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12-23 09:47:2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共9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9日 10:1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9日 10:1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道路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

道路选择攸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道路选择正确,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就会步入坦途,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道路选择错误,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就会遭受挫折,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

鸦片战争以降,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开出了“中体西用”的药方,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进行了谋求民族复兴的不断尝试。但这些主张和实践都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复兴道路选择的偏差。历史已经证明,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或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开始了民族复兴道路的接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我们赢得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但随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偏差和失误,又使中华民族偏离了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再次昭示我们,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形式、基本特征是什么,并没有系统完备的认识。经过30多年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概括,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界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政治稳步推进,文化建设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总体布局的高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选择了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整体的社会变迁,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前提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事业,有赖于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肩负民族复兴任务的主体,从整体而言是中华民族,从个体而言是每一个中国人。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人民基本权益的实现,人民亲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当今世界,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既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既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反映当今时代诉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了正确道路,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我们应坚定道路自信,不断完善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自信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提升民族自信。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知识界在探讨民族复兴问题时,特别强调民族自信力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民族自信。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又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拓了新途径,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完善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化解、从容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会延缓民族复兴的进程。因此,应发挥全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世界各国经验,破解我国发展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新的内容,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民族复兴与道路选择密切相关,道路选择的折腾是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大伤害。回归过去的发展模式,质疑改革开放的举措和成就;或者照搬西方的发展道路,盲从西方的规范和价值,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离,都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离。只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毫不动摇坚持并持之以恒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如期实现。

(执笔:蒋 斌 陈金龙)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

的必由之路

2015年07月27日07: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路上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聚焦中国。当代中国将发生什么变化,发展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全文)一直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网友的重点学习材料。为方便网友学习,学习路上特整理推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论述摘编。今天推出第一期,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敬请关注。

点击查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完整内容

“学习路上”大型网络数据库

点击进入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

者见面时讲话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

者见面时讲话

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

者见面时讲话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

者见面时讲话

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

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

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

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

学习时的讲话

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

学习时的讲话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

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

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

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作者:杨沂柳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明确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直气壮地反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或“左”或“右”两种错误思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道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4)02-0046-06

什么是中国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又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P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段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梦,特别是理解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现中国梦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必须坚决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或“左”或右两种错误思潮,必须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回顾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试图以民主革命来救亡图存,到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败,继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再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新成就,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发表时间:2013-04-01 来源:人民日报字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道路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

道路选择攸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道路选择正确,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就会步入坦途,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道路选择错误,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就会遭受挫折,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

鸦片战争以降,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开出了“中体西用”的药方,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进行了谋求民族复兴的不断尝试。但这些主张和实践都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复兴道路选择的偏差。历史已经证明,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或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开始了民族复兴道路的接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我们赢得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但随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偏差和失误,又使中华民族偏离了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再次昭示我们,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形式、基本特征是什么,并没有系统完备的认识。经过30多年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概括,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界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政治稳步推进,文化建设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总体布局的高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比历史上任何时

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选择了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整体的社会变迁,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前提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事业,有赖于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肩负民族复兴任务的主体,从整体而言是中华民族,从个体而言是每一个中国人。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人民基本权益的实现,人民亲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当今世界,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和平与

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既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既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反映当今时代诉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了正确道路,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我们应坚定道路自信,不断完善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自信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提升民族自信。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知识界在探讨民族复兴问题时,特别强调民族自信力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民族自信。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又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拓了新途径,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完善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化解、从容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会延缓民族复兴的进程。因此,应发挥全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世界各国经验,破解我国发展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新的内容,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民族复兴与道路选择密切相关,道路选择的折腾是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大伤害。回归过去的发展模式,

质疑改革开放的举措和成就;或者照搬西方的发展道路,盲从西方的规范和价值,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离,都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离。只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毫不动摇坚持并持之以恒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如期实现。(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蒋 斌 陈金龙)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

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首先,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看全了。过去一讲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人们通常是将社会主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比,而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那种资本主义排除在外。全世界有18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达国家只占很小比例,绝大多数处于落后、贫困状态。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他们自己的经济学家承认,中国人均生活水平是印度的三倍。尼加拉瓜有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1994年他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撰文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

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其次,对客观事物要正确地使用对比,对比对象要有可比性。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正是缺乏可比的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起点不同。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所承受的是封建的甚至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掠夺积累起来的“资本巨富”差异十分悬殊。 二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发迹史。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对劳动者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即使在今天,他们仍然凭借技术和资本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从中攫取巨额财富。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三是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至今,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四五十年历史,处于发展的初期,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尚未发育健全,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在艰苦探索中。而资本主义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即便如此,全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也不过二十来个,特别是20世纪新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鲜有进入“富国俱乐部”的。 四是发展环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乃至武装侵略,发展环境十分险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不一样。当资本主义大发展之时,从世界范围看,封建制度已经彻底衰落,国际环境对资本主义发展十分有利。 两相比较,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愈显珍贵和不易。如果我们把只有几十年发展历史、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同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相类比,这是不公正的;把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将来要达到的理想目标相混同,以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来苛求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这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前苏联从1928年到1940年,工业生产以年平均递增21%的速度持续发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创造出用短短十二年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五十年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奇迹。从1951年到1980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高出美国1至2倍。由于经济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美国,使得苏美经济实力的差距日趋缩小。1950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工业产值的30%,而1980年则达到80%;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只有美国国民收入的31%,1980年则达到67%。此外,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军事力量等许多领域,苏联都具有优势或与美国旗鼓相当。例如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苏联制造并送上太空的。社会主义国家不靠剥削本国劳动人民,不靠殖民掠夺而创造出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还要看到,八十多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国家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开辟了道路,在极大地解放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致使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有所缓解并获得新的发展生机,这就在总体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对比,遏制了帝国主义势力的扩

张,对二战以后半个多世纪中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必然 科学内涵 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6条)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3-685。

2、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4、 徐崇温. 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J].红旗文稿,2009,(06):110-115。

5、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5。

6、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N].人民日报,2007。

201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六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第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我们党治国安邦的生命线,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第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靠党带领人民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靠党带领人民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党用自身的先进性来引领、用过硬的执政本领来推进。因此,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201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七篇

反思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的内容。在新课程标准解读内容分析中,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第八个学习要点的第三个知识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设计描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的过程,以及在构想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过程。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理论性知识很强,学生掌握吸收较困难。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故而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合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各项教学任务。现在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和总结,本着初中历史新课标新理念,我主要从“教学中的亮点”、“教学中的不足”、“再教设计”三个方面对本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回顾本节课的点点滴滴,我的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的亮点: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新课导入时,我先利用课前学生进教室、做上课准备前的这段时间,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的视频,让学生能有一个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上课后通过对《春天的故事》中的一个老人的提问,讲解引入新课。在讲解邓小平南方讲话时,通过播放视频短片《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让学生感受邓小平这一伟人形象和他讲话的重要观点,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知识点。在授课结束后播放了一段音乐视频《走进新时代》,让学生更好感知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正确的,使学生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多媒体教学的充分运用,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导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使本课的学习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再通过板书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主线。

二、教学中的不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还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1.由于本课知识理论性强,政治色彩较浓,学生普遍不好理解,而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讲授这一课,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分析,怕加深学习的难度。

2.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情绪上有所波动,在教学中部分学生有点紧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大部分同学都能主动参与,但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3.我自己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处理的不是很好,还是欠缺教学经验。

4.在课堂练习的连线问题的处理上,原本的设计是由会议连内容,但由于紧张变成从内容连会议,就没有处理好。

三、再教设计:

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处理好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使自己不再紧张,尽量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尽量多地展示他们的机智,让课堂更加和谐。在讲课改革开放的成就时,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来归纳,明确本课所需记忆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四次会议。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遗憾才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可以使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前进,才能促使我不断地进行学习。这次的教学竞赛虽然结束了,但我的努力方向不会变,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好每一节课。

反思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知识与能力:①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②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2、对教学模式、过程的反思:

本课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同学也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新理念的渗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对比分析、批判思辨,来完成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在课前分成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分组派代表回答与抢答等回答问题的形式),这样可能会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

3、对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与能力、情感培养完成的反思:

本课的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总结,经课后的作业检查,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个别同学掌握不是太好,这与教师的单独指导较少、学生本人知识的狭窄有关。

本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节综合探究课,多数学生区别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遗憾的是个别学生依赖性强,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反思:

本节课我全程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次运用大量的教学图片,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5、教学中最大的遗憾: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且有次问题比较深奥,例如:“什么是市场经济和什么是计划经济?”,在教学此知识点时我举例作了说明,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后来下课了还有课后练习(材料解析题)没有完成。其次:从学生做课后的选择填空来看,正确率很低,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不够,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的课堂设计还存在不足。

6、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我将一如既往,争取和学生共同进步。

反思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本单元重点,理论性强,吸收较困难,

本课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本课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导入语设置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建成一条适宜中国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半命题反思,建设____的社会主义,要想解答这一个半命题反思,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再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子目: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总能将危机很好的解决,并把它转换成生机,学生好奇,哪些危机被他化解了?

危机1、如何发展国民经济?生机1、改革开放。

危机2、资产阶级自由化,想要摆脱共产党,放弃社会主义,怎么办?生机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危机3、建设成什么样子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机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符合中国国情。

危机4、怎样来一步步实现,需要多久?生机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这样,这个半命题反思我们就能给它加上标题了,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第二子目: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危机5、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认为特区越发展,私有成分越多,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越不利,面对这一思想观念,邓小平是如何处理的?生机5、他将这一问题,分割来看:首先,特区姓“社”不姓“资”,特区就像风筝,线在国家手里,国家可以进行控制;其次,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候,谈及分配平均是很可笑的,只有当生产力水平发展较高时,谈及公平分配才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特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局部带动全盘,催促国家经济发展才有可能。讲到这里,学生对邓小平更加钦佩,认为其理论对国家现代化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论升华: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学生就明白了。

2016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8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八篇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1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总结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精辟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科学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同志用新的伟大革命、关键抉择、伟大觉醒、伟大创造、关键一招、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最鲜明的特色、最鲜明的品格这一系列词语,深刻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只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永葆青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同志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要靠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努力践行“三个进一步解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

三、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越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完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但不改又不行,改慢了不行,过于激进也不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正确认识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些阶段性特点,勇于担当,既要有敢于推进改革的勇气,又要有善于推进改革的智慧,一个一个地啃下硬骨头,一个一个地涉过险滩。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鲜明态度。

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有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这是偷换概念,曲解我们的改革。习近平同志严肃地亮明态度,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警示和政治要求,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道路至关重要,不该改的就坚决不能改,这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任何时候都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放松。

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靠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仍然需要采取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方法,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共识,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功倍。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他同时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摸着石头过河,凝聚最大共识,寻找最大公约数,处理好六个方面重大关系,蹄疾而步稳等,这些精辟概括是对宝贵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是在深水区和攻坚期推进改革的科学方法,是事半功倍的路径选择。

六、树立对外开放的新思想和新战略。

面对新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积极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着力增强全球投资谋划能力,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ApEC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在多边舞台上发挥了负责任大国作用;通过访问俄罗斯,中美两国元首“庄园会晤”,访问法国、德国等国家,积极推动大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访问了中亚4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着力营造更为良好和稳定的周边环境。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等主张和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这充分说明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声音,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合作。

七、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有大作为。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就不可能持续。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八、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考验,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要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这是党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重要体现。

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到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科学发展,再到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表明我们党的改革理论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成熟。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的改革开放理论,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领会、全面把握,自觉把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2

在市局党委的正确指导下,我站认真按上级文件要求,“积极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年,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一年来,根据活动实施具体方案,我站顺利完成了学习讨论和深化改革阶段各个步骤的活动内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发展的工作思路、改革方案和制度措施,促进我站工作发展。

一、抓好学习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引导了全站工作人员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知晓政策、树立信心,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确保用科学理论武装全站工作人员,为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学习。一年来,我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结合我站实际情况,加强领导,抓好学习宣传,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对“解放思想”活动的认识,为活动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党报为主要学习材料,站内职员互相监督,对党报上刊登的重要内容,提醒大家都来学习。例如十七大会议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胡总书记的讲话等内容。

三、密切联系实际,制定改革方案,把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以座谈会、学习讨论的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我站专项调研分析结果,及时制定了改革方案。根据现在的生活水平,改变以住以接收旧衣物为主的工作方向,大力宣传温总理的“现在生活好了,捐给灾区的物资我们要新的”这一理念。同时完善捐赠物资出库的审批制度,防止乱用及挪用捐赠物资。

通过一年来我站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年”活动的各个阶段工作,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破除了束缚我站发展的传统观念,促进了我站工作科学发展,为今后社会捐助工作的开展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3

2016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逐条审定了《决定》。国家领导层改革决心之大、体制变革触动之深,以及《决定》发布之后社会影响波及之广,前所未有。《决定》提及的改革蓝图在未来的政治经济领域、社会民生领域,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全面——在领域里要有广泛性。十八届三中全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不光有经济方面的内容,更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方面的内容。而当下一些热议的话题,包括启动计划生育改革、废除劳动教养、改革国企、国有资产划归社保基金、土地改革、司法改革等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都罗列其间。全会提出的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也让大家看到了党中央改革的决心,而且改革措施已经逐渐具体化,已经勾勒出改革的蓝图,描述了改革的具体思路。

深化——在推进上要有持续性。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十八大再次着重提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必须要坚持这条道路不变,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在实施中要有创造性。改革才有动力,改革才有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共44次提到“创新”,共涉及29个领域和方面。就说在经济领域,我们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如目前已经开始运作的上海自贸区,它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意义不亚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还需要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创新,不断的激化我们的活力和动力。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4

一、兴起新高潮需要增强新认识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增强对文化和文化发展的新认识。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确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发展观,切实增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流,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古今中外太多的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能否占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正因如此,文化的发展,能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引领人们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兴起新高潮必须深刻认识我国文化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特征深刻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重心由物质产品领域向精神产品领域转移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兴起新高潮必须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打造、作为软实力来培育和提升,文化输出已经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总值占经济总量的1/4、成为其第一大产业,日本的卡通片、游戏业风靡全球,英国艺术产业规模已与其汽车工业不相上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在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兴起新高潮需要进行文化创造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有益文化成果,有力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正确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不断创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

进行文化创造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研究解决文化创造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文化创造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各个环节,使文化创造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文化创造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感受实践的脉动,吮吸生活的醇香,倾听群众的心声,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进行文化创造必须体现价值取向。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才能使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文化创造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不断创造群众喜欢、群众欢迎、群众满意的文化产品,使文化创造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热情讴歌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产品。

进行文化创造必须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首要任务。从人类历史上看,一切优秀文化创造都反映了时代前进要求和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同样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内涵,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社会风尚。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把先进的文化“渗透”于群文活动中,要在群众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加强校外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科学、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起良好的公德意识,从而既满足老百姓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也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三、提高软实力需要采取硬措施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硬”字上下功夫,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社会稳定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做到工作部署有硬要求、硬举措,加快发展有硬手段、硬办法,检查考核有硬杠杠、硬标准,组织领导有硬班子、硬队伍。

“硬”要体现在科学规划上。科学的规划、明确的目标是文化发展的先导和依据。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完善文化发展规划,使发展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得力。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各环节、各领域相协调,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切实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确保规划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硬”要体现在政策扶持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设立发展专项资金,采用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制定、完善和执行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引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投入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制定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硬”要体现在法制保障上。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障文化健康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强法制保障、依法进行监管。

最后说一点文化强国的印象。在我看来,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绝对的自信。没有自信就强不起来。一个是绝对的有力。包括实力、活力、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创造力。没有这些力的支撑和作用也强不起来。一个是超凡的魅力。文化强国应该有这样一种气度和品质,不能一味地让人怕,让人感觉是文化霸权,或者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要让人觉得崇敬、向往。而这些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文化的巨匠。这样的巨匠是这个文化强国的旗帜、灵魂和标志。没有打造出一个文化的巨人,就没有一个代表符号,总归是一个缺乏灵气的庞然大物。总归有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让人难以释怀和动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作为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把握前进的方向,才会有更高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6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6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7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学习习总书记深化改革讲话心得体会8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通过认真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之教育梦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策略,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理念。我们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学校的生命化六育,进一步创新实现生命化德育的机制和途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加强各位教师的权责,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层级管理和民主建设,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期待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安教乐业,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业务素养方面:

1、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会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学习的任务,这也坚定了我扎根于教育事业的信心。

2、认真学习教学基本常规和管理规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虽然这几年,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还认识到,作为基层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这次学习后使我明白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6中国妇女十大开幕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九篇

中国妇女十大开幕词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国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新局面的一次盛会。开好这次大会,对进一步团结带领全国亿万妇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我受党中央委托,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和广大妇女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良好的祝愿!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广大妇女始终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继续把争取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作为重要奋斗目标,积极为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中国亿万妇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贡献巾帼才智和力量。我国妇女思想觉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创造热情空前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奏响了一曲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巾帼之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撑起半边天。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妇女十大以来,各级妇联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基层、服务妇女,牢牢把握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这一主线,团结动员各行各业妇女建功立业,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热情服务妇女儿童民生,不断拓展与港澳台妇女的交流联谊,日益深化与世界各国妇女的交往合作,为促进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包括亿万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广大妇女要认清使命和责任,以不让须眉的巾帼之志,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绽放夺目光彩。

希望广大妇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开辟出来的强国之路,也是妇女进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妇女要自觉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希望广大妇女热爱祖国,自强不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广大妇女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把炽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要大胆探索、勇攀高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释放女性的无限潜能。要争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新女性,树立自尊意识,增强自信观念,培养自立能力,锻造自强品格,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希望广大妇女发挥优势,创造新的业绩。要胸怀大志,立足本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发挥优势,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女同胞、海外女侨胞,继续秉承爱国光荣传统,牢牢把握历史新机遇,为祖国发展尽力,共享祖国尊严和荣耀。

希望广大妇女传承美德,促和-谐树新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慈母、孝女、贤妻对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妇女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自立自强、科学教子,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砥砺道德品质,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时代主题,也是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主题。各级妇联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时代主题,担负光荣使命,把广大妇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积极作用,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要加大对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妇女树立崇高理想,陶冶美好情操,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技能。要有效服务妇女群众,深入了解妇女需求,反映妇女心声,帮助创业就业,支持参政议政,切实维护广大妇女儿童权益。

要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各级妇联组织要深入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扩大覆盖面、拓宽服务渠道、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妇联统-战联谊和妇女民间外交工作,促进海内外中华女性的大团结大联合,加强同世界各国妇女和妇女组织的交流,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面推进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妇联组织的领导,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心帮助妇联干部成长,为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妇女发展,关心妇女生产生活,发挥妇女主体作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着力解决妇女权益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立法决策中充分体现性别意识,在改善民生中高度关注妇女需求,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回应妇女关切,使男女平等真正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社会生活各方面。

妇女同胞们!壮丽的事业正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最后,预祝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900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