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清代伽楠

清代伽楠

2016-12-19 10:44: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清代伽楠(共5篇)台北故宫珍藏的清宫伽楠手串欣赏台北故宮珍藏的清宮伽楠手串欣赏年代:同治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台北故宮珍藏清宮珍品寶物無數,但伽楠(祺楠)手串僅有29串,朝珠則只有一串,可見其珍稀程度。其中兩串為老佛爺慈禧生前用物,現節選部份藏品大家觀賞。Tel:028-87426106 Add:四川 成都...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清代伽楠》,希望能帮助到你。

台北故宫珍藏的清宫伽楠手串欣赏
清代伽楠 第一篇

台北故宮珍藏的清宮伽楠手串欣赏

年代:同治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台北故宮珍藏清宮珍品寶物無數,但伽楠(祺楠)手串僅有29串,朝珠則只有一串,可見其珍稀程度。其中兩串為老佛爺慈禧生前用物,現節選部份藏品大家觀賞。

Tel:028-87426106 Add:四川.成都.武侯区万寿桥路66 号

Tel:0851-4106550 Add:贵州.贵阳.观山湖区云潭南路碧海红湖小区一层

1.伽楠手串,伽楠木珠十八粒,中間串有伽楠木佛頭二、佛頭塔一,下垂黃縧,繫有一伽楠木背雲,二墜角及四組米珠;佛頭嵌有金質壽字,佛頭塔嵌金蝙蝠,背雲、墜角做蝙蝠抱團壽造形,象徵「福壽」之意。附錫圓盒一只,蓋頂鏨刻雲龍紋,盒有內蓋;外底有橢圓形戳記「?合」。手串原為念佛時計算誦讀次數的工具,後來演變成飾物或珍玩;清代婦女常將手串掛在胸前衣襟的紐釦上做為裝飾。通常手串由十八粒珠貫串成,又稱十八子,但也有不及或不止此數者。 Tel:028-87426106 Add:四川.成都.武侯区万寿桥路66 号

Tel:0851-4106550 Add:贵州.贵阳.观山湖区云潭南路碧海红湖小区一层

2.伽楠手串,伽楠木珠十八粒,中間串有伽楠木佛頭二、佛頭塔一,下垂黃縧,繫有一伽楠木背雲、二墜角與四組米珠;佛頭嵌有金質壽字,佛頭塔嵌金蝙蝠,背雲、墜角做蝙蝠抱團壽造形,象徵「福壽」之意。附錫圓盒一只,盒蓋頂貼黃紙書:「正土茄南香十八子」,外底有方形戳記「鉅昌」。

Tel:028-87426106 Add:四川.成都.武侯区万寿桥路66 号

Tel:0851-4106550 Add:贵州.贵阳.观山湖区云潭南路碧海红湖小区一层

3.伽楠手串,伽楠木珠十八粒,中間串有伽楠木佛頭二、佛頭塔一,下垂黃縧,繫有一伽楠木背雲,二墜角及四組米珠;佛頭嵌有金質壽字,佛頭塔嵌金蝙蝠,背雲、墜角做蝙蝠抱團壽造形,象徵「福壽」之意。附錫圓盒一只,蓋頂中央鏨刻朵花,周圍圍繞五隻蝙蝠,盒有內蓋及鏤空花紋錫墊;外蓋內及外底有戳記「潮陽 顏怡和 住廣東省老城」。手串原為念佛時計算誦讀次數的工具,後來演變成飾物或珍玩;清代婦女常將手串掛在胸前衣襟的紐釦上做為裝飾;此件手串的佛頭處繫有一繩圈,可能用以套掛在鈕扣上,此時背雲位在手串圍住的空間Tel:028-87426106 Add:四川.成都.武侯区万寿桥路66 号

Tel:0851-4106550 Add:贵州.贵阳.观山湖区云潭南路碧海红湖小区一层

【清代伽楠】

內,墜角正好位於手串下方,成為另一種造形。

【清代伽楠】

4.伽南香木手串,以絲繩貫串伽南香木珠十八顆與粉紅色碧璽佛頭二顆而成。碧璽質佛頭塔下以絲繩繫翠綠色荷花紋玉飾件,並帶碧璽墜角。

Tel:028-87426106 Add:四川.成都.武侯区万寿桥路66 号

Tel:0851-4106550 Add:贵州.贵阳.观山湖区云潭南路碧海红湖小区一层

皇帝的手串儿
清代伽楠 第二篇

皇帝的手串儿

清 双桃红碧玺、翡翠十八子

碧玺取材颜色极品,乃碧玺中最尊贵之双桃红,粉艳浓郁。翡翠隔珠、佛头,配有盘长纹翡翠牌及坠角,大粒珍珠及珊瑚、珍珠米珠为饰。此串取材精美,通身色泽浓艳,璀璨夺目。明艳动人,琢磨油润,配色富丽不失典雅,造型细腻而无损大气,乃万中挑一之珍品。

清朝皇帝穿龙袍或吉服袍时,腰间系佩“吉服带”。皇帝的吉服带有多种制作工艺及装饰手法,一般为明黄色,上有嵌珠宝的金带板装饰。带端设带扣,左右有二环,用以佩带帉(折叠起来的绸条)、囊(荷包)、燧(火镰)、觽(音:觽,解结的锥子)、鞘刀等物,后来还有带表及搬指的。佩带囊和帉,清代马上得天下,荷包用以储食物,途中可充饥;帉可以代

替马络带,马络带万一断了,就以帉续之。帉起初都用布带,后来用于礼服,便改用丝绸制作了。

清 海蓝宝十八子手串

蓝宝石晶莹明亮,工艺细致,琢制精心。“佛头”、“佛塔”由红色碧玺珠制成,下端有白色米珠结,一浅黄色绦带穿蓝宝石背云,绦带下端以黄色碧玺为两坠角。是款手串材质极为珍贵,晶莹透彻,明洁无瑕,浓艳华美,令人惊叹。

清 黄碧玺十八子手串

【清代伽楠】

此款手串由十八颗黄色碧玺珠组成,碧玺硕大,颗颗饱满,打磨光洁,色泽温润古朴,颇为难得,间以红色珊瑚珠相隔。“佛头”以红色珊瑚珠制成,佛头下饰有双坠,坠角以蓝色碧玺制成,静雅艳丽,古朴中显华贵。手串以十八颗意同一百零八颗数珠的功能,是便于携带,寓大于小的手串型念珠。其既可以握在手中,也可以挂于衣襟的钮扣上,为诵经念咒时计数之用,持不同材料的数珠诵经,所获功德径相不同。长600px。

清乾隆 伽南香金粟寿字十八

系用伽南香打磨成珠,通体雕刻一“寿”字,后镶以金粟,其工作量比普通伽南串珠多数倍。迦南香之古朴与金粟之辉煌交相辉映,华美而不失质朴。珊瑚结珠、佛头、佛塔。佛头内中空,透雕云纹,刀法圆润,线条浑厚,富有立体感。佛塔葫芦状,颈部云纹上线刻“寿”字,坠饰晶莹,起地透雕龙作“S”状,饰以云纹,动感十足,中部刻“寿”字。佛塔顶部、玉佩顶部及底部、坠角顶部均缀以束状珍珠,每束十粒左右。此手串应为皇室成员祝寿时所赠礼物,雕琢一丝不苟,独具匠心,其精美的材料和高超的工艺体现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清乾隆 伽楠香大吉牌

质感温润,富有光泽,为上等伽楠香而制。形状扁平,刻枝叶茂密,缨蔓勾连,质感强烈,呼之欲出。枝叶掩映处结有两只葫芦,造型拙朴,刻“大”、“吉”二字,甚为可爱。牌的边缘为自然交错而出,打磨光滑。牌的顶部及底部缀有缨络装饰。是件刀工娴熟,线条富有弹性,构图设计和画面层次都独具匠心,典雅大方,高贵而不失质朴。

清朝官服
清代伽楠 第三篇

清朝的官服全为石青色“补服”。其长度比内衬袍子短半尺,袖子也略短,正好使内衬马蹄袖翻在外面,并且一律对襟无领,是专门罩在朝袍或吉服外面穿用的。之所以叫“补服”,皆因它在这种袍服上缀有补子。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它的等级区别也正在于此 。

皇帝、太子(注解:储君的意思)、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用得是圆补 ,从公爵往下乃至各级文武大臣用得则是方补。皇帝、太子、亲王、郡王为四团补子 ,分别置于两肩头和前后胸 。贝勒 、贝子为两团补子,置于前后胸前 。 皇帝和太子补服上的补子不是缀上的,而是直接绣上的 ,并且有很大区别 。其区别在于皇帝的补服叫“衮服”,太子的补服叫“龙褂”,而亲王以下才叫“补服”。这是定制,绝对不能错!

皇帝的“衮服”同太子及王公大臣一样同为石青色(注解:即黑色泛红),补子上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左右两肩在龙头之上绣有左红日右明月 ,取肩担日月之意 。前后两胸及两肩在蟠龙周围绣彩色万寿篆文 ,并间以五色祥云 ,意思是万寿无疆 ,永世吉祥。

太子的“龙褂”同皇帝的“衮服”一样,在前后胸及两肩上绣有四团金色正面五爪蟠龙 ,并间以五色祥云 。在龙头上方绣有 一头部朝下张开双翅的红色蝙蝠 ,以取天降洪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而上面就没有日、月和万寿篆文了;因为太子是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肩担日月执掌江山社稷 ,和万寿无疆太平永年 。太子虽是储君,但不是正式的皇帝 ,所以就不能有这些装饰 ,这也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亲王 、郡王的补服是不能像皇帝和太子那样,在“衮服”和“龙褂”上直接绣补子的 ,必须是同文武大臣一样 ,把绣得的补子缀在上面 。亲王的补子虽然同样是前后胸及两肩头共有四团补子 ,但上面每团补子只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一条,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一概没有 。

郡王的补服也是在前后胸和两肩头上缀有四团补子,但每团补子上绣的是一条金色侧面五爪行龙 ,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更是一概没有。

镇国公 、辅国公,以及固伦额附 、和硕额附(注:皇帝的女婿)和各级公侯伯爵 ,全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图案是四爪正蟒 ,而子爵同武官一品相同 ,补子上绣麒麟 。男爵同武官二品相同,补子上绣雄狮 。 文武百官从一品至九品,乃至不入流的小官儿 ,统统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其图案则分为“文飞禽武走兽”加以区分。比如:文官一品补子上绣仙鹤 、武官一品补子上绣麒麟 、【清代伽楠】

文官二品补子上绣锦鸡 、武官二品补子上绣雄狮 、文官三品补子上绣孔雀 、武官三品补子上绣斑豹 、文官四品补子上绣云雁 、武官四品补子上绣猛虎、文官五品补子上绣白鷳 、武官五品补子上绣黑熊 、文官六品补子上绣鹭鸶 、武官六品补子上绣飞彪 、文官七品补子上绣鸂鶒 、武官七、八品补子上绣犀牛 、文官八品补子上绣鹌鹑、武官九品补子上绣海马 、文官九品补子上绣练雀 、不入流补子上绣黄鹂 。

特别值得提出例外得是 ,有几种文官的补子上绣走兽 ;那就是文官正一品都御史、正三品副都御史 、正三品按察院史 、正五品监察御史 ,他们的补子上全绣獬豸 。

在清朝还有一个定制,那就是上至皇帝下至从五品的官员 ,在穿补服时一律佩戴“朝珠”。珠数为一百零八颗,这其中有四颗大正珠 ;朝珠打结处系碧玺或珊瑚 、水晶等制成的佩饰垂于后背 。而朝珠的材质也是随着等级的不同而有

所区别 ,特别是王公贝勒 、一二品大员 ,他们所佩朝珠的材质主要有: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等 ?? 而其他的官员则只能用练玉、檀香木或桃核的了。

另外,朝珠的前胸部分还有几串小念珠。一般男的是左三右二,女的是左二右三(注解:这里所说的女人,指的是那些受过皇帝诰封的公主格格或者夫人福晋。),从五品以下的官员则不能佩戴朝珠。

补服佩朝珠这为官服,但是穿官服时里面必须要佩礼服,特别是在朝廷有重大庆典之时。而所谓礼服就是旗式夹袍 ;上绣五彩云龙呈蟒翻身龙探爪之势 ,下绣海水江涯 。并在五彩云龙之间 ,海水之上遍绣“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暗八宝,极为华丽 ,这又被称之为“蟒袍” 、 “花袍”。与之相匹配的是补服外面要戴绣有云龙图案的“云肩”,而那些有军功的还要在外面穿上皇帝赏赐下来的“黄马褂”。

与之相配的 ,则是头上戴的“顶戴花翎”官帽 ,这官帽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两种,一为“暖帽”、一为“凉帽”。

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制成的硬胎翻边圆形帽子 。 到了冬天,则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还有一种叫“凉帽”,又叫“苇莲”;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帽子 ,形状与斗笠非常相似,它是用纱做里子 ,外面糊罗 ,再用锦练做边 ,是夏天戴的官帽 。

两种官帽的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 ,这称之为“顶” 。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 ,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 ,这称之为“戴”。再有就是花翎 ,花翎分三种 ;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 、三为单眼花翎 ,花翎一般都是根据功劳 ,由皇帝赏赐下来的 ,否则是不许佩带的 。而的眼数不同 ,则是根据功勋的卓著程度而加以区分 ,最大的就是三眼花翎。 佩戴三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功勋卓著的亲王和郡王 ;佩戴双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有功的贝勒 、贝子 ,以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百官 。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 ,和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平常所佩戴的。这所谓的花翎 ,其实就是孔雀尾部的翎毛 ,其佩戴方法是将花翎配上马尾儿 ,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

一般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佩戴蓝翎 ,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 ,只戴马尾儿 。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清代伽楠】

清朝有着极其严格的等极关念 ,太子 、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亲王长子、郡王世子 、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我们常说的“亮红顶儿”;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 ,即“镍红顶”。正三品、从三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即“亮蓝顶儿”;正四品 、从四品所戴的顶珠为青金石 ,即“镍蓝顶儿”;正五品所戴为水晶 ,即“亮白顶儿”;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 ,即“白瓷顶儿”;从六品、正七品 、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 ,即“金顶儿”。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所有官员与其服饰相配的 ,脚下一律是厚底或簿底朝方靴 。 除此以外清代官员一年到头的服装是根据季节的不同,所穿的服装质地也不同。主要是五种:皮、棉 、夹 、单 、纱 。

皮有大毛和小毛之分,大毛为金银浅羊 、灰狐 、白狐 、玄狐一类 ;小毛为珍珠毛 、银鼠 、灰鼠一类 。一般貂皮袍褂 ,非一二品大员以上者是不

能使用的 。棉即是棉袍服 ,夹即是夹袍服,纱是纱补服(注解:夏天专用,平常不许),但褂子必须是绸子的 。

</B>我们再聊聊有关朝珠的说法。我国古代王公贵族佩玉,清代帝、后、官员则以朝珠为礼服中特有的饰物。按《大清会典》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但礼仪完毕即不准佩戴.,庶民百姓不得挂朝珠,违犯要坐牢。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清朝规定朝珠每串为108颗珠,珠的色泽大小必须匀净。这与佛门敲响108下佛钟,象征佛家“醒百八烦恼”有同样的意义。朝珠与佛珠不同的是增加了许多装饰附件。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丽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1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作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背云”。在佛头塔的两侧附有3串小珠,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有各用银丝珐琅裹着的宝石小坠角,统称为“纪念”,传说是象征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共30天。三串纪念,其一边为两串,另一边为一串,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者为男珠,两串在右者为女珠。

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皇帝、皇太后、皇后为明黄色绦,皇子金黄色,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朝珠多以东珠、珊瑚、象牙、密蜡、琥珀、翡翠、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按照典制,东珠朝珠,只许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挂。所谓东珠,实际为产于黑龙江诸支流域的野生东江珠,其珠圆润,极为稀罕,为至尊至贵的象征。皇后着朝服时,通常佩挂三盘朝珠,即一盘东珠,两盘珊瑚,佩挂时一盘东珠挂在正中,两盘珊瑚从左右肩过挂一备用,交叉于胸前。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少。

朝珠与官服中的顶戴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使用。

清朝补子品级与名称如下:

补子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文官 仙鹤 锦雉孔雀 云雁 白鷴 鹭鸶 鸂鶒 鹌鹑 练雀

武官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马

附: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黄铜的。当时只规定了颜色,没规定材料,材料是官员们自己弄上去的。

品级 颜色 参考物

一品 亮红 红宝石 二品 涅红 红珊瑚 三品 亮蓝 蓝宝石 四品 涅蓝 青金石 五品 亮白 水晶 六品 涅白 砗磲 七品 亮黄 素金珠 八品 镂空黄(阴文)九品 镂空黄(阳文) 雕花金珠雕花金珠<收起

崖香之美 2014年6期
清代伽楠 第四篇

海南岛古称崖州,世人即把产于海南的沉香成为崖香。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广引北京蔡京少子蔡涤《铁围山丛谈》佳句,盛赞海南香:“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清代张嵩,在《崖州志?香类》中评价曰:“近日洋棋楠多出,香气甚烈,价未甚昂。外属人往往为所误。不知洋香气虽烈逾几倍,冬则气渐消。崖香气味纯和,历百年而不变。以其得道之正云。”

国产沉香主要有四个产区,产于海南岛的香谓之崖香,产于广东、广西的香泛称莞香、广香,产于香港的香概称港香,产于云南的香简称云香。因崖香代表了冠绝天下的瑞香品质,所以,也被世人尊称为国香。

崖香之美,古来共谈。《尚书?君陈》中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为馨。”期逢盛世,唯有盛德。唯有盛德,才是真正芬芳的。康欣民富国昌,崖香呈芬献瑞,永世流芳。

清越自然之美

张嵩在《崖州志》中说:“海南多阳,一木五香。”南宋进士周去非《岭外代答》书中,这样描述海南沉香的清淑气象,“海南黎母山峒中,亦名土沉香,少大块,有如茧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叶者,皆佳。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沉。万安军在岛正东,钟朝阳之气,香尤蕴藉清远。如莲花、梅英之类,焚一铢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尽,气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海南自难得,省民以一牛于黎峒博香一担,归自差择,得沉水十不一二。顷时香价与白金等,故客不贩,而宦游者亦不能多买。中州但用广州舶上蕃香耳。唯登流眉者,可相颉颃。山谷《香方》率用海南沉香,盖识之耳。若千夫百年之枯株中,如石如杵,如拳如肘,如奇禽龟蛇,如云气人物,焚之一铢,香满半里,不在此类矣。”

周去非着重强调了几点:其一,海南香品质上乘者,产于黎母山一带。其二,海南沉香的形状,恰如黎峒里生长的植物果实和树叶。其三,海南香清丽淑雅的品质,得益于朝阳之气的蕴藉。其四,海南香绝妙的香气,犹如荷塘月色下流逸的一抹荷香,或者白雪拥枝间洒落的一缕梅韵。其五,彼时香客以一头牛方可易货一担沉香,能够沉水者得十分之一则为幸事。其六,中原一带基本无缘海南香,仅能享用柬埔寨一带的番香。其七,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名帖《婴香帖》,以崖香角沉组方,足见海南香珍稀,也印证了黄山谷的方家之鉴。 香界中人品味海南香的奇妙之处,正是周去非描述的花香味。隔火熏香时木炭已成灰烬,而香气不带焦味。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述海南香的生长特点:“海南五指之山,为文木渊薮,众香之大都。其地为离,诸植物皆离之木,故多文。又离香而坎臭,故诸木多香。香结于下,则枝叶枯于上,有科上槁之象。故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岛焉。自儋州至崖千里间,木多杂树,又多树上生树。??脂香液甘,易为白蚁所食。”

汉代杨孚《异物志》中最早记载了沉香的结香原理,与屈大均的描述几近吻合:“木蜜,名日香树,生千岁,根木甚大,先伐僵之,四五岁乃往看,岁月久,树材恶者腐败,惟中节坚直芬者独在耳。”

黎族香仔常年跋涉在奇峰耸峙之中,香树结香状态自然成竹在胸:“当七八月晴霁,遍山寻视,见大小木千百皆凋悴,其中必有香凝结,乘夜月扬辉探视之,则香透林而起,用草系记,取之。大率林木凋悴,以香气触之故耳。”明代顾芥《海槎余录》中所展示的采香即景,描摹了香仔踩着月辉,嗅香觅芬的清新画面。

而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中,则把黎族女子进山采香的打扮,剪辑得像是金庸笔下的女侠客:“海琼沉香,尽产黎峒,多虎狼毒虺异蛇。其俗皆女子采香,耳带金环,首缠锦帕,腰配利刀,什佰为群。遇窃香者,即擒杀焉。”

更奇妙的是,《琼山县志》记载的“采香取水晶”典故愈加令人惊叹:“海南取沉香束伽

楠旋风诸香,每数人合伙,裹半月乾炒,相与深入山中求之,或一二日即得之,或半月不得徒手归者,亦有命也。有香之处,即有蚁封,高二三尺,随挖之,则其下必有异香。大抵沉香为多,亦有深入蛮人境内。中州水晶皆为玩好,彼处五指山旁,蒲山皆是,望之如雪,而光采过之,人取以为假山,有高至丈余者,亦不足异也。”

清代雍正时期的《郝通志》日:“朱崖香洲,盖即琼南之黎山,并产名香,岂东莞所独擅耶。”海南全岛盛产沉香,所以也被人美其名曰“香岛”。

香岛奇峰叠翠,文木竞秀。崖香四名十二状,皆是沉香菁华。崖香至尊是奇楠。《崖州志》说:“沉香质坚,奇楠性软。奇楠有绿奇、紫奇、黑奇、黄奇、白奇,入口为辣,脂实,麻舌,嚼之粘牙,气冲百会。掐之痕生,释之痕合。捋之可圆,放之仍方,锯则细屑成团。奇楠看起来像木,实际呈膏状。木纹与糖丝互交错,膏液与油脂相缠绕,清丽与淑雅共绵长。蜜披氛而柔软,香如兰而灿然。”

崖香秀外慧中,卓尔不群。崖香不仅妙在膏液内足,更妙在香韵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崖香香气清雅、透澈、甘甜、纯正、远引、柔和、笃厚、鲜灵。

翰园流芳之美

唐宋时期熏香就已成为古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诸般雅事密不可分。宋代文人雅士视“插花、挂画、斗茶、品香”为修身养性的“四般雅事”。古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古代读书人的生活一瞬。

南宋进士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还为海南香起了很诗意的名字。如“蓬莱香。亦出海南。即沉水香结未成者,如小笠及大菌之状,有径一二尺者,极坚实,色状皆似沉香,惟入水则浮,刳去其背带木处,亦多沉水”。《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万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其实,蓬莱香也就是香农所说的包头顶盖。因形状酷似蓬莱仙山,范成大欣然记述为蓬莱香。

“鹧鸪斑香。亦得之于海南沉水、蓬莱及绝好栈香中。槎牙轻松,色褐黑而有白斑,点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因沉香外观白木与油脂之间,黑白相间,斑点交错,形似鹧鸪鸟,范成大文思喷涌,始得其名。此款香在皮油(古人称青桂)、鸟巢香、雷击香、火灼香里尤为常见。香树折断处经年为雨水所渍,油脂凝结成斑点,也谓鹧鸪斑香。安徽工艺美术大师曹篁生曾制作一方端砚佳作??眼。崖香大家张晓武慧眼识珠,取海南鹧鸪斑香与其搭配,置于书房。香与砚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恰如南宋朱羿《书事》诗句“洗砚谛观??眼,焚香仍拣鹧鸪斑”的意境之美。 “海南万里水沉树,江南九月木犀花。不知谁作造化手,幻出此等无品差。刘郎嗜好与众异,煮蜜成香出新意。短窗护日度春深,石鼎生云得烟细。梦回依约在秋山,马上清香扑霜霁。平生可笑范蔚宗,甲煎浅俗语未公。此香似有郢人质,能受匠石斤成风。不须百和费假合,成一种性无异同。能知二物本同气,鼻观已有香严通。聊将戏事作薄相,办此一笑供儿童。”宋人周紫芝《刘文卿烧木犀沉为作长句》诗,不仅陈述了以炼蜜保养海南沉的窍门,还向后人徐徐道来彼时取一抹沉香,清心涤滤,澹志忘情的秋山香事。

暖日斜阳的早春,间或落花飞雨的晚秋,以香会友,是宋人的一种绵绵温存。曾几的一首小诗正是这一风景的传真:“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熏。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

古时,海南孤悬海外。一片沉香,激发了无数才子佳人的诗情画意。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盈握之珍,讴百年之菁。如,杜牧“桂席坐瑶佩,琼炉烬水沉”。李商隐“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陆游“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杨万里“锯沉百叠糁琼英,一日三熏更九蒸”。

借海南沉香绘物抒意的诗文古今万千,而推介海南沉香的首席美文,首推苏东坡的《沉香山子赋》。该赋是苏轼为其弟苏辙60岁生日而作,是年苏轼63岁,因“乌台诗案”牵连,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苏辙被贬广东雷州。兄弟二人云海遥望,不复生聚。全赋内文235字,堪称香学绝响。文中苏学士以“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作为转折用语,撩起天香琼脂的些许面纱。作者浓笔艳抹,直抒胸臆:“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把海南香如今似玉的品质,鹤骨龙箭的韵致斐然成章。东坡如临海听涛,意兴盎然,对海南香推崇有加:“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联想与比拟,瞻已登峰造极。如梨花带雨之枝,清新烂漫。既透入香氖,又秀出香气,非子瞻莫属。

有仰苏轼赋文长空如洗的意境渺远,后世书家多有翰墨。如清代刘墉、何绍基所书《沉香山子赋》书法长卷,为清代书家的经典之作。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多才多艺,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宋徽宗《听琴图》,是一幅穿越千年历史时空的“品香图”。画面琴桌一侧的香几造型空灵,挺拔稳定,髯黑漆工艺制作。沉香焚燃升起的烟为白色,通过黑色的香儿,更能衬托袅袅细烟的玄妙。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秋雨夜眠》诗,把唐代香文化引向日常生活的美好一瞬:“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品味高,不仅要熏被褥,衣服、手巾也要熏香。由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可见一斑:“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 《红楼梦》浓缩了清代贵族生活的显达,小说中随处可见对沉香的使用。如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一节:“太监跪启:赐物俱齐,请验按例行赏。乃呈上略节。元妃从头看了无话,即命照此而行。太监下来,一一发放。原来贾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杖各一根,伽楠念珠一串??”

明朝是文人参与文房用品设计最有成果的时代,明式家具、宣德炉横空出世。家具、宣炉继承宋瓷清新淡雅、简约空灵的审美取向,成为魅力无穷的经典款式。明式家具以黄花梨制作的式样繁多的香几,成为香室、书房、佛堂等焚香场所的首选香具。巧合的是,黄花梨和沉香皆为海南岛珍稀物产,香文化又使它们走在一起。海黄和崖香之美,缘于孕自雨林,成自海天,其色也璀璨,其香也清冽,其味也回甘,香道中人孰不为之会心?

明代养生家高濂总结文人超然物外的品香境界,《遵生八笺》中妙语连珠:“香之为用,其利最博。幽闲者,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恬雅者,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温润者,晴窗揭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佳丽者,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蕴藉者,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昧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高尚者,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 士因天香而心阔,香以俊彦则清廓。崖香有语,当为知己者悦。

杏林橘井之美

杏林生彩色,橘井留芳名。司马迁《史记?礼书》中说:“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芷所以养鼻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注解沉香药效:“风水毒肿,去恶气,诸疮肿,宜人膏中。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补脾胃,益气和神。”按现代医学药理分析,实际是指肺癌、肝癌、肿瘤、肿瘤、气血不通等症状。据多年行医的老中医讲,沉水香,尤其是奇楠,虽不能彻底根除癌细胞,但确实能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减缓病痛恶化。日本名药“速效救心丸”就添加了上等沉水香和微量奇楠香,被心脏病患者视为救命药。

经故宫博物馆和卫生部专家整理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以沉水香、奇楠配伍的医方俯拾即是。如治脾胃病医方里的“和肝醒脾化湿丸?‘开胃利膈丸”。治肝病医方里的“开解六郁膏”。各类效验医方里的“牛黄健步丹”“平安丹”“再造丸?十香反魂丹?‘苏合香丸?‘神效活络丹”。治遗精病医方里的“沉香磁石丸”等等。其中,“十香返魂丹”药方

于光绪十二年五月,由宫中御医抄呈。当时西太后患有面神经痉挛痼疾,极其烦躁。此丹芳香开窍,益智化痰,辟秽醒脑,确有殊效,慈禧大加赞赏。另一剂“苏合香丸”,药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清官医案载,此方曾治愈慈禧面瘫、闭经隐疾。因其药效辛香走窜之性,宜利气道经络,有益于治疗气滞血瘀。

清代作家李调元游学粤东期间,了解到琼粤两地山民皆以沉香入酒,理气通窍之效令他记忆深刻。他在《南越笔记》中写道:“花木多禀阳明之德,色多大红,气多香,红以补血,香以和中,故无不可以为酒者。仙茅之春红,桂之月月黄,荔枝之烧春,皆酒中之贤圣也。以诸鲜花投其中,封缸两月,加沉香四两,以发群芳之气,名百花酒。一名百末酒。”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中以阴阳关系评说奇楠药理:“而奇楠一香,原属同类,因树分牝牡,则阴阳形质,臭味情性,各各差别,其成沉之本,为牝,为阴,故味苦浓,性通利,臭含藏,燃之臭转胜,阴体而阳用,藏精而起亟也。成南之本,为牡,为阳,故味辛辣,臭显发,性禁止,系之闭二便,阳体而阴用,卫外而为固也。” 明代陈继儒喜藏书,他对友人说:“余每欲藏万卷异书,袭以异锦,熏以异香。”以沉香熏书,既可以防蛀虫,又可品味沉香的氤氲。明代周嘉胄引述《琐碎录》日:“枢密王博文,每于正旦四更,烧丁香以辟瘟气。”海南黎族村寨一直有焚烧沉香驱除瘟疫的传统,每当有疫情发生,黎族峒长都会召集全村老少在村头路口焚烧沉香。村民们围着火堆烘烤全身,毫无畏惧之色。事实也证明,黎族聚居地区很少发生瘟疫。依现代科学分析,沉香确实有抑制病菌的功效。

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戴好富博士研究,海南沉水香和奇楠中均检测出沉香的特征性成分――沉香螺旋醇,棋楠中尚有大量成分未得到鉴定,这些成分与沉香螺旋醇的保留时间很接近,极有可能为倍半萜类致香成分,或许正是这些成分的存在,使得奇楠的香味相对于普通的沉香更为丰富,以奇楠入药,其药理作用无异于会更加明显。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沉香挥发油及其中的一些倍半萜成分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其研究结果说明沉香的香气成分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部分倍半萜类成分还具有消化系统活性,如苍术醇是沉香螺旋醇的差向异构体,具有抗胃溃疡作用;圆柚酮具有抗胃溃疡等多种活性。因此,沉香所具有的中枢抑制性镇静催眠作用和健胃作用与上述活性倍半萜成分的仔在密切相关。总之,沉香油脂中的生理活性多与神经系统有关。

梵音佛歌之美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尽管信仰不同,但在教义中却有一个共同的信物,这就是沉香。

皈依教廷的信徒都知道,在(《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九章三十九节提到:“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他们就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在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是从来没有葬过人的。只因为犹太的预备日,又因那坟墓近,他们就把耶稣安放在那里。”沉香是耶稣降世前,三位先知带来世间的三件宝物之一(沉香、没药、乳香)。 佛说:香为佛使。佛界所指“香为信心之使”,意为香气能通达人之信心,为佛所使。沉香在佛家的日常践履占有崇高的地位,佛寺称为“香刹?香界”。佛殿称为“香室”“香殿”。僧众所穿袈裟是香熏之衣,名为“香衣”。沐浴灌洗之水,是沉香与诸香和合为一的净水,又叫“香水”“香汤”。供佛、礼佛用的香品,以沉香为主要香料精制而成,称为“香烛”“香火”。供奉香火的桌几,用沉香木作首选材质,故日“香案?‘香几”。

佛教的最高境界为“香国”,形容佛国香气为众生修持的结果。佛经《维摩诘经?香积佛品》记述:“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在这里,佛国叫“众香国”,

佛号叫“香积”,天子叫“香严”,住的楼阁以沉香木制作,行走的地方是“香地”,吃的饭是“香饭”,连毛孔里散发出的都是隐隐香气。他们真是十足的香人,凡世众生,岂不艳羡! 菩萨的行法不过六度,六度又不过三学。三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佛教认为沉香是通“三界”的圣洁灵物。佛学把世间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是“贪求”,色是“物质”,无色即是“精神”。脱离贪婪的欲望,物质的享受,精神的桎梏,以求达到无和空的境界。因为香为信心之使,众生为了修持到香国香积菩萨的美德,在礼佛修行的心路上,沉香是“通达”的灵慧圣物。

佛家讲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虑根。概称法门身心品六根。佛经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尘。六尘与六根相应,而生纷杂奢念,引发种种烦恼,因此,又叫六尘。圆觉经说:“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六根是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六根与六尘有因缘,鼻根感知香烟。《法华经》云:“香、抹香、涂香、烧香等,为十种供养。”

1987年5月5日,全世界仅存的佛教圣物佛祖合利及唐皇供奉珍宝在法门寺重见天日,举世震惊。在法门寺地宫,唐代皇帝供奉的沉香、丁香、乳香、檀香为佛祖建造的金银弥山及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神妙离奇。在地宫隧道后部一通《监送真身使随身供着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详细记载了唐皇诸相供奉法门寺佛祖真身合利的供养珍宝的名称、数目、质地及供奉着的姓名。石碑载录、相次供养“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檀香山二枚(重五斤二两),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两),沉香山二枚(重五斤二两)”。并供养大量金银香具,材质上乘,做工精细。

在佛祖舍利曼茶罗外四供养沉香,蕴含以烧香净化世界,远离诸烦恼之意,以香花随流世间,以涂香去除众生苦厄。汉唐熏香文化迷失千年之后再向世人一展风姿,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742年至753年,鉴真法师应日本天皇朝廷和佛教界邀请,东渡日本传法。天宝七年(748),鉴真所乘海船因台风漂到海南振州(今三亚市),在此留住一年。其随行弟子思托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自振州到崖州界(今海口市),但见“香树聚生成林,风至香闻五里之外”。鉴真东渡就携带沉香、甲香、栈香等香料六百余斤。据传,现藏日本正仓院东大寺的“天下第一香兰奢待”,即是鉴真带去的一块黄熟香。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悟性论》就有关于沉香的妙喻;“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腐朽若尽,香从树出。”

佛经说:沉香是天上诸天之香。世界本来是空的,并没有香。在佛家心中,永远有香。 “清月依微香露轻,曲房小院多逢迎。春丛定见饶栖鸟,饮罢莫持红烛行。”李商隐的《偶题二首》诗,还告诉我们品香要心静如水。心中有香,才能感受香语,香会与你对话儿。在清净的心境里,生命的妙音与香一起氤氲升华。

古代沉香采集
清代伽楠 第五篇

沉香的形成须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非常有限。采香的过程,异常艰辛。唐代刘禹锡在《浪淘沙》中描绘了淘金的辛苦:“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其实采香过程之艰辛比淘金有过之而无木及。采香,不仅要深入林莽, 还要调动灵性。采香,就是和灵气对接,就是和灵性的融会,就是和灵魂的碰撞。沉香往往在人迹罕见、危险遍布的深山老林中,多方寻觅,才能偶然一见其芳踪,唯有福德缘分具足者方有缘遇之,沉香本 身就是稀有、珍稀的代名词。

古人生活在物质相对贫乏、科技很不发达的时代。在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没有可靠的通汛设施,装备和衣食都难以有效保障的情况卜,古人采香情形如何?他们积累了哪些经验,流传下来哪些遗香子孙的智慧呢?

《崖州志》援引前人的著述说:

凡采香必于深山丛翳之中,群数十人以往,或一二曰即得,或半月徒手而归,盖有神焉。当夫高秋晴爽,视山木大小皆凋瘁,中必有香。乘月探寻,有香气透林而起,以草记之,其地亦即有蚁封高二三尺。随挖之,必得油速、伽楠之类,而沉香为多。其木节久蛰土中, 滋液下流,既结则香面悉在下,其背带木性者乃出土,故往往得之。古时,采香者瞄准倒伏于泥泽、老朽枯蚀几十、数百年的沉香树1本,就口]获得上好沉香,便是此理。古人云,古山独木有奇楠。这是什么意思呢?缘于沉香奇楠的气场强大,真菌多,则吸引养分之力相对强大,其余植物只好退避三舍,所以说,上好的沉香树,往往傲然独立。

明代仕人顾芥,曾在海南儋州任职,他著有一部趣味盎然的地理书《海槎余录》,谈到了沉香的采集和识香的路径及经验:

花梨木、鸡翅木、土苏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识路径,不能寻取,黎众亦不相容耳。又 沉香虽然是四季都可以采集,但由于沉香树枝叶经冬不凋,也不 ,怎么脱落,以冬天采集为最佳。

明代杰出旅行家徐霞客《粤西游记》,是他游览右江一带的记叙。

粤西,也即广西。广东、广西旧时合称两粤。所以徐霞客的粤西游记实为广西游记,他逗留广西的时间自仲春到秋末。【清代伽楠】

徐霞客先在广西东部,然后游览考察中南部,最后则往广西西部游历,其间他记述了一段采香奇遇:

初五日雨彻夜达旦,晨餐乃行。十里,江南岸石崖飞突,北岸有水自北来注,曰右江口。或曰幼江。又五里,上磨盘滩、白滩埠,两岸山始峻而削??其西坳亦有瀑如练,而对岸江滨有圆石如盒,为果盒塘??又西五里,为’沉香崖。崖端高迥处叠纹忽裂,中吐两枝,一曲一直,望之木形黝色,名曰沉香,不知是木是石也。

其上有大树一株,正当崖顶。更有上崖一重内峙,有庵嵌其间,望之层岚耸翠,下挈遥江,真异境也。土人言:“在县令欲取沉香,以巨索悬崖端大树垂人下取,忽雷雨大作,迷不可见。令惧而止。"亦漫语也。过崖,转而南,泊于罗埠头之东岸。是曰止行二十五里,滩高水涨,淋雨不止也。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很妙的是,地名就叫做沉香崖!此处实实在在生长沉香。显然,他看到了沉香树,而且,记述它的特征,正是“木形黝色,名曰沉香,不知是木是石”,这和采香人的描述完全吻合。可能这就是极不易得的千年老沉香!盖以黑油漫下浸湿,与石、土相混生,故令其感到不知是木是石。而且,其上的大树一株,正当崖顶,长势独立,旁若无人,这也和沉香生长特性相符合。此地可能就是沉香极多的好香福地!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灵异之境的感叹。 关于采香,他也记述当地土人的描述,颇觉惊险。县令差人采集沉香,以粗大牢实的绳索紧紧系在悬崖的大树上,另一端系在山民的腰间,缓缓放下,眼看就要到达沉香树边,然

而不幸得很,忽然间,雷声大作,暴雨倾盆,把那层岚耸翠的山崖击打得迷蒙一片!视线、 行动都备受阻碍。大家都很害怕,这次行动只好作罢!很遗憾,似乎触手可及的沉香也没有采到!

我国黎苗人民世居海南,他们依山托命深谙山性。本地近水楼台,山民对于采香又如何看待呢?山上的山民,譬如黎苗人家,靠山吃山,当然也采香,历代文献多有记载。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民无用物,珍怪是殖。播厥薰木,腐余是穑。’’说的是当时海南居民以沉香交易换取生活所需,以及当地居民砍木采香的情景:将香木砍倒,数年腐朽后,所剩不烂的芯材就是沉香了。

清初曾官至监察御史的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提到:沉水香,孕结古树腹中,生深山之内,或隐或现其灵异不可测,似不欲为人知者。识香者名为香仔,数十为群,构巢于山谷间,相率祈祷山神,分行采购,犯虎豹,触蛇虺,殆所不免。及获香树,其在根在干在枝,外不能见,香仔以斧敲其根而听之,即知其结于何处,破树而取焉。其诀不可得而传,又若天生此种,不使香之终于埋没也。然树必百年而始结,又百年而始成,虽天地不爱其宝,而取之无尽,亦生之易穷。香之难得有由然也。诗曰:“百岁深岩老树根,敲根谛听水沉存。" 清代画家绘制的《琼州海黎图》,其题跋文字写道:沉香多孕结古树腹中,其灵异不轻认识,采者数十为群,先构巢于山谷间,相率祈祷山神,始分行采觅,虽犯虎豹,触蛇虫,弗顾也。香类有飞沉各种不同,其质坚而色漆,文润而香永者,俗呼为牛角沉,尤为难得。 这段文字前部分与《琼黎风俗图》题跋文字相同’但其后面提出海南最好的沉香牛角沉,据其对质地、色泽的描述’可能是奇楠,而非一般沉香。

清代还有一个画家画有((琼黎一览图)),里面也有一大段采香的文字:

沉水香,孕结古树腹中,生深山之内??且黎之智者,每畏其累而不前,其愚者又误取以供爨,及至香气芬馥,已成焦木矣。香之难有由然也。

这段文字最后几句很关键,提供了采香的珍贵历史信息。这是说,当地山民中那些聪明人,又觉得此事太费事费神,太劳碌,懒得去采;那些愚昧的山民呢,却把沉香误取来当成柴火生火煮饭,及至闻到浓烈的香氛扑鼻而来,沉香木已被烧成火炭了!各种原因造成了沉香的稀有和昂贵。

沉香的贵重与沉香稀有、采香的艰辛有关。当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交通通讯设备远较古人发达,但要采到品格高贵的天然野生沉香,也仍然不得不深人高山穷谷,穿行茫茫林海,冒雾霭,犯毒虫,艰辛备至,实难为未亲历其境者体会到。

广东历来就有采香的传统,流风所及,造就了不少采香世家0 1日时广东南部乡下,山高林密,交通条件险恶,虎狼出没,医药有限,人若得病,无法及时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沉香用于疗疾救民,

其优越性就凸显出来,渐次形成采集沉香的传统。即使到了今天,当地人仍有用沉香防病治病的习惯。前些年SARS流行期间,当地人借助熏烧沉香,起到良好的杀菌作用。近二三十年中,据说采香业者共有两三干人,他们主要来自广东中山沙朗、茂名电白之观珠等乡镇,以及广西北流等区域。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有来自东莞采香者,其家世代以采香为业,描述了采香者的经历及其采香生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采香的大致状况及采香者的辛苦之一斑,也可以看到采香传统的承传及影子。

说到采香者,多不是临时加入,而是富于经验者,有的家族世代为采香之人。采香者不能单独行动,至少五六个人组成一个采香群体。人一太少无法支援,人太多则不利于分配。上山的时间一般很长,时间太长则精力难以支持,太短又难以搜寻好香。采香工具尤其

不可或缺,最基本的工具有用于挖掘的鹤嘴锄,以及刀子、锯子、钩子等。山上生活的

必需品,也须备齐并携带青菜、大米、肉及干菜等等。如果遇到下雨天,采香人就只有躲避在石洞里面,有时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采香人前往海南采香,通常辗转于尖峰岭、霸王岭以及三亚南岛农场附近的山区。根据经验,尖峰岭的沉香为最佳,霸王岭次之,五指山再次之。尖峰岭好在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较大。正午光照强烈,而夜半又很阴凉,甚至接近寒冷。对于好香的结成,这是刺激和冷却的过程,翻来覆去,好香自然受惠不少,别的地区山林则无此佳处。

采香,首先在辨识。在晴好的天气里,沉香叶子好像变得柔软而有光,有经验的采香人在一定距离之外就能看出这种特质。如是树皮光滑的香树,那就还没有结香。如果有瘿瘤、坑洞等等,那就要十分注意,往往有香。

埋在地下的香,它的表皮、泥土会有点黝黑的颜色,这样的土堆上面,一般都不生长花草。黑土下就有好香,有的因为年深日久,香结已经长入地下的石头缝中,这样的香,需要小心翼翼地用钩子把它从石缝中钩出来,以保持完好性状。在从家中出发前,采香者要举行祭拜仪式,到大庙里面拜祖先,祭山神,祈平安,得好香。返回家乡时,如果采到好香,就要杀猪宰羊,到大庙中回拜。

晨光熹微中,大家早早地把工具拭擦干净,就离开住处出发到了山上分散开来,分头寻香,相互之间的联系’以模仿动物的鸣叫 声音来作为信号。在山中一般不喊名字,这也不完全是出于忌讳,而 是模仿动物的鸣叫,声音来得悠长,便于声波的传递。

通常直到太阳落山的薄暮时分才返回住地。如果大家都采到香,皆大欢喜。如果只有一两人采到,那也不能独得,而是属于众人的功劳,要大家共享。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采香行走山野林间,虽然看似浪漫,实则隐藏巨大的危险。山上往往有毒虫、水蛭、山蚂蟥,这是采香人莫大的困扰。而且,尤其是好香附近,往往多有毒虫、蛇豸、狡兽、蜈蚣等等。然而,古人说得 好:“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世上极为美妙瑰丽的风景,常常在于险恶而遥远的地方,同样,采香生涯亦然。好香,也同样“常在于险远"。这还不算,采香者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迷路。有的采香者,因为在山林中无法找到出山的路,最后不幸葬身于林莽。近几十年来,据说仅广东茂名一个乡镇,就有十几个采香入迷失于深山老林之中。

从现代采香者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古老采香传统的留存;而体味采香人采香之艰辛,爱香君子更应珍惜天赐人工,对沉香宝贵之、珍惜之,用感恩的心沐浴在沉香的氤氲芳芬中,用怡悦的心情剐温馨的道德普惠世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清代伽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伽楠香 博物馆伽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清代伽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清代伽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8336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