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

2016-12-22 12:18: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相见时难别亦难(共4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一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七律·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解读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轻诉千种风情。

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你可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里是谁与你浅吟低唱么?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了一种流行之后,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赏析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

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作者把亡妻和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都暗然失色,正因为他对亡妻怀有如此深厚的怀恋之情,才会对其他女子(以花从为喻)视而不见,即使看到了也非常淡漠厌倦,更不用说会有缠绵绻恋之念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物喻情,以典达意的手法,运用极其巧妙,含意丰富,是少有之佳作. 写到这个境界真的不容易。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二篇

相见时难别亦难,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与人久别,谁不思念,谁不盼相见,除非你已在对方心中无痕迹!这种牵挂,这种惦念,与性别没有关系,与彼此到底算什么关系,没关系;与还在不在对方心中,有关系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山东♀踏雪思雨(1263135035) 7:28:55 人生能有几回醉,端午世界走一回;是非对错缘孽乎,鱼水传说千年飞

人生之度:1.工作方面,能力不敌态度;2.事业方面,才华不敌韧度;3.知识方面,广博不敌深度;4.思想方面,敏锐不敌高度;

5.做人方面,精明不敌气度;6.做事方面,速度不敌精度;7.看人方面,外貌不敌风度;

8.写作方面,文采不敌角度;9.在方法方面,

创意不敌适度;10.爱情方面,真心不抵加速度!

一江春雨向东流,梦里牵挂水乡悠;几欲挥手自兹去,情非得已望秋舟

生活本来都不易,你我他,大家遇到的经历几乎都一样!越是让你为之放弃生命的,越不值得你这样做!人必自爱,而后人恒爱之!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珍爱生命!只要生命还在,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即使已经不是昨天,但是一样有个美好的明天,现实的今天!

1.处事须精明,待人要糊涂;2.有福而不骄,则无祸;有祸而不惧,自是福;3.大事看担当,逆境看襟怀,喜怒看涵养,行止看胆识;

4.有点忙是个福,免得无聊;受点诽谤也是福,免得骄傲;5.交友先淡后浓,先疏后亲;

6.清贫之交能长久,利益之交易两伤。7.该拥有时就拥有,别等老了悔白头

【相见时难别亦难】

1.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2.工作时不为钱分心,钱反而会来得更快。3.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真心和定力,所以,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4.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争吵,而是冷漠。

5.知识是力量,智慧更是生产力

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拼音及解释整理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三篇

【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xiānɡjiànshínánbiéyìnán

无 题 ·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shānɡyǐn

李 商 隐

xiānɡjiàn

shí

nán

bié

nán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dōnɡ

fēnɡ

bǎi

huā

cán

东 风 无 力 百 花 残chūn

cán

dào

fānɡ

jìn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là

chénɡ

huī

lèi

shǐ

ɡàn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xiǎo

jìnɡ

dàn

chóu

yún

bìn

ɡǎi

晓 镜 但 愁 云 鬓 改yè

yín

yìnɡ

jué

yuèɡuānɡhán

夜 吟 应 觉 月 光 寒 pénɡshān

duō

蓬 山 此 去 无 多 路qīnɡ

niǎo【相见时难别亦难】

yīn

qín

wéi

tàn

kān

青 鸟 殷 勤 为 探 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

, ,

⑴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东风无力百花残。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夜吟应觉月光寒。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山此去无多路,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青鸟殷勤为探看。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三、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创作年代:晚唐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 者: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四篇

【摘 要】本文对梅兰芳访美演出进行戏剧、文化交流上的反思、总结。文章从访美的目的、缘起、中美共同的文化心理期待、中美剧作共同的文化符号重叠、中美道德观念的相互映照、文化误读后的反思与重构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梅兰芳;访美;戏剧;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8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04-03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梅兰芳及其剧组成员远赴美国进行了戏剧和一系列文化活动,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成为两国戏剧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讨论中美戏剧文化时不忘大文化的制约性影响,联系大文化时落脚在中美戏剧交流的具体情形上”[1],本文拟以上述思路从戏剧、文化交流角度谈一谈对梅兰芳访美交流演出的反思。

一、访美的缘起与目的――多重目的,期待交流

梅兰芳访美的缘起,据曾长期与梅兰芳合作、担任梅兰芳剧作编剧与音乐设计等工作的齐如山在回忆文章中所言,是起于民国初年民国政府总统与美国公使芮恩施的谈话,美国公使主动邀请梅兰芳到美国进行交流演出。后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梅兰芳终于顺利成行。 成规模的美国人观看梅兰芳戏剧演出的记载来自1915年。1915年秋,外交部为美国人在华办学的俱乐部委员会举办京剧晚会,梅兰芳应北京政府外交部邀请,演出了他新编排的古装歌舞剧《嫦蛾奔月》,赢得了三百多位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后,梅兰芳访美事宜经各方人士的倡导,不但为国人所关注,美国人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期待。

梅兰芳剧组对中国戏能否得到美国人的欢迎是颇为自信的,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他们深信,中国戏可以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梅兰芳的艺术可以得到欧美人士的赞许。剧组通过与美国人及留美学生的交流也不断证实了他们的判断。中美双方都有相互交流的强烈愿望,这使得梅兰芳访美成为可能。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曾经“希望用东方哲学、道家思想来疗救西方的物质主义”[2],中美戏剧文化交流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美国剧评家布鲁克斯?阿特金逊评价梅兰芳的演出时说,梅兰芳扮演旦角,但表演不是模仿女子,而是在创造本质和意象――温顺、和谐、秀丽、高雅、栩栩如生的特征。美国剧评家斯达克?杨评论说,梅兰芳旨在发现和再创造妇女的动作、情感的节奏,极富优雅的意志的力量,魅力、活泼或温柔的某些本质上的特征,从这些方面来扮演一个人物,稳妥地富有女性的特征,以舞蹈的方式来再现,显得诗意盎然。“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3],从以上美国剧评家的评论可以看出,美国人对戏曲人物典型等东方的艺术形式有一定的领悟力,在深层次上,两种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由访美之际及以后美国人评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梅兰芳访美成行的文化上的深层原因。【相见时难别亦难】

二、文化心理期待――共有的女性心理与共通的家园情结

1929年12月29日,梅兰芳剧团的24人奔赴上海,从上海乘坐客轮前往美国。此后约半年时间里,梅兰芳剧团在美国至少演出八十场,倍受观众欢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据齐如山回忆,剧组到旧金山第二天,齐如山从旧金山妇女会了解到,许多旧金山妇女在梅兰芳剧组到来前都要特制时新衣服去看戏,以至当地的裁缝变得特别忙――这种情况从来少有,一时传为美谈。可见梅兰芳剧组受欢迎程度。演出成功背后,我们可以体察到中美两国文化心理特点的共同之处。

(一)女性心理:娇羞与使性――普遍文化心理的映照

梅兰芳访美期间,美国诸评论中对《汾河湾》中人物心理表现的评论很多,对作品中柳氏的心理表现更是赞赏有加。评论认为,作品中的薛仁贵因为一只鞋就疑心柳氏品行不正,柳氏却借这机会气他,实在痛快得很;后来说明情由,薛仁贵赔礼,柳氏再三不允,后来到相当时候,赶紧笑脸相迎,这最合一般妇人心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娇羞与使性作为一种女性文化心理在不同国度得到了文化认同。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名剧《天边外》。该剧中,安朱与罗伯特及露斯之间夹杂着亲情、爱情与友情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更多地显现了女性在情感纠葛与矛盾上的复杂心理――羞赧与使性,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

关注普遍的文化心理是中美两国戏剧共同的追求。当然,我们讲的这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是一种艺术化、戏剧化的呈现,戏剧的表达要彰显戏剧张力、张扬艺术个性,在这一点上,中美戏剧又是相通的。

(二)孤独与慰藉――寻求共同的精神家园

寻求共同精神家园是中美戏剧的共同追求。

在当时美国的评论中,对梅兰芳剧组剧作的评论占很大比重,如下列对《打渔杀家》《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的评论。对于《打渔杀家》,当时的评论颇见深度。评论认为,施恩的遭遇使他不能再忍而走上反抗之路,实在是痛快决断至极,但他的选择总使人感到有一种凄凉萧索的意味。至剧中吃茶一场,问至衣服的事,萧桂英只是那样一个小的姑娘,虽然自己心里很不愿意,也要博父母欢心,由此可见中国的女教。

由上述评论我们可以看出:一、美国观众与评论家开始理解了中国戏剧中官逼民反的语境;二、东西方的人都意识到了一种悲凉人生的语境――无论是桂英逃家时的反顾、问父,还是寂寞中对父亲的慰藉,都体现了一种深深的家园情结――渴望安详,祈求幸福。 再如《霸王别姬》中,虞姬先为丈夫消愁,忍着泪作蹁跹美妙的剑舞,后来自刎,为的是免去丈夫的内顾之忧,好去努力作战。他们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忠贞的教育。在冥冥的夜色中,虞姬时而聆察兵情,时尔款款宽慰项王,时尔舞剑暂解项王忧愁,最后隐忍自尽„„沉沉夜色下,虞姬那忧郁而又不乏款款深情的情态与身影,在生离死别的凄苦中,给人一种家园的期待,一种深层的生命孤独,一种渴望得到慰藉的企盼。

再如《贵妃醉酒》。皇帝忽然不来驾幸,贵妃的醉态中总透着寥落,在醉责两太监的醉眼

迷离中,失意的贵妃身同平民女子,茕茕孑立,哀哀可怜――一种家园的归宿感会油然而生。 其次,在反映思想、观念冲突,人性的抉择上,中美两种文化观念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共鸣――人性的复杂,选择的无奈。在《醉酒》中,独具东方文化色彩的歌舞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人性的复杂、痛苦与挣扎,《汾河湾》则艺术地再现了人物思想、观念上的冲突与碰撞。在奥尼尔的剧作《天边外》中,人物在观念、人性上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安朱离家前的痛苦抉择、第一次与露斯分别及第二次返家时面临露斯的无言的暗求的痛苦彷徨„„奥尼尔将对人性的深层拷问发挥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在阿瑟?密勒《萨勒姆的女巫》中,人性的抉择显得更加痛苦、彷徨,极具震撼力。在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中,父亲威利想通过自杀换取保险金,比夫和父亲威利和解后,“威利怀着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希望接受了自杀的选择”[5],剧作更是直面人性的复杂、选择的无奈。

五、反思总结――误读、反思与建构

美国文艺评论家们在观看梅兰芳演出后,在他们的评论中对照中国戏剧对美国戏剧有过诸多意味深长的反思。

斯达克?杨在评论中纠正了某些人对中国京剧的误读――认为京剧是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斯达克认为京剧中的表演不是写实上的真实,而是艺术上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使观众看了觉得比本来的真实还要真实。他认为,中国人对这种结合着传统、规范和抽象样式的机敏的现实主义而感到的喜悦会是十分强烈的。斯达克的认识纠正了许多人对中国戏曲表现形式的错误解读,同时也表明他对中国戏曲艺术表达形式的理解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

另一美国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认为,对比京剧,美国的戏剧表演似乎没有传统,没有旧的根基。有的评论家认为,美国的戏剧形式尽管非常鲜明,却显得僵硬刻板,在想象力方面没有中国京剧自由。还有的评论家感叹很可惜美国的戏剧演员没有受到像中国那样最高形式的舞蹈训练„„,诸多评论家的评论都反映了美国戏剧界对自己戏剧的反思,对发展自己民

族戏剧的期待。

六、结语

梅兰芳访美演出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盛事,这次文化交流在中美两种文化的互识、互取和寻求共同点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中美两国有共同的文化心理期待,这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深层原因之一。文化符号的重叠使得交流有了共同基础,而对普遍人性及道德思想观念的关注又使交流易于产生共鸣。这样的交流对中美两国的艺术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

“相见时难别亦难”,由于政治、文化差异等原因,中美之间大规模、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来之不易,而一旦中国的艺术家们踏上了异国的土地,这两种文化竟产生了强烈的令人欣喜的共识与共鸣。理论与实践必将不断证明,中美戏剧交流有益于两国戏剧发展,有益于两国文化建设,而梅兰芳剧组访美演出交流也必将印在中美两国人民精美的文化记忆中。 参考文献:

[1]吴戈.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9.

[2]陈世雄.现代欧美戏剧史(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3.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533.

[4]谭霈生.戏剧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5.

[5]杜长胜.中西话剧剧目导读(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82.

作者简介:

邹荣学(1975-),男,安徽省固镇县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系讲师。1996年获滁州师范专科学校专科学历,2002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2008年获云南艺术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影视编剧及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高校编剧课程的理论解构与教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xyqzd2016381。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 相见时难别亦难mp3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相见时难别亦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相见时难别亦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889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