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

2016-01-28 09:27: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一《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高考诗歌鉴赏》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好事近杨万里赏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一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高考诗歌鉴赏》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鉴赏

古诗鉴赏

0307 1155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词前小序点明全词的中心是“望月”,同时点明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万花川谷”。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诚斋”,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

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王方俊)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二
《《好事近》 陆游 赏析》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素散花。行程交代十分清晰。“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滩上有右怡亭,裴郾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蘋”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赏析】

古人写词,如果用的原词牌名,就是用的本意。如只是借用这个词牌的格律,有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则会另有题目,以及小序一类的说明。那么,陆游这首词,就是使用了一个词牌,没有更多说明,则他用的是词牌的本意——好事近。那么,是否只是表达自己觉得“好事近”的一种含义,还是另有深层的意蕴包含呢?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

首二句,点明了作者自己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散花洲这个地名,前面介绍了,是有典故的。陆游的一生中,曾在散花洲夜宿过两次,写这首词时,是第二次。我们知道,陆游是爱国诗人,是很想收回金国所占失地的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诗人,我们都学过他“家祭勿忘告乃翁”那样情怀的诗句。而当他到了散花洲时,应该会对孙权在散花洲犒劳赤壁之战大胜的周瑜及将士这段历史有很深的感慨。陆游的抱负实现了吗?一直到他80多岁去世时,都是没有实现的。而且,我们从这段时期他的平生简介中了解到,陆游在从福建专管茶盐的提举改任到江西做提举,应该是离朝廷又近了一点,心中是有希翼在的,可提举又并不是个什么很大的官职。我们还了解到,陆游在这段时间,是个被同僚认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的人,那么,他对实现抱负,又的确是抱有怀疑的态度。他应该一直都有一种矛盾的心理。这十多首《好事近》词,就写于东归江行途中。

次两句,就描绘了陆游欣赏到的薄暮中散花洲两岸的美丽风景。这里应该是写的春夏之交时的景色。白苹和红蓼,色彩就很醒目了,再加上新绿的大背景,多么地美。蓑,我认为这里是指的船上覆盖的草顶,才比较恰当。当然,也有可能是人身上穿的蓑衣。但全首词都没有写有雨,没有雨,一般自然不会穿蓑衣。“映一蓑新绿”的意思,应该是绿色的大背景,绿树、绿草、绿水映衬着这一艘小船(一蓑就是代指小船了),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绿。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美,在这二句中表现得非常好,可以想象出画面,像一幅山水画。读到这里,想象中陆游的心情应该是闲适遣玩般的兴致吧。标准答案的赏析是:““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我不懂“‘新绿’如蓑”是什么意思?而且也未见有表示“冷暖交

融”的词语。“冷”指的白色?“暖”指的红色?那“绿”指的呢,是什么?看标准答案,我首先想起的是郭敬明的“华丽”词句,其次想起的是道家的“玄之又玄”。“华丽”词句隐含的是浮浅空洞,“玄之又玄”隐含不知所云。

到了下阙,作者的心情转变了,变得低回沉郁起来。首先谈到了“酒”,只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你想,一个心情好的人,会以“酒”为“家”吗?不过是借酒消愁而已。“菱芡四时足”,是对上一句的补充。陆游幻想就这样坐着船,到处漂泊,喝喝酒,反正有吃的,就这么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用想不用做,放纵生涯算了,不管什么理想、抱负了就好。等夜宿一晚,到明天又顺着风前行,那前面江南江北是什么样子的,就随它去吧,我懒得想了。这里“江南江北”仍是有含义的。江南是南宋管辖,江北大部分地区被金国所占。那么,陆游是真的什么也不想了吗?他的理想抱负,想收回复地的理想,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我们知道,他并没有,一直到老,他都是积极的。标准答案说下阙是: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我认为他并没有像苏轼、欧阳修那样的旷达自适的心情。下阙写得沉郁,在表面的词意思下,还隐藏着更多的难言的心情。从“任”字就可以看出这点,如果很自适,他不会使用这个“任”字。平时我们口头语有“任他去”,不管他的意思。是不是带有一点无可奈何又赌气的意味呢?而且,他仍是为官的,而且一直都在做官,到他70多岁了,皇帝诏他仍是出来做了官的。他不是范蠡,他并不是那种无所求的人,所以,标准答案所说的,就有一定的问题。

整首词,我认为表达了陆游当时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是陆游无意识中从词句中表达出来的,有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具含了花间词之深微幽隐富含言外意蕴的特色”,虽然说,陆游的词还算不上最好的词,他一生中所作的词留下来的只有130首,而诗却有9300首之多。他的诗比词写得好的数量多。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三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译文】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词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2.(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号,书斋(书房)(2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鉴赏】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 【宋.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注释】金波 jīn bō1.谓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2.借指月亮。唐 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明 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满饮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

晃huǎng1. 明亮:明~~。2. 照耀:~眼。3. 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 星河 xīnghé指银河

◎ 院宇 yuàn yǔ有院墙的屋宇;院落。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 清 巡视院宇,兼启东西门,情意飘飘然,自谓永栖真境。”

◎ 姮娥 Héng’é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 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 广寒 深处玉为楼。”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莫是 mò shì莫非是;或许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诗:“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

8.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

9.请结合词句,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词。

8.【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5分。形象2分,情感3分)

9.【参考答案】上阕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摇曳金波,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阕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少缺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阕又暗点主题,引人想象。(6分。答对虚实内容2分,分析2分,作用2分。答对大意即可。)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一】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

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赏析二】

题目写明,这首词作于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后二夕,即中秋后二日之夜晚;带湖篆冈,作者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的一处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说,这个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带湖别墅篆冈的一次小宴上写成的。当时南宋的国力很弱,随时面临着金兵南进的威胁,特别是在秋高马肥的季节;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都没有被采纳;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此时已年届半百,忧国之心甚切,但在词中却表现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写节序来寄托自己对政局的忧虑,颇有一点“欲说还休”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其情感更见沉郁悲慨,以比兴“风雨”一笔点出题旨,也格外撼人心弦。章法曲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于短小的篇幅中回环反

复,不断蓄势,铺垫反衬,到点睛处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笔重千钧而气度从容,非词家老手断难做到这样一点。

作品先写带湖秋夜的景色:篆冈的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么美好啊。这就同历来多愁善感地写悲秋词章的文人唱了反调,为下文铺垫蓄势。接着写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来去”,秋景是美好的,赏景的人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纵情饮酒看月。情景历历,如在画中。写到这里,自然要引出问题:“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前二层正面写了赏秋和乐秋,作了足够的铺垫,这一层自然要诘难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么人一到秋季就感叹时序由盛变衰,联想到个人的不得志,从而凄凉感伤,大写“悲哉秋之为气也”?回答是:当年宋玉悲秋之词就有如许之多,影响又有如许之广(参见宋玉《九辩》)。当然,宋玉只不过是一个典型,历代文人写悲秋文章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大多只从“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自然景观和“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个人身世出发,这就大可不必了。

换头继续反驳宋玉式的悲秋,说是秋天到来之后,照样可以随意饮酒,随意吃菜,随意欣赏歌舞,随意观看天上的秋月,欣享庭院中秋花秋果的清香,问他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到此铺垫已经很多,蓄势也已十分充足,该是打开真情流泻的闸门,让思想的浪峰纵情奔流的时候了。于是,结末反跌下来:“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北宋诗人潘大临就曾写过“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名句,稼轩词暗中化用这个诗句,忧虑重阳节快到时,那多风多雨的天气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更不用说看月赏花了。这是双关,也是比兴,“风雨”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还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势,担心金兵于秋高马肥之时前来进攻,他多年之前的词作《水调歌头》就曾写到“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犯扰中原,1161年秋季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一事,给稼轩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写的“胡骑猎清秋”,即指此事而言。现在中秋又过,快近重阳,南宋朝廷风雨如磐,摇摇欲坠,如何能不忧虑悲愁呢?至此,我们知道词人辛稼轩也是暗中悲秋的;不过,他一不是为节候的萧疏而悲秋,二不是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伤情,这二者都是他所反对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他是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秋,他所抒写的是对当时整个政治军事形势的忧虑。这首词用比兴手法,明写对节序的态度,暗写对政局的关注。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①,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炷:燃烧

⑴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⑵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2] 。

⑶蕙:香草。⑶炷:燃烧。⑹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作品译文】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四
《陈亮《好事近.咏梅》赏析doc》

好事近·咏梅

陈 亮

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 月华如月过林塘,花阴弄苔石。 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卓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的皪”,是鲜明的意思。用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作者笔下没有给读者一个鲜花锦簇的热烈画面,而只以“两三枝”相点缀,似乎显得冷清。这是因为梅开于冬春之际,这使它与姹紫嫣红的春花不同,它的开放,要经受一番与严寒的搏斗。梅以虬劲的枝干和甚至显得稀疏的花朵,在万卉凋零的严寒中向世界显示了它独出的英姿,这孤傲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们折梅或画梅,往往只取一两枝,正不以繁华似锦为美。因此,词中“的皪两三枝”确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正因其少,才给人以“点破”“暮烟苍碧”的感觉。接下来,词人用带有主观情意的“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使这梅介入人事,并赋予它以人的灵性。这里的“玉奴”,泛指美人。看,这梅虽那样纯洁孤高,却又多么有情呵!本来此景应该说是玉奴倚梅吹笛,但在词人眼里,却恰恰相反,

而是这梅有意地循屋檐斜入过来,陪傍着吹笛的玉奴了。作者这样写,不但化无情为有情,而且突出了梅的形象,而吹笛的“玉奴”反成为陪衬了。因为这里是在咏梅啊。

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换头两句不仅有承转作用,而且极力渲染夜色,造成一种优美静谧的境界,为写朦胧梦境创造条件。然后,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乃更出新意。再续以“恐幽香难觅”一句为结,却言梦中虽可化蝶穿花,却因无法再寻觅到梅的幽香而若有所失,写出爱梅人对梅可见而不可及的微妙心理。如此虚虚实实、或梦或醒,既真切而又光怪陆离,把这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来写,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借物咏怀的手法,是我国魏晋之际的阮籍首创,他用此法创作了80多首诗词,此后,很多身居战乱中怀才不遇的诗人常采用这种手法来借物寄心,写怀述志。“咏梅”更是历代诗词作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所以,关于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总难免除落入俗套之运。象众所周知的梅的高洁品格,这当然是必须突出的重点,但若纯粹地只从这点着眼,就努必会步前人后尘。如何从这里独辟蹊径,写出新意,那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陈亮的这首诗词,从表面上看,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语,运用历史典故亦不多。但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它仍是以新的手段写出新的志趣,并未落入前人窠臼,而实在是独具一格,精妙独到。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五
《2018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刘希国】》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四)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译文】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词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2.(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号,书斋(书房)(2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鉴赏】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赏析二】

【注释】:

这是一首咏月词,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 :“ 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 。“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 ,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应该又是一种韵味。这半

阕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散,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 ,然而本篇的作意是咏写今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 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 :“„„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 。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 。”他认为诗不能象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象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我们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 病其苦”。可是只要你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今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 ,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论你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本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

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你如果继续品尝,还可能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月光朗照之下什么不好写,却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呢?应当说,它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1)本词主要是用了那些手法来表现月色?试简要分析。

答:①侧面描写(衬托)。上片写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前掩映的竹林,虽然未曾正面落笔,但银辉笼罩下光影婆娑的花木和修竹更加突出了月光的宁谧美好;②比喻。用“玉”比喻“月色”,突出月光的温润莹洁;③虚实结合(想象)。词人沉醉于眼前十三的月色,油然而生对十五、十六月亮的神往;④白描。语言朴素洗练,近于口语,除了“月色已如玉”一句,其余无一处对月的细致繁复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①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词人形象。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③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修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坚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④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

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 【宋.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注释】金波 jīn bō1.谓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2.借指月亮。唐 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明 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满饮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

晃huǎng1. 明亮:明~~。2. 照耀:~眼。3. 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 星河 xīnghé指银河

◎ 院宇 yuàn yǔ有院墙的屋宇;院落。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 清 巡视院宇,兼启东西门,情意飘飘然,自谓永栖真境。”

◎ 姮娥 Héng’é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 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 广寒 深处玉为楼。”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莫是 mò shì莫非是;或许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诗:“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

8.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词句,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词。

8.【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5分。形象2分,情感3分)

9.【参考答案】上阕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摇曳金波,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阕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少缺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阕又暗点主题,引人想象。(6分。答对虚实内容2分,分析2分,作用2分。答对大意即可。)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一】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

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六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赏析》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释蓑:衣服。 笠:帽子。译文摇首出红尘,醒和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衣服青帽子,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鸿明灭。简析作者曾长期寓于嘉禾,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自由生活。 告别了喧器的红尘、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束缚,醉醒醒醉,一任神行,词人成了一名快活的渔父,然而他志不在鱼,所向往的是浪迹江湖、独钓江天和自由生活。赏析朱敦儒曾作渔父词六首,这首是其中之一。 绍兴二年,朝廷“访求山林不仕贤者”(《二老堂诗话》),作者被召,回到临安,先后任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及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官职。后又被劾,罪名是“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宋史·朱敦儒传》)李光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而遭排斥,朱敦儒也因此止仕。陆游说他“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倾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周密《澄怀录》)他自己也有词《好事近》记道:“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过着远离世俗的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形象。 在词作中描写渔父的形象,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如:“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竿。棹向碧波深处,几重滩。”(《浣溪沙》),这实际上是徜徉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晚年的写照。他长期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下片写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请看,夜晚来临,一轮新月升起在天空,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时现。在这样一幅山水画中,一位渔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静静地垂钓……。 作者所描绘的鸳鸯湖,即浙江嘉兴南湖,那儿“波平岸远,酒酽鱼肥”,渔舟泛浪,萎荷沁香,引得许多画家、文人讴歌之。唐人张志和有渔父词,元代画家吴镇曾“笔之成图”,并写下八首《酒泉子》,“鸳湖春晓”,即其中一景: 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过。 与这些词作相比,朱敦儒的这首渔父词,当然是上乘的山水风物词。只是词人退隐之后,对

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惋惜的。他曾月夜泛舟吴江垂虹亭,留连忘返:“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念奴娇》)进一步表示要“洗尽凡心,相忘世尘”。而不再是当年在“南海西头”时,“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浪淘沙》)那种痛心中原沦陷敌手的悲恨心情了。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七
《《好事近》_陆游_赏析》

好事近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芡(qiàn),汉典中的解释:鸡头也。——《说文》按:花似鸡冠,实苞如鸡首,故名。生于池沼中的一种一年生大水草,体表有刺,叶圆而大,浮于水面,花茎伸长于水面上,顶生一花,紫色,浆果球形,果内胚乳白粉质,可食用。???【翻译】????在湓口乘船归乡,黄昏时分,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两岸长满了白蘋红蓼,映衬着渔夫身上蓑衣的一抹绿意。????????????只要是能打到酒的地方我便可以视如家乡一般,只要四季都有丰足的菱芡。明天又将乘风前行,管他今日是在江南还是江北。参考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赏析: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陆游(1125-1210)在50岁-63岁之间: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淳熙十三年,知严州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陆游写这首词《好事近》,是在由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专管福建茶盐专卖的)改任提举江南西路(在今江西省)时所写(淳熙六年,陆游正好54岁)  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素散花。行程交代十分清晰。“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滩上有右怡亭,裴郾造,李阳冰名而篆之,

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蘋”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八
《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一)(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一17题。(8分)

与诸子登岘山

盂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盂裹阳”、“孟山人”。此诗即隐居裹阳时所作。②鱼粱: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④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裹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

14(1分)盂浩然与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被并称为“王孟”。 15(2分)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

16(2分)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則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B.颔联申的“江山胜逆’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C.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D.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

17(3分)全诗有三联是记叙、议论,唯颈联插入写景,请解说这一联的具体作用。

(二). (虹口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14.(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在词中还指 。

15.(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的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16.(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三)(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

秋 景 卢 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此曲作于元咸宗大德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

14(1分)“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沉醉东风”是

15.(3分)对这首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整首小令写作者潇湘行舟所见,立足点始终在“潇湘行舟”之上。

B.“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两句所写景物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随着视野的开扩,一 种苍茫的心绪油然而生,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C.“散西风满天秋意”句,“西风”、“秋意”无形,然而确实有意可感,表现作者陷入浓 深的萧索秋意之中而不能自拔。

D.秋意满天,传统的季节感受,再加上人在旅途,不能不使人产生萧瑟之感,但潇湘两 岸的山水风物还是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的。

16.(4分)“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与我们学过的马致远“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帆归》中的“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都表现夜晚的“静”美,但写景方法和

角度却有所不同,试进行对比赏析。

(四)(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及材料.完成14-16题。(7分)

渔歌子

唐五代 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蛟绡雾毂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材料]

俞彦《爰园词话》:使柳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14.(1分)材料所说“柳屯田”,指的是宋代词人 。

15.(2分)词下片中的“几多情,丸处说”,所要抒发的情感是

16.(4分)材料申认为柳词不足称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只是在魏承班“窗外晓莺残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词境具体加以赏析。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九
《精选宋词赏析(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①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竖起来冲上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上冲冠。”②潇潇:风雨暴疾貌。《诗·风雨》:“风雨潇潇,鸡鸣交交。”③三十句:作者此时已三十多岁,这里取其整数,并意味着仆仆风尘,功名未就。④八千句:泛指转战数千里的战斗生活。八千里是以金国的大本营作目标计算的。⑤云和月:就是披星戴月的意思。⑥莫等闲:等闲,平常,随便,轻易,即不要浪费青春的意思。古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⑦靖康耻:指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京师和中原沦落,徽钦二宗被掳往金国的奇耻大辱。⑧长车:即长毂,是古代的兵车。

【今译】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暴风骤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对茫茫的苍天大声叫啸,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我豪迈的情绪激昂而热烈!三十岁功名事业无所成就,转战千里,披星戴月,八千里漫漫的疆场啊!有志气的男子汉,千万千万不能随随便便,把青春华年白白抛弃,切勿等到满头白发,再空自悲切、浩叹!靖康年间亡国的耻辱,至今还没有洗雪,我心头积压的仇恨,怎么能够泯灭!我要驾着大战车,勇猛冲杀,报仇雪恨,把贺兰山踏得残缺!怀着杀敌的壮志,饥饿时就吃敌人的肉;笑谈中挥戈沙场,口渴了就饮敌人的血。且待我,重整旗鼓,彻底收复中原大地,再去朝见天子,为祖国建功立业!

【赏析】

这首词流传很盛,是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名篇。近千年来,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充分地表现了作者雪耻灭恨的壮烈情怀。他要乘着青春年华,赶走入侵的金族统治者,为国家建立功业。这种气壮山河壮烈的情怀,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可欺侮、不可抗拒的崇高意识,以及奋勇抗击强敌的爱国情操。有极强烈的感召力,足以警顽起懦,使壮士为之鼓舞,山河为之收复。此番爱国真诚,耿耿孤忠,绝非高喊口号,欺世之谈,因而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真是“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过去有学者疑为伪作,现已证明,确系岳词矣。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宣和四年(1122年)应募参军守边,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与其子同遭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辑。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纬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释】

①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②阑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阑干的影子就卧倒在地。③一天:满天。④隔烟:隔着烟雾,听见铜龙的漏声悲苦。⑤金虬(quú):就是铜龙,是装有龙头的漏器。⑥灯花:油灯灯芯的余烬,爆成花形,古人以为吉利。⑦片时春梦:用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今译】

在那浓密的树荫里,露出了半边的高楼。明月斜挂东厢,栏杆的疏影静落地面;明月斜挂东厢,满天的清风和雨露,明月映照着杏花树,像一片皑皑的白雪。楼外是迷蒙的烟雾,漏壶的滴声清清楚楚,一声声把时光催促。灯烛成花芯,罗帐幽香暗淡;灯烛成花芯,忽然爆出灯花一朵,片刻春梦远行江南,江南千里天高地阔。

【赏析】

范成大共吟五首《秦楼月》(即《忆秦娥》),都是抒写闺怨,似为组词,此篇为第四首,也是最精彩的一首。一般的怀人怨情,感情浓露,而本词却无一言怨愁,抒情婉曲。上阕描写春天月夜景色。这是一个静谧的月夜,高楼掩映在绿荫之中,栏干的影子洒落地下,情调非常温馨。下阕写回到楼内闺房的情景。从“灯花结”的氛围中为之一振,于是才有后面梦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实景起,以春梦虚境止。静谧和温馨掩盖了淡淡的离愁,别有风味。迷离惝恍,引人遐思。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言室外之景,月斜花影,境极幽俏。下阕言室内之人,灯昏欹枕,梦更迷茫,善用空灵之笔,不言愁而愁随梦远矣。唐圭璋《唐宋词选注》:“片时春梦”,是说梦中相会,好景苦短。“江南路遥”则指故乡路远,离愁偏多。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范石湖《忆秦娥》“片时春梦,江南天阔”,乃用岑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诗意,盖概括余例也。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归。历任中书舍人、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隐居苏州石湖。诗与陆游、尤袤、杨万里齐名,号称南宋四大家。素有文名,尤工诗词,内容深刻,风格谐婉,享誉颇高。有《石湖词》一卷。

3. 《好事近》──杨万里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释】

①诚斋:杨万里自名在江西吉水的书室。②万花川谷:在杨万里的“诚斋”不远处。乃作者自名的花圃。③庭:庭院。④修竹:竹长且直,很青翠整齐,叫修竹。⑤未是:还不是。

【今译】

月儿还没有照到我的书斋,只把清光洒遍万花川谷。不是诚斋那儿没有月光,只因为隔着满院斑斓的翠竹。今天才是十三日夜晚,月色皎洁,晶莹如玉。现在还不是中秋月朗的时候,要观赏明月,请等到十五十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月光清新的佳作,也是词人别具一格的即兴之作。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是:作者有意无意造成一种蓄势,间有延宕,忽而又以平中出奇笔,层层点染,使笔下景物恍如画中。作者自然清新,活泼生动的艺术语言,在词家是罕见的。看来平白如话,却景、情、意、趣俱佳。朴实流畅,信手拈来,通篇无一丝凿痕,毫无造做之嫌。正是清人先著所谓的“轻而不浮,浅而不露,美而不艳,流而不动,字外盘旋,句中含吐,小词之能事毕矣”。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4-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做过四朝的官。曾任秘书监,官至宝谟阁学士。谥文节,赠光禄大夫。学者称其“诚斋先生”。主张抗金,有民族气节。词风清新活泼,自然洒脱,近于诗风。有《诚斋乐府》。

4.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释】

①红酥手:红润而白嫩的手。②黄藤酒(ténɡ):即黄封酒,一种官酿的酒。③宫墙柳:宫墙里边的柳树。这里以柳吟唐琬,表示可望而不可及。④离索:分离。离群索居,见《礼记·檀弓》。索居是说独居,即分离之意。⑤浥:湿润。⑥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这里指用丝绸做的手绢。《述异记》说鲛人住在海上,眼泪化为珍珠。⑦山盟:爱情的盟誓,像山一样地坚定不移。⑧锦书:书信。⑨难托:难寄。唐琬已另嫁人,照例不能再通书信,故云。⑩莫:等于说“罢了”。

【今译】

亲爱的表妹啊,你用那红润而白嫩的手,为我斟满了黄藤美酒;城市中春色烂漫,宫墙里边一片绿柳。美好的姻缘,忽被东风无情地吹散;分离后十分孤独,产生满怀的忧怨和悲伤,错呀!错呀!错呀!美丽的春天依然如故,可是为了相思的人儿,早已白白地消瘦了。泪水和着胭脂,把这丝绸手帕湿透。桃花片片飞落,池榭无人留连,爱情的盟誓,像山一样坚定不移,可这情书怎么能再送出?罢了!罢了!罢了!

【赏析】

这首词大概是陆游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时的作品。据周密《齐东野语》等书的记载,陆游初娶表妹唐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然而陆母不同意,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氏也改嫁赵士程。几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独自一人心怀郁闷至沈园,恰晤唐琬与其夫赵士程游览沈园。唐遣人送酒肴致意,陆游满怀伤情,借酒浇愁,挥毫在园壁上题写这一阕《钗头凤》。唐琬见后曾和词一阕,不久便抑郁而死。唐琬之词《钗头凤》附后: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这两阕《钗头凤》最动人处是真情。作者通过与旧日情侣不堪的重逢,描写了二人深挚的爱情,和难以解脱的愁怀,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与抗议。字字心血,声声泪珠,令读者为之怆然!这段辛酸的往事,成为陆游终生隐痛,直至白发晚年尚有《沈园》诸诗伤悼。正因为如此,肺腑之言,信手成篇,遂成千古绝唱。全词语言质朴,平易自然,委婉哀怨,缠绵悱恻,迂回跌宕,顿挫舒卷,如泣如诉,如歌如怨,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5.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释】

①万里封侯:后汉班超,人家说他当封侯万里外。他自己也说过:“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砚)间乎!”陆游在四十八岁时到西北边疆的南郑(汉中)去参军,在川陕宣抚公署里,想为国建功立业。②戍:守卫。③梁州:古代九州之一,就是现在的陕西汉中和四川大部分。④关河:山川地势险要之处。⑤尘暗句:《战国策·秦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志愿无法实现,不得志归来。貂,鼠类,毛可作裘。⑥秋:秋天草木凋落,这里指“凋”字解。指鬓发花白,像秋天的草木,开始凋残。⑦心在天山: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事。《唐书·薛仁贵传》记仁贵为铁勒道总管,“时九姓有众十余万……来挑战。仁贵发三矢杀三人,自余一时请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⑧沧洲:犹言水滨,隐者遁迹之处。陆游晚年住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今译】

当年,我效法班超投笔从戎,奔赴疆场把功名寻求。单枪匹马守卫在遥远的梁州,而今边塞生活如梦一般地消逝。征衣积满灰尘,宏大的志愿无法实现,只有不得志归来。敌人还没有消灭,自己已经满头白发,只有无限感慨的泪水,白白地流去。人的这一生真难逆料:心在天山驰骋,人却老死在水滨。

【赏析】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四十八岁时曾在西北前线参与军事活动,但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以后退居山阴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这首词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已老的苦闷。这种苦闷是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政策所造成的。陆游在《陇头水》诗里说得很明显:“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和这首词里所表达的感情完全是一样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试礼部,名列前茅,因触怒秦桧,遂被黜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今属江西)、夔州(今属四川)通判,并入王炎、范成大幕府。陆游一生三次被罢官,前后闲置数十年。晚年以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封渭南伯。终年八十五岁。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存诗近万首,“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赵翼《瓯北诗话》)。词作一百余首,《四库全书总目》论其“欲驿骑东坡、淮海之间,故奄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较为中肯。有《渭南文集》、《放翁词》。

6.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竹席,因其光滑如玉,故称玉簟。玉簟秋,意思是说竹席感到有些凉意,象征秋天已经到来。②罗裳:丝绸做的裙子。③锦书:书信的美称。④雁字:雁飞成群行列整齐,状如“人”字或“一”字形。相传雁能传书。雁字回时,指秋天。⑤月满西楼:这句运用夏宝松《宿江城》:“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西楼酒半醒”的意思。⑥一种、两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说双方都在为相思而愁苦。⑦才下、却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说眉头刚刚舒展,心中又涌上愁思。

【今译】

红色荷花已经凋谢,素白竹席也生凉意,又到了令人生愁的秋天!自己驾着小舟儿闲游,轻轻地放松丝绸裙子。云中谁捎来锦字情书?令人遗憾的是,一直等到了月满西楼,方才见到雁行匆匆掠过!花落水

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篇十
《2015古诗词鉴赏:宋词鉴赏100例》

2015古诗词鉴赏:宋词鉴赏100例

1.郑域《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

2.侯寘《四犯令》(月破轻云天淡注)

3.姜夔《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雁怯重云不肯啼)

4.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5.周邦彦《荔枝香近》(照水残红零乱)

6.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7.柳永《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8.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9.刘克庄《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10.刘克庄《一剪梅》(束緼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裳)

11.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白苎新袍入嫩凉)

12.辛弃疾《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13.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14.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15.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6.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17.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18.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19.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20.黄庭坚《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

21.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22.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23.张孝祥《江月·题溧阳三塔寺》(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24.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25.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

26.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

27.蒋捷《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8.蒋捷《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

29.向子諲《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30.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31.王安石《千秋岁引》(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32.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33.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34.张先《青门引·春思》(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35.张炎《浪淘沙?秋江》(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

36.张炎《浪淘沙·题陈汝朝白鹭画卷》(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

37.万俟咏《长相思·雨》(一声声,一更更)

38.万俟咏《诉衷情》(一鞭清晓喜还家)

39.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40.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41.陈亮《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

42.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43.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44.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离恨做成春夜雨)

45.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46.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47.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48.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49.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谪宦江城无屋买)

50.晁补之《汉宫春·梅》(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

51.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52.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53.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54.曹组《卜算子》(松竹翠萝寒)

55.张元干《渔家傲题玄真子图》(钓笠披云青嶂绕)

56.张元干《临江仙·送王叔济》(玉立清标消晚暑)

57.刘辰翁①《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

58.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黛云远澹)

59.史达祖《鹧鸪天》(雁足无书古塞幽)

60.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故人溪上,挂愁无奈)

61.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采幽香,巡古苑)

62.吴文英《玉楼春?和吴见山韵》(阑干独倚天涯客)

63.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64.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65.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66.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67.仲殊《南柯子·忆旧》(十里青山远)

68.仲殊《望江南》(成都好,蚕市趁遨游)

69.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70.林逋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

71.汪藻《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

72.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73.寇准《阳关引》(塞草烟光阔)

74.寇准《踏莎行?春暮》(春色将阑)

75.李冠《蝶恋花·春暮》(遥夜亭皋闲信步)

76.李冠《六州歌头·项羽庙》(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77.杨万里《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78.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

79.黄裳《渔家傲·斜月》(已送清歌归去后)

80.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

81.王以宁《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大别我知友)

82.王以宁《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归来峰下霜如水)

83.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84.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85.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

86.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

87.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88.苏庠《菩萨蛮·宜兴作》(北风振野云平屋)

89.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90.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91.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92.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93.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94.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95.林逋《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

96.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97.王诜 (shēn)《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

98.王诜《人月圆》(小桃枝上春来早)

99.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100.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坠叶飘香砌)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分)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3分)

3.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热词搜索:好事近杨万里 好事近杨万里阅读答案 杨万里好事近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好事近杨万里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好事近杨万里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850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