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12-28 11:09:2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共8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篇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 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传统美术(3项)

客家娘酒的制作和功效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篇

客家娘酒的制作和功效

1.把材料准备好。

2.鸡洗干净,切成块。

3.枸杞用水泡浸一下,洗干净。

4.姜去皮切成米粒状,用油爆香后,铲起备用。

5.用余油把鸡块炒到金黄。

6.加入1小匙砂糖,翻炒均匀。

7.加入客家娘酒。

8.大火煮开转入砂锅中。

9.加入炒香的姜粒。

10.轻轻拌搅均匀后加入枸杞。【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11.盖上锅盖,中小火炖煮30分钟。

12.香浓醇厚的客家娘酒鸡就做好了。

13.经过砂锅炖煮的客家娘酒鸡,娘酒的味道全部浸入鸡肉之中,还没等揭盖就闻到甘甜酒香。

14.甜香醉人,浓醇可口,十分入味。

15.那饱含客家娘酒鸡的精华汤汁可绝对不能浪费,吃完鸡肉再喝汤,全身暖烘烘、热融融的,非常的惬意。

客家娘酒的功效

1.药用价值【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药处方中,常用客家娘酒浸泡、炒煮、蒸灸某些中草药,或调制“人参再造丸”等中药丸,以及各种药酒。因此,客家娘酒可谓医药上很重要的辅佐料或“药引子”。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这里所说的米酒,就是娘酒。

2.烹饪作用家

客家娘酒可去除原料中腥味、杂味并起到增香、改善口味的作用。无论是炒菜、煎鱼、炖肉,甚至蒸鸡蛋羹或制蛋糕,乃至制“酒酿饼”或“酒酿圆子”,都离不开黄酒。即使在美味纷呈的高汤中,如果滴入少许客家黄酒,也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客家娘酒决不只是可以去除羊肉的膻味及鱼类中三甲基胺等腥味成分,更重要在于客家娘酒中数以百计的各种成分,能在较高的温度下,与菜活其他食品中的成分相互发生错综复杂的反应,而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

3.佐餐功能

客家娘酒的佐餐功能不仅在于营造氛围、提神、开胃、助消化等作用,而且包括提供营养及滋补保健等多种功能。

4.营养价值

客家娘酒含有多种氨基酸。据检测,客家黄酒中的主要成分除乙醇和水外,还含有23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这8种氨基酸,客家娘酒中的含量最全,居各种酿造酒之首,尤其是能助长人体发育的赖氨酸,含量比同量啤酒、葡萄酒多一至数倍。客家娘酒的发热量是啤酒的3~5倍,是葡萄酒的1~10倍。每升含有氢化合物1.6~2.8克,碳水化合物28~200克。此外还含有许多易被人体消化的营养物质,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脂类、甘油、高级醇、维生素及有机酸等。近年来科研发现客家黄酒还含有一种重要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具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还有短肽(是易于消化吸收的蛋白

质)等营养成份。这些成分经贮存陈化,又形成了浓郁的酒香,鲜美醇厚的口昧,丰满和谐的酒体,而最终使之成为营养价值极高的低酒度饮料。

5.辅助疗效

客家娘酒用糯米制成。由于在酿造过程中,注意保持了原有的多种营养成分,还有它所产生的糖化胶质等,这些物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它在辅助医疗方面,不同的饮用方法还有着不同的疗效作用。例如凉喝客家黄酒,消食化积,有镇静作用.对消化不良、厌食、心跳过速、烦躁等有疗效.烫热喝的客家黄酒,能驱寒祛湿,对腰背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患者有益。

客家娘酒好发奶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篇

客家娘酒可以在超市买到的哦!!![008] 做法是:先放一碗半水在锅里煮开,然后把杞子和阿胶放进去,小火煮溶,之后放半碗客家娘酒、打两个鸡蛋进去,再根据自己口味加些红塘,煮开就可以喝水吃蛋咯![005]

客家酿酒的资料介绍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篇

客家酿酒 客家娘酒是汉族客家人用糯米酿造的一种酒,属于黄酒。客家米酒主要原料是糯米,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与鸡等一起煲。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润肺之功效。

酿酒原料

客家米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或高粱,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含有40%以上葡萄糖、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润肺之功效。

在梅州,客家娘酒是一种禾米酒,娘酒酿造过过程 1、首先要将米用水泡透,然后沥干水

2、然后将沥干水的糯米放入大锅里,再放进适量的清水。然后蒸成饭,用客家话说就是“娘饭”,“娘饭”金黄金黄的,粘粘的,闻起来特香。

3、把蒸好的“娘饭”弄出锅,等“娘饭”晾到一定温度时,把事先买好的酒饼(主要起发酵作用)、红曲(主要起调色作用)按一定的比例放入,然后把“娘饭”放入酒缸里发酵,上面盖上盖。再在盖上放些稻草(一般用棉被,具体要视气温而定)等保温材料。

4、十几天之后,“娘饭”便发酵到一定程度,这时倒入自己酿造的米酒再一次发酵(娘饭跟酒的比例可以1:0.5,1:1或1:2,米酒的比例将影响酿酒后期的甜度跟酒劲),再过半个月左右这时一般酿制者可以尝尝味道怎样。如果认为发酵已经恰如其分时,便可用“酒筛”把酒弄进“酒瓮”里。把“酒瓮”用草皮封好,再在“酒瓮”周身涂上稀泥(起保护酒瓮的作用),然后放入火堆中(暗火)煮,一般是要把酒煮沸几次(要事先备些冷酒,防止煮沸酒漏出来)。有些人还加些补药进去煮,当然这个属于个人喜好了。取出来后四邻五舍都可以闻其香。刚做好的酒要端给亲戚、邻居尝新的,恰巧碰到路人,也要请他喝的。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5、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等“酒瓮”冷却之后放在铺好的红砖上面,弄些稻草灰在瓮脚处。客家娘酒就酿制而成了。

食用方法

1、可以直接饮用。

2、将米酒放入快要煮好的汤圆中,愿意吃就多放些,煮个开就可以吃了。

3、先在锅里放些水,等水开后再把鸡蛋打开窝在锅里,快熟后就把米酒放入,也是愿意吃就多放,特别有营养,有补血补气的功能。

4、用米酒炖制肉类能使肉质更加细嫩,易于消化。

古代传统医学认为,产妇在生孩子时气血大耗,阳液劳损,喝一些这样的滋养品可以补血行气,促进血脉流通,调养周身气血,避免产后身体气血两虚,出现头晕、乏力、眼花、出虚汗及恶露不下或下之甚少等不适;同时,现代医学也证实,产后喝米酒可以帮助产妇避风寒,既可预防产后关节疼痛等诸多疾患,又能够通经活血,温补脾胃,可促进乳汁分泌。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本草纲目》称米酒具有止痛去积,暖胃健脾,多唾温心,常饮皮肤润滑有光泽等功能,日本科学家还发现米酒中的一组酶抑制剂有增强记忆的作用。

米酒的其他功效:

1、解冻。一条冻得严严实实的鱼,在前半段淋上些米酒,完全浇没,几分钟后,会发现前半段已经感觉有解冻后黏黏的液体在上面,而后半段还是冻得像棍子。

2、恢复松软。在面包上洒几滴米酒,放到微波炉里转一下(具体时间自己控制),转好以后会发现面包就像新鲜出炉的那样,而且口感很好噢。

3、化淤。用生姜末浸在米酒里,浸泡40分钟后,用生姜末在淤血的地方揉搓,会有辣辣的效果。

4、美容。用合用的乳液混合适量米酒,涂在脸上,可以做面膜用哦。

5、保湿。冬天在白水中加适量米酒饮用,可以保持体内水分。

相关典故编辑

客家酒酿为宁化特产。自古至今,宁化客家人盛情好客,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浪相待。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散。

梅州客家酒娘源于何时?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群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宁化,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篇

新闻动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文化馆

/wzwh/list.php?catid=75

项目介绍【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文学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09] [07-

· 民间音乐

· 民间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杂技与竞技艺

· 民间美术

· 传统手工技

· 传统医药

· 民俗

· 文化遗产视频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来源:广东省文化馆时间: 2010-07-12

(排名不分先后)

民间音乐(7名)

民间舞蹈(4名)

2016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报告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篇

一、基本情况

1、设施设备:我馆2016年建馆,馆舍面积1510平方米,其中用于业务用房面积为1350平方米.结构为地面八层。室外活动场地5600平米。各活动室进行必要的装修和器材购置。

2、人员结构:我馆核定编制41人,在职职工36人。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9人,其中业务人员27人。

二、免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主要包括:各艺术类培训(书法美术、文学艺术、舞蹈戏曲、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少儿艺术培训、中老年艺术培训、社区文化培训等。

三、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场地

1、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书法美术培训、文学艺术培训、舞蹈戏曲培训、摄影培训、铜管乐团活动室、民乐活动室、少儿舞蹈活动室等。2016年免费接待参展人员20000余人,免费培训3000余人。

2、免费开放时间: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免费开放场地大小确定参加人数规模和开放时间。每天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00。节假日保证安排半天活动时间。

四、免费开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关于文化馆免费开放资金管理使用,我们按县财政局要求,先提出使用项目和申请报告,报财政分管股室文教股审核,然后报县政府批准实施。2016年县财政下拨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壹拾贰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培训活动48000元、支付水电费7000元、报刊、印制宣传册15000元、维护和维修设施建设32000元,其他支出18000元补充办公经费等,不存在挤占、挪用、套取、截留、贪污、私分等现象。

五、2016年我馆开展大型免费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在、、举办了四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春牛祈福”专场演出,村的“金龙闹春之庆元宵”活动,在挖掘传承创新后变为当地群众盛大的节日和文化大餐。二是在章源、阳岭社区举办的两场“踏歌起舞迎新春”活动,让社区的群众在家门口观赏到富有特色和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小品类节目。三是开展了赣·湘·粤、、汝城、仁化三省三县书画、摄影作品展活动,展出作品200余件。四是主编了第四期三省三县合作文艺综合期刊《南岭风》,刊发各类艺术作品百余件、20万字。五是组织了多次摄影爱好者采风活动、书画爱好者集体创作活动,文学作者作品汇集和作品研讨活动。还组织书法、美术、摄影作者创作作品参加市以上展出活动,六是组织民乐爱好者参加市二胡大赛,并获二、三等奖好成绩。七是非遗项目舞春牛、三节龙在中央台“客家足迹行”栏目,以“白云深处好耕田”为题播出。舞春牛在三套“赣风”栏目播出。八是组织了“龙勾瑞狮”参加了省首届农民工才艺大赛,非遗项目“金龙闹春庆元宵”被拍摄成专题片在县电视台展播。

六、措施和要求

(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培训和参与活动的人数将急剧增多。因此,完善安全保卫和重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制订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以确保免费开放的安全、规范和有序。

(二)制定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免费开放后参与活动数量和结构发生的变化,努力改善实物安全保护和公众服务设施条件,加强安全、保洁、咨询等服务力量,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做到降低门槛不降低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

(三)做好统计与意见征求。制作征求意见表,请参与者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接待人员按照好、中、差给予评价,作为考核奖惩的依据。

(四)不断总结提高。如何做好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尚在探索中。今后每周工作例会,要对此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工作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带班领导和主要领导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监督管理。馆领导分工负责,轮流带班、值班,切实加强对本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领导,确保这一工作顺利实施。

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方案5篇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七篇

第1篇:精准扶贫交通项目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以科学规划和建设精准扶贫村通组道路,构建完善的公路网络,助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提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思路,以精准扶贫村、扶贫户、扶贫人口为工作对象,着力改善精准扶贫村发展条件,破除影响精准扶贫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提高扶贫村自我发展能力,助推脱贫致富。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循序推进。从全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实际出发,坚持与城镇化发展要求相协调,与移民搬迁、特色产业发展及农村物流相结合,有步骤、有重点、有目标地分步实施。

(二)突出重点,提升能力。坚持“雪中送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交通运输精准扶贫能力和水平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全县交通运输扶贫攻坚步伐。

(三)合力推进,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各镇、县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开展结对帮扶,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发展合力,扎实推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目标任务

从2016年起,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县7个镇69个贫困村用3年时间完成通组水泥公路128.9公里。其中历市镇8个扶贫村,10.8公里;天九镇10个扶贫村,9.7公里;龙塘镇6个扶贫村,10.6公里;鹅公镇15个扶贫村,18.6公里;老城镇6个扶贫村,4.1公里;岿美山镇7个扶贫村,16.4公里;岭北镇17个扶贫村,58.7公里(详见附件《XX县精准扶贫村通组公路建设规划》)。符合通行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基本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扶贫规划。根据贫困村产业分布特点和交通基础条件,精心编制贫困村农村公路规划、自然村通水泥路规划、农村客运网络化规划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提前至2017年全部完成贫困村通组水泥公路,其中2016年组织实施通组水泥公路57.8公里;2016年组织实施通组水泥公路49.3公里;2017年组织实施通组水泥公路21.8公里。

2、加大政策支持。为了及时完成全县7个镇69个贫困村通组水泥公路128.9公里的建设任务,采取“上级补助一部分,挂点单位扶持一部分、社会资金筹措一部分”的办法,积极争取部、省在计划、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提高建设补助标准,全力满足交通精准扶贫的需要。对通组水泥路建设按10万元/公里给予补助;客运网络连通工程三级路新建和改建分别按50万元/公里、30万元/公里给予补助;农村公路危桥60米以下中桥按2800元/平方米,县道小桥按2300元/平方米,乡、村道小桥按1800元/平方米给予补助。对于积极性高、筹措资金到位的贫困村优先上报争取项目计划,并及时下拨补助资金,具体通组水泥路实施路段详见附件《XX县精准扶贫村通组公路建设规划》(2016年-2017年)。

3、加强建设监管。全面改善贫困村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条件,加快贫困村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支持农村小河桥建设,因地制宜地设置标志牌、防护栏、减速带、反光镜等安保配套设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让老百姓走上放心路。

4、加快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以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理顺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步入规范化轨道,努力为贫困村群众安全快捷出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县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交通运输局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加强与发改委、扶贫和移民办、农工部等部门的联系,合力推进扶贫工作,最大程度发挥交通精准扶贫的合力。

(二)加强舆论引导。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报、宣传画、宣传横幅、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交通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村、贫困组、贫困户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完善考核机制。县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作实行每季度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年终一检查的工作制度,督促指导各镇抓好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确保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第2篇:就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XX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精神,强化就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完善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全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以强化就业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就业援助为主要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扶贫,帮扶贫困对象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建设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使我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扶贫开发的要求,从2016年起,用6年时间,落实各项政策,制定工作措施,对全县6535户15825个扶贫对象,提供就业服务,确保到2020年,所有扶贫劳动力对象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6-2020)》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为全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三、帮扶政策和措施

(一)完善就业扶贫信息系统

1.建立精准扶贫管理信息系统。以扶贫移民部门对全县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情况为基础,由镇政府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摸清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状况,对未实现就业且有劳动能力及就业愿望的就业扶贫对象,建立就业扶贫帮扶台帐,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帮扶就业成功的对象逐个销号,实现就业扶贫对象有进有出,信息真实完整。

2.结合省就业信息系统中“一网五点”工作,完善贫困劳动力信息,为各项精准扶贫就业政策的落实提供信息支撑。

(二)强化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3.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扶贫对象,只要当年获得政府确认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或资格证书即可给予每人一次性600元培训补助,切实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对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学历培训实行免学费学习,并每年给予1500元资金补助,通过2-3年职业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4.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定期选派农技专家为扶贫对象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5.组织“金蓝领工程”,开展“订单”式培训。依托县职业中专,结合本县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大力实施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贫困残疾人就业能力。

6.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创业项目的扶贫对象开展免费创业培训。

(三)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7.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免费创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政策扶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万元,贷款期限两年,并予全额贴息。

8.鼓励能人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凡能人创办的带领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按规定给予两年期限小额担保贷款并予全额贴息扶持。贷款额度按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经营项目、还贷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其中,带动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万元;带动2名及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万元。

9.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当年新增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占用工总数1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比照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政策,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贴息扶持;对员工总数50人以上(含50人)、当年新增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占用工总数2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比照促进就业基地的政策,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贴息扶持,并按规定享受社保补贴政策。

10.建设创业园(街)辐射带动扶贫。通过创业园、创业一条街等形式,鼓励各类创业人员入园(街)创业,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创业实体,可比照创业孵化基地政策进行扶持。

11.充分发挥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种养项目,经县残联审核、推荐,可申报“阳光助残基地”项目,享受5-1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

(四)深入开展就业援助

12.建立就业援助常态化机制。在县乡两级常态化开展送就业服务、送援助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活动,免费为精准扶贫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帮助贫困对象不离乡土、在本县企业就近实现就业。

13.奖补园区企业和种养大户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或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15人以上,连续就业一年以上并签订劳动合同,贫困人员劳务收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业园区企业,经县扶贫领导小组审核,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吸纳贫困劳动力5人以上且连续就业一年以上并签订劳动合同,贫困人员劳务收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种养大户,经县扶贫领导小组审核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

14.做好就业信息的宣传对接。对园区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由镇政府驻村干部、扶贫工作队队员进村入户将岗位信息送至贫困户家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与企业取得联系,促其上岗就业。

15.鼓励就地办厂扶贫。大力引导本地服装纺织、电子、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在当地的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由镇政府组织当地贫困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就业创造条件。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所涉及的场地租金、水电费,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16.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政府每年购买的城市新增的城管、环卫、园林等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的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治安巡逻、森林防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扶持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就业。

17.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介绍贫困劳动力就业。采取奖补方式,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帮助贫困对象实现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每介绍1名贫困家庭成员在县内企业稳定就业一年以上并签订劳动合同,给予200元补贴。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力合作,从根本上解决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问题。

(二)加强领导。为扎实有效地发挥就业扶贫功能,推进精准扶贫,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由县人保局、县就业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农粮局、县教体局、县残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沟通,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县人保局:负责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检查。

县就业局: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政策补贴,提供贷款扶持服务。

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筹措、使用和监督管理。

县扶贫和移民办:负责“雨露计划”工作。

县农粮局: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

县教体局:负责职业教育学历培训工作。

县残联:负责残疾人就业政策指导、落实。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提供工业园区就业信息和服务。

(三)广泛宣传。各镇、各职能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大力宣传和引导,让广大群众,尤其是扶贫对象了解就业精准扶贫的政策、内容、要求,使全社会共同形成扶贫帮困的合力。

(四)落实工作。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调度会,通报情况,抓好督促检查,并对具体工作开展指导和协调,确保各项帮扶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第3篇:规划建设行业扶贫专项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扶贫开发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扶贫对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我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工作对象,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充分发挥各帮扶单位、规划建设行政部门职能作用,统一组织、周密安排、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扶贫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村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主要措施

(一)支持贫困村建设规划及贫困户建房

1、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贫困村,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贫困村建设规划,市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给予奖补5万元,县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给予奖补助3万元,驻村的帮扶单位协助镇人民政府抓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支持。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加强贫困村建设规划编制的督促和指导,加大建设指导力度。

2、对居住危旧土坯房的贫困户,鼓励其进行危旧房改造,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农村土坯房改造政策,每户补助1.5万元。规划建设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免费提供赣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通用图集。

(二)支持移民新村建设

帮助镇政府做好移民新村规划选址,协助各镇编制移民新村规划、实施移民新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三)开展贫困人员工匠培训

实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统筹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职业培训资金,联合人社部门免费为贫困家庭人员开展木工、泥工、水电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引导施工单位优先选取贫困家庭工匠人员组建的农村基建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四)加大贫困村传统村落申报力度,支持贫困村建设和发展旅游业。

大力推进传统村落调查力度,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我县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对贫困村符合传统村落申报条件的,优先列入申报对象及争取申报成功,由此争取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建设。

(五)大力支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奖补资金,资金申报成功后应向贫困村建设垃圾收集设施给予奖补资金分配上的倾斜,原则上贫困村每个小组至少建设垃圾收集设施1处,组织垃圾清运车定期清理。

(六)大力支持油茶开发

大力支持我县油茶开发,免费提供种植基地地形现状测绘,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建设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县贫困村规划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为副主任。负责我县贫困村规划建设精准扶贫的日常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要切实加大对规划建设行业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持力度,真正把规划建设行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舆论宣传。要围绕扶贫工作重点,加强规划建设行业扶贫政策宣传、典型宣传,唤起广大规划、建设行业和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使各项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使规划建设扶贫工作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凝聚合力,扩大规划建设扶贫的参与面,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加大督导检查。要加大对规划建设行业精准扶贫的督导检查力度,督促各帮扶单位求真务实,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水平,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第4篇:电子商务扶贫工作方案

为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和帮助农村贫困户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脱贫致富,发挥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的最大效应,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XX赣粤边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定位,以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以农村贫困群体为重点,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为着力点,以培育发展主体和集聚区为抓手,以推进农副土特产品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突破点,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打通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农村贫困群体通过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自我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达到减贫脱贫效果。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7年,全县农村电子商务观念日益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物流配送、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取得显著成效;农副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等传统领域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实现突破式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充分发展,服务链条基本完备,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努力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农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2.具体目标

(1)支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形成一个县级物流中心、一批镇村级仓储配送中心与配送服务网点的格局,实现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组。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园1个,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7个以上,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10个以上,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起基本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业链条,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融资、信用、网络基础等支撑体系相对完善。

(2)人才培训成果显著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各种方式累计培育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5000名以上,引进农村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电子商务带动就业人数1万人以上。

(3)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在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等领域电子商务取得重大进展,培育2个以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每年解决贫困户人口就业20-30人,增加贫困户收益1000-1500元。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

1.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农村电商综合服务需求,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依托现有物流规划布局,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建立一个XX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一批镇村仓储配送中心与配送服务网点为工业品下乡和农副土特产品进城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形成辐射全县、镇、村的物流配送枢纽。

2.建设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与村级服务站点

依托邮政、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企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乡镇商贸中心、万村千乡农家店、连锁便利店、专业物流配送企业等现有流通网络资源,大力实施信息化改造,加强县、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改造,完善网购、缴费、电子结算、物流跟踪、商品质量监管、售后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服务“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引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社,开展农业组织化、基地化生产。根据国家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结合电子商务特点,指导农户进行农产品尤其是新活农产品的种养植、生产、加工、包装,加强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控。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基地生产全程档案管理制度,推广组织机构代码与商品条码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闭环管理。推进农副土特产品认证工作。实施农副土特产品品牌建设与保护,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对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认证、农业标准化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项目给予奖励或补助,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的投入。

(二)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扩大电子商务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中的应用,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易的融合。

1.推动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

全面推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推进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对接。依托XX县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供港供深基地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基地。鼓励贫困人群结合自身在生猪、脐橙、油茶、茶叶、客家特产、野生香菇、山竹笋等农副土特产品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副土特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组织化、基地化生产,加强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质量管控,研发、生产适合网络销售的农副土特产品。鼓励电商企业根据互联网市场需求特点,改进特色农副土特产品的设计与包装,推进产品全程追溯,提高产品辨识度和品牌附加值,实施原产地品牌建设与保护。

2.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深入推进布衣山谷、九曲旅游度假村、神仙寺、云台山、虎形围屋、岿美山等众多景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XX瑞狮”等特色旅游资源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应用电子商务,加强旅游产品的策划创意和内容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建设,通过整合旅游消费信息资源、推进旅游景区WIFI覆盖、普及二维码导览等措施,提升旅游消费体验。与商贸流通、快递服务、生活服务企业合作,提高线上和线下各项服务的协同能力,带动XX客家铃(花)帽、钨制工艺品等农产品、民族民俗工艺品等特色产品销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的消费,促进旅游综合效益的持续增长。

3.引导农村电子商务消费

支持邮政“农村e邮”等电商企业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及渠道建设,促进农民电子商务消费。依托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开展宣传、培训、网购、缴费、订票、电子结算、取送货等服务,增强农民电子商务消费意识、拉动农村内需、推动农民电子商务消费增长。鼓励供销社、商贸中心、便利店、农家店等更新发展理念,运用电子商务拓展业务,依托本地化服务优势开展生鲜产品、日常消费品和本地生活服务类商品网络零售,实现网上下单、即时送货或就近提货的新模式。

(三)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

加快形成由政府、协会、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所等各方参与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建设,夯实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础,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和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立的继续教育体系。整合电子商务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协会等资源,发挥电子商务园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与服务站点等作用,针对农村贫困人群开展系统化、多层次、针对性强的系列培训。

(四)培育一批扶贫创客群体

积极探索扶贫事业新机制、新路径,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从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帮助贫困群体、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优先安置贫困户到电商产业园落户创业,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创业条件。建立和完善电商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电商高级管理人才、高端运营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商务局,县商务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各镇要落实1-2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助理员,负责收集生产、生活资料需求信息,做好信息收集、上报和购销对接服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电子商务扶贫工作会议,研究电子商务扶贫模式,解决电子商务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干部开展电子商务扶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大对我县发展电子商务工作的宣传推介力度,增强企业在XX投资和应用电子商务的信心。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座谈会、电商俱乐部、电商讲座等活动,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

3.加大政策配套和支持力度。研究制定促进通信、金融与农村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适应农村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县政府将出台扶持办法,落实政策扶持资金,采取专项补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电商扶贫示范企业及项目的扶持。

4.加强农村电子商务行业监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引导电子商务规范有序发展。发挥公安、市场监管、税务、商务等部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监管职能,促进网络交易主体守法经营,大力打击网络售假和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完善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将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纳入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目标,以销售业绩为主进行量化考核。定期考核评价各镇电子商务建设和应用情况,及时报送进展情况和年度工作总结,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促进电子商务扶贫工作健康发展。

第5篇: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有效路径,在建立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通过适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信用度好的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免担保小额信用贷款,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提高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率,降低贫困农户融资成本,融合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精准扶贫,有效帮助贫困户更好更快实现增产创收、脱贫致富目标。

二、工作原则

(一)产业扶持原则。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引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油茶、毛竹、蔬菜种植和牛、羊、家禽养殖等产业,重点鼓励、扶持油茶产业发展。

(二)贫困户优先原则。对有融资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优先贷款、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投入效益。

(三)小额信用贷款优先原则。对信用度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免担保、免抵押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不超过1万元,期限为3年。贷款发放以贫困户受益为前提条件,与增加贫困户收入、解决贫困户发展问题紧密结合,主要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瓶颈”问题。

(四)自愿公平原则。开展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工作要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由贫困户自行决定是否申请贷款。并由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商业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三、承贷主体

XX县农村信用社为承贷主体,参与小额信用贷款支持精准扶贫工作。

四、贷款对象

按照贫困户受益的原则,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扶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县精准办和县农信社认定。借款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发展农业项目和生产能力。遵纪守法、信誉良好,信用观念强,并参与信用等级评定,资信状况良好。符合信用社规定的其它贷款条件。

五、贷款用途

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只能用于农业生产经营项目,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不得用作非农业生产性项目,也不得转借给他人使用等。

六、贷款额度及期限

考虑到贫困农户的特殊性,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不超过1万元,授信期限3年,授信期限内循环使用。

七、贷款流程

(一)确定贫困农户信用等级。县精准办向县农信社提供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名单;县农信社根据小额信用贷款相关规定,进行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并报人民银行XX支行备案。

(二)发放贷款。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要求,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由县精准办从扶贫建档立卡名单中审核推荐;县农信社根据县扶贫办推荐意见,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对贫困农户申请的信用贷款在推荐额度内自主审核、优先放贷,借款人承贷承还,县农信社按人民银行要求建立台账。

八、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

(一)资金来源。按照《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市发〔2016〕1号)和《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定发〔2016〕6号)等精神,县财政在年度预算内安排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对扶贫信贷实行分账核算,进行风险补偿。

(二)资金管理。由县精准办向县政府申请批准后,开立专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专户,用于核算担保资金的余额、利息收入、损失补偿等;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县财政局、县扶贫办进行管理、运作,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动用、挪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金。贷款风险金利息收入由县农信社在结息后自动存入贷款风险金专户。

(三)补偿条件和补偿标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按照“风险共担、损失补偿”的原则,由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县农信社共同承担贷款本金风险及损失。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如果出现连续90天未缴交利息,经多次催收,借款人仍不履行缴息义务的,县农信社有权提前收回贷款或依法维权。同时,启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贷款风险补偿金预先全额垫交借款人结欠利息,待收到借款人缴交的利息后,再将款项存回贷款风险补偿金账户,如果借款人在贷款期满未还清贷款本息时,由县农信社向借款人发送贷款催收通知书,县精准办要积极配合追偿贷款。60天后,如所追偿款不足以清偿贷款本息,县农信社向县精准办发送《代偿通知书》,县精准办核查确认后,从风险补偿金中予以代偿。

(四)损失追偿。贷款损失补偿后,县精准办须协助县农信社向借款人继续追偿贷款本息。追回逾期贷款总额低于实际风险补偿金总额的,按风险补偿金、县农信社自有资金所承担代偿比例清偿;追回逾期贷款总额超过实际风险补偿金总额,代偿资金不足以清偿借款本息的,先清偿县农信社全额承担的代偿部分,再按风险补偿金、县农信社自有资金所承担代偿比例清偿。

九、组织领导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我县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金融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审计局、人民银行XX支行、县农信社等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金融局,由县金融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县金融局、县扶贫办、县审计局、县财政局、人民银行XX支行、县农信社是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组织、参与部门,各单位职责如下:

1.县金融局:负责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协调、指导、监督等。

2.县扶贫办:负责贫困户认定,协助金融局做好对贫困户受扶持等情况监测、阶段总结及检查等工作。

3.县审计局:负责风险补偿金使用过程的监管,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行为。

4.人民银行XX支行:引导县农信社做好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推动小额扶贫贷款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会同扶贫部门监督、规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程序,使符合贷款条件的扶贫对象得到贷款支持,维护扶贫对象的利益,防止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流向非扶持对象。

5.县农信社:主要负责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的承办,积极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建立贫困户经济信息档案,逐笔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加大信贷资金向贫困户、贫困镇村倾斜,加强网点建设,增加自动柜员机、自助服务终端等布设。

(三)强化考核督查。将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项目纳入全县扶贫资金项目检查范围,重点考核贷款资金到户率、贷款发放率、贷款回收率、贷款损失等主要指标,对扶持贫困户户数、户均增收情况等实行绩效评估。

(四)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县金融局与人民银行XX支行、县农村信用社要建立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共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要明晰扶持的范围,按规定条件和对象发放贷款;要加强对贷款扶持项目的指导帮助,严格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促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016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八篇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在湖北、湖南、贵 赛龙舟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16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至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

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习俗至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至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习俗至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2]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

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六年级:279421390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3]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

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药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躲端午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

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4]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夏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许多有河流的地方都举行龙舟竞渡,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棕子。端午节吃棕子,在中国已相传两千多年。据说,屈原死后,人民将粽子投在江里喂蛟龙,让它不要吃屈原的身体。另一说则是将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叶可以不被鱼虾吞食。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5]

端午节历来是中国很重视的传统佳节,民间庆祝活动也多种多样。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挂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3.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4.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5.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6.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各地在端午节也有不少地方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

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热词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客家娘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976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