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2016-12-13 12:41: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共6篇)看毛主席多厉害看毛主席多厉害:难怪美国如此害怕毛泽东 一句幽默话看,毛爷爷多厉害,难怪尼克松等世界巨头怵他基辛格和尼克松最后一次见毛主席。毛主席年事已高,幽默地对尼克松说:“我就要去见马克思了,用你们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去见上帝了”。 尼克松和基辛格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这句话。两人商量片刻,尼克松说道...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供大家学习参考。

看毛主席多厉害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第一篇

看毛主席多厉害:难怪美国如此害怕毛泽东 一句幽默话看,毛爷爷多厉害,难怪尼克松等世界巨头怵他

基辛格和尼克松最后一次见毛主席。毛主席年事已高,幽默地对尼克松说:“我就要去见马克思了,用你们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去见上帝了”。 尼克松和基辛格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这句话。两人商量片刻,尼克松说道:“您不会很快见上帝的,因为,要想同时容纳上帝和毛主席,天堂还不够大。”(Heavenis too small for both God and the Chairman )

毛主席说:“我什么时候去见上帝,是中国自己的事。你们这是在干涉中国内政喔”!

美国郁闷:到今天都惧怕毛泽东军事策略

其实现在美国的军事专家很郁闷,因为到今天都惧怕毛泽东军事策略;朝鲜一战让美国知道了毛泽东是军事天才,朝鲜一战也让美国惧怕毛泽东的军事天才,朝鲜战争过去五十多年了,美国人都不愿提朝鲜战争,与闹的纷纷扬扬的越南战争相比,真好象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我们在看待中国和美国的时候,应该知道美国影响世界的能力就是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霸权力量;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两场战争的意义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是在被束缚手脚的情况下打仗,由于惧怕中国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终于打成了一场烂仗,最终只能撤出了事。 而朝鲜战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尤其是在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的状况下失利,而且输的很惨。这是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这种惨痛的记忆让美国不堪回首,不愿多提是可以理解的。

翻看现在很多中国所谓的名人、文人写的什么文章,什么评论,很多说法都是中美战争是“始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算是个平局。但真正的美国军方从没说过是平局这样的话。南北朝鲜之战的前后政治情况可以不谈,美国最重看的是中美两军交手的这一部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美八军的一支先头分队已经抵达鸭绿江边。

中美两军的战斗接触是在中朝边境地区展开的,单从地理上讲,始于鸭绿江而终于三八线,胜负之势是不言自明的,没有必要歪曲和掩盖。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军部队均非等闲之旅。美八军、陆战一师、骑一师都是美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常胜军。

官兵又刚打过二次大战,富有实战经验。装备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种轻重武器。并且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除了第一次战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实在没有什麽其它的借口可找。

美军在韩战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战役初期遭受突袭时失利,在中后期的两军对垒攻防中也胜少败多。就只能得出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结论:装备占优的美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表现不如中国军队。

朝鲜战争更多地反映的是部队的后勤能力问题。李奇微将军接任总司令后,改以攻势防御,使得战役的被动态势有所好转。中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后,拉长的运输线和恶劣的交通条件,加上美国空军的“扼杀战”狂轰烂炸,是延缓中国军队攻势、从此稳定态势的关键。

在中国军队备足粮弹发起攻击时,美军挡不住他们的前进。只是在对方粮弹耗尽时,美军才有机会向前做有限的突进。换句话讲,假如中国军队并不是只有仅能维持一线部队作战一周(即李奇微将军所说的星期攻势)的粮弹,而是有足够一月之用的后勤供应,美军是什么样悲惨结果,战争应该早就结束了。

朝鲜战争中让美国人很难接受的就是他们自认二战时候的亚洲最著名的英雄:麦克阿瑟将军。麦将军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是西点军校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也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可惜一世英名毁于韩战。单从战役指挥的角度看,麦将军犯下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有一点我要说明,当时对中国军队的无知和轻视是美军上下的通病,并非一人之过。

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拙劣表现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比如:四十万中国军队不加抵抗,就让两万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一线的三十万中国军队被区区三千日军象赶鸭子一样赶的到处逃跑。在美军官兵的心目之中,中国军队是“鸭子”,是不堪一击的弱旅。

否则,麦将军也不至于说那样狂妄自大的话。而当时美国沉湎于二战胜利后的喜悦,有对中国军队的先入之主的研究,全没有意识到原以为中国军队还是蒋介石统领下的一群鸭子,竟然短短几年时间在毛泽东的统帅之下竞成了一群狮

子。对中国军队在韩战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美国从总统到普通士兵没有不钦佩的。

很多美军事专家在研究毛泽东的时候,在研究朝鲜战争的时候,他们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因为毛泽东是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的军事奇才,他的军事理论和手下战将无论从战役指挥和战场表现来评判,中国军队获胜都是合理的,也不认为美军败于有毛泽东这样卓越的统帅和彭德怀这样杰出的司令官的中国军队手里是什么丢脸的事。”

在金门炮战,以及越南战争中,美国都表现出了这种审慎,这就是接受了朝鲜战争教训的直接结果。现在很多世界军事专家都在期望:“中美之间不要再打仗,否则将会是两败俱伤,后果不堪设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话,祈望那时的中国军队不再有太多的毛泽东色彩。”

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因为他们相信在武器装备的更新上,中国永远赶不上美国。怕的是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或按中国术语叫革命化。中国军队离毛泽东越远,美军的胜算也就越大。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善于以弱击强,以弱胜强的军事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体系及实战应用是非常的精妙独特,至今还没有好的应对破解办法。

虽然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击败美国,但看看现在美国人对毛泽东始终怀有最深最高的敬意。美国最高军事院校西点军校至今最崇敬的两个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兵家泰斗,一个是毛泽东,还有一个是孙武。美国人对毛泽东的敬佩。真不知道还能不能唤醒那些无中生有攻击侮辱毛泽东的所谓的中国文人、中国精英们的一点做人的良知。

不得不佩服!中美开战将再次印证毛泽东的预言【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在看待钓鱼岛问题上,中日双方领导人都不可能作出让步,但是双方领导人所面临的压力却各不相同,中方松日方紧,中方可以放下来等以后解决,日方可不这样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怪象?我想这除了和平因素起作用外,还跟各自双方国家的政治生态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我国长期的生态政治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思想观点。

只要是大事发生,上面指导下面,下面照办不能反着表达意见的土壤环境,使得领导人一直处于优越而无人敢争的状况下,没有压力下失去了挑战与竞争的动力源泉,所以在南海问题上,尤其是菲律宾所窃取的岛屿,都是在上世纪六十

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相继发生,这一问题一直是建国以来,让许多年轻人一代和众多多学者所要面对的困惑问题。

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向世界各地市场进军时,外交领域看上眼色而忍气吞声、好话说过头的尴尬。反观日方领导人,在有关领土问题上不要说妥协,就是有点放松都要面临下台下岗的意识。致使日方在长期重视经济发展时,在军事发展有所限制的状态下,时常都会作出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这也是中日双方在政治传承、政治生态环境方面有所不同。

军事上,我国现有强大机械化导弹部队,依托沿海陆地来弥补海空军的不足,形成对日本海军威慑,给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然而面对海洋上的中国海军舰队,日本作出了敢于挑战的姿态。从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来说,除了美国外,有击败过俄帝国海军的自信,大有跃跃欲试的架式。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势态,中国也毫不示弱,近期南海登岛演习,其意是剑指钓鱼岛。当然,因钓鱼岛而爆发中日一战,胜负现在很难下结论,因为中日两国都有各自的优势。对于和日本人打战,国内也爆发出了强烈的自信心:一是日本对于二战的态度与德国认罪态度迥然不同!二是来自对天宫科技的自信!

然而,中国向日开战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能不能够轻松完胜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影响亚太的不稳和动乱?要是输了,中国梦有可能成为神话中的传说?还有一个重要核心问题,要是中日爆发战争,美国军事介入程度范围会有多大?【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当然,许多专家认为美国不敢与中国开战,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而不是小国,中美双方经济涉及很广很深,美国一向是利益现实派作风,因而美国不敢和中国开战,会在一边纵容坐观中日双虎斗。

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一旦中日开战,美国认为中国已经动用武力,大国和平竞争只是美丽的谎言,中国今天与日本动武而言,对美国来说,未来同样要用武力来解决,所以美国一反常态,尽所有武力与中国开打。

如果中美开打,中国军队如何挑战来自天空中美军的威胁,是一道绕不开的门槛?美军实战经验丰富、作战思维诡异凶猛、众多海外军事基地和强大海军支撑起了美国空军的凶悍与无情,其打击攻击能力范围覆盖全球。

双方开战,首先争夺的目标是掌控制空权,中方尽力顶住美方空军优势,尽可能的攻击美国航母及瘫痪美军在亚洲的各军事基地,用拖来结束美国国内的反战高声;而美方利用空中优势,尽可能的打掉中方主要海空军主力,攻击沿海各

导弹部队、机场、雷达防御体现,撕开突破口为大型轰炸机开道,在激烈的鏖战中,一旦哪方扛不住。

抗不住的一方要面临严重灾难:重要城市,电网运输线系统、铁路运输公路、水利运输和水库,等重要目标都要面临轰炸与瘫痪的可怕后果,石油、电能、食物中断、后勤补给能力的丧失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

也许中国空军表现不俗,能在沿海上空撑起一片蓝天,但是面对海军运输能力与大型轰炸飞机的软肋,不俗的表现在高强度的对抗中很难维持,没有能力突破和飞越宽广的太平洋伤心岭,对美国本土发起有效的攻击。

就会出现二战中那惊人的一幕,美国轰炸机飞机编队从航母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后飞往中国沿海机场的历史景象那样,等待我们的是从韩国、日本、海上航母起飞的美国飞机越过我们头上的天空飞往阿富汗着陆?

毛泽东战略战术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第二篇

毛泽东军事思想

十大军事原则,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总结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导的十项基本原则。它是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于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1.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不久提出的,集中地体现了建立在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基础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十大军事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围绕这个核心,毛泽东就作战方针、歼击目标、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准备、

战斗作风及补充休整等方面的问题,规定了明确的指导原则。

2.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科学地解决了以下几个关系:

①打弱敌与打强敌的关系。强敌与弱敌是相互依存并可以相互转化的,选择攻歼目标的基点,一般应放在先打弱敌上。首先歼灭了孤立分散、守备薄弱和据守中小城市之敌,则集中强大、守备坚固和据守大城市之敌即变弱了,这就为下一步攻而歼之创造了条件。若先打强敌,则不仅强敌难以迅速解决,弱敌也会变成强敌,反而使我方陷入被动。当然,有时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也可视机先打强敌。

②歼敌有生力量与保守和夺取地方的关系。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条件下,歼灭敌人和夺取地方这两个目标,一般不可能同时达到。只有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才能最后保守或夺取地方。尤其是在战略防御阶段,即使有些地方一时被敌占领,但只要消灭了敌人,失地就能收复。因此,夺取地方是歼灭敌人的结果。从人民解放军各个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来看,战争初期一般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到战争中后期,随着敌我军事力量总对比的强弱转化,则逐步转变为歼灭敌人与夺取地方并重。就歼灭敌人有

生力量而言,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敌情变化或全局需要,也可实行半歼灭半击溃的方针。

③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的关系。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中外一切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普遍法则,而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要战胜国内外的强大敌人,集中兵力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集中兵力实行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才能逐步改善战略形势,粉碎敌之战略进攻,并使自己转入战略反攻或进攻。但集中兵力不是绝对的。通常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必要而主动的分遣使用兵力,为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达成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条件。例如,为了保证打大歼灭战,须以小部兵力牵制敌之其他部分,以便集中大部歼击一个主要目标。

④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关系。二者是正规战的两种主要作战形式,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作用。人民解放军从游击战争转为正规战争之后,作战形式主要是运动战,辅以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后,根据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任务的需要,阵地进攻的地位明显上升。这时,只有提高阵地战的比重,才能大量歼灭敌人,以加快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当然,大规模的运动战仍是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要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结合起来。

⑤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与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关系。没有事先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就不可能做到打有把握之仗。人民解放军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因此,一切作战行动预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尽可能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必须预计到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部署的出发点。有时,在无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推迟作战时间而不浪战。但又绝不容许以准备为借口消极避战.

⑥补充休整与连续作战的关系。补充休整是为了养精蓄锐、总结经验,更好地连续作战。在战争形势迅猛发展、作战频繁和必须进行连续作战的情况下,部队的人力物力补充和休整等更要同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相适应。人民解放军人力物力的补充则主要强调取之于敌和依靠根据地的支持。利用战役间隙整顿训练部队,提高军政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是实行再战的必要条件。但是,为了不让敌人喘息,给敌连续歼击,有时即使在未得到补充休整的情况下,亦须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作风,实现连续作战。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来自战争实践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它所体现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将是长期适用的。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停止的,而是向前发展的,十大军事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

毛泽东的法宝:

(1

(政治、军事上皆可使用)

(2 (

3(以弱制强的法宝)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第三篇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弱者如何“以小搏大”。战略的基本形式有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毛泽东把游击战和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毛泽东是第一个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高度的军事家,毛泽东“以小搏大”的战略战术,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星火燎原战略

“星火”说明自身力量的,“燎原”说明自身命运的改变。可以说“星火燎原”是弱势者改变命运的基本思想。

什么是星火燎原?用毛泽东的话表述,就是“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具体做法就是建立武装割据的根据地,取得绝对控制地位,然后迅速在其他区域复制,形成燎原之势。

第二、战略性机动。

红军在兵力、武器上处于绝对的弱势,弱势方必须把力量发挥至极致才能战胜对手。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中,有很多极富辩证思维的亮点,如“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对敌人”,“红军以集中为原则,赤卫军以分散为原则”,“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对敌人”。

阵地战是消耗战,弱小的红军打不起阵地战。游击战和运动战都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只打打得赢的仗。

第三、兵力集中原则。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不战则已,一战必胜,全力拿下。

第四、速度原则。

弱势方竞争,最忌消耗战,利用速度形成战略性。

第五、战略与战术互动,形成战略性战术。

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体系里,很难说哪个是战略,哪个是战术,因为战略与战术是紧密相连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到底是战略还是战术?对于游击队员来说,这是战术;对于红军来说,这是游击战的战略。我们将此称为战略性战术。

毛泽东提出了很多战略与战术互动的军事原则,如“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第六,边缘原则。

先打游击战,再打运动战,最后打阵地战,也是边缘战略。

企业战略与营销战略:

中国企业都会有企业战略,但多数企业却没有明确的营销战略和战术。

企业战略不能替代营销战略,就如同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中国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却是游击战。

什么是营销战略?什么是营销战术?在中国,这两个东西的界限很模糊。一个企业的营销战略可能是另一个企业的战术,一个企业的战术可能是另一个企业的战略。

在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战略,否则就是战术。

主动战略与被动战略:

由于大型企业的战略是基于强大实力为后盾的战略,所以它是主动的。一旦大型企业采取某项行动,小型企业可能身不由己地被近采取相对应的行动,因此它是被动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不变的战略思想,不断变化的是战略行动。把灵活机动的决策权更多地交给一线

指挥官,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的做法。当然,一旦拥有足够的资源,采取主动战略仍然非常必要。

中国式营销六大战略

根据地战略与波浪式推进

按市场覆盖范围和市场扎根程度,企业可分为为“龙头企业”、“地头蛇企业”和“地龙式企业”三种类型。

龙头企业市场覆盖范围大,在局部市场有一定程度扎根;地头蛇企业市场覆盖范围小,但在局部市场扎根;“地龙”就是蚯蚓,这类企业市场覆盖范围大,但在每个市场都不扎根。

建立根据地市场,就是首先在局部市场扎根,成为有竞争力的地头蛇式企业。然后“波浪式”推进,迅速向其他市场推进。有的企业长期是一个局部市场的地头蛇,没有在其他市场“复制”的能力,因此仍然很危险。要知道,根据地市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在其他区域短期内复制成功。

1-2年打造一个市级根据地市场,县级或市级根据地连片成以省为单元的市场时,就成为战略性区域市场;战略性区域市场连片时,就成为全国龙头企业。 根据地市场波浪式推进的路径通常是:根据地市场战略性区域市场 复制战略性区域市场 龙头企业

一线战略与低线战略

“从中心向边缘推进”,这是几乎所有有实力企业“不约而同”的思维模式。沃尔玛是从美国乡村小镇起家的,但在中国却在走“中心战略”,从一线城市逐步向低线城市推进。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战略生存空间。他们之所以能够轻松地在低线市场发展壮大,完全是拜大企业忽视低线市场的“恩赐”。

很多企业对低线市场的误解很深,认为那里的消费能力差,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其实,低线市场的赢利能力往往超过一线市场。

价格战战略

价格战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提高行业的生存规模,提高行业盈亏平衡点。

低价不等于价格战。低价有三种情况:

一是满足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这不是价格战,如非常可乐的价格比可口可乐低。 二是“价格骚扰”,即价格总是比对手低一点。这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活命”的办法,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没有优势,所以只有价格更低一点。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

三是高价策略企业突然降价,以“清理门户”即以对手成批死亡为目标的价格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

品牌战略与渠道战略

在中国,品牌驱动的企业通常是发展速度很快的明星企业,渠道驱动企业通常是稳定增长的隐性企业,而发展速度和稳定性俱佳的企业则通常是品牌与渠道双驱动。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有无数的“速生”并“猝死”的事实证明,没有渠道战略支撑的品牌战略是失败的。在

中国,品牌战略或许可以获得短暂的成功,但只有渠道战略才能获得长期成功。

只有傻瓜都会反对品牌战略,但聪明人往往迷失于品牌战略。经过专家和媒体的渲染,品牌战略已经成为营销中最崇高的战略,甚至是唯一正确的战略。

营销的本质是通过住处不对称“操纵”消费者,中国丛林化的市场结构和消费者产品知识的贫乏,使得“洗脑”式的“市场操纵”变得比较容易。

靠广告塑造的所谓品牌只是知名品牌而已,还不是“溢价品牌”。知名品牌的效果体现在:同样的价格,比别人卖得多。溢价品牌的效果体现在:同样的产品,比别人卖得贵。知名品牌可以实现销量剧增,但难以实现消费者忠诚。因为高价消费者通常比低价消费者更“忠诚”。中国不断出现的黑马就与央视“标王”有关。但“昔日标王今何在”?速成的生命往往是低等的生命。

营销的战略性机动

中国企业营销队伍的分与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启动期与市场维护期的分与合。市场启动期销量小,但只有高密度的人员才能形成“势”。所以,启动市场要求人员“以十当一”,短期内派遣大量人员迅速启动市场,这是营销组织的“合”。

第二,新业务的启动与老业务整合的分与合。分散而不是整合,这种似乎不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事情在中国恰恰是最符合逻辑的。中国的市场空间太大,销量增长所带来的利润增长远远大于节省费用所带来的利润增长。

第三,市场竞争中营销队伍的分与合。战争规划中通常会预留“预备队”,预备队的作用是在关键时刻给予对手致使的打击。中小企业的人员本来就不多,如果全部被 固定在市场睛,就无法在竞争时刻发动致使的攻击。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更有效地高度营销队伍。

匿名隐身战略

大企业通常不怕“高调的对手”,反而惧怕“低调的对手”。企业一旦高调就会引起强大对手的重视,一旦被 强大对手所“重视”或被 “敲打”,企业就推动了“宽松”的生存环境。在为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时,我们特别强调“每个地方只做至第三名为止”。因为第三名还不被对手所重视,对于通常不会专门针对第三名制定政策。如果做到第一名,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与从多野花一现的高调企业相比,低调企业通常很稳定地发展。因为低调,所以少了一些高调企业 的“泡沫”;因为低调,所以其客户和消费者通常不是那种“青蛙跳”式的消费者;因为低调,一旦他们成熟后再高调,就成为难以抵挡的对手。

【揭秘毛泽东】毛泽东的奇妙战术把蒋介石打哭了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第四篇

毛泽东的奇妙战术把蒋介石打哭了

毛泽东初上井冈山,不过千余人,朱、毛会师后才扩大到万余人。这时已经经历了湘赣敌人的多次“围剿”。在最初三年里,他们度过了红军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当红军发展到三万人时,敌人更大规模的“围剿”也随之到来了。第一次大“围剿”的敌军是十万人,第二次大“围剿”的敌军是二十万人,第三次大“围剿” 的敌军是三十万人,第四次大“围剿”的敌军是五十万人。除了第五次“围剿”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而失败以外,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敌人每一次都以堂堂之阵汹汹而来,恨不得一口吞灭红军、吞灭苏区,但每一次都被英勇的红军打得损兵折将、狼狈奔逃,以致敌军官兵一听进入苏区就谈虎色变。试想,反动派以举国之力却无法击灭弹丸之地,以装备完善的几十万大军却无法对付连子弹都很缺乏的弱小的红军,这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我军究竟是采取了什么奇妙的战术才得以克敌制胜呢?

在第一次反“围剿”前的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曾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就是毛泽东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红军闻名的十六字诀,是朱德、毛泽东统率的红军在游击战争中创造而为毛泽东总结出来的。据说最早出现在1928年的1月,当时还只有“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二个字,是毛泽东在遂川城主持召开前委和万安县委的联席会议上提出来的,以后就逐渐完备起来。等到红军发展到三万之众,为了迎接更艰巨的任务,红军已进入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那个“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后半句话,就成为红军运动战的方针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向中央苏区接连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前三次反“围剿”,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第四次反“围剿”是周恩来、朱德指挥的。这四次反“围剿”都是以运动战的方式,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取得圆满胜利的,在我军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这种战术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诱敌深入。为什么要诱敌深入呢?原因有三:一是把敌人放到根据地内部来打,是为了得到根据地优越的群众条件;二是疲惫敌人,并使我方兵力集中;三是在运动过程中发现敌人的弱点。这种战术的第二个要点是各个击破。敌人“围剿”往往是采用多路分进合击,将我主力压缩至中心地区聚而歼之。这种战术自然来势汹汹,而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在诱敌深入中首先选择其中的一路,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然后逐次击破其他。至于首先选择的那一路,或者是敌人的弱点,或者是足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则视情况而定。当然,开始实行这种战术,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诱敌深入,从表面上看,就会丧失土地,也会使根据地的人民受到危害,不仅指挥员想不通,人民群众也有很大顾虑。但是当根据地军民尝到胜利的甜头,这一切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里,我们还是简要叙述一下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三次反“围剿”战争,以便从中领会他对上述战术的运用之妙。

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围剿”,是1930年10月蒋阎冯军阀混战初告结束,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组织的,并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率领十万大军向我江西苏区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而我方兵力只有三万多人。当时敌军的分布是:最西头是罗霖的第77师在吉安,最东是刘和鼎的56师,两端相距八百里。其间分两大路:敌之右路军为张辉瓒的18师、谭道源的50师和公秉藩的28师共三个师;敌之左路军是朱绍良指挥的毛炳文的第8师和许克祥的第24师两个师。我军在罗坊会议上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部队第一步东移赣江,到达樟树、抚州地区,使进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理论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第五篇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理论——请营销朋友用恭敬心阅读N遍,我想你肯定成功

热度 8已有 8461 次阅读 2010-6-30 18:04 |个人分类:胖哥营销俱乐部|系统分类::营销实战|关键词:毛泽东战略战术理论营销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立的一整套战争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战略、战役、战术作战的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它为党的纲领、路线服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你时,就能吃掉你;你打我时,叫你看不见,打不着。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在运用谋略、兵力和作战方法上,高出敌筹,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它随着时代和人民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今后的军事实践中,将会有新的表现。 ①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理原则和行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战争的目的。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 ③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基本原则是:在战略防御中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以“走”创造歼敌良机;通过大量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消灭敌人,逐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 ④慎重初战,首战必胜。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中,都要“慎重初战”。第一仗,是战争或战役的“序战”,它的胜败能极大地影响于全局。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到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简称“初战三原则”。 ⑤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毛泽东指出,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保持主动地位,最主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被动地位时,要通过许多战役、战斗的进攻战,造成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逐步夺取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地位;用战略进攻夺取绝对的战略主动权。 ⑥依据战略形势运用战争形式,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紧密结合。毛泽东用兵如神,不拘一格,依据战略形势,适时改变主要作战形式。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军弱小,敌人强大,红军以游击战为主。1930年 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实施了第一次战略转变,开始以运动战为主,赢得了四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抗日战争开始时,依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实施了第二次战略转变,转变为以游击战为主,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八年抗日游击战争中,歼灭日军 52.7万人、伪军l18.6万人,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日本宣布投降后,为粉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实施了第三次战略转变,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并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紧密结合运用,四年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指导志愿军实施了第四次战略转变,把国内正规战争转变为世界型的正规战争,五次进攻战役中,以运动进攻战为主,以后转入以坑道为主体的坚固阵地防御战为主,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歼敌 71.8万人。 ⑦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是歼灭战。歼灭战,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歼灭战的基本方针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主要作战方法;先打弱敌,后打强政;在战役、战术部署方面,每战集中六倍,至少三倍于敌的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务求速决、全歼、不使漏网;在战略部署方面,集中一个或两个野战军和军区的主力,实施一个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围歼敌人的战略集团。 ⑧正确选择主要作战方向,实施重点打击。毛泽东把正确规定主要战略方向作为第一位的战略【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问题,以实施重点打击。他指出: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只要主要战略、战役方向取胜,就能把战略、战役全局搞活。战略防御时,通常把主要战略防御方向选择在对己威胁最大的方向上;战略进攻时,把主要战略进攻方向首先选择在敌人力量较薄弱、又能威胁敌人心脏的方向上;战略决战时,把首次决战的方向选择在敌人比较孤立、少援,又能断敌退路和援路的方向上。 ⑨照顾战争全局,把握战略重心,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毛泽东指出,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他指导战争,总是倾注全力,运筹关照战争全局,找出每一时期的战略重心,即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行动。采用“各个击破”、“各个解决”的政策,集中主要精力和力量解决之。得手后,再转换解决另一个战略重心的问题。他要求备战区的作战都要配合战略重心的行动。为实现战略意图和计划,他强调实行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把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作为作战指挥的中心任务。 ⑩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以战略决战解决战争命运。毛泽东指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目的,是“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以战略决战“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解放战争第一年度进行战略防御,歼敌 l12万人,打退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于 1947年 7----9月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经过备战场上的攻势作战,举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百万雄师过大江实施战略追击等战略行动,于 1949年底解放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中国大陆。 ⑾发挥政治优势,切结自己,战胜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次革命战争能以弱制强、最后战胜敌人的奥妙,就是党中央、毛泽东善于发挥政治优势,高举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旗帜,从而能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调动浩浩荡荡的大军,以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敌人进行英勇的斗争。还成功地运用了“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的战略、策略,在强大的军事攻势的震撼下,采用各种形式,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争取敌人起义和公开劝降。解放战争四年中,争取敌人起义84.69万人,投诚 63.35万人,和平改编 29.3万人。 ⑿进行战争动员,充分发挥战略后方的作用,保障战争胜利。毛泽东指出,要战胜强敌,必须进行军队、人民、政治、经济总动员,以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采取后方供应、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战争的物质保障问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耕战互助”、“一切服从战争”等方针、政策,动员、指导后方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保障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的战略观 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法; 战略贯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本质和目的; 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总路线; 战略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因素紧密联系; 战略是战略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革命战争中,在强敌进攻面前,必须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反对消极防御战略。十大军事原则,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总结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导的十项基本原则。它是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于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是: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

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不久提出的,集中地体现了建立在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基础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十大军事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围绕这个核心,毛泽东就作战方针、歼击目标、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准备、战斗作风及补充休整等方面的问题,规定了明确的指导原则。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科学地解决了以下几个关系

①打弱敌与打强敌的关系。强敌与弱敌是相互依存并可以相互转化的,选择攻歼目标的基点,一般应放在先打弱敌上。首先歼灭了孤立分散、守备薄弱和据守中小城市之敌,则集中强大、守备坚固和据守大城市之敌即变弱了,这就为下一步攻而歼之创造了条件。若先打强敌,则不仅强敌难以迅速解决,弱敌也会变成强敌,反而使我方陷入被动。当然,有时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也可视机先打强敌。

②歼敌有生力量与保守和夺取地方的关系。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条件下,歼灭敌人和夺取地方这两个目标,一般不可能同时达到。只有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才能最后保守或夺取地方。尤其是在战略防御阶段,即使有些地方一时被敌占领,但只要消灭了敌人,失地就能收复。因此,夺取地方是歼灭敌人的结果。从人民解放军各个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来看,战争初期一般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到战争中后期,随着敌我军事力量总对比的强弱转化,则逐步转变为歼灭敌人与夺取地方并重。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言,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敌情变化或全局需要,也可实行半歼灭半击溃的方针。

③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的关系。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中外一切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普遍法则,而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要战胜国内外的强大敌人,集中兵力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集中兵力实行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才能逐步改善战略形势,粉碎敌之战略进攻,并使自己转入战略反攻或进攻。但集中兵力不是绝对的。通常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必要而主动的分遣使用兵力,为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达成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条件。例如,为了保证打大歼灭战,须以小部兵力牵制敌之其他部分,以便集中大部歼击一个主要目标。

④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关系。二者是正规战的两种主要作战形式,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作用。人民解放军从游击战争转为正规战争之后,作战形式主要是运动战,辅以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后,根据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任务的需要,阵地进攻的地位明显上升。这时,只有提高阵地战的比重,才能大量歼灭敌人,以加快

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当然,大规模的运动战仍是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要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结合起来。

⑤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与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关系。没有事先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就不可能做到打有把握之仗。人民解放军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因此,一切作战行动预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尽可能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必须预计到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部署的出发点。有时,在无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推迟作战时间而不浪战。但又绝不容许以准备为借口消极避战。

⑥补充休整与连续作战的关系。补充休整是为了养精蓄锐、总结经验,更好地连续作战。在战争形势迅猛发展、作战频繁和必须进行连续作战的情况下,部队的人力物力补充和休整等更要同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相适应。人民解放军人力物力的补充则主要强调取之于敌和依靠根据地的支持。利用战役间隙整顿训练部队,提高军政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是实行再战的必要条件。但是,为了不让敌人喘息,给敌连续歼击,有时即使在未得到补充休整的情况下,亦须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作风,实现连续作战。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来自战争实践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它所体现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将是长期适用的。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停止的,而是向前发展的,十大军事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做适当的修正。毛泽东战略思想:

1.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

---〉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量变终能引起质变

2.对敌人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具体情况集体分析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

---〉可能性与实现性的对立统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4.对被打倒的发动阶级成员和发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以生活的出路 ---〉认识是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毛主席游击战的16字方针如下 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十六字诀",是1929年4月5日《红四军前委关于目前形势闽赣斗争情况和红军游击战术向中央之报告》。该报告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是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形成红军全部作战原则的基础。它不仅对井冈山、赣南、闽西的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得到党中央的承认和推广,对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作战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前后,湘鄂西、鄂豫皖等根据地的红军,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参考中央推荐的毛泽东、朱德红军的游击战术,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游击战术原则。湘鄂西的洪湖根据地,早在1928年6月,当敌人大举"清乡"时,就提出了"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1929年6月,中共鄂西特委总结过去的作战经验,提出了游击战争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指导原则:当敌内部矛盾激化时,游击队应积极向外发展;当军阀战争停止,敌之正规军协同团防"清乡"时,游击队

则应保存实力,荫蔽在群众中,伺机袭击敌之弱点,避免同敌人打硬仗。12月下旬,鄂西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军事问题决议案》,又提出了五条游击战术原则:l、对敌人所设的坚固防守工事,不应冒险去攻。2、当敌人大部队向我进攻时,应绕到其侧面或后方去袭击。敌情不明,要慎重作战,没有胜利把握不应冒险去打。3、有解决可能的反动武装,一定要解决,不能保守。4、在集中指导下,分散去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去打击敌人。

5、作战一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同年11月,鄂豫边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总结红十一军两年来武装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袭的方式。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湘鄂赣根据地的红五军,在游击战争中,提出了"化整为零昼伏夜出,敌来我藏,敌退我追,敌左我右,敌往我截,彼合我散,彼散我合,虚张表势,避实击虚,集中围击,疲惫敌人"等游击战术。赣东北根据地的红军,在反"进剿"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指导原则。他们提出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去就跑"的游击战术。可见,各根据地红军的游击战术,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但基本方面是一致的、譬如: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强敌跟追,采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不和敌人硬拼;迷敌、诱敌,出其不意,袭击、伏击等,是红军经常采用的战法。在各根据地提出的游击战术原则中,井冈山红四军提出的十六字诀,是最具代表性的,毛泽东把它叫做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十六字诀把退和进、走和打、防御和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达到消灭敌人、保存和发展自已的、行之有效的游击战争指导原则。它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游击战争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运动战 运动战是一种军事作战方式,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最早系统提出该作战策略及具体要义的是毛泽东。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期间广泛地采用这种作战方式。一些军事评论家将这种战术效果简称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特点 1,这种作战方式一般被认为是战争双方(或多方)中实力较弱,对战场地形有了解的的一方采用的一种积极的进攻方式,一般而言,运用这种作战方式的部队通常会利用广阔的活动空间来转移军事力量,作战兵力经常昼夜兼程前往一个预定的战场进行埋伏,利用敌方分兵行动时,集结数倍于一个分队的力量展开包围战进行歼灭。换言之,运动战主要适合于地形复杂的战场。并且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毛泽东曾将运动战的运用归为这样一段话“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2,运动战的主要达成的战略目的在于在大兵团多兵种合成运动当中寻求战机以期达到逐步甚至一次全歼敌重兵集团,在大规模运动当中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二战时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空袭基本就是很好的运动战样板,在战略轰炸机大兵团运动当中打击日本工业基础设施,以期在运动当中逐步全歼和摧毁日本的工业能力,不断消耗其战争潜力。 与阵地战的区别 相较于传统的防御方式,运动战显得更为灵活与主动,在地理空间传统上守方经常是依托防御工事进行消耗战,在战术上受制于工事的防御强度和敌军的反应战术,一般无法进行战术调整。而运动战摆脱了对防御工事的要求,经常利用放弃己方的工事作为诱饵引诱敌军移动到己方伏击圈内,并利用敌军占领地区后分兵前进的机会包围,由于运动战对初地理因素以外的条件适应性很强,一旦敌军发现自己的行踪,也可以尽快利用地形进行转移,被包围的可能性比阵地战要小很多。 与游击战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游击战和运动战是一回事,实际上游击战与运动战各不相同,最大的区别是对战争的影响:运动战是利用大兵团伏击消耗有生力量的一种决战方式,对战场的形势有较大的决定性;而游击战则是小规模部队(一般远小於运动战所投入的兵力)的袭扰,一般多为主力决战前的战术性准备,对战局的影响

2015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取得胜利
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第六篇

正常状态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其内在思想所驱动的。所以,行为结果是其思想正确与否的外在体现,如果行为结果与“思想”预期一致,那么“思想”就正确,反之则其思想存在错误。去年纪念主席诞节的时候写过一篇帖子,说毛泽东是胜利之神。确实,就毛泽东个人而言,他的一生就是胜利的一生,一介布衣,白手起家,带领亿万黎民,翻天覆地。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没有任何开创者比他的“本钱”更小,秦皇汉武,都是一国之君,耗举国之力方成不世之功;而唐宗宋祖,起家时也手握重兵,唯一类似的只有明朝的朱元璋,但朱重八如果没有娶郭子兴的养女,他后面是否有机会取得义军的控制权则很难说。纵观中国历史,毛泽东确实是资源最少但成就最大。在他生前,没有任何一个对手能最终战胜他;即使在他死后,他的对手还在按照他画出的棋路走。感谢反面教员们,没有改革,怎么能让老百姓懂文革。所以,隐藏得再深,跳得再高,终究逃不脱老人家那双慧眼。

毛泽东之所以是胜利之神,之所以能以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成就,之所以能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战胜各式各样的对手,之所以具有深远的洞察力,这一切都源于他有正确的思想,或者说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契合的,在佛家里有两个概念,一叫观照般若,另外一个叫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其实就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而实相般若则是指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拥有洞悉世界的智慧,那么至少已经达到观照般若的境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受船山学派的影响,所以“实事求是”这几个字是他用来观察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他自己对“实事求是”的解释是这样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个解释已经非常清晰,这里就不再画蛇添足了。而我自己则在主席的阐述上加了一层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以实求是”,“以事求是”, “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而“事”则是这些事物(“实”)的运动演化,而“求”则不光指研究,更是要包括实践,也就是说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不会是自动跑出来的,我们得通过切身融入“事”的演化过程,从而探求客观规律。这其实是在用主席的《实践论》重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用主席的另外一句话来说就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里的“斗争”其实就是“求是”的一种方法。所以,主席思想的一个核心方法就是要“斗争”,或者说要“造反”,用更虚伪一点的词句就是要“变革”、或者“改革”,用奥巴马的竞选口号就是要“change”,反正各种各样的说法,本质上就是要“求变”,在“变”的过程中去掌握规律。主席的军事思想在这方面也有直接体现,无论是井冈山时期的三次反围剿,还是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或者后来解放战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主席军事思想强调“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寻找战机,在运动过程中发现敌人破绽,原本悬殊的实力对比,就通过主动求变而逆转。所以,主席一生都在“斗争”,都在“造反”,都在主动寻求破局,无论形势如何,始终掌握主动。

以“事”谋“变”,“变”中求“是”,我个人认为这是主席思想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我的认识正确还是不正确,我自己说了不算,必须通过客观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是否真的理解了主席的思想。所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毛泽东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检验自己正确与否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宣传自己完全掌握了“毛泽东思想”,但在实践活动中却处处碰壁,那么他掌握的或许只是他自己的“毛泽东思想”,而非真正的主席思想。

对于政治人物,中国没有官方的正式的民意测验。但没有民意测验并不表示就无法获取民意。原本按照改开设计者的蓝图,就是逐渐淡化毛泽东,将他的功过七三开逐渐变成三七开,最后悄无声息的就推倒毛泽东这面旗帜。无论是“子孙比我们聪明”还是“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不用变”,都是这个思路之下的真实想法。邓矮的算盘确实打得不错,但现实却与他预料的相反。官方越是淡化,主席在民间的声望就越高。老百姓借助各种平台展示他们自己的“民意”,网上的献花、点赞,特殊日子的纪念活动,理解主席、肯定主席的人如越来越多。原来还可以任意抹黑戏谑,现在老百姓对这类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以至于毕福剑“biang”的一下,将自己扔进了粪坑。瞎子都看得出来民意在那一边,偏偏有些人还成天在做梦,伟人的功业没有做出来一点,伟人的架势却摆了个十足。有一个成语叫沐猴而冠,如果啥都没有做出来,就有人给猴子穿衣戴帽,那一定是有人想耍猴,老百姓展现出来的热闹那都是在看猴戏。

当然,伴随着“毛泽东”三个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想要对这种影响力进行投机活动的某些人也就会多起来。曾经听过许多告传销的吹嘘他们的老板、上线有多能赚钱多富有,我只反问一句往往就见功效:他们既然那么厉害为啥中国财富排行榜上没有他们?所以,对于那些号称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投机者,我也只有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掌握了毛泽东思想,那么就应该无往而不利,你是吗?否则,最好就别提自己掌握了主席思想,别给“毛泽东”这三个字抹黑。

相关热词搜索:魔道用战术有多厉害 战术板球有多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毛泽东的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724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