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雍正12月令

雍正12月令

2016-12-02 12:11: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雍正12月令(共6篇)雍正12兄弟的悲惨结局雍正12兄弟的悲惨结局 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曰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雍正12月令》,希望能帮助到你。

雍正12兄弟的悲惨结局
雍正12月令 第一篇

雍正12兄弟的悲惨结局 大阿哥胤褆

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曰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

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三阿哥胤祉

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五弟胤祺

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七弟胤佑

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胤禩

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胤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胤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胤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 胤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胤禟

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胤禟出家!他借故命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

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

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胤禵

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

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

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

《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胤祚(5岁死)、胤禵。传说:雍正继位后,将胤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胤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胤禵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

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褆、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誐、十二弟胤裪、十三弟胤祥、十四弟胤禵(祯)、十五弟胤禑、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

补:

不算悲惨、寿终正寝的十三弟胤祥(祥:吉利的意思)

康熙二十五年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胤禛一继位,即封胤祥为怡亲王,命总理户部三库,格外信用。雍正元年,总理户部。为人“敬谨廉洁”,雍正照例赐钱粮、官物,均辞而不受;对雍正“克尽臣弟之道”,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为雍正所赏识。三年,从优议叙,复加封郡王,任王于诸子中指封。后总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树。又办理西北两路军机。雍正八年(1730)卒,45岁。胤祥是胤禛最知心、得其协助最多的兄弟

雍正王朝读后感 12.09.15
雍正12月令 第二篇

读《雍正王朝》有感

《雍正王朝》是作家二月河所写的清朝宫廷小说,与康熙和乾隆构成一个系列。但是其中最精彩的同时最引人深思的大概要算是《雍正王朝》。我以本书中的社会为整体思考的背景,写下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清朝鼎盛便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康熙与乾隆都是久坐皇位的,只雍正做了短命皇帝。这之间的种种关系需要做一个简单描述。康熙是治乱的皇帝,天资聪颖,宽厚爱人,早年平内廷,撤三藩,收台湾,民政上为民生做出不小贡献;其后平西边准葛尔叛乱。但晚年精力不济,吏治腐败,政令不行也都是有的。雍正是治平皇帝,在康熙晚年就被称为“冷面王”,为人“苛刻”、“刻薄”,与康熙帝比起来,看似竟全无仁慈可言。但是,雍正皇帝上台接手的是一个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党争严重的朝局,他的苛刻与刻薄,带来的是吏治的刷新,国库的充盈,政治的改革,刚直不屈,果敢无畏,为之后的乾隆皇帝创下了盛世的的基础。

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为什么康熙精力不及时国家就出现了危机,吏治、经济、民生全现颓势?因为康熙老了,他的老为什么对朝政影响如此之大呢?因为制度,或者说是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理解到在古代国家兴亡全在皇帝身上,只有勤政并有能力的皇帝才能治出盛世王朝、中兴天下或力挽狂澜挽救家国天下。雍正就是这样的皇帝,他面临兄弟竞争皇位、西边叛臣有虎狼之心。吏治严重腐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等严峻的问题。因为众多危机,他勤政的程度几乎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企及,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每天工作到凌晨,早上六点便又起身,所有奏折一一细览,动辄便是数千字的朱批,一个一个的接见县官进行考核,可以讲事无巨细。正是这番努力,才成就了他刷新吏治的理想。

从个人来看,勤勉是极其重要的!事实上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团队、国家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次就是个人的宽厚和刻薄,这些都是相对的,存善心而误错就不会罚,甚至要表扬鼓励,若要存有邪念,即使成功也要罚。这些对于我们来讲应当作为自省的话。用在王道上是一种巩固势力,保护能臣贤臣的做法。

从全局讲,要说的是吏治。即便是今天,吏治也是极其重要的。在现在的制度环境,比起当时要强上百倍千倍,可钻的漏洞也少许多许多,但是,仍然有漏洞会被人所钻,这就是所说的犯罪。现如今国家所讲的正是吏治,结合近些年所见媒体报道的事件,事实上问题出现在法令政令不能施上。因为往往势、利纠缠不清,一件事就可能会牵连一大批的社会名流,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影响国家发展,所以往往法制为人视而不见,虽欲治而不能,会留下更大后患。所以,吏治一定要痛下决心,此时此刻,国家应当刚正无畏,破除阻碍,由此而兴中华!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
雍正12月令 第三篇

新津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D )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 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

25.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D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26.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B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27.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C

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 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

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 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28.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B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 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29.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最终以沉船上发现的瓷盘碎片(右图)确定了该船只的身份。据此获取的信息是( C

)

A.制瓷技术的高度发达

C.洋务运动的历史见证 B.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 D.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

30.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要求中国共产党B

A.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C.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D.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31.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3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

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C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33.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

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A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34.海峡交流基金会于9月29日举办“2015大陆台商中秋节座谈联谊活动”,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

词表示:两岸关系“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两岸相合的关键在于( )

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提出“一国两制”

C.坚持“九二共识” D.实现两岸三通

35.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

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

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C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雍正12月令】

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40.(24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 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12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8分)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4分)

4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意见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9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社会历史观的看法。(4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同治中兴是指清朝统治者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所谓“武功”、“文治”。这一时期中国文士集团“文以载道,六经皆载道之文也。故言文者,必权与于经”,由于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影响,

忠君的士大夫在任何特定时期都不得不满足于清帝所给的回旋余地。经世派中人物,凡是不能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的,或是在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中反应迟缓的,往往被罢官以去,不再叙用,或者是屡罢屡用,沉浮宦海。因此,官场中的领导者们奉行中庸之道,对内妥协,对外防守。

——摘编自郭文菁《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比较》

材料二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

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治年间“武功”、“文治”的具体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同治中兴”的进步性。(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三条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 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

第五条 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七条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第五十五条 国务大臣辅拥天皇而负其责任。(第二款)凡法律、敕令及有关国务之敕诏,须有国务大臣之副署。

第五十六条 枢密顾问依枢密院官制规定,应天皇之咨询审议重要国务。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二第一条 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日本国民之意志为依据。

第三条 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与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第九条 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第四十一条 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第五十五条 对有关议员资格的争议,由两院自行裁决。但撤销议员资格,必须有出席议员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决议。

第六十五条 内阁按照法律规定由其首长内阁总理大臣及其分国务大臣组织之。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必须是文职人员。内阁行使行政权,对国会负连带责任。

——1946年《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近代以来形成的两种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宪法对日本的影响。(6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康熙以宽仁治人,晚年勤躯已倦,吏治十分腐败。当考官,收孝廉的钱;当军官,吃空额,捞军饷;收捐赋,火耗加到三成以上,几乎到了“人人顽劣无耻,个个面目可憎”的地步。雍正“以义正之”,冷面冷心,痛加整顿,这就得罪了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清欠亏空,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绰号。安插密探巡访民情官隐,建立密折专奏制度,落下个怀疑诛忠的恶名。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动了官绅地主的钱袋子,触了“官怒”。文字狱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雍正的丑恶形象在这些官员、读书人的“口诛笔伐”中,进入了老百姓的意识。套用他自己的话讲,正所谓:“做事易,成事难;成事易,守事难;得名易,保名难;保名易,全名难。”

——江天一《“圆明居士”如何成为“雍正皇帝”》

材料二 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施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经济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与康乾盛世的关系。(9分)

临沂市情概览考试题及答案12
雍正12月令 第四篇

临沂市情概览

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 20 题

1、1949年4月21日,导沭整沂工程开始。10期导沭,3期整沂,先后动员临沂、沂水、泰安、滕县、胶州、徐州6个专区37个县(市)民工114万人次,历时4年7个月,完成分沂入沭河道开挖,劈开马陵山,挖掘新沭河,建起拦河坝,使洪水经沙河入海,初步控制了沂、沭河洪水,解除了(D )1400多万亩土地的洪涝灾害。(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鲁南

B、苏北

C、鲁东南

D、鲁南苏北

2、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A )年,这里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1926

B、1921

C、1938【雍正12月令】

D、1937

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意图昭然若揭。为准备抗日,1933年11月,国民政府组织( B)公路兴建,临沂辖区内186.6公里,路宽为4米。当时县长范筑先主持其事,于1934年9月建成通车。(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临沂

B、台(儿庄)潍(县)

C、台临

D、临潍

4、沂河水源地是淮河流域水质最好的地区,沂河风景区被列为首批国家18个( D)之一。(本题分数:3 分)存疑【雍正12月令】

A、旅游景点

B、风景区

C、水利设施

D、水利风景区

5、(A)被称为最早的山东人,距今已有40余万年。(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沂源猿人

B、猿人

C、北京猿人

D、南洼洞猿人

6、临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条主要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延伸。其中蒙山海拔1156米,为山东( B)高峰,素称“岱宗之亚”(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第三

B、第二

C、第一

D、第四

7、临沂市位于山东省(A ),全市总面积17191.2平方公里,平原、山区、丘陵大约各占三分之一。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东南部

B、东部

C、南部

D、中部

8、商周时期,临沂地区分属鲁国和齐国,境内有(D )国、莒国、鄅国、颛臾国等分封小国。(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郯

B、鄪

C、鄫

D、祊

9、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临沂升为( D),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有兰山县、郯城县、费县、沂水县、蒙阴县、日照县、莒州6县1州。(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临沂府

B、沂州府

C、临沂

D、沂州

10、1668年7月25日晚8点左右(清康熙七年6月16日戌时),临沂境内发生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8.5级,史称( A)。(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郯城大地震

B、康熙大地震

C、郯庐断裂带

D、山东地震

11、临沂最早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92年,(B )在此建邑“启阳城”,有开启太阳之意,至今已有2500余

年。(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莒国

B、郯国

C、鲁国

D、齐国

12、1972年 4月,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还有数千残片。( C)、《孙子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决了千百年来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争论未决的问题。(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六韬》

B、《尉缭子》

C、《孙膑兵法》

D、《管子》

13、2011年以全国地级市测评总分(B )名的成绩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2012年、2013年、2014年各年度复查工作,临沂均取得好成绩。(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第二

B、第一

C、第三

D、第四

【雍正12月令】

14、1938年3月初,国民党庞炳勋部第40军、张自忠部59军顽强阻击侵华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部国崎支队50余日,战斗悲壮惨烈,为台儿庄战役赢得至为重要战机。4月20日战略转移后,临沂城沦陷。4月21日,日军侵占临沂城,对无辜居民进行血腥屠杀10余日,并纵火毁城,全城被害群众(A )余人。(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2840

B、3000

C、2800

D、3500

15、沂南县( B)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汉画像石墓。1954年春,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发掘。(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南洼洞

B、北寨汉墓

C、诸葛亮

D、沂南汉墓

16、1941年10月,《反对黄沙会》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C )在下白石屋村(今属费县薛庄镇)编创问

世。内容主要是控诉反动会道门“黄沙会”的罪行,曲子采用山东民歌曲调。解放战争时期词曲有所改动。1964年华东区民歌汇演,正式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袁成隆

B、沙洪

C、阮若珊、李林

D、李林

17、临沂市交通十分便利,已经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和(D )立体大交通格局。(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海运

B、水运

C、航空

D、综合

18、1903年4月,临沂最早的新制中学堂创办,校址设在临沂城考院,为沂州府所属7县公立。后相继改名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校和省立第五中学校。该校即为( C)前身。(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临沂中学

B、临沂师范

C、临沂一中

D、临沂第十中学

19、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春申君黄歇以(B )为兰陵令,这是楚在今临沂市地域所设最早见于文献的县。(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季氏

B、荀况

C、子路

D、孙子

20、临沂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水系发育呈脉状分布,主要河流为(C ),10公里以上河流300余条。(本题分数:3 分)存疑

A、沂河

B、沭河

【雍正12月令】

C、沂河和沭河 D、祊河

二、多选题(多选题) 共 10 题

21、荀子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最后的一位大师,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还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中有益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他两次担任兰陵令,注重教育。主要著作有(《 》),( )

(ABC )都是他的学生。(本题分数:4 分)存疑

A、荀子

B、韩非

C、李斯

D、商鞅

22、临沂市多年来注重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名片。先后成功创建了(ABCD )、( )、(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被授予( )中国温泉城、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称号。(本题分数:4 分)存疑

A、全国文明城市

B、全国双拥模范城

C、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D、中国书法名城

23、临沂市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历史源远流长,著名温泉有河东区(AC )温泉、观塘温泉、沂南县( )温泉、颐尚温泉等。(本题分数:4 分)存疑

A、汤头

B、铜井

C、智圣

D、蒙山

24、沂蒙精神是山东军民尤其是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和建设、改革实践中铸成的红色文化为主导的群体意识,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被概括为(ABCD )。(本题分数:4 分)存疑

A、爱党爱军

B、开拓奋进

C、艰苦创业

D、无私奉献

25、1938年12月下旬,( )率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六八五团已先行出发)从晋西灵石向山东进军,于1939年3月6日渡过运河,进入泰山以西地区。9月进入鲁南地区。1939年7月初,(AC )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沂水县,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本题分数:4 分)存疑

A、陈光和罗荣桓

B、郭洪涛

C、徐向前、朱瑞

中国红瓷醴陵红瓷醴陵瓷器红瓷笔雍正期的景德镇五彩瓷器
雍正12月令 第五篇

【雍正12月令】

中国红瓷醴陵红瓷醴陵瓷器红瓷笔雍正期的景德镇五彩瓷器

 

    清代雍正时期的瓷器,人们多提"粉彩",然涉及此一时期五彩瓷则感生疏,谈及聊聊无几。其实,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器在明、清两代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时期的五彩瓷,亦具新姿流行当世。笔者提出来,与为研究古代陶瓷艺术的学者共欣赏。雍正时的五彩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本文在这里写出、俾以对之有所了解。

     粉彩在康熙时期出现之后,虽然成为生产的主流,但是五彩以它的独特风格依然发展着。粉彩以柔和见长,能表达阴阳向背,五彩色调明快,感染力强,两者效果尽管不同,各以所长成为陶瓷艺术史上的两个长期延续的传统工艺。五彩具有明朗特色,独树一帜,迄今是景德镇制瓷的精华。名为"古彩",永放光辉。

    明代和清初的五彩给人的印象是色彩浓艳、强烈夺目,以纹饰粗犷、豪放为其特征。雍正时期的五彩因受粉彩彩绘具有立体效果以及当时欣赏风尚的影响,而这一工艺本身也相应的在起变化,它自然地发展,形成了一个清新、雅洁与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艺术效果,这个自然现象在康熙五十年后已是逐渐地在演变,雍正时期则更加成熟。以色彩来讲、一变浓艳为淡雅,情调柔和,图案纹饰取材,多是人物,由繁而简,稀疏清秀、突出主题,极为雍容典雅,见之于故宫博物院的院藏雍正五彩瓷一部珍品。

    五彩仕女婴戏罇(图一)最为典型,罇的口径:14.6厘米,足的直径15.3厘米,高34.1厘米。罇:直口微撇,颈上下高度与口宽相等,中部微缩、圆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外撇,肩上彩绘捲枝纹,地加缠枝菊,器身绘以连景图案、以庭园为背景,桂树、洞石、设有鱼缸、盆花。仕女婴儿各四,在散步游戏。通体纹饰、布局协调,分施红、黄、兰、绿、紫,并加金、墨二色,极为绚丽多彩。仕女黑发高耸,脸形上宽下窄,柳眉杏目,点唇小口,是为雍正时期仕女的典型形象,绘工精致,表达细腻,真是翊栩如生。它与雍正时期的嫔妃图轴上的嫔妃很是一致。器底圈足内青花双圈,宋体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款识,它是一件珍品。

    五彩人物碗,碗的口径9.6厘米,足的直径3.7厘米、高4.6厘米、敞口、圆腹、小圈足,器型隽秀,稳重大方,它是雍正时期的典型造器之一、碗里光素,碗的外部彩绘通景人物,一面绘以老人,身背葫芦,肩挟节杖,手执一物,神采飘逸,面对天空飞鹤,徐徐向前行进,一面绘有苍松玩石,整个画面古朴典雅,色彩清淡而温润,人的姿态自然生动,器足内青花双圈,楷书六字三行横排款识、字体略如草率,是为雍正时期常见的一种书体。     五彩人物盘,盘的口径15.8厘米,足的直径9厘米,高3.4厘米,敞口、器壁呈弧线形,圈足、盘心平坦,中间彩绘一老人,以半压腿的姿式坐

于石桌旁的墩上、神情潇洒,面前有童子双手举杯供茶,取园景衬芭蕉树一株,构图简洁,意境幽静,极能引人入胜,用彩艳而不凡,器足内青花双圈,楷书六字两行"大明成化年制"的仿明款识,也是常见之例。     五彩十二月令花卉杯,口径6.6厘米,足径2.6厘米、高4.9厘米,敞口、口下敛足,小圈足、器形如仰钟,为康熙时所创制,玲珑精巧,极为可爱,一向被誉为彩器中的精品。     雍正时的制品与其尽同,而器形较之更加俊俏。不同品种的月会花卉,纹饰倍加清晰,色彩浓淡有致、精细程度与康熙时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杯成组数量很少,自乾隆始直至清末。仅有梅花或兰花的月令花杯,作为单一的存在,而不复成组。嘉道时虽有粉彩十二花神杯,器形较大、粗糙不堪,实难与之相比拟。此成组的雍正五彩十二月令花卉杯,是尤为难得的希世珍奇瑰宝,可惜美中不足,其数缺少。      十二月令花卉的内容,依其顺序是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莲、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代表四季,花有万千,地区不同,应时各异,纹饰施彩清雅秀丽,每杯均缀以青花楷书体诗句,五言、七言不等。其诗句以花卉为序,分赘如下:(兼见注释)     春风弄玉来清昼,夜月凌波上大堤:水仙      金英翠萼皆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玉兰     风花新社莺,时节旧春寒:桃花(见图二)     晓月远分金掌露,暮夜深惹玉堂风:牡丹

     露道珠廉映,香风粉壁遮:石榴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荷莲(见图三)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兰草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桂花

     千岁白衣酒,一生青女香:菊花(见图四)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芙蓉     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月季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梅花(见图五)     每一诗句的下首均有一篆书"赏"字,外围方框。

 

    五彩月令花杯,十二件一组,因此称十二月令花卉杯,均为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款,外有双圈、胎体轻薄如卵幕,釉质莹润,彩色鲜艳、纹饰清晰内部可见,娇丽的花、美妙的诗,互相辉映,烘托的是万紫千红,蔚为大观,以"只恐风吹去,还怕日灸销"之句给以评定最为适当。     五彩龙凤纹碗(见图

六)碗的口径15厘米,足的直径6厘米,高6.5厘米,敞口下敛,圈足,器型秀美,纹饰用笔纤巧,碗的外壁绘龙和凤作穿花游戏,龙凤各饰红绿彩,碗里心绘正面团龙、着红彩,此一彩器是摹自明代万历而来,从康熙时始,器有大、中、小三种。雍正时的器形稍变,只有大型,以迄清末历代皆有之,器形大小虽有不同,但纹饰俱各一致,唯以雍正时期的最为精致,器足内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款识,外有双圈、字体工整。此碗也很稀有。

    雍正时期由于珐琅彩和粉彩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总的来看五彩器与粉彩器的比例是相对的见少,传世的一般器形有棒捶瓶,因线条柔和,俗名为软棒捶,花觚、瓶、罇罐、花盆、盘、碗、杯、洗等类,造型优美秀丽,是为一时之风格,彩色用料虽然是红、绿、黄、兰、紫和金、墨,但其发色效果是色泽清新、淡雅而不刺眼,别具情调,富有时代特征。     纹饰的特点是取景集中、意境深邃,景物缩小,突出人物,人的面目清秀,体材瘦长。情态自然。最为典型的以山石园景人物为多,如携琴访友,烹茶、品茗、对棋、观瀑、与窗小读、松下老人、指日高升、腾鱼过海、李广射石、羲之爱鹅、一龙四凤、龙凤穿花、枸杞花蝶和各种花卉等,花卉常是描绘在器物的一角,虫、蝶、蜂、蜓,偏离很远,好似幽然在自由飞翔。花与昆虫的体积微小,形成画面潇洒俐落,下首偶有红彩"片石"图章款,在表达图案纹饰的效果方面,力求提高,尽量加以改善,工艺虽是一个新的高水平,但是由于色料本身的物质条件所限,仍不能达到像粉彩所体现的立体效果的高度,这是客观因素所使然。     胎质坚细是清代前期的共同特征。雍正时期则尤甚,因而器形端庄隽秀,器壁的处理较薄,足部光润圆滑,釉质晶莹,釉色多是白中泛青,其程度较重,如同破土初出的嫩竹一般,并且极为光亮,因其坚细,故称它为"硬亮青"釉,这一情况也是时代特征之一。由于釉面青白的特色给五彩纹饰加以烘托,更显得格外灿烂,别具风格。     款识一般多为楷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横排,稍欠工细,纹饰也较潇洒应是早期作品,工整无比的宋椠体楷书六字横排或六字竖排也是常见,五彩之器不见篆书。     五彩彩绘工艺自明朝前期出现,嘉靖、万历时期较为突出,以迄清代康熙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色彩明快,对比强烈,富有生活气息,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雍正时期虽有粉彩,但是五彩工艺更加辉煌。从上述的几件五彩器的概括了解,对研究清代雍正五彩增添了一些实物资料。     

  湖南贝美工艺礼品制造有限公司

厂址:醴陵市王仙镇工业区河西村苏家巷109号

邮编:412200

驻长沙办事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先生

电话:18273139018 0731-84461627

总公司网址: xuezhijia.com.cn

xuezijia.cn baymay.com baybei.com sfenglaser.com

2015土司制度
雍正12月令 第六篇

第1篇:土司制度

大多土司的隶属关系属宗族关系

划定隶属关系时,“令覃、田、黄、向诸大姓各有所属”。(《蛮司合志·湖广》)施州所属田、覃二姓,自“永乐以来,二氏子弟分为十四司,传之后世”(同治《来凤县志》),此即“部领蛮落”(万历《湖广总志·兵防三》)之制,其目的,在于维护土司对土民的世袭统治。

始行长官司与蛮夷司分设之制。宣德二年(1427年),设剑南长官司,隶忠路安抚司;摇把峒、上爱茶、下爱茶三长官司及镇远、隆奉二蛮夷长官司,皆隶东乡安抚司;东流、腊壁峒二蛮夷长官司,隶散毛宣抚司;西关峒长官司、西坪蛮夷长官司,隶金峒安抚司。土司武职,“皆以其酋长为之。先是,忠路安抚司等各奏,前元故土官子孙牟酋蛮,各拥蛮民,久据溪峒,今就招抚,设长官司,授以职事。兵部以闻,帝以驭蛮当顺其情,宜有等杀。兵部议以四百户以上者设长官司,四百户以下者设蛮夷官司。元土官子孙量授以职,从所招官司管属。皆从之”(《明史·湖广土司列传》)。这种以四百户作为区分长官司与蛮夷政司之法,从此作为一代定制推行全国,并为清朝所承袭。

鄂西土司的各项政治制度

土司官制及承袭。元、明、清三朝代的土官官职,可分为文官属与武官属两类。鄂西地区土司的职官,属于武官属。按其职位尊卑,入流的大致有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其秩位品级与各司官位多少,则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差别。到了清代,宣慰使司为从三品,宣抚使司为从四品,安抚使司为从五品,长官司、蛮夷长官司为正六品。土官之属,有同知、经历、都事、吏目、儒学、教授、训导,皆以流官为之。清朝还设有土游击(从三品)、土都司(正四品)、土守备(正五品)、土千总(正六品)、土把总(正七品)等。以上均为朝廷命官。在土司统辖境内,还可自行任命官职,其职务有总理、家政、舍把、旗长、亲将、总爷、峒长、寨长等职。这些职务一般都由土司家族成员担任。

承袭,土司同封建帝王一样,子子孙孙世代相传,以保持独家统治特权。鄂西土司的承袭制度为封建世袭制,“所设宣慰、知州、长官,不问贤愚,总属世职”(《永顺县志》卷3),这种承袭制度是从古代发展而形成的,“自相君长”成为后世授世职的基础。到“唐初,溪峒蛮归顺者,世授刺史,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为授世职之始。宋参唐制……其酋皆世袭”(《明史·湖广土司列传》)。唐宋王朝,通过控制少数民族首领来达到控制少数民族人民的目的,沿用“以夷治夷”的羁縻之法,一律实行世袭,并用政令把世袭固定下来。后来,元王朝总结前代控制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经验,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千户、百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立土官,逐渐形成土司制度。明参元制,对湖广等地土司的承袭办法、手续作了严格的规定:“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图本,并官吏人等结状,呈部具奏,照例承袭。移付选司附选,司勋贴黄,考功附写行止。类行到任,见到者,关给札付,颁结诰敕。”作为湖广都司所辖的鄂西地区土司,也一循其例。

“承袭须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明史·土司序》),这种承袭制度具有密切特殊君臣关系的作用。封建王朝由上而下进行控制,使土司臣服于王朝,土司接受册封后为朝廷命官,取得了对土民统治的合法权。封建王朝坚持“一朝天子一朝臣”,改朝换代之时,需要土司向新王朝贡表“投诚”、“归顺”,换取新王朝册封与颁发新的印信,才能成为新王朝命官。新王朝刚刚建立时,这样做对稳定边疆社会秩序、笼络少数民族首领都有好处。袭职者应持有袭职依据,这种依据元代为金、银、铜牌,明代为铜印,清代除土司印外,还需持有号纸。尤以清代的号纸最为完善和严密。

朝廷对袭位者是谁,一般没明确限制,原则上是“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替袭,胥从其俗。”(同治《来凤县志》)多数是父死子袭,子死孙袭,代代相传。土司有子则长子袭,无子则弟或婿、妻以及侄辈都可袭。

土司承袭的年龄朝廷也有所规定。明代规定为十八岁,清代改为十五岁。年幼不能承袭,必须由本族土舍或母能抚孤治事者护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规定土司职官子弟,凡要承袭土职者,必须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明史·湖广土司传》)。自此,鄂西各土司均办学设馆,请汉学儒师任教,并派子弟去外地学习。

第2篇:民国云南土司制度初探

经过清代的改土归流,云南境内的土司只剩下22家。土司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的边境沿线,即当时的中(甸)维(西)沿边、腾永沿边、澜沧沿边、思普沿边和河(口)麻(栗坡)沿边5个边境地区。

民初,土司制度不仅与“三民主义”背道而驰,而且阻碍着民国政府在边疆统治的深入。因此,改土归流之议再起。但民初政局动荡,中央政府对此毫无兴趣。云南边疆全由各“督边大员”相机行事,能改则改,能留则留,各地情况不尽一致。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统一,英帝国主义者又在云南边疆制造了“班洪事件”,云南改土归流之议再起。当中央迭令改流时,云南地方政府提出,“首应提倡文化,普遍施以教育,并须移植多数人民充实边地,由多方面开发生产”,“当务之急乃是兴办学校、修筑公路。但此非一时能办之事,且耗资巨大,故特采渐进办法,一面分划土司地区加设行政官吏,一面于二十三年由民政厅长丁兆冠厘订各土司地方行政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继续实行“不改之改”的政策。

总之,民国中期改土归流的主要内容仍是“存土置流”,这虽然进一步加强了流官在土司区的统治,进一步削弱了土司的职权,但终未能废除土司制度。直至抗战爆发以前,云南地方当局基本上维持了相同的政策,即通过设治局来进行统治,逐步削弱土司权限,但对各土司及上层仍予以安抚笼络,土司名称仍如其旧,文职有土知府土同知、武职有土守备土千总等类,均由省有关机构予以认可。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敌当前,难以再继续“改土归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政府对土司制度的改革问题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政府方面,《云南省民政厅关于废除土司制度的批复给省政府的报告》中说:“查土司制度,在现行法令中,已不复存在,即应渐次废除,以符现制。”“土司身后不许子孙承袭,以达逐渐废除之旨。”自后各司继承人呼为“代办”。代办的出现,使土职及土官政权发生一点微弱变化。即代办虽仍长其民,但已不是国家正式任命的世袭土职,而近似明清之舍,其衙门也不再是国家法定的地方一级政权机构。而且云南政府对“出缺”的土司不再予以承袭。这自然遭到了土司们的极力反对。为了保留土司制度,各位土司联合一致针对“改土归流”统一了看法与行动

。为此,土司们召开了几次大集会。正因为土司们的反应过于强烈,云南省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也在《关于暂不废除土司制度的建议报告》中提出:“查土司制度,自不容于今日民主之时代,唯诚如原案主张,不宜操之过急,否则外诱之分子既多滋生事端,即有如为丛驱雀,况当此之严重之戡乱时期,尤宜以怀柔政策,争取内向团结。……即由土司暂行分层统制,较县局统制为有力量,且射人射马,擒贼擒王,我各级政府,但求六辔在手,控制土司,随时宣导,渐纳之于正轨,即可收即之效。边陲既安,我政府即可无外顾之忧,所有部队,可多调赴戡平匪乱。一俟戡乱结束,时局澄清,即不难以一纸公文,便如以律令之行也。”“严重之戡乱时期”确也道出了当时云南省政府的几分苦衷和实情。

到1949年8月,整个国民党政府面临全面崩溃,当时云南省政府派往滇西的军队指挥官余建勋提出的《土司政治改革纲要草案》也就力主缓和:“为适应边地特殊情形,司官制度,仍旧保存,惟继承法统,应予改善,凡司官出缺,有子成年,其能力可以继任者,仍由其子继任。”“县局对司署居于监督指导地位,不必强令土司政制与内地完全划一,致生干预。”这个草案实际上为民国时期在云南边区前后推行三十余年改土归流的历史打上了一个句号。

由此可见,抗战胜利后,云南改土归流的情况是:政府方面是“有心无力”,虽仍有改流之想,实际上无法采取有力之措施,土司们则从他们一贯的立场和自身利益出发,坚持要求保留土司制度。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边疆土司制度终于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由新中国去解决。

第3篇:恩施州土司与土司制度

自元朝开始,恩施地区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也称“土官制度”。统治者当时在恩施推行的土司制度,是为了“以夷制夷”,也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管理统治的羁縻制度。土司由朝廷颁发印信,每年需向朝廷进贡,并有征调赋役的义务。土司实际上就是本地的土皇帝,其地位世代相袭以保持独家统治特权。他们掌握着军、政、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在土司制度下的百姓皆为农奴,他们没有土地,除了为土司提供繁重的无偿劳役和当土兵外,还要向土司缴纳或进贡各种实物。这种封建农奴制,就是土司制度的经济基础。

恩施地区土司以明代为最盛时期,当时的大小土司35个,其中宣抚司4个,安抚司9个,长官司17个,蛮夷长官司5个,这些土司的品级也时有变动,有时为宣慰司,有时为宣抚司、安抚司、或降为长官司。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后,土官制度方宣告结束。

恩施地区土司制度存在数百年之久,如今仍有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主要有墓葬、遗址和文物等。如久负盛名的唐崖土司皇城、容美土司保留下来的万人洞、万全洞、九峰桥、百顺桥等。在这众多的土司遗存中,唐崖土司皇城遗址是目前全国土司历史文化古迹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该遗址依山傍水,气势恢弘,其占地面积1500余亩,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共历经了三朝四百余年。明天启年间朝廷赐建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牌坊位于土司城中央,威严的土司墓位于土司城后部的玄武山下,墓门外石刻精美,厅门壁嵌有八扇石门,后部为灵寝,并排四间,整墓全石结构,其精雕细刻堪称土墓之冠,显示出了土家族独特的墓葬文化,它将恩施州民族历史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

在近十几年的抢救性发掘和收集、整理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高价值的文物,其中有施南土司以金凤冠为代表的各种文物78件和以容美土司的“河图洛书”、“大日如来佛”、“土司大铜钟”、“土司官印”为代表的文物近千余件。这一大批文物已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级珍贵文物。

恩施地区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领主制度,虽比封建制度落后,但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4篇:藏医藏传佛教及土司制度

“布达拉宫不是由人建造的,而是长在那里的。”还有比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更精彩的描述吗?罗布林卡的小导游不以为然,撇撇嘴说:“西藏人认为,布达拉宫是火焰,红宫是跳动的火苗;拉萨河是酥油。”

谁的描述更真实?坐在布达拉宫广场前,身份的差异成为无可抑止的困惑——藏人、外来人,谁更能认知、描述并解释神秘的西藏?

82年前,法国妇人亚历山德莉娅·大卫-妮尔经过8个月跋涉,终于渡过拉萨河,布达拉宫就在眼前……回到巴黎后,“法国人如同对待女英雄一般热烈欢迎她”。在布达拉宫广场,大卫-妮尔曾经激动当然可以想象。不过,她那本引发法国人欢呼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在这里已经到了高潮。是神秘的拉萨以及布达拉宫,还是接近神秘拉萨的过程让法国人狂热?大卫-妮尔给我们最深刻的提示是:在传媒时代,观察者更容易成为戏剧的主角,而拉萨与西藏只是她的舞台。

很遗憾,我们不是藏人,没法逃遁的身份是外来人。我们有可能接近并认知西藏吗?或者,首先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必须杜绝自我表演,以及由此衍生的观光客般对亮晶晶的西藏片断的热衷,让西藏成为主角。这是一个挑战。

布罗代尔的“内层地理因素对历史的影响最为深远,可历时千年,所呈现的时间最长,漫长得令人完全不易觉察”,可以被当作一个方法论。由此而观西藏,发源自“神山”冈底斯山的雅鲁藏布江最为引人注目。源头亦在此的还有印度河与象泉河(苏特里杰河)。由北而南,怒江、澜沧江与金沙江都穿越西藏。但是,看起来,西藏人对人类文明根本的河流,并没有对神山那般充满敬意。更多被观察被记录的是:“(西藏人)每当到达一个山口,便脱掉帽子,向山神默祷,然后往石堆上抛一块石头作为祭品。插在石堆上的两个木杆间系着一根绳子,上面挂着五彩的经旗。这些旗子上印满了经咒,被山风吹拂着向远方的天际飘扬。这时,行人会大叫一声,并倾听群峰间传来的阵阵回声。作为临别礼物

,可以在旗杆上系一块旧布,就这样把自己的奉献留在多风的高山上。”

高山与河流的这种分别,稍有例外的是从北而南注入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拉萨河。这一西藏故事的核心河流,其例外甚至也不是河流本身,“它的上游有热振寺,建于公元11世纪,是喇嘛教的教派噶当派的发源地。在富饶的彭波河谷中,坐落着达龙寺,它始建于1178年,一度是西藏地方宗教和政治的大本营。止贡河流入拉萨河东部的拐弯处,这条河的名字来自一度影响巨大的止贡寺。该寺建于1177年,是噶举派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根据地。随后,拉萨河蜿蜒曲折地绕过拉萨南郊,这里有著名的三大喇嘛教寺院:甘丹寺居东,色拉寺位北,哲蚌寺处西。拉萨正西,拉萨河的一条南向支流的上游有楚布寺,是噶举派另一有影响的分区教派的据点”。

在那些被研究者称为“写本”的西藏典籍里,没有留下描述山川与河流的空间,有的是寺院与教派。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柳祺在与西藏人讨论民主的定义后,西藏人总结说,“我们的政府是由神组成,被神统治,并为神服务的政府”。

在这一境况里,那位罗布林卡导游的描述,其实更“真实”,也更容易得到认同——对布达拉宫,一座建筑的奇迹,意大利藏学专家图齐的解释是,“建造意味着按照祭坛的模式来重塑世界”。丹麦建筑师克鲁德·拉森(KnudLarsen)在他出版的《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里,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发现,“在藏族宗教建筑物中,内外空间的对比可能会引起这样的猜测:受建筑材料和施工限制的建筑师仅仅在内部空间展示了他的真实的构思”——在这里,在内部空间,几乎每一个参观过布达拉宫与大昭寺的观光客都能体会的事实是,“似乎过分地被表现和装饰,这个空间每一个界面都挂有壁画、金属工艺品、木刻、唐卡和装饰性的纺织品。这种势不可当的结果也许真正强调了崇拜的体验,一个神殿内部代表了神在天上的住所,一个在每一方面都与生俱来的富丽世界,而且显示了赐予他们的无限富足”。因此现实,克鲁德·拉森的结论是,“在西藏,正式的公共空间并不存在”。

看起来,真实的西藏人消失在“被神统治,为神服务”的轮回里了,“内层地理因素”对历史的影响,至少目前尚不是西藏人的兴趣。

神的降临,以西藏人的观点看,他们定义为松赞干布时代,这位赞普被认为引进了佛教。从事实与学术的层面,这一观点未必不值得讨论。不过,纵观西藏历史,真实改变施主与福田关系,创造性地建立宗教权力逻辑与权力事实的,是萨迦派的八思巴。1260年,年仅26岁的八思巴被忽必烈皇帝封为国师。4年后,忽必烈迁都燕京,又命八思巴以国师领总制院事,管理宗教事务。蒙古人与西藏组成世俗—宗教联盟,自此,“驾驭着整个中国,而且一直延续下来。即使内地无数次地改换皇帝”。曾经与唐朝有过无数次对边疆争夺的吐蕃(西藏人),因为佛教或者神的降临,当蒙古人进入时,柳祺感叹,“蒙古人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武士之国,而是喇嘛之国,或者是精神导师之国了”。有趣的是,当八思巴获得至高无上的国师地位与权力5年后(1265年),但丁出生于意大利,53岁时,但丁完成了他杰出的《神曲》。薄伽丘在《但丁传》里这样评论:“但丁,甚至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被某些人称为诗人,被另外一些人称为哲学家,还被另外一些人称为神学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描述:“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这层纱幕由宗教信仰、毫无根据的幻想、和先入为主的成见织成的。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这一文艺复兴的开始,始自但丁的发现,“人世间的幸福,可以通过道德的和精神的实践而获得;天上的幸福,则需要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希望和仁爱的德行生活才能获得”。之后,神圣世界让位于世俗生活,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

至少在尝试对西藏做出自己界定的欧洲藏学研究者那里,“中世纪”是他们乐于用之测量西藏的一个坐标。

法国藏学专家石泰安引用科尔布恩的中世纪社会制度标准:“主要的关系是君主和臣民的关系;政治活动取决于为数有限的人之间的个人关系,政治权被看作是一种私人财产;各种职务(军事、法律等)之间的区别相对不大;贵族中明显的等级差别;领地一般是君主为犒赏某些人的效劳而赏赐的土地。”以此标准,石泰安给出的判断,“笼统而言,这些定义也完全适应于西藏”。不过,石泰安这本藏学专著《西藏的文明》,即使出版于1962年,他在书中也谨慎地宣称,“这并不是说西藏文明仅仅是作为另一种样板,或者是以一种人们已经很熟悉的制度的新例证,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神圣/世俗,二元对立的概念使立论者无论选择赞美还是批评,都会依循一个方面建立自己的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势下,似乎进化论史观更具意识主导性。那本被誉为,“如果你一生中仅仅只愿读一本关于西藏的书,那么,你就读读戈尔斯坦的这本书吧!”——《喇嘛王国的覆灭》核心的诉求便是,“覆灭的原因”。戈尔斯坦理解的原因,“寺院集团在噶厦政府中竭力阻挠实现现代化,在他们看来,现代化既有害于寺院生活的经济基础,也不利于西藏佛教‘价值’垄断”。

解释系统的建构,真实西藏,看起来是个令人绝望

甚至需要放弃的命题。

回到“写本”,回到西藏典籍,梳理众多藏文典籍而成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以及被译成汉文的那些西藏高僧传记,符合强调信史,把历史研究变为“科学之历史”的德国史家利奥波德·冯·兰克所习惯的主题方向:政治与战争。这是一个已经被超越了的过窄的观察向度。在此种历史观念的教导下,兼有“神治社会”的遗留惯性,“超自然”是西藏人真正的兴趣,对此经典的描述是,“他们习惯于用提问的方式开始攻势,在钦佩对方深奥精确判断的同时,含而不露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扯到超自然的话题,他们会无休止地列举西藏盛产的奇人怪事,让你大开眼界又不可思议。”——所以,无论西藏人,还是外来人,西藏仍有待发现。

寻找西藏的谜底,或者说接近西藏的过程,像审视法国人是“神秘的拉萨还是接近神秘拉萨的过程让法国人狂热”一样,来审视我们曾经的种种发现,或许结果不再那么令人沮丧。在那本力图摆脱意识形态控制,却最终被控制的《东方学》里,爱德华·W。萨义德的定义可以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所发现与解释的西藏:“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因为在我看来,身份,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然是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

或者,西藏当下更具解释力的价值,是作为“他者”的存在。观光客、记者、研究者发现西藏以及不断的阐释与再阐释,其目的是为了“自我身份的建构”。似乎,神圣、世俗结构,可以因此而在更温和的态度下被重新使用。

当然,在这种情形之下,那些对西藏轰动或不轰动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一场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

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对布达拉宫还有一段容易让人忽略的叙述:“它恰到好处地缺少一棵大树或是一座高山那样的匀称美,但是这种显而易见的漫不经心的芜杂先是突出了红色的中央,继而突出了宫顶金色的亭阁,于是人们的目光被自然而然由不重要之处引到了它的精粹所在,人们的目光和心灵都被牵去了。”那将“人们的目光和心灵都牵走了”的宫顶金色的亭阁,下面是各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在布达拉宫广场仰望这一大体量的建筑,我知晓这一事实后,震惊查普曼无意识的发现,更震惊西藏建筑师的天才——各位达赖喇嘛的肉身就在这金亭之下的灵塔之中。任何一个西藏人都会告诉你,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转世。

也许,即使很偶然,外来人也有可能一窥神秘西藏的真相。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雍正12月令》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12月令花 雍正12美人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雍正12月令”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雍正12月令"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6084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