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2016-12-19 10:22: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共9篇)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乡村经济发展建议》,希望能帮助到你。

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一篇

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 三农” 存在问题, 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 长远发展靠良种, 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 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 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2.3.3 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一是开展调研,优化示范和带动方案;二是规划现代农业园,明确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政府支持,公司化运作,先抓好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硬件建设。此外,也可在开发区的一角,融资建造“农业工厂”,实施规模经营。

2.3.4 农业产业化的效应。冬天,农民缺少农活干,城市居民缺少蔬菜吃。如果在城市的郊外农村城乡联动建设农业产业化区,带动农民冬闲时搞蔬菜生产,再将生产的蔬菜等农产品销往城市,则需要一座连通城乡的贫富和谐之桥,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座连通城乡的贫富和谐的彩桥。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效应:一是农民变闲为忙,解决了农民冬闲缺少农活干的历史问题,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设施, 加快“ 冬闲经济” 的发展。并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一机遇,统筹兼顾城乡供求和谐,市县乡村干部联动,牵线搭桥,组织农产品有序地向邻近的城市流通。二是政府引导投资,重点是农村的农业产业化的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布局。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应推行生产方式的变革,运用农业产业化这一新的生产模式,发展农村“冬闲经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推进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出口农业的发展,进而实现贫富和谐,共同富裕。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二篇

龙源期刊网 .cn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作者:孙昌坤

来源:《经贸实践》2015年第04期

摘 要:我国农村经济要想稳定健康发展,就要加快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再通过培训、教育让农民掌握到城市谋生的技能,使农民能够在城市立足;清除城乡的二元体制政策性障碍,让农民获得与市民平等的身份,平等的权力;通过减税等一系列经济手段,让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关键词:农村经济;教育;税收;土地流转;制度保障

农村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失业登记体现的只是城镇人口失业率,广大农村失业人口不在计算范围内,这只是中国独有的掩耳盗铃式的计算方法,如果把失业和不完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计算在内地话,我国的失业率就有可能达到20%以上,这在发达国家看来将是一个社会即将混乱的数字。我国生存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有1.5亿人,大部分都在农村。我们要想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要想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解决农村问题。

中国政府对于农村的重视也是有目共睹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斐然的,13亿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绝大部分村庄都通了公路,农业补贴按年发放,义务教育完全普及。每年中央第一号文件都离不开农业,保持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中央的不变政策,显然,中央把解决农村问题的重点和核心放到了通过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上面,政府通过补贴农业当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但这只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是通过发展创造的收入;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基础和公益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但这只能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可以起到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渐向机械化和规模化转变,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增加几亿农民的收入,而不是只增加几千万农民的收入同时让几亿农民失业。发展特色农业、农业生态旅游都是将现有农业延伸,是将一部分农业做大做强的方式,可全国都发展特色农业,就没有了特色农业。

总之,现有农业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需要7.5亿农民,我们必须要减少农民数量,把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我们才能解决农村的问题。

美国农民数量占美国人口的2%,但美国人有史以来都是市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也经历过刀耕火种,也曾有过庞大的农民群体,随着工业的逐渐发展,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再也用不了太多的劳动力,农民或被迫、或主动逐渐变成了市民。我国也正处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在80年代,我国十亿人口中,八亿是农民,占总人口数量的80%,如今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50%,进步可谓非同小可,我们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大踏步的前进了。

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三篇

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许弘毅 13040125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22)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转型中,农业的发展和前景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明显速度放缓,甚至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的瓶颈。本文简述了目前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建议【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经经了30年的改革,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经济;国际地位持续不断地提高,许多国家甚至要求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承担起更多的大国责任;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l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目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但是在看到前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依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远远高于中国官方统计的1500万贫用人口,而这些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此种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1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1 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1.2 经济体制上的限制

农村的经济状况在中国经济大势走好的情况近几年也出现了利好的局面,而广大的市场也逐渐成为商家角逐的重点。十几年的市场人潮冲击和熏陶,许多农民的企业家也已经成为了私营经济的中流砥柱。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都走在时代的前面,面对是时机和市场初期阶段的天时,地利和人和。而现今社会市场运作的规范。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机会挖掘的充分,农民企业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的困难。虽然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在,但其天生的逐利性和高风险经营特质,中小食业的融资要求是很难在他们身上实现的而相反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即使陷入困境,也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理念支撑,四大国有银行旗下就专门成立了处理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并创设了债转股的制度和企业站在了利益的同

一边;虽然这几年私募基金的盛行,为创业者带来了融资的希望,但从来没有听说有私募基金入主农村项目的,其主要还足集中在能源发掘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比上述主体的优势,农村的农民创业者却是连房子都不能进入抵押范畴。更甚者,物权法出台以前,最基本的投资项目土地承包经营权被规定为债权性质,债权的比较物权的弱性权利特征,农民跃期的投资往往随着当政者主观的施政改变而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这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土地项目的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1.3 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1.4 基层债务负担重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1.5 产品的低附加值使农村经济不能实现飞跃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中,由于国内、国际等一系列历史原因,采取的是沿海和东部地区优先,倾斜扶持的发展模式。即主要利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建设基础,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来起步的。而农村作为改革的大后方,最初主要是起到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积累以及劳动力输出的作用。国家几代领导人对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与民族复兴的渴求,相比而言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以及关注都非常不够,再加上农村地区本身地域,人口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的经济发展异常缓慢。虽然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但直到现在农村的整体经济格局仍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的劳作仍处于整个社会生产链条的最低端,缺乏附加值。

1.6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我国对于已经设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完善的法律依据,部分地区为了鼓励当地发展经济合作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都不太具体。并且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政策。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就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由于管理缺乏指导。对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另外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仅仅只是为农民提供一些简单的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其进人流通环节的组织很少,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的更少。其服务内容非常单一,并且由于受到自身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服务水平很低。

2 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2.1 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5 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不但要关注西部的贫困农民,更要看到在东南沿海也生活着许多贫困的农民。要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和农村教育问题,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2.2 提高农民待遇

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应给予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国民财富的占用权。有报道说:“城里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国家承包了,而农村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办起来的,产权却属于国有。不仅如此,农民用电、打电话比城里贵,农民孩子读书,老师的工资农民付,城里的教师工资国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险,医疗保险,国家的财政只是市民财政。”农民只有负担,没有优惠利益,农民当然有怨言,当然会有消极情绪,当然没有了动力和方向。如:占总人口70% 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而占总人口30% 的城市居民,却占到社会保障支出的90%。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积极性无法调动,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实现不了突破。

2.3 创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

农村经济经营体制应该是多元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必然遵循经济规律和效率首选的原则,;中破地域和所有制界线,投奔效率和效益高的地域和产业,自主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的农村,已经打破过去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一垄天下的局面。农村社区性经济实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社区外来生产要素的涌进,将使过去固有的以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经管体制快速分化、异化。如果说区域内部之间的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重组为标志的联合、合作,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发展,那么,农村经济经营体制的创新,就应该是打破城乡界线的、冲出所有制束缚的、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带有全新色彩的生产经营组织的制造。这种“新”可能体现在要素结构之新、产权制度之新、收益分配方式之新和注册名称标识之新新,是经营体制的追求;创新,是增强农村经济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创新,虽然不是对过去经营体制的否定,但是,必须有敢于试验的勇气和韧性。在这样行为的驱动下,新产生的经营体制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多元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在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别较大的中国农村,只有实行多元化的经营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4 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首先,需要完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制度:其一,改进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农村经济管理财务行为,提高理财能力;其二,要加强民主理财,加强审计监督,在每个村可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选举;其三,推行财务公开制度,使村级的财务工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民主理财中来。

其次,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一,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立

法;其二,要定位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管部门,统一对其建设的宏观指导,并给与主管部门相应的调控手段;其三,制定完善、合理的优惠扶持政策,并且不打折扣地落实。

最后,要提高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水平:其一,对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代存储、代加工以及代销售的方式进行一系列营销活动;其二,为农民提供粮食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各种农用生产资料的服务;其三,为农民提供他们需要的各种各样农贸市场信息,帮助他们调整好生产结构,并定期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其四,完善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其五,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权要用不同方式来让给农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成为专业大户,不仅拉动了农民个体收人,也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

2.5 加强农村教育

农村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支持动力。农村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也是农民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教育。要如何加强农村教育?其一,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全民办教育的思路并没有错,但不能就此淡化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更不能盲目夸大社会办学的作用,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其二,切实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要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坚决堵塞农村中小学校因经费不足而将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的漏洞,国家必须依据《教育法》的精神逐步疏通、改善、规范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其三,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教育,也应以政府为主体。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和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免费进行分类培训。

2.6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 ~150% 。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3 总结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天然生产要素不适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维护农村稳定,创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提高村民待遇与教育程度,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我国在农村发展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教淼、赵金元.农村经济的反思.金卡工程[1671-2498]2011年15卷3期,13-14.

[2]徐红玉.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Issue 3,pp.337-337.

[3]慕海菊.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浅论.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7-19.

[4]徐红玉.“三农”问题解析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Issue 5,pp.214-214.

[5]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1.

[6]王森.超前谋划“三农”工作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盘锦日报,2009-02-13.

[7]李国文.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农技服务,2011,Vol.28(12),pp.1748-1748.

[8]田苗.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济源新农村建设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5):80—81.

[9]李文学.创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农村工作通讯,2013,Issue 03,pp.1-1.

[10]肖丽娜.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财经界- Money China, 2014,Issue 08, pp.19-19.

[11]彭腾,阙小良.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创新应实现几个转变[J].改革与战略,2011(02):62-63.

[12]张传武.论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2(03):75—76.

提高农民收入及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四篇

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就“三农”问题进行考察时多次指出:“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认识农业、 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已把“三农”问题摆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地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确实从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但是,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

笔者作为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村官大学生,根据课程安排,在自己的家乡某某镇对农村经济及农民的收入做了专门的调查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并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民收入 制约因素 解决方法

目 录

一、农村经济、农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4

(一)自然条件不好、农民整体素质低、农业科技出现新矛盾…………………4

(二)政府服务不到位………………………………………………………………4

(三)本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发、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5

二、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5

(一)农民收入状……………………………………………………………………5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多……………………………………………………5

1、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限………………………………………………………………5

2、农业投入依然足……………………………………………………………………6

3、农村劳力转移难……………………………………………………………………6

4、村级集体经济弱……………………………………………………………………6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5、农业龙头企业乏……………………………………………………………………6

6、收入增长机制不够善………………………………………………………………6

7、教育支出大、医疗体制改革不到位………………………………………………6

8、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乱………………………………………………………………6

三、关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7

(一)提高农民素质…………………………………………………………………7

1、切实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育………………………………………………………7

2、大力普及农村科技文化育…………………………………………………………7

3、加强法制育…………………………………………………………………………7

(二)突出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的作用…………………7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收……………7

2、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7

3、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8

4、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8

5、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引导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8

6、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引导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8

7、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8

8、规范农资市场管理,加强价格监督………………………………………………9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9

(四)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9

提高农民收入及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学员:×××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免了农民的农业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提高粮食的价格,对农民种地给予良种补贴和直接补贴及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同时实行家电下乡补贴等,千方百计地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确实从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但是,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村官大学生,笔者根据课程安排,在自己的家乡某某镇对农村经济及农民的收入做了项专门的调查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并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一、农村经济、农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自然条件不好、农民整体素质低、农业科技出现新矛盾【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某某镇是××市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省级贫困乡镇,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农业。规模小,农作物的种类简单,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特色产业和畜牧业发展缓慢,需要进一步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有人说,越是欠发达,缺乏竞争力,人才、资金、技术不但不会走进来,还会跑出去,这个地方就越是穷,“三农”问题就越突出。这句话用在这儿非常合适。

目前,某某镇的×个行政村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兼以养殖业,农闲时搞副业和外出打工为辅。农作物主要是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养殖主要是养猪、鸡、鱼等,副业则主要是平时做个小买卖,出外帮小工,挣个零花钱,但也不会因此生活水平而提高的那类。只有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的生活状况才会得到改善,让老百姓觉得留在农村发展还是有希望的!【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在农村的生产过程中,农民的创新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科学观念落后,不怎么重视科技在生产中的重大推动作用。大多数人思想还是有点传统、保守,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有待提高。比如种粮食问题,至今只注重产量,而忽视品质,产出的稻米不好吃,价格低,而且还卖不出去。在种植技术上,他们也不去找农业技术人员或者农业专家,只会凭自己的经验,多撒些肥料,多花点时间在地里锄锄草、剔剔苗什么的,这对农作物的增产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农业生产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低下,目前仅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离小康社会差的还很远。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比如在种子的培育上,原来的种子在经过几年的种植后产量就会下降,这就需要对种子进行不断地培育优选、更新换代,这需要科技。在土地管理上,不重视配方施肥,导致土地板结,土壤受到污染地力就会下降,这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所以需要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中加入科技的成分。在生产力方面,生产工具是否先进是社会生产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工具先进,社会生产农业生产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在农机具中,但大部分农民仍然使用耕牛和手推独轮车等。农村仍缺少先进的农机具,如耕整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很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需不断地完善。

(二)政府服务不到位

政府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则并非如此,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政府官员喜欢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自己的脸上贴金。大搞形象工程,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带领农民致富。比如前些年,搞一些所谓的什么“农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投资几十万。一些媒体对这种做法曾大加宣传和赞扬,说

些什么引导农民致富的话。可到头来,农民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

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的指导不力。记得在和一位老乡聊天时,他这样说,在刚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时,大伙的热情大,政府的热情也不小,当遇到什么坏天气时,他们连夜就通知我们,有什么好的种子马上推荐给我们。当时那个劲儿啊,真是叫人感动!可现在,政府搞什么“以钱养事”,农业、林业、畜牧等技术指导部门的技术人员,工资照得,人都养得赚自己的钱去了。我们平时都是从电视上了解到大概的天气状况,从媒体上学到一点科学技术。政府推荐的“菜、油两用”油菜,需要一定的种植技术,种子有人推行,技术无人指导。

(三)本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发、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没有得到发展,某某镇的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70-80年代就有一定规模,且本地的气候、土质均适宜栽种油茶。油茶深受各方专家推崇,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其茶油色佳味香,科学证明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软化血管的作用,长期食用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90年代后因多种原因,致使茶林荒芜,面积锐减。近几年,在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的支持下,种植规模有所扩大,终因资金问题,至今只有3000多亩,邻近的麻城人家已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前几年,镇政府组织各个村到随州参观考察,引进香菇种植技术,还专门请来技术人员,在刘湾村、毛冲村、三叉路等村发展香菇生产,取得较好的效益。有些农民看到了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要作为产业来发展,不能仅仅是出售鲜菇,需要购置育菌种、烘干设备等,以焙制干菇外销甚至出口。可是自己的力量太小了,做不大,只能是做小的,挣个小钱。本地土鸡肉质鲜嫩,鸡蛋蛋黄呈红黄色,营养丰富,早已远近闻名,城里人经常专程来某某购买当地散养的土鸡和鸡蛋。发展散养土鸡需打围墙、建鸡舍、购养殖用器械,还需有较大的土地面积,疫病防治技术等,这就小涉及到资金、土地流转、疫病防治药品和技术服务等,也不是一家一户能解决了的。 二、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一)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收入的问题不单纯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它还是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一直困扰着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民增收难、增收慢,是当今农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状。虽然中央一再提高粮食的价格,又“两减免三补贴”,农民从中得到些实惠,但目前农村平均每户在好的年份一年粮食的亩纯收入也就是1000元多一点儿。农民跟是其收入几倍的城里人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城乡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我们不能盲目的乐观。农民手中的钱似乎比往年多了,而物价确实比往年涨了很多。农民的收入增加了,那生活水平上去了吗?没有!有的家庭仅以农业为主要收入,虽说农产品价钱有所提高,但是日常必要的开支竟使他们负债累累,我所在村子里的一农户,今年春节还借了别人300多块钱过的年。这样的春节,让谁过心里都不是滋味。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多

农民增收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没有形成。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一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尽管近年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再加上国家对粮食的直补,粮食生产产值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跟着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好处。并且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继续提高的潜力不大,进一步从粮食中提高纯收入的余地很小。二是农民发展新型高效农业困难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近年来,我镇大力在发展油茶、蛋鸡、脐橙、甘蔗等高效种养业,虽然农业结构逐年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五篇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

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

2016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六篇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第四,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面对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一定要消除种种限制和歧视,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第五,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要采取短期政策,还要采取长期政策。当前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长期制度障碍还未根本消除。我们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社会公共事业改革、劳动力流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等,统一纳入到全国改革进程中来,通过改革来改善农民的发展状况,从政策上使他们能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2016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七篇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市东北部,距城区55公里,与三面交界。全乡辖8个村1个居委会,共3156户10127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8890亩(其中水田5121亩,旱地3769亩)。场镇面积0.5公里,常住人口1400余人。乡机关干部职工25人,其中行政12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情况

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苕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生姜、水果、蔬菜等;养殖业主要以生猪、肉羊、肉牛、家禽为主;工副业主要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为主。近年来,我乡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建有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并以此辐射带动全乡生姜发展,培育出了雪洞、柏杨、石星三个生姜专业村,建生姜良繁基地300亩,2016年全乡种植生姜3200亩,生猪专业合作社3个,200亩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其他合作社3个。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肉牛养殖场1个,肉羊养殖场2个,家禽养殖场2个。全乡居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业为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1)交通状况较差。时至今日,全乡仍有2个村60%的社道未硬化,造成群众行路难,农产品销售难。

(2)公共设施滞后。场镇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没有一个公共群众娱乐场所,场镇亮化、绿化较差,仍有3条街道未亮化、绿化。

(3)水利隐患严重。全乡七座小Ⅱ型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排水渠道不畅、蓄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农业抗旱排涝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极端性天气增多的大环境下,旱涝灾害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我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状况差,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其中不乏一些乡土仁人志士和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他们在事业有成后由于看到家乡各方面比较落后也就不愿回乡发展,这就造成我乡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3、农民致富增收困难。我乡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小农模式,一是分散经营,二是生产规模小,三是销售渠道不畅通,信息不灵,同时销售的产品经济价值不高等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

四、设想及建议

设想:完善场镇功能配套设施,计划今年投资40万元建一个500平方米的群众娱乐活动场所,计划投资50万元完成场镇深街道的绿化及亮化工程,同时,争取今年完成玉带峡旅游景区的签约工作。

建议: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争取建一座控制性水利工程,增强防洪抗旱的能力,既可改善我乡生态环境,又可保障经济发展。

2、扶持农村发展。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再者号召本地各类高校(中职高校)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发展新型农民。

3、帮助农民增收。总体上通过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继续扩大种养殖业发展规模,壮大规模促发展;一方面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同时延长产业链,以农产品为基础,打造产业群,创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2015乡镇调研报告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八篇

乡镇调研报告(一)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调研报告(二)

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主题,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有所探索,有所规范、有所作为,有所进取,有所形象,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乡镇人大工作得到保证

乡镇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是乡镇人大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1、机构健全、领导重视。全县共有七个建制乡镇。高亭、东沙、岱西、岱东、长涂镇人大主席由党委书记兼任,设专职副主席和联络员各一名;衢山镇、秀山乡设专职主席、副主席、联络员各一名。今年四位乡镇人大联络员调配了大学生公务员,二位联络员兼任政府办副主任。(

2、乡镇党委研究人大工作。乡镇党委要将人大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大多乡镇党委每年都有几次听取或专题研究乡镇人大工作。人大主席团会议每年召开2—4次,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涉及有关重大问题时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要党委统筹协调的,也得到了党委的支持,基本能保证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经费得到保障、办公条件不断改善。乡镇人大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乡镇人大代表活动经费一般采用报帐制。目前,乡镇人大专职主席、副主席都配备了专用电脑,为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的乡镇按照“目标同一,工作同向,奖惩一致”原则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分工负责制,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二)监督与服务并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我县经济比较落后,xx年全县生产总值才27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亿元。自从县委号召跨越式发展和“四个岱山”建设以来,各乡镇人大把招商引资、统筹协调、维护稳定、创建和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大事来抓,努力寻求人大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

一是各乡镇人大对政府工作实行监督的基本做法:

1、召开主席团会议,适时听取和审议政府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重点对政府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实事工程、民生问题等重要事项处于人大的监督之下,促进了政府有序、高效运作。

2、督促政府抓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落实工作,建立会议办理、现场办理、评估办理等制度,大多乡镇采用答复时面商和办结前面商的“二次面商程序”,使代表建议满意率和办理解决率逐年提高。

3、组织各种层次的视察活动。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生态绿化、转产转业、生产安全、农贸市场等方面开展视察。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对政府办事效率、政务公开、承诺服务的监督有针对性。如岱西镇人大把盐业享受柴油价补贴问题以建议形式,通过代表提交到省人代会和全国人代会上;还把盐业盐民生产问题的调查报告送到省人大、省政府和省盐业局后,引起省里对盐区生产建设的重视、达到原盐价格提高的效果。

二是各乡镇人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体现:

1、切实履行职责,审议、决定乡镇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大事项,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扩大知政知情渠道,积极采取“政府实事工程,大家提、大家议”的活动,并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为地方发展进言献策。

2、服务中心工作,始终与党委同心同调。主动推进政府工作,做好维稳工作:如衢山镇人大在鼠浪湖岛整体搬迁中做了大量工作;长涂镇人大在金海湾大型工程建设中,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秀山乡人大在常石集团和惠生集团落户中负责民生协调工作;高亭、东沙、岱西镇人大做好工业园区征地工作等。

3、鼓励人大代表招商引资起作用、帮困扶贫献爱心、经济发展作贡献。据近二年初步统计:各级人大代表在县乡两级招商引资工作中受表彰达20多名;有80%以上各级人大代表建立帮困结对户;在全县重点骨干企业老总中人大代表占50%以上;在“创业创新”评选全县十大人物中人大代表占6名;在县第三届专业拨尖技术人才和优秀实用人才榜上人大代表占10名。

4、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各乡镇人大经常组织企业代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型企业学习考察,仅去年长涂镇组织代表到上海、南通等地和企业考察;衢山镇组织代表到舟山的金塘、六横船舶企业考察,东沙镇组织代表到宁波北仑港物流企业考察等,为本地企业代表借鉴创业创新经验提供平台。可以说,这几年引进全县港口企业落户和省市县重点工程建设,各乡镇人大及其代表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84.2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

(三)民主法制意识加强,依法治县治乡工作逐步推进乡镇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县治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突出法制宣传教育。督促乡镇政府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义务教育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卫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养老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普法工作的落实。

2、着力推进依法行政。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督促政府部门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各乡镇人大多次牵头举办《生产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公司法》、《合同法》、《婚姻法》、《物权法》等法律讲座,并开展对执法部门督查。

3、有效开展执法检查。近年来乡镇人大着力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渔业生产安全、教育卫生、农民负担、职工维权等方面要求有关部门述职、组织代表评议,如去年衢山镇人大对设立不久的交通、建设、渔业分局提出了14条整改意见、各分局有了压力,就产生动力,促使工作有很大的改观。

乡镇调研报告(三)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泱泱中华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亿华夏儿女,其中农村人口占80%,农村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农村文化的涵盖面广,意义重大,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引导深化农村改革,构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现,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仅以××乡为例,窥一叶而知秋。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乡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间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围鼓清唱;方岗村的玩蚌精、莲响舞;大魏村、塘陈村的舞龙灯;××村的拉犟驴;小罗村的路竹马;庙王村、魏店村的舞狮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莲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各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每年组织多次文艺节目汇演,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很好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农村文化创作与表演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传人难寻,现代年青人大多局限与打工经济或创业成家,对农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艺品种面临失传灭绝。

三、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波、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网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四、振兴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

乡镇文化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盛况,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方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也不该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避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确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文化站的人、权、事、物彻底下放,成为乡镇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门;明确县文化局的主管职能,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尝试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将文化事业纳入“以钱养事”机制,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中心配套建设的投入。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最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比如建好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站,一个图书室,一个农科教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思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保住好开展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专职不专,阵地丢失,文化活动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专干队伍,确立“生存靠政府、发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专干基本工资应实行全额拨款,奖金福利由自身发展文化产业补足,以确保农村文化站业务骨干的稳定和自身“责任田”的耕种。同时,各级文化业网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逐步摆脱挂靠在政府,长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地停滞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天地,繁荣我乡农村文化。

2016乡村经济环境优化报告材料
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九篇

村共十五个村民小组,一千九百余人,是瑶族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四面环山,青山绿水,交通便利,郴仰公路穿村而过,通组公路四通八达,新建楼房高耸林立,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如痴如醉。

年是村项目建设的大年,投资过亿的瑶族风情园已经启动,近百万元的集中供水工程近尾声,油茶开发项目已经完工。如此多且大的项目建设在我村历史上是头一次,这些喜爱来纲目建设能如此顺利进行是与本支部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作为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而分不开的。

一、成立领导小组。今年初,支部召开专题会议,会上成立了以支书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理事会,并制定和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理事会章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责任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例会制度。

二、宣传发动。今年三月底,召开了组长、党员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理事会成员的大会,会上请区驻村领导和乡驻村领导分别作重要指示,会上表扬了一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先进典型人物,同时也通报了少部分村民的不良行为。四月初,以座谈会的形式征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把收集来的意见和建议村支两委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解决,并实行过程结果上墙公示。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每月定期出宣传栏及打出横幅和小型标语,让每位村民均知道,唯有好的经济环境才有经济大发展的硬道理。

三、现场办公。村支书及理事会一行常以现场办公的形式认真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中有关的突出问题和难题。问题和难题从不过夜,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支部派出专人跟踪解决,让企业老板满意为止。坚持以汇报的形式介绍我村经济发展环境情况,让领导满意和企业老板高兴。

四、落实长效机制。

今年我村对所有建设项目制定了长期发展目标,并对建设项目落实了一系列的机制,每个项目有专人分管,有专人具体跟踪服务,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解放思想,提高大局意识建立高效服务观念,进一步提高尊商、护商、亲商的人文环境,积极主动为企业和在建项目排忧解难,发现苗头及时查处,对影响项目建设的人或事毫不姑息和迁就,并实行“一帮一”的帮扶结对活动,每个村干部;

二是青少年的帮扶结对,对每一个有不良现象苗头的青年,村支部均实行“一对一”帮扶,平时要多进行法制教育帮扶,并帮助其找到适合本人兴趣爱好的适当工作,让其改掉不良坏毛病。通过近一年的帮扶,本村没有一位青年再犯坏毛病,收到青年本人和村民的好评。通过村一系列的工作机制运行,以致我村全年没有一起因项目建设而发生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更没有任何上访现象,受到业主的肯定和好评。

五、下步工作打算。为进一步优化我村经济发展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秩序,确保施工环境的顺利进行,我村将继续巩固现有成绩,并不断创新工作新思路,继续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建立高效服务体系,对问题查处一片,教育一片。让我村经济发展环境呈现一片和睦发展的新气象。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乡村经济发展建议》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太阳谷发展乡村经济 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乡村经济发展建议”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832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