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晏殊采桑子赏析

晏殊采桑子赏析

2016-01-22 10:35:2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一《采桑子解析》 采 ...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一
《采桑子解析》

采桑子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朱敦儒、欧阳修、冯延巳、晏殊、晏几道、苏轼、吕本中、纳兰容若、毛泽东等相关文学大家先后以采桑子为词牌作诗词。词牌简介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南卓《羯鼓乐》作《凉下采桑》,属“大簇角”。此双调小令,就大曲中截取一段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词牌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作法

本调四十二字,前后阕各二十一字,三句。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应注意的是:(一)前后阕前两句意思一般都连成一气,第三句可另起一意;也有三句一气贯下的。(二)后阕前两句一般都要求用对仗,只有个别词作例外,如韦庄词:“暗想玉容何处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南唐)冯延巳《采桑子》

《采桑子》冯延巳

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别与人。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争栖,落尽灯花鸡未啼。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评语正当春花怒放,携手观赏时,失却了“游春侣”!独自寻芳的心情,纵有笙歌,也不免愁肠欲断。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栊,更使人不堪思量。词中用“各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寂。“绿树青苔半夕阳”韵味无限,耐人寻思。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通首仅寓孤闷之怀。江左自周师南侵,朝政日非,延巳匡救无从,怅疆宇之日蹙,“夕阳”句寄慨良深,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触景感怀,

来可乐,但以无不得以绮语目之。文字疏隽。上片,径写独游之悲,笙歌原

人偕游,反增凄凉。下片,因见双蝶、双燕,又兴起己之孤独。“绿树”

朱敦儒《采桑子》

《采桑子》朱敦儒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宋)欧阳修《采桑子》

(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

上片写飞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轻舟短棹西湖好,绿

无风水面琉璃滑,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无名氏《采桑子》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鉴赏“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与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风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二
《《采桑子·重阳》赏析》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三
《10.采桑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全词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词中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

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欧阳修[4]

(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

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5]

编辑本段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6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四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曾新宁

学 201302514168

专 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 张文东

2014年10月2日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曾新宁 指导老师:张文东

摘 要:晏殊是“北宋倚声初祖”,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珠玉词》是晏殊的词集。晏殊的词风如他的词集名所揭示的那样:珠圆玉润。《珠玉词》含蓄词风的形成与晏殊的特殊身份有关,也与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关。燕子是一种常见之物,也是晏殊词中常见之景。晏殊往往将他的人生感受融入燕子的描写中,从而使“燕”意象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创造出不同的词境。本文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关 键 词:珠玉词;燕意象;寓意

引 言

晏殊(991-100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是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有《珠玉词》传世。他的词上承五代花间派韦庄、冯延巳等清切婉丽的余韵,下开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在北宋词坛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但纵览晏殊的代表作《珠玉词》,宋初艺术成就最高的标志,正如有些评论家所说的“大多不出男欢女爱,离情别意,没有什么特意的地方”,然而仔细品味,他词中的艺术特色还是富有创新的。晏殊词中的相当部分抒情之作对传统的庸烂题材都作了典雅化、含蓄化和“以理节情,情中有思”的审美,少了晚唐同题材作品的轻佻浅薄的情趣和色情的描写,没有同时期柳永的词那么直白,更多的表现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情,让人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上层文人领袖和太平宰相的真实个性和独特风度。

晏殊的高官地位使他享有优厚的待遇。优厚的待遇也为他创作诗词提供了环境,他的诗词就是在这种优遇生活环境中创作而成的。晏殊的《珠玉词》里面有130余首词,其中写到燕子的词就有24首。中国古典人生哲学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其中就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自然的一员,燕子与人类的生活、情感、习俗的紧密关联,却又是其他鸟儿无法比拟的;因为燕子它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厅内或屋檐下。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特别被古人青睐,意象颇为丰盛:或惜春悲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时伤事。它不仅仅是燕子,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经常能在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画作品中,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茅屋一幢,杨柳数棵,竹篱笆围着的院子里,有着一眼自打的土井,土井的轱辘上和杨柳的树梢上,站着几只大小不一的燕子,还有一群燕子在空中飞翔,或许还有爷孙俩,倚着一张小方桌在院子里纳凉„„在晏殊的笔下,在词人的眼里同样如此,燕子可以自由自主地飞于帘幕之间,可以成双成对地呢喃于画梁之上,因为人们都憧憬着燕子一样双宿双飞的美好,追寻着燕子那样相亲相近的幸福,人们在燕子身上倾注

了人类的文化情感,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里,这就是意象。大多数诗词就是以意象构造呈现审美风范和艺术价值,写词人就是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感应的对应物。燕子意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灵意象,凝聚着一个才子志士,文化精英关于生命、关于心灵、关于人世的思索和叹息。如果去掉自然意象的借助,中国古典诗词只不过是一具没有血肉支撑的思想、骨架,借助自然意象所达到的境界成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晏殊的《珠玉词》中有关的燕子意象词句正是如此。因此“燕子”成为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表达文人们丰富的情感,或铺陈景致或依象兴意。身为宰相的晏殊在他的词中写景物时经常会提到燕子,而在不同的词中,燕子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如:《珠玉词》中的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感时忧时,闲适生活,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宴饮祝寿等类别。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燕 子 意 象 表 现 了 晏 殊 闲 适 生 活中的 闲 愁 闲 绪

太平宰相晏殊,生活面较狭窄,感情也相当平和,既无国事之忧虑,又无个人生活上的愁烦,整日过着闲适的生活,但也偶尔有点闲愁闲绪。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中,情中有思,富于理趣,写出了“时光只解催人老”的人生惆怅,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一曲新词酒一杯”一句,只有像词人那样的悠闲,才能一边拿着酒杯,一边哼着小曲。但是“去年天气旧亭台”,还是一样的天气,还是一样的亭台,夕阳去了,明天的太阳却要升起,抒发了词人痛惜年华易逝的叹息。花落去而燕归来,加倍表现伤春的情怀,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于春光美景不能常驻人间的惋惜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一种深曲幽约、闲雅自然的情感心态,耐人寻味,启人联想,历来为人称道。的确,词人以“燕归来”反衬独自徘徊之人孤寂的心情,此词中的燕子归来所代表的意象正写出了时光飞逝,春去秋来,燕子的归来正体现晏殊浓厚的感伤愁怅情绪。告诉人们眼前所见的归燕实际已非去年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时间的流动早使一切发生了变化,使人感慨万千。这以景衬情的词句,一方面出色传神地描写了暮春时间落花归燕的优美景色,另一方面也借助燕子意象诗化了晏殊珍惜青春,留恋人生的情怀。“燕归来”中的燕子意象写出晏殊因美好的事物归来而欣慰。“花落去”不可追,而“燕归来”则可期。绝望中的希望,悲观中的乐观,正是燕子给我们的启迪。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晏殊通过观察、描写燕子的动作来表现他优越闲适的生活,用燕子意象构成了一幅幽雅宁静的画面。晏殊很少用富贵的字面却能在词中流露出一种富贵人家的优雅,这种景致是一般人家不可能有的。

《珠玉词》中通过写燕子表现晏殊的闲情。闲情多为唐宋间生活颇为安定的词人所抒发的由伤春悲秋引发的时光流逝之感。这是一份需内省、细细品味自己心灵感受才会有的情感,那些终日为生活和仕途奔波的人很难体味。晏殊词中的闲情属于心灵感悟的那一部分被表现得更为深细。它已没有了时代所带来的忧虑,却颇有盛世所带来的几许富贵气息和豪情。燕子正是传达了晏殊的这种闲情、富贵气息。

二、燕 子 意 象 表 现 了 晏 殊 宴 饮 祝 寿 时 的 欢 快 心 情

宴饮歌舞是晏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宴饮的同时还会填一些词来助兴,祝寿时也不例外。如: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双燕归飞绕画堂。(《燕归梁》)

有意归来梁上燕。(《玉楼春》[东风昨夜因梁苑])

杏梁归燕双回首。(《玉楼春》[杏梁归燕双回首])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踏莎行》[绿树归莺])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踏莎行》[小径红稀])

燕子双双,拂扬帘拢。(《玉堂春》[帝城春暖]))

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

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嘉庆日。(《殢人娇》[玉树微凉])

这些词句中的感情基调是欢快愉悦的,“庆佳会,做寿酒”,燕子到晏殊家里就像它也来凑热闹似的,可见《珠玉词》中晏殊对燕子的描写表达了晏殊的多方面的情感活动。“宋词中的表达的是自然情感或深化的情感,这些都与词人的情感活动有关,而情感活动受生存环境个人心理的制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心情结。北宋的大部分词人生活环境优裕,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作品中相当一部分为表达自然的情感即浅层感受”晏殊词中的宴饮祝寿的词作也是如此,他巧妙地通过描写燕子来表达自己愉快心情。

三、 描 写 男 女 爱 情,抒 写 相 思 离 别

人都有七情六欲,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婉约派的重要代表,晏殊也写一了些关于男女爱情、相思离别的令词。但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北【3】宋大词人所作之词,读者觉其亲切动人”。并非人们所说的淫词。如: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清平乐》[金风细细])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踏莎行》[细草愁烟])

槛菊愁烟兰泣,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晚雨微微,待得空梁宿燕归。(《采桑子》【林间摘遍双双叶】)

谁把钿等移玉柱?时时海燕双飞去。(《蝶恋花》【六曲栏干偎碧树】)

帘幕风轻霜语燕。 (《蝶恋花》【写燕子如巢燕语】)

词人看到燕子双飞去,触发了伤春怀人的愁思情绪。燕子双双穿过帘幕翩然而至,反衬出词人独居相思之苦。“双语燕”表达的是与男女欢爱有关的情思。一是作为像喻性的符号,象征或比喻两情依依的欢乐。二是作为衬托性的符号,内蕴为无情之鸟成双对,有情之人却孤单,此情何以堪。“人的生存境遇不一样,恋情引起的情感活动也不一样,生活安定,境遇顺遂,那么恋情引起的是闲愁万种:如果生活漂泊,境遇坎坷,那么恋情中的相思还会有政治上的没有出路的苦衷,情与志的双重失路,引发的是对命运无奈的凄惨与悲慨。晏殊一生的政治仕途较为顺利,生活安定从而在平时的闲适生活中作词时所写的燕子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正是看见燕子成双成对,而反衬自己的孤单一人抒发愁思之苦,孤寂之感,用“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 。因为这里的“燕双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词人通过“燕子双飞”与下片的“独上高楼”作比较,更加突出人的孤独及那绵绵无尽的愁思恨缕,“望尽天涯路”,词人又把这种难解的怨别伤离推向了极致。其子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从表面来看,两句似在冷静的描写景物,无一字提到情、愁两字,可是流露出的情愁却无穷无尽。用“落花”感叹青春之易逝,佳期难再;用“微雨”状出心境的阴郁和苦闷。以“落花”之动,衬托着人伫立之静,以独立之久,衬托着思念之深,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又如“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踏莎行·细草愁烟》)以双飞燕作反衬,烘托出闺中人的无比寂寞。观“海燕双飞”,因而忆远,这种巧妙的承接显得自然,不露痕迹。且细草幽花,为静景;海燕双飞,为动景,静景已经销魂,继而是动景的闪现,使宁静更加深了。这里用燕子意象来表达相思者的情感,人的情丝本来就复杂柔婉,燕子是最有寓意色彩和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了晏殊牵念、期待的复杂心情。

四、 传 达 一 种 快 乐 祥 和、静 谧 惬 意 而 又 时 带 感 伤 的 情 怀

燕子,它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候鸟,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燕子的出现就在无意识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人们总是把燕子跟春天联系起来。因此晏殊的词中有不少写与燕子与春天相联系的句子,如《采桑子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在这里,燕子寄予着一种春天美好景色,传达着一种祥和快乐的场面和欣欣向荣、静谧惬意的意境:春天来了,百花绽放,芬芳怡人,成双成对的燕子也从北飞回,出入在人家厅内或屋檐下,正在忙碌着修筑自己的新巢。然而,在他的词中,燕子更多的是出现在晚春或是秋来的时候,词人更多的是一种惜春悲秋的情怀。“柳丝无力燕飞忙。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浣溪沙·青杏园林煮酒香》,春末夏初时节,燕子衔泥垒巢,飞来飞去十分繁忙。而词人本人由于富贵的生活,才有可能有轻闲来寻求像燕子垒巢这样淡雅的情趣,然而徒增的“闲愁闲闷”,时节更替,光阴易逝的叹惜,只能在所得的情趣中得到心灵的抚慰。他对季节的渐变特别敏感,“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虽然如此,但也有一些感时伤怀的意境,因为闲适与忧患的情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五
《唐诗宋词赏析》

课号:27 经管1107 张春鸽 111090292

唐诗赏析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个人见解:这次依然选用王维的诗,跟上次的《山中》一样,这首鹿柴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鹿柴是一个地名,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摩洁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又有所不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

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紧随上两句的空山人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及色。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之感,感受着空山的静谧。

宋词赏析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赏析: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友分离,心中的烦恼无从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

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六
《诗歌鉴赏》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七
《古诗词鉴赏20131108》

古诗词鉴赏20131108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

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一、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二、(2012·丽水)阅读《过湖》,完成第3~4题。(4分)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3.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2分)

4.景中有情: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三、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5.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2分)

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四、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7.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的特点(1分)

8.“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五(2012·台州)阅读《秋夜山居》,完成第9~题。(4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9.诗歌首句“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10.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六、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1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七、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3.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14.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八、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5.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16.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九、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7.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政区 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 ,下片写重睹青山[来源:Zxxk.Com]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1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十、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9.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十一、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0.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1.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2分)

十二、阙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 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 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22.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23.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十三、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24.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十四、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 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26.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27.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分)

十五、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28.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 派(2分)

29.“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分)

3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六、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亡:此处读作“wú”

3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 (1分)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八
《晏殊蝶恋花精品课件

晏殊采桑子赏析篇九
《古诗鉴赏 赏析!!!》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晏殊——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此一联工巧而浑成 、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秦观——此句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确如此言 ,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此词构思精巧,意境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作者善于借助于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展现人物复杂、细腻的心灵世界,从而使读者通过环境和心灵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3、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点绛唇》秦观——这两句勾勒出一幅“斜阳外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一般的黄昏景象。“千里”、“茫茫”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 。紧接一句“山无数 ”,

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 ,上下片意脉不断 。值此迷惘之际 ,忽然风起茫落 ,只见“乱红如雨”。一句一景,蝉联而下,音节急促,恰状出人情之危苦 。合起来,这几句又造成一个山重水复、风起花落 、春归酒醒、日暮途远的浑成完整的意境。虽然没有明写欲归之字,而欲归之意在在皆是。结句却又出人意外转折出欲归不得之意 :“不记来时路。”只说“不记”,却使人感到其情蕴深,因为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备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悲愁。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张泌——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5、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春残》翁宏——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

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积的女子呢!偏偏在这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穿去穿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怎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缀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7、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维——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8、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许浑——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此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9、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欧阳修——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

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 ,本是开帘待燕 ,“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 ,群芳凋零 ,残红狼藉。常人对此 ,当觉索然无味 ,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10、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李白——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晏殊采桑子赏析相关热词搜索:采桑子晏殊 采桑子晏殊阅读答案 采桑子晏殊从字数上看

1、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一《采桑子解析》 采 采桑子晏殊解析(2015-12-21)

2、采桑子 翻译晏殊篇一《晏殊传+翻译+详解》 采桑子 翻译晏殊(2016-01-15)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晏殊采桑子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晏殊采桑子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17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