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青皮(醋炙)的功效

青皮(醋炙)的功效

2016-11-05 11:13: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青皮(醋炙)的功效(共6篇)青皮的功效与作用青皮的功效与作用【异名】青橘皮(《品汇精要》),青柑皮(《本草求原》)。【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植物形态详 橘 条。【采集】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 四花青皮 ;中...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青皮(醋炙)的功效》,供大家学习参考。

青皮的功效与作用
青皮(醋炙)的功效 第一篇

青皮的功效与作用

【异名】青橘皮(《品汇精要》),青柑皮(《本草求原》)。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植物形态详\"橘\"条。

【采集】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药材】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

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

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

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

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化学成分】各种青皮均含挥发油,且多含黄酮甙等。

【炮制】青皮: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醋青皮:取青皮片,用醋拌匀,待醋吸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微带焦黄色,取出,晾干。(每青皮片100斤,用醋15斤)。

【性味】苦辛,微温.

①《本草图经》:\"味苦。\"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

③《会约医镜》:\"味苦辛微酸。\"

【归经】入肝、胆经.

①李杲:\"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

②《汤液本草》:\"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 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

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气虚者慎服。

①《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②《本草蒙筌》:\"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③《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选方】①治肝气不和,胁肋刺痛如击如裂者:青橘皮八两(酒炒),白芥子、苏子各四两,龙胆草、当归尾各三两。共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韭菜煎汤调下。(《方脉正宗》)

②治心胃久痛不愈、得饮食米汤即痛极者:青皮五钱,玄胡索三钱(俱醋拌炒),甘草一钱,大枣三个。水煎服。(《方脉正宗》)

③治食痛、饱闷、噫败卵气:青皮、山查、神曲、麦芽、草果。为丸服。(《沈氏尊生书》青皮丸) ④治疝气冲筑,小便牵强作痛:青橘皮八两(醋炒),胡芦巴二两,当归、川芎、小茴香各一两(俱酒洗炒)。研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⑤治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临时再服。(《圣惠方》)

⑥治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青皮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朱震亨)

⑦治伤寒呃逆: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

【名家论述】①《珍珠囊》:\"青皮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 ②李杲:\"青皮,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又破滞削坚积,皆治在下者效。引药至厥阴之分,下食入太阴之仓。\"

③朱震亨:\"青皮乃肝、胆二经气分药,故人多怒,有滞气,胁下有郁积或小腹疝疼,用之以疏通二经,行其气也。若二经虚者,当先补而后用之。又疏肝气加青皮,炒黑则入血分也。\" ④《纲目》:\"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说出杨仁斋《直指方》,人罕知之。\" ⑤《本草经疏》:\"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泼。凡欲施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

⑥《本草汇言》:\"青橘皮,破滞气,削坚积之药也。凡病郁怒气逆而胁肋刺痛,或疝气冲筑而小腹牵弦,二者乃肝气不和之病也;或温疟痞闷而寒热不清,或下痢痛甚而小腹胀满,或小儿食疳诸积而肚大肢瘦,三者乃脾气不和之病。此剂苦能泄,辛能散,芳香能辟邪消瘴,运行水谷,诚专功也。\"

⑦《本草通玄》:\"橘之小者为青皮,功用悉同,但性较猛耳。青皮入肝……,究竟主肺、脾之症居多。疟脉自弦,肝风之祟,青皮入肝散邪,入脾涤痰,故疟家必需之品。

本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依据,就诊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醋炙法
青皮(醋炙)的功效 第二篇

【青皮(醋炙)的功效】

香 附

[处方用名] 香附、炙香附、醋香附、四制香附、酒香附、香附炭。[1]

[来源] 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干燥。[2]

[历史沿革]唐代有炒制法(《理伤》)。宋代有蒸制(《洪氏》)、煮制(《传信》)、酒制、米泔浸后蒜仁制、石灰制(《朱氏》)、胆汁制(《总录》)、童便醋盐水制(《疮疡》)、制炭(《济生方》)。元代有醋煮制(《活幼》)、童便制(《丹溪》)、麸炒制(《瑞竹》)。明、清时代除沿用元代以前的炮制方法外,最突出的是在辅料制方面增加较多,如有酒、醋、姜、童便的“四制香附”(《串雅内》)、“五制香附”、“六制香附”及“七制香附”等炮制方法。并有“童便炒,欲其下行,醋炒则理气痛” (《景岳》)及“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人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人血分而润燥„„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纲目》)的记载。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醋炒、醋煮、醋蒸及酒、醋、盐、姜合制和酒炒、炒炭等。

[炮制方法]

1.香附 取原药材,除去毛须及杂质,碾成绿豆大颗粒,或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3]

2.醋香附

(1)取净香附颗粒或片,加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香附,用米醋20kg。[4]

(2)取净香附,加入定量的米醋,再加与米醋等量的水,共煮至醋液基本吸尽,再蒸5小时,闷片刻,取出微晾,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取出干燥后,碾成绿豆大颗粒。每100kg香附颗粒或片,用米醋20kg。[5]

3.四制香附 取净香附颗粒或片,加人定量的生姜汁、米醋、黄酒、食盐水拌匀,闷润至汁液被吸尽后,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香附颗粒或片,用生姜5kg(取汁),米醋、黄酒各10kg,食盐2kg(清水溶化)。

4.酒香附 取净香附颗粒或片,加入定量的黄酒拌匀,闷润至黄酒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香附颗粒或片,用黄酒20kg。[7]

5.香附炭 取净香附,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6]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筛去碎屑。[8]

[成品性状] 香附为不规则颗粒或薄片,周边棕褐色或棕黄色,片面黄白色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质硬。气香,味微苦。醋香附表面棕褐色或红棕色,微有焦斑,角质样,略有醋气。四制香附表面深棕褐色,内部呈黄褐色,具有清香气。酒香附表面红紫色,略具酒气。香附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质脆,易碎。气焦香,味苦涩。

[炮制作用] 生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具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能。生品多人解表剂中,以理气解郁为主。如治胸膈痞闷,胁肋疼痛的越鞠丸(《丹溪》)。

醋香附,专人肝经,疏肝止痛作用增强,并能消积化滞。如治疗伤食腹痛的香砂平胃散(《金鉴》);治血中气滞的香附芎归汤(《沈氏尊生方》);治寒凝气滞,胃脘疼痛的良附丸(《良方集腋》)。

酒香附,能通经脉,散结滞,多用于治寒疝腹痛。如用于治疝气胀痛及小肠气,以香附末二钱,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濒湖集简方》);治瘰疬流注肿块的香附饼(《外科发挥》)。

四制香附,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于治疗胁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如治妊娠伤寒,恶寒发热的香苏葱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治中虚气滞胃痛的香砂六君丸(《重订通俗伤寒论》)。

香附炭味苦、涩,性温,多用于治妇女崩漏不止等。

[炮制研究]香附中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a-香附酮、B-香附酮、芹子烯、广藿香酮及少量单萜化合物。

香附经醋制后,总挥发油含量比生香附降低约3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香附、醋炙香附乙醇提取液中a—香附酮的含量,结果生香附为0.174mg/ml,醋炙香附为0.208 mg/ml,溶出量提高了近20%。对生香附和醋炙香附的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醋炙品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亦明显高于生品。说明醋制香附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强疗效。香附炮制时,若只从浸出率和是否去毛须两方面考虑,可以不去毛须,以缩短炮制工艺。由于醋香附片浸出率最高,挥发油含量又较高,因而是香附最佳炮制品规格。

药效学实验表明:醋制香附的解痉、镇痛作用明显优于生品。生香附、制香附均有降低大鼠离体子宫张力,缓解子宫痉挛,以及提高小鼠痛阈的作用,但以醋制香附作用较强,且醋蒸法优于醋炙法。[9]

[贮存] 贮存于干燥容器内,炮制品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参考文献

[1][3][4][5][6][7][8] 蔡宝昌,中药炮制学,浙江中医药出版社,2008

[2] 许腊英,汪洪武,李湘,醋炙香附炮制工艺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07,(22):58—59

[9]王延年 刘晓秋 ,现代中药炮制,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青 皮

[处方用名] 青皮、醋青皮、麸炒青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arusreticulataBlaa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1]

[历史沿革] 净制法唐代始载有“去白”;宋代有“汤去瓤”,“流去瓤”;清代有“去肉”;近代以来有“除去杂质”等净制方法的记述。宋代始载有“细切”,“白

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汤浸三日,各三换后苦味去尽,然后去瓤切作指面大方片子”,“到大块”;元代有“捣细用”;明代有“到碎用”,“切片”;近代以来有“切厚片或丝或块”等切制方法记述。唐代始载有“炒”;宋代有“炒黄”,“略炒”,“慢火炒令变紫黑色”,“石沙”,“数炒”,“醋制”;明代有“醋炒”[炮制方法]

1.青皮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或丝,晒干,筛去碎屑。

2.醋青皮 取青皮片或丝,加醋拌匀,闷润10分钟,置炒制容器内,炒干,取出,晾凉。每lOOkg青皮片或丝,用醋15kg。[3]

[成品性状] 青皮为类圆形厚片或不规则丝状,外表皮灰绿色或墨绿色,切面果[2]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缘有油点1~2列。质硬,气清香,味酸、苦、辛。醋青皮色泽加深,微有醋气。[4]

[炮制作用] 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能。生品性烈,辛散破气力强,疏肝之中兼有发汗作用,以破气消积为主。如治疗食积不化,胃脘痞闷胀痛的青皮丸(《沈氏尊生书》);如治湿治脘腹痰咳嗽,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的二陈丸;痞满胀痛,内有瘕积的青皮汤(《入门》);治乳痈初起的青皮散(《疡科选粹》)。[5]

醋青皮能引药人肝,缓和辛烈之性,消除发汗作用,以免伤伐正气,且增强了疏肝止痛、消积化滞的作用。如治肝气郁滞的七味调气汤(《中药临床应用》)[6];治肝经有寒,气机郁结,痛引小腹的青阳汤(《医醇媵义》);治寒疝疼痛的疝气内消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如治湿邪中阻,脘腹胀满的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伍乌药,小茴香,木香等,治寒疝腹痛的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7]

[炮制研究] 药理研究结果显示:青皮生、制品均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醋制后, 镇痛作用较强且持久。[8] 据报道,采用挥发油测定方法,并与阿贝折射仪下测定挥发油的折光率,对青皮及其炮制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炮制方法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青皮中挥发油的含量。鼓炒青皮的挥发油降低了12.17%,缓和了其破气作用,并产生了焦香气,增强了消积化滞的功效。醋炙青皮不但可缓和 其辛烈之性,消除发汗作用,还可引药人肝,增强疏肝止痛、消积化滞的作用。炒青皮炭不但挥发油含量降低了36.52%,亦可能引起内部发生质变,并增加了涩味,故临床上取其止血之功。[9]

[贮存] 贮存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参考文献

[1] [5][6][8] 蔡宝昌, 中药炮制学 ,浙江中医药出版社,2008

[3] 江云,黄勤挽,现代中药炮制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王琦,王龙虎,现代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张朔生 ,中药炮制实用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 [9] 阂行栓,孟淑环,青皮饮片研究炮制概述,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56

郁 金

[处方用名] 郁金、醋郁金。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ch.Ling、姜黄Curcuma longa 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C.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 Val.的干燥块根。前两种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1]

[历史沿革] 宋代有火炮制、煮制、浆水生姜皂荚麸制、皂荚制法(《总录》)。明、清除沿用宋代的煮制法外,有炒(《普济方》)、焙(《入门》)、制炭(《蒙筌》)、煨(《保元》)、醋炒(《傅青主》)、醋煮(《入门》)、酒浸(《切用》)、酒炒(《本草述》)、防风皂荚巴豆制(《普济方》)、甘草制(《握灵》)等炮制方法。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醋炒等。

[炮制方法]

1. 郁金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2]

2.醋郁金 取郁金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郁金片,用米醋10kg。

[成品性状] 郁金为不规则的薄片或颗粒,外表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颜色较浅,表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质坚实. 气微,味淡。醋郁金,呈暗黄色,略有醋气。[3]

[炮制作用] 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具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的功能。多生用,善疏肝行气以解郁,活血祛瘀以止痛。如治胸腹胁肋胀痛,常与丹参、柴胡、香附等同用;治心悬懊痛的郁金饮子(《圣惠方》);治癫痫或癫狂的白金丸(《医方考》) 。[4]

醋郁金,能引药人血,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如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忍者之辰砂一粒金丹(《奇效》);治妇女经前腹痛的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常与当归,白芍,香附等配伍治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所导致的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的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与木香配伍治气滞血瘀,胸肋疼痛的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与醋元胡,桂枝,陈皮等同用治疗硅沉着病治胸痛。与穿山甲、丹参、泽兰等同用,治淤血阻滞之肋腹癓积。[5]

[炮制研究] 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两种试验方法对郁金不同炮制品进行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郁金各炮制品均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以醋制品作用最强而持久。

[贮存] 贮存于干燥容器内,醋郁金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参考文献

[1][2][3][6] 蔡宝昌 《中药炮制学》,浙江中医药出版社,2008 [6]

[4][5] 张朔生 《中药炮制实用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五灵脂

\[处方用名] 五灵脂,醋五灵脂,酒五灵脂

[来源] 本品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en-Edwards的干燥粪便。

[历史沿革]

1. 五灵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制 块状者砸成小块。

2. 醋五灵脂 取净五灵脂,用文火微炒至行乞溢出时,随即喷淋醋,再炒至微干,有光泽时时,取出,晾凉。

3. 酒五灵脂 取净五灵脂,用文火炒至有腥气溢出,色黄黑时,立即取出,趁热均匀喷定量黄酒,晾干。每100kg五灵脂,用黄酒15kg。

[成品性状] 五灵脂呈长椭圆形颗粒状,黑棕色或灰棕色,质松或有粘性,气腥臭。醋五灵脂呈黑褐色,表面有光泽,质轻松,略有醋气。酒五灵脂呈深灰色,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生五灵脂行血,散血,但具腥臭味,不宜内服,多做外用。醋五灵脂入肝,增强散瘀止痛作用,并矫腥臭味,利于内服。治气血凝滞,经期腹痛,与醋元胡等同用;治气滞心腹作痛,与草果,没药等配伍,如手拈散(《奇效良方》)。酒炙后,能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亦可矫腥臭味。治瘀血停滞,心腹疼痛,与蒲黄配伍,如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炮制研究] 现代炮制研究显示,采用先拌匀米醋,再炒制的方法,其形状保持完整。[10][9][7][8][6][5][4][3][2][1]

参考文献

中药炮制学试题
青皮(醋炙)的功效 第三篇

中药炮制学

2013届大专中药专业毕业(中药炮制技术)考试 【A型题】

1、炮制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现最常用( ) A、修整 B、炮炙 C、修治 D、修制 E、炮制

2、最早提出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医药家是( ) A、李时珍 B、张仲景 C、张仲岩 D、陶弘景 E、陈嘉谟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是( ) A、《本草纲目》 B、《炮炙大法》 C、《太平圣惠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4、“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记载于( )

A、《本草纲目》 B、《炮炙大法》 C、《太平圣惠方》 D、《本草蒙筌》 E、《本草发挥》 5、我国医药学史上最早的炮制专著是( ) A、《炮炙大法》 B、《修事指南》 C、《神农本草经》 D、《雷公炮炙论》 E、《本草纲目》 6、《炮炙大法》成书的时间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代 C、南北朝刘宋时期 D、明代 E、请代

7、归纳提出传统制药原则的作者( ) A、张仲岩 B、李时珍 C、缪希雍 D、陈嘉谟 E、徐大椿

8、下列药物与辅料的炮制属“相畏为制”的是( )

A、酒制大黄 B、盐制黄柏 C、姜制半夏 D、蜜制百合 E、麸炒枳实【青皮(醋炙)的功效】

9、下列药物与辅料的炮制属“相恶为制”的是( )

A、酒制大黄 B、盐制黄柏 C、姜制半夏 D、蜜制百合 E、麸炒枳实

10、《中国药典》正式把中药炮制作为法定内容予以收载的最早版本是( )

A、1953年版 B、1963年版 C、1977年版 D、1985年版 E、1995年版

11、下列药物与辅料的炮制,属“反制”的是( ) A、姜制黄连 B、胆汁制黄连 C、酒制仙茅 D、姜制厚朴 E、姜制草果

12、炮制能使所含毒性大的生物碱水解,生成毒性小的生物碱的药物是( )

A、麻黄 B、川乌 C、槟榔 D、延胡索 E、

马钱子

13、为防止饮片变红和所含生物碱损失,不宜暴晒的药物是( )

A、川乌 B、麻黄 C、槟榔 D、延胡索 E、马钱子

14、有效成分为苷类的药物,一般不用或少用( )

A、炒黄 B、酒制 C、醋制 D、蒸 E、煮 15、含鞣质类的药物炮制加工时,一般不用( ) A、铜器 B、瓷器 C、铁器 D、竹器 E、木器

16、中国药学史上第一位总结炮制方法的医药家是( )

A、陈嘉谟 B、缪希雍 C、李时珍 D、张仲景 E、陶弘景

17、下列只起到中间传热体作用的辅料是( ) A、麦麸 B、米 C、土 D、蛤粉 E、河砂 18、下列蜂蜜有毒,不能作为炮制辅料的是( ) A、枣花蜜 B、杜鹃花蜜 C、荔枝蜜 D、荞麦蜜 E、山白蜜

19、中药饮片的含水量一般应控制在( ) A、3%以下 B、4%以下 C、5%以下 D、6%以下 E、7%----13%

20、易泛油的药物是( )

A、黄芪 B、薄荷 C、冰片 D、苦杏仁 E、芒硝 21、易风化的药物是( )

A、芒硝 B、青盐 C、冰片 D、苦杏仁 E、鹿角胶

22、药物贮存时,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E、60%—70%

23、丹参中若含有少量杂草等杂质,除去的方法宜用( )

A、挑选法 B、筛选法 C、风选法 D、洗法 E、漂法

24、药材分档最常用的方法是( )

A、产地分档 B、挑选法 C、筛选法 D、风选法 E、水选法

25、沸水烫后才易去皮的药物是( ) A、使君子 B、苦杏仁 C、北沙参 D、草果 E、白果

26、除去枇杷叶绒毛的方法是( )

A、挖去毛 B、刷去毛 C、燎去毛 D、烫去毛 E、刮去毛

27、需临用时去皮壳的药物是( )

A、知母 B、苦杏仁 C、北沙参 D、巴豆 E、黄芩

28、茎与根作用不同,需分开分别药用的是( ) A、麻黄茎与根 B、党参茎与根 C、桔梗茎与根 D、草乌茎与根 E、川牛膝茎与根

29、核具滑精副作用,需产地趁鲜去核的药物是( )

A、乌梅 B、山楂 C 、山茱萸 D、大枣 E、诃子

30、为了便于调剂和制剂,需揉搓成团的药物是( )

A、麻黄 B、竹茹 C、大腹皮 D、香附 E、金樱子

31、去毛时,先用酒火将毛燎焦,再用刀刮净(或用布擦净)毛屑的药物是( )

A、枇杷叶 B、香附 C、鹿茸 D、石韦 E、金樱子

32、在燀法中,一般水的用量为药材的多少倍 A、5 B、6 C、7 D、9 E、10 33、以鲜切为宜的药物是( )

A、大黄 B、槟榔 C、芦根 D、益母草 E、北沙参

34、切制前,需用泡法软化的药材是( ) A、防风 B、槟榔 C、丹参 D、益母草 E、大黄

35、阿胶切“丁”交的软化方法宜用( ) A、淋法 B、洗法 C、泡法 D、烘法 E、酒软化法

36、极薄片的厚度是( ) A、0.5mm以下 B、0.5—1 mm C、1—1.5mm D、1—2mm E、2—4mm 37、薄片的厚度是( ) A、0.5mm以下 B、0.5—1 mm C、1—1.5mm D、1—2mm E、2—4mm 38、厚片的厚度是( )

A、1—2mm B、2—3mm C、2—4mm D、3—4mm E、4—5mm

39、宜切制成极薄片的药材是( )

A、山药 B、羚羊角 C、川芎 D、川乌 E、桑枝

40、宜切成薄片的药材是( )

【青皮(醋炙)的功效】

A、白术 B、地榆 C、白芍 D、山药 E、大黄 41、一般性的饮片,干燥温度应不超过( )

A、50℃ B、60℃ C、70℃ D、80℃ E、100℃ 42、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干燥温度不应超过( )

A、40℃ B、50℃ C、60℃ D、70℃ E、80℃

43、关于炒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炒前要净选择,分档 B、大部分药物用中火加热 C、翻炒要均匀,出锅要迅速

D、成品外部呈黄色或色泽加深 E、成品内部基本不变色

44、炒后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的药物是( )

A、牛蒡子 B、牵牛子 C、冬瓜子 D、决明子 E、紫苏子

45、炒后降低毒性,且利于去刺,长于散风除湿,通鼻窍的药物是( )

A、牛蒡子 B、牵牛子 C、冬瓜子 D、决明子 E、苍耳子

46、炒爆王不留行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药性 B、降低毒性 C、质松易碎,增强活血通经,下乳消肿作用

D、质松易碎,增强化痰利气作用 E、质松易碎,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47、炒后毒性降低,减低致呕副作用,长于截疟的药物是( )

【青皮(醋炙)的功效】

A、常山 B、芥子 C、酸枣仁 D、苍耳子 E、苏子

48、炒后增强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药物是( )

A、常山 B、山药 C、酸枣仁 D、黑芝麻 E、芥子

49、焦槟榔饮片的色泽应是( )

A、浅黄色 B、焦黄色 C、焦黑色 D、黑褐色 E、黄褐色

50、炮制后鼓起、松泡的药物是( ) A、荆芥 B、地榆 C、大黄 D、侧柏叶 E、干姜

51、生品长于益气生津,米炒后增强健脾止泻作用的药物是( )

A、山药 B、党参 C、红娘子 D、白术 E、芡实

52、砂烫后能降低毒性,可供内服的药物是( ) A、穿山甲 B、马钱子 C、骨碎补 D、龟甲 E、鸡内金

53、欲增强党参的补中益气作用,炮制方法宜用( )

A、米炒 B、蜜炙 C、土炒 D、麸炒 E、以上都可

54、生品辛温性燥,长于祛湿发汗,麸炒后缓和辛燥之性,增强健脾燥湿作用的药物是( ) A、苍术 B、枳壳 C、白术 D、僵蚕 E、山药

55、阿胶可用下列哪个方法炮制( ) A、炒炭 B、油炸 C、滑石粉烫 D、蛤粉烫 E、土炒

56、加辅料炒法中,具有涩肠止泻作用的是( ) A、蛤粉 B、河砂 C、大米 D、灶心土 E、麦麸

57、生巴豆有大毒,为防止中毒,操作时应戴手套及口罩防护,工作结束时,要用( )洗涤裸露部位。

A、开水 B、冷水 C、温水 D、酒精 E、碘液

58、酒白芍的色泽应为( )

A、微黄色 B、焦黄色 C、焦褐色 D、棕褐色 E、焦黑色【青皮(醋炙)的功效】

59、黄连在常水处理时,由于其生物碱易丟失,故应采用( )

A、抢水洗 B、淋法 C、洗法 D、泡法 E、润法

60、采用先炒药后加辅料法炮制的药物是( ) A、当归 B 、柴胡 C、乳香 D、香附 E、三棱

61、醋炙后增强散瘀止痛作用,且能矫臭矫味的药物是( )

A、柴胡 B、香附 C、延胡索 D、五灵脂 E、青皮

62、醋炙后有利于生物碱的煎出,增强行气止痛作用的药物是( )

A、香附 B、柴胡 C、延胡索 D、乳香 E、青皮

63、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多用( )

A、盐炙 B、醋炙 C、油炙 D、酒炙 E、姜炙

64、炙法常用的火力是( )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65、下列哪味药物盐炙时用中火( ) A、知母 B、黄柏 C、杜仲 D、车前子 E、泽泻

66、须用先炒药物后喷洒盐水法炮制的药物是( )

A、沙苑子 B、小茴香 C、车前子 D、杜仲 E、橘核

67、制备姜汁时,一般要求生姜与姜汁的比例是( )

A、1:1 B、1:10 C、1:15 D、1:20 E、1:30

68、百合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炼蜜( ) A、10kg B、15kg C、5kg D、20kg E、25kg 69、生品长于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油炸或清蒸后,长于滋补的药物是( )

A、三七 B、蛤蚧 C、蕲蛇 D、马钱子 E、穿山甲

70、蜜炙甘草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B、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C、增强燥湿健脾作用

D、增强润肠通便作用 E、矫味赋色

71、欲增强黄芪补中益气作用,应采用( ) A、麸炒 B、酒炙 C、米泔水制 D、蜜炙 E、米炒

72、酒当归片面的色泽是( )

A、微黄色 B、焦黄色 C、焦褐色 D、棕褐色 E、深黄色

73、生品长于清肺、胃之火;盐炙后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的药物是( )

A、杜仲 B、车前子 C、知母 D、牛膝 E、沙苑子

74、生品一般不作药用的是( )

A、莲房 B、荷叶 C、棕榈 D、灯心草 E、蜂房

75、煅后多用于喉科散药,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药物是( )

A、硼砂 B、龙骨 C、寒水石 D、石膏 E、蛤壳

76、自然铜煅淬时,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 )

A、10 kg B、20kg C、30kg D、40kg E、50kg

77、制炭后产生止血作用的药物是( ) A、藕节 B、地榆 C、血余 D、荷叶 E、

以上都不是

78、蒸制时的火力一般为( )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先文火,待“圆汽”后改为武火

E、先武火,待“圆汽”后改为文火 79、黄芩软化宜用( )

A、淋法 B、洗法 C、漂法 D、清蒸或清水煮 E、泡法

80、蒸制的目的是杀死虫卵,利于贮存,并能消除致泻副作用的药物是( ) A、女贞子 B、黄精 C、桑螵蛸 D、珍珠 E、藤黄

81、熟地黄的作用是( )

A、清热凉血 B、滋阴补血 C、养血止血 D、养阴生津 E、补气养阴

82、蒸后能杀酶保苷,保存药效的药物是( ) A、女贞子 B、山茱萸 C、黄精 D、肉苁蓉 E、黄芩

83、具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作用的药物是( )A、醋五味子 B、熟地黄 C、生何首乌 D、制何首乌 E、酒山萸肉

84、川乌、草乌炮制的目的是( ) A、杀酶保苷 B、降低毒性 C、增强疗效 D、改变性能 E、矫臭、矫味 85、煮制远志,所用辅料为( )

A、豆腐 B、生姜 C、甘草 D、白矾 E、黑豆

86、苦杏仁中止咳平喘的主要成分是( ) A、苦杏仁苷 B、杏仁腈 C、苦杏仁酶 D、苯甲醛 E、挥发油

87、制备清半夏所用辅料是( )

A、白矾 B、石灰 C、生姜 D、甘草 E、清水

88、制备姜半夏所用辅料是( )

A、白矾 B、生姜 C、白矾和生姜 D、甘草和石灰 E、甘草和黑豆

89、制备法半夏所用辅料是( )

A、白矾 B、石灰 C、生姜和甘草 D、甘草和石灰 E、白矾和生姜

90、制备胆南星所用辅料是( )

A、白矾 B、石灰 C、白矾和生姜 D、甘草和石灰 E、胆汁

91、浸漂中的天南星将要腐烂时,应加入的防腐辅料是( )

A、生姜 B、甘草 C、白矾 D、石灰 E、黑豆

92、毒性降低,且善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药物是( )

A、姜半夏 B、法半夏 C、制南星 D、淡附片 E、制白附子【青皮(醋炙)的功效】

93、药物发酵最适宜的室温是( )

A、18— 25℃ B、22— 27℃ C、25— 35℃ D、30— 37℃ E、35— 45℃ 94、发酵法一般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A、30%—40% B、40%—50% C、60% D、60%

—70% E、70%—80%

95、发芽时室温应控制在( )

A、10℃以上 B、10— 15℃ C、18— 25℃ D、20— 28℃ E、30— 37℃ 96、巴豆含的主要成分是( )

A、生物碱 B、黏液质 C、脂肪油 D、淀粉 E、多糖

97、药物经过多次煎熬后所剩下的粉渣而作为霜药用的是( )

A、柿霜 B、百草霜 C、西瓜霜 D、鹿角霜 E、巴豆霜

98、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雷公炮炙论》 C、《五十二病方》 D、《炮炙大法》 E、《修事指南》 99、用于补血,但又不会导致滑肠,宜选用( ) A、生当归 B、炒当归 C、酒当归 D、土炒当归 E、当归炭

100、下列含无机盐的矿物药,不能用火煅的是( )

A、石膏 B、白矾 C、炉甘石 D、朱砂 E、自然铜

101、具有补虚助阳作用的辅料是( 0 A、黄酒 B、米醋 C、黑豆汁 D、羊脂油 E、食盐水

102、下列属于外观质量指标的是( ) A、灰分 B、水分 C、色泽 D、有毒成分 E、生理灰分

103、鹿茸的软化方法宜用( )

A、淋法 B、洗法 C、泡法 D、烘法 E、酒软化法

104、宜切制成细丝片的药材是( ) A、荷叶 B、枇杷叶 C、陈皮 D、冬瓜皮 E、当归

105、生品长于杀虫止痒,炒后辛散之性和缓,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的药物是( ) A、花椒 B、紫苏子 C、槐花 D、苍耳子 E、芥子

106、蒲黄炒炭时所用的火力是( )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107、生品清热解毒,驱虫;炒炭后长于止血的药物是( ) A、地榆 B、荆芥 C、绵马贯众 D、乌梅 E、卷柏

108、生品以破气,化痰为主;麸炒后缓其峻烈之性,长于散结消痞的药物是( )

A、苍术 B、枳壳 C、枳实 D、僵蚕 E、芡实

109、药物经过炒心土炒后其药物表面会挂上一层( )

A、土粉 B、干心 C、白心 D、灵活状态 E、焦斑

110、制后称炮甲珠的药物是( )

A、鳖甲 B、穿山甲 C、龟甲 D、人指甲 E、上述都是

111、醋山甲的程度为( ) A、黄褐色,鼓起,质酥5,略有醋气 B、金黄色,鼓起,卷曲,质酥脆,略有醋气 C、黄白色,鼓起,质酥脆,略有醋气 D、深黄色,质酥脆,略有醋气 E、金黄色,质酥脆,略有醋气

112、为增强阿胶清肺化痰作用,常用的炮制方法( )

A、蛤粉烫 B、炒炭 C、砂烫 D、滑石粉烫 E、蒲黄炒

113、生品长于攻积,通淋化石;砂烫后增强健脾消积作用的药物是( )

A、鳖甲 B、鸡内金 C、龟甲 D、骨碎补 E、穿山甲

114、黄柏、泽泻经盐水制后有助于引药( ) A、入心 B 、入脾 C、入肾 D、 入肝 E、入肺 115、天麻的主产地是

A、江西 B、山西 C、贵州 D、甘肃 E、吉林

116、三七的主产地是

A、江西 B、山西 C、贵州 D、云南 E、

吉林

117、中药材的外包装上必须注明( ) A、生产日期 B、批号 C、有效日期 D、产地 E、生产单位

118、毒性中药材的生产必须在( )人以上才能生产

A、2 B、3 C、4 D、5 E、6 119、盐炙杜仲所用的火力是( )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120、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的药物是( )

A、杜仲 B、荔枝核 C、车前子 D、小茴香 E、沙苑子

121、黄连酒炙时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 ) A、10kg B、12.5kg C、13.5kg D、15kg E、20kg

122、黄芪蜜炙时一般每100kg药物,用炼蜜( ) A、10kg B、15kg C、20kg D、25kg E、30kg

123、蜜炙法中宜采用先炒药后加辅料拌炒的药物是( )

A、甘草 B、麻黄 C、百部 D、白前 E、百合

124、姜炙后,能减轻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的药物是( )

A、大黄 B、竹茹 C、黄连 D、草果 E、厚朴

125、酒蒸后能除去麻味,免于刺激咽喉,增强补益作用的药物是( )

A、黄芩 B、桑螵蛸 C、黄精 D、女贞子 E、何首乌

126、白心现象常在什么炮制方法中出现( ) A、浸漂 B、蒸煮 C、炒制 D、煅制 E、净制

127、生地黄主产于( )

A、河北 B、河南 C、山东 D、山西 E、安徽

128、常用于治疗一身疼痛的药物是( ) A、延胡索 B、川芎 C、三棱 D、文术 E、当归

129、阿胶主要是用( )制成

A、驴皮 B、牛皮 C、猪皮 D、鸡皮 E、黄酒

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青皮(醋炙)的功效 第四篇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是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肋胀痛、寒热往来、疟疾、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1、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清胰汤i号)
2、柴胡治劳黄,
3、柴胡治口糜生疮: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细细含咽之。(<圣济总录>柴胡汤)
4、柴胡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二钱。水二碗,煎八分。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5、柴胡治舌本强,两边痛: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日三。(<圣济总录>柴胡散)
6、柴胡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7、柴胡治眼暴赤肿痛:柴胡、苍术、甘草等分。上为末。白水煎;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服)。(<朱氏集验方>柴胡散)
8、柴胡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四钱。水煎服。(<圣惠方>)
9、柴胡治肾虚牙齿龂肿,膈上热: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分二服。(<圣济总录>柴胡汤)
10、柴胡治肺疟,烦热呕逆:知母一两,柴胡二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1、柴胡治妊妇寒热头痛,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柴胡一两,黄芩、人参、甘草 (炙)各一分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12、柴胡治眼赤痛微肿,眦赤烂多:柴胡(去苗)、蕤仁 (去皮,研)、黄连(去须)、升麻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滤去滓,微热淋洗,如冷再暖,洗三两遍。(<圣济总录>柴胡洗眼汤)
13、柴胡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13、柴胡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一钱,好酒调敷脚心。(<普济方>)
14、柴胡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15、柴胡治伤寒初觉发热,头疼脚痛: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荆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热服。(<圣济总录>解毒汤)
16、柴胡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节)、柴胡(去苗)各半两。上捣罗为散。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局方>柴胡散)
17、柴胡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医林改错>通气散)
18、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19、柴胡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二钱,川芎、枳壳 (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20、柴胡治伤寒日数过多,心中气闷,或发疼痛,狂言不定,烦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两,大黄一两,朴硝一两,甘草半两,枳壳一两(去穰)。上五味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三盏,煎至六分。温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博济方>柴胡散)
21、柴胡治肝黄,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蹇涩,爪甲青色: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半两,车前子半两,羚羊角屑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柴胡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柴胡散
主治:妊娠心烦,头目昏重,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或呕吐。
组成:柴胡45克 ,赤茯苓、 麦门冬各30克、 枇杷叶(去毛) 、人参 、橘红 、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柴胡散2
主治:瘴疟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10克(去芦)、 半夏4。5克(汤泡) 、桂心4。5克(去皮)、 白芍4。5克(炒) 、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来源:<瘴疟指南>卷下。

柴胡散3
主治:劳黄。证见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茵陈15克 、犀角屑15克 、麦门冬30克(去心)、 鳖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柴胡散4
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组成: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5
主治:妇人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 川大黄22克(锉碎,微炒) 、枳壳22克(麸炒微黄,去瓤) 、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锉) 、麦门冬60克(去心) 、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 、紫菀22克(洗,去苗、土) 、黄芩22克 、赤芍药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知母22克、 木通22克(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柴胡散6
主治:妊娠心烦,头昏躁闷,不思饮食,或时呕吐。
组成:柴胡1两半(去苗),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7
主治:伤寒后肺萎劳嗽,连连不绝,四肢烦热,两颊色赤,饮食全少。
组成:柴胡3分(去苗),桔梗3分(去芦头),紫菀3分(洗,去苗土),知母3分,贝母3分(煨令微黄),诃黎勒皮3分,乌梅肉半两(微炒),百合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下地黄汁半合,搅匀,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8
主治:时气5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1两,川芒消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9
主治:大肠实热,气壅不通,心腹胀满,发歇寒热。
组成: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来源:<圣惠>卷六。

柴胡散10
方剂主治:眼目暴赤肿痛。
药物组成:柴胡、苍术、甘草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
处方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九。

柴胡散11
主治:肝脏风热,眼中生疮肿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川升麻1两,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车前子1两,决明子1两,防风(去芦头)1两,羚羊角屑1两,马牙消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玄参1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柴胡散12
主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萎黄。
组成:柴胡半两(去苗),石膏1两,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麻黄1分(去根节),秦艽1分(去苗),常山1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次。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桂枝柴胡汤
主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
组成:桂枝, 柴胡。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来源:<伤寒论>。

柴胡饮子1
主治:大便闭,有寒热,元气弱者。
组成: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大黄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柴胡饮子2
主治: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除,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三服。
来源:<宣明论方>卷四。

柴胡饮子3
方剂主治:岚瘴。
药物组成: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参、茯苓、枳壳(炒)、半夏(汤浸7次)各等分。
制备方法:焙干,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水1盏半,加乌梅3枚,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食后温服,逐日1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九。

柴胡膏
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
组成: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
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见效验。
出处<博济>卷一。

柴胡黄连膏
功效主治:盗汗,潮热往来。
处方:柴胡(去苗)、胡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五

柴胡泻肝汤
方剂主治:郁怒伤肝,胁助痛在左者。
药物组成:柴胡1钱2分,甘草5分,青皮(炒)1钱,黄连(炒)8分,山栀(炒)8分,当归(酒制)1钱2分,芍药1钱,龙胆草1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处方来源:<便览>卷一。

柴胡二连丸
方剂主治:小儿痘后,因肝经实火而致寅、卯、申、酉时热甚,或兼搐。
药物组成:柴胡、宣黄连、胡黄连。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保婴撮要>卷十九。

柴胡降脂粥
功效:适用于两胁胀满、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的患者。
材料:柴胡8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粳米20克。
做法:加水量煎至糜烂,每日1次。

加减柴胡汤1
主治:伤寒少阳证,胁痛痞硬,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8分,黄芩钱半,枳壳钱半(炒),牡蛎3钱,半夏1钱半(制),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加减柴胡汤2
主治:实热凑上,心腹作痛,发热不止。
组成:柴胡1两,黄芩7钱半,半夏7钱半,枳壳1两,赤芍1两,山栀子(去壳)4两(半生半炒)。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柴胡青叶粥
功效:清泻肝火。
材料: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做法:先把大青叶、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1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入白糖调味。
用法:早晚分食,每日1剂,可连服数日。

柴胡茶
功效:疏肝、升阳,和解表里;解热,镇静,镇痛,降压。
主治:少阳症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材料:柴胡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柴胡煎
功效主治:小儿脑热肺壅,鼻干无涕,喘息不得。
处方: 柴胡(去苗)1两半,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半,甘草(炙)1两半,木通(锉)1两半,紫菀(去苗土)1两半,五味子1两半,大青干1两半,百合1两半,款冬花3分,蓝叶3分,人参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大黄(锉,炒)半两,酥1斤,蜜(炼熟,去白沫)1升。
制法:除酥、蜜外,上锉细。水7升,慢火煎至3升,去滓入酥、蜜,同熬成煎,瓷器盛。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食后温熟水调下,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柴胡煎2
功效主治:小儿频惊,壮热欲作痫。
处方: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栀子仁3分,芍药3分,钓藤1分,凝水石(研)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切,焙)1两,生葛汁1合,甘草(炙)1分,蜜2合,淡竹叶(细锉)3握,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半两。
制法:上10味为粗末。以水3升,入银石铫内,文武火煎至1升,绵滤去滓,再入锅内,下蜜并葛汁、杏仁等,煎如饧,以瓷器盛。
用法用量:百日儿每服如绿豆大,1岁儿如杏仁大,温浆水化破服,每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柴胡煎3
功效主治:热毒痈肿,血不散,初觉憎寒干渴,四肢烦闷。
处方: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木通1两半,淡竹叶100片,瞿麦穗1两,连翘1两,防己2两,大黄(生)2两(细锉),生麦门冬汁3合(汤成下),生藕汁3合(汤成下),甜消4两(汤成下)。
制法:先将8味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甜消令散,次入麦门冬、藕汁等,共分为8服,空腹2服。以溏利为度,余药食后缓缓服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柴胡汤
主治:口糜生疮。
组成: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粗捣筛。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许含咽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柴胡汤2
主治:气分有热发斑者。
组成:柴胡9克 黄芩6克 半夏(姜炒)6克 人参3克 紫草6克 黄连6克 茯苓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柴胡茯苓汤
主治: 腹胀瘦病,不下食。
组成: 柴胡1钱2分,茯苓1钱2分,枳实(炙)6分,白术6分,人参6分,麦门冬(去心)6分,生姜(合皮,切)6分。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八合,绞去滓,分温2服。服别相去7-8里,吃1服。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三。

柴胡丸1
主治: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烦热,气满腹胀,腰膝无力,经候不调。
组成:柴胡(去苗) 黄连(去须) 知母(焙) 赤芍药 龙胆 黄芩(去黑心)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掐)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30克 槟榔(锉)22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温酒下,不拘时。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

柴胡丸2
方剂主治: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食饮。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1两,桔梗(去芦头)1两,子芩1两,赤芍药1两,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六。

柴胡饮1
主治: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哺转甚,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多,小便黄色,食减神昏。
组成:北柴胡(去芦,净洗)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30克 大黄(生用) 桔梗(去芦,锉,炒) 北五味(去梗) 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乌梅1个,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柴胡饮2
功效: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组成: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 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柴胡饮3
方剂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葛根(锉)3分,芦根(锉)3分,地骨皮3分,百合(干者)3分,桑根白皮(锉)3分,知母(切,焙)3分,萎蕤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木通(锉)半两。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地黄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柴胡饮4
方剂主治:伤寒柔痉,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脉急。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槟榔(煨,锉)半两,五味子(炒)半两,桂(去粗皮)1分,高良姜1分,羌活(去芦头)1分。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柴胡知母汤
主治:热疟及瘅疟。
组成:柴胡1钱半,知母1钱半,苍术1钱,黄芩1钱,干葛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川芎1钱,甘草(炙)7分。
用法用量:上锉作1帖。加生姜3片,乌梅2个,水煎,清晨服,午前又1服。
加减:久疟,加人参、当归。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引节斋方。

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青皮(醋炙)的功效 第五篇

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枸杞根又叫地骨皮,枸杞根是清虚热中药,是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枸杞根有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的功效,枸杞根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等,枸杞根用药禁忌是脾胃虚

枸杞根的功效:
枸杞根又叫地骨皮,枸杞根是清虚热中药,是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枸杞根有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

名称:枸杞根
药名:地骨皮
别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处方名:骨皮、地骨皮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经、肝经、肾经。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
主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未撒或调敷。
药材基源:枸杞根为双子叶植物药茄科植物枸杞等的根皮。
采收储藏: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炮制: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枸杞根的作用:
枸杞根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痈肿、恶疮。
1、枸杞根治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枸杞根)洗净,捣取自然汁。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2、枸杞根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枸杞根)(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二两,枣七枚(去核)。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饮)
3、枸杞根能壮筋骨,补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4、枸杞根治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枸杞根)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枸杞根)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5、枸杞根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6、枸杞根治赤眼肿痛:用地骨皮(枸杞根)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7、枸杞根治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用地骨皮(枸杞根)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8、枸杞根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普济方>)
9、枸杞根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枸杞根)半两,五倍子一分。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散)
10、枸杞根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锉皮),石膏一升,小麦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医心方>枸杞汤)
11、枸杞根治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枸杞根)(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一升,洗目。(<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汤)
12、枸杞根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枸杞根)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絍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二钱,无时,日进三服。(<外科精义>应效散)
13、枸杞根治血淋:地骨皮(枸杞根),酒煎服。若新地骨皮(枸杞根)加水捣汁,每盏入酒少许,空心温服更妙。(<经验广集>地骨酒)
14、枸杞根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一两,别入地龙末一钱,和匀,先以热虀汁洗煠患处,用药干掺,日可三次用。(<圣济总录>枸杞散)
15、枸杞根治足趾鸡眼,作痛作疮:用地骨皮(枸杞根)同红花研细敷涂。
16、枸杞根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永类钤方>)
17、枸杞根治骨蒸肌热,解一切虚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枸杞根)(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一两,甘草(炙)一分。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18、枸杞根治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19、枸杞根治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0、枸杞根治热劳:地骨皮(枸杞根)二两,柴胡(去苗)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散)
21、枸杞根治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枸杞根)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枸杞根)汤。
22、枸杞根治风虫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3、枸杞根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枸杞根)、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24、枸杞根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汤)
25、枸杞根治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过。再搽地骨皮(枸杞根)末,即可生肌止痛。
26、枸杞根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枸杞根)、凤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黄色)。捣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忌油腻。(<经验方>地骨皮(枸杞根)散)
27、枸杞根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枸杞根)各三钱。水煎服之。(<兰室秘藏>地骨皮(枸杞根)汤)
28、枸杞根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饮亦可。(<肘后方>)

枸杞根引证:
1、地骨皮(枸杞根),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本草正>
2、王绍隆云,骨中火热为眚,煎熬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本草汇言>
3、枸杞根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痫,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本草述>
4、枸杞根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本经>
5、枸杞根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药性论>
6、地骨皮(枸杞根),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枸杞根)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而生髓,黄柏、知母泄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也,骨皮益肾生髓,断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枸杞根)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热也。<本草新编>
7、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纲目>
8、枸杞根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别录>
9、丹溪云,地骨皮(枸杞根)能治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夫地骨皮(枸杞根)本非入肝之药,丹溪云然者,以肝肾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肾家虚热,则龙火不炽,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热所生之风,虽不入肝经,而肝风亦并治也。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疑于肝风之不能息也。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要药分剂>
10、枸杞根治金疮。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本草别说>
11、四物汤内加地骨皮(枸杞根)、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枸杞根)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李杲
12、枸杞根去骨热消渴。<食疗本草>
13、朱二允曰,地骨皮(枸杞根)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枸杞根)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本草备要>
14、枸杞根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日用本草>
15、地骨皮(枸杞根),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入泻白散,清金调气,疗肺热有余咳嗽;同养血药,强阴解肌,调疮痘不足皮焦。以其性大寒,酒煎二两,治湿热黄疸最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热,地骨皮(枸杞根)能去气中之热,宜别而用。<药品化义>
16、地骨皮(枸杞根),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曰益阴气者,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以除热,不能治虚矣。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谓之泻火乎?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淫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不知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为滋益之元者。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本草述钩元>
17、地骨皮(枸杞根),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以视桑皮,则寒凉又胜一筹。而清肺热,导气火,亦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不嫌燥烈伤津、破耗正气,则与桑皮异曲同工。杞根皮苦寒清肃,直入下焦肝肾,能疗骨蒸里热,而气味俱清,尚不至铲灭真阳,损害元气,然终属清泄凉降之品,绝无滋养能力。<藏府药式补正>

枸杞根的食用方法:
枸杞根散
组成:枸杞根 槐白皮各60克 胡桐泪 细辛各30克 川椒7。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用15克,以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热含冷吐。
主治:牙疳,齿龈宣露,脓血口臭。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枸杞根散
药物组成:枸杞根1两。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和腊月猪脂敷之。
方剂主治:小儿湿癣。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枸杞根酿酒
药物组成:枸杞根(切)1石5斗,鹿骨1具(炙,碎)。
制备方法:上以水4石煎取6斗,去滓澄清,曲1斗(须干好),糯米1石,炊,如常法造酒,酒熟,密封头,然后压取清酒。
方剂主治:风冷虚劳。
用法用量:口服。
处方来源:<外台>卷十七引<延年秘录>。

枸杞根酒
配方:枸杞根250克,白酒1公斤。
制法:将上药碎细,布包,酒浸于净瓶中,封口,7日后,滤渣待用。
用法:每日温饮15毫升,渐加至20毫升,不拘时候。酒尽后,再添酒,味薄即止。
主治:脚膝痿弱,体内久积风毒,肩膊胸背疼痛,妇女产后头晕目眩。

枸杞根炖老母鸡
材料:鸡1500克、地骨皮250克
做法:将老母鸡宰杀洗净,鲜枸杞根洗净切段,与老母鸡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炖3小时即可。
功效:补血、补虚养身、壮腰健肾。

枸杞根决明酒
功效:滋阴平肝,清热明目,养阴明目。适用于目赤肿痛流泪,视物昏花不清。
材料:枸杞根白皮150克,石决明150克,米酒5斤。
做法:将枸杞根白皮洗净,切碎;石决明捣碎,二味一同装入纱布袋中,扎口,放进酒坛内,密封浸泡15天,即可。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活随量饮服,不可饮醉。

枸杞根煮青皮鸭蛋
我们这里的老人说怀孕7个月以后用 枸杞根煮青皮鸭蛋 可以去胎毒,生出来的宝宝皮肤会很好,不知道有没有依据。但是我朋友喝了以后,宝宝出生的时候确实水当当的。
做法:枸杞根洗干净,鸭蛋洗干净,两样材料一块下锅,放水煮。枸杞根加上带壳洗净的青皮鸭蛋一起煮,喝煮的水。
功效:凉血除蒸,清热泻火。孕妇吃此物主要是清胎热,去胎毒,所以说对宝宝是有好处的。
用法:怀孕7个月以后用,一个月喝倆仨次得了。
按语:枸杞根和青皮鸭蛋煮水,是民间流传比较广的一种去胎毒的方法。从中医上讲,枸杞的根也是一味中药,名为地骨皮,能清热泻火,滋肾阴的功效,而青皮鸭蛋也主降火。枸杞根加上带壳洗净的青皮鸭蛋一起煮,喝煮的水,吃青皮鸭蛋可以清内热,去胎毒。另外,孕产妇清除了体内的胎毒,为胎儿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安全的环境,对胎儿是有好处的。

枸杞根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枸杞根。

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青皮(醋炙)的功效 第六篇

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小柴胡又叫一枝黄花,小柴胡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小柴胡有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毒蛇咬伤的作用,小柴胡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小柴胡的功效:
中药小柴胡又叫一枝黄花,小柴胡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或根,小柴胡别名野黄菊、山边半枝香、洒金花、黄花细辛、黄花一枝香等,小柴胡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小柴胡有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毒蛇咬伤的作用,小柴胡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药名:小柴胡
别名:野黄菊、黄花一枝香、千根癀、土泽兰、百条根、铁金拐、签子草、山边半枝香、洒金花、黄花细辛、小白龙须、黄花马兰、大败毒、红柴胡、黄花仔、红胶苦菜、一枝香、大叶七星剑、蛇头王、金锁匙、满山黄、黄花儿、黄柴胡。
性味:味辛;苦;性凉。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归经:入肝经、胆经。
功效:疏风泄热;解毒消肿。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2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汁搽。
药材基源:小柴胡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或根。
炮制方法:取全草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切断、备用。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亦可鲜用。

小柴胡的作用:
小柴胡能和解少阳,
1、小柴胡治发背、乳痈、腹股沟淋巴腺肿:一枝黄花七钱至一两。捣烂,酒煎服,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2、小柴胡治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一枝黄花三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3、小柴胡治鹅掌风、灰指甲、脚癣:一枝黄花,每天用一至二两,煎取浓汁,浸洗患部,每次半小时,每天1--2次,七天为一疗程。(<上海常用中草药>)
4、小柴胡治头风;一枝黄花根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小柴胡治毒蛇咬伤:一枝黄花一两。水煎,加蜂蜜一两调服。外用全草同酒糟杵烂敷。(<江西民间草药>)
6、小柴胡治黄疸:一枝黄花一两五钱,水丁香五钱)水煎,一次服。(<闽东本草>)
7、小柴胡治咽喉肿毒:一枝黄花七钱。水煎,加蜂蜜一两调敷。(<江西民间草药>)
8、小柴胡治小儿急惊风:鲜一枝黄花一两,生姜一片。同捣烂取汁,开水冲服。(<闽东本草>)
9、小柴胡治一切肿毒初起:一枝黄花二两。煎水淋洗,或用毛巾浸药汁温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10、小柴胡治跌打损伤:一枝黄花根三至五钱。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11、小柴胡治痈肿溃后腐肉不脱:一枝黄花二两,野菊根一两。醋煎熏疮口。(<江西民间草药>)
12、小柴胡清热解毒。<南宁市药物志>
13、小柴胡治破血,通关窍。<广东中药>
14、小柴胡洗肿毒。<植物名实图考>
15、小柴胡能发汗解表。<闽东本草>
16、小柴胡能疏风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湖南药物志>

小柴胡的食用方法:
小柴胡茶
材料:柴胡5g、黄芩3g、半夏3g、党参2g、甘草3g、绿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柴胡、黄芩、半夏、党参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和解少阳。
用途: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冷热交替、胸胁胀痛、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眼花。
来源:传统药茶方。

小柴胡加大黄汤
组成:人参7分,北柴胡1钱5分,片黄芩1钱,法半夏1钱,炙甘草5分,锦庄黄1钱。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3个为引,水煎,热服。
主治:小儿伤寒里热,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烦躁燥粪,掀衣气粗。
出处:<幼幼集成>卷二。

小柴胡加桂汤
组成:桂枝1两半(去皮),黄芩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1两(炙),半夏2合半,芍药1两半,大枣6枚,生姜1两半(切),柴胡4两。
主治:疟。
用法用量:水7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
出处:<医碥>卷六。

小柴胡加常山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常山3钱(生用不炒)。
主治:疟疾。注:如服后欲吐者,即以手探吐,痰吐尽则愈。
出处<时方歌括>卷上。

小柴胡加防风汤
组成:柴胡2两,人参5分,半夏(制)6分,黄芩3分,生姜7两半,甘草7两半,防风1两,大枣3个。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煮至1盏半,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上锉。
主治:少阳风痉,汗下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者。
出处:<此事难知>。

小柴胡加葛根汤
组成:柴胡1两,甘草6钱,大枣3个,人参2钱,黄芩3钱,生姜3分,葛根3分。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煎服。
制备方法:上锉细。
主治:妇人伤寒,太阳经传阳明,表证仍在而自利。
出处:<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小柴胡加枳桔汤
组成:柴胡1钱,半夏半钱,甘草半钱,人参3钱,黄芩3钱,枳壳1钱,桔梗1钱。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1片,煎6分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主治:疮疹后咳嗽胁疼。
出处:<痘疹心法>卷十九。

加减小柴胡合龙胆泻肝汤
组成:柴胡1钱,人参5分,青皮5分,车前5分,龙胆草4分,栀子4分,半夏7分,黄芩7分,甘草3分,白芍1钱,归梢6分。
用法:加生姜1片,水煎服。仍服芦荟丸3次。
主治:肝火盛,胁痛。
来源:<方症会要>卷三。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少
2、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加味小柴胡汤1
组成:柴胡3钱,黄芩3钱,知母3钱,潞参3钱,鳖甲3钱(醋炙),清半夏2钱,常山1钱半(酒炒),草果1钱,甘草1钱,酒曲3钱,生姜3钱,大枣2枚(擘开)。
加减:疟初起者,减潞参、鳖甲;热甚者,加生石膏5-6钱或至1两;寒甚者,再加草果5分或至1钱。
主治:久疟不愈,脉象弦而无力。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加味小柴胡汤2
组成:柴胡2钱5分,黄芩1钱,人参1钱,生地黄1钱,甘草1钱,半夏6分。
用法:上作一剂。水一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食远服。
主治:妇女热入血室,致寒热如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妄语,血虚大劳大怒,火动热入血室,或妇女经行,感冒发热,寒热如疟,夜间热甚或谵语。
来源:<外科发挥>卷二。

加味小柴胡汤3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升麻、陈皮、泽泻。
加减:无汗恶寒,加苍术、独活;发热过期不退,加葛根;胸腹饱满,加枳壳、桔梗;停食,加厚朴、山查;烦躁谵语,大便闭结,加知母、石膏;汗多身冷,加芍药、桂枝;3月久疟,加人参、杏仁,又加生姜1片,大枣1枚,再加桃枝7条,未发时温服。
用法:水煎服。
主治:疹后疟疾。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加味小柴胡汤4
组成: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黄连、升麻、芍药、元参。
加减:口干,去半夏,加天花粉;咽痛,加桔梗、荆芥;若呕,加陈皮、干姜,去甘草;斑毒,加犀角、大青;胸中满闷不利,加瓜蒌、枳壳;痰火上喘,加知母、瓜蒌、桑皮;喘渴脉数大,加石膏;胸胁满痛,加枳壳、桔梗;心下痞硬,加枳实、黄连。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发斑,往来寒热,或潮热,口苦咽干而渴,耳聋胁痛,胸满心烦而呕,喘嗽等。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三。

小柴胡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相关热词搜索:醋青皮的功效与作用 醋青皮有哪些功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青皮(醋炙)的功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青皮(醋炙)的功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254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