这是14家驻洛阳的中央部署科研机构之一。随后,多家科研单位也纷纷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类似的搬迁计划。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的洛阳,曾在中国科研力量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洛阳拥有丰厚的科研资源,但却缺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平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六问:洛阳战略新兴产业如何‚星火燎原‛?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强力扶持的政策体系、创新转化平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强大的人才支撑。洛阳不缺拥有核心技术的战略新兴企业,但缺乏从企业,到产业,再到现代产业集群的跳板。目前,洛阳在动力电池、风电、光伏、信息产业、互联网等产业已经集聚了中航锂电、中航光电、尚德、用友软件等一批有实力的大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而洛阳能否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将这些‚星星之火‛培育成‚燎原之势‛,我们拭目以待。

●七问:孔雀如何洛阳飞?

人才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风潮,包括洛阳在内的内地人才纷纷南下‚淘金‛,没有了人才的支撑,内地发展更加滞后。按照经济学的一句经典名言,‚聪明人喜欢与聪明人在一起‛,道出了人才为什么喜欢扎堆大城市

的奥秘。因为高端人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对于人才来说是比薪酬和生活幸福感更加重要的事,因为人才只有不断在集体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才能不断增值,反之就会在行业中落伍,甚至贬值。因此,洛阳要吸引高端人才,就需要打造‚高端人才阶层‛,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用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模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在洛阳能够不断升值而非贬值。

●八问:中国北方水城如何走国际生态城之路?

中国北方是严重缺水的地区,而洛阳凭借其极大河流蕴藏的丰富水资源,完全是当之无愧的北方水城,这是在整个北中国独一无二的城市竞争力所在。通过建设国际生态城,至少可以达到‚一箭五雕‛的效果:第一箭,河南需要一座国际生态城,为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绿色崛起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箭:洛阳自身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名山大川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一直缺乏一个大的平台进行整合。第三箭:国际生态城所代表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对高端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第四箭: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延续的是一种农业文明的精髓,只有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第五箭:国际生态城的建设,是低碳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力引擎可以将城市与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形成共振发展的强大合力。‚一箭五雕‛,洛阳何乐而不为?

●九问:根文化如何变成生产力?

作为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地标,洛阳如何利用宗族情结打好招商牌?如何将文化之力、亲缘之力、品牌之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品牌,平台,营销,服务,基地,缺一不可。试看全球客家恳亲大会,至今还没有在洛阳举办过一届,这直接反映了洛阳没有把全球1亿客家人的精神圣地用直接的手段变成文化的平台,亲缘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平台。

●十问:郑洛争霸还是共同打天下?

当今世界,全球产业竞争已经演变成城市群的竞争。大伦敦城市群,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和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东京—大阪城市群,以及珠三角城市

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都是世界经济重心不断转移的产物。

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城市共建,双核共舞,交通共联,民生共享,机制共通,是郑洛联手打天下必须迈过的‚七道坎‛。七大难题破解,郑洛共同发展大局可定。其时,中原经济区才能迎来强大的增长极,成为带动中原崛起的真正龙头城市圈。

神秘网友创作《十问洛阳》 你在哪里?

2011-06-14 07:30:00 来源: 大河网(郑州)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在洛阳信息港首发后,很快在洛阳和省内各大论坛广为转载,经东方今报、洛阳日报等媒体在显著位臵全文刊登,瞬时风靡洛城,影响深远,不但在民间广受关注,更引起了洛阳决策层高度重视,在洛阳社会各界引发出热烈讨论,被公认为是多年不遇的大帖名篇,据悉,有30多个局委当家人、洛阳社科界、学者和专家组纷纷召开专题研讨会,研读洛阳十问,共商洛阳发展大计。这篇来自网络的‚十问洛阳‛,着眼现实,立意高远。全文一万八千余字,字字如霹雳,振聋发聩,震撼古都上下;句句似重锤,撼人心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洛阳的关爱;道道拷问,叩击着洛阳人的心弦。‚十问洛阳‛,问出了我们的心中之痛,问出了我们的机制之疾,问出了我们的发展之惑。无疑解决这十个问题,洛阳将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十问洛阳》的原创作者是谁?

大河网 6月14日

网友们认为这篇横贯古今、纵论天下、学贯东西的原帖作者绝非等闲之辈,有网友猜测这位高人是本地一胸怀大志,又怀才不遇的政府公务人员,还有人认为这位肯定是本地知名学者教授,还有人认为是本地网络媒体高级策划,或是政府智囊团的高级策划,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心系洛阳的外地高人,有媒体人士认为他是国内一报业集团的精英策划团队……许多网友发出呼唤,许多部门也在寻找这位贤人达士,显示出当今洛阳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总之,网帖作者‚吃着火

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洛阳道谁写的 第二篇

洛阳尔雅风俗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

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南宋陆游说: “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

嚷ver=最近 丝跟着=几个人一起 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 qin qiao--辣椒 居球: 足球【洛阳道谁写的】

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 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二、饮食传统——汤食和洛阳水席

听着地道的洛阳方言,走在古朴的城区街道上,很多游人都希望寻求到属于洛阳的最真实的味道。那么我们就从舌尖上的味道说起。了解洛阳,各种汤食则是在最佳选择。

洛阳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早晨的一碗酸辣爽口的“不翻汤”开始的;而洛阳人舒适的一天的结束,也是以鲜美的汤食画上句号。可汤食都包括哪些呢?“说起洛阳的汤呀,洛阳本地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鸡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臭杂干汤„„呵呵呵呵,这么多汤呀?可不是嘛。”你随便拉个洛阳的本土人一问,十个有九个一定是这样回答的。洛阳汤食店有正宗的,也有不正宗的。正宗的已有百年历史,不正宗的更是比比皆是。洛阳大约有千家汤店,有马、高、李、任等各种正宗或不正宗的牛肉汤、羊肉汤、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店每天在洛阳城内张罗着。想要区分正宗与否,只有现在的老洛阳人才能辨别,一口一个味,一句便道出地道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份七【洛阳道谁写的】

八块的汤,配上洛阳烧饼,也就知足了。

来到洛阳,实惠又好吃的便是在老城兴华街,洛阳正宗的不翻汤 “高记清香园”,这是所有游客一定要去的店面。说起喝汤,老洛阳人喜欢端着汤悠闲地蹲着喝。如果你喝过洛阳的汤,一定发现,盛汤的碗是那种粗重的大碗。这样的碗,配上老洛阳人独有的喝汤习惯,更是别有一番风景和滋味。对于老洛阳人这样的饮汤习惯,现在的洛阳人既有保留也有创新。来到“清香园”喝汤,你会发现,小小的店面只摆放了4、5张小桌子,面对较多的客流量这些桌子根本是杯水车薪,可那又怎么样呢?食客们一个个在门外大槐树下放张高凳子,再坐在小板凳上,要么自己吃自己的,要么边交谈边吃,丝毫不会因没有桌子感到不适和苦恼。这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会去破坏它,就连那些游客也是“入乡随俗”。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吃法,配上正宗或不正宗的汤才能真切体会洛阳汤食的文化内涵。

洛阳汤食文化历久弥新,即使民间风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除了汤食,洛阳水席更是一绝。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洛阳水席洛阳汤,不沾勿忘桂花糖,吃罢四宝不同躺,洛阳浆面有点烫。”首句就是洛阳水席。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洛阳水席起源已久。“水席”是洛阳特有的地方风味菜肴,它风味独特,选料十分讲究,烹制认真精细,味道鲜美多样,口感舒适爽利,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洛阳三绝,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筳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洛阳道谁写的】

今日的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真命天子假燕窝水席的另一特点是素菜荤做,以假代真。水席中有名的“洛阳燕菜”、“假海参”等,都是民间普通的萝卜、粉条,但经厨师妙手烹制后,便脱胎换骨,味美异常,如奇花绽放,让人叫绝。 [1]

我很早吃过洛阳水席,但他在我心目中并不像官方说的那么完美。作为一个洛阳人,可以很自讽地说,现在的洛阳水席已经失去了他的本真,已经成为没有内涵的历史空壳。没有创新和发展,只是守住积淀过的历史,洛阳水席是没有发展前景。所以,我不介意大家品尝洛阳水席,因为洛阳有些水席店打着历史文化的旗号,写出高昂的菜单价格,却不能真心实意做出真的有人情味和色香味的美食。如果真想尝一尝,那推荐你们去“老城区真不同”这家正宗的水席店。

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当一回武则天,尝一尝那份威严和厨师的绞尽脑汁——洛阳燕菜;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品一品水席中洛阳人独特的咸甜酸辣;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辨一辨其中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社会冷暖”吧。

四、文化传统——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河南汉族地方曲种之一,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因此,河洛大鼓存在于植根于洛阳。【洛阳道谁写的】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

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不拘场地大小,或田间村头、剧场舞台均可,不要化妆、不要道具,全凭演唱者一人用语言来叙事写人。表演时,演唱者站在桌前,一手摇响钢板(铜板),一手敲响书鼓,伴奏者有一人、两人、三人、四人不等,乐器以坠胡为主,伴以琵琶、二胡、三弦,在那乡村山野之间,清风明月之下,战鼓咚咚,琴弦 铮铮,钢板叮叮,让人销魂。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其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植根于当地人民生活之中,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一种民间曲艺品种。

虽然河洛大鼓曾经是百姓的娱乐项目,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年轻人已无人听更无人学,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大多已谢世,艺人只减不增,截止至2008年底,大鼓艺人已不到20人,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并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因此,创新和改造河洛大鼓已迫在眉睫。

洛阳的民俗还有很多,具有典型性就以上这些。作为洛阳人,我最喜欢的是蕴藏在洛阳人生活中的民风习惯。“洛阳多闲客”“常忆洛阳风景媚,烟暖风和添酒味”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洛阳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在洛阳人的生活习惯上,便是没有过多矫揉或豪放,只有气若神闲,淡雅清新,早晨舒适的晨练,一天不紧不慢的工作,以及下班饭后在洛河边的消食散步,一切都是那么平凡平静,却又能跟上社会飞快的发展脚步,这才是洛阳真正的民风所在。真心的希望洛阳民俗风情能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继续波动继续发亮。

洛阳上清宫的奠基人
洛阳道谁写的 第三篇

上清宫的奠基人

12日,绵绵秋雨中,参加“老子与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我市宗教界人士,一起为上清宫的复建奠基——上清宫,我国著名道观,位于邙山翠云峰,乃是道家鼻祖老子著书炼丹之地,隋有老子庙,唐建上清宫,抗战时期遭日军飞机轰炸,古建筑多有不存……

来了几百位香客,有人在高声诵读《道德经》

去上清宫采访之前,我没与上清宫的道长联系,只是和一位摄影记者一道驱车来到邙山翠云峰,想看看即将重建的上清宫是否热闹,因为印象中的上清宫,已是房舍颓然、香火沉寂了。 正是重阳佳节,殿前来了几百名香客,以老者居多,间有青年,从老君殿门前开始,便是进香跪拜的队伍。再往里面走,翠云洞内香客云集,玉皇殿上诵经声声,殿里殿外一派热闹景象。在殿门附近,我问一个卖香烛的妇女:“今天怎么来这么多人?”她笑道:“今儿逢九,人就多了。”原来上清宫是逢九进香,每月的初九、十九、二十九是进香日,今天恰逢九九重阳,来的人就更多了。

时间紧张,摄影记者忙着按动快门,我突然发现:一信客口中叼着香烟,手里却拿着《道德经》,随众人在那里高声诵读。我怕这个人上了镜头不雅,就小声对摄影记者说:“等他把烟头扔掉你再照吧。”摄影记者会意,遂停止拍摄。

出了殿门,诵经声渐远了,我不免觉得好笑:道家讲究逍遥,一切顺其自然。他叼着烟诵经,也许这样他感到惬意,我又何必如此机械,如此认真呢?

正在那里思考时,道长从下清宫赶来了,我们原本认识。道长张信铭站在我身边,一身道袍,打着裹腿,步履轻盈,说是刚才接到电话得知有记者来访,所以就上山来了。

这位道长40多岁,是全真派龙门正宗第25代传人,如今担任洛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我提出要了解老子和上清宫的关系,他满口答应,连说:里面请,资料都在呢!而我却站定在山门之外,看着绿色四合中的上清宫,琢磨起道家的渊源来……

来到了老子悟道处,2500多年前的孔子也来过

佛家道场最宜阳光,道家洞天却宜清风。

站在上清宫山门前,我最想捕捉的是风。当年的老子,就是在这里握住了形而上的思维之风,才从玄妙的“道”出发,解析万物而幡然悟道的。他的《道德经》五千言,遍及宇宙万物,解读盛衰兴替,状描沧桑流变,最终不过只写了一个字——风。

是啊,风,唯有风,这不具形体的生命,才能永远流动,它来去无踪,却真实存在,其余的世间万物一旦具有形体,终是那匆匆过客,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最终都要寂灭。

老子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因为他选择了洛阳作为他工作的城市,也不仅仅因为他选择了“东周柱下史”,担任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最方便地掌握周王室典籍,而是他在喧嚣的洛阳城中埋头工作的间隙,还能抬头看一看邙山翠云峰,看一看社会、人生之外的大自然。 当时的翠云峰植被一定很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翠”,是有苍翠的树木来点缀的;“云”,是有较高的地势来支撑的。查查资料:翠云峰地处邙山最高处,海拔150米。登临此处,可以远眺,可以思考,所以老子时不时就上来转转。再看看《重建上清宫古迹碑记》中载,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丽,云日宣明”。道长说:你想啊,如此好山好水簇拥着翠云峰,这确实是个修炼悟道的好去处,在洛阳工作的老子,能不上这儿来修炼吗?传说老子工作之余,常来翠云峰修炼、炼丹、著书。他的祖籍虽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但他6岁时便随父亲李乾举家迁往东周都城洛邑来了,他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

老子悟道之后,吸引了天下的好学之士,其中有一人,特想向他学习,这人便是鲁国学者孔子。公元前523年,鲁国国君送给孔子一辆牛车和一个书童,30岁的孔子风尘仆仆地往洛阳赶来了。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学习“先王之制”,二是探究“礼乐之源”,三是考察“道德之规”。老子接受了孔子的询问,有时候是在城内,有时候是在翠云峰上。

一次见面后,老子问孔子:“你现在读什么书?”孔子说:“我在读《周易》,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立即予以否定,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你知道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吗?”孔子回答:“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子一样,只能给人平添烦恼罢了。”

说到这里,老子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看,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排列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一顿连珠炮般的教训,把孔子砸蒙了,孔子没吭声。

老子又问:“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

孔子说:“我求了27年道,仍然没有得道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给人,那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认识的话,那道就不会到他的心中去!”

这一番话,看似简单,却很深奥,孔子有点儿弄不懂了。他辩解道:“我也在努力啊!我不断地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我讲解先王治国之道,还谒见了70多位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纳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研究的„六艺‟,不过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罢了,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研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孔子虔诚地听着,表示回到鲁国要恢复周礼,老子却认为这是无法办到的。老子说:“礼,应该与时俱进,现在世易时移,周礼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他告诫孔子:“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其言论还在罢了。作为君子,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从政,时机如果不成熟,就像蓬蒿一样随遇而安吧。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秘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丢掉骄气和欲望,丢掉你那过于执著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老子说话有点直率,有点难听,但孔子听后却明白了:老子已经完全悟道了!后来的历史证明,老子的预见完全正确,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恢复周礼,确实不受欢迎,到处碰壁。 呜呼!今天想来,那么伟大的孔子,在老子面前就像个小学生,他从老子那儿回来以后,竟

然三天都没有说话。他的学生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其实他应该再补充一句:“鲁国、卫国这些小国家,我只要旅行就可以去讲学,像楚国、齐国这样的大国,只要我愿意就可接近他们的国君,但我面对洛阳这样一座城,我不知道它的深浅啊!我到别处都是当老师,而到洛阳来是当学生啊!”

来到洛阳,见到老子,孔子真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后来有人问起他的主张,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回答得干脆、简洁而又坚定。

老子离开洛阳后,洛阳人在翠云峰修建了老子祠

话说孔子离开洛阳,回到了鲁国,创建了他的儒家学说。而在洛阳的老子,依然在周朝当他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关于孔子入周向老子学习的事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得清清楚楚。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多次到上清宫采访,当时的道长是师惟新,我向他提起“孔子入周问礼”之事,他拿出一副对联让我看:

学传东鲁三千士,道衍西周八百年。

当时我眼前一亮,问他从哪里得来。他说是一位道友相赠。这副对联真是太好了,只用了14个字,就把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的事情全概括了。但我很疑惑:西周、东周加起来寿命800年,其中西周还不到300年,怎能说“道衍西周八百年”呢?后来想了想,明白了:这不过是为了对仗罢了,因为上联有“东鲁”两字,下联只好对“西周”,对得很工整。对此我们也只能意会了。这次来看上清宫,发现各处楹联很少,如果能把这副对联刻上该有多好! 咱还接着说老子。

老子这个人不得了,他边工作边著书,边在城中上班边在翠云峰炼丹,他站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时刻做着归隐的准备。后来,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权的内乱,王子朝一看自己争不到王位,便命人抢走了王城所有的图书档案,跑到楚国去了。

这等于出卖国家文物,这可急坏了老子。可人家是王子,拦也拦不住啊!但文物档案流失了,自己总有失职之嫌,他在洛阳也待不下去了,于是登上翠云峰,牵起一头青牛,带上一个书童,往西去了。

当时走得慌张,老子连关牒也没有带。没有关牒,怎能闯关?所以走到灵宝的函谷关,他便被挡住了。

有趣的是,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脑子很会转弯,他知道这个白胡子老头虽无关牒却有学问,于是又是恭维又是邀请又是逼迫,让老子当夜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这才让他出关了。其实现在看来,这《道德经》的一字一句,都是精义要理,几乎囊括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岂能一夜而成?这部《道德经》,必是先成书于洛阳,后才能脱口于函谷,或是先存于老子心中,是腹稿,然后才默写于尹喜面前,是定稿。而他最初谋篇布局的地方,必在洛阳城,必在翠云峰。

话说当老子来牵那头正在翠云峰上吃草的青牛时,那牛眼见得要离开洛阳了,就对着西方吼叫了三声。于是,洛阳人就在青牛吃草的地方建了一座青牛观,把青牛观西侧的那道峪称作青牛峪,沿用至今。牛是青牛,正与道家的色彩“青色”相谐。会看地貌的人,今天还能看出这里的地貌像头牛,头西尾东,大方向是向西,似乎东方再也没有让它留恋的东西了,仿若他的主人老子,在写了《道德经》之后,义无反顾地西出函谷不知所终了。

老子虽然走了,终究带不走翠云峰。他在此处悟道成功了,这里便成为道家的发源地,他也被尊为道家鼻祖,洛阳也便成了道家道教之渊薮。他离开洛阳之后,洛阳人在翠云峰建了老子祠,用来怀念他,这便是上清宫的原型。

老子,可谓上清宫奠基的第一人,他在邙山翠云峰留下圣迹仙踪,从此被人追寻,延伸发展而成为道教。我常想:洛阳人总是自豪白马寺为“释源”、“祖庭”,其实上清宫何尝不是“道源”、“祖庭”呢?由是歌曰:洛阳上清宫,道家渊源地;至今思老子,翩翩作逸飞。

盛唐上清宫 绝代之繁华

洛阳道翻译赏析_作者储光羲
洛阳道谁写的 第四篇

<洛阳道>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储光羲。其古诗全文如下: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译文]
洛阳城里的大道平直如伸展的头发,洛阳的春天气候适宜,有很多阳光明媚的日子,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洛阳道翻译赏析_作者储光羲。在这样的日子里,洛阳著名的五处皇家陵园常有富家子弟去踏春,这时,在大道上飘扬着马匹上的玉饰发出的叮当声,不用看也知道是公子们成双结对而来了。
[鉴赏]
储光羲是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备受许多大家的推崇。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消尽常言”,有“浩然之气”,且带有古意。
该诗是<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中的第三首。大道直如发,显示了洛阳的繁荣,诗题为“洛阳道”,诗里写了大道的样子,题目可以理解为专指大道,像长安道之类的,无非有个代指的意思,洛阳道,很宽很直的大道。大道之上,没有写别的,专门写了洛阳的贵族,似乎在说明一种特权,但也还是在洛阳的重要上下笔。这是聪明的。古诗就是这样,有许多明明白白的见证,又有许多隐隐约约的佐证。
后人中没有多少人见过洛阳道,但一看诗,就知道了洛阳有笔直的大道,了解了生活在洛阳的贵族们常做的事情。读这首作品,可以简单的认识洛阳道的宽阔平坦,也可以深入理解诗人展现出来的贵族们悠闲的生活。其实诗人对轻松舒适的洛阳生活,并没有多少的批判,或者说没有指责的意思,诗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表现洛阳的大道,对繁华中的贵族们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说他们不务正业,甘做寄生虫之类的,而是把他们的形象美化了,把他们作为洛阳道的装饰,用以加深人们对这条官道的印象。不管怎样,贵族子弟在那个时代里是很有特征的一群人,用有特征的素材来表现主题,写得过了,就离题,写得不到,就使主题苍白。这首诗里,用到骑马的贵族,这样写,对洛阳道这个主题还是很合适的。毕竟这是在描绘东都的官道,能同时通过多匹骏马,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洛阳道的宽阔。顺着诗的题目来读这首作品,就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想按文字下的一些隐藏起来的因素来理解,那么结果就会有很多。生动的形象刻画使此诗显得含蓄蕴藉,颇具匠心。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阅读答案_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陈子昂
洛阳道谁写的 第五篇

<春夜别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阅读答案_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陈子昂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前言]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第一首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首诗同样作于告别宴会,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倾吐其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
[注释]
⑴银烛:明亮的蜡烛。
⑵绮筵:华丽的酒席。
⑶离堂:饯别的处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阅读答案_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陈子昂。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⑷“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
⑸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翻译]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这组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前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都为绿色的意思。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琴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写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尾联两句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作者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
第一首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此诗“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

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
洛阳道谁写的 第六篇

1、<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

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0、<送陈章甫>

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别董大>

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4、<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送人东游>

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洛阳道谁写的》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洛阳易道 洛阳道徐陵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洛阳道谁写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洛阳道谁写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251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