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2016-11-08 09:48:2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共7篇)周练9高三语文周周练(九)2012 10 24共90分,5分卷面分一、语言文字运用(34分)1、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扁biǎn 扁平 看扁了 扁舟 扁鹊B、给jǐ 给养 给予 给以 家...

周练9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第一篇

高三语文周周练(九)2012.10.24

共90分,5分卷面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34分)

1、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扁biǎn 扁平 看扁了 扁舟 扁鹊

B、给jǐ 给养 给予 给以 家给户足

C、冠guān 皇冠 冠心病 衣冠楚楚 冠盖相望

D、应yìng 应变 应届 应承 得心应手

2、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旌旗 遒劲 兢兢业业 泾渭分明 B自刭 脖颈 杀一儆百 美好憧憬......... C当今 当权 螳臂当车 罚不当罪 D差距 差劲 差可告慰 差强人意 ........

3、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湛 白炽灯 莘莘学子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B、洗练 打圆场 名门望族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晦涩 杀手锏 如雷贯耳 推心至腹

D、间谍 绵织品 唯物辨证 轮船起碇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积腋成裘 猝不及防 曲突徙薪 盘根错结

B.委屈求全 遍体鳞伤 歪风邪气 急公好义

C.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 钟灵毓秀 常年累月

D.自立更生 贻笑大方 弱不经风 气势凶凶

5、各句中,加点成语(或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不喜欢的人从来不会假以辞色。 ....

B、京城百姓拜年短信唱主角,一小时发送一千万条。 ...

C、一个月后,他的病逐渐好起来了,这已是他第四次起死回生了。 ....

D、记者最近在一些县市农村发现,少数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危房改造中,有“等、靠、要”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有的地方怨天尤人,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倾斜,而不是想.........”.

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资金困难。

6、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为了写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

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

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命,的确有罪,但罪不当死;判林林死刑,量刑过重,罚不当罪,同样有损法律的公正。 ....

7、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在新疆各族人民喜庆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一批累计达数百亿元投资的国家级大型工农业生产基地在这里次第出台,意味着新疆大开发期的到来。

B.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飞机在空中飞行,其尾气可直接影响气候变暖。

C.从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学习音乐的实践证明,培养音乐专门人才需要从幼儿时期抓起。

D、鲁迅的<阿Q正传>语言很有特色,有的直白,有的通俗,有的一语双关,无不精妙绝伦.

8、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求公正。

B.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C.据报道,北京将投资167亿元扩建首都机场,备受关注的首都机场新航站区建筑方案中标方案为具备世界一流机场的建筑功能和特色的B方案。

D.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9、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 (5 分)

在我国,生肖是一种文化,生活中许多常用语都与它有关系。例如,“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气;又如 ,比喻 ;再如 ,比喻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以上例子可见一斑。

10、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 (5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

风, , ;冬天的雪,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老苏先生墓志铭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

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

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

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

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悫:笃实。

11、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闻名

B.间而出其所有 间:间或,断断续续

C.举进士再不中 再:又,还

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除:授于官职

12、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 )

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

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3、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

C.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

14、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3分)

(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4分)

(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5、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默写。(25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草木之零落兮,。

3.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 。《五人墓碑记》【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

7. 忧懈怠,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想谗邪,____________; , ; ,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8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 ,_________ ,

, , ; , , _______________,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周练9答案打印14份

1、C(A扁舟piān,B给以gěi,D应届yīng);

2、劲”读jìng,其余读jīng B “颈”读“gěng”,其他加点的字都读“jǐng D “差劲”读chà,其余读chā】

3、 B(A缔改蒂,C至改置,D绵改棉)

4、【A.积——集 结——节 B.屈——曲C.常——长 D.立——力 经——禁 凶凶——汹汹】

5、 B(A、“假以辞色”,在说话和态度方面表示友好;C、“起死回生”多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D、“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是指示弱或会叫苦的人不吃亏)

6、A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录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B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作谦辞C“不赞一词”原指“写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这里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D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7、 (A搭配不当B(歧义)D. (直白与通俗不能并列)

8、A成分残缺,应在“状告”后加“于”。B项语序不当D项表意不明,没有说出是月平均,还是年平均。】

9、例:“虎落平阳被犬欺”英雄末路威风扫地 “初生牛犊不怕虎” 年轻人敢作敢为无所畏惧

10、:凉爽而惬意 向落叶送去温暖的问候 慈祥而温厚 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11、C(再:两次)

12、D (①是称赞苏洵的品行;⑥是苏洵的政绩)

13、B (“责怪”错)

14、(1)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第,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3分,“举”、“称”、被动句式各1分)

(2)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4分,“足”、“ 悉”、“所为文”、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

(3)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3分,两个“以”“号”各1分)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郡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德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影响到家乡,闻名于整个蜀郡已经很长时间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文章流传出来以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看。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第,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眉山县在京城西南数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天之内父子三人由默默无名而轰动了整个京城,而苏氏的文章于是传遍全国。苏君的文章言辞雄辩,宏大雄伟,读他文章的人都感到惊异而想见到他,等见到他以后,发现他是一位温和似乎不善言谈的人,等与他相处以后才发现,跟他相处得越

2015-2016学年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第二篇

2015-2016学年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歌词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

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

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浚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臵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臵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臵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臵舍五百六十八,舍臵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浚,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初,瑄以濬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仍以瑄董漕运 董:督察 .

B.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 相:省视,察看 .

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经理:处理,料理 ..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 失误:疏忽 ..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 )

①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 ②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

③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 ④缘湖十里筑堤引舟

⑤更民运为兑运 ⑥濬河有德于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为便利漕运,先后开

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

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

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

士,也便利百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 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 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臶。

8.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苟以天下之大,“ , ”。(苏洵《六国论》)

(2)“ ,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3)幽赏未已,“ 。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混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了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了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清晰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他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

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

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

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

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

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三十年代就见到毛,他

高三质量抽测试卷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第三篇

高三语文周周练(九)2012.10.24

一、语言文字运用(34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老 苏先生墓志铭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

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

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

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

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

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

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

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

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

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

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

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

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闻名

B.间而出其所有 间:间或,断断续续

C.举进士再不中 再:又,还

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除:授于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

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

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

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

笑笑而不回答。

C.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

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

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3分)

(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4分)

(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徐州市2012~2013学年度高三抽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3分)B(A.nào/nào suō/suō tà/tà chēn/zhěn B.tāo/tāo biǎn/biǎn ɡōnɡ/ɡōnɡ ɡuī/ɡuī C.h

è/hè qǐ/jī jiào/jiào qiāo/qiāo D.xiāo/xiāo xīnɡ/xìnɡ yān/yān yì/yì)

2.(3分)D(“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指赶不上;“顶礼膜拜”比喻对人

特别崇敬,用于贬义,“毕恭毕敬”形容对人十分恭敬,前者程度更深;“心照不宣”比“心

领神会”多出了“不说出来”的意思,不合语境。)

3.(4分)人脑“时钟”(生物标记)能准确反映真实年龄。(“人脑”1分;“时钟”或“生

物标记”1分;“反映”、“确定”或“获知”1分;“真实年龄”1分)

4.(5分)(1)《李尔王》、《哈姆雷(莱)特》(各1分)

(2)示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现象,实属正常。奥运赛场就应该

新人辈出。

(观点鲜明1分;修辞1分;语意通顺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C(再:两次)

6.(3分)D (①是称赞苏洵的品行;⑥是苏洵的政绩)

7.(3分)B (“责怪”错)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第,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

赞。

(3分,“举”、“称”、被动句式各1分)

(2)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

掉。

(4分,“足”、“ 悉”、“所为文”、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3)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3分,两个“以”“号”各1分)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郡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德义在家里修养而

成,影响到家乡,闻名于整个蜀郡已经很长时间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

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文章流传出来以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看。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第,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眉山县在京城西南数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天之内父子

三人由默默无名而轰动了整个京城,而苏氏的文章于是传遍全国。苏君的文章言辞雄辩,宏

大雄伟,读他文章的人都感到惊异而想见到他,等见到他以后,发现他是一位温和似乎不善

言谈的人,等与他相处以后才发现,跟他相处得越长,就越感到他的可爱。他间或拿出写的

文章给人看,越是问他越是发现他的学问无穷无尽。唉!可以说是一位纯朴贤明忠厚老实的

君子了!

苏君的曾祖父名叫苏祜,祖父叫苏杲,父亲叫苏序,朝廷追赠苏序尚书职方员外郎的官

衔。这三代都没有在仕途上显耀。职方君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都凭借文学才华中

了进士,而苏君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职方君苏序对他放

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

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

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 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

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

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深入地探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在探究古今安定动乱成功失败

的经验和圣贤的人仕途失意得意出仕隐居原因的时候,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

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

才华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笃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

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

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起初,我替他将书献给朝廷,皇上召见他在紫微阁考试,他推辞没有去。于是任命他做秘书

省校书郎。恰逢太常寺编纂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就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让他领取朝

廷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起编纂礼书,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

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还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确切时间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

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消息后很悲伤,特地追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衔,命令官吏准备船只运载

他的灵柩回到四川。治平四年十月壬申日安葬在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君生在边远的地方

而且又功成名就得很晚,常常叹息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啊!”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谁还适合给他写墓志铭呢?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2分)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

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

(2)(4分)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

(3)(4分)①对边关将士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 )

10.(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梦啼妆泪红阑干(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4)钟鼓馔玉不足贵(5)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6)佳木秀而繁阴(7)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每空1分,错1字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4分)建厂前:①蓝天白云;②河水清甜。建厂后:①黑烟遮天,臭气弥漫;②玉泉

河成了臭

水沟。(每点1分)

12.(6分)意义:①第一处是村主任为显示权威,强调厂子的来之不易和重要;②第二处是

表现污染严重;③第三处是既因空气臭,又在为自己想对策作掩饰。作用:①前后照应;②

推动情节发展;③凸显人物形象。(每点1分)

13.(4分)①签合同,放弃田地:贪图安逸;②领奖金:贪图小利;③同意去厂做工人:

目光短浅;④听从村主任安排:易妥协。(每点1分。无情节对应分析的不得分)

14.(6分)意蕴:①大家毁田建厂:揭示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现象;②王老板逐利损人:揭示见利忘义、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现象;③基层干部(村主任、乡长)重商轻农:揭示一味

追求利益、政绩的现象。情感取向:①对村民的同情和批评;②对基层官员、商人的批判;③对美好环境逝去的叹惋。(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批判)(每点1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6分)①首先从标语泛滥的现象谈起,指出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②其次,通

过批评建立孔子巨像,剖析当前复兴中华文化过程中的错误心态;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

正确做法,并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每点2分)

16.(6分)①耗费大量金钱;②遮掉天空,使住家变得阴暗封闭;③逐渐变得肮脏;④使街

道拥挤,影响交通;⑤起不到“宣扬”的作用;⑥是心虚、缺乏自信的表现。(每点1分)

17.(6分)①改变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②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心虚与弱点(敢于承认社会

问题和文化危机);③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立意提示:①面对非议,应淡然处之;②面对非议,应愈挫愈勇;③面对非议,应据理力争;④面对非议,应积极自省,择善而从。

高三质量抽测试卷(2012年9月)

语 文 试 题(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 有 别 趣 非 关 理 也 而 古 人 未 尝 不 读 书

不 穷 理 所 谓 不 涉 理 路 不 落 言 筌 者 上 也 诗 者 吟 咏 情 性 也。盛唐

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

(节选自《沧浪诗话》)

20.《沧浪诗话》是 ▲ (朝代) ▲ (作者)撰写的诗歌理论著作。(2分)

2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狂人日记》中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声,旨在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在当时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B.《家》中的觉新性情温和稳健,不爱参加社会活动,但他也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

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包办婚姻时,他毅然离家出走。

C.《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为了翠翠,天保宁

可要条破渡船也不要新碾坊,而傩送则主动托媒人上门提亲。

D.《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最为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涵盖了美利坚民

族的性格:“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E.《哈姆雷特》中,老国王的鬼魂嘱咐哈姆雷特在复仇时千万不要伤害到王后,让上

帝去裁决她,让她那不安的良心时时刺痛她。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在大观园里的住处名称各是什么?其 住处环境各显示了主人什么样的性情?(6分)

(2)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情节。(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

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境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

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

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

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

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

自由。通过时空转换,才能做到“其神远矣”,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在“吟

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在前,卷舒风云之色。”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

放的性质”。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

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

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

我两忘”。

24.依据文意,简要概括意境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25.请具体解释“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文中的意思。(3分)

26.结合材料,请简要分析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构建完美意境的。

(6分)

徐州市2012~2013学年度高三抽测试题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

19.(6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

者/吟咏情性也(每处1分,多画1处扣1分)

20.(2分)南宋(宋) 严羽(每处1分)

21.(2分)诗要吟咏内心情志。(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写诗要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没有什么关系;写诗要有一种特殊意趣,

雨雪曲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第四篇

<雨雪曲>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雨雪曲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鉴赏]
卢照邻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
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神仙的宫殿。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诗中恰当地保持了“省略战争”的手法,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而长城上空云层“平”展, “平”的另一意义是“平定”。“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雨雪曲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若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名”,

雨雪曲翻译赏析_作者江总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第五篇

<雨雪曲>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江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雨雪曲翻译赏析_作者江总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译文]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渐渐变低。漫漫路上愁云出现,苍苍道途,可不要迷路。
[鉴赏]
<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雨雪曲翻译赏析_作者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紫骝马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第六篇

<紫骝马>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紫骝马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鉴赏]
<紫骝马>是一首边塞诗。与较早的边塞乐府一样,卢照邻用景物的断片组成诗篇,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可是,与较早的同题乐府相比,这里的暴力和戏剧性都较为强烈。不断增加的困难加强了表达于第七句的马的英勇决定。结尾写得曲折,通过暗示马的英勇完全无效,从而削弱其价值:这一地区永远不会被征服,马的血也永远不会干。一匹勇敢的马变成代代相承的勇敢战马,象征着边塞士兵,冲向沙漠而牺牲。紫骝马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羁卧山中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第七篇

<羁卧山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
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羁卧山中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
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
倘遇浮丘鹤,飘


雨雪曲卢照邻译文相关热词搜索:雨雪曲 卢照邻 雨雪不寒译文

1、沙路缘江曲(共2篇)沙路缘江曲(2016-05-17)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雨雪曲卢照邻译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雨雪曲卢照邻译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294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