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6-01-12 09:41:5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一:20121123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一:20121123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美好乡村,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也是深化落实中央精神,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适时开展一项民生工程。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美好乡村建设,该项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顺利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虽然目前各地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政策保障、规划设计、有序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有待解决,根据前段时间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各项保障工作。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苦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坚强决心,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1、提供组织保障。组建美好乡村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美好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实施工作,建立各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加大政策保障。切实制定好美好乡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在美好乡村示范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复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3、给予必要资金保障。美好乡村建设单单依靠村集体和村民自己的力量来打造美好乡村,只能是“空中楼阁”。打造美好乡村绿化、亮化、美化的投入,交通、文化体育

等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村集体和村民自身力量是很难得到有效解决的。所有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人志士鼎力相助,帮助解决巨额资金投入的来源问题。

二、要做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地方政府要根据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科学建设。

1、要把超前规划的理念融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中,推动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使其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现特色。

2、要减少土地浪费、杜绝占用耕地,避免不合理规划、环境污染严重及不符合生态原则的规划,高举生态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对环境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尊重。3、要因地制宜开展规划设计。传统的村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孕育而生的,集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美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村有山村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魅力。避免出现“看了一村又一村,结果都像一个村,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结果。

三、要稳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长期的任务、艰巨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遵循规律,把握方向,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在建设美好乡村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来逐步实施美好乡村建设。1、深入基层,真抓实干。要到基层、群众中去,多做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审视乡情、村情,订规划,做决策。要认真分析美好乡村建设的特点、重点、难点,了解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等关

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最容易见效的事做起。真心真意办实事,实实在在抓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2、分期实施,逐年推进。要有一年干好几件事的决心,也要有几年干好一件事的耐心。要先期建设中心村,大力扶持边缘村。充分发挥示范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重点的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要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是净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村民素质、社会治安、文明风尚等软件建设,做到既有外表又富内涵。1、借助农村书屋,通过法律、农业等知识讲座方式,开展农村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2、通过送戏、送科技下乡及村民自发文艺活动等做法,深化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提升农村整体文明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文体生活。3、通过新闻媒体,农民运动会、歌会等形式多渠道提升农民素质,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新风尚。使美好乡村的建设成果得到保护和升华。

五、要坚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1、美好乡村建设能为农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带来新机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富裕了会使美好乡村建设变“输血”为“造血”,能长久发挥美好乡村的建设效益,还能促进农民自觉的推动美好乡村建设。2、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适工则工、适农则农、适商则商、适游则游,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着力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培育现

代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切实搞活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3、充分利用城乡融合、美好乡村建设等优势,挖掘、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探索农家乐、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运作模式,拓展农业间接增收渠道。4、发挥生态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森林、水域、土地等资源的保护,推进生态林、经济林建设,扩大生态农作物种植面积,探索农牧结合、洁水渔业等循环农业发展。形成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和谐局面;达到在美好乡村创设中实现增收,以增收支撑建设的互补效果。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短板”在乡村,美丽中国的“希望”也在乡村。

他山之石:野百合也有春天

美丽乡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纵观浙江安吉、桐庐、龙游,江西婺源和陕西平利等市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先试先行,成效显著。这些地方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莫过于环境优美、村落整齐、绿树成荫、小河潺潺、街道整洁,房屋建设统一有序而又不失特色。从整体来看,经过改造,乡村人居环境并不弱于城市,与城市的热闹喧嚣相比,在满足人们日常居住需求外更多了几份恬静。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从考察的三省五县来看,各地均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采取部门联动、全员上手的路子。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相关镇办发挥集聚协调职能,通过统一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如在安吉县,各单位、各部门都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并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并依照规划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二)立足特色,经营品牌。抓“三农”工作,一定要有经营品牌的思维和理念,让特色铸就品牌,让品牌形成生产力。安吉利用长三角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提出要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利用高效生态农业开发了笋、茶、桑、畜、禽等多个系列产品,利用“安吉白茶”中国名牌农产品的牌子来推广其他农产品。婺源则依靠集中种植油菜花,形成规模效应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三)强化党建,能人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江苏华西村成为“中华第一村”,关键是有吴仁宝。小岗村后来居上,关键在于沈浩。在考察中发现,各地通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村干部。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基层群众中是主心骨,在发家致富中是带头人。

(四)调动主体,共建共富。农民主体作用强不强,事关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各地均采取了政府主导、村级主抓、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业活力,引导农民由单个领域创业转为广阔空间创业、由一部分人率先创业转为全体全面创业。而政府主要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做好引导、支持、帮扶服务和民生建设工作,为农民排忧解难,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投石问路:藏在深闺人未识

从历史上看,神木曾经是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历经沧海桑田,昔日的花草树木化作今天造福百姓的侏罗纪煤炭。如今我们凭借资源禀赋持续发展,2012年GDP已突破千亿元大关,排名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却显得不堪重负,经济地位与生态保护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此时提出生态农庄建设,可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我们的机遇:从国家大环境来看,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从神木小气候来看,我县人均GDP已超过三万美元,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有条件进行生态农庄的建设;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环境脆弱,加之工业开发不可避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的补偿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农庄的建设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挑战:自然条件之挑战,我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水量仅440毫米,植被覆盖差,尽管进行了多年的植树造林、封山禁牧,但与所考察的县市相比,自然条件恶劣;人口质量之挑战,我县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约为考察县市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尤其是我县南部乡村,很多已经成为空壳村,人口构成以“3860部队”(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青壮年劳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的发展;区位条件之挑战,所考察的县市距中心大城市较近,交通便利,基本属于一小时经济圈,便于发展家庭旅游和周末休闲游。而我县周围缺乏大城市的支撑,故不宜一刀切、大规模的开展建设,应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主,通过产业化建设发展村落经济。

如果说美丽乡村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打开了思想解放之窗,生态农庄则是通过结合神木实际、综合考虑生态、经济、人口等诸方面因素而摸索出的一条前进之路,也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的生态农庄建设,不求南方美丽乡村的小桥流水、亭榭楼阁,但求宜居、宜业、宜游。

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一)环境为基,打造绿色生态农庄。环境美是生态农庄的直观表现。但是,就像习总书记强调的,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也不能大拆大建。而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整治建设方式,推动农村环境发生质的变化。一要突出地域“品位”。通过狠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变“污点”为“绿点”,配套建设公园、健身场所、图书室、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二要注重地域特质。要立足现有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地形地貌,注重原生态保护,突出实用功能,加强环境整治,以低碳、节能为目标,以改变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浓妆山水,淡抹村庄,尊重自然,浑然一体。三要健全管理机制。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对于有条件的生态乡村,要提前规划,强化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采取部门指导和村庄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明确职责,加强年度考评和绩效考核,发挥群众评议监督作用,提高长效管理水平。

(二)产业为本,鼓励农民创业增收。有产业是生态农庄核心要素,也是推进生态农庄建设的根本目标。把生态农庄建设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结合起来,使生态农庄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一是要拓展农民创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结合“金桥工程”,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加相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使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有眼光、懂经营、会管理的农家乐经营业主,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文化

元素,引导集群发展。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发展社会养老、连锁配送、网上开店等商贸服务业,帮助农民在社区内就业创业。二是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结合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建设村庄养殖小区、家庭工业小区和商业服务区,通过租金减免等办法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创业。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结合“阳光工程”,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考察和实训操作,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和创业贷款发展,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土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农机具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增值保值。利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和村庄整理节余土地,建设家庭工业小区、农民工公寓、商贸物业村,使物业经济成为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

(三)特色为要,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在安吉,这样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布局美是生态农庄美的集中体现。要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优化布局的主要平台,加快公共资源、产业要素和农村人口合理集聚,合理布局居住、生产、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块,确保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便。一是要分类指导,做好规划。做好规划是做好生态农庄的前提。有关部门在布局生态农庄的范围点时,必须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考虑与周边村、镇的联动,考虑同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在空间上的呼应与产业上的互补。就我县而言,要按照工矿区、黄土丘陵区、风沙草滩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分类,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居则居,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二是要依次推进,做强载体。做好生态农庄建设,必须依托载体,循序渐进,先点后面,统筹推进。要着力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多,生态基础较好的镇办先行先试,依托城乡统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有偿退出或置换等途径,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居住。通过人口、产业的集中,把一批中心镇率先建设成小城市、把中心村特色村率先建成农村新社区。三是要重点突出,示范引领。进一步统筹整合现有支农政策、资金和工程,向规划实施的重点线、带上集中布局、优先安排,不能零敲碎打,撒胡椒面。着力在锦界、尔林兔、神木镇等一些条件相对好的镇(办)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打造一批示范农庄,辐射土地指标、公共资源、农村人口、产业要素向生态农庄配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三: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

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

(戴锦志 演讲稿

【这是我自己写的,不是网上刷的,如果有讲不对的所在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发展自己、建设自己、提升自己、做好我镇的美丽乡村建设?这里,我就我镇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我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 定位问题:

我认为,每个村都要有其自己的品牌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品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发动脑筋去思考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盲目,避免重复建设,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特色品牌。也才不会落入人云亦云的窘境。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如:诗南主打“南安第一村”,高盖利用“泉三互通口”,高山专攻“高盖山文化”,码四念好“山水相连”经,南冬打好“诗溪两岸”牌,丰联主攻“菜篮子工程”,坑内做足“少数民族村”,铺前“土楼笑迎四方客”等等。

二、 建设规划:

从我们参观永春县几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可以看出,要建设好美丽乡村,必须要有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整治溪流、如何美化环境、如何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这些

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比对,用三维的思维去规划和设计,然后再“一张图纸管到底”地去建设,才能塑造出有特色的乡村风貌。

三、 营造氛围:

建设美丽乡村谁都说好,很少有人会说反对,但是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那就对不起了!所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这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包括入户宣传、举办活动,让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根植人心,将美化环境化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人人动手种花草,户户整洁护环境。

四、 老宅古厝:

农村中的那些老宅古厝,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拦路虎,如何改造这些破旧老房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如何治理这些既占用土地,又影响观瞻的破旧大厝,永春县的一些做法值得探讨,是补贴一点钱让其修整粉刷,还是用活现有的政策扶持进行退房还耕?我认为后者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镇政府可以出告示,明确提出补贴标准和条件,让那些愿意将房产按政府的补贴标准拆除的村民将房子交给政府统一处理,这既符合政策,又让村民得到实惠。

五、 资金筹集:

一说到美丽乡村建设或新农村建设,头头们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做什么事情资金都是第一要务,说到资金筹集,就一个头两个大。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筹资方法可以尝试:

1、 既然有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那就要活学活用现行政策,可以在村庄主干道两侧、村庄中心地带、山边缓冲坡地等宜居环境,规划和开辟出一些具有商住价值楼群或小别墅用地,其中小别墅用地按有偿使用原则让有条件和能力的村民自行建设,商住楼则由村委会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分成建设。

2、 开辟主题公园、命名景点、名人故园、小品建筑等设施,然后由冠名人出资建设,这样即达到增添村庄景点,又节省一大笔建设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3、 做好侨务工作,打好侨牌,争取华侨捐资兴建公益,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做好外出乡贤热心家乡建设工作,让这些事业有成者投资家乡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六、 精神建设:

人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人的衰老和寿命的长短,搞好人的精神层面建设,对一个村来说,特别是对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我镇兴起的广场舞是一个好现象,但这还远远不够,甚至由于经常性地比赛,让本来的全民健身活动变了味,成了少数人的俱乐部。因此我认为:不仅广场舞要普及中老年群体,而且还要多元化地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康乐球、老人气排球、户外集体行走、南安美丽乡村一日游等等,让老年朋友老有所乐、老有所图,真正让他们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2012年12月17日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四: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樊晓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据此,中央财政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在全国选择7省市重点推进。根据中央要求,陕西省选择了眉县、耀州、乾县、汉阴、白水等5个县区进行自主试点,力图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本文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陕西省为例,就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做些思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深化。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勾画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它和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以及2007年党的十七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美丽乡村建设既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延续和完善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又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集中体现在尊重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转型升级。从2009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大大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在一些地方解决了村内道路、小型水利、垃圾处理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成为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新抓手。必须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主攻方向,加大对有产业支撑、适宜认可集聚的传统村落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投入力度,整治农村综合环境,建设文化墙面,优化农村社会管理,加快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好家园。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10月份在浙江召开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条件的地方要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既稳步推进我省农村居住规划调整,又因地制宜保留一批村落为基点,结合移民搬迁、扶贫攻坚、乡镇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编制规划、建立机制、明确责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市、县政府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意愿迫切。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第一次直接将着眼点放在村级公益事业上,弥补了公共财政对村级基础设施的投入空白,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提供了一剂良方。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型升级,已

经奠定了良好的机制、工作、制度、资金和群众基础。(一)机制基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5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财政资金的机制优势。一是坚持群众自下而上的民主议事和政府自上而下的财政奖补相结合,打破了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传统模式,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二是坚持以农民共同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农民最急需、最直接的民生难题。三是坚持以县为主,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熟悉基层、了解基层的优势。这些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工作基础。从2013年陕西的5个试点县区来看,眉县以太白山、法汤路等为中心,集中打造省级特色旅游名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耀州区集中改造照金镇周边居住环境,打造“红色旅游重镇、绿色天然氧吧”,提升照金旅游品牌价值。乾县大力开展绿色村庄创建活动,加强“三旁两地”(村旁、屋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的植树植草种绿,建设村庄公共绿地,做到抬头见绿、四季有绿。汉阴县以镇整治为重点,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线路、精品村和精品区块,突出沿江、沿路、沿景区连片整治。白水县加强传统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的保护,完善村庄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古村落人居品味。已初步探索出聚集发展、旧村改造、古村保护、旅游带动等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三)制度基础。近年来,陕西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先后制定了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护暂行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督检查暂行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考核评价办法》等,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资金基础。把政府财政奖补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构建起了“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形成了村级公益事业多元化投入格局。陕西省除正常的一事一议中省财政奖补资金外,省财政对省上确定的5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各补助1000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使美丽乡村建设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五)群众基础。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基础上发挥财政奖补资金激励引导作用,广大农民从过去“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从办“公家”的事变成干自己的事,有效激活了农民筹资筹劳制度,激发了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从2009年的30个县区扩大到现在全省所有涉农县区和国有农场,受益群众由700万人增加到2000多万人,受益面由25%增加到73%。美丽乡村建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美丽乡村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的内容,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城镇化的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前提下,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政府规划引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系。农民群众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政府通过民主议事、公开公示等形式将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直接交给农民,打破过去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旧模式。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政府规划不能代替村民议事。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二)处理好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等多渠道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坚决反对政府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打造“盆景”,用面子工程包装美丽乡村,

否则既不可持续,更无法复制推广。(三)处理好政府财政奖补与农民筹资筹劳的关系。筹资筹劳体现农民的主人翁和责任意识。政府财政奖补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基础上的,坚持先筹后补,不筹不补。要研究政府财政奖补与农民筹资筹劳的量化关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努力提高财政奖补比例,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防止违背农民意愿以一事一议的名义加重农民负担。(四)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普惠制、特惠制、美丽乡村建设都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项目。通俗的讲,普惠制属于雪中送炭,特惠制属于锦上添花,美丽乡村是放大了的“特惠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就财政奖补制度设计而言,要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增量部分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妥善解决好普遍受益与重点投入、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五)处理好一般指导与差异化指导的关系。陕西省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一,如关中地区村内巷道已基本解决,更多的提升到亮化、绿化、美化项目,而陕南陕北山区许多村吃水行路都很困难,需要在最基本的生活设施上下功夫。因此,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要坚持一般指导和差异化分类指导相结合,关中地区在保证一定“普惠制”面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重点示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上;陕南陕北在重点解决群众吃水行路、移民搬迁的基础上,选择极少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群众意愿迫切的村进行美丽乡村试点。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是农民群众期盼已久的美好梦想,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必须加强统一领导,科学规划,稳步实施。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部门一定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多请示汇报,当好参谋助手,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个平台,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二要科学规划。要按照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既考虑当前又顾及长远的符合本地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推动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所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都要进入省级专项资金项目库,实行县级报账制。三要加大投入。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奖补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比重,提高中省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财政奖补资金的比重,调动县乡政府组织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调动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防止因财政奖补资金不到位形成“半拉子”工程,防止向农民转嫁负担或形成新的村级债务。四要资金整合。用规划整合资金,用项目整合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资金的使用。在继续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

村建设。市、县财政也要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五是协调推进。从陕西实际出发,在美丽乡村试点工作中要同步推进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和撤乡并村等相关改革,在美丽乡村建设点的选择上尽可能把三者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形成合力,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营造与美丽乡村相适应的软环境。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五:关于推进鄂尔多斯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六: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3年上半年长汀县把城区汀江源头翠峰村定为县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同镇把城区汀江尾新庄村作为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同镇按照高起点规划引领,“环境整治先行,项目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形成了“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力图通过2-3年的努力,把翠峰村建设成为 “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把新庄村建设成“福建山水养生福地”。本文以大同镇翠峰村为例,就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翠峰村基本情况及美丽乡村建设进展

(一)翠峰村基本情况

翠峰村地处长汀县大同镇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598户2239人,耕地面积1316亩,山地面积17120亩,种有油柰4500亩、黑李1600亩、水蜜桃1600亩、茶叶800亩,种植烤烟1100亩。农民人均收入达9380元。

(二)翠峰村独特优势

翠峰村是市级文明村,翠峰村党支部是市级优秀基层党支部,也是我县党建示范点。翠峰村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生态优势突出。全村总面积1.8万亩,自然特点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该村气候宜人,景观优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翠峰河自北向南贯穿全村,一年四季河水清彻见底。村内森林覆盖山绿天蓝水清,自然生态优势突出。二是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特色产业有茶叶、油奈、烤烟等,目前已形成了万亩水果种植基地、千亩茶叶种植基地、千亩烤烟基地等四大生态基地。此外,该村规划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休闲游,带动旅游及饮食业的发展,并计划于每年6月份举办“油奈节”,以提高知名度。三是区位优势明显。翠峰村距离长汀县城仅10公里距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四是群众基础优势突出。翠峰村一直以来都是党建示范点,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坚强有力,干群关系融洽,在村级各项工作中,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征求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并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

(三)翠峰村发展规划

翠峰村被确定为县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后,大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聘请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专家对县级示范点翠峰村进行了高起点规划,按照“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建设总要求,翠峰村建设定位为“美丽乡村、动感

翠峰”。规划建设突破口是“一河三园”:

一河:翠峰河自北向南流经全村,全村呈现出狭长的带状自然风光,在翠峰河两岸规划步行栈道、观光亭、绿化带等景观,建好沿岸生态护坡、拦河坝等。

三园:一是田园,以“烟—稻—菜”为模式,种植烤烟、优抚杂交稻、反季节蔬菜,形成独特的梯田式田园风光;二是茶园,种植茶叶,以“天铭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客家采茶”、“茶艺表演”等体验式旅游项目;三是果园,以现有的油柰、水蜜桃、黑李为果业基地,形成“四季采摘”、“果园农家乐”、“果园观光摄影”等旅游项目;连接田园、茶园和果园空间区位,修建自行车慢道,在村部周围建设游泳池和网球场等运动设施,吸引城里人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采摘绿色果实,开展有氧运动,最终把翠峰建成“生态健康休闲运动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四)翠峰美丽乡村建设进展

一年多来翠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聘请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专家完成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投资了20万元;

2、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拆除空心房、废弃烤房、猪圈、乱搭盖等80余处面积12300㎡,开展公路沿线、河道、村民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以及房屋立面整治等,投入资金50多万元;

3、在公路沿线和村民房前屋后开展美化绿化建设,共

投入资金40多万元;

4、完成2公里彩色压膜彩虹田园观光慢道建设,投资78万元;

5、完成环绕果园2公里自行车越野公路项目建设,投资62万元;

6、完成1公里茶园透水砖自行车慢道工程建设,投资20万元;

7、完成修缮3个风雨亭和5幢美丽乡村宣传墙绘,投入资金18万元;

8、完成翠峰河沿河慢道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村部周边农民公园规划设计、耕保工程规划设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四个项目总投资849万元,年底前要全部开工建设;

9、正在建设高标准塑胶灯光篮球场,投资40万元;

10、完成安全饮水翠峰水厂建设,投资280万元。

11、抓好投资350万元的沿河慢道景观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征地,正在落实招投标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力争在年底前竣工。

目前翠峰美丽乡村已初具规模,一幅美丽画卷正逐步展现在人们眼前,每逢节假日前来休闲、观光的人员络绎不绝,翠峰正朝着小康目标稳步迈进。

(五)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向上争取的项目

中,很多都要靠镇、村配套,由于我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是村庄文化挖掘不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已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

三是认识不深。部分干部群众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强调村庄美化、硬化、亮化等硬件的多,强调乡风文明的少。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拖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启示

从翠峰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加强统一领导,稳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镇各单位的配合,因此镇党委、政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七: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作者:任克军

来源:《吉林农业》2015年第04期

全国人大代表、原吉林省农委党组书记 任克军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1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在乡村、难点在乡村、亮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起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美丽乡村包含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体现出了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新时期乡村建设特点,是实现农村居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期待,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人对这一重大课题有深入实践和深刻体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意见如下。

(一)

吉林省按照国家的要求,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选择经济基础比较好、生态建设效果明显、乡风村貌建设先进的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到2014年末,相继创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42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5%。同时,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等建设时序,打造接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美丽小区120个。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一是领导带头建设联系点。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各位省级领导、市县两级领导都将党建联系点、扶贫联系点、美丽乡村联系点三点合一,协调相关部门、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共同帮扶,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做到了高度重视、高位操作;二是整合各方面投入。吉林省整合新农村、绿化美化村屯、美丽乡村等专项资金4.5亿元,带动和整合市县财政投入、社会投入,2014年美丽乡村投入达到19.9亿元;三是创新机制。创新性探索和系统总结出吉林省独有的美丽乡村建设高位推动、政策促进、督导监管、城乡联动、帮扶援建、载体带动、市场运作、民主管理8大机制。美丽景观、社区建设、旧村改造、整体推进、生态走廊、民族建村、民俗文化、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合力共建、能人治村、合作共赢、项目带动、新式民居、环卫下乡、镇乡带村、屯务管理、村规民约、志愿服务、服务外包等20种模式。四是加强基础建设。近年来,吉林省修建农村公路6.74万公里,解决了990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泥草房和危旧房改造108.56万户,修建村部8407个,建农村文化大院9313个,修建排水沟5.9万公里,改造围墙1.04万公里,安装路灯5.78万盏,绿化美化村屯2.5万个,开展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打造1989个。农村环境总体清洁率达到60%左右。

(二)

吉林省建设美丽乡村有东部大森林、中部黑土地、西部生态草原的天然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条件。调查中,发现吉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一是受财力所限。调查的靖宇县景山镇西南岔村,这个村4个自然屯,需要修30公里村路,20公里排水沟,20公里围墙大门,100盏路灯,50公里绿化美化带,总投资需要3000万元,平均每个自然屯投入在700万元以上,而这个村每年的集体收入仅有10万元,资金筹措难度很大;二是基础设施欠缺。目前,吉林省农村公路“村村通”达到100%,而“屯屯通”仅为40%,“户户通”不足30%,农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吉林省农村有300多万农户,基本上都是砖瓦房,冬季防寒保暖能力较差。目前,每年改造5万户,需要60年;三是垃圾围村问题突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亟待解决。吉林省有42个县(市),其中产粮大县大市就有30个,每年产粮食和秸秆各在700亿斤左右。粮多,秸秆多,畜禽多,产生的粪便就多,加之冬季漫长,雨雪较大,给垃圾及时清理和清运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东北农村遭遇了“垃圾围村”难题。同时,大量焚烧秸秆,给空气带来污染;四是美丽乡村内涵挖掘不够。从吉林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情况看,目前主要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没有深度发掘农耕传统、民族风情和民间技艺等乡土文化,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以文化内涵和生态资源拓展的旅游经济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五是缺乏顶层设计。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顶层设计,尚未将区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进行考虑。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在规划建设方面和其他省份相比滞后很多。

(三)

从2015年起,全国各地应该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推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改善农村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举措和重要内容加以实施,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分阶段、有步骤向前推进。

第二,加快制定美丽乡村实施的技术标准。区位不同、经济基础差异和民俗文化多样性,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路径、技术要求、类型特点等差异性。日前,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这是宏观指导。作为我国南方、北方,西部和东部,尤其吉林省三大区域板块和不同民族居住集中区,应制定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实际,科学有序推进。

第三,抓紧解决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为剩余秸秆找出路。当前,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的秸秆的利用问题,秸秆焚烧禁而不止,流于形式。我国年产秸秆6亿吨,按目前1/3用作饲料、烧柴之外,还有4亿吨可利

用。虽然秸秆可以发电、还田和作为菌料,但是将来最有前途和可能的是转化为固体燃料。秸秆的燃烧值3500大卡左右,是煤炭7000大卡的1/2,如果将剩余秸秆固化替代煤炭,可人造植物再生能源煤炭2亿吨,占全国年消耗煤炭36亿吨的1/13左右,虽然占比重不大,但是可以避免焚烧秸秆。秸秆固化在我国技术成熟,关键是加强政策引导,国家要给予生产企业、消费单位政策补贴,加工用电价格享受居民照明用电优惠;二是加快农房改造。吉林省300万户农房急需进行改造,若农民连保暖房都住不上,就无从谈起建设美丽乡村。改造一户住房需投入2.25万元,国家补贴7500元,省补贴7500元,农民需要自筹7500元。如果全省农房按300万户计算,就可带动675亿元的社会投资,一举多得。建议国家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力度和规模;三是大力推进村屯道路硬化。目前,吉林省农村道路建设的压力主要是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财政实力弱,屯内道路、农田机耕路建设任务相当繁重,经过冻融之后道路维护投资大,与江浙等南方地区差距较大,建议国家加大东北地区农村道路支持力度;四是处理好农村垃圾。确保村屯、路边、河流、沟渠、集市、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干净整洁。

第四,进一步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和推动力度。一是坚持部门联动。中央和各省都应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于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应该纳入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来组织实施,同时,明确责任部门任务分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加强沟通协作,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顺利推进;二是坚持多方投入。中央和省应设立一定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广泛引导社会投入和农民投入,形成捆绑合力,提高建设成果;三是加强创建工作。国家和省每年都要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对于建设成效突出的,可以命名为美丽乡镇、美丽村屯,也可以评选一大批美丽农户、美丽庭院、美丽广场、美丽村民。整市整县建设好的地方,可授予美丽县市称号。通过激励,树立榜样,确立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热潮,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展开。

(省新农村办 供稿)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八: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思考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九: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关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 长效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 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构建村民民主参与机制、自治机制等,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监督主体、维护主体。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外来资本投入、社会捐赠捐助”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处理好统一规划管理与差异设计的关系

统一规划管理是指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监督考核等一般性的统一顶层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鼓励特色设计,发挥各村优势。

(四)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统一组织协调的作用,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力量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提高办事效率效益。

三、加强崇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各方力量资源

1、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权力清单,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牵头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好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全力为各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

2、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交由企业和市场去运作,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

1、建立村民民主参与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村务公开机制,使政府、村级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调动农民参与建立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可出台一些奖励制度,加大对五星级文明户等奖励力度,适时推出“美丽家庭”等各项评比活动,增加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可通过“村规民约”等载体,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对乱倒垃圾、乱建坟墓等违反规定的家庭予以经济和精神处罚。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监督和惩戒措施,逐步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建立村民督察队,通过群众管群众的方法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家园建设。

3、探索村民参股运作机制。探索引导村民股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把土地、资金、劳力这三个生产力要素整合起来,做到土地入股——地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农民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使美丽乡村真正变成老百姓共同的奋斗目标、致富家园。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1、立足乡村特色,进行分类制度设计。在中央对美丽乡村提出的“五美”(环境之美、

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要求基础上,注重规划引领,立足乡村特色,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分为特色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等类别,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2、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议在已有专项资金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并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专项基金,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维护资金纳入其中;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完善专款专用、专户拨付、专户报帐的核算体系,切实规范报账制度,严禁建设资金挪作他用;以乡镇报账为主体,建立健全县级专户拨付、镇级报账和村级台账的核算体系,并规范总账、明细账、分户账和凭证管理制度,做到账证一致、合法有效。

3、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平时不定期督查、年末考核验收的监督机制,完善部门、乡镇工作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使各项工作具体化、责任化,并通过网络平台和村务平台进行公开,注重广大村民的监督,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篇十: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_于法稳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于法稳

“三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的系统工程。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总体问题,以及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业体系,建立农药包装物、育等。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中图分类号]F320.3李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9-0222-06

100732)621000)

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萍,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四川绵阳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30个县(市、区)的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剖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层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

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文明村”“生态村”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环保部门的、、“生态文明村”“美丽村庄”、、宣传部门的建设部门的林业“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部门的

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

222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机制、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随着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没有发挥作用。2014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的管理制度。”

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自然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众所周知,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的划分不是按

223

照面积,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面积之间差距很大。

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生活方面

在美丽乡村建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

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化广场、

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立地”问题。在美丽乡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

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改善农民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

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

家庭4.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管、用相脱节,管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

“一事一议”“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是5.农村

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开支的与道路修建、植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树造林、

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一事一议”办法。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一事一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

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

224

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过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

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施肥强度有增无减。

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万吨,增加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38.33万吨,

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

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241.12万吨,

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35%左右,

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夏季作物生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

季节无法除草,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

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的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重要部分。目前,

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的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的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近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的影响,污水、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立地”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如重庆、

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5、小麦和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

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村内)路边,其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5.农村生态垃圾、

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

225

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特别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生活外的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有些政策要求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如在黑龙江在省推广沼气池建设,就不符合该区域气候特点。此外,村内污水边沟建设,仅仅用水泥板衬砌,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污水照样入渗地下,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

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特别是在东北等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

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积极性。其次,

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险。最后,

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节约贷款的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保不给基层政府、

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工程建一处、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此外,在一些特定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考虑增加部分投资,如黑龙江省,应考虑增加铲车或推土机,冬季用于道路铲雪;空闲时对外进行工程施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弥补日常管护经费的不足。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

226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相关热词搜索:美丽乡村建设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83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