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采桑子晏殊解析

采桑子晏殊解析

2015-12-21 00:54: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一《采桑子解析》 采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采桑子晏殊解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一
《采桑子解析》

采桑子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朱敦儒、欧阳修、冯延巳、晏殊、晏几道、苏轼、吕本中、纳兰容若、毛泽东等相关文学大家先后以采桑子为词牌作诗词。词牌简介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南卓《羯鼓乐》作《凉下采桑》,属“大簇角”。此双调小令,就大曲中截取一段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词牌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作法

本调四十二字,前后阕各二十一字,三句。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应注意的是:(一)前后阕前两句意思一般都连成一气,第三句可另起一意;也有三句一气贯下的。(二)后阕前两句一般都要求用对仗,只有个别词作例外,如韦庄词:“暗想玉容何处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南唐)冯延巳《采桑子》

《采桑子》冯延巳

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别与人。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争栖,落尽灯花鸡未啼。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评语正当春花怒放,携手观赏时,失却了“游春侣”!独自寻芳的心情,纵有笙歌,也不免愁肠欲断。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栊,更使人不堪思量。词中用“各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寂。“绿树青苔半夕阳”韵味无限,耐人寻思。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通首仅寓孤闷之怀。江左自周师南侵,朝政日非,延巳匡救无从,怅疆宇之日蹙,“夕阳”句寄慨良深,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触景感怀,

来可乐,但以无不得以绮语目之。文字疏隽。上片,径写独游之悲,笙歌原

人偕游,反增凄凉。下片,因见双蝶、双燕,又兴起己之孤独。“绿树”

朱敦儒《采桑子》

《采桑子》朱敦儒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宋)欧阳修《采桑子》

(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

上片写飞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轻舟短棹西湖好,绿

无风水面琉璃滑,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无名氏《采桑子》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鉴赏“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与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风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二
《单元综合检测4答案 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搪塞/塞车 拾遗/拾阶而上 箪食壶浆/归心似箭 ......

B.疮疤/创伤 恫吓/荷枪实弹 蒙头转向/蒙头盖脸 ......

C.弦乐/船舷 滂沱/庞然大物 含英咀华/踽踽独行 ......

D.熨帖/意蕴 栖居/栖栖遑遑 椎心泣血/脊椎动物 .....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些官员用注水的GDP数据作为政绩,虽然这种行为危害极大,但他们对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仍是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官员试图用虚幻的增长来讨好上级;二是违法成本太低,GDP数字造假被发现后,往往可以以统计失误为由来李代桃僵,造假者一般不会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也只是给予行政处分。正因为如此,一些造假者才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A.打肿脸充胖子 B. 乐此不彼

C. 李代桃僵 D. 肆无忌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墨菲在2011年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半决赛上负于特鲁姆普,赛后墨菲说他比赛时失误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在场观众手机铃声的影响而造成的。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处理和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也增加了筛选的难度。

D.4月7日晚间日本再遭7.4级地震袭击,福岛核电站周围20公里的撤离区,现在可能有必要扩大范围,因为那是按照最初的短期辐射标准设定的。

4.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时期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_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A.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绩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他不仅政绩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他不仅政绩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绩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国初群雄事略

钱谦益

真,姓何氏,东莞之员冈人,生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少英伟好书剑。至正间,岭南盗起,焚掠州郡,真集义兵保乡里,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中原兵起,岭海骚动,弃官归乡里,慨然以生民为念。 .

岁乙未,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部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之,大肆焚掠。真闻之,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广人大悦。

时中原大乱,南北阻绝,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舟师取广东。时永忠在福州,先遣人以书谕真,曰:“元君失驭,天下土崩,豪杰之士,乘时而起,或假元之号..

令,或自擅其兵威,暴征横敛,蚕食一方,生民涂炭,可谓极矣。今天子受天明命,肇造区夏,惟两广僻在遐荒,未沾圣化。予受命南征,顺者抚绥,逆者诛殛。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遂航海趋广东。三月甲戌,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

钱粮,遣使奉表迎降。

初,汤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且遣人回报真。.

至是,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上赐诏褒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

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流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

论矣。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谓识.

时达变者矣。”真叩头谢曰:“昔武王伐暴救民,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今主上除乱以安天.

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臣本蛮邦之人,迩者逢乱,不过结聚乡民,为保生之计,实无他志,今幸遇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臣愚岂敢上违天命。”上曰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必世享其泽朕嘉卿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用特授尔江西行省参政以表来归之诚占云令名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七月乙巳,封何真为东莞伯。

(节选自《国初群雄事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 构:招致

B.先遣人以书谕真 谕:告诉

C.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 籍:登记

D.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 诣:前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 ②慨然以生民为念 ..

B.①豪杰之士,乘时而起 ②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 ..

C.①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 ②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 ..

D.①易乱为治者上也 ②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 ..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真“保民达变”的一组是(3分)( )

①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 ②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③少英伟好书剑 ④予受命南征,顺者抚绥,逆者诛殛 ⑤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

⑥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何真年少不幸,八岁便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孤儿,始终没有改嫁。

B.元末大乱,广东土匪乘势而起,为抵御土匪的骚扰,何真组织了自己的武装。

C.何真原本率部降元,后因廖永忠信中的言辞咄咄逼人,何真不得已,改向明军投降。

D.明太祖褒奖了何真,对其在动乱时节组织武装保境安民的举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上 曰 夫 能 不 贾 祸 于 生 灵 者 必 世 享 其 泽 朕 嘉 卿 忠 诚 念 江 西 地 近 广 东 是 用 特 授 尔 江 西 行 省 参 政 以 表 来 归 之 诚 上 云 令 名 德 之 舆 也 卿 令 名 已 著 尚 懋 修 厥 德 以 辅 我 国 家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 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共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一把好的琵琶,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回答,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珠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臵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琵琶的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2.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1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14.文中说到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请说出什么是“通感”?并在文中找出一个运用通感的例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15.“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原因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紫 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之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地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得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

(本文选自《小小说精选》2011年1月20日)

16.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为何从对“猎貂”的介绍切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形象鲜明,词意丰富,试举例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于这篇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史铁生:最后的聚会

刘珏欣

“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了。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在老朋友老邻居王耀平眼里,这代表“铁哥”的文学青年范儿。

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些,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晚上九点多,武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赶来,发现他的瞳孔已经渐渐放大。凌锋感叹:“他的角膜真亮啊!”

史夫人陈希米签了一叠器官捐献同意书。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 过一会儿,她起身去旁边病房办捐献器官手续。刚一走,史铁生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朋友何东赶紧去找陈希米,她回来一弄,史铁生安安静静了。“这事情,医学能解释吗?他俩之间,肯定有一个灵魂交流的世界。”何东说。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呼吸,表情轻柔而安详。还有4天,他就60岁了。

21岁,史铁生下肢彻底瘫痪。他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瘤”,大夫说是肿瘤就比较好办;一个是“死”。他想不是肿瘤就死了吧,也比坐轮椅好。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他心里说:玩儿去吧,病又没得在你身上,你有什么不乐观的?从发病到截瘫,史铁生自杀过3次,却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

轮椅上的史铁生摇出家门,摇去不远处的地坛。那时的地坛荒芜冷落。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1979年,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起落架(两条腿)和发动机(两个肾)一起失灵。”史铁生这样说。朋友徐晓记得,史铁生刚得病时被人嘲笑,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和他们同归于尽;几年后,再有人嘲笑,他便不再有恨。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生病越来越成专业了,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每天早上9点多,史铁生摇着轮椅到院子的西面,对着一棵玉兰树静静看书。不时有邻居过来打个招呼,或聊两句。对史铁生来说,这是和透析一样重要的透气时间。

他在送给朋友陈村的书上,写道:“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史铁生爱看体育比赛,最爱刘易斯,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下辈子有个像他一样健美的躯体。直到刘易斯在奥运会上输给约翰逊,史铁生明白:“上帝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三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曾新宁

学 201302514168

专 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 张文东

2014年10月2日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曾新宁 指导老师:张文东

摘 要:晏殊是“北宋倚声初祖”,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珠玉词》是晏殊的词集。晏殊的词风如他的词集名所揭示的那样:珠圆玉润。《珠玉词》含蓄词风的形成与晏殊的特殊身份有关,也与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关。燕子是一种常见之物,也是晏殊词中常见之景。晏殊往往将他的人生感受融入燕子的描写中,从而使“燕”意象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创造出不同的词境。本文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关 键 词:珠玉词;燕意象;寓意

引 言

晏殊(991-100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是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有《珠玉词》传世。他的词上承五代花间派韦庄、冯延巳等清切婉丽的余韵,下开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在北宋词坛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但纵览晏殊的代表作《珠玉词》,宋初艺术成就最高的标志,正如有些评论家所说的“大多不出男欢女爱,离情别意,没有什么特意的地方”,然而仔细品味,他词中的艺术特色还是富有创新的。晏殊词中的相当部分抒情之作对传统的庸烂题材都作了典雅化、含蓄化和“以理节情,情中有思”的审美,少了晚唐同题材作品的轻佻浅薄的情趣和色情的描写,没有同时期柳永的词那么直白,更多的表现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情,让人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上层文人领袖和太平宰相的真实个性和独特风度。

晏殊的高官地位使他享有优厚的待遇。优厚的待遇也为他创作诗词提供了环境,他的诗词就是在这种优遇生活环境中创作而成的。晏殊的《珠玉词》里面有130余首词,其中写到燕子的词就有24首。中国古典人生哲学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其中就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自然的一员,燕子与人类的生活、情感、习俗的紧密关联,却又是其他鸟儿无法比拟的;因为燕子它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厅内或屋檐下。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特别被古人青睐,意象颇为丰盛:或惜春悲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时伤事。它不仅仅是燕子,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经常能在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画作品中,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茅屋一幢,杨柳数棵,竹篱笆围着的院子里,有着一眼自打的土井,土井的轱辘上和杨柳的树梢上,站着几只大小不一的燕子,还有一群燕子在空中飞翔,或许还有爷孙俩,倚着一张小方桌在院子里纳凉„„在晏殊的笔下,在词人的眼里同样如此,燕子可以自由自主地飞于帘幕之间,可以成双成对地呢喃于画梁之上,因为人们都憧憬着燕子一样双宿双飞的美好,追寻着燕子那样相亲相近的幸福,人们在燕子身上倾注

了人类的文化情感,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里,这就是意象。大多数诗词就是以意象构造呈现审美风范和艺术价值,写词人就是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感应的对应物。燕子意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灵意象,凝聚着一个才子志士,文化精英关于生命、关于心灵、关于人世的思索和叹息。如果去掉自然意象的借助,中国古典诗词只不过是一具没有血肉支撑的思想、骨架,借助自然意象所达到的境界成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晏殊的《珠玉词》中有关的燕子意象词句正是如此。因此“燕子”成为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表达文人们丰富的情感,或铺陈景致或依象兴意。身为宰相的晏殊在他的词中写景物时经常会提到燕子,而在不同的词中,燕子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如:《珠玉词》中的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感时忧时,闲适生活,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宴饮祝寿等类别。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燕 子 意 象 表 现 了 晏 殊 闲 适 生 活中的 闲 愁 闲 绪

太平宰相晏殊,生活面较狭窄,感情也相当平和,既无国事之忧虑,又无个人生活上的愁烦,整日过着闲适的生活,但也偶尔有点闲愁闲绪。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中,情中有思,富于理趣,写出了“时光只解催人老”的人生惆怅,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一曲新词酒一杯”一句,只有像词人那样的悠闲,才能一边拿着酒杯,一边哼着小曲。但是“去年天气旧亭台”,还是一样的天气,还是一样的亭台,夕阳去了,明天的太阳却要升起,抒发了词人痛惜年华易逝的叹息。花落去而燕归来,加倍表现伤春的情怀,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于春光美景不能常驻人间的惋惜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一种深曲幽约、闲雅自然的情感心态,耐人寻味,启人联想,历来为人称道。的确,词人以“燕归来”反衬独自徘徊之人孤寂的心情,此词中的燕子归来所代表的意象正写出了时光飞逝,春去秋来,燕子的归来正体现晏殊浓厚的感伤愁怅情绪。告诉人们眼前所见的归燕实际已非去年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时间的流动早使一切发生了变化,使人感慨万千。这以景衬情的词句,一方面出色传神地描写了暮春时间落花归燕的优美景色,另一方面也借助燕子意象诗化了晏殊珍惜青春,留恋人生的情怀。“燕归来”中的燕子意象写出晏殊因美好的事物归来而欣慰。“花落去”不可追,而“燕归来”则可期。绝望中的希望,悲观中的乐观,正是燕子给我们的启迪。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晏殊通过观察、描写燕子的动作来表现他优越闲适的生活,用燕子意象构成了一幅幽雅宁静的画面。晏殊很少用富贵的字面却能在词中流露出一种富贵人家的优雅,这种景致是一般人家不可能有的。

《珠玉词》中通过写燕子表现晏殊的闲情。闲情多为唐宋间生活颇为安定的词人所抒发的由伤春悲秋引发的时光流逝之感。这是一份需内省、细细品味自己心灵感受才会有的情感,那些终日为生活和仕途奔波的人很难体味。晏殊词中的闲情属于心灵感悟的那一部分被表现得更为深细。它已没有了时代所带来的忧虑,却颇有盛世所带来的几许富贵气息和豪情。燕子正是传达了晏殊的这种闲情、富贵气息。

二、燕 子 意 象 表 现 了 晏 殊 宴 饮 祝 寿 时 的 欢 快 心 情

宴饮歌舞是晏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宴饮的同时还会填一些词来助兴,祝寿时也不例外。如: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双燕归飞绕画堂。(《燕归梁》)

有意归来梁上燕。(《玉楼春》[东风昨夜因梁苑])

杏梁归燕双回首。(《玉楼春》[杏梁归燕双回首])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踏莎行》[绿树归莺])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踏莎行》[小径红稀])

燕子双双,拂扬帘拢。(《玉堂春》[帝城春暖]))

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

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嘉庆日。(《殢人娇》[玉树微凉])

这些词句中的感情基调是欢快愉悦的,“庆佳会,做寿酒”,燕子到晏殊家里就像它也来凑热闹似的,可见《珠玉词》中晏殊对燕子的描写表达了晏殊的多方面的情感活动。“宋词中的表达的是自然情感或深化的情感,这些都与词人的情感活动有关,而情感活动受生存环境个人心理的制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心情结。北宋的大部分词人生活环境优裕,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作品中相当一部分为表达自然的情感即浅层感受”晏殊词中的宴饮祝寿的词作也是如此,他巧妙地通过描写燕子来表达自己愉快心情。

三、 描 写 男 女 爱 情,抒 写 相 思 离 别

人都有七情六欲,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婉约派的重要代表,晏殊也写一了些关于男女爱情、相思离别的令词。但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北【3】宋大词人所作之词,读者觉其亲切动人”。并非人们所说的淫词。如: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清平乐》[金风细细])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踏莎行》[细草愁烟])

槛菊愁烟兰泣,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晚雨微微,待得空梁宿燕归。(《采桑子》【林间摘遍双双叶】)

谁把钿等移玉柱?时时海燕双飞去。(《蝶恋花》【六曲栏干偎碧树】)

帘幕风轻霜语燕。 (《蝶恋花》【写燕子如巢燕语】)

词人看到燕子双飞去,触发了伤春怀人的愁思情绪。燕子双双穿过帘幕翩然而至,反衬出词人独居相思之苦。“双语燕”表达的是与男女欢爱有关的情思。一是作为像喻性的符号,象征或比喻两情依依的欢乐。二是作为衬托性的符号,内蕴为无情之鸟成双对,有情之人却孤单,此情何以堪。“人的生存境遇不一样,恋情引起的情感活动也不一样,生活安定,境遇顺遂,那么恋情引起的是闲愁万种:如果生活漂泊,境遇坎坷,那么恋情中的相思还会有政治上的没有出路的苦衷,情与志的双重失路,引发的是对命运无奈的凄惨与悲慨。晏殊一生的政治仕途较为顺利,生活安定从而在平时的闲适生活中作词时所写的燕子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正是看见燕子成双成对,而反衬自己的孤单一人抒发愁思之苦,孤寂之感,用“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 。因为这里的“燕双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词人通过“燕子双飞”与下片的“独上高楼”作比较,更加突出人的孤独及那绵绵无尽的愁思恨缕,“望尽天涯路”,词人又把这种难解的怨别伤离推向了极致。其子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从表面来看,两句似在冷静的描写景物,无一字提到情、愁两字,可是流露出的情愁却无穷无尽。用“落花”感叹青春之易逝,佳期难再;用“微雨”状出心境的阴郁和苦闷。以“落花”之动,衬托着人伫立之静,以独立之久,衬托着思念之深,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又如“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踏莎行·细草愁烟》)以双飞燕作反衬,烘托出闺中人的无比寂寞。观“海燕双飞”,因而忆远,这种巧妙的承接显得自然,不露痕迹。且细草幽花,为静景;海燕双飞,为动景,静景已经销魂,继而是动景的闪现,使宁静更加深了。这里用燕子意象来表达相思者的情感,人的情丝本来就复杂柔婉,燕子是最有寓意色彩和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了晏殊牵念、期待的复杂心情。

四、 传 达 一 种 快 乐 祥 和、静 谧 惬 意 而 又 时 带 感 伤 的 情 怀

燕子,它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候鸟,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燕子的出现就在无意识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人们总是把燕子跟春天联系起来。因此晏殊的词中有不少写与燕子与春天相联系的句子,如《采桑子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在这里,燕子寄予着一种春天美好景色,传达着一种祥和快乐的场面和欣欣向荣、静谧惬意的意境:春天来了,百花绽放,芬芳怡人,成双成对的燕子也从北飞回,出入在人家厅内或屋檐下,正在忙碌着修筑自己的新巢。然而,在他的词中,燕子更多的是出现在晚春或是秋来的时候,词人更多的是一种惜春悲秋的情怀。“柳丝无力燕飞忙。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浣溪沙·青杏园林煮酒香》,春末夏初时节,燕子衔泥垒巢,飞来飞去十分繁忙。而词人本人由于富贵的生活,才有可能有轻闲来寻求像燕子垒巢这样淡雅的情趣,然而徒增的“闲愁闲闷”,时节更替,光阴易逝的叹惜,只能在所得的情趣中得到心灵的抚慰。他对季节的渐变特别敏感,“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虽然如此,但也有一些感时伤怀的意境,因为闲适与忧患的情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四
《8、2012年中考古诗词赏析8(有答案和解析)(彭长盛)》

8、2012年中考古诗词赏析8(有答案和解析)(彭长盛) (2012·山东省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8题。

(一)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0.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 派。(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的分类和派别这一知识点。一般来说 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那么这首词从字数上看,44个字,所以是“小令”。词的派别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1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深入意境的能力。到底是什么似的词人“好梦频惊”呢?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所以这里应填写: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

1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全词、提升主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归纳和提炼,“时光”一词就有叹流年的感觉;“催人老”有悲迟暮的感觉,“长恨、泪滴”“淡月”都和离情别绪、无限思恋有关。所以只要写出“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中的任意两点就可以了。

(一)(2012·贵州省安顺市)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6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10.【参考答案】(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对词句意境的把握。描绘词句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词句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于原词句,力求能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语言力求简明优美。本诗描写了晚秋时节露浓霜重,芦苇沾满晶莹洁白霜花的景象,渲染出一份萧瑟、凄清的境界。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11.【参考答案】(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所蕴含情感的把握。在中考古诗词赏析中,这是一重要考点,且考查形式多以主观简答题型出现,有时也会融在客观选择题中考查。有的会针对诗句中某一重要词语来考查;有的会针对某一经典诗句;而有的则针对全诗内容来考查,就如本题。分

析作者的情感时,切忌空洞,要结合语境答具体。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12.【参考答案】(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所谓重章叠唱 ,就是指《诗经》中的一些篇目 ,其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 ,反复咏唱,从而形成了《诗经》在结构和表达上的独特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2012·山东省泰安市)阅读《望岳》诗,完成22-25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考查题。

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诗句内容考查题。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诗句内容考查题。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作家作品考查题。

15.(2012·湖南省株洲市)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7.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28.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答案】

27.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28.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五
《山东省德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纸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试题和答题纸统一收回,答题纸按要求装订。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迸(bâng)溅 伫(zhù)立 咆(páo)哮体 颔(hàn)首低眉 ....

B.砭(biān)骨 炽(chì)热 堰塞(sâ)湖 硕果累(lãi)累 ....

C.哺(pǔ)育 窥伺(sì) 扎(zhā)小辫 惟妙惟肖(xiào) ....

D.檄(xí)文 蜜饯(jiàn) 一抔(póu)土 吹毛求疵(cī)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字音、字形的认知能力。C、哺育(bǔ)。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狼藉 绯闻 闭门羹 锐不可当

B.烦燥 庇荫 报不平 张皇失措

C.寒战 馈赠 一招群 子虚乌有

D.骊歌 谰言 脱口秀 险象迭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B、烦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是奥运年,各种赛事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接。 ....

B.知悉家中老母身体健康,心中稍安。此地诸事告罄,即刻回乡探望。 ..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

D.军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英雄壮举可歌可泣,传遍大江南北。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A、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B、告罄 1.宣告完毕。2.谓财物用尽。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这三个词语用在此处,均不合语境。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十分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

B.徐悲鸿熟练地运用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

猫的娇敏、牛的敦厚、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

C.《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

出来的?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徐悲鸿熟练地运用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猫的娇敏、牛的敦厚、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

C.《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故乡》《藤野先生》等作品。

D.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威

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解读能力。C、《故乡》不是散文。

(本题已用)6.下面语段有两处语病,请在原文中改正。(2分)

锦绣川风景区位于城区与河东新城结合处,全长10公里,水面宽200米。主要有木栈桥、卵石滩、博弈平台、摩托艇等景点。白天,五桥飞架东西,气势恢宏。夜晚,万盏灯火竞相辉映,灯火与桥梁、绿树、碧水浑然一体,赏夜景的理想去处。

【答案】(1)将“摩托艇”删掉。 (2)在“赏夜景”前加“此地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1)句“搭配不当”,(2)句“缺少成分”。

7.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家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插图

回答问题。(2分)

(1)图中的人物形象是 。

(2)选出符合人物特点的项:( )

①多愁善感 ②精明能干 ③才华横溢 ④体弱多病

⑤狠毒泼辣 ⑥孤芳自赏 ⑦世故圆滑

【答案】(1)林黛玉 (2)①③④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8.填空(5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②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

③《登飞来峰》中能表达“高度决定视野”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 。” ④《行路难》中表达诗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

“ , 。”

⑤请写出一个含“家”字的古诗名句: 。

【答案】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已用9.综合性学习(6分)

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榜首。伦敦奥运会,将于7月27日至8月12日举行,中国将派最优秀的运动员参赛,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1)为激励中国代表团,某网站征集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2分)

上联:忆往昔中华健儿北京奏华章

下联:

【答案】看今朝炎黄骄子伦敦谱新篇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例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时注意句式的一致、词性的相对等方面的细节即可。

(2)奥运开赛在即,你不能亲临现场为运动员加油呐喊,请拟一条微博,为自己喜欢的一位运动员(刘翔、易建联、李娜等)送上祝福。(40字以内)(4分)

【答案】刘翔,你是我们的骄傲,相信你一定能再次起飞,傲视群雄,实现巅峰跨越!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字数符合要求,语言得体,符合实际,具有鼓动性即可。

二、阅读(共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8题。

(一)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0.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 派。(2分)

【答案】答案:小令 婉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令知识的认知能力。根据小令的知识来解答此题即可。

1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根据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即可。

1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1)诗歌的内容,(2)诗歌的写作背景,(3)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

【答案】①因为 ②在„„之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先辉写照,请写出一个具体事例。(3分)

【答案】文天祥国难当头,临危不惧,誓死卫国,忠贞不渝。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绝唱。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写出的事例能够体现仁人志士的先辉写照即可。

(三)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②

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每期会赋役( ) ②事决乃退( ) ..

【答案】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答案】 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健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18.通读文段,你认为冠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冠准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四)

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则是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名气大。

②宣德炉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铜材料冶炼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铜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能剩四两。这四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甲】

③过去做炉都是用翻砂法,宣德用的是失蜡法。历史上铸造青铜器用过失蜡法,但没有做过炉。而宣德炉用的是失蜡法,较之翻砂法,铸好的炉变得非常光洁好看。有人认为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给它上色。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把颜色刷到上面,而是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六
《诗歌鉴赏》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七
《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广东版)(第01期):专题06 古典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1.(2014届广东东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小题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 (2014届广东广雅高三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小题1】“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3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答案】

【解析】

【小题1】

3. (2014届广东广州珠海高三入学摸底)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莎行

【明】沈宜修

君庸①屡约归期,无定,忽尔梦归,觉后不胜悲感。赋此寄情。

粉箨②初成 ,蔷薇欲褪。断肠池草年年恨。东风忽把梦吹来,醒时添得千重闷。驿路迢迢,离情寸寸。双鱼几度无真信。不如休想再相逢,此生拚却愁消尽。

【注】①君庸,作者之弟。②粉箨,指竹笋上一片片粉色的皮壳。

【小题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3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 “不如休想再相逢”?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

【答案】

【解析】

【小题1】

4. (2014届广东广州一中高三8月测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小题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尾“长笛霜空”描写了三种不同的景物,笛声、霜、天空。由霜可以联想到有肃

杀气氛的秋意,

5. (2014届广东海珠高三上综合测试二)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小题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3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

答。(4分)

【答案】

【解析】

【小题1】

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2014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大庾岭 北驿

[唐]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

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小题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简要描述。(3分)

【小题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八
《古诗词鉴赏20131108》

古诗词鉴赏20131108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

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一、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二、(2012·丽水)阅读《过湖》,完成第3~4题。(4分)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3.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2分)

4.景中有情: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三、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5.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2分)

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四、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7.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的特点(1分)

8.“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五(2012·台州)阅读《秋夜山居》,完成第9~题。(4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9.诗歌首句“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10.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六、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1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七、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3.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14.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八、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5.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16.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九、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7.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政区 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 ,下片写重睹青山[来源:Zxxk.Com]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1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十、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9.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十一、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0.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1.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2分)

十二、阙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 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 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22.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23.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十三、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24.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十四、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 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26.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27.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分)

十五、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28.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 派(2分)

29.“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分)

3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六、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亡:此处读作“wú”

3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 (1分)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九
《古诗文鉴赏及答案》

11.(浙江省温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用性测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数 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

妙处。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 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神采

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

及其好处)(2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

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写出

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

但理趣盎然)

12.(2010浙江高考模拟试卷(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①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有,意思是“空有”或“徒有”。②三山,指传说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________派,后一首属于________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

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

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

(2)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对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人们

极为欣赏它于尺幅之中多处用典而又能做到“简净自然,浑化无迹”。请于上述两个方面选其

一作出具体解

释。

答案 (1)婉约 豪放 顶真设问

(2)解释前一点: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

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的观看之中。 解释后一点:①李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从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化用而来,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②“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既照应上片乘船渡海所见的海天相接之景,又铺垫了后二句借风力游三山的述

怀。③“三山”之典既抒发胸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又表现了对黑暗现实不满,还表现了对没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

的生活的强烈向往。

2010年3月更新

1.(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

答案 (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已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

(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

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

2.(山东省烟台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答案 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

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

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3.(陕西省渭南市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案 (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 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

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自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每点一分,四点就可)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 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

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4.(山东省临沂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l)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

娇美;“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

谐和一致。

(2)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

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

才的不满。

5.(浙江省湖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考查)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2—23题。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一位 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2)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理由。

答案 (1)态度温和、关心民间疾苦

(2)同意。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

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

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

6.(江苏省扬州中学2010届高三综合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1)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7.(甘肃省兰州市皋兰一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片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这片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请根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在这一片中,通过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

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他“百年里,浑教是醉”,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

以全身远祸。在词中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2)这首词通过对世事和自我经历的婉曲述说,集中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感和

努力自我超越的旷达豪迈的情怀。

8.(河北省唐山市09-10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弄”字的妙处。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将月下之花人格化,化静为动,更富表现力;与下文的“风不定”相照应。

(2)抒发了惜时伤春之情。作者由自然春光的逝去,联想到年华易逝,青春不再;更因傍晚独自

照镜,倍加感伤。

9.(陕西省蔺店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

答案 (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感情。

(2)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

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

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10.(福建省厦门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答案 (1)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

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

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2010年1月更新

1.(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

(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

答案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一派生意盎然的

采桑子晏殊解析篇十
《10.采桑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全词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词中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

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欧阳修[4]

(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

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5]

编辑本段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6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采桑子晏殊解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采桑子晏殊 采桑子晏殊阅读答案 采桑子晏殊从字数上看
  • 1、采桑子 翻译晏殊(2016-01-15)
  • 2、晏殊采桑子赏析(2016-01-2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采桑子晏殊解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采桑子晏殊解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33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