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论语成语有哪些

论语成语有哪些

2015-12-24 10:55: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一《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成语有哪些》,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一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文:贾 陆 英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一点,从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中可见一斑。

[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中。并引申开来,比喻做事符合中庸之道,既无过,也无不及。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是指过分而没有节制的行为或事物。《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淑女,当其求而未得时的那种辗转反侧,日夜思之的哀情;当其求之既得后的那种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至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使人伤害身心,故而大加赞赏。

[饱食终日]用以批评那些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的人。语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中国古代的一种棋局,已失传。“奕”,围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汉朝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观点,他说:“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

[暴虎冯河]“暴虎”,是指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是指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是孔子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开导子路不可鲁莽行事,要多学习,重智慧,善用脑。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够这样啊!子路听了不服气地说:老师若是率领三军,将和谁同事呀?孔子便抓住这一机会,对子路进行导引。他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选的共事者,一定是遇

事而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大事的人。

[周而不比]“周”,是忠诚之意;“比”,是勾结之意。指彼此真诚相处而不相互勾结。语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指出,君子是以道义来真诚地团结人,小人则是以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

[比而不周]指小人相互勾结而又各怀鬼胎。

[必不得以]“必”,一定;“不得以”,不能不如此。意为无可奈何,必须如此。语出《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向老师请教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足的军备,要让民众对政府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在这三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再去掉一条,在其余的两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

[博施济众]“博”,宽广;“施”,给予;“济”,救济、帮助。意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问老师:“如果有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道!这一定是圣德了!尧、舜这样的圣人或许都难以完全做到呀!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例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读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加以提炼,他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

[博学笃志]“笃”,忠实,一心一意。意为广泛地学习,而又坚守住自己的志趣。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记述孔子的教诲说:“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守住君子之道,紧扣住切近处的事物去问、去思,就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谥号为“文”。中国古代的谥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对其一生盖棺定论的制度。子贡请教老师:“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谥号为„文‟呢?”孔子依据《逸周书.谥法》关于“学勤好问曰文”的规定,回答说:“他聪明、勤奋、好学,又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不惑之年]特指人生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的名言。他四十岁时,正在全力治学,教书育人。经过“三十而立”之后,有了丰富的阅历,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故而称这时是“四十而不惑。”

[不教而诛]“教”,是教化、教育;“诛”,是杀戮。意为事先不加教育,不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去处罚或杀戮犯错误的人。语出《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回答子张问政时,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他认为,那种不加教化就去惩罚或杀戮的政治,叫做“虐”,也就是残忍,应列为必须摒弃的四种恶政之首。《汉书.董仲舒传.对策》引孔子的话时改为“不教而诛谓之虐。”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意为没有见到经传上有这样的记载。《论

语.微子》篇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逸民”,就是隐逸起来不愿出仕做官的人,这里的七人,都是古代有名的“逸民”。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于此作注:“朱张,不见经传。”

[不念旧恶]不计较别人以往的错误,不纠缠个人之间的历史恩怨。语出《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他们虽然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但是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却拦住车马谏阻。武王灭商统一天下以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希”,是稀少之意。孔子认为,他们二人不计较旧时商纣王的错误,因而牢骚、埋怨很少。还称赞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某个人有缺点、有错误,就把他说的正确的话也否定掉。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指荐举、提拔、肯定;“废”,指抛弃、鄙视、否定。人的言语和他的行为、品德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孔子认为,要做到“知人”,就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义富贵]指违背道义而得来的富贵。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水”,古人常以“汤”和“水”对言,“汤”是指热水,“水”,就是冷水。“肱”,胳膊。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干那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亦乐乎]“亦”,也。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

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原意是表达朋友之间互访、交流、探讨的乐趣,现在引申为表示“淋漓尽致”之意,或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限的程度。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政务。”

[才高意广]才气很高而心意、欲望过大。《论语.先进》篇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请教老师:“子张(师)和子夏(商)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师)有些过分,子夏(商)有些达不到。”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的缺点同样不好。”朱熹于“师也过”处作注:“子张才高意广”,做事偏激,故而常常超过中庸之道的要求。

[草偃风从]“草”,指百姓。“风”,指教化。“偃”,倒下。形容草隨风而倒,借以比喻为政者的德治教化会影响、感化百姓。语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鲁国大臣季康子对孔子说:假如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实施政治,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风,民众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会向哪边倒。《任彦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风从”之说。

[察言观色]“察”,考察。“观”,观看。意为考察别人的言语,观看别人的表情。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请教老师什么是“达”,他混淆了“闻”与“达”的区别。“闻”,是好务虚名。“达”,是通达、豁达。孔子告诉他:“什么是达呢?品质正直而坚守道义,对人既考察他的言语,又观看他的表情,从思想上愿意谦让于人。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二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总结,超有用!!》

1不亦乐乎 《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 《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 《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 《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 《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 《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 《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 《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 《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 《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 《为政》

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 《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 《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 《为政》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 《为政》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 《为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 《为政》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 《为政》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 《为政》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 《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在道义上团结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结;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结,不能在道义上团结人。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 《八佾》

原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诗经》中的《关雎》篇的内容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成语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 《八佾》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说:“美极了,又好极了。”谈到武乐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成语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三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3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四
《论语成语集锦》

学而篇第一

 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1.1 释义:这难道不是很快乐吗?

 犯上作乱 出自《学而》1.2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 三思后行 出自《学而》1.4 释义:三:三个不同角度(你,我,他)或

过去/现在/将来,,表示慎重。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 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1.5 释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 言而有信 出自《学而》1.7 释义: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 食无求饱 出自《学而》1.14 释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 居无求安 出自《学而》1.14 释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为政篇第二

 一言以蔽之 出自《为政》2.2 释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 三十而立 出自《为政》2.4 释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 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2.4 释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

含贬义。

 温故知新 出自《为政》2.11 释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

比喻回顾历 史,认识现在。

 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2.13 释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 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2.16 释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

害的思想、 言论。

 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2.24 释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勇敢的去做。

八佾篇第三

 绘事后素 出自《八佾》3.8 释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

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 杞宋无征 出自《八佾》3.9 释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比

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 哀而不伤 出自《八佾》3.20 释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

②形容诗歌、 音乐等含优雅哀

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

有中和之美。

 既往不咎 出自《八佾》3.21 释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 尽善尽美 出自《八佾》3.25 释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里仁篇第四

 流离颠沛 出自《里仁》4.5 释义:形容生活困苦而到处流浪。

 观过知仁 出自《里仁》4.7 释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

他的为人。

 朝闻夕死 出自《里仁》4.8 释义: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

情愿。形容 对真理的渴望心情。  恶衣恶食 出自《里仁》4.9 释义: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见贤思齐 出自《里仁》4.17 释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

他学习,看齐。 公冶长篇第五

 闻一知十 出自《公冶长》 5.9 释义:听到一点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点。

形容非常聪明。

 朽木不雕 出自《公冶长》 5.10 释义:①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比喻人

或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 不耻下问 出自《公冶长》 5.15 释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

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 三思而后行 出自《公冶长》 5.20 释义: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

后泛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 愚不可及 出自《公冶长》 5.21 释义: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后指

极其愚笨。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 斐然成章 出自《公冶长》5.22 释义: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

动。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 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 5.26 释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

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雍也篇第六

 乘肥衣轻 出自《雍也》 6.4 释义:驾驭肥壮的马,身穿贵重的衣服。形

容生活奢侈豪华。

 箪食瓢饮 出自《雍也》6.11 释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 文质彬彬 出自《雍也》 6.18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

人不仅文雅,而且懂礼貌。

 从井救人 出自《雍也》 6.26 释义:跟着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营救落井

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讲方式、不计后果没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徒然损害自己。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 立人达人 出自《雍也》 6.30 释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 博施济众 出自《雍也》 6.30 释义: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

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述而篇第七

 诲人不倦 出自《述而》 7.2 释义:教导人不知疲倦。形容教导特别耐

心。

 举一反三 出自《述而》 7.8 释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 暴虎冯河 出自《述而》 7.11 释义:①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

有勇无谋,冒险蛮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 求仁得仁 出自《述而》 7.15 释义:寻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

望都已实现,如愿以偿。

 饮水曲肱 出自《述而》 7.16 释义: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

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述而》 7.22 释义: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

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泰伯篇第八

 战战兢兢 出自《泰伯》 8.3 释义: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出自《泰伯》 8.3 释义:好像面对深渊,又好像走

在薄冰上一样。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出自《泰伯》 8.4 释义:人到临死时,他说的话是

善意的。形容临终嘱咐之言。

 犯而不校 出自《泰伯》 8.5 释义: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是儒家提

倡的恕道。

 六尺之孤 出自《泰伯》 8.6 释义: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

 死而后已 出自《泰伯》 8.7 释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

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泰伯》 8.14 释义:不居于某种职位,就不

用去谋划有关的事务。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出自《泰伯》 8.17 释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

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又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子罕篇第九

 喟然长叹 出自《子罕》 9.11 释义:因感慨而叹气。循循善诱 出自《子

罕》

 欲罢不能 出自《子罕》 9.11 释义:想停下来也收不住。

 卓尔不群 出自《子罕》 9.11 释义: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 待价而沽 出自《子罕》 9.13 释义: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

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 韫椟待价 出自《子罕》 9.13 释义: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

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 各得其所 出自《子罕》 9.15 释义:每个人或事物都到了合适的安置。各

自得到所需的东西。

 不舍昼夜 出自《子罕》 9.17 释义: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

继日。

 苗而不秀 出自《子罕》 9.22 释义:①只长了禾苗,却不秀穗开花。②比

喻资质聪慧而不幸早夭。③比喻自身条件虽好,却未竟其用。④比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

 后生可畏 出自《子罕》 9.23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往往超过前辈,

这是可敬畏的。

乡党篇第十

 侃侃而谈 出自《乡党》 10.2 释义: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 敛声屏气 出自《乡党》 10.4 释义:①降低语声和呼吸声。形容谨慎、畏

惧的样子。②形容精神集中。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自《乡党》 10.8 释义:原指吃米不满足于舂得细,

吃鱼、肉不满足于切得细。后来形容食物精细做,极其讲究。

先进篇第十一

 言必有中 出自《先进》 11.14 释义:鲁国当权者要改造长府。闵子骞说:

“仍然用老样子,如何?”孔子说:“这个人不说则已,一说就是正确的。”成语义: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形容说话中肯。

 登堂入室 出自《先进》 11.15 释义:登上厅堂,进入内屋。比喻学问和

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

 过犹不及 出自《先进》 11.16 释义: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

样,不合适。

 春风沂水 出自《先进》 11.26 释义: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颜渊篇第十二

 克己复礼 出自《颜渊》 12.1 释义: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颜渊》 12.2 释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

要强加给别人。浸润之谮 出自《颜渊》 12.6 释义:逐渐发生作用的谗言。  足食足兵 出自《颜渊》 12.7 释义: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 驷马难追 出自《颜渊》 12.8 释义: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 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出自《颜渊》 12.10 释义:喜爱他时,就想叫

他活着;讨厌他时,就想叫了死掉。指凭个人爱憎待人。

 成人之美 出自《颜渊》 12.16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实现其愿望。  察言观色 出自《颜渊》 12.20 释义:观察他人的言语和脸色,来揣摩他

人的心意。

 以文会友 出自《颜渊》 12.24 释义: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

朋友。

子路篇第十三

 一言兴邦 出自《子路》 13.15 释义: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  一言丧邦出自 出自《子路》 13.15 释义:一句话导致国家沦亡。旧时戒人出言慎重。

 欲速则不达 出自《子路》 13.17 释义:做事只想快速,目的反而达不到。指急于求成,反而无法把事情办好。

 父为子隐 出自《子路》 13.18 释义: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

 斗筲之器 出自《子路》 13.20 释义:比喻气度狭小,见识短浅的人。亦作自谦之词。

宪问篇第十四

 危言危行 出自《宪问》 14.3 释义:讲正直话,做正直事。 

 见利思义 出自《宪问》 14.12 释义:见到财利时要想到道义。 临危授命 出自《宪问》 14.12 释义: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谲而不正 出自《宪问》 14.15 释义:诡诈而不正派。 一匡天下 出自《宪问》 14.17 释义: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大言不惭 出自《宪问》 14.20 释义:说大话不知知道害羞。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宪问》 14.26 释义:不居于某种位置,就不用谋划来关事务。 言过其行 出自《宪问》 14.27 释义: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可耻。 以德报德 出自《宪问》 14.34 释义:拿恩惠来报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对已有恩的人。 以德报怨 出自《宪问》 14.34 释义:用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怨天尤人 出自《宪问》 14.35 释义:怨恨命运,埋怨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卫灵公篇第十五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卫灵公》 15.12 释义: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 言不及义 出自《卫灵公》 15.17 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

 群而不党 出自《卫灵公》 15.22 释义: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 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卫灵公》 15.27 释义: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五
《论语中的成语整理》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一、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二、三、克己复礼 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

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五、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六、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

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七、求诸己

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可畏的。形容年轻人能超过前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八、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言不及义: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谓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终信。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德报德:德:恩惠。拿恩惠酬答恩惠。

以直报怨:直:正直、公平。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下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观过知仁: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瞭解他的爲人。语出《论语·里仁》:“人

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九、出辞气远鄙倍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

十、学以致其道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

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

十一、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

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一隅三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一反三”意同,谓善

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

相研讨、砥砺。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形容人聪慧,善于类推。

爱素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后以“爱素好古”谓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十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人的敬仰。

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的花纹。形容文采可观。亦形容才干或声名显

耀。《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刘宝楠正义:“言弟子居鲁,所学已就,能成文章可观也。”一说,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见何晏《论语集解》。

侃侃訚訚: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

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暴虎冯河:《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用行舍藏:亦作“用舍行藏”。《论语·述而》:“子谓顔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

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升堂入室: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

度深浅的差别。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秘。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能不用。《论语·阳

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循循善诱:谓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亦泛指教导有方。语本《论语 ·子罕》:“夫子

循循然善诱人。”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约束。语本《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

赐墙及肩: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

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门墙桃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又《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十三、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孔学的教益,师长的熏陶。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沂水弦歌: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水舞雩: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 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十四、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

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

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

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倡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

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和而不同: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意接近。也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语。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成语大全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也没有《老子》开篇那种一上来就让人犯迷糊的“道可道,非常道”之玄机,这使得千百年来《论语》中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至今,其中的某些词汇便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究竟有多少个?有说200多的,有说400多的,不管是哪个吧,这个数量都是够惊人的。要知道《论语》本身不过15836字,却为后世贡献了如此众多的成语,不能不说是一部丰富的思想宝库。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成语大致有以下四类:

1、来自于引用,但经过《论语》才广为流传。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一部分占少数。

2、来自《论语》本身的固定词组,未经删、补、改、移,保持原貌。但意思在演变中可能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占大多数(未经统计,感觉如此)。如“不亦乐乎”即为原文中的一个词组。

3、来自《论语》本身,经过后人的提炼和加工,成为新词。这一部分也不算少。如“犯上作乱”,由前后两句话各取两字组成。原文《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后人注释论语,取义成之。如“理屈词穷”为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原文为《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

—————————————————————————————————— 《论语》九大成语之最:

1、出成语最多的篇:述而篇第七,共30个。

2、出成语最少的篇:尧曰篇第二十,为4个。

3、出成语最多的章:季士篇第十六第一章,即16·1,为10个。这一章的字数本来就等于别的好几章。

4、出成语最少的章:1个,如果不算那些不出成语的零蛋章。

5、出成语最多的一句话:6个,《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

6、最短的成语:几个字算最短?

7、最长的成语:这个有,12个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还有一个【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4),16个字,尚未找到确证。

8、用得最多的字:“一”。声明:我可没数过,信不信由你。

9、最有名的一句成语:……等调查后再说。

—————————————————————————————————— 好了,下面开始数数。看看你知道几个?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七
《论语中的成语》

哀而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我没有~的能力。 大节不夺 dà jié bù duó 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恶衣恶食 è yī è shí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发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刚毅木讷 gāng yì mù nè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和而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开柙出虎 kāi xiá chū hǔ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盖非利己。(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来者可追 lái zhě kě zhuī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门墙桃李 mén qiáng táo lǐ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天下文章同轨辙,~半公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 内省不疚 nèi xǐng bù jiù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或~,奋迅泥滓。(晋·潘岳《西征赋》) 杞宋无征 qǐ sòng wú zhēng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列位呵,“~。”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三复斯言 sān fù sī yán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听其言而观其行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先难后获 xiān nán hòu huò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枉道事人 wǎng dào shì rén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造次颠沛 zào cì diān pèi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漫谈《论语》中的成语 提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被后人大量而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使用广泛的成语。这是《论语》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重要部分。根据有关统计,《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384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

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含义稳定。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用途、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论语》 《论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的成语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数量之大、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在先秦古籍中实为少见。研究《论语》成语,对我们把握《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论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将是有益的。《论语》全书共二十篇,15957字①,形成成语384条②。本文拟就源流、用途、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论语》成语作一些分析。 一《论语》成语的源流。 《论语》成语的源流。也可以说是以什么形式出自《论语》的。《论语》成语三百多条,究其源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非最早源于《论语》,而是《论语》引用了其他典籍的内容。这主要是指从《诗经》等先期或同期经典援引的一些内容。严格来说这一部分并不能作为出自《论语》,但,如果不是《论语》,它们也不会被广泛使用。 (1)直接援引原《诗经》的成语 “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论语·述而》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诗·小雅·小旻》,《论语·泰伯》引:“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论语·子罕》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八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所有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6个)

1.1.1 学而时习之 《新成》 1.1.2 不亦乐乎 《成》 1.2.3 犯上作乱 《成》

1.3.4 巧言令色 1.4.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6.6 行有余力 1.7.7 言而有信 1.8.8 知过必改 1.9.9 慎终追远 1.10.10 过化存神 1.10.11 温良谦恭让 尽心上>)

1.12.12 小大由之 1.14.13 贫而乐道 1.15.14 切磋琢磨 淇澳>)

1.15.15 精益求精 1.15.16 告往知来

二:《为政》篇 (15个)

2.1.1 北辰星拱 2.1.2 众星拱北 2.2.3 一言以蔽之 2.4.4 而立之年 2.4.5 不惑之年 2.4.6 知命之年 2.4.7 从心所欲 2.5.8 因材施教 也为朱熹批注)

2.11.9 温故知新 2.14.10 周而不比 2.11.11 比而不周 2.16.12 异端邪说 2.19.13 举直错枉 同出)

2.22.1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24.15 见义勇为

《成》 (重出,参后5.25) 《成》 (朱熹批注) 《新成》

《成》 P727

P591 (此篇与后篇9.25重出) 《新成》P380 《成》 P241

《新成》P457 (朱熹批注;另见<孟子.《成》 P695 《新成》P306

P479 (原句出于<诗经.卫风.《成》 P327 (朱熹批注) 《新成》P148 《新成》P18 《新成》P602 《成》 P768 《新成》P115 《成》 P51 《成》 P838 《成》 P117 P789 (朱熹批注;另参后6.21《成》 P654 《成》 P854 《成》 P30 《新成》P548

《成》 P335 (与<颜渊>篇12.22中《新成》P344 《成》 P304 《新成》《成》《成》

三:《八佾》篇 (9个)

3.1.1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新成》P396 3.9.2 杞宋无征 《成》 P462 3.11.3 了如指掌 《新成》P254 3.16.4 力不同科 《成》 P365 3.17.5 告朔饩羊 《成》 P228 3.20.6 乐而不淫 《成》 P336 3.21.7 成事不说 《成》 P95 3.21.8 既往不咎 《成》 P292 3.25.9 尽善尽美

四:《里仁》篇 (13个)

4.5.1 颠沛流离 P379)

4.6.2 心有余而力不足 4.7.3 观过知仁 4.8.4 朝闻夕死 4.9.5 恶衣恶食 4.15.6 一以贯之 4.17.7 见贤思齐 4.17.8 反躬自省 4.18.9 劳而不怨 以后不再出)

4.19.10 父母在,不远游 4.19.11 游必有方 4.20.12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4.13 讷言敏行

五:《公治长》篇 (8个)

5.10.1 朽木不雕 5.10.2 朽木粪土 5.15.3 不耻下问 5.17.4 善与人交 5.20.5 三思而行 5.21.6 愚不可及 5.23.7 不念旧恶 5.24.8 掠美市恩

六:《雍也》篇 (16个)

6.3.1 迁怒与人 6.4.2 裘马轻肥 6.11.3 一箪一瓢 6.11.4 箪食瓢饮 6.11.5 泰然处之

《成》 P322 P146 (《新成》P492

《成》 P232 (《成》 P831

《成》 P167 (《成》 P769 《成》 P303 《新成》P121 成》 P357 (《新成》P131 《新成》P560 《成》 P770 《新成》P291 《成》 P714 《成》 P714 《成》 P47 《新成》P372 《成》 P531 《成》 P809 《成》 P58

《成》 P391 (《新成》P321 《新成》P337 《成》 P747 《成》 P133

《新成》P416 (也作流离颠沛,参〈成〉另参<新成>P160) 另参<新成>P115) 参后<尧曰>篇-2,相同,朱熹批注) 朱熹批注)

《成》《

6.11.6 处之泰然 《成》 P106 6.12.7 中道而废 《新成》P599 6.14.8 行不由径 《新成》P495 6.18.9 文质彬彬 《成》 P656 6.22.10 敬而远之 《成》 P329 6.22.1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 P60 6.22.12 先难后获 《成》 P685 6.22.13 乐山乐水 《成》 P740 6.26.14 从井救人 《成》 P116 6.29.15 中庸之道 6.30.16 能近取譬

七:《述而》篇 (19个)

7.1.1 述而不作 7.1.2 信而好古 7.2.3 学而不厌 7.2.4 诲人不倦 7.8.5 举一反三 7.8.6 一偶三反 7.11.7 用行舍藏 7.11.8 暴虎冯河 旻>)

7.11.9 死而无悔 7.11.10 临事而惧 7.14.11 不知肉味 7.15.12 求仁得仁 7.16.13 富贵浮云 7.19.14 发奋忘食 7.19.15 乐以忘忧 7.20.16 生而知之 7.20.17 怪力乱神 7.22.18 三人行必有我师 7.22.19 择善而从

八:《泰伯》篇 (12个)

8.3.1 战战兢兢 旻>)

8.3.2 临深履薄 旻>)

8.5.3 犯而不校 8.6.4 六尺之孤 8.6.5 大节不夺 8.7.6 任重道远 8.7.7 身体力行

《新成》P599 《成》 P429 《成》 P580 《新成》P494 《成》 P719

P277 (《成》 P335 《成》 P769 《成》 P799

《成》 P25 (《新成》P408 《新成》P254 《新成》P47 《成》 P495 《成》 P203 《成》 P171 《新成》P246 《新成》P381 《新成》P159 《成》 P530 《成》 P824 《成》 P827 (《成》 P375 (《成》 P176 《成》 P380 《新成》P87 《成》 P513 《成》 P548

后7.34同出,不重复) 原出<诗经.小雅.小原出<诗经.小雅.小原出<诗经.小雅.小《成》

8.7.8 一息尚存 《新成》P534 8.7.9 死而后以 《成》 P585 8.9.10 家喻户晓 《成》 P295 8.13.11 守死善道 《成》 P575

8.14.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成》 P68 (另参14.26,同出)

九:《子罕》篇 (17个)

9.5.1 斯文扫地 《新成》P407 (另参<成>P588,成语相同而出处不同)

9.8.2 空空如也 9.11.3 循循善诱 9.11.4 欲罢不能 9.13.5 善贾(价)而沽 9.14.6 待价而沽 9.17.7 逝者如斯 9.17.8 川流不息 9.17.9 不舍昼夜 9.19.10 积少成多 9.22.11 苗而不秀 9.22.12 秀而不食 9.23.13 后生可畏 9.23.14 年富力强 9.26.15 匹夫不可夺志 9.28.16 岁寒松柏 9.29.17 勇者不惧

十:《乡党》篇 (4个)

10.0.1 待人接物 价批注,故编为10.0.1)

10.2.2 侃侃而谈 10.8.3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0.8.4 适可而止

十一:《先进》篇 (9个)

11.14.1 一仍旧贯 11.14.2 言必有中 11.15.3 升堂入室 P142)

11.16.4 有过之而无不及 11.16.5 过犹不及 11.17.6 鸣鼓而攻之 <成>P502)

11.25.7 理屈词穷 11.26.8 一日之长

《成》 P346 《成》 P722 《成》 P813 《成》 P540 《成》 P131 《新成》P396 《成》 P108 《新成》P41 成》 P285 (《成》 P407 《成》 P715 《成》 P260

《成》 P431 (《成》 P446 《成》 P597 《新成》P558 《成》 P131 (《成》 P341 《新成》P390 《成》 P572 《成》 P760 《成》 P727 成》 P552 (《新成》P561 《成》 P242

P416 (《成》 P364 (《新成》P531

朱熹批注,原出<尚书>) 朱熹批注) 朱熹对<乡党>篇的评另参“登堂入室”〈成〉也作“群起而攻之”,朱熹批注) 《《《成》

11.26.9 舍己为人 《成》 P545 (朱熹批注)

十二:《颜渊》篇 (16个)

12.1.1 克己复礼 《成》 P344 12.2.2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成》 P291

12.4.3 内省不疚 《成》 P429 12.5.4 死生有命 《成》 P589 12.5.5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 P590 12.7.6 足食足兵 《新成》P616 12.7.7 必不得已 12.8.8 驷不及舌 12.8.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2.9.10 通力合作 12.12.11 片言折狱 12.16.12 成人之美 12.19.13 草偃风从 12.19.14 风行草偃 12.20.15 察言观色 12.24.16 以文会友

十三:《子路》篇 (10个)

13.3.1 名正言顺 13.7.2 鲁卫之政 13.15.3 一言兴邦 13.15.4 一言丧邦 13.16.5 近悦远来 成>P819)

13.20.6 行已有耻 13.20.7 言必信,行必果 13.20.8 斗箾之器 13.23.9 和而不同 13.27.10 刚毅木讷

十四:《宪问》篇 (18个)

14.3.1 危言危行 14.7.2 禽犊之爱 P572舐犊情深,舐犊之爱、舐犊之私)

14.12.3 见利思义 14.12.4 见危授命 14.16.5 忍心害理 14.17.6 匹夫匹妇 14.20.7 大言不惭 14.26.8 思不出位 14.32.9 栖栖惶惶

P31 P592 P535

P621 ( P448 P92 P79 P190 P81 P782 P412 P384 P768 P767

P323 (P496 P726 P155 P253 P145 P451

P481 ( P302 P303

P512 ( P446

P129 ( P589 P677

朱熹批注) 另同“悦近来远”,<朱熹批注;另参〈成〉朱熹批注) 朱熹批注) 《成》《成》《新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新成》《成》《成》《成》《新成》《新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九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不亦乐乎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

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

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

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13)告往知来

原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14)千乘之国;节用爱民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千乘之国: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15)切磋琢磨(最早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原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释义: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形容文采好,有修养。

(16)一日三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释义: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二、《为政》篇

(1)北辰星拱

原文:“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通拱)之。”

释义: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一言以蔽之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义:蔽:掩覆,引申为概括。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3)有耻且格

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释义:众多释义中最受人认同的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5)四十不惑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释义: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6)从心所欲

原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温故知新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8)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释义:周而不比: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9)举直错枉;举枉措直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义:举直措枉:指选用贤者,罢黜奸邪。举枉措直: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见义勇为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义: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12)耳顺之年

原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3)犬马之养

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供养父母的谦辞。

三、《八佾》篇

(1)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2)杞宋无征

原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释义: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3)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释义: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4)告朔饩羊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释义: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5)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释义: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6)成事不说;既往不咎

原文:“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义: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7)尽善尽美(最早语出《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释义: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8)了如指掌

原文:“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释义: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四、《里仁》篇

(1)观过知仁

原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2)朝闻夕死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恶衣恶食

原文:“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无适(適dí)无莫

论语成语有哪些篇十
《《论语》里的成语》

《论语》里的成语

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今指既然已经来了,

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分崩,破裂。离析,散

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原指大规模地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

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鸣鼓而攻之: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

化若偃草: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现多指触犯长辈或上级。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肢不劳动,不能分辨粮食作物。形容脱离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仁者爱人

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君子之风

杀身成仁: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补充: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箪食陋巷/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专心致志,勤奋不懈。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死以后才停止,指努力奋斗,到死为止。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

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好行小慧:爱耍小聪明。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人废言: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

正确的意见。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诚信,学识广博。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学问来结交朋友。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

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

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砥砺,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

据此知彼。

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

作。

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

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升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

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泛指兴之所至,不能终止。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

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一日之长:1. 指才能比别人稍强。2. 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态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成语有哪些》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论语十二章有哪些成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成语有哪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成语有哪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817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