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2016-12-15 09:54: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共9篇)高中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常识概念》,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一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液态水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最多(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四川盆地最少(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多

地形: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天气:晴天多,阴天少

昼长:昼越长,太阳辐射越多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的四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4)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 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h。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卫星发射场址选择:(1)纬度: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同时向东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约燃料;(2)天气:

阴雨天气少,晴天多,能见o

度好,风速小;(3)地形: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4)交通:水陆交通便利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26’):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变为昼。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变为夜。

★地方时的计算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东大西小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区时的计算: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特殊时刻点:【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oo0

●昼夜长短: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则昼变长夜变短;(位置看分布,移动看变化)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结论:(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 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盛行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回流回城市。(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强烈,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山区多夜雨)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大气中的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近地面风向的作法: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转45度,南半球反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

●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

●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偏南。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气压中心(北半球):

●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二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

(1) 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

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距离太阳远近的顺序,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

王星、 海王星

(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 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 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 原始海洋的形成——水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3、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 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 晨线:由黑夜到白天

(1)产生昼夜更替 昏线:由白天到黑夜

昼夜更替 周期:24时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 特点: 东早西晚 15 °/时 4°/分钟

③ 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 区时:① 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⑤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⑥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 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

(3)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附: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o●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o(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

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o●日界线:原则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00+x。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

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书本24页到28页)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温度随海拔的变化特点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散射作用。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2.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 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要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即垂直于等压线方向开始作水平运动,但大气一旦运动起来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使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对于高空风向,只考虑上述两种力,当上述两种力达到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而对于近地面大气中的风而言,除受上述两个力的作用影响外,还受到摩擦力影响,三力达到平衡时,最终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这些是理论上的风向,这只考虑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等压线出现了闭合中心。这种气压场中,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4.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地表不同纬度受热不均,赤道空气受热最多,因而膨胀作上升运动、而极地空气受热最少,冷却收缩作下沉运动。这样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差异,促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地面上极地向赤道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偏转成极地东风;高空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到30°N附近成为西风、(由于空气从赤道上空)源源不断流来,在此堆积并下沉,致使这里形成副热带高压(近地面)。而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风,并与极地东风二者在60°N附近相遇,由于西风比极地东风暖而轻,故西风爬升在冷空气之上,形成极锋,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三圈环流在南半球同样存在。我们把这种不同纬度间大气运动形成的风带叫做行星风带。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高中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三篇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自主学习(教材P16~P21) 1.认识荒漠化

⑴ 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⑵ 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⑴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⑵ 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⑴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⑵ 人为因素的表现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 ◆同步辅导 1.要点归纳

自然因素 —— 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2.难点解惑

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第2课时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自主学习(教材P22~P25)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⑴

⑵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⑴ 合理利用水资源。

⑵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⑶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⑷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⑸ 控制人口增长。

◆同步辅导

1.要点归纳

⑴ 合理利用水资源

⑵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⑶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⑷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

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⑸ 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构建】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雨林生态脆弱性

◆自主学习(教材P26~P30) 1.森林资源的分布与现状

⑴ 分布:现存原始森林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和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⑵ 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⑴ 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⑵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⑶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⑴ 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⑵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同步辅导 1.要点归纳

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难点解惑

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第二课时

亚马孙开发计划及雨林的前途

◆自主学习(教材P30~P36) 4.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⑴ 雨林破坏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如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⑵ 雨林的保护措施 ◆合作探讨

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⑴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

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⑵ 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左:

⑶ 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 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 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 荒漠化等。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⑴ 一般思路

⑵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

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 ⑴ 一般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其成因展开分析。

⑵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知识汇编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四篇

地理高考如何答题 1-3页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汇编 3-28页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Ⅱ 28-34页

区域定位方法 34-44页

地理知识三百问 45-70页

地理高考如何答题

地理高考,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础不扎实:空间定位不准;读图技能差;而另一类原因是:答案中出现的错别字多;因审题不认真,答非所问;答案过于简单,表达不到位,没有答到关键点而丢分。

那么在地理高考中,怎样答题才能避免失分、得高分呢?答题有哪些重要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呢?

一、综合题的答题步骤及技巧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考试对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非选择题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基乎技能的程度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考中如何应对非选择题,如何提高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和得分水平,我认为:

1、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审题要做到:不看错题,不遗漏题、要看全题、要审准题;认定和处理好(剖析)

图文信息,学会二次审题、阅读试题的多次设问、反复观察图文信息,充分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这样才可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给的条件有哪些?

地理试题情境的设置千变万化,素材的来源十分广泛,试卷的切入点,很可能都不是老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有的,并且有些题于叙述较长,情景、前提、层次较多,可能给学生的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同学们一定要记住,问题的落脚点始终不会脱离地理本身。考生要深信地理试题的答案要领定能在课本中找到联系.当无法用记忆中的知识答题时,不妨像对待作文一样来对待该问题。对于题干叙述过长的题目,一定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这样会让自己有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同时还能节省考试时间。

2、其次是针对题目要求,调动所学知识,思考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回答,也即是理清答题的思路,罗列简易提纲(可以在心里),明确这个问题要从什么角度去说?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多维角度考虑解答,尽可能多角度,尽可能全面,以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缺乏逻辑的现象.第三是答题时具体该怎么说?以提纲为依据,内容充实、要点精确,规范地、条理清晰地答题,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语言。关于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从根源上答,层层递进。

比如关于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从河流流量和流速两方面加以说明,但要从根源上说起。由于降水多,集水区域广,河流流量大;流经阶梯交界处或峡谷地区,水流急。

3、关于发生规律、过程的描述,一定要注意先后的顺序。

在这个过程中,文字表述要注意地理术语的运用应,力求准确,措辞要认真推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叙述要符合学科习惯和规范。地理答题要求运用学科语言,按顺序、完整回答问题,防止漏题、漏答,答案要序号化、段落化、整齐化。还要注意以下技巧:

⑪、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再如关于风暴潮的成因:是什么风不好确认,不妨就答风力强大。以免写成台风,反而有背事实。

⑫、多与少的技巧: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并且要全面。注意答案尽可能简洁准确,条理分明,把握答案的方向性、逻辑性与全面性。高考评卷是多写不扣分,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高考评卷时,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

⑬、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住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把抓,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关键、答得最到位的要点放前面。,

⑭、段落与分点的技巧

一个问题答一段,一个问题的分点用序号。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4、复查检验

有无错别字;表述正确,自己无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或要点丢失;表述符合逻辑,前后无相互抵触,无自相矛盾。

二、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做选择题,不需要语言表达:答案在备选项中,只要能够正确的调动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判别、计算,往往可得较高分.选择题分数高的同学不一定就比其他考生懂得多,当然他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只不过是他们能恰到好处调用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只不过是他们能恰到好处调用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选择题的注意事项:

1、做选择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要相信第一印象、避免在同一选择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在第一时间无法判断时:先选择一个答案,然后在该选择题做上记号,在完成整张试卷以后,专门检查有记号的问题,即使没有时间了,也不至于漏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般不要检查未做记号的问题,因为经过两个小时的考试以后,学生的判断力不见得比第一判断力要好.对于未做记号的问题只检查有无填涂错误。

2、审题时要注意.

(1)、明确题干的要求,按要求选项.特别要看清题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字跟,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不正确”、“错误的”等. ’

(2)、分析解题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3)、认真分析选项:A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

3、采用一定的方法:

⑪、排除法:一些正确选项不能一眼看出,但一些选项明显不正确.可通过排除法。 ⑫、猜测法;不知道确切的选项,也不放弃,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一般来说;排除的选项多,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⑬、比较法: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分析他们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⑭、图解法; 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能画简图帮助判断,就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⑮、相互检验法;地理的选择题多为串题,后面的题目的答案往往要与前面相符,如果出现不符,则要对前面题目重新思考,也就是说后面的答案对前面可能有启示.

选择题一遍过,一般说,第一感觉正确率高.第一遍慢点做。

4、不同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⑪、分类选择题的解法:

A、题干中有几个同类的地理事物,首先要分析和明确它们的分类标准,再把它们划归到所属的类内,最后从选项中找出题干要属于同类(或不同类)的答案.

B、题干中没有列举几个同类的地理事物的试题,要逐—分析各选项及它们的分类标准,将同类(或不同类)的备选项归类,再从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⑫、配对选择题:须先一一对应之后,再做题

⑬、组合型选择题;对明确的答案先确认,其余可用排除法.

⑭、排序型选择题:认清排序的要求,再根据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确定两到三个,一般就能选取正确项.·

应对高考答题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在平常文综考试时,不要认为考试时间是150分钟,而要以120分钟到130分钟的时间来要求自己,这样就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汇编

第一版块 基础概览

一、农业小专题:

⑪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⑫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⑬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

⑭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⑮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⑯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⑰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⑱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⑲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 自然条件恶劣;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⑳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⑴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⑵ 美国印度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大于中国,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⑶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⑷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美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 地形平坦开阔;③ 耕地面积广大;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 交通便利;④ 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 土壤肥力下降;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我国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相同点;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⑸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二、洪涝小专题:

⑪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⑫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高中地理知识的名词解释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五篇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

1.区时、时区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2.什么是绿肥?

答:绿肥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有时将绿色植物体直接翻压于农田耕地之中以增强土壤肥力。例如:常见的豆科绿肥,黄豆、绿豆、豌豆,黄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能被作物吸收的氮肥,以增加土壤肥力。豆科绿肥的优势在于种植期短而且可以与作物套种。

3.能否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均属于外流河?

答:不能,因为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侧也有一个内流区,名为:乌裕尔河内流区。

4.西藏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区?

答:西藏的江南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林芝察隅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片浓郁的亚热带甚至热带风光,植被景观体现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

5.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这是两个经常被搞混的概念,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是活着的人的所有年龄叠加/人口数约为42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则是根据一段时间(例如一年)已死的人的年龄总和/总人数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3岁。所以平均寿命只是一个预测值,但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

6.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

答:咸水湖可以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个淡水湖,但由于流入的水小于流出的水,湖面会逐渐变小,而蒸发量也会逐渐变小,最终实现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的平衡,湖泊面积不再变化。而汇入湖泊的河水必然有少许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逐渐沉积,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盐度也逐渐升高,最终变成了咸水湖。

7.为何说洪泽湖是一个悬湖?

答:洪泽湖,在江苏洪泽湖区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洪泽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8.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区别?

答:地理位置一般有差异:滑坡一般在坡面上,泥石流则一般出现在山谷之中

物质组成不同:泥石流的含水量较大

滑坡发生后坡面的坡度会有所降低,即等高线会由密变疏。

9.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是有机质丰富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不对,黄土高原属于风力沉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富含丰富的矿物质例如氮、磷所以土壤比较肥沃。

10.伊犁河谷为何成为西北的湿岛?

答:位于西风带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遇天山山脉的抬升作用,成为新疆降水最为丰沛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

11.国土和领土有何区别?

答:国土的概念比领土要大,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及其专属经济区。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而中国的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960万+300万】,其中的300万是由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拓展出的专属经济区。

12.太阳大气结构的色球层和日冕层为何看不到?

答:主要由于光球层的亮度非常高,色球层和日冕层发出的微弱光芒便黯然失色,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只有借助光学仪器或在日全食时才能肉眼观察到色球层和日冕层。

13.为何海拔较高的山地从山脚向上,降水量是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

答: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水汽沿着地形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在山脚没有大量水汽凝结,降水较少,越往山腰水汽凝结越多,空气达到过饱和形成降水,达到一定高度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又减少。所以迎风坡山腰地带降水最为丰富。

14.如何简单识别月相?如何用月相来辨别方向?

答:上弦月呈“D”字形,月面朝西,可能有人说既然是“D”字形,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月面是应该朝东啊!但实际观察月相的时候对中国的观察者来说总是必须面向南方的天空,那么就成了“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残月呈“C”字形,月面则是朝东的。

15.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为何不是夏季?

答:喜马拉雅山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在7—8月降水特别充沛,而在冬季风力又特别的强,相对来说只有4—6月(春季),9—10月(秋季)为攀登的最佳季节。

16.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珠穆朗玛峰为何南坡较北坡的雪线低?

答:对于雪线处必然是(降雪量=积雪消融量),故雪线的高低既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又受气温的影响,虽然珠穆朗玛峰南坡光照强积雪消融量大,但是它的降雪量也大,因此南坡的雪线比北坡的雪线低500米也就不足为奇。请自己分析天山是南坡还是北坡的雪线较低?

17.地球上有几个无风带? 答:两个,赤道无风带【南北纬5度之间】和副热带无风带【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附近地区气压差小,故而风力相当小。

注:【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无风带可以说是世界上风浪最小的海峡。】

18.三峡工程如何蓄清排浑?

答:首先三峡水库保证一定的水位有利于发电、通航、供水。由于长江上游冬季降水较少,河流的含沙量也小,进入10月后开始蓄水在11月水位便提升至175米。而夏季由于河流的含沙量大,为避免三峡水库的淤积和河口三角洲的退化,三峡库区的水位在4月以前又退回到了145米以利于汛期排浑。当然在长江流域洪水来临的时候,为保住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使河水的含沙量再大,也只有滞留在三峡水库之中。

【注:黄河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也是在夏季进行,一般为6—7月】

19.什么是套种?什么是轮作?什么是休耕?

答:套种是同一块耕地,同时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玉米地里套种豆类作物;轮作即是同一块耕地轮番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休耕即是在某块耕地本该种植作物的时候,让地休养生息一年,以积累一定的肥力。

20.什么是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答:地带性包含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海陆位置)、垂直地带性,这些因素共同影响某地的气候,气候则决定植被,气候和植被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是地带性土壤。例如:江南丘陵的红壤属于地带性土壤;东北的黑钙土属地带性土壤而沼泽土则属非地带性土壤;

四川盆地的棕黄壤属于地带性土壤,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则属于非地带性土壤。因为同纬度地区紫色土非常少见,从成因上分析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元素较为肥沃。由于人为耕作而逐渐形成的土壤例如水稻土、黑垆土都是非地带性土壤。

21.关于在野外如何扎营的问题? 答:野外扎营一般遵循“平坦开阔、近水当道”的原则,即在地形平坦(或山脊的缓坡)、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开阔地扎营,以利于紧急事件的处理。不宜扎营于山谷之中,以防滑坡、洪流;不宜扎营于山顶之上以防雷击;不宜扎营于陡崖之下以防崩坡、坠物、山洪等。不宜扎营于密林之中,以防森林火灾或野兽突袭。

22.等值线有多少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能反映什么信息?

答:无数多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都是反映的某一地理量的变化率,例如:①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大小,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水流越急;②等潜水线的疏密则反映出地下水流速的快慢,等潜水线越密,地下水流速越快;③等压线的疏密反映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3.什么地方适合修坎儿井?

答:坎儿井实为地下暗渠,一般修建在西北地区高山的山麓附近,修建时要选择水量比较大,工程量比较小,隔绿洲又比较近的地区。

24.气旋是如何移动的?

答:热带气旋自东向西移动,温带气旋自西向东移动,这种移动规律与低压中心与副高中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有关。(信风和西风)

25.白尼罗河流域和青尼罗河流域主体都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何白尼罗河的水量比青尼罗河稳定得多?

答:白尼罗河流域和青尼罗河流域的气候主体确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同样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实也有一定的差异,白尼罗河的源头逼近赤道,虽由于地形原因只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但靠近赤道受赤道低压控制的时间显然要比青尼罗河流域长得多,因此书上提到了白尼罗河处于“赤道多雨带”更加之白尼罗河上游有稳定的湖泊水补给,所以白尼罗河水量稳定。当青尼罗河进入汛期的时候,尼罗河干流也迎来了汛期。

26.低压就是气旋这句话对吗?

答:低压是指气压,而气旋则是指气流。一般情况下低压中心形成气旋,但是不是绝对的,倘若在赤道附近有一个低压中心,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几乎为0,所以气流无法旋转也就无法形成气旋。

27.全球气候变暖为何会使中纬度更加干旱,高纬度变得湿润?

答: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蒸发更为旺盛,山体冰川逐渐退缩终将无冰可融,干旱地区的河流逐渐消失,河流下游的绿洲也会逐渐消失,会加剧土地的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高纬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水汽上升易凝结成云致雨,降水反而增多,变得适宜耕作。

28.如何区别风化和侵蚀?

答:风化是外力使岩石表面变碎(但还贴在母体上),侵蚀是外力把上面形成的碎块儿剥离下来,搬运是外力再把这些剥下来的碎块搬到其他地方去。

29.墨累-达令河冬夏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答:墨累-达令河源头部分主要是亚热带湿润气候,中游大部是热带草原气候,这两种气候都是夏季降水多,因此出现夏汛,下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雨型,因此出现冬汛。

30.为何同纬度的海洋上暖流流经地区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答:暖流流经地区水温高,蒸发强;并且溶解的盐分多,所以同纬度暖流比寒流的盐度高。

31.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何异同?

答:三者都是由于流水的冲积作用,但位置有所不同,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32.水文里的水深和水位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

答:水位时水表面到海平面的高度——海拔高度;水的深度是水面到河谷(海底、隔水层等)之间的相对高度

33.北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与亚洲相比为何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答: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小了很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对较小,受海洋影响大。

34. 雨影效应和焚风效应的区别?

答:二者大致相同,都是讲气流越过山地后在山地背风坡温度升高、降水很少的情况。

雨影效应只不过强调降水少而已,提到焚风,人们通常联想到高温的情况,但是二者是同时存在的。

35.什么是井排井灌?什么是井渠系统? 答:【以北丘洼为例】:井排就是钻去浅层机井抽去机井附近的浅层咸水使得地下潜水位下降,井灌就是抽取深层的地下淡水用作灌溉,同时淋失地表盐分,以治理土地的盐渍化。

井渠系统:井(竖井) 渠(横向沟渠):输送地表淡水和深层地下淡水用于灌溉。

深层地下水:(上百米深)上有隔水层保护极难得到大气降水补给属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后不易恢复,容易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还会造成地质灾害;滨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

36.太行山西坡的自然带为何要高于东坡呢?

答:我在【第1辑】第27问中已经提到,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太行山东坡、西坡的降水量都超过了400毫米,但是东坡降水略多于西坡,则造成了东坡的光照热量不如西坡,故而西坡的自然带延伸得较高。

37.为何要在背斜处开挖隧道?而不在向斜处?

答:因为向斜处利于汇集地下水,况且容易塌陷。而背斜岩层上拱符合力学原理,又不容易出现地下水汇集。

38.为何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自流井盐度较高?

答:地下水来源于东部山地,长途跋涉,溶解了很多的盐类物质,矿化度高!离东部越远盐度越高。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实质是来自大分水岭东侧的大气降水。

【通常河道中的石头被打磨得越来越小,这增加了河流的矿物质,地下水也是一个道理】

39.夏季暴雨前为何人感觉很闷热? 答:夏季暴雨前通常气压会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高,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呼吸系统功能不好的人很不适应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40.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答:秋高是指的秋季高气压控制的晴朗天气,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含氧量高,人感觉呼吸顺畅,故称之为“气爽”。

41.为何新疆天山上的“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 答:因为塞里木湖位于天山北坡紧邻伊犁河谷地带,地处西风的迎风坡,有来自大西洋的充足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充沛降水,造就了这个淡水湖。

42. 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区位于哪里?

答:孟加拉国沿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和大面积的人工红树林。

43. 怎么判断一个自然带是否是按非地带性分布?

答:非地带性,即不按常规出牌,既非经纬度地带性又非垂直地带性。例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荒漠,是因为地处西风的背风坡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地球上其他与之纬度相当海陆位置相当的地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44.“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请问积雪为何能够保温?

答:冬天麦盖三层被,说明积雪覆盖有对冬小麦保温的作用,是不是由于积雪阻止了作物与外界的热交换,让其温度恒定在了 0 摄氏度左右,这一气温相比外界已经很高了。

45.为什么春秋两季的寒潮对我国农作物的影响最大?

答:因为秋天有的农作物还没有完成收获,例如:“打了霜的茄子”;春天气温本来已经开始回升,农作物已经开始生长,遭遇寒潮农作物很难适应。就是人在春秋两季也很难适应多变的气温而容易感冒。

46. GPS 定位至少是3颗还是4颗卫星才可以定位?

答: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观测静态的物体需要3颗

四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时间】——观测静态的物体需要4颗,可以根据四维坐标计算速度,位移等量

47.杆影的方向与太阳的方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取决于太阳与杆的相对位置,例如太阳在杆所在地的东北方向,则影落西南;太阳在杆所在地的正南方向则影落正南(正午时刻)。

48.树木的年轮能反映些什么信息?

答:年轮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

49. 地形和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五大地形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②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条件造就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根据形态分类则可以划分出五大地形;根据成因分类则有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 所以说,地貌的概念其实比地形要大。

50.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有什么差异?

答: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回答的关键点位“两期、两量、两水”

河流的水系特征则需要回答: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水系的形状、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常见的水系形状:向心状、放射状、平行状、网状、扇状水系】

51.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青藏高原上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风系。高原相对于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夏季为一热源,在高原近地面层形成一个热低压,低压中心厚度约2.5公里;冬季为冷源,形成一个冷高压,厚度约1.0公里。

52.什么是盐尘暴?

答:“盐尘暴”主要发生在盐渍化区域的干旱地带,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颜色较白的又称为“白风暴”,其盐尘的主要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53.8.0级的汶川大地震暴发出的能量比7.6级的唐山大地震多好多倍?

答:汶川大地震为8.0级,而唐山大地震为7.6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016七年级地理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六篇

七年级地理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共分两大板块,分别是:一、选择题(50分);二、读图综合题(50分)。

1、 第一章所占分值13分,选择题10分、综合题3分。考查内容为地图三要素的实际运用、地图分类、地理与风土人情等内容。

2、 第二章是本册书的重点,本次考试所占分值为69分,选择题30分、综合题39分。考查内容覆盖面广、重点内容突出,基础知识较多。

3、 第三章所占分值为18分,选择题6分、综合题12分。考查内容为宗教语言、人种分布等。

(二)试卷总体特点

1.难度适中、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2.设置情境考查地理知识、地理能力。

3.不回避重点内容,注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覆盖面广。 4.着重考查学生地理的学习能力。 二、成绩分析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 失分率较高的题目:本次考试中,单项选择题的失分率不高,总体情况较好。综合题第24大题、26大题第一小题、28题、29题的第三小题、30题的第4、5小题失分率太高,特别是26题第1小题八个班仅有5位同学答对。这些题主要考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难度并不大,这些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首先,这些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多并且不容易记忆;其次,同学们课后用在地理学习的时间较少,不能及时复习使得知识遗忘的很快。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并且看书不认真,抓不住重点。针对以上失分率较高的题目提出以下相应的措施: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取得好成绩的首要保障;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图文结合能力,培养学生从地理图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就是要在以后的复习教学中,将知识点落实更准确,并且要求学生准确的将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除此以外,还是要注重学生的书写问题,避免再因错别字而失分的情况出现。

四、考后反思

考试评卷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地理学习方法没有灵活掌握,知识迁移能力低,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巩固双

基,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当成教学重点。

1.重视各类地理图表的教学,突出地理图象的学科特色。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等图像信息,地图被称为地理学习的"第二双眼睛"。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

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重基础,培养技能,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不要双基,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方法,联系实际,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能力目标是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来完成的,指导学生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3.注意加强地理专用名词书写训练。

从评卷过程看,地理名词错别字不少,平时老师在教学当中应当要注意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规范学生平时的书写

4.加强地理解题技巧的训练

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成绩,在平时教学和复习教学中,建议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要通过解题技巧的讲解和进一步的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在审题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思考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和书写时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五、对今后地理教学的启示及建议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不够熟悉,把握和运用。

2、综合运用是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解答出现偏差较大。

3、部分学生的表述能力较弱,导致因书写混乱,不规范失分。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落实不到位。

2、复习过程中出现不全面现象,导致学生在解答基础题目时反而失分。

3、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不够,导致学生表述能力不高,书写较乱。

4、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到位。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回归课本、回归课堂,教材与配套地图册相结合。

2、重视问题变式训练,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加强地图识别与判读训练。

4、关注每一位学生,加强学法辅导。

七年级地理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篇2]

一、试卷基本情况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命题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试题在突出“双基”考查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总体来看,试卷有如下优点:

1、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难易度适中,重点突出,整卷能紧扣新课标和泰州市地理会考说明的考试要求,重视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没有出现怪题、偏题。基础题比较到位,学生容易得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今后地理学科的教学。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数知识取材于课本或稍有改编。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形式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图文并茂,文字准确凝练,语言简明而易懂,题量适中,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水平。

3、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接触的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试题重视运用图像,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既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能为考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信息。

二、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从试卷题型看,题型分为选择题、读图题两类,总体来看选择题得分率较高,但无论是选择还是综合题,都出现有图的题目得分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变形图。从试卷分数来看,部分考场的及格率和优分率都较好,从抽样试卷来中,每个考场不及格人数不到10%,优分率超过10%。但从中也看出学生存在如下问题:

1、审题不仔细,理解题意能力较弱。也许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思想上没有重视,所以没仔细审题。

2、知识记忆不牢,知识关系混乱。

3、地图知识薄弱,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掌握不准确。

4、地理专用名词不熟悉,地理专用名词错别字情况突出。

三、建议采取措施

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记得新课程改革培训时,专家组讲述了调查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但专家们给出了更深层的解释——学生没有把地理当一回事,心目中根本没有地理,初一阶段就是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所以课堂上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热爱学习地理,从而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调整课堂模式。随着“五严”要求的实施,对课堂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普遍采用“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大组交流、巩固提高(当堂检测)等”,这是一种新模式,各地区、各学校都在进行着原有模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前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只对一部分难点进行适当解释,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议备课组发挥集体的智慧,落实好集体备课,尝试着运用新模式进行授课,将每节课的授课内容编成学案,如果觉得有困难可先登录姜堰市教育网电子备课室直接下载,后逐步形成励才特色的课堂模式。当然这样无疑是增加了备课的负担,但是对于地理学科而言,不能占用到学生的课后时间,所以教师需要在提高效率上多下工夫。

3、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地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去理解掌握知识。要加强乡土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

4、加强图表训练,善于运用图表。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把地理事物放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去研究它在时间上的各种变化规律及成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和通过地图训练培养能力,正是这一方法的生动体现。一方面把所获得的知识落在地图上,另一方面要培养读图、画图及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授课中可以留有5-10分钟的落实时间。

5、立足课本,学好基础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纬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以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关注时事热点,与时俱进。热点问题是个敏感的话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通过教材体现出来。往往是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及时组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学时热点问题应引起重视。

总之,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要注重地理教学的过程。将地理知识的掌握融入到平时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七年级地理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篇3]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范围为地理下册第一章《认识亚洲》、第二章《认识地区》。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连线题,第三部分读图分析题,第四部分材料分析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 试题的考察面很广,注重对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和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命题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试题在突出考查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总体来看,试卷有如下优点:

1、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难易度适中,重点突出,整卷能紧扣新课标试要求,重视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没有出现怪题、偏题。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数知识取材于课本或稍有改编。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形式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图文并茂,文字准确凝练,语言简明而易懂,题量适中,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水平。

3、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接触的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试题重视运用图像,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既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能为考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信息。

二、答题分析

从试卷题型看,题型分为选择题、读图题两类,总体来看选择题得分率偏好,但是结合基础知识,学生则是一无所知。就连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也不知道。无论是选择还是综合题,都出现有图的题目得分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变形图。从中也看出学生存在如下问题:

1、审题不仔细,理解题意能力较弱。也许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思想上没有重视,所以没仔细审题。

2、知识记忆不牢,知识关系混乱。

3、地图知识薄弱,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掌握不准确。

4、地理专用名词不熟悉,地理专用名词错别字情况突出。

三、提高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和教材,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

2、课上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充裕的时间去记忆,去练习,这样学生才会每节课都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除对地理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能力培养要贯穿在每堂课的始终。

3、要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用图、识图、分析图的习惯和能力。

2015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七篇

第1篇: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我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高度的责任感,使我认真踏实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回首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应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教研组长的帮助和支持。面对今年高考“文综”的成绩,既有喜悦又有失落。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

第一次教高三,拜李泉福老师为师傅。通过师徒培训活动,虚心地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很有人格魅力。他讲课时的幽默风格、知识的严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新教材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继教活动;与李老师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了解学生。针对A、B班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联考、摸底、文综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从复习资料《三尺讲台》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北京四中的地理题》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培优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

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学的困难和挑战。

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基础参差不齐。2015年的高考试题地理首次达到100分,与历史、政治平分天下。地理教师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爱学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

第2篇:《气候的威力》教学反思

前两天教习课文《气候的威力》,本来一直认为知识面颇广的我受到了重创。

文章说的是南极的气候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因为是篇科普性说明文,虽然牵涉到许多地理知识,但以为点到为止,只要语法写法上清楚,能了解说明文的三要素就可以了。于是语文方面的知识准备充分,就兴致勃勃的来上课。

第一个问题问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他是怎样公转自转的?多数人都知道。第二个,我国最北的城市是哪个?下面一片寂静。我来了兴致,开始滔滔不绝的卖弄起来(

的极光,这些都是因为他的纬度高,*近北极……

下面开始骚动,显然学生来了兴趣,问题接踵而至:老师你说下,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在哪个圈里呢?北极和南极的冰山哪里多些啊,为什么只听过南极考察队呢?既然南极那么寒冷,生物*什么生存呢?还有书上说南极的光照充分,那为什么还这么冷呢?有光照就该有热量吸收呀!

我汗…,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有些是课本上有的,正好可以指导他们解读课本,可有些纯地理知识我也拿不准呀。总不能蒙吧,一堂课上出了我自己的知识漏洞N多。所以说啊学无止境,看来我的知识储备库也该不断更新才对。语文也不是孤立的东西,想要一堂生动活泼的课还得多下点功夫才行。

第3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从2015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一、我们的感悟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对海南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我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

目前,我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第4篇:高中地理年度教学工作反思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5篇: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有得有失,感触颇多。在不断的反思中深感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实效,实惠。以下是自己的几点的反思情况。

反思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

例如在上<<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借助FLASH动画,使学生能很轻松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平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百密一疏。要将这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2015学前班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八篇

第1篇:学前班数学教学反思

学前班数学活动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所以学前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教学中来。

第2篇:儿园教学反思:小题大做

自由活动时,王骑小朋友因为两个雪花片插不到一起而向我“求救”:“老师,这两个我插不上,请你帮帮我吧!”我对他说:“只要你仔细看,对准了再插就可以了。”结果他是屡试屡败,不断抬头看我,终于得出了结论:“老师,这两个雪花片一定有问题,永远不可能插在一起,我可不插了,我要换一个。”“别忙,老师来试试。”我接过雪花片,仔细一看,插口有点变形,但只要对准了,稍微一用力就能插上。于是,我稍加摆弄,便将雪花片插在一起了。“哇!黄老师真棒!”王骑高兴的拍着手,但转眼间就露出了惊异的表情,因为我又把雪花片拆开,放到他眼前。“老师,为什么又拆了呢?”王骑的脸上写满了不高兴。“王骑,刚才为什么说老师真棒?”“因为老师把很难插的雪花片插在一起。”“为什么老师能插上,而你却不能插上?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我不棒。”“可是你说雪花片有问题,老师帮助你插上,是要告诉你,他们没有问题。”“可是老师又拆了?多可惜!”“一点也不可惜,因为老师觉得你很棒,也能插上,怎么样?想不想试试?”“想!”王骑拿起两片雪花片,一开始,他仍然办不到,就抬头看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我的鼓励使他消除了内心的顾虑,他终于插上了。“老师,我插上了,我很棒!”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喜悦,我也为他高兴。由此使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其原因之一,就是平时家长、老师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的太多。我觉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体验困难,遇到问题,应该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自信、勇敢、果断的意识品质,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教师还应该看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将工作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给幼儿以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3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最近,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阅读活动,阅读故事《狐狸与乌鸦》。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欣赏色彩鲜艳的故事书封面:丛林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旁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画面令孩子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说:“小朋友们看了美丽的封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面对面的,在说些什么呢?”“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说:“乌鸦骗了狐狸,给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说:“狐狸要乌鸦做女王,所以乌鸦把肉送给狐狸吃。”还有的说:“狐狸肚子很饿,肉是向乌鸦要来吃的。”没有一个孩子能讲到: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好话而上当受骗的,狐狸的那块肉是从乌鸦嘴里骗来的。而且,最后孩子们所表达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聪明、会动脑筋,所以得到了那块肉。”涛涛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善良、心好,自己舍不得吃,把肉让给了狐狸。”丽丽干脆说:“我想告诉狐狸和乌鸦,你们不要骗来骗去,应该自己去劳动找吃的。”最终,孩子也没有说到故事的主题上来。在活动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讲述故事,每个孩子都讲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动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标准答案”,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学哪还谈得上有创造性、有个性呢?

2015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第九篇

第1篇: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2015年至2015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2015年10月至2015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2015年10月至2015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3)2015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课题开题后,语文组成员人人参与,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总方案及实施方案”;课题组教师一起交流谈心得,认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时,打开了教学的一扇新窗户。

2、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思路。

课题开题之初,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开始,课课落实,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要重视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作为课题的领衔人,我带领全组人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经典重温”阅读工程

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江苏省高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高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

除阅读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著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课前交流一句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句格言。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举行一次读书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和积累;每周一次专题讲座,由语文组教师分工协作,就写作中的基本理论进行指导。

为配合读书计划,各年级在平时及寒暑假的作业布置上特别注重阅读、写作的安排,例如:2015年高一年级布置的寒假作业是

(1)阅读:完成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任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阅读时需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将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

(2)写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两篇为《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

(3)积累:完成20首诗歌及其欣赏内容的背诵任务,一天一篇,开学前的作业检测将从中挑选五首进行考查。

为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语文备课组于2015年推出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校本课程。老师们带给了同学们一份红楼大餐,解说了《围城》的经久魅力,诠释了《哈姆莱特》。让高二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15年12月,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校举办了“弘毅读书报告会”,学生们就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项项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真正成为了“悦读”。经典的重温,让学生陶冶了情操,放飞了思想,积累了素材,拓宽了视野,成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2015年由语文组陆纪登老师参与编写的名著《快捷通》出版,成为文科学生阅读名著的辅助资料。

二、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创设个性化课堂教学情境

学校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开设图书角,让学生家中的书籍流通起来。2、挖掘教材中写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课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课本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学生作文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独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备课组长在2015年我校对外公开教学中展示了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课堂内外的整合行动

1、20XX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快乐作文”校本课程,2015年开设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设专栏,并定期印发刊物,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

2、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王力群教授的讲座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家毕飞宇、祁智、范锡林的讲座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校电视台定期播放名著的讲解,如“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的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升华,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3、重组骥江文学社,不定期举行作文讲座、作文竞赛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组2015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赛。在江苏省第六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顾碧阳同学荣获高中组特等奖,朱葭同学荣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首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徐天娇获特等奖,展楠、田晓贝、秦晴荣获一等奖;蔡慧、郭煜、周逸人荣获二等奖,我校被授予了优秀组织奖;在教育厅主办“镇中杯”第七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决赛中,朱葭、田晓贝、鞠云三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语文组辅导学生参加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晓丹获首届“高考杯”创新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中学生现场作文决赛中,高一(3)班赵宸艺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2015年11月23日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第二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选手钱梦姣获特等奖,赵宸艺、唐燕、黄诗婕、孙燕霏、周晗5名同学获一等奖,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的好成绩。我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15年组织学生参加“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高三(7)孙熙伟、魏艳波同学获省一等奖,另有二十位同学获省二三等奖。

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内知识得以拓展延伸。2015年5月,结合高二所学《唐诗宋词选读》,全年级举行了诗词名句默写比赛,又举行了“走进经典”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学生自己写串台词,自己主持,自选朗诵篇目和配乐,经过激烈的竞争,高二(7)班陈靖雯同学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经典朗诵比赛”,获得了泰州市二等奖。

5、20XX年,在语文组的团结协作下,第二届“高考”杯(华东地区)创新读写大赛复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高三两位同学获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我校两位同学在“苏教国际杯”第九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位同学在“新语文学习杯”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名同学在江苏省“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赵宸艺同学代表泰州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活动,我校被评为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

四、走进生活,重在实践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考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名胜古迹和地名由来、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写作素材。2015年高一学生利用寒假对靖江店铺名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2015年汶川大地震后,语文组配合校团委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发起了“写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倡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1、理论学习是基础,创新是根本。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交流探讨,并结合学校的课题科研实际做了认真反思。正是沿着这条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学期语文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三年来,有数十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点,探讨个性化教学的新模式,探讨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好桥梁,我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将个性化教学理论贯彻到个性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达到经验普及的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及时总结,并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015年我组羊琳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015年我组荣雪飞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15年羊君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丁杰老师获泰州市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黄越前、荣雪飞、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

(三)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实验效应。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实验教师乃至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意识到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能逐步意识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多了,青年教师也由一个高起点迈入,在实验中成长起来,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题实验所带来的教学教研成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可喜的,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高考成绩稳中有升。然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们将把“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教学”课题实验研究精神继续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思维,个性发展的内涵。

三、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进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怎样促进学生由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化,怎样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我们今后继续要研究的问题。

教改的路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欣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第2篇:课题结题报告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第3篇: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1、多元评价方式与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无

限的创造与变化的空间。单一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无法给以准确的衡量,也不利于激励学生喜爱、学习与享受音乐。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方式。

2、初中学生音乐素质

初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呈明显的多元性。初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日趋成

熟,在音乐学习上已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渐趋多样。在音乐素质上,对音乐的兴趣呈现多样性;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能力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与此同时,在音乐的发展、表现与创造能力上尚待提高;在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音乐活动中的群体意识、合作与探究能力上仍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培养。

3、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的研究

“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研究”就是立足于课堂实践,针对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运用多种实践手段与调查、反馈的研究方法,探寻科学的、人文化的、发展性的,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方式。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初中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或简单的“一唱(奏)了之”,或是一张卷面与唱(奏)相结合。上述评价方式无法正确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缺少发展性、过程性、教育性的价值。很多喜爱音乐的学生囿于演唱能力的不足,或是笔试选择范围所限,使其自身在音乐学习上的收获与感受无法得到真实的展现,也就无法得到客观的、积极性的评价。此现状,对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音乐

的“人性化”的特点。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公平、开放、发展性的评价中,通过架构的多类型、综合化与合作性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大胆参与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信与自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评价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着眼于

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新课程的评价思想的指导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之“序言”中指出:“新课程评

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

3、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的要求

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是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对于评价的多元性而言,

是指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个人课题的研究过程

1、“音乐课测评方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15年10月,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对自身音乐素质的基本评价。分析学生对各评价方式的选择率,了解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寻找学生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有了明确的把握。为下一步制定符合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提供了依据。

2、学生的需求与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给了我“另走一条路”的灵感。

调查显示,93、6%的学生过去接受的评价是唱歌这种单一手段,有7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衡量自己真正的音乐素质。而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表演水平的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加强、音乐创新创造素质的培养等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显示了他们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多元的发展方向。因此,多元化的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并以此推动他们音乐素质的有效提高,已经成为了学生们音乐学习中的一种实际需要。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也给了我启迪——应更加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尤其要着眼于音乐的“人性化”而非“标准化”,强化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因此,怎样建立起一种过程性、发展性、多类型的评价模式,走好这“另一条路”,成为了课题研究的关键。

3、以“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争星活动构建多元评价的有效载体。

在进行这项课题研究之前,我就尝试过用“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考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素质,也会在最终评价时将学生在音乐学习诸方面的表现加以综合考量,来给出相应的成绩。但是,并未将之在符合音乐学习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情况下加以系统科学的整合。借鉴以往一些有益的做法,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之后,一种“兼具共性与个性、兼顾强生与弱生、以竞赛促达标、以竞赛促争优”的全新评价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开始了。

以“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争星活动为多元评价的有效载体,取代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设定了“音乐知识星”(乐理、常识、音乐与其他文化等),“音乐智慧星”(学习兴趣、音乐感知、课堂交流等),“音乐才艺星”(参与演唱、演奏、舞蹈等舞台表演的音乐活动等),“音乐创造星”(小创作、小乐器制作、音乐创新活动等)四个“争星”项目。并设定相关的过程性、阶段性评价内容与要求。在整个活动期间,以“争一星”为音乐学习的优秀线,激励学生争当“音乐之星”,在“争星、成星”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学习的乐趣。

4、“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实现

(1)、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在音乐课堂上设立了“音乐星星榜”,是学生音乐学习与进步过程的显性载体,并精心制作成展示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唱、奏、舞、创”等所有值得肯定的学习行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小星星”,课后由学生自己亲手绘上榜单,取得一定数量的小星即可争得“XX之星”。

(2)、阶段性评价方式:在学期中期举办一次“音乐大舞台”活动,以自然小组为单位,个人参赛或集体合作参赛。让同学们在演唱、演奏、舞蹈、知识抢答、作品听辨等方面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项目,展示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学期末则分别以“班级演唱会”和“乐海扬帆”(卷面涵盖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听辨、音乐评论等)两种形式(),在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的争星、摘星。阶段性评价中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也可获得相应的“XX之星”。

(3)、在其它方向上的评价:积极鼓励并密切关注学生参加的学校各种音乐类活动或竞赛,并尽可能的给予有益的指导。当他们有了优良的表现,也可直接获得“XX之星”称号。学生个人在校外的各级各类音乐类活动的表现等也同样给与相同的积极的鼓励。

5、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的与此相关的课内外活动

(1)、2015年10月,“音乐课测评方式”现状的问卷调查与研究分析

(2)、2015年11月与2015年4月,依托课堂开展了两次“音乐大舞台”竞赛

(3)、2015年1月,阶段性期终测评采用了“乐海扬帆”卷面形式

(4)、2015年6月,阶段性期终测评采用了“班级演唱会”的形式,并且在曲目的选择上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

(5)、2015年11月——12月,指导与鼓励同学们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与音乐相关的比赛,该班11人次进入所有四项比赛的决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并获得校园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的一等奖。

(6)、在我的指导下,2015年12月的“校庆五十周年”庆典演出、全校圣诞英语联欢演出;2015年5月的“六一”文艺汇演;6月的初三毕业典礼文艺演出,该班同学先后共计38人次参加了多个节目的歌舞表演,并有精彩表现。

(7)、2015年9月,对部分同学进行争星活动情况卷面访谈,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反思。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率提升显著,自主参加各类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

通过四种不同方式的争星活动,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XX之星”的同学达到34人,占全班人数的71%;另外,有主动争星行为的同学比例达到了83%以上。课题实施期间,共有49人次先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与音乐相关的竞赛或是演出活动,并有相当精彩的表现。在结题前对同学们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这种方式给予了肯定,并表示自己的音乐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实践证明,我对“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研究”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架构的“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的多元评价的实际载体,符合青少年学习的心理需求与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为自己和他人今后继续开展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

多元评价方式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参与到争星活动之中来。有16、7%的同学无论在过程性还是在阶段性的评价中,都未能有所表现。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入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2、多元评价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怎样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正确的评价?也给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手段与方法。而且,音乐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很多的评价过程并非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我们的老师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否能够积极的为学生拓展与创设多元评价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第4篇: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在xx学校的领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2)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15年9月~2015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15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15年9月~2015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4)汇报成果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5年11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5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5篇:小学个人课题结题报告范例

《对口支援的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自信心是一种个体自我评价后作出的并长久保持的一种自己持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性的一种认同程度,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并愿意去尝试、去努力、去体验。它反映学生对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

“农村小学生”是指生长在农村、在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因地域生活环境、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条件的局限,这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及在与外界接触中呈现出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缺乏自信等特点。

“对口支援”是指江苏省从2015年起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我所在的南京市后标营小学承担对苏北涟水县南集乡中心小学的对口支教任务,总的要求是通过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手段,促进对口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对口支援的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是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作为数学教师寻求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2015年下半年,我积极响应江苏省政府“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的号召,首批赴南京市白下区对口支援的涟水县支教,在南集乡中心小学从事数学教学。我所任教的学生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在农村小学就读,由于受地理环境、家庭背景和文化氛围等影响,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普遍表现出内向寡言、胆怯害羞和畏难退缩等缺乏自信心的现象。本课题已解决以下问题:

1、唤醒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心,做到:(1)相信自己能学好;(2)有良好的精神状态;(3)与人轻松自如的交往;(4)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5)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悦纳自己。

2、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途径:(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倡导平等交流,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活动中。(2)进行发展性评价,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3)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核心的心理教育,关注心理上存在障碍、困惑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增强自信心。(4)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师采用家访、电话交谈等方式建立和家庭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5)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就培养自信心而言,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缺乏自信等课堂现象,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情感与态度方面指出,教师应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易引起自身的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往往对自己有许多怀疑,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4)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本课题研究运用归因理论,解释农村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寻求提高数学学习自信心的策略,使他们身心健康、主动发展。

(5)人的自信心形成的心理过程理论:对目标的确信(我一定能实现目标)——产生勇气、能力、精力——产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产生自尊、确认自我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支教过程中,发现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为准确、客观掌握他们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实际情况,我先后采取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信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原因,制定出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一)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现状调查

我来到涟水县南集乡中心小学支教,通过个别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1、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3、求知欲不强,口算慢,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

4、不愿主动发言,回答问题胆子小、声音小。

5、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怕有错题被批评。

6、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7、见到老师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

8、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通过对60位学生进行的综合调查,基本结果为:“自信心强”的学生占8、3%,“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占31、7%,“自信心一般”的学生占41、7%,“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占18、3%。

(二)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既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更与他们所在的地理环境、家庭条件和教育引导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卑心理较强是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造成自卑心理的因素有: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有在学习上曾经受到过挫折和失败,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形成自卑心理。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由于农村小学生对社会了解太少,接受新事物较慢,数学基础不牢,在课堂学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数学知识时,会在掌握和理解方面出现困难,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

3、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少数优秀生,忽视大部分的学生,使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有的教师事业心不强,上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还有个别教师因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便批评、讽刺、打击他们,久而久之,使之丧失自信心。

4、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农村小学生地处偏僻地区,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待孩子的要求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子女若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会愤怒、失望、或冷嘲热讽,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感到压抑,导致自信心缺乏;二是认为子女认得几个字,能算简单的帐就行了,对子女要求不严,不能给子女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造成孩子厌学。

(三)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方法

1、注重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好学上进、刻苦努力,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提高,必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与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让农村小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家乡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只有积极进取,发愤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要引导他们感受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学;要适当渗透数学史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要介绍一些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成才故事,学习他们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从中汲取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充满必胜的信心。

2、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趣”。农村小学生在物质条件和认知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更渴望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数学生活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倾注爱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倾注爱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农村小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以平等、赏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支教过程中,我经常向家庭困难学生赠送学习、生活用品,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我还坚持双休日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生活情况,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较好地融洽了和学生的关系。

4、着眼成长,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学生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中获取力量,内心产生积极情绪,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显示聪明才智。农村小学生相对比较敏感、脆弱,教师评价不能过于简单、草率,要讲究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在对待学生课堂发言时,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手势和赞美的眼神。对他们解题或回答中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粗暴否定或讽刺挖苦。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评价分寸得当,才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初步找到造成农村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并探索出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信心操作性较强的教育实验方法,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研究对象的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发展有了以下特点:(1)由封闭的心灵、自卑的情绪转为寻找自我价值,对自我积极肯定;(2)从回避公开场合到敢于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自信心得到了初步提高;(3)在成功中找到了自我肯定的理由,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认为自己有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2、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的自信心教育,突出表现为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提高。比如班上有个男生张XX,平时比较勤奋,但学习方法不太好,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学习信心不足。但我发现,他的口算特别快,于是我常常在课堂上让他报得数,校对口算结果,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你的计算准确率在我们班级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你一定有能力学好数学。”通过多次鼓励和指导,他的计算得到巩固,对其他类型的数学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成绩等第由及格提高到良好。

3、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任教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整体向上的良好势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们争先创优,获校先进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是年级中最多的,各项文艺活动、体育比赛中学生表现突出。参加数学口算比赛、数学小报比赛多次获校一、二等奖。

4、教师自身教研能力有所提升。通过课题研究,从理论上我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指导,学习各种教学原理、学习心理辅导理论等,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不仅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而且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改善。研究中,一方面把自己的实践提炼成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既立足经验又超越经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学实践与思考,撰写的论文《微笑教学点亮课堂》获2015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撰写的案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获南京市2015年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此项课题的研究,既使我在农村教育实践中得到一次全面锻炼,又加深了我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自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感到,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不仅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家长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1、数学教师要以自己的自信感染着学生。教师自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榜样和资源,教师的自信力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为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自信的面貌感染着学生,引发学生对自信的强烈渴望。

2、学校和家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信心不能仅靠某一位教师个人的力量,也不能靠某一门学科的力量,而是学校、教师和家庭要形成整体合力。只有充分认识这个合力作用的意义,才能使教育教学朝着健康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3、农村小学教师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我在支教期间能重视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但发现大多数农村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牢固树立并认真实施“人人成才、人人成长”的理念。

4、培养学生自信心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校和教师要克服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错误观念,要立足长远、耐心细致,把它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第6篇: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例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张家港市朱建荣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15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15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15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15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15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15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15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15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15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2015年10月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15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15年9月和2015年11月),在2015年11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朱建荣指导学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发表在《作文导报》(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阳见证》发表在《科技信息报》(2015-3-7)指导印梦娇市作文竞赛一等奖。(2015年1月)闻兴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伤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

9、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也积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评讲,由粗糙到细致了。有了“训练写作——互批互改——互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有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训练思路,评讲也有了系统性。老师们的反思也积累了起来。

10、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我市教研室书记袁建忠、市学科带头人朱治国、还有市基教科副科长顾松鹤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课后都认为值得推广。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荐朱建荣面相全市开了一节展示课。我们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也在逐步推广中

七、课题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地理趣味常识 高中地理生活常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高中地理常识概念”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高中地理常识概念"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7640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