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李世民典故

李世民典故

2016-12-28 10:33: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世民典故(共5篇)我们身边的名人_李世民的故事少年壮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据说在他4岁那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李渊便采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李世民从小就开始习艺练武。他善于骑马,喜欢射箭,好弄弓矢,机智果敢。他还熟读兵...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李世民典故》,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们身边的名人_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典故 第一篇

少年壮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据说在他4岁那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李渊便采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李世民从小就开始习艺练武。他善于骑马,喜欢射箭,好弄弓矢,机智果敢。他还熟读兵法,经常引用《孙子兵法》里的话和父亲讨论排兵布阵的策略。由于李世民年轻有谋,所以结交和网罗了不少英雄豪杰。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困在雁门。情势万分危急,隋炀帝派人将诏书缚于木上,投入汾水,这才传出消息,在全国招募勤王之师。16岁的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救驾的队伍里。

雁门之战是李世民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参与军阵,而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也在此战中初露头角。

两年后(公元617年),李渊就任太原留守,18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了太原。当时的隋王朝各地战火纷起,李渊率部出击,深陷敌阵。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飞骑冲入万军阵中与父亲会合,父子合力最终突围而出。

这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李世民审时度势,广交各路英豪,所有结识他的人无不愿为他效死。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建立了唐王朝,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秦王破阵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三月,甘肃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举兵10万进犯关中,李世民率部出击。在战役中他巧用谋略,在实战中又亲率左右数十骑领先冲入敌阵,唐军士气顿时大振,薛仁杲大败投降。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歼灭了刘武周的军队,收复河东全境。同年七月,刚刚结束征刘之战的李世民没有多松一口气,便率3万军出关,攻打已经自立为郑皇帝的王世充,一举将其击败。

接着,李世民又以3500人战胜窦建德的10万大军,获虏5万余人。22岁的李世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贞观之治

公元627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帝位,开始了对唐朝为时23年的统治。他在位时,年号贞观。

贞观年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

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于用人,还要广泛听取意见。因此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贵贱,都能够得到他的重用。魏微敢于向太宗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生气,也不退让。

太宗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合并州县,节省开支;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减轻劳役负担,让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等。这些措施很得民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皇帝是舟,人民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采用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护,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他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使汉藏民族关系更加友好亲密,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常用典故
李世民典故 第二篇

常用典故

【种玉】

◆喻雪景,或喻田园之美。唐李商隐《喜雪》:“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

【玉田】”。◆喻雪景。唐李绅《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玉田千亩合,琼室万家开。”【李世民典故】

【风落帽】

【向隅】◆喻指哀伤或抑郁。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逸足皆先路,穷郊独向隅。”另参见器用部〃宫室“向隅”。

【孤鸾】

参见动物部〃飞禽“镜中鸾”。唐郑谷《为人题》:“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

【求凰】”。◆喻男子求佳侣。金元好问《王子文琴斋》:“天上秋风月底霜,求凰一曲鬓丝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咏男女之情。。”另参见伦类部〃亲眷“求凰”。动物部〃飞禽“凤求凰”。文明部〃礼乐“卓家琴”。人物部〃妇女“卓氏”。人物部〃其他“凤客”。

【萼绿华】◆指仙女,或喻美女。唐李商隐《无题》:“闻道阊门尊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南朝梁陶

弘景《真浩》卷一《运象》:“尊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乘龙】。”◆指仙去或帝王权臣去世,或指接近帝王、权臣。三国曹植《仙人篇》:“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另参见地理部〃水流“鼎湖”。动物部〃鳞介“鼎湖龙”。武备部〃兵器“鼎湖弓”。武备部〃兵器“乌号”。人物部〃帝王“黄帝上天”。人事部〃病死“鼎湖龙去”。

【乘鸾】◆也喻求得佳偶。唐赵嘏《代人赠别》:“会须携手乘鸾去,萧史楼台在王京。”汉刘向《列仙传》

卷上:“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萧,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喻求得佳偶,或谓女子升仙。唐李群玉《玉真观》:“高情帝王慕乘驾,组发初春玉叶冠、”另参见伦类部〃亲眷“吹萧伴”。

【乘鸾】或谓女子升仙。

【樵风】 参见天文部〃气象“朝南暮北风”。唐宋之问《游禹穴回出若

邪》:“归舟何虑晚,旦暮使樵风。”

【三山】 参见地理部〃土石“蓬莱

峰”。唐许浑《长安岁暮》:“三山

岁岁有人去,唯恐海风生自波。”

【五里仙雾】

参见天文部〃气象“五里雾”。◆指仙境。唐李益《华阴东泉同张处土诸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

书》:“故人邑中吏,五里仙雾隔。”

【钓鳌】◆咏仙,或喻事业非凡。唐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另参见地理部〃土石“鳌山”。九流部〃神仙“龙伯国人”。参见人物部〃其他“钓鳌客”。

【呵壁问天】◆喻指失意、愤感。

【壶中日月】”。◆喻指仙道生活。唐吕岩《七言》之九。“物外烟霞为

典故传说
李世民典故 第三篇

晾甲山

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典故传说

唐山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据考古证实,在远古时代,唐山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爪村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0年,孟家泉人的发现,至今有约17000年,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滦县的东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处都有发现.自50年代起,唐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多处,今唐山市内的大城山,迁西的西寨村、迁安的安新庄三处遗址具有代表性,它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时期当时在这里已经开始。90年代后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唐山人在这块土地上早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唐山在商周时代属北方侯国孤竹国的地域,当时,人们由木炭烧制、条混盘筑的方法制作三足、平底陶器,已经会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孤竹国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至今。战国时唐山为燕国辖地,当时社会生产力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经济和文化向前发展一大步,有了多且精的陶器、铜器。武器和生产工具铜制、铁制并见。秦汉时唐山为右北平郡、辽西郡、属幽州。西汉时已经开始学习种植水稻,兴修水利,同时也使冶铁、铸铁、煮盐业发达起来,设官吏专门统管盐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山地区仍分属幽州的右北平郡和辽西郡,聚居在这里的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融合。隋朝把汉代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改为州、县两级,今唐山地区东部属北平郡。【李世民典故】

在这片热土上,流传这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典故

——不食周粟

据《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记载:商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有个小国叫孤竹(今迁安一带)。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是伯夷,次子为叔齐。国君在世时指定叔齐为国君继承人。国君去世后,叔齐不肯接受君位,坚决要求哥哥伯夷当国君。伯夷说:“父王的意愿是你继位,不是我。”遂逃走。叔齐亦不肯超越兄长当王,所以也逃走了。结果,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当国君。当时,西北高原有一个周族诸侯国,首领是姬昌,即周文王。伯夷、叔齐听说姬昌为人很仁义,就决定投奔周国。当他们风尘仆仆赶到那里时,姬昌已经去世,其君位由儿子姬发继承,即周武王。兄弟二人在周国住下不久,姬发出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拉住姬发坐骑的缰绳,对他说:“大王刚刚去世,你就兴兵打仗,是讲道吗?你作为臣子去杀君王,是讲仁义吗?”姬发没有听从他们二人的劝阻,后来武王灭了商周,统一全国,建立了西周王朝。伯夷、叔齐认为姬发的做法非常可耻。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上靠吃野菜为生,发誓不吃周朝的一粒粮食。可是有一天他们遇上一名农妇,她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开始绝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并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个故事被人们流传了两千多年,其中褒贬不一。但据有关考证,历史上显赫一世的让国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就出自迁安。

——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国(在今山东省境内)北伐山戎(戎族的一支,又作北戎,散居在今河北省迁安县以东、以北一带)途径孤竹国时,管仲和隰朋为齐军提出的解困之法。管仲和隰朋遂留名唐山大地。

春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势力发展起来,周朝在北方的诸侯国燕国(辖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东部一带),夹于戎、狄之间,常受山戎侵扰,国势较弱。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犯燕,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

桓公亲率大军北伐山戎,管仲、隰朋随行。齐军很快取得胜利,灭掉令支(又作泠支,属山戎一支,在今河北省滦县与迁安县之间)而还。

齐军在归途中,经过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迁安、滦县一带)。孤竹国君伪降,引齐军入沙漠地带,也称迷谷。那里乱石荒漠,杳无人烟。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齐军“迷惑失道”。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叫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以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寻出路,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这个齐军迷惑失道的地方,据说就是今滦县棒子镇西乱石山一带被称作“迷沟”的地方。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乃封“马”为官。迁安灵山脚下有马关营村,传说与此事有关。齐桓公为寻仙迹,在马官营村亲手栽种了银杏树。现尚存一棵,据科学家考证,此树已经历了2600多年,实属罕见。

——寻蚁求水

在“老马识途”中,齐军行于山地,山中无水,士卒口渴难耐。隰朋出主意说:“蚂蚁冬天把巢筑在山的南面,夏天把巢筑在山的背面。如果蚂蚁窝口的土封高一寸,蚁窝下面七八尺处就会有水。”士卒按隰朋说的,寻找蚁窝掘地,果然得到了水。时人称隰朋为“多智”。齐军走出迷谷,灭掉了孤竹国,威震北方戎、狄。齐灭令支和孤竹后,将山戎的特产东葱和戎菽(红小豆)广布于天下。 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是他霸业的一部分。以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中有管仲之谋和隰朋之力。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患重病。齐桓公探病时,管仲推荐隰朋代行相事。并说他去世后,任用隰朋可安国家。但他又叹息说:“上天生下隰朋,是让他来做管仲的舌头。如果身体死亡了,舌头还怎么能存在呢?”不久,管仲病故,同

年十月,隰朋也去世了。

历史故事【李世民典故】

唐太宗东征在唐山地区留下了许多有关地名的传说。

(一)大城山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多万唐军东征高丽(统治区在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经过半年多的苦战,虽然夺取了十几座城池,但在攻打安市城时,遇到了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粮草将尽。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唐太宗于九月下令班量。太子李治从长安千里来迎。 唐太宗率3000骑后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在今滦县一带和太子相遇。此时,唐太宗所穿的战袍已旧敝不堪,为他献上了新衣。之后又途经今唐山回都。唐太宗率军途经唐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这是唐山得名的开始。后来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滦洲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志对此有过记载。大城山下的成鲜水(今陡河)遂名"唐溪"意为唐山脚下的河水;河上建桥名曰"唐山桥"。唐山桥西一带形成的村庄称桥头屯(今路北乔屯)。

(二)钓鱼台

传说唐太宗东征驻兵唐山时,曾到今大城山北侧河岸边观赏风景,放线垂钓,后这里称钓鱼台,名称沿用至今。

(三)晾甲山

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四) 三跳涧

在今迁安市东15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普跃过此涧。涧帝有试剑石。

(五)擂鼓台

今滦县西百里,相传唐太宗曾在此学习擂鼓动御敌。

(六)谎粮坨

在今滦县城南25公里,相传唐太宗以此谎敌。

(七) 亮甲店

在今玉田县城东南11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遇雨,晾甲于此,故名,后用谐音称亮甲店。 还有晒甲坨、晒甲岭、廒里井、挡驾庄、马棚峪、石臼坨岛等。

唐朝出于屯兵和积粮的需要,在今唐山一带建了许多城池,如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万年城(今迁相三屯营北)、平州城(今卢龙县)、马城(今滦南马城)等,还建筑了一些要塞。又修建了兴唐寺(在今唐山南郊)、净觉寺(在今玉田)等寺庙。

曹妃传说

相传曹妃是今唐海人。曹妃一家住在唐海南部沿海的一个很小的渔村,叫老爷庙,在曾家湾孙家的家谱中,确有记载。曹妃姐妹三个,曹妃是老三,名叫曹婉儿。一次,曹婉儿在打渔时,遇到了东征高丽走水路海上归来的唐王李世民。两人一见钟情。李世民见到曹婉儿时,已经染上一种怪病,浑身痛痒不止,足部还有溃烂,御医怎么也治不好。当时在荒岛上(今曹妃甸岛)扎营休息养病。曹婉儿下海捕捞一种海蛰、晒干磨成粉,配上芦苇荡里生长的一种野草做药,为李世民外敷内服,治好了唐王的伤痛。唐王大喜,感情日笃,册封她为曹妃,并准备带她去长安。但曹妃舍不得已经病重的老父,和唐王相约先把父亲养老送终,三年后再来接她入宫。唐王思索再三,总算应允,并下令在岛上为妃子修建宫殿,供其居住。

因为有过一段的夫妻之情,李世民离开后,曹妃怀孕了,后生下来一个男孩,起名叫李黄娃,取“皇娃”之意。曹妃的老父亲在次年去世,享年63岁,葬于老爷庙西。曹妃因怀念父亲,又思念唐王,整日忧郁寡欢,在曹妃殿中弹琴而歌。

唐太宗善于用人的故事
李世民典故 第四篇

各有所长,各尽其能

山东聊城文轩中学 张玉英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曾说过:“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这一理论在唐太宗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计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开创了大唐帝国的雄伟基业,更是为后人树立了用其所长的丰碑。

典故诗词
李世民典故 第五篇

典故 诗词

文明/诗词

【七步咏】《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O指人才思敏捷,才气过人。唐于志宁《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另参见伦类部·亲眷“萁燃”、植物部·草本“煮豆燃萁”、文明部·学识“七步才”。

【牛渚咏】《晋书·袁宏传》:“(袁宏)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诸,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O称咏人有才。唐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早闻牛渚咏,今见鹡鸰心。”另参见器用部·车船“彦伯舟”、人事部·雅逸“牛渚吟”。

【沧浪吟】参见人事部·雅逸“沧浪”。唐储光羲《酬李壶关奉使行县忆诸公》:“青枫江上沧浪吟,白月宫中鹦鹉林。”

【咏贪泉】参见地理部·水流“贪泉”。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只以直诚天自信,不劳诗句咏贪泉。”

【洛生咏】《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撰„„(谢安)方作洛生咏。”刘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曰:“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教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O美称他人吟咏诵读。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另参见人体部·头面“拥鼻”、人事部·雅逸“拥鼻吟”。

【郢中吟】参见文明部·礼乐“曲高”。O喻作品高雅不凡。唐高适《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赋吟梁苑雪】参见天文部·气象“赋吟梁苑雪”。五代前蜀韦庄《送福州王先辈南归》:“八韵赋吟梁苑雪,六铢衣惹杏园风。”

【叉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温庭筠)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宫韵作诗,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成。”O指文人才思敏捷。明瞿式耗《浣溪晚集次子后韵》:“满眼浓华收不尽,固应叉手便诗成。”另参见人体部·肢体“八叉”。文明部·学识“叉手速”、人物部·人杰“温八叉”。

【诗入鸡林】《新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于文章精切,„„鸡林(古国名)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O指诗名远扬。宋黄庭坚《自咸平至太康得十小诗》之一:“诗入鸡林市,书邀道士鹅。”另参人物部·其他“鸡林贾”。

【诗成得袍】《新唐书·宋之问

传》:“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O喻文才出众,或指宠赐。唐杜甫《崔驸马山亭宴集》:“客醉挥金椀,诗成得绣袍。”另参见器用部·衣冠“夺锦袍”。

【推敲】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O指作诗文时反复斟酌字句,或指对事情反复考虑。宋楼钥《蒋慈谿鹗挽词》:“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另参见伦类部·师友“‘幸遇韩京兆’、器用部·宫室“吟扣僧门’、人事部·行止“出手推敲”。

【授简】参见天文部·气象“梁园雪”。O指奉命吟诗作赋。唐杜甫《又作此奉卫王》:“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

【骑驴索句】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或曰:‘相国(郑綮)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O指吟诗。宋范成大《北门覆舟山道中》;“骑驴索句当年事,岁暮骚人不自聊。”另参见天文部·气象“灞沼桥风雪”、地理部·城建“灞桥驴背”、动物部·走兽“灞桥驴”’。

【题糕字】参见天文部·时令“题糕”。明张煌言《九日陪安昌王„„登锁山和韵》:“追陪谁复题糕字,愧向銮坡问笔才。”

【大风诗】参见文明部·歌舞“大风歌”。唐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巴人】参见文明部·礼乐“曲高”。O指较俗的作品,或指民歌。唐权德舆《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居接司徒公别墅即事书情奉献兼呈李裴相公》:“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

【王粲诗】参见人物部·人杰“王粲”。唐钱起《赋得青城山歌送杨杜二郎中赴蜀军》:“星台二妙逐王师,阮瑀军书王粲诗。”

【四愁】东汉张衡《四愁诗·序》;“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O咏愁思。唐孟郊《百忧》:“智士日千虑,愚夫唯四愁。”另参见人事部·情感“张衡愁”。

【白头吟】《西京杂记》卷三:“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O喻心境哀伤幽怨。唐骆宾王《在狱咏蝉》;“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另参见文明部·礼乐“白头曲

”、人事部·情感“空赋白头吟”。

【扫壁觅诗】参见人事部·贫贱“饭后钟”。O喻人才落魄民间。宋黄庭坚《送吕知常赴太和丞》:“往寻佳境不知处,扫壁觅我题诗看。”

【池塘一句诗】参见人事部·睡梦“梦惠连”。唐吴融《莺》:“谢家园里成吟久,只欠池塘一句诗。”

【李陵诗】参见人物部·将相“李将军”。《文选》中有李陵《与苏武三首》,其词凄怆悲苦。O指悲苦之辞。唐薛能《题盐铁李尚书沪州别业》:“备足好中还有闲,许昌军里李陵诗。”

【枫落句】《旧唐书·郑世翼传》:“时崔信明自谓文章独步,多所凌轹。(郑)世翼遇诸江中,谓之曰:‘尝闻“枫落吴江冷”。’信明欣然示百余篇。世翼览之未终,曰:‘所见不如所闻。’投之于江。信明不能对,拥楫而去。”O指诗句精妙,或喻秋景。来陆游《秋兴》:“才尽已无枫落句,身存又见雁来时。”另参见地理部·水流“枫落吴江”、植物部·木本“枫落吴江”。

【刻烛成篇】《南史·王僧儒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O喻诗才敏捷。清吴伟业《题西泠闺咏》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另参见器用部·日用“吟烛”。

【织锦回文】《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兰若。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O喻妻子之书信或情书。亦指妇女的诗文佳作。唐李白《代赠远》:“织锦作短文,肠随回文结。”另参见伦类部·亲眷“窦家妻”、器用部·其他“回文锦”、人事部·情感“锦字书”。

【南风篇】参见人物部·帝王“舜咏”。唐魏徵《奉和正月临朝应诏》:“既欣东日户,复咏南风篇。”

相关热词搜索:秦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世民典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世民典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973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