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2016-12-15 13:22: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共5篇)2016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016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01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一百多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完全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你。

2016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第一篇

2016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1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一百多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完全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全民族抗战的大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引着抗日战争走向胜利,并将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初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推向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其意义伟大而久远。

一、抗日战争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极大的动力,使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不是书斋中的运动,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再把指导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上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但受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形成有分量的标志性的理论著作。伟大的抗日战争将中国革命推进到民族解放战争的新时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运用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和广阔的舞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由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保存了一种半独立的地位。不同帝国主义支持军阀间的混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事情发生了变化,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独占殖民地阶段,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绝续的民族危机。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列,坚持国共合作,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浴血奋战。【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抓住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间歇时机,发愤读书,以极大的精力和集中的时间从事理论研究和创新。他亲自到红军大学讲授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和改名后的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1937年春至"

七七事变"爆发),由此产生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他这样做,固然是为了回击党内教条主义者对他"狭隘经验主义"的诬蔑,将中国革命、尤其是中国革命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以清算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思想上的错误,但更为主要的、更根本的原因是为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而磨制思想武器,为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将士们进行理论武装。从一定意义上讲,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催生了上述名著的诞生,而上述名著的诞生又为指导抗日战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但国内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相当尖锐,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因此,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性以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复杂性、发展的曲折性是前所未有的。客观世界这种极端尖锐、复杂和曲折的矛盾运动必然要在理论上得到反映。毛泽东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冷静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矛盾,紧紧抓住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这一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各种次要矛盾,由此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和阶级投降主义,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指引抗日战争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日本是个强国,但又是个小国,它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在国际上处于寡助。中国虽是个弱国,但又是个大国,它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在国际上处于多助。中日战争双方这种强烈鲜明的互相对立的特点,使得中日战争成为"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指出了抗日战争发展大趋势,有力地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制定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抗日战争为毛泽东导演中外战争史上未有的奇观提供了大舞台,从而演出了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令人惊叹不止的活剧。抗日战争使毛泽东军事理论得到全面展开和深化,为人类军事思想史留下不朽的名篇。

为了适应领导伟大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为此,毛泽东总结出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整风新形式;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等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和成熟的。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辟和建设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形成了新的理论。

总之,实践出理论,逆境出哲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适应和推进抗

日战争的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毛泽东思想在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展开而达于成熟。

二、民族危机,文化的民族性凸显,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它在中国正式传播时起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成果。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正式明确提出和阐发则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这一概念在这时正式提出和阐发,是同抗日战争凸显了文化的民族性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阐明了的一个基本原则。从这一点讲,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民族化是其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但也应承认,在马、恩、列、斯在讲"结合"时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的现实实际、革命实践相结合,而没有涉及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没有讲要学习、吸取各国的优秀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也没有明确讲到马克思主义要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现在有相当多的文章著作认为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已提出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应"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的思想,并以此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老祖宗那里是有出处的。这完全是寻章摘句、望文生义的一种误读。恩格斯的"彻底美国化"是指由移民在美国的德国人组成的工人党的党员要学会讲英语,生活上向美国人靠拢,融入美国社会,走出德国移民的狭小圈子,根本不存在党纲的"彻底美国化"的含义。其实,恩格斯在文中强调的是美国工人阶级最终纲领和欧洲工人阶级最终纲领的同一性,而不是各自的民族性、特殊性[1]。

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这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密切相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深。进步的文化人面对生死存亡的形势,要求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要求国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联合开展了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启蒙运动,进行文化上的救亡。有些文章在反思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时指出其缺乏历史观点的不足。新启蒙运动的发起人张申府明确地指出:新文化运动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当然更不应是固守中国文化,而拒斥西洋文化;乃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一种异文化(或说文明)的移植,不合本地的土壤,是不会生长的。因此"新文化不只是大众的,还应带些民族性"。"民族的自觉与自信是今日中国所需要。""不可因为国际而忽略民族;也不可因为民族而忽略国际。"他又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

新启蒙运动的另一发起人陈伯达也指出:启蒙运动反对吃人的旧伦理和旧教条,"然而我们要郑重声明:我们并不是要推翻全部中国旧的文化传统。我们对旧文化的各种传统,

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好的,我们要继承下来,并给予发扬;不好的,我们就绝不顾惜"。他还说:"对过去中国最好的文化传统,应该接受光大之。同时我们还要接受世界一切最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成果。我们还要在中国多方面地创造新文化。我们要为'现代文化的中国'而奋斗。"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在不断增强,思想文化中的民族性得到彰显。"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在1935年底讲的这些铿锵有力的话,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心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成为革命文化向往的圣地,逐渐结集了一批进步的文化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是重视文化运动的。革命文化人的到来自然为革命文化运动增添了动力和人才。为了结合抗战的新形势,开展新的文化运动,需要回顾总结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1937年11月,署名为"从贤"的《现阶段的文化工作》长篇文章提出,现在的文化应是民族的、民主的和大众的;民族的文化是能够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成果,要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把它发展光大,要启发民众抗战的伟大力量。文章尖锐指出:"过去的新文化运动,外国的气味实在太重了,这是它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原因。"该文认为,要使文化运动真正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的文化运动,就"要使我们的文化运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论是从外国文化中接受过来的,"然而不是生吞活剥的简单接受一个死东西,而是把它种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它适合中国的气候和营养条件"。文章首次提出,文化运动要真正做到大众化,就必须中国化。紧接着,刚到延安不久的李初梨在总结过去十年(1927年至1937年)文化运动时提出了现在文化运动任务有四项,其中之一则是"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7]。这是笔者迄今为止见到的提出"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命题的最早的一篇文章。当然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化"仅限于文化工作的一项具体任务,还不是党的理论工作的总方向和总任务。

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化、民族化的背景下,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与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他指出,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不是书斋课堂里的运动,不是滥用公式的运动。他强调要与抗日战争相结合,并将抗战经验不断地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9]这无疑是十分深刻的,不足之处是他的中国化内涵里没有涉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新文化的中国化",在1937—1938年的延安文化界已成为一种共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发表的《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1938年5月4日)指出:文化运动应注意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特点。

"我们文化界的战士,必须明确不易地宣布:我们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新文化的民族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二者实在是不可分开的。"

1938年,陈伯达由北京到延安。为纪念中共成立17周年,他发表题为《我们继续历史的事业前进》长篇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这不是说中国共产党就不要中国的固有文化传统,不要中国民族历史中一切优秀的人物所创造的学说。恰恰相反,中国共产党是继承中国一切最优秀的学说。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革命精华的继承者,是近代中国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中一切优秀蒙启思想的继承者,是中国古代一切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他还专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彻底代表民族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陈在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的命题,但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必要性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关系的阐述无疑是深刻的,富有启发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关系上,毛泽东有着一贯的、明确的认识和践行。早在青年学生时代,他虽崇拜陈独秀,但在东西文化关系上则不赞成陈的把两者绝对对立的观点,主张东西文化的融合、互补,孔子依然是他的心中的圣人。1917年11月,在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学开学典礼上,他带领着大家向孔子像行三鞠躬礼。他本人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研究。他称"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在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善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之融入马克思主义。他在文章、讲话中,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信手拈来,古为今用,令人启发。1937年10月,他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中国现代的圣人。同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中说:统一战线总的方针要适合团结御侮,目前应该是和为贵,使国共合作,大家有利。1938年,他在抗大、中央党校的多次(查阅到5—10月间共5次)讲话中讲到孔夫子。他在讲到抗大教员要安心时说:黑格尔当一世教员,孔夫子起初做官,以后撤职,大概是当教员到死吧!黑格尔、孔夫子还是个圣人,几千年只此一个。又说:我们三四百人,可否出几个孔夫子、几个黑格尔呢?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他思想中有些内容并非来自马克思主义,而是来自中国历史文化。他的思想和实践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这也是他高出于其他领袖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6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解读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第二篇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高度重视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习近平同志说,“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正是依据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述,中宣部组织编写了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这是一本党员干部读本,它的特点在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方法统一、理论性与可读性统一,力图做到通俗易懂,从而用简洁的话语讲清深刻的道理。

二、《十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

《十讲》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在不同的民族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民族化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取得民族的形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要有“中国特性”,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历史、改造现实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加以总结,珍惜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的问题上升为理论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习近平同志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专门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种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这种转换、发展的关键,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批判、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十讲》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并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正确认识世界,进而去改造世界。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

三、《十讲》三个重要观点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力求以简洁的话语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应该说,阐述的较为清晰、明白了。今天,我着重讲述其中的三个更为重要的观点,这就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科学地把握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特点。

“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要分清实际中的现象和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二要分清实际中的形式与内容,把握事物的内容。三要分清实际中的局部和全局,把握事物的全局。四要分清实际的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主流。五要分清实际中的偶然与必然,把握事物的必然。六要分清实际中的可能和现实,把握事物的趋势。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法”。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毛泽东同志说过,辩证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学习辩证法,最主要的,就是要科学地把握矛盾分析方法,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这一讲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规律有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两大类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看待历史规律的?

第一,历史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第三,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但我们又不能把人的活动和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规律等同起来。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高度重视历史规律的问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隐藏在历史事件单一性的背后,自然现象差异性正好隐藏在自然事件相似性的背后。所以,在研究自然现象时,我们应该从相似中看到相异,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我们应该从相异中看到相同,从单一性看到背后的重复性、常规性,从而发现历史规律。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宗旨,就是改变世界,使人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讲过,他所创立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要“推翻那些使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就是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确立有个性的个人”,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五、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这是陈云同志一再强调的。就本义而言,哲学是“爱智慧”,但是,这里容易产生误解,这就是认为哲学是“爱”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智慧,是一种大智慧。哲学并不是博学或是无所不知的,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话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而无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就像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哲学本身并不是博学,而是一种智慧,它给人生存和发展以勇气和智慧,通俗地说,是一种大勇大智。

2015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要发展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化、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马克思似乎成了一位反生态的思想家。但其实,当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马克思的世界观恰恰包含了一种深刻而系统的生态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又明确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新高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逐渐完善和系统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立场及观点,并以此深刻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面前总是摆着一个“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这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尤其如此。所谓历史的自然,是指自然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人类的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所谓自然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变化的历史,也伴随着自然变化的历史。自然总是留下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但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不断走向统一。“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通过劳动把人的身体力量释放给自然,并把自然的力量转化为人身上的力量。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依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必然性。”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进一步说,要想理解一个时代的自然,就必须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要想改变一个时代不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必须改变这个时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进行辩证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基础观点。

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不仅承认自然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先在性,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还强调了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根源性和整体性。至关重要的是,恩格斯绝没有认为人类可以轻易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更不认为人类可以无视和践踏自然规律,最著名的是他“自然的报复”那段话:“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同时,在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实践即物质变换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破坏性和探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取得木灰来作一代的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时,他们何尝关心到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土壤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对于自然界和社会,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主要只重视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后来人们才惊奇于为了达到上述结果所采取的行为的较远的影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形下甚至是完全和那种结果相反的;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协调,变成刚刚相反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意指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这根源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冲动和全球性生产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侵略不仅是资本的全球侵略,也是生态环境的全球侵略。

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新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也很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更不可能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导致人口集中、大工业生产等现代社会进步,一方面又破坏了传统农业社会分散均衡居住的人口规模与土地之间的平衡循环关系,取自土地的人的产出(比如垃圾、粪便)不能回到土地,打乱了土地肥力的可持续状态,并使工人、农民原与自然平衡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也被打破,比如城市病、孤独症、农村的社区生活消失等。资本主义农业的进步,比如大规模种植,化肥的使用,都在破坏着土地肥力。马克思还特别以美国发展模式为例进行评论,例如:“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马克思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他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即物质变换依然存在,人类借助于劳动实现的满足自身不断需要的生产活动依然不可或缺,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新型人际关系将会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崭新的框架形式——比如最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社会,还是一个自觉认识与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制约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理性社会。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为基本认识,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人、自然、社会相和谐的美好蓝图,从而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理论方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明确的马恩经典文献依据,并在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持续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诸多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自觉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来思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实践水平的提升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能脱离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基本原则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科学要求,由此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社会发展理念问题上实现了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理念,强调自然生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优先性作为生产力发展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与客观规律。

不惟如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解决问题思路上完成了从“二元对立”转向了“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但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正本清源,而且更加强调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更强调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非对抗性,由此形成“和谐共生”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斗争哲学的错误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互动、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变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简单加法,而是一种内在统一的联合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人本主义与环保主义者的时髦产物,而是中国现实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彼此互为基础和条件,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文明建设”统一体,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战略引领作用。

2015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第四篇

第1篇: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要学好小学语文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四多”,即多看、多记、多想、多写。

多看,就是多看一些期刊和杂志,例如我们学校就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各种教育期刊、《教书育人》、《教学案例》等刊物。现在因特网覆盖全球,而且内容无所不包,我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搜查更多的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拿过一本刊物,我们具体看什么呢?主要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符合课程基本理念的教学片断或案例要多看。二是能开阔我们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案例或教学片断要多看。三学生的现代化思维与传统的正确的思想观念相碰撞,教师怎样引导的案例或片断要多看。

多记,首先要克服懒惰思想。看到一个好材料,一定要把它及时地记下来,千万不要有“等”的思想。因为一等,可能就错过了机会,过后就不想抄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材料,一定要第一时间把它记下来。其二,所记内容一定要分门别类记载。这样将来要用到的时候,查找起来比较方便。请同学们看一下我记载的材料。其三,所有资料都要记下它的出处。一是查找方便。因为我们记载的材料有时不是全部的内容,而有时我们又想看看所记内容前后写了些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出处手到擒来地把所需要的材料找来。二是写论文的时候如果用到这个材料,就要在论文的最后注明这个材料的出处,证明这个材料既有据可查,又避免了抄袭的嫌疑。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并且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教学效果,我觉得得力于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发现,这个案例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来说,就会提供更多的参考或实用价值。第二,充分利用迁移的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迁移。当我们发现了一个好的案例,并确定它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这个案例中的课文与小学课本中的那篇课文相似?我在讲这个相似的课文的时候可不可以也采用这个教学方法?我将怎样做?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中有这样一句话:“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老师在教这个句子的时候,是让学生上黑板画出这个句子。学生先用波浪线画出河水,然后又画上了石子、小虾、小鱼、水草等。老师问为什么画这些,学生说,这样画就说明水很清澈。看了这样的案例,在教《清澈的湖水》时,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利用迁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了?反复思考、斟酌,即加深了对案例的理解,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多写。就是及时地把自己的思想形成论文写下来。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两种教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一种是教育叙事,一种是教学设计评析。先讲第一种。什么是教育叙事?就是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和感悟,就是教育叙事。又称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中的案例有那些特点呢?第一真实性;第二故事性;第三启发性,第四研究性。它的形式一般是前半部分是案例,后半部分是反思。再讲第二种:教学设计评析。就是你看到一节优秀的教学实录,你不禁为它课堂上所呈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叫好喝彩,你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感动了,这时候是你的思维积极活动、思考的最佳状态,你要把它及时地写下来。因为它是你智慧火花的迸发,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开始写时,你可以什么也不用顾及,只是把你的想法、认识写下来就是了。写完后,你冷静下来,再回过头看一看你自己写的东西,就要一方面补充所写的内容,一方面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条缕析地修改。一般情况下,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实录或设计的评析,要总结出三方面的优点,并且用简洁、完整、对称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

第2篇:理论中心组二季度学习心得体会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二季度以来,我们认真学习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反腐倡廉等文件报告,最近又观看了《猎猎红旗映般阳》电视节目,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时期的奋斗历程,也意识到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及反腐倡廉的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概和感激之情,在猎猎党旗辉映下,般阳大地三万八千多名党员和七十万淄川人民,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热土上,书写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认真自觉的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通过学习对我启发很大。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建国初期,为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抓紧恢复经济,重建家园,中共淄川县委于1949年11月召开首次党员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搞好生产救灾,恢复国民经济的决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由领导战争转向领导生产。1950年2月,淄川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1949年施政总结和1950年施政方针。县委提出的关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推进民主改革的各项任务,成为37万淄川人民的实际行动

。2015年12月31日,在中共淄川区十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杨洪涛同志号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以中央和省、市全委会议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在更新起点更高层次上推动老工业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开创经济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结合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本人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交通运输战线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公仆本色,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才能保证我党的事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保证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一、通过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使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少数党员干部的放任自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同时也带坏了一批干部。从而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2015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这有力的说明了我们党有决心有信心把反腐倡廉工作抓紧抓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认认真真的学,扎扎实实地学,并深刻体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地重要性,使自己有强烈地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切实找到切入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二、在工作中,筑牢反腐防线。以案为鉴警钟常鸣勤奋做事廉洁做人;吸取他人地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亦,所以,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从政地警示防线,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考验。由于各方面因素地影响,使少数腐败分子有机可乘,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注目的一个焦点。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铲除腐败的根源,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已经把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加大,并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我们党委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通过网络课堂、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党纪法规明显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使廉政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中。

三、通过学习,我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时刻跟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我的人生格言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快快乐乐生活。而顺应形式的发展,强化保廉意识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九十年砥砺奋进,九十年艰辛辉煌。淄川的历史,在红旗指引下,掀开了新的一页,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勤奋做事廉洁做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让廉政之风盛行。唯有这样。才能利人。利国。利己。利家,利社会!

第3篇: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心得记录

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人也是如此。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鲜活生命,他们来自有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触、可是观察一下,学生写上来的作文,可以发现大多拥有相同的面孔,深刻反思一下,也与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指导的越多,学生雷同的痕迹也越重。这不是说老师不要指导,而是应该掌握“度”。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往往以自己成人的观点为标准,哪怕学生说的是真话,教师也以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在这里,我们教师要尽可能不要对学生的作文题目和内容限制过多,多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充分让他们自觉地去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观察、聆听、感悟,让阳光、鸟语、亲情、泪光……都呈现在他们面前,并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从而自觉、快乐地在作文中表现美、创造美。那么作文怎样才能打造亮点、挥洒个性、夺人眼目呢?

1、在内容上,引导学生自主拟题。学生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统一命题,难免拘于一格,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以“想象未来”为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于是《未来的鞋子》《2050年的班队课》《假如……》这些内容来源于学生对未来的期盼,表达起来自然而丰富。

2、在语言上,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学生的语言有独特的个性,在写作之前,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允许学生使用一些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语言、句式甚至一些独创的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放开思维、放开情感,教师不能在写作之前给他们提供一个模式让他们去套,不能拟一条思路让他们循规蹈矩地去走,而是让他们在一定积累基础的上,表现自己的童真、童心、童言、童音。

3、在形式上,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在作文的形式上要自由,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问题,既可以写想象作文,如科幻故事、寓言、童话、连环画,也可以写日记、读书心得,还可以写记叙文、说明文等。这样自由开放的写作体裁,能发散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大胆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

第4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为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论述。

从这些表述,既高度概括,又通俗易懂。再简单明了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在继承老祖宗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祖训的基础上,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传承延续发展中又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提高祖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新的家训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精髓。而这些精髓确实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都起到了决定性的思想和精神作用。

总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深化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导党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强大最现实的科学理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强大最现实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和正在证实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

客观分析,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制度,认真回顾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途径、方法、过程。每个中国人民都会有切身的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实是中国历史、中国现实和中国未来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回顾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有这样一种现象。凡是文化不高、不务正业或缺少志向甚至是犯过错误坐过牢的人,特别是这些类型的年轻人。他们都能快速致富,甚至有的一夜暴富。其实就是他们押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动脉这一宝。为什么说他们不是抓住而是押住呢?因为他们并不是完全理解和把握了政策的动脉,而是因为思想和思维简单,加上胆子大、敢冒险而押住了政策的宝。他们不过多的考虑后果,政策让干我就干,反正干不干自己也没有出路或出路不多。干好了也许还能有个出路,干不好至多也还是没有出路而已。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上,这些人成了第一个或第一批的吃螃蟹者。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会有成本的投入,特别是涉及到思想观念转变的政策变革,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因此,从国家刚开始的政策不仅扶持力度很大,而且又非常宽松,再加上大的变革开始都难免会有无序甚至混乱的情况,这就使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们,有的靠投机钻营致富;有的靠坑蒙拐骗致富;有的靠政策扶持占便宜致富;当然更有靠勤劳致富。而为什么有文化的和年长有社会经验的人,却未能抓住或押住改革开放政策主动脉这个宝呢?其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中国改革的稳定性有怀疑、有疑虑。“十年内乱”的斗争哲学和不断的政治运动,使人们特别是多年来受歧视的知识分子“臭老久”,思想不敢解放,等待观望,怕政策不稳定。这就形成了改革开放初期“造原子弹不如卖鸡蛋”的反常现象。其实认真分析,在某种程度上说,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歪门邪道的暴发户,在事实上也确实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试想,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所有的民众都在观望等待而不去实践,那么,改革开放至少要推迟或放慢多少年,这是我们都可以想到的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开始的不同声音、议论、疑问和怀疑,到————

由此说,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是我们党在艰难曲折、不断探索、吸取经验与教训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探索实践、完善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像形成毛泽东思想时,经过千难万险、腥风血雨和牺牲无数生命、流尽无数鲜血那样艰难。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倾注了党和人民无数的心血。因此,这种珍贵的理论、珍贵的经验、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化作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付诸实践。

第5篇:关于学习理论知识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党建书籍,我深刻地明白党建工作中应该坚持怎样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统筹推进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党支部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党支部的工作科学化水平。

有了强大的指导思想做后盾,就要加强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成立合理的支部委员会,在决策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化,对于党支部的内部生活应该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也要经常举行有益的学习教育活动,举行各种各样的支部活动,以加强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加深他们之间的友谊。

除了做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外,我觉得还应该加强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培训,如通过举办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和观看电教光碟等形式进行培训。因为只有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在发展对象过程中履行好他们的职责,坚持好“个别吸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也才能在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保持谨慎,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积极稳妥地做好支部发展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坚持发展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制度,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监督。以党员的标准,与此同时还要坚持民主的原则来慎重发展对象,保证发展的质量。积极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加强对发展对象的教育培养、综合考察,严格标准,规范档案材料,严格审批程序,严把质量关。

在一个支部中,对于党员的管理要严格。进一步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考核、党员进出制度,使之成为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

不断改进党支部组织活动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做到教育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有机统一。因为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党员服务同学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党员与周围同学的密切联系,因为群众基础对于党员的工作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的。党员要经常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需求。【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总之,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在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开展,并努力做到最好,以让党支部的发展越来越好。

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第五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qiāng,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全面抗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779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