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软课题研究报告

软课题研究报告

2016-08-18 12:36:0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软课题研究报告(共6篇)软科学研究报告编写格式软科学研究报告编写格式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报告构成内容一、封面1 左上角标注:项目编号:(请填写项目任务书上的编号); 2 居中写明: (课题名称) 研究报告;二、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职称等信息 三、摘要 四、目录五、研究报告正文六、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情况说明和...

软科学研究报告编写格式
软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

软科学研究报告编写格式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报告构成内容

一、封面

1.左上角标注:项目编号:(请填写项目任务书上的编号); 2.居中写明: (课题名称) 研究报告;

二、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职称等信息 三、摘要 四、目录

五、研究报告正文

六、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情况说明和推广计划 七、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的建议 八、著作权说明 九、参考文献

注:其中六、七、八三项可根据课题成果实际情况选定,其它为必备内容

第二部分 软科学研究报告正文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2000字左右)

研究的目的意义;相关概念及内涵;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创新点等。 二、现状分析(2500字左右)

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优劣势分析;评价结论和基本判断等。

三、研究框架(2500字左右)

指导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创新;基础资料(数据、文献、资料、样本等)的收集途径及加工方法;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拟采用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四、初步对策建议(5000字左右)

初步研究结论;总体思路及实施措施;拟向决策部门提出的咨询建议。

第三部分 报告排版要求

一、一级标题为黑体 小三号 左对齐 二、二级标题为黑体 四号 首行缩进2字符 三、三级标题为宋体 小四号加黑 首行缩进2字符 四、报告内容为宋体,小四号,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五、行间距1.5倍

第四部分具体格式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划项目Gzy2010—12(黑体小四号)

课题名称(黑体 三号 居中对齐)

(研究报告)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黑体四号居中对齐)

二○一一年七月制

课题(或项目)组成员(黑体 三号居中对齐)

主持人:(以下为黑体 四号 左对齐)

X X X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职称 成员:

X X X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职称

摘 要(黑体 三号 居中对齐)

(内容为:宋体 小四号,1.5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软科学研究报告摘要编写格式
软课题研究报告 第二篇

附件3:

软科学研究报告摘要编写格式

一、标题(可使用研究项目名称或根据摘要内容拟定名称)

二、项目完成人(只注明项目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名称和单位,课题组其他成员可以备注形式说明)

三、内容摘要:100字左右

四、报告摘要(2000字左右,如有引用请以脚注说明出处)

五、成果应用情况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016高中语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软课题研究报告 第三篇

高中语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总报告

宁阳四中 程国栋

一、简介部分

1、标题“三级分层达标实验课题”研究总报告

2、摘要

本报告主要阐述宁阳四中“三级分层达标实验”课题小组对“三级分层达标实验”内涵的理解、体会,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使用的方法,实验的发现和结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各种实验数据以及今后的建议。

3、内容结构图

一、实验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目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

二、实验、研究程序 3、实验时间

4、实验过程及步骤

三、实验研究发现和结论

四、分析和讨论

五、建议

六、参考文献

二、主体部分

(一)、实验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语文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告诉”方式。不少老师把高考内容前置的做法更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是语文性质的异化,这种做法必然会使语文教育丧失人文性,使学生既无文化,也就是无文明化;也无人化,也就是无个性化。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改革。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很多好的做法,应该继承和发扬。朱熹说过:“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熟读、精思、博览、多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要读得“熟”,不单要如此,还要做到“精思”。何为“精思”?朱熹说过的读书的“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 ,就能做到“精”。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说明“精思”在阅读过程中是很必要的。“熟读”只是一种读书要达到的熟读程度,“精思”则是更深一步的加工过程。只有我们做到“精思”了,我们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能将已读之文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精思”是一个过程,是不断领悟的过程,是伴随着“读”的过程反复进行的。“熟读”伴随着“精思”,不断地反复,不断地深化。

好多人都误以为传统语文教学让学生背诵,是死记硬背,是扼杀他们的天性,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传统语文教学的“背”是为了吸收、借鉴更优秀的成份来内化、美化自己的修养和文笔。也许学生在最开始时不能对其学习背诵的文章有所领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悟性也会增长,那时便会猛然醒悟。可是如果等他们能领悟时再学再背,恐怕已经晚了!为什么呢?一方面,那时再开始背,开始学和从小便开始积累,从占有的量上就能看出差别;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东西最快,印象也最深,传统语文教学很好的利用了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这一特性;等再大一些,人的记忆力会退化,记东西会很慢,很吃力,便失去了这一先机。

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组组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巢宗祺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设计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级达标实验课题。本课题的内涵简单描述如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使参加实验的学生高中语文水平,在不同的基础上分别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级:第一层级,熟练诵读300篇经典名诗文的“温饱型”水平;第二层级,在第一层级基础上再精读100(或80)篇现代诗文和一两本经典名著,学会阅读经典的“小康型”水平;第三层级,在前面两个层级的基础上达到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以探究为主的“富足型”水平。

这一课题必将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探索语文学科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推进山东省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实验、研究程序

2016年9月,我们宁阳四中有幸被选为“三级分层达标”省级教学实验课题最早的10个实验学校之一。这个实验课题能够花落四中,是对我们学校多年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学校重视抓素质教育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学校多年重视语文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

实验开展两年来,学校王校长、贾校长、赵校长多次对实验的规划、安排作了具体的要求;对实验的进程非常关注,经常给予指导;教学科研处、教导处、高中三个年级也都对本次实验给予大力支持,课题组举办的各种活动各个单位都全力配合。课题组成员更是倍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扎实工作,大胆创新,科学实践,全力以赴。两年来,我们确定的“在活动中提高兴趣,在活动中增强底蕴”的实验构想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提高。

1、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这个课题必须先进行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基础,这样才能知道课题结题时学生的进步情况。

②测验法:因为古诗文背诵本来就是高考必考内容,进行这个试验后平时考试时要增大古诗文背诵分数,这是调动学生积极背诵的有效手段。

③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及时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体会、经验、教训总结下来,为今后实现高效课堂提供第一手资料。

④个案研究法:实验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个案:比如有的学生特别擅长古诗文诵读,有的学生特别擅长写作,有的学生背古诗很费劲,有的学生对古诗毫无兴趣。对这些情况,我们要跟踪培养,个别指导,研究他(她)的学习方法与特点,用于指导其他同学,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研究对象

我们选定宁阳四中2016级从高一开始进行实验,该年级共有13个班。该年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读书较少,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中考语文成绩较低。

3、实验时间

2016年9月--2016年9月。

4、实验过程及步骤

两年来,我们先后作了如下工作:

⑴、2016年3月,成立学校“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课题组,学校赵校长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会上,课题组组长做了开题报告,赵校长作了重要讲话。

⑵、2016年4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广泛搜集实验课题材料,认真学习巢宗祺教授有关理论,深刻领悟实验课题精神,为实验的顺利开展作了充分的准备。

⑶、2016年9月,对实验年级进行《高一学生古诗词积累与欣赏情况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学生古诗词积累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动员学生投入到实验中来。

⑷、2016年9月26日,举办“与祖国共奋进,与学校共发展”诗歌朗诵会,高一、高二两个年级2000多人参加,比赛共评出一等奖6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3人。比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了同学们的学习气氛,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意识,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爱校热情,为“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⑸、2016年,学校“岱蕾”文学社成立,定期出版校刊《七彩虹》,同学们有了自己的写作园地。

⑹、2016年12月11日晚19时-21时,在学校体育馆举办“好读书,读好书”学生读书笔记征文比赛活动。本次比赛要求实验年级参赛时必须从《古诗文诵读》一书中任选一首进行写作,可以鉴赏语言,可以分析手法,可以进行文学性的改写,可以写思想上的感悟等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⑺、2016年3月在高中三个年级开展了“爱祖国 爱家乡 唱和谐”征文比赛。

⑻、2016年6月举办了“古诗文活动”成果汇报演出,实验年级的同学通过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形式,将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表演细腻、逼真,现场气氛热烈,展示了实验年级同学的风采,也证明了实验课题对同学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宁阳电视台、泰安电视台先后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⑼、2016年9月,我们布置学生认真阅读《现代文诵读(上)》《现代文诵读(下)》,要求学生整理好梳理本、摘抄本、心得本。

⑽、2016年12月,我们安排了“《平凡的世界》主题阅读”活动。

⑾、2016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三级分层达标” 省级语文实验课题在我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涵养、人生修养,展现学生的文才,举办了第二届“读书笔记征文活动”,比赛将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高一年级参赛时从《古诗文诵读》一书中任选一首进行写作,可以鉴赏语言,可以分析手法,可以进行文学性的改写,可以写思想上的感悟等等;也可以写读《平凡的世界》后的感悟。高二年级参赛时必须从《现代文诵读》一书中任选一篇进行写作,可以鉴赏语言,可以分析手法,可以写思想上的感悟等等。

⑿、2016年4月,我们在实验年级进行了书法比赛。

⒀、2016年6月举办“我看《三国》人物”征文活动。

(三)、实验研究发现和结论

通过两年的探索,“三级分层达标”实验已初见成效。我们认为,学生在如下方面有所收益。

1、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科本来是最美的一个学科,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学科。但是,由于前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习成了单纯的机械的做题的训练,有人还美其名曰“语文理科化”,让语文彻底失去了美感,学生语文学习毫无兴趣和热情。“三级分层达标”实验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不用去考虑什么主题,不用去管什么表现手法,不用去做那些乏味的练习题,由背诵开始,到美的感悟与体验,到自我鉴赏与评价,发自内心,源自真情,热情高涨,兴趣浓厚,长此以往,定会厚积薄发,发生质变。

2、学会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都喜欢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实际上,这种盲目性的做题或许短时间会让你的成绩有一点提高,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的发展没什么益处。因为这种做法限制了人的视野,变窄了人的思路,捆住了人的想象,扼杀了人的创造。“三级分层达标”实验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思考胜过盲目做题,让学生养成了静心读书、大声读文 、积累梳理 、学会倾听 、主动交流等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与习惯的养成,必然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3、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在“三级分层达标”实验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背会大量优美的古诗文,阅读大量有深度的现代文外,我们又通过年级每周出版的刊物《文笔精华》,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如:卞毓方的《文天祥千秋祭》、《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张家界》、《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等散文;梁衡的《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散文;还有余秋雨、毕淑敏、李存葆,贾平凹等当代散文大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优美,或深刻,获厚重,获哲理,学生通过读这些作品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提升了语文素养。两年多的实验,学生不仅重视了广泛阅读,更重视了识记背诵。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了民族的文化智慧,培养了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5、学生入校成绩与高一市统考成绩对照及高二成绩对照表

平均分

1班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16年9月

90.89

91.05

91.11

91.86

93.08

91.55

88.78

90.28

91.81

89.98

92.06

2016年1月

93.45

92.44

91.34

92.09

95.02

93.67

90.56

91.34

92.77

89.88

93.45

2016年7月

【软课题研究报告】

94.56

93.34

92.88

92.75

【软课题研究报告】

95.67

94.45

91.56

93.01

93.49

91.07

94.06

2016年1月

96.45

94.67

94.09

94.49

96.57

95.08

93.88

94.67

94.66

92.56

94.81

2016年6月

96.96

96.56

95.88

95.36

97.88

97.06

95.89

95.98

96.74

95.85

96.06

(四)、分析和讨论

1、采用灵活多变的背诵竞赛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过的“课前三分钟速背赛”“一月个人达标赛”“班内小组赛”“古诗文活动成果汇报演出”等形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带着目的去背,带着目标去背,记忆的速度会很快,记忆的效果会更好。

2、诵读与默写相结合,会让学生背的更准,记住的时间更持久。

3、诵读与改写、扩写、写作相结合,比如为新课文设计导语、意境描述等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这样做会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研究诗,会不断增加学生语言表达中的“诗味”,会提高学生的修养。例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要求同学们运用联想、想象,写一个片段,描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们要求学生以此诗为文本,扩写成散文。学习了《阿房宫赋》、《六国论》以后,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二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请学生根据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的作文,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为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积极展开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大胆发挥想象,我们课题组结合中国四大名著展开了“走近经典”的读书活动。我们先后安排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活动。为配合这次活动,我们还专门找时间为学生放映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由此写出了一些读书笔记,如《看三国,品人生》《我看“七擒孟获”》等。

4、诵读方法的指导必须到位。每次读,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说说有没有读出语调、重音、停顿、速度与节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技巧。在达到一定的共识后,再请朗诵出色的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深情并茂的节奏、韵律,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而学生也能在自己反复的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5、诵读与教学相结合,诵读与传统文化教育、与育人教育相结合。背诵古诗,不是单纯的去背,去记忆,而是为了鉴赏,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所以,必须与教学相结合,与传统文化教育、与育人教育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及时的将课文中涉及到的古诗、作者、背景、写作技巧、文化常识、人文精神介绍给学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情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为学生介绍了“三月三”这个传统文化节日,并向学生展示了媒体上报道的各地华夏儿女身穿汉服到郊外踏青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渴盼。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书写《兰亭集序》第一段,予以展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在学习的李密《陈情表》一文时,我们课题组成员曾做过一项调查: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结果不容乐观,每个班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这些90后的孩子,只知道惦记着父母给他们过生日,哪里记得父母的生日;只知道要求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哪里想到过照顾父母;只知道自己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甚至威胁父母要离家出走,要自杀,哪里想到过父母的感受……由此看来,传统的孝道在当代青少年的心目中已过于淡薄。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应该利用我们的教材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内涵,像孝道、礼仪等等。我们以“孝”为主题,编选了一期阅读材料,其中有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刘吾福的小说《孝》、邓炳荣的小说《疼痛的孝心》等,并趁热打铁,为学生布置作文题“谈孝道”,每位学生都写出了自己深刻地感受。

不仅如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发现古人身上的传统美德,并作为自己今后修身立德的榜样。例如,屈原保持自己的高洁的节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李白刚正不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居易哀民生之多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文天祥一心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儿寒乎?欲食乎?”所流露的对亲情的珍惜……这些出自课文的名言警句,在学生的随笔和作文中经常出现,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6、教师的督促、检查、评价必须到位,没有落实的布置只能是空的布置。教师的检查要成为常态。

(五)、建议

【软课题研究报告】

1、提高高考试卷中默写题目的分值或举办全省范围的古诗文诵读大赛,从根本上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推动这一实验的进行。

2、省教研室出台文件,把《古诗文诵读》《现代文诵读》变成选修教材,替换现有的《唐诗宋词鉴赏》。

3、进一步解放老师们的思想和观念,切实让老师们理解并贯彻厉复东老师说的“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理解课题,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不是把课题纳入常规教学,而是把一切常规教学纳入课题。目的只有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理念。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看分数、不看素养的粗浅的做法。切实解决实验过程中几张皮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读书法》,《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7月,第27页。

2、柯昌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三中学):《传统语文教学vs新课改》。

3、王景华 厉复东:《古诗文诵读》“编写说明”,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10月。

4、厉复东老师、巢宗祺教授济南、日照会议记录

【软课题研究报告】

三、附录(致谢、插图列表、表格列表)

(一)致谢

1、向巢宗祺教授、厉复东老师、侯成宾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向孙蕊老师、王洪民校长、贾存胜校长、赵峰校长以及宁阳四中各中层部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二)三级分层达标实验教师研究成果汇总

教师姓名

教学科研成果

朱永明

《5年高考3年模拟·高中语文必修三》(副主编)

朱永明

《中学教材学习讲义·高中语文必修三》(副主编)

程国栋

《高中语文复习指导与训练》(编者)

程国栋

语文学习报(2016年第6期):《为青春喝彩》

程国栋

语文学习报(2016年第9期):《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

程国栋

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第27期):《如何写文艺评论》

程国栋

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第38期):《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名臣良将》

程国栋

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第47--52期):《高考作文专辑》

程国栋

新课程报·语文导刊(2016年第3期):《语言运用分类训练》

【软课题研究报告】

侯代泉

《高中作文阶梯训练(高一)》(参编)

侯代泉

《高中作文阶梯训练(高三)》(参编)

侯代泉

《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评析与阅卷报告》

侯代泉

《2016高考通关》(主编)

侯代泉

学生新报·高中语文:《秋日恋歌》

侯代泉

语文学习周报·高考版(第24期):《诗性语言,妙悟人生》

(三)三级分层达标实验教师与学生获奖汇总

获奖教师

获得奖项

程国栋

《语文学习报》教师指导奖

郝风华

泰安市教学研讨会公开课

郝风华

泰安市优质课二等奖

郝风华

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郝风华

【软课题研究报告】

泰安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

郝风华

宁阳县艺术节诗歌朗诵一等奖

王晓敏

泰安市优质课一等奖

王晓敏

泰安市征文比赛优秀辅导奖

王晓敏

宁阳县诗歌朗诵优秀辅导奖

2015《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软课题研究报告 第四篇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此我校提出"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问题的表现主要是:

1、虽然学校配备了较齐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不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不懂得怎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低,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和"轻松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张素明副校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载,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务精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锐意进取,曾被评为辽宁省骨干教师,铁岭市学科带头人,铁岭市名教师,铁岭市先进教师,曾主持《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验》等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热情和很高的教育科研水平,能确保研究材料的整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她业务过硬,精力充沛,能够投入一定的时间指导、组织并管理此课题。

(2)本课题共有主研教师18人,学历都为专科以上,平均年龄35岁。老中青结合,以青年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有省级以上论文、论著的发表或获奖;所有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有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可以说,本课题组在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以及组成结构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

(3)政府与有关教育部门投入资金完善了学校现代化教学实施和设备,实验条件比较优越;我校新购置了硬件设备,现有计算机室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五个,我校24个教学班已经实现班班有电脑,可以说是电教设施过硬,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

(4)我们新台子镇中心小学是辽宁省文明学校、铁岭市名学校、具有优越的办学条件、是省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科研管理措施具体得当,档案管理是省级先进单位,我校科研室曾多次被评为铁岭市标准化科研室、研究资料非常齐全,完全能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1、概念的界定:

①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②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指建设一支操作技术精湛的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2.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教学资源介入课堂,能够拓宽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可能。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拓展学习内容,进而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

3、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多媒体技术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并且使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认识事物更加准确、全面。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能更加突出认知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从而建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又重视了学生兴趣、主动性与学生的心理结构。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实现信息化教育观念的更新,构建一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2、实现教师操作技能微格化管理:通过校本培训、教学实践使教师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

(1)掌握Windows系统操作技术。

(2)掌握搜集素材、处理素材的技能:掌握收集网上资源、自绘素材、拍摄、录制的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

(3)自制教学课件:利用ppt演示文稿、网页、flash、多媒体大师等软件自制课件。

3、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研究如何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2、研究教师队伍应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专业素质结构、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管理。

3、研究教师操作技能的微格化管理。

4、研究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意识及运用能力。

(1)教育观念的研究。(2)教学方法的研究。(3)教学技能的研究。

5、研究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设计: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对我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其次,对反映出的问题作归因,系统分析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总结培养模式和方法;第四,对课题实施后的教师做统一调查,得出后期调查报告,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表现在:

1、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学校网站,建立校园局域网,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建设视频、音频资源库、课件、素材资源库等。

2、对全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测评,并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超高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合理划分等级,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实现全体教师所有学科电子备课。

4、加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培养信息意识,使教师树立信息观。

(2)立足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

采取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两种方式

集中培训采用分级培训方式:通过调查、观摩了解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然后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水平,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定期进行晋级考核。然后对成功晋级者再进行更高一级的培训。

自主培训,结对帮扶:培训过程中以好带差,加快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步伐。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研讨活动。

以教学资源应用为主,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上研讨汇报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有关文献,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测评了解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①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4)经验研究法。对研究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总结,揭示经验的实质。

(5)课例法:通过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模式。

(6)案例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典型案例的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7)活动研究法。加强教师间、校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课件制作和观摩;信息技术论文评比和交流;网页制作比赛等等。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为指导,注意对教育理论及学科的理论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基础性原则。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有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

(3) 情境性原则。利用建立校园网络系统的过程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网络的建设上为教师提供协作学习和交互探究学习等心性教学模式的场所;为教师提供收集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课题组,强化实验管理与指导,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规章制度。实验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实验交流例会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实验过程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

(3)加强实验教师培训。调查了解各实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4)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讨活动,课例评比活动等。

(5)科学收集实验过程资料,规范课题研究工作。实验过程中勤收集,勤积累、勤整理各种资料,按要求进行分类,使之系统化。

十、课题实施步骤:

实验自2015年5开始。实验周期为两年。

第一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9月)为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划分责任。调查研究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前测。收集资料,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制定实验方案,继续配置实验硬件、软件,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3月)为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

(1)认真研究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和做法,按研究设计方案在每学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

(2)以校本培训为手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实现信息技术操作微格化管理。

(3)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题研讨会,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记录做好阶段总结。

(4)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并及时地撰写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积极参与各级评比活动。 以研究平台为主要交互对象,注重教学实践,实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总结边交流。同时广泛开展活动,举办优秀课件、优秀论文,教学技能、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三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总结阶段

1、 征集、评选、整理实验成果,形成学校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编辑论文、教案集,.接受专家鉴定验收。

3、结合上级结题验收,鉴定工作,评选表彰实验工作先进个人。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张素明 新台子中心校教学副校长 负责把握课题方向确保课题研究经费和后勤保障。

程丹凤 新台子中心校教导主任负责课题的落实与管理,开展研究活动,抓实施、勤督促、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并协助孟庆武主任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研究组其他人员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实施。

十二、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教学课件、精品课例等。

新台子镇中心小学科研室

2016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软课题研究报告 第五篇

莲山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一位哲学家如是说。习惯作为行为和性格的中介物,其意义何其重大。“行为习惯”是习惯的一个方面,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而其已经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特别是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尤其重要。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追求学生表面上学习的热闹,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许多老师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经验,不知如何纠正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我们选择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旨在纠正学生初步形成的课堂不良行为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苏达理在他的《救救孩子》一书中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这要求我们不容许放弃对学困生的行为进行矫正。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班级是一个具有特色,复杂的小社会,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上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将班级经营得宜,就能正面导向学生的行为表现,促进有效的教学。因此能否纠正、矫治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与教学的成效有密切的联系。本课题以《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研究》为题,目的是要把矫治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的策略作系统化的实验,调查分析与综合整理,以期能彰显在班级经营中,矫治学生课堂上不良行为的策略的要义、内涵,集思广益,对同工有所启示。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及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是一种有序学习环境的创设,旨在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能保证教师上课有正常的秩序,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不良行为在学生课堂中非常的普遍。矫正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保证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愉悦师生课堂环境气氛的必要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品行后进生和学业后进生。

研究的主要问题:

(1)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归类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3)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策略。

(4)应对策略实施后的实际改善情况调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课题研究的前期利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研究对象,明确观察的重点,客观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不良行为表现。

2.文献法。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了解国内、国外研究的动态和深度,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3.调查法。设置问卷调查表,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因,设计对策。

4.个案追踪法。选取具有典型不良行为习惯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产生原因,找教育对策,既矫治他们的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又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5.咨询法。通过心理辅导课进行师生对话,通过个别谈话做思想工作,了解实验对象的心理状况和成因,使实验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增强实验效果。

6.行动研究法。由于我们的研究内容、对象性质决定我们必须谨慎、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系统的、科学的解决问题。

七、实施步骤

(一)准备学习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分析制订研究计划。

(二)落实方案、开展实验(2016年5月——2016年10月)根据实验方案开始进行实验研究。构建矫治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

(三)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2016年11月——2016年12月)依据实验材料、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的社会大环境

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到了民族存亡、国运兴衰的高度,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等等,无疑会给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大环境。

(二)有利的课题工作环境和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

草堰二小有深厚的课题研究基础和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研究,在原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自己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研究的点滴进展。

(三)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每一位研究成员都在一线教学,不仅担任教学工作,同时都是任教班级的班主任,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同时他们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究能力,是我校教科研骨干力量。我们将竭尽全力,确保该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课堂行为不良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2.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习惯的不良之处,从自身出发,丢弃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课堂学习的好习惯。

3.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充分。

终结性成果:实验报告、课题结题报告、相关论文、教学叙事等。莲山

2015课题工作报告
软课题研究报告 第六篇

第1篇: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2015年1月—2015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魏宏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

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⒈)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⑵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⒊)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宏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将课堂内外打通,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以及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引出课题,然后讲授核心知识,并且明确诸如哪些是考试重点内容等,再介绍相关的外延性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对前面的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应用形的回顾,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这时学生的兴趣也应该随之达到新的峰值,随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就会加强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吸收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所在,对教师备课以及备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师生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教师这个塔基的宽厚程度,就决定了学生这个塔尖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涉及信息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分析传递、信息的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其中结合学习、生活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自主发展。并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几十名学生获奖。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河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将《大纲》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分解到各章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实现日常教学信息技术会考和信息素养养成的结合。

5、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多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上的提问设计》;《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1.组内讨论并确定课题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学生举办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间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学生课外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软件、硬件设备的建设、维护。

2.查找资料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怎么搜集资料

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设计调查问卷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2.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相套的课题研究,使学习能够进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状态。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强调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化。以作品、论文,会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使用各种会考内容所要求的应用软件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应考能力水平进一步步为营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活动课外小组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能够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

教师通过编写适用于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的习题集,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

4.进行资料整理并着手写论文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5.结稿

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1、学生会考及格率达到80%以上,

2、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3、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

最终成果转化:

1、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熟练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学生能掌握网络的有关操作

4、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

6、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发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丛书;论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贾新颖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获市级三等奖。

2、优质课、教学设计:魏宏丽的教学设计《网页动画》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二等奖;教案《函数运算》获市级三等奖;孙文娇的教案《EXCEL入门》获市级教案评比三等奖;魏宏丽指导的作品《透视环境》获市级一等奖并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标兵”称号。

3、型课例、主题性学习网站:

典型课件《动态幻灯片》获保定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主题性学习网站《信息检索》获三等奖;

4、课件:《计算机硬件组成》在保定CAI课件评比中获高中组三等奖;《FLASH动画制作—符号绘制》、《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Internet基础知识》均获奖。

5、在2015会考中取得参考1194人、获A等为539人占参考人数45%,获B等为499人占参考人数42%,获C等为137人占参考人数11%,获D奖19人占参考人数2%,其中优秀率为98%,不合格率为2%。

6、竞赛获奖情况:在2015年保定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教师魏宏丽、孙文娇、屈建伟、尹钰、陈笑竹、贾新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王凯军获高中组一等奖、殷跃、罗淼、于颢柏、侯颖、白玉宝获高中组二等奖、邢辰轩、赵晶晶、康举、朱祺龙、董昊铭、李栋、赵乾宇、马龙、景岩柳获高中组三等奖。

四、经验

体会、问题与不足

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曾经作过一次书面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劳技课。在高考指挥棒下团团转的人们很难理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甚至社会的学子们有多重要。人的主观意识落后于客观现实,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要认识这件事很重要并不容易。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在中学中,计算机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

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知识,还应当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既是人们从事各种工作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也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环境通过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化,突出了学习的交互性,改变了世界了界限。从课程的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只是中学的一门课程,还应该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作为学校更应看清形势,超前思维,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先进教育设施、设备,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运用的力度。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相关学习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主题探索、研究性学习、分组协作、创设的情境、任务、激励机制来进行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

第2篇:课题工作报告

本课题研究周期三年(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分前期准备、课题立项、实施研究、中期评估、深化总结五个阶段进行。目前课题研究完成了前期准备、课题立项和部分子课题实施研究工作,正进入课题中期评估阶段,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1.宏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素养已成为广大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时代要求中学生不仅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品德,还应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虽然已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但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且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严重滞后因素。

2.中观

中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期,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但学生仍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改革进入再出发时期,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再思考,重拾“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并研究如何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3.微观

我校是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的母校,我们确定“明德尚才、与时俱进,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办学理念,把吴健雄的“爱国奉献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学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得天独厚的伟人文化和科学氛围。然而,根据课题组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我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与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缺少相对稳定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学习品质,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等。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我们试图通过该课题研究,包括对“吴健雄精神的本体研究、机器人教育活动、德育主题教育和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索和构建一个整合的模式,着力培养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善于观察,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动手实践、大胆创新的科学意识和创造能力”等。具体目标为:

1)通过对吴健雄精神的本体研究,创设浓重的精神文化氛围,使全校学生对吴健雄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吴健雄“科学创新精神”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以精神塑造学生,让吴健雄精神走进每一个班级,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2)通过对德育主题教育的研究,使全校学生养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学习品质。

3)通过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使更多学生形成科学创新的意识,掌握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他们的持续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4)通过对机器人教育的研究,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机器人搭建和编程等动手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创造力。

2.研究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标,课题组努力探索和构建一个以精神文化为引领、整合“德育、教学、机器人课外活动”于一体的模式,有效促进学生从“科学情感态度----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科学创新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发展,使全校学生在吴健雄精神的启迪下,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我管理和动手实践,从而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思考、实践、创新的动手能力,促进我校更多学生健康、稳步、良好发展。所以,我们设立如下5个子课题:

1)《我校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现状研究》

2)《对吴健雄精神的本体研究》

3)《德育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的研究》

4)《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

5)《开展机器人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程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20XX年3月—11月)

1.对学校已有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通过查阅、梳理材料,对学校“九五、十五”期间的所有课题进行摸底调查,把握学校总体课题研究走向;理性分析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方向,找准突破口。经校行政会议商讨,邀请教科研资深教师论证,确定学校“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方向。课题组着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初稿。

2.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课题组通过对学校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寻找适合教师教科研工作实际、迎合教师不同发展需求、构建学校教科研网络的切入口,初步确定各子课题研究内容。

3.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课题组通过对XX、XX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吴健雄精神的熟悉程度”和“科学情感态度和创新意识”两方面情况,分析、研究调查结果,完成“我校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研究报告,确定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申报和开题工作(20XX年11月—20XX年3月)

1.课题研究方案撰写、申报工作

课题组通过研究创新教育文献、学习理论、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寻找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明确目前的宏观形势和中观教育背景,修改课题研究方案。邀请市教科研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初步论证,课题组再次修改,准备申报。

自20XX年9月被立项为苏州市滚动课题起,课题组正式成立,由5个一级子课题和11个二级子课题组成,分别对《我校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现状研究》、《对吴健雄精神的本体研究》、《德育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的研究》、《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和《开展机器人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进行研究,学校由此形成了“组组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绿荫场式的教科研局面,教科研工作呈郁郁葱葱之势。

2.开题论证会

20XX年11月6日,学校邀请太仓市教育局尤培亚副jú长、教培研中心苗长广主任、顾永丰副主任、严乃超老师以及兄弟学校教科室主任等领导专家进行开题论证,后课题组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建议,对课题方案再调整、修改,并申报省教科院,20XX年3月,课题被立项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20XX年课题。紧接着,各子课题确定组长和成员,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落实具体研究任务,启动课题研究。

(三)实施研究工作(20XX年3月—20XX年12月)

(主要研究内容、策略方法)

1.开展子课题1《我校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现状研究》的工作

子课题组运用调查问卷法,从学生对“吴健雄精神的熟悉程度”和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创新意识”两个方面,针对学校XX、XX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我校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现状,完成研究报告。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实践,20XX年10月课题组对学生进行中期问卷调查,分析XX级学生在研究前、后的科学素养变化情况,同时了解XX级新高一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探索、调整部分研究内容,逐渐转移研究重点,着手研究适合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机器人教育实践。

2.开展子课题2《对吴健雄精神的本体研究》的工作

子课题组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吴健雄精神的本体开展研究。首先课题组老师搜索文献、查找资料,充分挖掘、归类整理吴健雄人文资源。再组织、指导高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吴健雄科学创新精神”内涵实质,督促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吴博士,把“吴健雄精神”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上,将内隐的精神以“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外显出来。

3.开展子课题3《德育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的研究》的工作

子课题坚持用行动研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的研究。

1)利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组织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包括①理论知识笔试;②教育案例评比;③演讲比赛;④主题班会方案设计,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增强了班主任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促进主题教育的有效开展。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凸现吴健雄精神。课题组充分利用吴健雄形象、精神和品德这一人文资源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在以吴健雄人文资源为背景德育教育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获得了主动和谐的发展。

3)以吴健雄精神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课题组在吴健雄精神引领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吴健雄的人文和科学创新精神,感受伟人的文化熏陶和精神的力量,使每位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在体验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情感态度。

4.开展子课题4《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的工作

子课题组主要采取理论学习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结合总课题具体安排,扩大研究群体,组织全体教师通过“学习—感悟—设计—实践—反思—改进—总结”的研究方式,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科学知识、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方法、在动手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具体研究工作:

1)专家引领,理念决定方向

课题组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分别邀请原山西省教科所所长杨进发先生,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和江苏省丹阳六中朱万喜校长、荆志强主任来校做报告。课题组老师既享受了前沿的教育理论又得到了一线的实践培训,引起了对课题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研究的抓手----“生本教育”,更加明确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的方向。

2)自我研习,意识决定行动

20XX年秋季以来,学校每月一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先进经验的文章、著作以及国家最新政策法规,并撰写学习心得。先后派13位教师赴广州学习考察,多次组织全校性的教师心得交流,共21位教师做了主题发言。课题组老师更是时刻把握教育动向,紧跟素质教育步伐,使不断更新的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意识。

3)同伴互助,沙龙催生感悟

学校分别于20XX年7月12日、11月27日、20XX年1月31日举行了三次主题沙龙活动。老师们围绕“我帮你学”的主题,从“前置性学习任务设计、小组建设、生本课堂组织管理”等方面,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交流了对生本理念的深刻体会和课堂实践的成功做法。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五严规定的大背景下,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科学素养,生本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抓手,是真正解放学生学习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通过沙龙,老师对生本教育有着独到的理解,而且以主人翁的态度对课题进行了全面、到位、深刻的思考,同伴互助使老师更会学习、会理解、会思考。

4)课堂磨练,实践促进提高

自课题实施研究以来,课题组始终扎根课堂,开展了三次课题研讨课、四次生本课堂教学展示和多次生本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反复的课堂磨练,课题组老师坚持尝试“先学后教”模式,不断摸索如何有效、因材设计“前置性作业”;深入思考,有序、因才管理小组学习;科学合理组织学生讨论,努力改进学生课堂展示效果;研究有机、因势评价激励学生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前置性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课堂教学流程已初步构建。学生学习状态良好,积极投入,敢于发言,善于思辩。生本教育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有力后盾。

5)课后总结,反思形成思想

课题组每开展一次研讨课,在集体听课后进行研究总结,以小组集体的智慧,对研讨课进行深度剖析,梳理出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益尝试,分析出潜在的有待改进拓展亮点,挖掘出下阶段的重点突破之处。通过常态开展反思性教学研讨,课题组在总结中突出反思,在碰撞中形成思想,以思想指导行动,以行动验证思想。

4.开展子课题5《开展机器人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的工作

子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和跟踪随访,对典型个案进行系统观察与剖析,了解学生学习机器人后的感受,研究分析机器人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还进行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认真上好机器人课,组织机器人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探索机器人活动的实施途径,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研究如何通过机器人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个案。

三、课题研究初步成效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学习—感悟—设计—实践—反思—改进—总结”的研究方式,教师经历了思想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阅,从对课题方案的感性认识到对研究过程的理性思考,老师们都能侃侃而谈----个个“拉得出”,从有意识地将理念落实在行动,到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常态化,很多老师驾轻就熟----人人“打得响”。生本课堂的实战演练,使学生的观念逐步转变,思想趋于成熟,分析思考渐显深刻,自我学习逐渐自觉、自悟。生本,把教师、学生与学校紧紧连在一起;课题研究,生本实验,使学校目睹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师生的隐性成长,充实着自己的生命,丰富着学校的内涵。

学生层面

(一)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课题组通过观察、座谈、调查发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表现在:

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明显改善,学习指向更加明确;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他们在对待平时的家庭作业时,能坚持独立思考按时完成。在遇到不会解答的难题时,基本不放弃,而是多角度思考。

学生基本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时,他们能遵循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考虑用恰当的、适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一些程序性知识或带有挑战性的内容时,学生会借助课本和参考书提出假设并解答,在解答后会重新检查,并试着总结解题办法。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维,自主学习,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机器人小组屡获佳绩

课题组通过开展机器人教育,加强对课堂教学、兴趣小组活动和机器人比赛等的研究,学校机器人小组屡屡获奖。

XX年4月,在江苏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知识产权局、省青少年科技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常青藤”杯机器人大赛中,我校获得团体亚军,我校学生获FLL工程挑战赛、机器人灭火比赛、机器人踢足球比赛和常规比赛四个项目一等奖。XX年7月,我校参加了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XX苏州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赛,在RoboCup青少组搜救比赛中,我校获得了中学组搜救比赛独立队亚军和联队亚军。XX年12月,我校在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第一届科普机器人大赛中,获灭火接力团体冠军。

XX年4月,在江苏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知识产权局、省青少年科技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狮山”杯机器人大赛中,我校获得机器人灭火比赛、机器人踢足球比赛项目一等奖。09年12月,我校在江苏省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第二届科普机器人大赛中,获灭火接力团体冠军、个人冠军。09年12月,我校参加了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和RoboCup中国委员会、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20XX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第一分区赛”,获得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中学组狭窄足印和交叉足印两个项目的冠军。

学校层面

(一)学校科研在传承中发展

独有的吴健雄人文资源及其深远的辐射作用,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和传统。课题组坚持继承传统,依托资源,创新发展,正在形成以主打课题为线,以生本教育实验为抓手,以德育、教学和科技特色为整合的学校科研网络,营造了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二)课堂教学改革在发展中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研修、实践、感悟齐步走,课题、课堂、课程相融合,实现科研、教学、管理共发展。课题组在生本教育理念引领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改革教学方式为途径,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发展提升。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转变为学生陈述知识要点、讲解解题过程、总结做题思路。教师努力做到“不见自我”,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学环节上,学生经历了领受、领悟和提升三阶段。教师准备的前置性作业(学案)----有质,能抓住学科最本质最根本的内容,巧妙设计跟踪训练和变式练习,举一反三,方便学生领受;适量,在不影响其他功课的前提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又无需很刻意地完成,有利常态化实施生本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看书阅读时认真仔细,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言,交流展示时落落大方,整个课堂,学生显得自觉、自然、自在。

(三)教师队伍在提升中优化

课题组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观察等,深入了解大部分教师的发展需求,采用教师主动成长、课题推动发展、科研孕育人才的教师发展策略,成长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推出了一批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都有所成绩的典型教师和群体。特别是实施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教师基本把“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总结反思、研修提升”成为一种生命自觉,科学理论素养迅速提高。因为有了生本教育实验这一抓手,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比以前有明显提高。教师会观察思考、会分析研究,在20XXX年“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微型课题申报中,我校共立项10个课题,列太仓前位。近三年,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和获奖比率显著提高,由20XX年教师人均发表、获奖论文篇数0.43篇提高到20XX年的0.98篇,两年增长了1.3倍。

课题组继续借助学校生本教育实验的推进,围绕“生本管理、生本课堂、生本服务”三个层面,更好营造教师成长的立体环境,有力促进所有教师“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不同程度提高,学习型、研究型团队逐步形成,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稳步持续发展。

(四)科技教育特色在优化中凸显

学校的科技教育,尤其是机器人教育已经闻名省内外,走出国门,形成特色。通过课题研究,以科普宣传周活动、机器人活动、青少年科技模型活动、天文观测活动等常规活动,进一步弘扬吴健雄科学创新精神,把吴健雄人文资源的开发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到科技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由苏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单位,到20XX年度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学校品牌得到巩固,学校科技教育特色进一步凸现。

四、课题研究差距

反复思考研究思路,认真分析课题运作环节,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课题组发现有来自课题方案的、研究者自身的以及来自学生等方面的不足与差距,现主要剖析自我,得到点滴感悟,以待今后改进。

1.弄明白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前提

课题组老师一定要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潜心思考研究现状,认真寻找解决对策,科学合理提出研究目标,克服急于冒进和研究表面化、形式化。

2.理清楚操作思路是保障

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理清研究内容的逻辑顺序,有主次重点地形成操作思路和研究蓝本,保障各项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益。

3.深挖掘课题活动是策略

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紧密围绕研究内容,精心组织策划课题活动,充分体现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价值和意义,有机将研修、教学、管理整合起来,发挥系统结构的功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

4.提炼研究成果是关键

厚积薄发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策略,课题组要重视每一个研究活动的实施、每一个微小成果的积累、每一位教师成功的积淀,以丰厚课题研究的成果。但是,有概括才有迁移,高度提炼研究成果是延伸课题意义的关键,课题组要提高自身的提炼概括能力,从堆砌的成果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出成果背后的规律性的内容,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第3篇:课题“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是2015年批准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课题立项以来,在省市教科院(室)和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工作,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语文课逐步由心理负担变为精神享受。与此同时,课题研究产生较为广泛的科研辐射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

1、课题开题

2015年12月26日,苏州市和常熟市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课题组的开题活动,大家对课题的意义、内涵和研究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拟定了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节,并进行了初步的人员分工。

2、理论学习

课题研究组拟定了年度阅读书目,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深入研究语文审美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并学习有关教育学、美学与心理学理论,搜集相关论文与资料,形成课题思想,研讨具体的操作策略,为教学实践做好理论准备。重点研读的文献有:①于漪著的《语文教学谈艺录》、②钱梦龙著的《导读的艺术(修订本)》、③王纪人主编的《文艺学与语文教育》、④陶小平著的《审美态度心理学》、⑤阎承利著的《教学最优化艺术》等。这些著作在描述与探讨语文学习心理和语文教学策略的同时,对语文的审美教育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透视,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3、课题培训

课题研究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级各类教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培训内容有:

(1)2015年8月苏州市新课程培训

(2)2015年8月苏州市新课程培训

(3)2015年4月全国中学语文“文本的适度解读”研讨会

(4)2015年9月省苏教版作文教学研讨会

(5)2015年12月全国第二届“两岸四地同课异教”中学语文课堂

教学研讨会

(6)2015年8月江苏省新课程培训

(7)2015年8月苏州市新课程培训

4、研究过程

课题组首先在专家指导、合作探讨的基础上拟订出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则,围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条主线,按计划实施,定期进行课题研究的跟踪,反馈与评估。

2015年5月中期评估,在认真听取苏州市和常熟市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015年1月、4月两次发出课题结题准备工作函,整理材料,讨论研究成果结集等事宜。5月撰写、修订主课题报告并准备申请专家结审议题。

2015年4月,召开课题结题评估报告会,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韩建光副主任率相关专家进行了课题结题现场评估。

5、课题推广

课题组成员多篇相关经验总结文章在省级以上专业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位教师运用以“营造氛围——开展欣赏——点拨升华——启发创造”为基本程序的审美教学策略在省市级教学案例或优质课评比中获奖;结合课题研究,自编多本校本教材,在学校进行推广。另外,课题组的研究引起了同行的关注,组内成员多次在省内外上观摩课,做专题讲座,介绍教学经验,为提高区域语文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成果

1、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具体体现在:①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尽快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勇于发表具有独创性的意见,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②学生感性审美能力提高,注重迁移,注重习得,有多篇学生习作在各类报刊发表,多位同学在全国、省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朱常溪同学在2015年省高中生作文现场大赛中荣获特等奖。校园文学社刊物《晴川》定期出版,2015年公开出版《青春诗页——〈晴川〉十年精选本》。③语文成绩稳定提高,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大考成绩均列同类学校前茅。

2、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职业思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走向成熟。具体体现在:①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教育教学,从而使得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得以转变,真正摆正了学生学习和审美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②教师自身教研能力大幅度提高。彭尚炯老师的审美教学思想研究被收入名师成长研究丛书之《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文章收入《学作文和教作文》、《春华秋实——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选》等书中;钱建江老师的文章收录于《名师成长丛书》,《校园文学概论》等书中,并出版了个人专著《语文:另一种表达》。另外,彭尚炯老师,钱建江老师,朱新华老师,王振荣老师,陈丹老师的多篇文章先后发表于《成才导报》、《苏州教育》、《语文报》、《文汇报》、《语文世界》等刊物上。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先后有十多篇论文在省级比赛中获奖。③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制作了网络教学网页《诗经》,构建了《红楼梦》视听文化课程,开设多种语文自选选修课,并据此编写了《古典诗词欣赏》、《古今佳联欣赏》、《感受吴文化》多本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具有审美特色的语文课程。

三、问题反思

就全国语文界而言,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还未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研究美学的专家往往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因而缺乏鲜活的实证和理论创新,指导意义不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的摸索大多缺少科学的理论观照,审美教学仍处于自发状态。尤其是没有与国内外现代文艺理论联系起来,因此,对它的理性认识还远未能揭示其基本原理和规律。本课题的研究,虽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一些问题作了探究和回答,但总感到理论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研究还不能辩正地阐述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如何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我们对本课题还会作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当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将审美教学的理论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理论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借鉴专家和同行的成功经验,力争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软课题研究报告相关热词搜索: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1、课题研究报告篇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2016-01-14)

2、课题研究报告100字(共4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课题研究报告100字(2016-06-12)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软课题研究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软课题研究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5698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