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016-01-02 02:55: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希望能帮助到你。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一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 校园精神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概念。高校校园文化应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种趋向和定势的精神力量,“是一个贯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的集合体”。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以物化的方式积淀并折射大学的理念,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提供保证,是大学理念体制化的外显,是学校之规;而精神文化构成大学系统的内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之魂。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它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方式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这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而且从深层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意志等,对于形成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成为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另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还是人的主体性回归的精神支柱。人的主体性是指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能够按照主体的目的,超越各种客体的限制,并能动地改变客体。而良好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为人的主体性回归创设了精神氛围,使全校师生能够充分彰显个性,积极发挥主动性,进而全方位展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

三. 目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高校教师缺失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经验的理性成果。科学精神归根结底就是求是精神、求真精神和求实精神。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禁锢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使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荏弱,从而使我国的科学理念、科学理性、科学方法一直难以长足发展。部分高校教师也深受其影响,缺失科学精神。他们的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绝对化,自以为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一意孤行。由于他们是公众的领袖,他们的弱点就会影响到社会,被人们所盲从。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0。

(二)部分大学生主观世界的消解

1.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但是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是令人堪忧的,它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而递增。有的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还不如中学生、小学生。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欠缺,别说社会责任感,就连家庭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也欠缺。毋庸置疑,责任感是人类社会性的充分体现,高度的责任感是人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然而,郁闷、无所事事却成为部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泛滥,我字当头,人人都得为我,我却不能为人人,一切都为自我狭隘的利益。这些无不折射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歪曲

部分大学生对创新精神有着明显的认知误区,他们误把创新和标新立异等同起来,脱离客观实际,脱离客观事物的本真面目,脱离自身的素养,盲目地进行花样翻新。他们只关注形式的变化,忽视本质和内容的创新。其结果必然是本末倒置,劳而无功。这不仅没有传承旧事物的精髓,而且对新生事物的衍生也必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淡漠

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丰富的物质文明,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开始动摇,更有甚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影响中国文化长达几千年之久的孔子,真正了解其学术成果和价值影响的微乎其微。在我们大力向西方输出孔子文明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却对西方的宗教津津乐道,而对积淀几千年的儒家伦理文化置若罔闻。

4.大学生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

同以往相比较,当今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具有功利色彩。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实用主义往往是当代大学生的首选。尤其是在学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将专业作为简单的谋取职业或改变个人生存状况的手段或工具,片面强调专业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根据某职业大学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就业趋向上都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想法。这无疑暴露出了令人忧虑的思想问题。

(三)高校管理者办学理念偏颇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以教育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教育的实践先导,是教育实践的灵魂。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唯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才能使高等教育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0。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部分高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却发生了偏移。他们只求招生数量不管毕业质量,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根本没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办学的根本问题。这势必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层员工工作作风亟待提升

基层员工是高等学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他们的表现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学校的每一位基层员工都能恪尽职守,为学校良好秩序的建设力推荐行,那么必然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高校基层员工精神领域的建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学校后勤管理单位基层员工的个人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原则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高校教师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不仅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强化自身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自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使科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

(二)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主观世界

第一,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是人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则是人把握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把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客观地学习民族的历史,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进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完善他们的道德境界。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让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第二,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人的正确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实践。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不仅说明了认识的来源,更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可以正确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由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是解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第三,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至今仍是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中活着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儒家文化实际是一种伦理精神,即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其表现是一种既人世而又超越的人生态度。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发扬儒家的文化精神,让儒家思想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能培养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而且能造就一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民族文化意识,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第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精神追求。“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它现在是什么与他们希望是什么的张力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社会稳步向前迈进的永恒的因子。正因为如此,必须始终对人们进行理想教育,使人们对现实保持适度的超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不容忽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引导人们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首先要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它不仅是高校全体员工的价值追求,而且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领导者要有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和立足实际的实践精神。依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氛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社会的真正和谐。因此,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不仅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校良性发展的保障。

(四)改进基层员工的工作作风

基层员工作为学校的主体构成人员,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校园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须多渠道,多方面大力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让他们和大学生在密切的接触中互相影响,互相提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教育性原则。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现实得出的结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从领导机构到专、兼职辅导老师,再到学生必须环环相扣;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笼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校园建筑的设计、景点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五. 总结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

着独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物态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为主体,从主体着眼,正面突破,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推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实现。所以我们应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人资2班第一组 12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二
《浅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浅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

摘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却不能很好的创新,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本文旨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传统文化等内容结合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中,创新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字:校园 精神文化 价值 内容 创新

一、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一)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指校园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它通过提炼富有内涵和个性的办学理念长期积淀形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精神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从很大程度上说,校园精神文化优劣是衡量学校德育成败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一个学校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就其深层的判断,就是看他有没有优良的学校文化。而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的精神文化。[1]因为它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构成和最高层次,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价值。

1、导向和渗透价值

它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就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引导大家前进。价值导向,就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使学校师生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标准。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可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高质量、高水准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先进文化理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凝聚和激励价值

凝聚就是由校园文化产生的一种向心的内聚力,它可增加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和谐。激励功能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对人心理和情感的刺激,产生向上、向前的推动力。良好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必然使学生受到熏陶,境界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塑造。

3、约束和规范价值

校园精神文化中各种教育引导、约束因素相互作用,暗示、感染、潜移默化的内容、方式相互交织。这些都会对每个个体产生作用,尤其是对其言行起到规范约束作用。虽然校园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得建设制度文化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言语等等,但是,精神文化的约束作用是无形的、隐性的,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文化的约束作用甚至超越制度对人的影响。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的重要性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际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靠的是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的构成中,也包括了文化竞争力。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神的重要支柱。因此,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形成先进、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自觉为丰富社会精神内涵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精神动力,为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而努力。

(二)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深化办学理念的需要

近几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很多学校都经过了合并和重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我们必须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再造,特别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深化。我们要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载体,推动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塑造独具个性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推动和深化学校办学理念的发展。

(三)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是学生最直接参与或组织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及发展,学生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也必须突破课堂文化的局限,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张扬个性的需要,又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创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它其中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首先,引领和整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给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能把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团结起来,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思潮。

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很好的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更多的渗透到我们的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它的影响。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形成学生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软实力,切实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最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通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以至于很多学生都不能完全的理解,更别说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然而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有助于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和学习践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

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当今时代,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当前,由于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突,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优势与劣势,认清形势,自觉地弘扬祖国的优秀品质,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热爱祖国,人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和谐社会。

其次,加强民主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就是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现如今,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学生出现了“自由主义”的倾向,所以在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民主法治教育,让学生做到真正的自由和民主,让学生学会弘扬正义和公平。

最后,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学生的真、善、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美德,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不诚信的现象越来越多,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校园风气的下降。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运用榜样来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构建一个真、善、美的校园。

(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精神文化建设

1、科学发展观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4]在当今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发展我们的校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科学发展观思想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

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明确学校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创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创新,加强重点学科、人才队伍等各项工作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其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能不能为学生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提供条件,是评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标准;能不能形成人才会聚、人才创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是检验校园可持续发展本质的重要依据。[5]

最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特色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在历史的传承中被社会公认的优秀的办学特征,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基本要素一所大学,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按照学校的总体发展布局,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引进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创新校园的办学理念,形成一个各环节协调、健康发展的校风。

参考文献:

【1】杜群英.对我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3.

【2】吴云志,张广鑫,丛茂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29-130.

【3】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8.

【4】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1).

【5】梁渝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教研探索,2009(2):67.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三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精神如何变行为

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它是指在一定价值目标支配下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观念体系,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于个人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包括舆论文化、班级文化、管理文化等几个层面。

一、舆论文化

加强学校舆论阵地的建设,强化舆论载体的教育功能。学校坚持以健康的文化熏陶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先进的理念造就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一)开辟法制长廊,强化德育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交通安全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和责任。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加强了法律道德等文化层面的建设。以楼道空间为载体,以德育橱窗为阵地,强化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我们在橱窗内设置了系列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内容。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要十不准”、“教师礼仪常规”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并以儿童化的语言和漫画的形式在班级板报专栏里进行解读。让师生在“规范”中学会“规范”,在“常规”中养成常规。在文明、礼仪、道德、法制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内化和认同。从而使他律变成自律、自律变为自觉,进而变成自己的行为。

学校设有警校共建办公室、综合治安办公室、德育展室及法制展室。常年聘任法制副校长给学生讲课,每一个学期定期邀请区司法局领导到学校作法制报告。学生在专业法官的指导下,开设模拟法庭。通过角色的转化和鲜活的案例,亲身体验了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也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情景中,通过不断地吸收,内化、认同和感染,提升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水准。

良好的法制环境,严格的制度措施,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规范了学生行为,增强了学生道德法制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准。学校连年被区局安全办评为峄城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先后承办了镇、区安全优质课及德育现场会,今年又荣获市级平安和谐校园荣誉称号。

(二)开创系列名星工程,让名星学生上橱窗

学校德育处采用多元评价办法,制定了系列名生评比方案,分别在班级、学校两个层面开展星级少年评选活动。在教学楼一楼和各个班级墙壁,开设明星风采专厨,把小明星的生活照、简历、信奉的格言搬上橱窗。于是一批批学习标兵、

劳动标兵、礼仪标兵、以及文艺星、体育星、丹青星、科技星、孝星等特长生、进步生步入了橱窗。为名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也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了“我也是个好孩子”、“只要拼搏就能成功”的自信。不仅名生上橱窗,名师也要上橱窗。在专栏中详细介绍名师的业绩和教育理念,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不仅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更是一种氛围,一种催人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氛围。

(三)建设学校广播站、文学社,扩大舆论影响

历经两年的建设和实践,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小主持,已能独立完成广播节目的前期录制和后期制作。课前、饭后,校广播站播出的节目常引起师生驻足细听。一段新闻、一则故事、一篇美文、一支名曲,无不让人精神振奋。学校的语言角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校园内外讲普通话的学生多了起来,有的学生还能来点英语口语。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学校小荷文学社,尽管刚露尖尖角,却也收获颇丰。“校园动态”把学校开展的工作带到了全镇的四面八方;“作文天地”培养了一大批小作家,一些优秀作品被学校集结成书,当成学生的范文,永久收藏,还有多篇作品投寄到省级报社,并得到发表。老师提供的美文欣赏、教学论道、知识窗、英语角等版块的材料也即将归类成册。这不仅是学校的一笔财富,更是对教师的一种尊重与认可。利用广播、校报、校刊等舆论工具,营造精神文化,不仅净化了学校的环境,也净化了师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集体心理氛围和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态度与校风班风的建设。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律、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科学兴趣、科学意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积极的校风、班风,提升学校文化

学校的三风一训是在学校传统积淀的基础上认真提炼出来的,是校园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言行举止的一种共同倾向。班风是以潜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学校师生的整体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积极的校风和班风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

我校不仅有严格、规范的校风、校训、校歌,而且要求各班级也建立能体现本班特色和追求的班训、班风、班歌和班徽。如“让童年飞扬”、“闪闪红星”、“让青春的每一刻都精彩”。班训就是班魂,带有个性化色彩的班魂,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校魂,即“为立身打基础,为报国作准备”。健康向上的班风又相互渗透融合成学校积极的校风:“民主、文明、创新”。“敬业、真爱、博学”的教风,“自主、乐学、合作”的学风,已成为学校师生的主旋律。

校歌如同校风一样是班级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我校校歌由学校教语文的杨老师作词,教音乐的郭老师谱曲,多次修改完成的。它是每学期第一节音乐课的选定内容。每一位师生都要会唱,每周升旗仪式及大型集会,唱校歌是特定项目。催人奋进的表现形式,昂扬向上的旋律是我校师生理想和追求的体现。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校歌的旋律中完成了人生大厦的奠基。

(二)开展活动课程,丰富班级文化

教师们在“全区磨练合格课”的活动中,通过校内研讨、区域交流、网上研修、专家引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仅继承了人类的知识和文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拓展和延续,构建多维型、开放式的活动课程体系,开辟立体的多元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潜能的发展,个体素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的做法是:

1.活动课与学科沟通

为深化学科教学,拓展课外知识,学校全天候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图书厨,安排了学生管理员,开办了图书银行,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书林探秘,与大师对话。科学实验室的开放,更为学生找到了乐趣。通过观察、实验使原本模糊的知识更加清晰,感性的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升华。多媒体教室和网站的开放,更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空间的窗口,从这里他们既验证了课堂知识,又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英语角的设置与开放,也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了良好氛围。

活动课的开设并不局限于课程表的安排,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供选择性。班级配合学校有组织地安排活动内容,如开展“故事大王”选拔赛、“赞美家乡”演讲比赛、“生态与环境”征文比赛、“唱响中国”红歌合唱比赛、“课本剧”表演赛、“英语对话”接力赛、网上冲浪赛等系列化班级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架起了一座座通向成功的桥梁。

2.活动课与社会接轨

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开展班级文化的另一重要途径。诸如: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班级文艺汇演、竞选班干部、导师学生交流会等。课外更是活动的大舞台,如“雷锋周、爱鸟周、植树周、环保周、科技周、爱心周等。

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有创新性和序列性,要走出校门、走向社区,服务于社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与奉献的快乐。“当一天交通警察”、“做一天环保工”、“我与爸妈换岗位”,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寻访甘露沟八大景”,让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生活、关心家园,增强生态和环保意识。清

明节,祭扫赵杰烈士墓,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近代史、革命史和创业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活动课与艺体科技结合

活动课与艺体科技结合,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创办了具有自己本地特色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节。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组织学校艺术团,包括管乐队、民乐队、合唱团、舞蹈队。另有书法、绘画、摄影、剪纸、泥塑等兴趣小组,创办了校园广播站、小荷文学社。学校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两年来六次代表底阁镇组队参加全区比赛,每次均取得很好成绩,在全区小有名气。

为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使其向多元化发展,各班级由学生自主选择各类兴趣小组,如学科、艺体、科技等兴趣小组。这些各具特色的活动的开展,是素质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科技月里,他们不再向往游戏厅,不再喜欢变形金刚,而是在制作小作品及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这些制度化、自主化、序列化的活动课程,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盘,吸引着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学会创造。

三、管理文化

尊重是实现人本化管理的基石。管理要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去思考,管理要以个体的需要为前提,管理要建立在信任、理解、沟通、和充满人情味的基础上。在学校营造一个宽松、有序、规范、充满关爱和尊重的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工作学习环境。在师生互尊、互敬、互动、互励中,培养师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的情怀。从学校的制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情感管理等方面,谈一下我们的简单尝试。

(一)制度管理

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文化氛围以及它所起的文化作用。主要包括学校各种教学常规、规章制度以及现实的行为规范等。

我们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甘沟小学管理制度汇编》。明确规定了教学工作范围和目标要求,学校将每年工作计划的任务目标分解量化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具体到人,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校级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级、教研组长包学科。实行课堂教学专人节查制、课时教案教研组长日签制、教学常规教导处周抽查制和各项工作学校月量化评比制。人人有事干,人人有事管,工作处处有人抓。

为规范学校管理,强化教职工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按照明确职责、细化管理、严格考核、奖优罚劣、激励先进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教职工量化考核细则》。为保证学校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其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我们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与子相配套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奖惩制度。人人

评价、事事考核,从而产生了一大批模范干部、优秀教师、优秀导师、先进班主任、师德标兵。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管理、系统的评价体系、长效的育人机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二)民主管理

实施民主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也是教师。学校要尊重教师在管理中的地位,以全员参与全员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的制度大家订,大家的事情大家管,人人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

1.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学校目标的制定

学校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工作规划,审议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研究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方便教职工参入学校管理,还专门设置了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同时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学校的违规事件一周内予以答复,并对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发放杰出贡献奖。

2.让教师参入学校管理的监督评价体系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评议监督制。学校教代会每年对校领导的办学思想、施政方略、管理方法、工作业绩,进行一年一度的信任度评价,并听取校委会成员述职报告,参入干部量化考评。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学生评、家长评、教师评、校委会评”,评议结果纳入年度量化,并作为评优、奖励的依据和条件。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家长评校”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既规范了办学行为,又提高了管理效益,调动了广大教师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3.在教师中营造民主管理的文化氛围,走民主治校之路

在学校营造团结、合作、民主的文化管理氛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益。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开展“三讲、三比、一争做”活动,“讲政治,比师德;讲学习,比能力;讲奉献,比贡献;争做创新型教师”。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在全体教师中,弘扬了四种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确立了五种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引导教师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关爱、学会忍耐;学校领导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教师,能以宽广的胸怀理解教师。

(三)自主管理

用关爱和尊重唤起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是民主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学校自主化管理表现在:学校成立了校、级部、班级三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实施层层管理,实行学生值勤制度。从到校到放学,从课间操到集会,从秩序到卫生,到处都有学生参与管理的身影。学校“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再次把学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四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它是师生员工精神的避风港和养分的补给所。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校园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充满着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能激励学生探索奥秘、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校园中的精神文明已经被浓厚的商业气氛所掩盖,大学生的素质明显降低,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出现了群体性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趋向。现今的学生有放弃学业一心打工的,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有一门心思走出国门、立志扎根异邦的,有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的这些现象和问题令人担忧。

二、人文教学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校园文化是凝聚着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魅力,一种激涌着、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动、奔腾激越的校园精神。这种精神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熏陶和感染,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精神,为师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相对于逻辑谨严的自然科学而言,人文学科往往以其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件所承载着的人类的精神想象和复杂的情感世界而更易于为学生所喜爱。学生可以在文学作品的描绘下去不断地体会作家的情感世界;可以在哲学理念的指引下去思考社会的发展、人生的走向;可以在历史的传统中体悟沧海桑田;可以在艺术的韵律中去感悟生命的美妙;可以在法律的谨严中去加强自我的制约,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地维护社会的安定,祖国的安宁。

因此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通过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改善知识结构,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前景,对专业知识有更完整、更全面的把握。

三、在人文教学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的探索

(一)针对教育现状,调整教学理念

目前人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整个高校教育体制变革下课程本身的发展变化。随着近年来各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增加,再加上双休日等因素,基础课的课时一再缩减,和过去相比,人文课程的课时被缩减了近一半。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讲解基础知识,没有时间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文索质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升人大学以前读的作品很少,进人大学以后又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要考 “四级”、考“托福”,所以也很难对文本的阅读产生兴趣。即便是文科学生,也很少去阅读作品本身,而往往是人云亦云,拾他人之牙慧,缺乏独立思考。

针对这样一种教育现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必须要适应现状并调整教育教学理念。针对现实状况,教学应向学生的心灵靠近,越是能够接近学生心灵的教学越是完美的教学。教学只有把通向心灵之路引入学校的教育生活,才能最后达成生命教育的精神境界。

(二)发挥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满怀激情的阅读,才会真正投人到作品的精神世界中去。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单办法就是从细读作品人手。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内容讲起,而后带领学生走入文本阅读的天地,用心去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生与死、悲与乐的人生滋味,唤起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格外注意人文精神的导向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思考如何做人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那些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作品纳人到课堂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本所蕴含的高尚品格或者生命体验,用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

(三)打破学科界限,整合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高校人文学科的教学往往是互相分离的,各学科间互不干涉,少有交流。学生将每门课程所学知识都封闭于一种文化体系的作品积累中,缺乏人类文学的总体意识。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古今、中西都在文化的发展中互相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继承和外来的影响,中国的人文学科更是如此。中国人文学科是多种文化的一个“集中地”,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有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所以,在现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多学科知识的吸纳和渗透,通过多种文化讲解的引人,在整体文化背景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趋势。人才的素质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或专业,而要做到一专多能。要实现大学生品德、知识、能力三者的有机组合,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超越专业的局限,拓宽知识领域,做到知识的融合贯通,从而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前景,对专业知识有更完整、更全面的把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五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六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论文)》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影响的,互相促进的。“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所以,只有与人文精神相整合,才能使校园文化发挥出良好的

教育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单元,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当前我校的校园文化内容中的每一条也都体现了这一主体地位,所以必须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全面实施人文关怀,才能最好的发挥这一主体的能动性,创建一个以“和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者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所以校园文化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在语言层面上的概念表述,而是一所学校所张扬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是一所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长久不衰的刚性。不同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色彩。

人文精神是什么?对于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精神,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而这个内化过程最注重的是一个氛围,所以好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和塑造人文精神

1、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古代诗人谢灵远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和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以在佛山科技学院工作为骄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大楼及各种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中心,体现适用、实用和较高的利用率。而且这些都应具有教育作用,而不应成为摆设。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不考虑这些条件是否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那么就不仅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是对教育宗旨的背离,因为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师生自主自由的发展服务,这就决定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本着简朴、实用、高效的原则进行,而不应追求豪华和完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常常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不难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校园里的一座雕塑,虽然不很起眼,但师生们课余时间看到它,常常就会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发。因此作为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为 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文环境

和谐人文环境,主要是人的和谐,是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认为“与人和”是人间最大的乐事。因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心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会给教师、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更会给他们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创造性。 这首先要求搭建民主平台,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学生都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 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 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给学生一片能够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 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 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建立浓郁而温馨、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学校主流文化。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 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 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 主动参与和探究; 生活上自立, 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 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但是,单就个体而言,差异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绝对的。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在文化建设中设法协调好这些矛盾。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中符合本校,本部门特有的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下,大家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妥协,只要求“和”(和平、和谐、和解)而不强求“同”,实现和谐融洽。促进广大教师和师生团结协作、共荣共进, 牢固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它浸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思想境界和行为关系当中,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广大的老师和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更多的是在享受这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的每一个元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并且这样也能够更加突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所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是改变目前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可行之举。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素质,具有引导启迪

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最求崇高的价值理论、崇高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德育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必定会宏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

尊重人,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简单把他们当作管理、禁止的对象。校园文化规范不是不要,但要淡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推到前台来的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这种建设,规范就会向反面转化,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这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也就是素质教育对于我们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假如我们有了这种态度,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就会释放出来,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就能建设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

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需要发展的系统工程。每一位校园人是一所学校的血液,让他们都能够感受并发展这种文化,学校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每一位林大人都应融入到学校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课程结构及校园建设之中。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度过其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 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人的发展决定着校园文化及学校长远发展。所以,“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本质的内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让浓郁的人文文化熏陶每一位林大人的灵魂,长此以往,不但可以帮助学校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还可使“ 德润人心, 文化林大”的菁菁校园成为每一位林大人心灵归依的家园!

参考书目:《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

《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七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一、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工作,来构建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

1.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有人把这些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1)校园建筑。 (2)学校标识。 如校牌、校服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校容校貌。如果说学校建筑是学校的身体的话,那么,校容校貌就构成了学校的外貌。对校容校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校的整洁、干净和卫生。第二个要求是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味。(4)校园美化、绿化。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学校的党团组织、少先队、运动队以及各类兴趣小组, 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3.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

(1)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 1

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学校要花大力气创造各种条件,如经常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等。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也像校风、教风一样,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校风、教风和学风集中代表了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程度,每一位校长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2)学校各种重大活动以及文体活动。

除了以上所说的一般过程外,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学校领导者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下面提出几种可供参考的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体现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为此,所有的学校活动都可以围绕办学理念展开,用主题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中的一切,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这样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个性塑造策略 该策略包含两层意思: 的。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时代在发展,老校不能一味地躺在传统上睡大觉。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

分步推进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财力、物力等。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的学校在一定时期内不一定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就可以采取分步推进策略。分步推进策略强调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之所以强调整体设计,是为了保持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分步实施,是为了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利益与现实的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浮夸, 2

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

重点突破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鉴于学校条件的因素,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必须在分析学校现有状况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几个问题,办几件实事。如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着手,也可以从精神文化建设着手,通过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创建的突破口,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 3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八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但校园文化建设却不能仅仅从这些方面着手,因为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决不仅仅限于精神方面。我们主张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即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工作,来构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

1.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有人把这些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1)校园建筑。如果是新建学校,校址最好选在较为洁净和宽敞的地方,周围不要有太多的商店,特别是应该离集贸市场远一些。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或朴素,或典雅,或造型别致。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火柴盒”式的传统校舍,给人一种呆板单调的印象。即使是老校舍,也要力求体现特色,如在走廊、墙壁、楼梯旁等场所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小装饰,给人一种和谐悦目的感觉。

(2)学校标识。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校容校貌。如果说学校建筑是学校的身体的话,那么,校容校貌就构成了学校的外貌。对校容校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校的整洁、干净和卫生。第二个要求是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味,还要考虑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目前较普遍的做法是布置名人像、语录牌、科学家照片、学生自己的作品等。也可设想一些其他的风格,如张贴一些美丽壮观的大自然风景图片,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环保意识。

(4)校园绿化。绿化、美化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改善学校的环境,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而且也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激发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师生员工的学校生活品味。学校要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校园绿化要和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要提倡自己动手建校园,这样学生才会爱惜绿化成果,同时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校园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这样一种功能,自然离不开必要的制度。(1)机构设置。学校机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也是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例如,中小学一般都要设立党团组织、学生会、少先队、运动队以及各类文艺团体,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它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很多相关的文化活动就是通过这些机构组织实施的。(2)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涉及这样一

些问题:学校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师生采取哪些行为方式,用什么样的规范和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保持行动的统一和一致性需要一套什么样的规定或原则等,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也与学校的制度息息相关,即优良的学校制度滋润了优良的校园文化,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又培养了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3.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

(1)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不过,优良的校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培育和实践。建立优良的校风有多种途径,其中确定校训是一个见效快而又方便易行的方法。像“勤奋进取、求实创新”这类校训,就简明精炼,便于记忆和接受。其他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校庆活动等来培育和强化校风。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中小学一般都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为培养良好的教风,学校要花大力气创造各种条件,如经常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等。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也像校风、教风一样,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树立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风,学校要经常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同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总之,校风、教风和学风集中代表了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程度,每一位校长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2)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在中小学经常进行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这对形成校园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常见的活动包括三种类型:文化学术型,如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文学书社、英语俱乐部等组织的论文比赛、讲演会、报告会等;文体娱乐型,如开展学校艺术节、体育节、节日联欢、春游、野餐及其他晚会、竞赛等活动;社会实践型,如举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学军、学农、学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活动形式中,仪式和典礼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校园文化表达方式,学校对此要特别重视。学校常见的典礼活动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各种授奖仪式、入队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等。

(3)学校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包括校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人际氛围。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一般模式

所有组织文化的形成都有一个一般模式,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认识这一过程,对于我们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借鉴组织文化形成的大致过程,我们可以把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描述如下:

学校创建者的办学理念一般来说,一所学校的创始人对一所学校早期的校园文化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创始人不为传统所束缚,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教育理念,并竭力把这些理念

灌输给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在我国教育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倡导的“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陶行知创办学校时所坚持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及“学生自治”的治校信念;孙中山为中山大学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等等。直到今天,人们参观一所学校,也依然会听到学校人员介绍该校首任或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和事迹,说明学校创建者对学校文化起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他们实际上是一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的见证人。

人员选拔为了维系和巩固校园文化,学校领导者总是希望所提拔的干部或从人才市场招聘来的新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能与原来的学校文化模式相融合、相匹配,有基本一致的价值观。他们明白,如果所选拔的人的价值观与学校的价值观不一致,这些人就会缺少工作动力,更谈不上对学校的忠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校长们对挑选新干部或招聘新教师是多么地倾心和认真。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校长们有了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在这方面就更有了条件和可能。 中层干部的影响学校中层干部的言行举止对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位校长都不会容忍这样的现象产生:当其不遗余力地推行校园文化的时候,其他干部却在一旁无动于衷,甚至唱对台戏。因此,校长肯定会首先在中层干部中间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然后对他们提出要求,并通过他们去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原有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一所学校有一大批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认同并努力推行校园文化的时候,我们说这所学校就有了稳固的校园文化的基础。 新入者的社会化过程无论学校领导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多么用心,新教师到校后仍然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更何况每年还有大批的新生入校。对新来的师生进行教育,让他们适应并接受原来的校园文化模式,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可分成若干阶段,先是原有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与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摩擦、碰撞,然后是自身行为的调整,最后是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之中。

以上仅仅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大致过程,当然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会有不同的形成过程,这在下面将会作进一步分析。然而不管怎样,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简略描述,可以使我们对校园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除了以上所说的一般过程外,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学校领导者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下面提出几种可供参考的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体现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为此,所有的学校活动都可以围绕办学理念展开,用主题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中的一切,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这样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个性塑造策略该策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区别于企业、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充分体现培养人的目的性;二是形成每个学校自身的风格、特色,即我们通常所创办学校特色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个性塑造策略,意味着一定要认真分析自己学校的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不要雷同。要知道,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传统拓展策略这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长历史的老校而言的。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时代在发展,老校不能一味地躺在传统上睡大觉。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即在传统的基础上求

发展,一方面不抛弃原有的历史财富,另一方面又给传统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这样就构成了传统拓展策略。

分步推进策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财力、物力等。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的学校在一定时期内不一定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就可以采取分步推进策略。分步推进策略强调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之所以强调整体设计,是为了保持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分步实施,是为了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利益与现实的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浮夸,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

重点突破策略校园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鉴于学校条件的因素,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必须在分析学校现有状况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几个问题,办几件实事。如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着手,也可以从精神文化建设着手,通过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创建的突破口,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篇九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生精神乐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生精神家园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创办于二00四年九月,是一所集品牌幼儿教育、特色小学教育、优质初中教育、精品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地处邻水县城,紧邻沪蓉、达渝高速路交汇处,占地面积200亩,规划建筑面积73000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现有在校师生6000余人。

学校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的要求,着力实施“三名”工程——“创建名校、塑造名师、培育名生”,狠抓四个重点——办学条件、精致管理、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着力五项改革——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改革”的办学思路。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我校拥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良的教育理念、浓郁的教学氛围,在英语教学、感恩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艺体教育等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基本实现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美好愿景。

为了把学校建成莘莘学子求知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成才的摇篮,学校先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质量建设”要求,累计投资1000万余元,围绕绿色环境打造和文化氛围营造,强力推进生态校园、文化校园、数字校园与和谐校园建设,并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成果。

一、精绿化,巧美化,建设优美的生活家园

九年来,学校总计投资450万元,栽植名贵花草树木,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使校园全年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校园绿地建设追求园林艺术之美,布局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

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讲究花时相间,高低错落,讲究乔木与灌木的呼应,落叶与常青的配合,讲究假山池沼、石刻雕塑的巧妙点缀。

前庭花园与学府广场浑然一体。银杏树、黄桷兰、桂花树整齐排列,山茶花、杜鹃花、月季花鲜艳夺目。孔子、陶行知、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中外名人塑像矗立广场,整个前庭开阔而雅致,清新而静穆。

中庭花园与正大长廊垂直分布。翔远楼A、B幢以廊桥相连,形成了中庭花园小区。廊桥之下为正大长廊,将中庭小区一分为二。东区的“烟霞苑”翠竹惹风,假山屹立,喷泉飞涌,烟雾缭绕,霞光无限,环绕假山池沼设休闲坐椅,廊架上九重葛枝繁叶茂,是师生阅读交流的好去处。西区绿草肆意,曲径通幽,草坪间石林静栖,刻有“金石园”的巨石,与直刺苍穹的苏铁竞显阳刚风骨。

后庭花园与学苑路相映成趣。后庭花园内石径斜斜,芳草萋萋,石刻“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辉映绿色,石桌石凳点缀其间,是学生晨读和休闲的好去处。环校路围园而过,黑化路面静穆而洁净,香樟与银杏分列两旁,名贵典雅,名校文化牌矗立其间,深刻厚重。

护绿文化点缀其间。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而精选的校园护绿名言,被制作成精巧的护绿责任牌点缀绿地花坛间,每班一块责任区,每区一句温馨语。红花有意,绿草有情,一草一木都传递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厚的育人重任。

墙角文化独具魅力。校园四周围墙上,均以苏带草、九重葛进行点缀,黄桷兰、小叶榕、银杏树、香樟树列阵学府广场两端,盆花盆景,点缀台阶,装饰角落,形成了“园外格外红,校园满园春”的美丽景象。

纵观我校,校园名树挺拔,奇花次第绽放,草坪绿意盎然,乔木错落有致,灌木造型优美,绿篱修剪整齐,山石应势而立,石刻熠熠生辉,假山池沼缀于楼宇之间,蜂蝶百鸟栖于花树之上。草茂花香、风鸟和鸣的校园美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熏陶感染全校师生,油然而生对学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重人文,突品位,打造典雅的精神乐园。

学校在追求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的同时,更重视以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建设来陶冶师生情操,激发师生开拓进取,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1、注重理念文化建设。办学之初,我校就确立了科学的办学理念,一是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办学目标:创建广安领先,四川一流,全国知名学校;三是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中国人;四是校训:厚德、启智、健体、尚美;五是校风:文雅、诚信、严谨、和谐;六是教风:爱生、博学、精业、善教;七是学风:自信、乐学、慎思、笃行。

与此同时,我校还根据实际,确定了教育教学系列理念:一是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三分课堂”(自主学习、启发点拨、拓展延伸)模式;二是课堂教学理念:高效课堂,快乐学习;三是备课理念:“三进三出”(从走进教材到走出教材,从走进学生到走出学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四是听课理念:“三眼光“(平行课堂交流的眼光,指导课堂挑剔的眼光,学习课堂欣赏的眼光);五是课后作业理念:“四类作业”(巩固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养成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六是科研理念:“三重”(重校本研究,重教师困惑,重教学实际)“三带”(以老带新,以点带面,以研带教)。

2、重视标识文化建设。一是请全国著名的北京正邦设计公司设计了体现学校理念的校徽、校旗,学校办公用品、宣传橱窗模板、课件模板系列化、系统化,凸显了学校的大气、典雅、现代风格。二是拍摄了校歌MTV和学校形象片,在四川教育电视台和四川省电教馆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四川省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活动”中,学校形象片《教苑奇葩》夺得专题类金奖和“最佳剪辑提名”,校歌MTV《放飞理想》夺得文艺类银奖。三是学校楼名简明典雅,意蕴丰富,幼儿园—“启远楼”——开启心智;小学部——“志远楼”——志存高远;中学部——“翔远楼”——放飞理想;办公楼——“瞩远楼”——高瞻远瞩;学生食堂——“禾香邨”——“品千禾之香,忆万农之苦,惜颗粒之粮”;男生公寓——“俊逸苑”—— “入住开心家园,养儒雅之气,育君子之才”;女生公寓——“慧怡楼”——“纳古今智慧,修典雅气质,享怡悦人生”。

3、重视橱窗文化建设。为充分展示学校形象,在正大门利用橱窗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基本理念,推介学校及名师名生,传递办学成果,展示学校特色活动;在各学部醒目位置设置橱窗,展示学部师生风采;在学苑路安装橱窗,设置报栏,对学生进行爱国、法制、安全、感恩、科技教育。

4、重视墙壁文化建设。一是请知名专家设计并在教学楼二楼平台安装了不锈钢浮雕“凝聚与发散”,寓意为:莘莘学子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经过学习磨砺后,散向世界各地,成为 “能够走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现代中国人”。二是在多功能厅大门入口处安装了大型木简式古文化墙,刊载了荀子的《劝学篇》,在品读古韵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三是在学校塑胶田径场的两端围墙墙壁上,设计并制作了以“更快、更高、更强”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运动浮雕,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在教学楼主墙上,呈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5、重视廊道文化建设。一是设计制作了所有大楼的楼层标识;二是以孔子的“文、行、忠、信”为主题,在各楼道的转台处墙壁上制作、安装了48块文化镜框,营造了浓郁的儒学氛围;三是与学校特色活动宣传相整合,在各楼道口制作、安装了醒目的楼道安全警示语镜框;四是利用消防箱为平台,将“安全小常识安全警示语”相整合,设计制作了美观实用的消防箱文化海报;五是精选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和活动图片,在教学室之间设计安装了文化镜框;六是在各班教室外墙上设计安装了富有个性、生动活泼的班级风采展示牌;七是在学生公寓廊道墙壁上,为每一个寝室安装一块“个性展示镜框”,为每个寝室提供艺术创作展示平台,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6、重视室内文化建设。学校将“文明处室”、“文明班级”等创建活动与学校室内文化建设相整合。一是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专款投入,开展极具个性的办公室美化活动,每个办公室做到了“有语(警示语)、有洁(整洁)、有绿(绿色植物),无尘(尘垢),无烟,无哗(高声喧哗)”,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室美化评比活动,各班做到了“条幅每期一更换,板报每月一更新,图书每周一更新,教室每日一清扫”,每间教室宽敞整洁,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系列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25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