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2016-11-07 11:21: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共7篇)江苏省常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常州市教育学会2016届高三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足球太缺少在硬仗中_______的机会,难以在必须赢...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希望能帮助到你。

江苏省常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第一篇

常州市教育学会2016届高三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足球太缺少在硬仗中_______的机会,难以在必须赢下的比赛中展现出_______的气势。世界杯预选赛留下的遗憾与失望,或许会被中国球员在亚冠赛场上的神勇表现冲淡, 但中国足球在国家队层面的_______甚至倒退,将始终成为影响这个项目全面起航的短板。

A. 锻炼 不可一世 故步自封 B. 磨炼 舍我其谁 故步自封

C. 磨炼 不可一世 亦步亦趋 D. 锻炼 舍我其谁 亦步亦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谈到本性,对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略知一二,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 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C. 随着许昕、樊振东以惊险的比分艰难取得双打比赛的胜利,中国男队以总比分3比0击败中国台北队跻身进入决赛。

D. 空气质量与城市竞争力高度相关,一个城市的空气是否洁净,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益的滋养。

①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② 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

③ 英国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和震荡

④ 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

⑤ 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

A. ①⑤③②④ B. ②④①③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5.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 三十多年前的池塘,在我记忆里还保留着绿叶红花的碎影,时移事迁,池塘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荷叶荷花了。

B. 我们的祖先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C. 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凭着“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定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踏实做事去改变家乡,这就是青春不朽的一种方式。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经典阅读的式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正与珍视经典的传统教育方式渐行渐远。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众披靡,遂以舟达郢州。兵乱,奔沙洋。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不泄水。惟孝令二人贾服前..

行,密窥隘兵,曰:“易与耳。”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后队亟至。”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顷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得之弟也,令曰:“敢有争岸者投水中。”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

毋敢乱次。干官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吾故人也。”具言惟孝平生。蜚英谓曰:“今.

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惟孝不答。又叩之,则曰:“朝廷负人。”明日,蜚英导希得罗致之,宴仲.

宣楼,蜚英酒酣曰:“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惟孝跃然曰:“从公所命。”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逾旬,与三十骑俱拥甲士五千至,旗臶鲜明,部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墨山,游踏.

相继。希得大喜,请所统姓名,惟孝曰:“朝廷负人,福难祸易,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姓名不可.

得也。”时鼎、澧五州危甚,于是击鼓耀兵,不数日,众至万人,数战俱捷,江上平。制使吕文德招.

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或云已趋淮甸,后不知所终。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尽隘诸湖不泄水 隘:阻塞 .

B. 蜚英导希得罗致之 罗:捉拿 .

C. 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 纾:解除 .

D. 于是击鼓耀兵 耀:炫耀 .

7.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A. 遂以舟达郢州 B. 举白旗以麾 ..

C. 以告唐舜申 D. 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 ..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惟孝的主要品质。(4分)【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 这首诗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4分)

(2) 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主要表现手法。(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 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 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 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臵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臵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

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2. 第②段中说水会营子的“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临界的感觉?请加以概括。(6分)

13. 作品中的“老兵”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4.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5. 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

题。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公众与

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③1957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16.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①段中“悖论”的意思。(4分)

17. 简要说明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8分)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的人们。我们也知道现实主义者——那些把目标限定在能达到的成功,只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的人们。的确,实际的人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没有那些梦想家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江苏省常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第二篇

常州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足球太缺少在硬仗中_______的机会,难以在必须赢下的比赛中展现出_______的气势。世界杯预选赛留下的遗憾与失望,或许会被中国球员在亚冠赛场上的神勇表现冲淡, 但中国足球在国家队层面的_______甚至倒退,将始终成为影响这个项目全面起航的短板。

A. 锻炼 不可一世 故步自封 B. 磨炼 舍我其谁 故步自封 C. 磨炼 不可一世 亦步亦趋 D. 锻炼 舍我其谁 亦步亦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谈到本性,对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略知一二,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 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C. 随着许昕、樊振东以惊险的比分艰难取得双打比赛的胜利,中国男队以总比分3比0击败中国台北队跻身进入决赛。

D. 空气质量与城市竞争力高度相关,一个城市的空气是否洁净,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益的滋养。

①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② 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 ③ 英国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和震荡 ④ 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 ⑤ 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

A. ①⑤③②④ B. ②④①③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5.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 三十多年前的池塘,在我记忆里还保留着绿叶红花的碎影,时移事迁,池塘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荷叶荷花了。

B. 我们的祖先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C. 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凭着“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定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踏实做事去改变家乡,这就是青春不朽的一种方式。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经典阅读的式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正与珍视经典的传统教育方式渐行渐远。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众披靡,遂以.舟达郢州。兵乱,奔沙洋。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不泄水。惟孝令二人贾服前行,密窥隘兵,曰:“易与耳。”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后队亟至。”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顷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

得之弟也,令曰:“敢有争岸者投水中。”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毋敢乱次。干官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吾故人也。”具言惟孝平生。蜚英谓曰:“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惟孝不答。又叩之,则曰:“朝廷负人。”明日,蜚英导希得罗.致之,宴仲宣楼,蜚英酒酣曰:“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惟孝跃然曰:“从公所命。”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逾旬,与三十骑俱拥甲士五千至,旗臶鲜明,部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墨山,游踏相继。希得大喜,请所统姓名,惟孝曰:“朝廷负人,福难祸易,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姓名不可得也。”时鼎、澧五州危甚,于是击鼓耀.兵,不数日,众至万人,数战俱捷,江上平。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或云已趋淮甸,后不知所终。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尽隘.

诸湖不泄水 隘:阻塞 B. 蜚英导希得罗.致之 罗:捉拿 C. 聊为君侯纾. 一时之难耳 纾:解除 D. 于是击鼓耀.

兵 耀:炫耀 7.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A. 遂以.舟达郢州 B. 举白旗以.

麾 C. 以.告唐舜申 D. 乃请空名帖三十以.

还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惟孝的主要品质。(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 这首诗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4分)

(2) 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主要表现手法。(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 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 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 驾

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8) 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臵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臵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2. 第②段中说水会营子的“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临界的感觉?

请加以概括。(6分)

13. 作品中的“老兵”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4.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5. 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③1957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不是

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16.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①段中“悖论”的意思。(4分)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17. 简要说明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8分)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的人们。我们也知道现实主义者——那些把目标限定在能达到的成功,只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的人们。的确,实际的人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没有那些梦想家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常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第三篇

常州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足球太缺少在硬仗中_______的机会,难以在必须赢下的比赛中展现出_______的气势。世界杯预选赛留下的遗憾与失望,或许会被中国球员在亚冠赛场上的神勇表现冲淡, 但中国足球在国家队层面的_______甚至倒退,将始终成为影响这个项目全面起航的短板。

A. 锻炼 不可一世 故步自封 B. 磨炼 舍我其谁 故步自封

C. 磨炼 不可一世 亦步亦趋 D. 锻炼 舍我其谁 亦步亦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谈到本性,对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略知一二,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 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C. 随着许昕、樊振东以惊险的比分艰难取得双打比赛的胜利,中国男队以总比分3比0击败中国台北队跻身进入决赛。

D. 空气质量与城市竞争力高度相关,一个城市的空气是否洁净,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益的滋养。

①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② 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

③ 英国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和震荡

④ 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

⑤ 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

A. ①⑤③②④ B. ②④①③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5.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 三十多年前的池塘,在我记忆里还保留着绿叶红花的碎影,时移事迁,池塘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荷叶荷花了。

B. 我们的祖先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C. 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凭着“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定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踏实做事去改变家乡,这就是青春不朽的一种方式。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经典阅读的式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正与珍视经典的传统教育方式渐行渐远。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众披靡,

遂以舟达郢州。兵乱,奔沙洋。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不泄水。惟孝令二人贾服前行,密窥隘兵,曰:“易与..

耳。”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后队亟至。”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顷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得之弟也,令曰:“敢有争岸者投水中。”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毋敢乱次。干官.

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吾故人也。”具言惟孝平生。蜚英谓曰:“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

惟孝不答。又叩之,则曰:“朝廷负人。”明日,蜚英导希得罗致之,宴仲宣楼,蜚英酒酣曰:“有国而后有家,.

天下如此,将安归乎?”惟孝跃然曰:“从公所命。”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逾旬,与三十骑俱拥甲士五千至,.

旗臶鲜明,部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墨山,游踏相继。希得大喜,请所统姓名,惟孝曰:“朝廷负人,福难祸易,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姓名不可得也。”时鼎、澧五州危甚,于是击鼓耀兵,不数日,众至万人,数..

战俱捷,江上平。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或云已趋淮甸,后不知所终。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尽隘诸湖不泄水 隘:阻塞 .

B. 蜚英导希得罗致之 罗:捉拿 .

C. 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 纾:解除 .

D. 于是击鼓耀兵 耀:炫耀 .

7.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A. 遂以舟达郢州 B. 举白旗以麾 ..

C. 以告唐舜申 D. 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 ..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惟孝的主要品质。(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 这首诗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4分)

(2) 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主要表现手法。(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 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 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 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臵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臵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2. 第②段中说水会营子的“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临界的感觉?

请加以概括。(6分)

13. 作品中的“老兵”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4.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5. 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大师何以诞生【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李海默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③1957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16.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①段中“悖论”的意思。(4分)

17. 简要说明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8分)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的人们。我们也知道现实主义者——那些把目标限定在能达到的成功,只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的人们。的确,实际的人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没有那些梦想家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阙略无年次百国春秋之志复散乱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国亡则人与事偕绝。太史公云:“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此其效也。是故本之吉甫①、史籀②,纪岁时月日,以更尚书。传之其人,令与诗、书、礼、乐等治,以异百国春秋。然后东周之事,粲然著明。令仲尼不次春秋,今虽欲观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故荒忽如草昧。

(选自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

【注】① 吉甫:周宣王的贤臣,后代诗文中多以之作贤能宰辅的典型。② 史籀:周宣王的史官。

21. 文中提到的诗、书、礼、乐、春秋与________合称为“六经”。(1分)

22.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在著史方面的功绩。(3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3.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三国演义》中曹操率四十万大军进攻逍遥津,遥望东吴军营,战船罗列,军容严整,不由发出“生

春怨阅读答案_春怨翻译赏析_作者刘方平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第四篇

<春怨>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方平。其全文诗词如下: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前言]
<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春怨阅读答案_春怨翻译赏析_作者刘方平。这首诗抒发宫殡失宠的幽怨。一二句写出宫人的寂寞和内心的愁怨,住着金屋,可见曾经宠幸,如今君王不再眷顾,因此终日以泪洗面。三四句的暮春的残败景象和环境的寂寥,渲染宫人心境的凄楚。
[注释]
⑴纱窗:蒙纱的窗户。
⑵金屋:汉武帝幼时,曾对长公主(武帝姑母)说:“若得阿娇(长公主的女儿)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这里指妃缤所住的华丽宫室。
⑶空庭:幽寂的庭院。春怨阅读答案_春怨翻译赏析_作者刘方平。欲:一作“又”。
[翻译]
纱窗上的日影已经落下,黄昏正渐渐来临,华丽的宫室她一人独在,只见她满面挂着泪痕。寂寞幽深庭院里春天将尽,梨花满地,紧闭着院门。
[赏析]
<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江陵愁望有寄阅读答案_江陵愁望有寄翻译赏析_作者鱼玄机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第五篇

<江陵愁望有寄>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鱼玄机。其古诗全文如下: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译文]
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江陵愁望有寄阅读答案_江陵愁望有寄翻译赏析_作者鱼玄机。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思念我的情郎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鉴赏]
五绝与七绝,虽同属绝句,二体对不同风格的适应性却有较大差异。朱自清说:“论七绝的称含蓄为‘风调’。江陵愁望有寄阅读答案_江陵愁望有寄翻译赏析_作者鱼玄机。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
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

采莲曲阅读答案_作者刘方平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第六篇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方平。其全文诗词如下: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译文]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采莲曲阅读答案_作者刘方平。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月夜阅读答案_作者刘方平
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第七篇

<月夜>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方平。其全文诗词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言]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月夜阅读答案_作者刘方平。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注释]
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月夜阅读答案_作者刘方平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
夜静更深,[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如此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春怨 刘方平 春怨刘方平的诗意
  • 1、春怨刘方平(2016-04-01)
  • 2、春怨,刘方平(2016-04-08)
  • 3、刘方平春怨(2016-06-0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春怨阅读答案刘方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276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