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2016-12-27 13:37:5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共9篇)关于推荐肖倩为“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材料关于推荐肖倩为“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材料肖倩,女,1973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2000年调入园林局,成为了一名光荣务实的园林工作者。作为一名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青年,肖倩同志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中发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吃苦,甘于奉...

关于推荐肖倩为“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材料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一篇

关于推荐肖倩为“道德模范人物”的

先进事迹材料

肖倩,女,1973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2000年调入园林局,成为了一名光荣务实的园林工作者。作为一名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青年,肖倩同志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中发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够认真做好各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尽职尽责,身为一名兼职财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认真,规范做好财务工作,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从未因工作失误而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贡献。

一、思想坚定,政治向上

该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以“新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积极参加委、局举办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目标树立榜样,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使思想和行动与上级领导要求相一致,做到活学活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思想问题和业务问题,更好的服务于本职工作。 通过学习加强了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热情服务,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肖倩同志在平时工作中能够团结同志,爱岗敬业,遵守

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关系融洽,较好地推动本职工作的开展。在忙季,克服孩子小,爱人又在外地工作的困难,早出晚归,参加各种管护工作。春季插插针,由于干旱了一冬草坪坚硬,有些地方由于铲雪时将预留的毛管破坏,必须把喷灌打开,有水渗出才能找到灌道位置重新安装,初春的井水是渗冰渗冰的。进入夏季修剪草坪时的工作量也是相当大,尤其是第一次修剪时,草不但长而且特别脏,我们都是早晨7:00点开始打草,到期下午8:30下班,每天工作11小时以上。与同事轮换着推打草机,拔插针,后来就直接背起割灌机,打破了多年来只有男同事能背起的禁锢,一背就是一天,咬牙克服自己身体不好的现实,不仅给偷懒磨滑的职工做出了榜样,也激励了认真工作的同仁们。

秋季义务植树工作中,按照领导安排,带领职工对义务单位的挖树坑,栽树环节根据工作要求进行了严格的监督,严格把关,完成了新植树木定枝下高的修剪工作。

初冬时,对城区型道树进行了修剪。在工作中,能协助领导完成了协调工具使用,油料供应, 以及职工安全生产的工作关系,组织装运树枝60余车。每天都徒步行走6公里以上,将树枝扛上汽车,有些太粗的树干一个人拉不起来,就两个人、三个人连扛带拉的装上车。

作为一名兼职的基层报账员,肖倩同志能够认真学习《会计法》,贯彻执行园林局财务制度规定,熟悉财管制度。业务知识基础扎实,在实际操作中本着客观、严谨、细致、真实的原则,在办理会计业务时做到实事求是,细心审核,加

强监督。严格执行财务纪律,按照财务报账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进行财务记账工作。对不合法、不真实、不合规的票据坚决不予报销,对不完整的原始凭证,要求经办人员补充,严格执行园林局大额支出领导审核制度。通过认真的审核和监督,保证了会计凭证手续齐备,规范合法,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完整,切实发挥了财务核算和监督作用。在历年年终考评中她的财务工作均受到了园林局财务科的好评。

初夏季节是草坪管护的重要时期,为了不使季节工来回跑耽误工作时间,她就背着工资上路段发,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

在2006年11月,该同志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协调工程合同及工程验收事宜,跑回了原绿化大队45位职工2005年春季参加温室劳动应得的加班费3万余元。这期间也有因为要钱少参加了几次劳动而被同事误解,而被排挤过,也有因担心加班费能否发到职工手中的质疑而委屈,伤心流过泪,可是她的责任心告诉她,她决不能退缩,也不会放弃,她有责任维护基层职工的切身利益。因为那些加班费是职工们一手一手辛辛苦苦刨出来的,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不理解和中伤而伤害大多数职工的利益。她的执著,在领导的关心下终于见到了成效,在9月、11月份所有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分两次结回了加班费,并发放到了每位职工手中。

在平常除了这些正常养护与财务工作外,她还得处理在遇到一些紧急工作而不能回家时职工加班就餐的事情。由于

人手不够修草坪时,雇临时工加班就餐的事。常常都是下班了其他同志都换好衣服回家了,她还在忙着给工人发工资。尤其是“五一”各条道路栽花时,早晨7:00上班,晚上到10:00、11:00都是正常的事。除了负责拉运花苗,核查数量,对于栽的不好的人还手把手地教他们把花栽的又快又好看的方法,还得注意时间,准备雇工的午餐,总之每天都是忙碌而又充实的。

三、家庭生活

她的婆家在玛纳斯包家店镇,是四世同堂。虽然她夏天工作忙不能常回去,可是在冬闲和没安排工作的节假日总是带着孩子回去探望三位老人,小住几天,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在今年元月,杨朝(老公)的五叔因腰椎尖盘突出而做手术,术后由于婶婶工作原因必须出差,无法照顾,她自告奋勇地去了叔叔家帮忙,照顾病人和家中的小孩子,这忙一帮就是半个月,直到婶婶忙完回来,她才回到自己的家中。

她是家中最小,但非常懂事,孝敬爷爷、公婆也爱自己的父母,能与家庭中每个人和睦共处,严格要求自己年仅3岁的女儿,从小就培养她坚韧性格。

在工作之余,她能认真地学习相关园林知识,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学习财务知识,报考职称考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好基础。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二篇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助人为乐模范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

三八红旗手。

林秀贞,女,6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枣强县南臣赞村农民。

30多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救危济困,被人们称为“好人林秀贞”。她义务赡养本村和邻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一位已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老人常说,自己生活得比有儿有女的还要幸福。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07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

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

2005年以来,林秀贞先后被授予2005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刘月生,男,90岁,中共党员,军委工程兵原副政委、离休干部。王世昌,女,84岁,中共党员,国务院国资委离休干部。

为了能让家乡河北省顺平县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学,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将晚年的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对这样两位老人来说,要想白手起家,为家乡建一所学校,何其难啊。1989年开始,他们通过社会关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找到3位爱国港商捐资了74.5万元。其中,港商梁洁华女士捐款58万元。此后,王世昌四处奔波,跑有关部门落实建校的具体事宜。不久,以梁洁华命名的“希望学校”,在顺平县常各庄村动工建设。

施工期间,60多岁的王世昌始终奔波在一线,刘月生因岁数较大,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一次,王世昌正在工地上忙碌,突然接到电话说刘月生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她连忙赶回北京,在医院里陪了三天三夜。但王世昌心里却总惦记着工地的事。刘月生知道她的心思,就对她说:“快忙学校的事去吧,我这儿没关系。”王世昌一听,当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地。那时的王世昌,不知冒着严寒酷暑往返于北京和顺平之间多少趟。她和民工同吃一锅饭,啃馒头,喝菜汤,中午就在一个长椅上枕着砖头小憩一会儿。那段时间,她瘦了30斤。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她忍受着右腿膝盖长有骨刺的疼痛,亲自去建材厂家订货,亲自押车将建材运回工地。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泥,她一趟趟地找水泥厂,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拿到了低价货。她打听到附近南吕村的砖瓦质量好,为了把每块砖的价格降低一分钱,她拉着县里有关人员去说情。施工后丢弃的废水泥袋、破纸盒,她都要捡起来卖破烂换钱入账,地上的碎砖头也要收起来铺路。到1995年,建筑面积达2060多平方米,计84间校舍,可容纳18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终于屹立在了顺平大地上。1997年以后,王世昌、刘月生夫妇又用梁洁华女士的捐助,为“梁洁华希望学校”盖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2001年至2003年,他们再用梁洁华女士的捐款,为“梁洁华希望学校”建起了高中部。这不仅使“梁洁华希望学校”成了顺平条件最好的学校,还使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时间提前了两年。从为家乡筹建新校到最终建成“梁洁华希望学校”,刘月生、王世昌夫妇整整奋斗了18年时光。

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在执著为家乡建新校的同时,还主动捐款成立了家乡教

育基金会,号召社会集资,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然而他们省吃俭用,共向家乡的学校捐款30余笔、近20万元,还对口资助了三名困难家庭的小学生和一名大专生。

王世昌先后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丛飞,男,中共党员,生前为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的关门弟子,一直刻苦钻研小品、哑剧、口技、魔术、模仿等方面的技艺。刚到深圳的时候,他做过搬运工、洗碗工。曾经因为累得浑身发抖,晕倒在草地上,那时候就给自己改名叫“丛飞”,意思就是从草丛中起飞。难忘的经历,使丛飞特别同情弱者,对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他总想尽力去帮助。1994年,丛飞到四川成都参加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全部现金2400元放进了捐款箱。这件事使他体会到,自己也有能力改变那些穷孩子的命运。从此他立下誓言:要尽自己所能扶危济困,向社会奉献爱心!

丛飞回到深圳就加入了深圳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经常进行公益演出活动,先后20多次到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地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每到一地,丛飞都要认领资助当地几个贫困学生,从1995年到身患癌症住院的前一年,丛飞资助的孩子已经有178名。丛飞本可以过上富裕的日子,但丛飞的家只有58平方米,非常俭朴。有时为了及时给山区的孩子们交学费,丛飞还向一些朋友借钱,前后共欠下了17万元的债务。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半年里,丛飞坚持参加各类慈善义演65场,捐款数万元。累计下来,丛飞的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个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受丛飞资助的贵州省织金县中学生王维珊在写给丛飞的信中说:“我从来不知道伟大可以这样具体,感动可以这样彻底,人生可以活得这样博大无私。”

丛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很好地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通市民应该如何发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一个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弘扬时代精神,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如何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重大课题。丛飞精神是时代的强音,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残、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折射出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

丛飞荣获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最具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

邱娥国,男,61岁,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调研员。

邱娥国从警25年来,无论获得怎样高的荣誉,在哪里工作,任什么职务,都始终坚持做到助人为乐。

邱娥国关爱孤寡老人。他有一册孤寡老人帮扶记录本,记着每个孤寡老人的基本情况。他们爱吃什么、爱做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应有尽有。他奉养了13名孤寡老人,由他送终的就有9个。他奉养的黄糯女老人临终前,面对儿孙却呼喊着一个并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的名字——邱娥国。

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会去长期照顾的孤寡老人家,替老人张罗家务。几

年来的大年三十,他都会把73岁的徐银娣等3位孤寡老人接到家里共度除夕夜。

邱娥国热心扶贫济困。在他的《下岗人员情况登记本》里,详细记录了2000年以来他对辖区内下岗职工的普查情况。在他和筷子巷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已有197个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2000年春节,邱娥国一连收到4封一位正在服刑人员的信,说自己因被判无期,家人与他断绝了关系,虽有悔改之意,但却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他绝望的时候,邱娥国大年初四去探望他,与他促膝谈心,使他重新点燃了新生的希望。

一个两岁时就被父母弃在街头的孩子,到处流浪,邱娥国把他带到派出所里住了一个多月,还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多多”。虽然后来“多多”被叔叔领走,但派出所民警一直把“多多”视如亲生儿子。他们帮“多多”解决户口、生活费等问题。2007年9月“多多”小学毕业后,又帮助“多多”上了中学。邱娥国把国家每月发给他的100元劳模津贴,全部分给了辖区的几位老人和孤儿。

邱娥国一直悉心做好传帮带工作,坚持言传身教。他常说:“当户籍警就要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三篇

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 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

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

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07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

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 爱 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 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13岁时的一场飞来横祸,让王结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考取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大力帮助其他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王结原本在西吉县医院上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帮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下决心创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他带领几十名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来到县城接受培训,寻求光明之路。按摩技艺需要大量实践,王结就让学员们在自己身体上练习。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就业,王结放弃固定工作,带领盲人兄弟姐妹去银川创业。他联系有关部

门,搞调研,选店址,为了节省费用,有时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上。1999年9月,“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在银川亮相;2001年7月,王结创办的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诞生。这是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前来学习。学校以保健按摩培训为主,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工艺品制作、SIYB创业培训及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培训项目。学校开办12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等各类人员7000余人。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想,300多名学员成功创业。

王结热心公益事业,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还与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及各类爱心捐款达50余万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汶川、玉树、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先后为灾区捐款4万多元。他经常带领师生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困难家庭、孤寡人员义务查病、治病。2003年,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员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拿不出2万多元的手术费。王结知道后马上带头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师也纷纷解囊,帮助金芳明顺利地做了手术。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银川市民谢宝华,均在王结的无私帮助下,开办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脱贫致富,创业成功。王结的事迹被写入宁夏党史和地方中学课本,一位著名诗人称赞王结道:“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王结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已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儿因病去世。7月1日 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 1 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

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 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 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 ; 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足 , 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四篇

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 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

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

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07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 爱 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

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 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13岁时的一场飞来横祸,让王结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考取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大力帮助其他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王结原本在西吉县医院上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帮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下决心创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他带领几十名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来到县城接受培训,寻求光明之路。按摩技艺需要大量实践,王结就让学员们在自己身体上练习。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就业,王结放弃固定工作,带领盲人兄弟姐妹去银川创业。他联系有关部门,搞调研,选店址,为了节省费用,有时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上。1999年9月,"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在银川亮相;2001年7月,王结创办的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诞生。这是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前来学习。学校以保健按摩培训为主,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工艺品制作、SIYB创业培训及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培训项目。学校开办12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等各类人员7000余人。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想,300多名学员成功创业。 王结热心公益事业,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还与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及各类爱心捐款达50余万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汶川、玉树、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先后为灾区捐款4万多元。他经常带领师生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困难家庭、孤寡人员义务查病、治病。2003年,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员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拿不出2万多元的手术费。王结知道后马上带头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师也纷纷解囊,帮助金芳明顺利地做了手术。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银川市民谢宝华,均在王结的无私帮助下,开办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脱贫致富,创业成功。王结的事迹被写入宁夏党史和地方中学课本,一位著名诗人称赞王结道:"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王结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已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儿因病去世。7月1日 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 1 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

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 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 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 ; 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足 , 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黎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 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孙茂芳

孙茂芳 ,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 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他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一位名叫高志云的孤老,儿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老伴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扫墓,至今已经20年。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还接触到很多病困家庭,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公益行动。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河北农民卫福安,女儿6岁患上糖尿病,卖掉房子来京看病,孙茂芳让他们夫妻住在自己家里,省下住宿费为孩子看病,并带头捐款,一周内募集了3万多元,使孩子得到救治。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热心帮助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经39万多元。

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百余个学雷锋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汇总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五篇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汇总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 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07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2016道德模范思想汇报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六篇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表彰了助人为乐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等五个方面53名模范人物。此举动既符合社会现实实际,又具有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同时,还十分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人们常说的“重在建设”中的道德建设,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赞同和认可。通

过“十一”假期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简介汇编》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以他们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实践社会

注意荣辱观,努力营造知荣辱、讲义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社会风气、文明风尚是一个社会导向的反映,社会风气、文明风尚需要强力引领。中华民族从来就有重视道德建设的光荣传统和文明传承。道者,取向也;德者,德行也。提倡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提倡诚信,处处以诚待人;提倡伸出援手助残扶弱救困济危;提倡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以及提倡敬老奉亲感恩孝敬,从来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大声疾呼的事情,也从来都是全社会心向往之的目标。现在政府正强力建设和谐社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做个好人”即具备起码的做人道德,从来就和丰衣足食的物质追求相辅相成的。国人世代尊崇的汉唐社会,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指国力强盛,还十分垂青“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清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义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本分……一句话,道行与德行,是一个人一个社会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让我对同志和洪战辉同志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方永刚是《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中的“敬业奉献模范”,他是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他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旅行着自己的职责。他读过《邓小平文选》等书籍,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着进一步、深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一次。XX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XX年6月20日,xx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洪战辉同志是《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中的“孝老爱亲模范”,他是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XX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1994年,他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以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年仅13岁的他,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没、年幼弟弟、抚养捡来的妹妹的家庭重担。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XX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酒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学习了很多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让我充分领会了其中的道理。将“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的理论相结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是目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有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人、见义勇为的人、诚实守信的人、敬业奉献的人、孝老爱亲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是公民道德行为的主流,他们更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正是弘扬正气,彰显高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所以我会用我诚挚的热情去看、去学、去做,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发展进步时代精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的榜样。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且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和法律有相同之处,即都可以约束人。但道德对人的约束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品质。而法律对人的约束则是外在施加的,是一种强制性手段。因此,法律是制止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治标的手段。而道德虽然不是制止不良风气的有效手段,但却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今社会,权、钱、色等欲望让人们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而做出违法的事。因此在全社会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和过程。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快这个过程。现在,胡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我认为这必定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一种很好的催化剂。

今天,国家推同了307位道德模范的代表人,我是其中一位。北京一行,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先进事迹,看到了很多品质高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身也有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缺点,自己也必须向其它的道德模范们学习。这让我想到,我们虽身为道德模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素质已相当高了,我们知道,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我们上大力提倡公民向道德模范学习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这些道德模范也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其它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也要学习那些未评上道德模范的优秀人物。

我们一方面用道德模范的事迹去感召人,另一方面发动人民群众向道德模范学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果只让优秀的事迹去感召人而不提倡大家去学习,或者只提倡去学习好的东西而没有实实在在的事迹,这都是行不通的。

汇报人

年月日

2015道德模范龚全珍事迹材料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七篇

【道德模范龚全珍事迹材料一】

人物生平:

龚全珍既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又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年逾90、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这位平凡朴素而有着坚定信念,充满活力的长者,发扬着甘将军“联系群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至今还依然活跃在老百姓中间,关心社区的和谐发展,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关爱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倡导新风文明。人们敬重她,爱戴她,深切地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人物事迹:

龚全珍,女,91岁,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离休教师。

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龚全珍离开繁华都市的教育工作岗位,随甘祖昌离开都市回到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参与家乡建设。县文教局安排她在坊楼乡九都中学任教,此后便扎根这片红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教师战线退下来的龚全珍始终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成长。2015年,她加入了县镇两级的老干部宣讲团,经常进机关,入企业,进学校,下基层,为青少年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有一次,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讲完后,她来到了学校的图书室,看着空荡荡的书架,她有了新想法。回到县城后,她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生活费,到县新华书店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了凫村中学。不久后的一天,龚全珍在县关工委看报,无意中听到工作人员说起县关工委打算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但还有部分资金缺口的事,她又毫不犹豫地捐出了2400元。

2015年,在一次下乡宣讲时,龚全珍龚全珍偶然认识了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艳兰,当得知她的父母亲均患病,全家生活非常困难,小艳兰随时面临辍学的情况后,龚全珍落泪了,她资助小艳兰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进入了初中。龚全珍还购买了复读机和磁带,鼓励小艳兰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27年来,龚全珍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贫困学子结成“1+1”帮扶对子,资助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达10余万元。对于这一切,龚全珍平静地说:“为党工作是本分,离休不等于离岗,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在延续甘祖昌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

“健康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病时,不住特殊病房,不用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逝世后,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此生最后的党费;生前资助的5名贫困大学生,要求子女们继续资助到毕业……”这是龚全珍向党组织递交的承诺书。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离世,这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已过花甲,但为了不给儿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县幸福院。在幸福院的5年中,她把自己当作是院里的工作人员,组织老人们开展政治学习,擦地板,补衣服,还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院里有个12岁的女孩谢小英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小学二年级就缀学帮人做保姆,还有一个工友老刘的孩子刘海青学汉字拼音硬是拼不出来,龚全珍便自己掏钱买来课本、文具,辅导他们读书,后来,她索性办起了一个幸福学习小组,将院里的孩子都组织起来。她的幸福学习小组一直坚持到1997年才搬离幸福院。

在幸福院旁,住着残疾人尹韵娇一家子, 2015年,尹韵娇检查出患了白血病。龚全珍了解到她的困难后,不顾年迈,主动帮助她照看小孩,并带头捐款3000元,联系好医院,让她接受治疗。在龚全珍的带动下,她的亲朋好友纷纷慷慨解囊,帮助尹韵娇战胜了病魔。对尹韵娇一家的关心和帮助,龚全珍一直坚持了15年。家境贫寒的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看望,捐款捐物。社区里一个困难家庭中就读中学的女孩面临辍学,并不宽裕的龚全珍毅然资助其2000元,使得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2015年,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她作为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担任社区辅导员期间,她一丝不苟,语重心长,真情流露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龚全珍工作室”建立以来,龚全珍共组织开展讲党课、参观活动、思想辅导、走访慰问等30余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人次650余人,让社区党员和居民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

“我从不认为自己身份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的责任,就是要把老甘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开国将军夫人,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

龚全珍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中央媒体及省、市各媒体纷纷报道她的事迹。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中国共产党萍乡市委分别在全省、全市开展向龚全珍同志学习活动。她先后荣获国家、省、市“扶贫助学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爱心老人’”、“优秀共产党员”、“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萍乡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社会评价:

她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又是江西萍乡莲花县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已是91岁高龄,有着60多年党龄;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选择回乡与乡亲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她坚守着革命前辈优良传统,更孜孜不倦地将其传播到青少年中间。龚全珍,以崇高的人格立世,给身边人带去温暖的力量。

永葆本色,是甘祖昌将军生前嘱托,龚全珍坚守的是一份爱的信任;永葆本色,源自革命老区的血脉情谊,龚全珍坚守的是一份返璞归真的赤子情怀;永葆本色,源自她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龚全珍坚守的是岿然不动的品格准则;永葆本色,源自她自觉的党性高度,龚全珍坚守的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使命与坚定信念。

使命不是空谈,信念不是高蹈。龚全珍不但多次捐款救灾、资助贫寒学生、帮扶困难家庭,用点点滴滴的爱滋润乡里,而且有着更大的担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创新社区管理机制、致力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将个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成一种风气。龚全珍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使命应该落到实处、细处,信仰更可以是温润的、具体的、可感的。先进,而又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有着不懈的活力,龚全珍有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信念。

信仰与精神的力量曾经鼓舞着革命前辈夺取胜利,龚全珍是这份光荣革命传统的当代护旗人,满腔忠诚,臻于隽永。龚全珍以其感人事迹,向人们展示了党性的温度,也展示了革命传统的当代特色与信仰力量的新高度。这份信仰仍然鲜活生动,慰藉社会,激励社会,仍然是社会道义的准心,仍然是一股可贵的精气神,给予人们感动、勇气和信心。

2015年龚全珍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并赴京领奖,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习主席亲切接见[4]。

2015年1月30日特邀出席中央电视台马年春晚并代表全国道德模范致辞,歌手韩磊演唱以龚全珍事迹为原型的歌曲《老阿姨》。

【道德模范龚全珍事迹材料二】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说,莲花县有位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后来到萍乡市委组织部工作,经常看到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的先进事迹材料,心里非常敬仰。2015年调任莲花县委工作后,我立即拜访龚老,开始近距离接触这位普通但不平凡的老人,几十年龚老深深地扎根在莲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继承和发扬甘祖昌精神,慷慨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两年多来,她感人的事迹时刻激励着我,感染着我,鞭策着我。

在龚老普通而不平凡的历程中,对我教育最深的,是她人生里的3次选择。

龚老的第一次选择是,跟定共产党,参加解放军。

1923年,龚老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工人家庭。14岁那年,她辗转求学,从山东到安徽、从河南到陕西,边读书边参加抗日话剧团的活动。1945年,龚老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经常参加进步学生爱国运动。1949年,大学一毕业,她就报名参加解放军。她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工作,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

每当读到龚老的感人事迹,每当聆听龚老的朴素话语,我常问自己,为什么一名柔弱的青年女大学生,会义无反顾地走向革命的道路,为什么一位将军夫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在偏远的山村扎下根来,一辈子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我想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信仰,有一种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龚老的第二次选择是,追随甘将军,建设新山村。

1953年,龚老与甘祖昌将军结为革命伴侣,他们志同道合,恩恩爱爱,同甘共苦。1957年,龚老与甘祖昌将军一起回到将军的老家——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

面对将军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回乡去务农的选择,龚老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有的说她当初对甘将军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说她不愿意跟着甘将军回乡,而引起将军责备。

聊到这个话题,龚老笑笑说:“莲花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祖昌对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乡亲充满了感情。他回乡务农,就是想为老区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父老乡亲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祖昌是老红军,我相信他的选择。为他的家乡建设出力,这是我心甘情愿的事。”

家乡的贫穷落后不但没有难倒龚老,反而更加坚定了她要改变家乡的决心。她沉下心来,一边跟着将军开荒、捡粪、干农活,一边细心地照料全家的生活。在村里,龚老发现,大部分孩子甚至不少青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毛遂自荐来到偏僻的九都中学当老师。从此她吃住在学校,周末才回家,把满腔的爱都献给了山区的孩子。正如甘将军对儿女们所说,你们的爸爸是农业社的爸爸,你们的妈妈是学生们的妈妈。龚老以造福山村,服务他人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偏远的山村学校默默地耕耘,一直到离休。

龚老的第三次选择是,紧跟新时代,奉献一辈子。

1986年,甘将军因病去世。回顾跟将军相濡以沫的日子,龚老曾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得到了祖昌,对他尊敬多于热恋。他虽不像知识分子那样温情,但我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对生活要求不高,为理想可以贡献出一切。”

将军去世后不久,龚老就向孩子们提出要到幸福院去住的想法。在幸福院里,龚老忙里忙外,搞卫生、捡煤球、种蔬菜,帮助老人和残疾人缝洗衣被,样样都干,一有空,她就帮助琴亭小学的学生温习功课,为学生们讲甘祖昌将军的故事。孩子多了起来,她索性和另一名老教师一起,成立了幸福学习小组,龚老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活到老,就要奉献到老。”

1995年,已经72岁的龚老,不顾年事已高,毫不犹豫地担任莲花县“关工委”第一任主任,忙碌在关心下一代的第一线。龚老十分珍惜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总是对身边的人说:“要建设好国家,革命传统不能丢,理想信念不能缺。”

在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的同时,龚老十分注重青少年教育形式的创新,2015年开始,她尝试用漫画的形式教育孩子,用一年多时间找老同事和亲戚朋友帮忙,搜集了上百幅儿童漫画,并自己出钱,在全县各中小学进行漫画巡展。每到一处,她都自己讲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2015年,年近九旬的龚老,又和社区的同志一起办起了龚全珍工作室,并引导自己的儿孙加入社区服务队伍。只要身体允许,龚老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跟群众谈心交流,帮助解决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现在,龚老又成立了一个爱心救助基金会,把各级组织看望她的慰问金、自己的稿费、奖金等,都捐到基金会,帮助更多的人,也带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困难人群。

龚老,她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目前,莲花县开展了“弘扬甘祖昌精神,学习龚全珍事迹”主题教育活动,各乡镇都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广大党员群众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队,踊跃争当龚全珍式的好干部、好党员。从龚老的三次选择上,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她用一辈子的坚守和奉献,告诉我们怎样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坚定信念。

2015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八篇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张全收

张全收,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8月出生,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全收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辍学,外出打工,先后卖过冰棍、爆过玉米花、进过砖瓦厂、干过建筑队、当过油漆工等,亲身经历了农民工打工难、维权难的遭遇。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他也多次受到好心人的帮助,使他萌生了朴素的感恩之心和助人为乐的情怀。

1997年,张全收来到深圳平湖租房开了一家小吃店,看到农民工打工难、维权难,就经常骑着摩托车帮助他们找工作。1999年,有了一些资本的张全收,创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专门招收河南农民工。由于他重情重义,前来寻求帮助的老乡越来越多。2002年,利用积蓄的资金,张全收成立了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并首创了包年薪、包月薪,大病和意外伤害实行全面负责的“全顺模式”,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农民工兄弟的权益。十多年来,他累计安排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为农民工创收100多亿元,帮助农民工义务维权300多次,资助困难农民工2400人次、720万元,为无良企业垫付农民工工资1000万元,被称为“农民工司令”。

自2002年成立公司起,张全收就把“守望相助,有难必帮”作为向农民工的坚定承诺。

除了帮助农民工群体,张全收还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家乡和社会,先后向深圳市平湖镇教育基金捐助50万元,向广东省河源市橙岭小学捐款20万元,向贵州困难山区建卫生室捐款10万元,汶川地震,他和员工第一时间捐了100万元;为家乡捐款183万元修通水泥路,捐款60万元修建敬老院,捐款80多万元建设希望小学……2015年至今,连续8年累计拿出100多万元为家乡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发放慰问金,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十多年来,张全收把公司积累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先后累计捐款2000多万元。

“帮一时不如帮一世。”2015年1月,张全收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每年的议案全部围绕“三农”方面而写。

张全收先后被推选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5年3月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5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1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2月入选中央文明网“好人365”栏目封面人物。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孟瑞鹏

孟瑞鹏,男,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12月生,独子,生前系河南省清丰县韩村乡孟焦夫村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5级法语专业学生。

面对两名落水儿童,孟瑞鹏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湖水中救人。生死关头,他将生还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而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2015年2月26日,随母亲到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村走亲戚的两个小女孩,在该村人工湖“莲花池”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在一旁的孩子母亲大声呼叫“救命”。听到传来的呼救声,正在附近的孟瑞鹏第一时间赶到出事地点。眼看着两个女孩儿即将沉入水中,危急时刻,孟瑞鹏立即脱掉上衣,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实施营救。在闻讯赶来的张龙和卢延章的合力施救下,两个落水儿童最终获救,而孟瑞鹏却再也没能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3月3日,孟瑞鹏的葬礼在韩村乡孟焦夫村中心小学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3000多人赶来送孟瑞鹏最后一程……

孟瑞鹏出生于一个重视教育和家风培育的普通农民家庭。祖父克服困难让他的父亲弟兄中2人高中、2人初中毕业。孟瑞鹏7个同辈兄弟姐妹中已有4人大学本科毕业。孟瑞鹏不但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还接受了良好家风熏陶,他的父母亲孝敬父母、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在父母的影响下,孟瑞鹏养成了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小学时坚持2年接送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上下学、上大学假期打工挣600元买电动车无偿供同学使用等,留下他乐于助人的良好痕迹。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河南电视台等各级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5月4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传播青春正能量”优秀青年座谈会讲话中,用500多字的篇幅高度评价孟瑞鹏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并作出“孟瑞鹏的先进事迹应该广泛宣传,这种见义勇为的正能量应该大力传播”的指示。5月7日,团中央书记秦宜智批示:“进一步挖掘整理好孟瑞鹏的事迹,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孟瑞鹏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大学生”、团中央追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团省委追授“河南省见义勇为青年英雄”等称号。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追认孟瑞鹏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胡阳海、黄春刚

胡阳海,男,汉族,1978年10月出生,河南省潢川县小吕店村集南村民组村民,黄春刚,男,汉族,1978年1月出生,河南省潢川县谈店乡吴寨村菜园村民组村民,两人都在青岛从事装修工作。

面对劫匪刀尖凛然不惧,生死命悬一线无怨无悔。当异乡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威胁时,胡阳海和黄春刚毅然挺身而出,连追4个路口将劫匪拦下。搏斗中,胡阳海腹部、胸口连中两刀,肠子外露,黄春刚腋下中刀。他们毫不退缩,带伤合力将劫匪制服。

2015年9月3日,胡阳海、黄春刚正在青岛市市北区黄台路一家店铺装修,突然听见女店主大喊:“抢劫了,快抓住他……”两人不约而同立即扔下手中活计追了上去。追过4个路口后,胡阳海、黄春刚把躲藏在一个小花坛里的歹徒紧紧抓住,歹徒拼命挣扎,突然掏出一把带有倒钩的匕首朝着他们乱刺。胡阳海胸腹中刀,血如泉涌,肠子被匕首倒钩刺破带出,黄春刚左腋下被刺伤,浑身沾满了血迹。随后,三人从花坛扭打到街道中间,胡阳海强忍疼痛,左手捂住受伤的腹部,右手死死勒着歹徒脖子,黄春刚见机将歹徒扑倒在地,将匕首夺下,两人一起将行凶男子死死摁住。几分钟后,闻讯赶来的市民和民警共同将歹徒制服。被送往医院的胡阳海大量失血、呼吸微弱,生命岌岌可危。经过抢救,胡阳海腹部缝了21针,因腹腔污染严重,缝合后的肠子在体外用肛袋覆盖,直到2015年1月,才实施二次手术放回。

生死之间,胡阳海和黄春刚没有丝毫犹豫,他们说:“再来一次,还会冲上去!”央视《道德观察》节目主持人评价:“这是对犯罪的震慑,是对人间正气的弘扬。”

胡阳海和黄春刚舍命擒劫匪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等近百家媒体予以报道,在河南、山东两省引起强烈反响。家乡政府代表、青岛的河南老乡和当地市民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医院看望两位英雄并送去爱心善款。

2015年9月,胡阳海、黄春刚分别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被山东省和青岛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山东省见义勇为模范”、“青岛市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10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5年1月,被评为河南省“2015年度感动中原十大人物”。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李江福

李江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5月生,河南省林州市人,河南新城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30年来,李江福秉承“用良心做事,靠诚信盖楼”理念,先后建造1000多栋楼房,从未发生质量问题,从未延误工期,从未拖欠民工一分钱,创国家优质工程等奖160多项,构筑起了一座座“诚信大厦”。他在每个工地建立了道德讲堂、职工之家,使工地成为一座座“诚信学校”,并与农民工签订诚信责任书。他先后带出14万多人次农民工,培养出300多名建筑骨干遍布全国,个个都成了诚信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将工程质量视为生命。李江福常讲:“盖楼是个良心活,我这辈子绝不建‘豆腐渣工程’!”施工过程中,他对工程每一个部位、每一道工序都要亲自查验把关,还在工地专门建有标准样板展示区,接受业主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把诚信守诺融入血脉。“讲诚信、守信用”是李江福做人做事的原则。李江福对农民工兄弟特别好,而且从不欠工人一分钱。2015年年底,因个别业主拖欠工程款,工资缺口100多万元。李江福说:“兄弟们辛苦干了一年,挣的是血汗钱。20多年咱没拖欠过一分钱,咱不能失信啊!”为此,他把家里的房产一处折价变卖、一处抵押贷款,硬是赶在春节前足额发放了工资。

当诚实守信的“种子”。“我们不仅要盖‘诚信大厦’,还要当诚信‘种子’。”李江福倡导每栋楼都是“诚信大厦”,每个工地就是一所“诚信学校”,在工地设立了道德讲堂、诚信课堂,利用业余时间,请人讲诚信课,邀请专家作报告,教民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与每位民工签订诚信责任书,并约定:“我不欠你一分钱,你垒好每一块砖。”30年来,他先后带出14万多人次农民工,其中300多人成为建筑界的骨干力量,遍布全国各地,人人成为诚信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015年,李江福发起了“新乡市企业诚信联盟”,15家企业积极响应,他被推举为“诚信代言人”。

李江福先后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中国好人榜”,2015年当选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段新宽

段新宽,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洛阳市栾川县三川镇三川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段新宽始终心系群众、诚信为民,不花村集体一分钱,个人出资上亿元,凭借着一股子掷地有声山区汉子的拗劲儿,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家乡旧貌换新颜,带领群众快速走上了致富的路子,扎扎实实地兑现着当初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

1981年,因为家境贫穷仅初中毕业就离开校门的段新宽,走出家门到200公里外的灵宝市秦岭金矿打工,他下过矿井、凿过山洞、背过矿石、当过电工、承包过工程并成功创办企业,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他感到,一人富不算啥,大家富才是真正富。为了回报乡亲,2000年,他毅然放弃原有的优异条件回到村里,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上任前,他郑重承诺:1.发展村集体经济,让乡亲们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花,15年之内收入翻三番;2.硬化道路,翻修学校,建卫生室,盖村委办公楼,让村容村貌明显改观;3.个人不领一分钱工资,不花村集体一分钱,把省下的钱全部用到集体所需的刀刃上。

从此,他把承诺当成鞭策自己的压力和不断奋进的动力。出资56万元为村里修了两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带头捐资45万元,为村小学建起了3栋3层高的教学楼;捐资33万元对村里的老街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排水设施,硬化了路面,还把水泥路铺到家家户户的门口。2015年,又出资800多万元,为村里建设了一座标准化卫生所,按照综合医院的标准,从诊室到病房,各类设施一次性配齐。这期间,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基础上,他又拿出8万元,建起了4层30间的村委办公楼,配齐了必须的办公家具和用品,使现在的三川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为了引领群众共同致富,他先后6次同村干部一道到西峡县等地考察项目,出资50万元建起了袋料香菇基地,为村民自主发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2015年,他又拿出50万元启动资金,扶持村民郭建新开办了新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给村民提供了一条授人以渔的致富路子。

正是有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15年2月,段新宽被省文明办授予“河南省十大农民标兵”称号;2015年12月,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2015年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同年4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还光荣当选为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洛阳市第十二届和十三届人大代表。

2015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助人为乐模范)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第九篇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 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5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5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15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15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5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1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15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15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15-2015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15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 爱 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相关热词搜索:2016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青年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966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