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情怀 于丹

情怀 于丹

2016-01-29 08:58: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情怀 于丹篇一《于丹经典语录全集》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情怀 于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情怀 于丹篇一
《于丹经典语录全集》

一、于丹词典:

“三鞠躬一握手”:一鞠躬是要向公众,因为老百姓是用生命感悟来还原经典;二鞠躬是对圣贤,他们的睿智让经典的力量趋向永恒;三鞠躬是给媒体,媒体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文明的催化剂。而一握手,是要和提出质疑的人握手,因为多元碰撞是文化获得活力的最佳路径。

什么是“庸俗”:

就是家长里短,比如过去大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有一家包饺子,就会给满院子人家都送上一盘。

什么是“深情”:

她说是一种由衷的情怀,比如说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无比热爱。

“敬而不畏”“敬而近之”:

现在的文化、学术有被经典化的趋势,被藏之深山、千古膜拜,让人们只好敬而远之,“我想告诉大家还可以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敬而近之’。我当然敬重孔子,但是我不惧怕他,我敬重他不是为了远离他,而是为了亲近他;我敬重他不是跪下来仰视他,而是走近去触摸他。”

贫穷:

著 名语言学家王宁先生是这样解释“贫穷”两字的涵义:今天我们理解的

“穷”其实是过去的“贫”。什么是“贫”?你看下边是一个“贝”,把一个贝壳当钱花,而 且要“分”着花,这还不“贫”吗?过去的“穷”是“穷途末路、无路可走”的意思。“穷”上边是个“穴”字,就是山洞;下边是一个人弯着腰,手还在前头撑着 地。你看看,这不就是“无路可走”了么? 一个这么普通的词,经过先生一分析,顿时就可爱起来,“我现在一看到‘贫穷’两个字,脑子里就是一幅画面,鲜活至极。”

什么叫“美”?什么叫“体验”:

自 己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崇拜偶像了,不过不是什么影视明星,而是自己的老师、文艺理论学家王一川。在第一堂课上,王一川就讲到他在北大读书时曾经和同学晚 上跑到圆明园,在废墟之间边走边谈,内容涉及终极真理、美的真谛。“他说美是什么?美永远是你前一步地平线上的那一轮太阳,你可以用一生去追寻,但是你永 远无法触摸。这是他讲课的语言,比我讲课的语言美多了。”于丹说,讲这些内容的时候,王一川是带着光芒和气场的。“王老师说什么叫‘体验’?就是‘以身体 之,以血验之’。就是说你一定是全身心生命澎湃激荡,‘入乎其中’,然后才能‘出乎其外’。”

诗经新解:

《诗经》说:“焉得 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直译过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找到一棵忘忧草,什么时候我就可以不想这个人了,就不那么心碎了。她告诉学生,要理解 这几句诗词,就静下心来听听刘德华的《给我一杯忘情水》,“虽然时代不同,媒介不同,但两者所表达的意境如出一辙。”

二、于丹语录(一):

1、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2、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3、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4、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7、其实什么是老师呢,我有一个学生,她给我的一个小礼物让我明白什么是老师。

一 个小女孩,她在军训的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面给我做了一幅礼物,因为她想赶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她是自己一针一针地绣了一幅小小的十字绣,然后放在 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面给了我。我当时看的时候没有看明白,看到里面绣的是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然后底下有一个鼻涕兮兮的小脏孩,然后举 胳膊,她抓着那个小孩的胳膊。我还问这个女孩,我说哎呀,她干什么,是给他打预防针吗?然后那个小女孩就笑了,说你自己看吧,她就走了。

后来我从那个玻璃罩子抠出来一封信,叠得小小的,那封信里她给我讲,她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那么在他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一直想要寻找为他缝补翅膀的人。

这就需要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还记起天空,她说我遇到你其实就是遇到了一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其实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一种解释。

8、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

9、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就是你心中有一种仪式。

10、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11、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比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的表面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并不矛盾。

12、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的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13、我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源头开始。

14、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15、一个人,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责任把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你不能说在你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就逍遥去了。其实,这种不入世,会让人没有一种价值实现感,而且你也挺不负责任的。

16、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17、《庄子》里面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外部有一千个声音也是一种,内心就一个声音,也是一种,就看你有没有定力,这就足够了。

当谈到”我资历不够,就不能干什么什么“的说法时,提出的。

于丹语录(二):

1,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2,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

3,花未全开月未圆。

4,过犹不及。

5,多思多想多看,少职责少抱怨少后悔。

6,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7,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8,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9,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10,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于丹语录(三):

1《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2 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

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3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5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6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7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刻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8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9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10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的很大很大。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11 印度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12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生活质量。

13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14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15 真正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6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7 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18 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19 以怨报怨不可取,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去。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浪费。

20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21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22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23 心理学上的“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24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情怀 于丹篇二
《于丹演讲稿》

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

——于丹在合肥演讲录

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快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最美丽的想法。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但是,自己心里整整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种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的攀比的。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不会像现在说我们家住的是经济适用房,我小学的同学现在住的是独栋别墅,而他当年的学习还不如我好。那个时候比孩子出息不出息,顶多说两家孩子一起进厂了,我的孩子还是二级工,而你的孩子已经是四级工了。不会说我们俩小时候一起,我的孩子现在下岗了,你的孩子现在是留美博士后。

就在四五十年前,我们的生活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差别,大家由于那种贫

瘠而稳定。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坏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到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如果没有今天心里的失衡,没有社会的巨大变化,我讲的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

那么什么是“觉悟”啊!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汉字,写出来就很简单。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字,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你去用google查,马上几十万个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新搜索引擎,说想想我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种事情有别人、有科技去帮助我完成吗?没有。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道,人的心哪,有时可以游于万仞,独于天地万物,可以无比辽阔。有时候又心思狭溢,做到一个牛角尖里就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人心真的有这么大小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为他的师傅:“师傅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傅就跟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面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傅说,我建好了。

师傅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傅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傅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小细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傅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即是心里的大与小。”我们每个人想想,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

他要学知识,他要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他一直希望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建一座城堡,能够安顿他人,能够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啊,为了两口子伴一句嘴啊,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啊,心里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于小。所以,我们每个人要真是想要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君子不忧不惧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大家知道孔子,到今年是他诞辰2558年。这么多年前的一个人,他写出老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每一句话拿出来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做朴素的、最基本的。比如说大家看《论语》,经常看大一个词,说谁是“君子”。他老说“君子”,何为“君子”?学生就问他,你给我解释解释。“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伤、忧思,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这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想君子还不得大济苍生,还不得有丰功伟绩啊,还不得有更多得道德标准,光说一个人心里不嘀咕,不恐惧,这就叫君子,太简单了。孔子又说了一句话;“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透问内心,有无愧疚。

一天下来,我们想想今天领导交给我的事是不是认认真真办了,没偷工减料,朋友托付我的事,我是不是做了,言必行,行必果。对家人我尽心了,我自己也很高兴,没辜负朋友。晚上睡在床上,这么想一遍,心思坦然,就这么睡着了,这就叫内省不疚。做到上不愧于苍天,下不愧于儿女,这就行了。

我们今天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按医学的说法是你身体不好了,给你吃点安眠药。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什么叫小人常戚戚,就是指心里嘀嘀咕咕,心里放不下什么事。为什么放不下事?就是觉得这个我没做到位,哎呀,

到晚上后悔,那件事觉得别人对不起我,怎么办,哎呀,恐惧、惶恐,内心有忧有惧,枕不安眠,夜里面肯定睡不好觉。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可以不忧不惧这个君子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大家知道,《论语》里面提出君子应“吾日三省乎己”,这个“三”不是个具体的数字,是指多次、反复,就是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有做到。比如说什么事呢?“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诚了吗?我今天忠于职守了吗?有的朋友说,现在也没皇上了,还提这种愚忠啊!都过时了。我们还来看这个中国字,什么是“忠”啊?中心为“忠”。这个字大家人人都会写,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的标准,一个社会准则,忠诚于一个领导,这都太外在了,真正的忠诚只是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你的心里。问问良心交代得过去吗?交代过去了即时最大的忠诚。我们今天做多少违心的事啊!社会逼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挣钱,或者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老是说违心的话。一个人要是违心话说多了,他没法不神经衰弱,这个人的内心是没法安定的,因为他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这句每天该问问自己的。

孔子说的第二句话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今天说大话的人越来越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包在我身上,放心吧。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真做到呢?这也不容易,也要问问自己。

孔子的第三句话是“传不习乎”。今天是21世纪,咱们的传媒时代比他们要丰富多了。有互联网,有电视,有广播,有报纸,普天盖地信息包围着我们。我们脑子里能塞很多的信息,这是传,别人传给我了。但是一定意味着你就长进了吗?也就是说你想过了吗?这个信息对我来说是不是一个知识储备,我琢磨一下,记在心里,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叫“习”。咱现在老说小孩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不光是孩子的事。

今天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所以在一个传媒时代里,自己心里老有一个预习复习的心,这人就长进了。

你说孔子说得这几件事,在今天过时吗?你说要是每个人都问问我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我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我在一个传播时代仔细复习了、化入生命了吗?你这就扣问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你的职业角色,第二重是你的社交角色,第三重是你的生命角色。我们说得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自己的生命不断进步,与其让别人指责,不如自己让生命不断提升。这样的话,你的心里的忧思恐惧不就少了吗?

孔子人格理想

经典是什么啊!就告诉我们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我们今天可能都有很多恢弘的伟大的理想,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理想本身,我门缺少的是脚底下到达理想的几步路,就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理想要大,但是脚下的路要非常小,非常的细微。孔子也说过,“士不可不弘毅”,就是一个人要弘扬他自己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任有多重呢?就是以仁为己任,以仁而天下为自己的责任。有多远呢?死而后已,一息尚存,就要死而后已。

真理想都很大吧,但是在这么宏伟理想之前,他提倡的是更为温暖的细小的生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说我的人格有多大,多大的梦想,我希望以过以后做什么人,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没说一句话。学生们就问,老师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孔子这么一个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样呢?没想到孔子就淡淡地说了三句话,非常简单,他说我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于我的存在,让我的老人们可以安顿;由于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可以托付信任,由于我的存在,孩子们可以有个榜样去缅怀。我们每个人来到真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名份,没有一个社会地位。你现在不是声名显赫的,但我们每一个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吧。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我们想没想过,当我们对社会作出承诺,对历史作出担当,当我们有过梦想之后,我们身边这三种人,因为我的存在有更多快乐和幸福了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

情怀 于丹篇三
《于丹解读人生》

旁白: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研究会的会员下午好。

感受经典,感悟智慧,这里是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和重庆市巴蜀中学共同举办的高峰论坛,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北师大的教授于丹老师。当报告会开始之前跟各位沟通两句,第一,关掉手机。第二,不用照相,不能够照相,你照我可以,待会儿于老师别照。第三,待会儿现场讲课完了过后,有一段时间在互动,就可以“闪问”,所谓的“闪问”,但是先把提的问题写到纸条上,“闪问”开始的时候,由我们工作人员将你写的问题的纸条递上来,由我们的助理交给于老师,于老师选择中间来回答一些问题。

今天是因缘具足,研究会和我们巴蜀中学费了很多精力,终于联系上于丹老师,本来她很忙,明天要到成都去有讲座,所以,今天这一个多钟头的交流非常难得,珍惜时光,也珍惜我们难得的机缘。她今天讲的题目叫做“感悟中国智慧”,这份报告会的主持人由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重庆市邮电大学校长陈流汀校长来主持,我们先掌声欢迎主持人上场,掌声。

主持人:

尊敬的于丹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把重庆推上了新的起跑线,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为重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直辖市的设立开辟了重庆发展的新天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314”的战略地位和要求,揭开了重庆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的倡导下,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真言的活动,掀起了学习、研究、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重庆人民的精、气、神,加快了“五个重庆”的建设步伐。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地方,我们当时请到了国学大师、哈佛大学的教授顾伟民先生在此为我们讲读传统文化,至今,记忆还非常深刻。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有幸地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专程来到重庆,来到鲁人巴蜀,为大家做“感悟中国智慧”的专场讲座。 于丹教授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赞赏,也非常喜爱的文化名人,她讲课神閒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料事天成,哲理发人深省,她广博的知识、超群的口才和丰富的内涵,是由于她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服务在传统文化、引导大众的第一线。

她曾经是北师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是一位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的优秀教师。

于丹老师先后担任了《在共和国史册上》、《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的撰稿人,担任正大综艺》、《环球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东方时空》等央视12个频道的50多个电视栏目的策划撰稿。同时,还担任了全国40多家电视台的顾问,参与电视频道的策划,传媒机遇的策划,城市形象的策划。担任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等大奖的评委,曾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家电视艺术工作者”,是一位勤奋耕耘、成果丰硕的影视传媒工作者。

于丹教授潜心学术服务社会,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开办讲座,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年度最佳突出奖、年度文化人物、传统文化最佳传播奖,她还兼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电视台《研究时刻》做研究员,是一位学识丰富,品位高尚的文化名人。使我们感到非常深刻而敬佩的是,于丹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试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

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品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特别是《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感悟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智慧。

我曾专门到新华书店去购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读完它、看完它,你会感到一种放松和释怀,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生命气息,让你博大的去面对一切。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眼界的高低、警戒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于丹教授的这些名言警句引人深思,让大家懂得去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今天,出席我们讲座的有关领导和嘉宾有:我们重庆市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总顾问,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甘宇平同志,重庆中华文化传统研究会名誉会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远波同志,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华同志,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原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窦瑞华同志,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涂经平同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为量同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燕同志,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方明清同志,重庆市烟草工业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协会的骨干易从宽同志,重庆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重庆副学院名义院长、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副会长叶贵本同志。 后面还有我们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副秘书长、原副秘书长高沙辉同志、刘少波同志,原重庆市政协教科委主任王开达同志,有我们重庆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常委、巴蜀中学的付伟全校长,有我们传统文化研究会的万明春副会长、宣宇黄副会长,还有我们重庆市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重庆市华岩寺住持道简法师,重庆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唐彦木同志,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邓朝熙、杨玉辉、螯易昌等同志。出席今天我们讲座的还有我们重庆市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16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大家的光临。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于丹教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和报告。

于丹:

尊敬的各位领导、到场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给我这份荣幸,我今天在的这个地方背后是巍巍巴山,面前是大家的殷殷目光和一座菁菁校园,我刚才看到有这么多领导、这么多朋友,以这么高的热情在重庆这样一个年轻的直辖市,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接纳我到这里来跟大家一起努力,我确实是怀着感恩之心的。

应该说提起重庆的文化,大家会想到一种英雄豪情,一种浪漫传奇,想到这个地方孕育的那么多历史的故事,和这个地方比历史更绚丽的未来,站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部上,在当下的坐标系里,我们为什么要来传承中国的文化呢?如果文化仅仅是我们拿出来炫耀的一根羽毛,那我们不值得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今天的校园来讲,学生们的专业压力已经够大的了,文化到底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在成全着中国人的人格呢?

今天我到这儿来,其实是为了跟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点心得,所谓“感悟中国智慧”,有感有悟,皆从于心,一个人的心灵生活如果能够再放大一些,也许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我们会找到更多宁静的力量。

大家会看到中国字从心字部部首的字都很有意思,你比如说这个“思想”,中国的古人不认为它是头脑活动,而认为它是心田里面的活动,是叫有思有想。比如说我们说的感恩,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怀它是因心而起的,那个因心而起的情怀就叫做恩情。

这两年我们的慈善事业越来越多,尽管网上有很多的争论,说一个富豪到底捐多少善款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慈善?但按中国人的观点来看,慈善是个论心不论计的事情,有慈悲之心决定的善良之举,他才是真正的善意,所以它也是从心灵的流露。

中国人做错了什么事情会忏悔、会惭愧,这都是竖心旁。也就是说,我们站在今天想一想,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是不是用头脑已经太多,而忽略了心灵的活动,我们是不是在今天功

利的是非判断已经充斥世界,而不那么信任诚意。我们今天的心,有的时候是关在一座大门里的,这就是中国字烦闷的“闷”,为什么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人反而内心越惶惑呢?其实你看这个“惶”和“惑”,不是竖心旁就是心字底,这都是我们心灵的不宁静。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心灵态度?《庄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间万物之静也。”什么意思呢?水静尤明,水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它是能够照见世间万物的,但是你去看一看,水在激荡的时候能照见什么呢?你看看长江在奔涌的时候,排天浊浪,能照见山景吗?看不见,一条急流小溪啪嗒啪嗒地拍打在礁石上面的时候,能照见什么吗?那些碎末在喧啸着你也看不见,水其实只在一种情况下可以照得见世界,那就是安静的状态,这叫水静尤明,水安静了就明亮澄澈了,而况精神,何况人的精神世界。

“圣人之心静乎”,什么叫圣人?说白了圣人就是心静的人,心能安静下来,这个人就接近圣人的境界了,所以,一颗心一安静,那就是天地之间万物之静也,天地之间最大的静象莫过于人心。

所以,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在今天我们经常对世界失去判断。当一个人处于巨大的挫折困扰之间,当一个人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的时候,当一个人迷惑于众多人的吹捧或众多人的鄙视之中的时候,我们的心其实都是那些湍急的喧嚣的水流,水静尤明,怎么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才能够让自己的一颗心真正宁静如镜,然后照见世间万物,看到古往今来,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我想,这就是在一个极度繁华的时代里,一个人心能够对自我做出的承诺。

我很高兴今天是在巴蜀中学,因为我的本职是一个老师,也就是说不管我以后还讲什么、还写什么,我能够确认的事情就是我会一直是一个老师,对我来讲,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永远是在校园的讲台上。

因为做老师的人面对的首先不是学科、不是知识体系、不是文凭,而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一个老师真正的使命,其实就是陪伴成长,他不仅仅是传导了一些知识,而且在一个孩子他对世界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怎么样让他培养对世界的信任,信任人性,信任爱,信任善良,信任一个公民的责任和这个世界的未来。相信是一种力量,一个内心有信任的人,他才能够在世界上真正用他的行为去给更多人信任的依据。

我们今天有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有很多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觉得学习好就是全家的功臣,考上我们这样全国的重点大学之后,还经常是因为宿舍里的一些琐事跟同学打得不可开交。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有的时候是感到遗憾的,因为到了大学再去讨论他们人格养成的问题,有时候已经晚了,而中学正好是最关键的时候。

所以,我说今天在巴蜀中学探讨中国文化,它就有了双重意义,他让我们认识中国的文化常变常新,他让我们认识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文化是一种成全,也许这些成长的生命真的建立了信念和对这个世界的行动能力,他们还会回过头来成全新生的中国文化。

什么是我们的文化呢?我很喜欢《周易》上对于文化最早的界定,叫做“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关乎天文,我们都知道,一年之间是经常有阴晴圆缺这些变化的,人只有随时添衣饱暖,以察时变,你知道天气的变化才能够保养你的健康。而心灵也一样,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人对早对文化的定义。观察的观,观乎人文就是观察世间百态,这个事项的动荡变化、人心的迁徙、理念的更迭,这一切都是人文。观察了之后要提炼聚敛起来一些道德思想、行为观念,再用这样的理念去流化天下,到每一个生命上让它氤氲入心,变为你的一种气质,变为你的一种理念,支撑人的这种尊严与自由,这就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大家看,文化这个词在它的本意上应该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流变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僵死的名词概念,让我们觉得它只是典籍吗?它仅仅是让人膜拜吗?文化仅仅

是是遗产吗?文而化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生生不息变化的系统,它是正在生成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个民族不缺少文,五千年的文明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我们缺什么呢?我们真正缺的是化,也就是在今天,怎么样能够让那些文真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到巴蜀中学这样的孩子们中间,让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对自己的文化有信任,并且让它化入生命,变为行为方式。

所以,我想今天的知识分子有一种使命是作为动词文化活着,也就是说去用自己一生的生命完成化育的过程,让一个人能够进入文化系统之内。所以,我今天说的“感悟中国智慧”,是站在一个动词的角度去看中国文化怎么流化人心,它给了我们什么?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有什么样的事情是我们敢说一成不变的呢?一个人如果不以流变的方式去看时代、看生命,那他自己就永远都会是落伍的,尽管他可能学富五车,尽管他可能才高八斗,但是如果他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那么这个人他无法与这个历史命运紧密相融。 大家看,今年是中国建国的60年,去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获得了巨大的机遇和这种历史性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人就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多少巨大的观念变化。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老师讲课跟我们讲说什么叫做民主呢?说你看美国不如中国民主,他们号称民主,但你看看他们的选举,只要有51%的人投票同意一个人当总统,这个人就当总统了,那还有40%多的人民都反对他呢?你看看我们国家,我们选人大代表从来都是百分百举手,一票反对都没有,所以我们小的时候真的认为美国不如中国民主,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一致的声音,我们认为这叫民主,这就是中国人70年代对民主的态度。

到80年代我们怎么看待法制呢?那个时候的观念是好人不打官司,如果谁家有人打了官司,所有的邻里对他们家另眼看待,背后指指点点,都认为他们家投机倒把了,干了什么不法的事情。

90年代,大家怎么看待健康?如果哪个外企的员工去做了心理咨询,觉得精神压力大,那可能邻里的大爷大妈就很可怜地说,哎呀,你看那个孩子累出神经病了,这就是我们当时怎么看健康。

时间才过去多少年,到了我们这个世纪,大家会认为民主其实是一个公民的权利,每一个公民都拥有这样一个种深刻的权利,而这个权利不仅仅是你手中一张选票,一种政治权利,它也是你文化权利的分享。比如说这个经典,一定需要有多高的文凭,要怎么懂得古文你才能读吗?只要你是这个民族的子孙,这也是你的一份民主权利。

我们这个时代怎么看法制?每个公民都知道,这是你威权的武器,在商场、在餐馆,有什么不合意的地方你就可以说你必须要保障我的权益,不然的话我就可以起诉你。在今天大家怎么看健康,做心理咨询,这是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其实,我们曾经荒唐的想法,过去的年头久吗?不过是十几二十年,就在今天,我们在2009年的年底,我们笃信不疑的一些观念,再过十年八年,也许也被我们的孩子们耻笑,也许认为我们今天是墨守成规的,这就是时代。

所以,一种真正强大的文化永远都不是凝滞不变的,它是在跟着整个时代的进步,在完成它的更新与穿越。所以我说,感悟中国智慧,要放在一个生命流动的坐标系中,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有更迭、有变化,跟着中国文化渐生渐长,并且永远站在世界的前沿完成文化的包容。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成长?在《三五历记》很古老的一本书上讲过中国人开天辟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开天辟地的人叫盘古,盘古是怎么开天辟地的呢?那上面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说天跟地就是一团真气,盘古就在那里面,然后他们共同从容不迫的开始了成长,那种开辟不是一种瞬间的剧变,而是一种渐生渐长,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

长一丈,一日九变。也就是说天每天不多长,就长厚一丈,地每天也是一丈,而盘古,并不因为天高地扩而感到人的渺小,他和天和地保持着同样生长的速度,他也长了一丈。一日九变,九在中国数字中及言其多,所谓一日九变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天之中经历无数次的变化。这个概念让我很感动,我们今天还有谁的生命敢说我一天之内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吗?如果这个话放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伤上那是认可的,你觉得他在成长嘛,他在更新知识,他在认知世界,他的身体在蓬勃着发育着,觉得孩子是可以每天变化的。但是成年人呢?中国人的说法,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到四十天过五,一到五六十就说土埋半截子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精神颓唐,我们萎靡不振,是因为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给了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就是我可以停止成长了,当人真的这么想的时候他就真的停顿了。其实什么是生命的变化呢?就是像盘古这样跟着天和地一日九变不断成长。

你去看看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今天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的精神状态中仍然有一种让年轻人感到羡慕的天真和蓬勃。可能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上网去玩玩他孙子玩过的电子游戏,可能在孙女儿上学以后去试试穿她的新裙子,可能上街吃完一道菜回来弄的乌烟瘴气要给儿女们做一做,或者是买块花布把窗帘和沙发套都给换了。一个人的成长不见得他非要去考个新文凭、考个新执照、换个新行当,哪怕是他表现出对生活这么天真而朴素的一份爱,他愿意动手去尝试,你就会觉得他永不衰老。

所以,我们今天总是抱怨压力,我们说现代人压力大、困顿大、挑战大,你为什么不去从积极的方面去想,你的机遇还更多,你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还更多,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获得的各式各样丰富的感知,从物质到精神,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时代。我们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生命还不够坚强,一个真正强大的,保持着成长力量的生命,它是不会远离天地变化的。你看盘古一日九变这么跟着天地长,一共长了多少年呢?三万八千岁天地开辟,多感人的历程啊!一共长了一万八千年,每天就这么长,终于长到天和地分开的,大家能想象天地是怎么分开的,其实是被盘古这个人顶天立地分开的,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从来不会说天高地扩,生命渺小,我感到卑微,所以像西方的传统宗教是什么呢?是一个人在世上抱着救赎的心理去向神呼唤,请求神赐给力量,而中国人为什么不带着这种原罪的意识呢?因为他跟天地是一起成长起来的,天和地对他来讲不陌生。所以盘古一万八千年跟着天地长起来以后,那一刻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那么盘古这个人的人格什么样子呢?

这本书上用了六个字来形容他的人格,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状态,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大家从小就经常听说神圣这个词,我们神圣的理想、神圣的使命,何为神圣?它不在一个层面上,神于天、圣于地,这是我们的坐标,因为人在其中。

先来说什么叫做圣于地,就是要像圣贤那样在大地上完成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什么是圣贤人格?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国的儒家提倡“事是不可不鸿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圣贤的担当,一个人可能需要牺牲小我、认同规则,承担使命完成他一个社会角色的实现,在大地上建立起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圣贤人格,这就叫圣于地。

但是仅仅有这个够吗?还有一重境界叫神于天,这其实就是中国的道家体系。庄子提倡“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你要相信天地是有精神的,就像这样的巴山蜀水,人在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自古文人皆入巴蜀,到这个地方你是来领会天地精华的。如同《庄子》上所说,一个人生也有涯,但如果你一颗心能够做到磅礴万物,那你就会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山川有灵,整个宇宙自然的那种永恒比我们的世界更恒久,那一个人的神于天,就是以这样的一种神仙境界去完成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我们的社会人格是需要认同规则的,但自然人格是需要超越规则的,我们的社会人格要求做个圣贤,这是公众的这么一种认可标准。但我们的自然人格要求超越,这是一种天地宇宙自然的精神。用

情怀 于丹篇四
《于丹经典语录》

于丹经典语录

1、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2、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3、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4、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5、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6、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7、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8、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9、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0、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11、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12、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13、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14、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15、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16、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17、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18、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1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20、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21、如何谋其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则,要讲究道义,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22、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23、“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24、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

25、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26、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27、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28、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29、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30、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31、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32、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33、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34、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35、在今天看来,一个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36、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37、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38、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39、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40、三十而立,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41、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42、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43、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情怀 于丹篇五
《于丹演讲》

于丹演讲:文化的力量(全文)

2011年12月09日 08:13 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文化可以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朽,可以让我们以一种真正艺术的方式活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的世相之中

各位朋友,下午好!感谢这一个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温暖相聚的机会。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来,新大楼,老朋友,这就是我们聚会的理由。

岁末是一个盘点的时候,人到岁末心情就特别复杂,一方面对过去有很多眷恋,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遗憾;一方面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困惑。何况接下来的这个年头是著名的2012年。(全场笑)每一个人对这个新的年头都会有自己的一种描述。我们相聚在此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让2012年因为我们而更好一点,因为文化而多一点信任的力量。

我每次看到文化讲坛的红靠垫,看到这个讲台,就会想起我和老朋友们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老大楼里一次又一次的相聚。回想第一次来文化讲坛是和章含之老师坐在一起,那是2007年的5月,现在章老师已经辞世几年了。流光涤荡过人心,它带走了一些人的背影,但也把一些隽永的容颜镌刻在我们的心里。每一个年头都有一些人远离,让我们思虑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到底会起着怎么样的支撑作用。

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位老人的故事。那是一位走过百岁的老人,她身材弱小,神情平淡,悠悠地走过她孤单的百年,她就是钱锺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前几天看了那则消息,杨绛先生把她独生女钱瑗所有的版税,以及她先生钱锺书的版税,加上她自己所有的版税,都集结在一起,去清华大学捐了一个基金,这个基金不是鼓励那些学习冒尖、出国留学的孩子,而是鼓励广大孩子去读书,所以就叫“好读书奖学金”。清华大学的领导让她跟大家讲讲来龙去脉,坐在主席台上的杨绛先生站起来说:“我个子小,我站着说。”然后她平平静静、从从容容地讲了这个过程,并深深地给大家鞠了一躬。她说:“谢谢清华大学成全了我们仨的心愿。”

这是一则豆腐块大小的消息,我看的时候却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大概都不会对高调捐款的企业家陌生,但是杨绛先生捐出的,是他们全家人的心血。他们不

能去走穴,他们只有真正地“爬格子”,钱先生的那些手稿真的是用笔尖把一个一个的字钉在稿纸格子里的,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72万元全部捐了出来。杨绛先生还鞠了一个躬,她以深深的谦恭和感恩说:“谢谢你们成全了我们仨的心愿。”她的行为解答了我心里的一个困惑,我想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独生女和她的先生都先她而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不是痛心疾首、不堪回顾,而是用一种平和温暖的笔触写下了《我们仨》,她还能够把他们的经历晾晒在她的记忆里,然后让它定格在光阴中,让三个人永远在一起。是什么力量让她做到这一点,又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个孑孓独行的老人,让一个那么瘦小的她,走过了百岁年华,到今天脸上还有那种安详的光彩。看到她这次捐助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讲坛在岁末解读“艺术世界的文化力量”,换言之,文化也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或许我们不能像郎朗那样辉煌地去跟世界各大乐队演奏,把那些名曲送到太空之上;我们不能像徐静蕾那样既可以演,又可以导,留下那么多隽永的作品;我们也不会像张军那样以一个昆曲小生的身份去跨界合作。也许我们没有他们的艺术才华,但是我们可以从杨绛先生身上看到一点,那就是文化可以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朽,可以让我们以一种真正艺术的方式活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的世相之中,让我们的心因为文化而拥有一种宁静、柔软、辽阔和永不妥协的梦想。

■分享艺术是每一个公民的生命权利,只要你愿意,你的心能够感动的话,艺术就是零门槛

我们都在讨论天才的乔布斯,他在56岁,中年最好的时候就辞世了,他的财富、他的成就,这个用咬了一口的苹果改变了世界的伟大天才,为什么没有留住自己的生命?而我的老师启功先生、季羡林先生,还有杨绛先生,他们为什么会如此高寿呢?我们今天在享受着高科技和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为什么我们的疾病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焦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种种科技的手段?科技使我们自信的同时,也使我们狂妄;物质发达使我们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担忧。我们今天究竟迷失在了哪里?文化在这个岁末,能够给我们的生命以什么样的救赎力量?

让我们追本溯源,回到文化的本真。《周易》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就是我们去看世间百态,我们可以听郎朗的音乐,可以看徐静蕾的电影,也可以欣赏张军在朱家角的昆曲,这一切是我们今天内心的寄托,是我们尊崇的艺术向往,这是我们的红尘大梦。但“观乎人文”之后,会凝结起一种价值观,凝结起一种精神思想和灵魂中理性的力量,再把这些凝结用来化入人心,化入我们的生活,这就叫“化成天下”。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文化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我自己更愿意做一个动词“文化”而活着,而不是名词。我们中国从来不缺少“文”,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就有五千多年,在那卷帙浩繁的文字里面,有多少熠熠生辉的遗产跟我们今天的生活、跟我们内心的幸福真的相关呢?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这就是文化讲坛在这里做的事,叫作“化”。就是要用一种化的力量,让每位艺术家手中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形式,迸射出精神的光芒,从而照耀进我们的内心。

我们到底从什么地方获得那种生命的光芒呢?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脆弱,寻觅梦想,不是因为我们坚强,而是因为脆弱;寻觅梦想,不是因为我们脱离现实,而是因为现实的残酷。我们需要梦想在现实中妥协、放弃、磨砺了很多次之后,还有一种力量温暖我们的心,文化就是这种力量。

既然文化是件朴实的事,艺术离我们会很远吗?静蕾的电影大家还能接受,但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郎朗的钢琴让人觉得太目眩神迷了,不知道要有多么高的艺术造诣才能够去理解。昆曲也距离我们那么多年了,要怎么样演绎,我们才会懂得昆腔里的前世今生。有人说,艺术世界离我们太远了吧。

其实,分享艺术是每一个公民的生命权利,只要你愿意,你的心能够感动的话,艺术就是零门槛。关键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真的信任我们能够拥有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化的生活?中国人有诸多自己的方式,比如说我手里的这一杯茶,(端起茶杯)一个人在茶里能够感受到什么?中国人的茶往往浸透一片从容。现在我们喝茶喝得有点太玄了。去茶馆,说喝下午茶大家谈谈公事,晚上喝茶大家聊聊生意。(全场笑)进茶馆以后要问一问,是喝50年的普洱还是70年的?是喝那几棵树上的大红袍,还是一般的?有副对联大家可能都熟悉,“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来就是件俗事儿,跟柴米油盐一样。我们看看这个“茶”字,人在草、木之间。一杯茶在手,哪怕就是大碗茶,你如归山林,如坐草木,感觉到一个人被自然接纳,而不是在水泥丛林、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文件堆里,喝茶就喝出了真意味。

喝茶是我们生活里一段从容的艺术。为什么说是艺术?大家知道,在春天的时候大地回暖、万物生长,我们就去喝绿茶,它降火去燥,平衡身心。到了秋天就喝半发酵的乌龙茶,介乎酷暑和寒冬之间,做一个温和的过渡。而到了严冬,我们往往是喝暖暖的红茶和全发酵的熟普洱,因为外面萧瑟了,我们需要点熟和暖去焕发内在的生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每个人好好面对一盏茶的时候,他也会成为一位

艺术家。你的紫砂壶不是来自于泥土吗?在泥土中去还原一段草木,这种寻寻觅觅,怎么不是一种艺术呢?天地四时的循环,一盏茶的滋味,这不就是一种境界吗?

■我们也许不会作曲,也许不会绘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水阔天长呢?

大家刚刚在文化讲坛视频介绍中看到了也是文化讲坛嘉宾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1年当他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时候,在致辞中引用了《老子》第八十一章最后的两句话,叫“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苍天本来的道理是利万物而无一害,人间根本的道理是“为而不争”,每个人认认真真有所作为,不必去与别人争斗,这是我们期待的世界最好的秩序。

人心为什么会归于安宁?因为有些艺术给我们一种形式感,给我们一种心灵的托付与安顿。我们在四季流光中,不管是对着一盏茶,听一张琴,赏一幅画,或者静观一朵花,都是一种寄托,让我们看着流光在流水中走过,生命中没有那么多的惶惑,而在此刻有安宁。

中国人的艺术有一种坦率、天真与勇敢。那不是一件小艺术,它里面体现的那种秩序感,那种归属感,在艺术里面对我们生命的那种亲近,我们随时都能够触摸到。

我们中国人怎么听琴的?大家看到郎朗都会想起他琴键上飞溅出来的声音,我每次看他演奏的时候都会想,大家为什么如此陶醉。其实让我们陶醉的,除了琴声以外,还有郎朗那个瞬间的状态。我们不仅仅是为郎朗的琴声感动,同时为郎朗这个人的投入感动。我看郎朗演奏的时候不觉得他是在演奏,而是觉得他是在做一件自己非做不可的事,他弹钢琴的感觉可能跟他自己在旅游的时候那种天真好奇,跟他在享用一种美食的时候那种投入陶醉,是一样的,他享受这件事,这就是中国人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甚至可以弹奏无弦琴,一架素琴,一根琴弦也没有,他自己每每喝得大醉,面对朋友抚素琴,嚎啕大哭:“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你们都走吧。他一个人抱着那段木头,谁听见过陶渊明的琴声?李太白听见了。等到李白横空出世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他说,自从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这个官以后,他的心就回归了茫然太古。大音自成曲,天籁合鸣都在他的心里,他还要琴弦何用,这就叫“但奏无弦琴”。李白为陶渊明改一字,续一句,变得何其风雅。李白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你先走吧,如果明天还有会意,你抱着琴来找我就是了。这是中国人在琴上的知音。

李太白在哪里听琴呢?他的好朋友蜀地的一位和尚抱着名贵的绿绮琴从峨眉山下来,李白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他在自然中一挥手听见千山万壑,松风合鸣,怦然入心,辽阔浩荡。李白说:“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他说我的心像在流水中洗过一样,不知不觉中,人、琴、秋韵与山峦永恒融成了一体。

当人心中有情怀,这种文就可以迸射出来,化入山水,这就是为什么李太白可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辛弃疾可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山峦的凝视,就是静默的音乐,而这样的音乐在心中回响久了,也许就可以变成笔墨挥洒在画纸上。

说说中国人怎么教画。魏晋时候的大画师都是着素绢于一败褥之上,就是找一匹白缎子往墙上一挂,然后让学生熟视良久,看得千山万壑自胸臆中奔涌而出,然后一蹴而就。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素描,不临摹,只是亲山临水,把一切都读到心中,最后他泼洒出来的就是大写意。

我们看西方的绘画史往往会记得达·芬奇是怎样一笔一笔画那个鸡蛋,找明暗的对比,他甚至是一位了不起的解剖学家,清楚地知道人的骨骼肌理的精确位置。所以西方的油画讲究透视分析,讲究严格比例。中国人得其意而忘其形,那样一种神思飞扬,就是把千山万壑融在心中最后泼洒出来的那个瞬间。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也许不会作曲,也许不会绘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水阔天长呢?我们现在往往在家里面看看旅游频道,翻翻旅游杂志,即使去看一座山,也习惯于上山坐缆车,沿着索道一下子到了顶,急着照张像。其实,不用血肉之躯去丈量山路,你无法体会一步一步的山川风景。我们不一定要像台上的几位都有传世的作品,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今生过成一次豪奢的行为艺术,用一点时间去量一量山水和自己的那颗心之间的距离。

我想,苏东坡当年一定曾经一步一步走,所以他会看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再走几步,“远近高低各不同”,后来他从山中走到山顶,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点禅悟他要是不变换不同角度,一步一步从容走来,索道要是直接把他放在山顶上,能有这份感受吗?

我也想,陆游要经历多少次的绝望、饥饿、疲惫、幻灭,一次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才会在豁然之间“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份生命的惊喜,那份蓦然相逢,他不亲身丈量,能获得

情怀 于丹篇六
《于丹经典语录》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

7、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

8、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

9、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

10、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

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

11、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

12、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

13、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

14、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

15、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

16、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

17、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

18、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

19、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

20、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

21、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

22、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

23、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

24、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

25、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

26、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

27、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

28、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

29、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

30、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

31、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

32、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 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

33、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

34、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 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

35、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 ­

36、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

37、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

38、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

39、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

40、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 ­

41、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

42、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

43、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

44、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 ­

情怀 于丹篇七
《于丹《论语》心得》

情怀 于丹篇八
《于丹话女人》

于丹话女人于丹,一个悟性高的女人,懂得谦让,更懂得把握分寸.她谈煤体:清醒自律,心静语谈;谈偶像:坦然直率,情真词美;谈同行:含蓄内敛理深话巧.她认为,"只要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份诚意,你会融合许多人的生命,对自己的方向能够迅速进行调整,让每一个经历都成为值得记忆的瞬间,最终成就你的人生道路."一路走来,跟经典结缘,大概有太多太多人的生命在里面,这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于丹.一个人的容貌,前二十年是爹妈给的;二十岁以后到终生是自己修练的,跟五官长什么样没有直接关系。这个关系好像幸福与金钱一样,没有金钱你就幸福,那不现实;有了金钱就一定幸福,那也未必。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她的物质生活的质量会影响到她的容颜,但它只是一定的基础。真正的美丽,我想:第一,要善良。第二,与情怀相关,与教养相关。教养不一定是知识,不一定学富五车,读到博士也不一定美;教养的时候是一种通透的悟性,在举手投足之间,你会觉得她有一种温婉如水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以强劲的力量迸射出来,而是以一种婉约和持续的姿态自然流露出来。在我们生活中,它可能是一种养分,它可能是一种鲜亮的光彩,它可能会为我们带来一种身心的愉悦。“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情怀`有教养的女人,会洋溢出一种气质,只有气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从这点看来,女人没有必要怕衰老,年华就像陈酿,越酿越有味道。第三,自信。自信的女人,你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的自我确认。一个真正的情怀`有教养`有自信的女人,在任何一个年龄段上,可以说,她永远都是一个美好的女人。当然,要做一个美丽的女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扮演好生命垢多元角色。第一个是工作的角色。我的工作看起来好像很忙,但是我有一个标准,就是我做的事情一定是我很享受的事情,如果我不喜欢,我就不去做。我觉得我们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时光可以用来浪费,用来勉强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情。第二个是家庭的角色。我有我的家庭伦理观,我有时候跟我老公讲,我在外面奔忙的时候,最牵挂的两个人,就是我叫妈妈的人和叫我妈妈的人。这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根,所以你说家庭对女人来说是一种负担吗?沉重吗?正是因为你有他们的爱,以及你可以给他们的爱,而感到一种真正的幸福。这是我的家庭角色。第三个,我还有独立的社交角色。我有形形色色的朋友,我的一个朋友圈子跟另外一个朋友圈子完全不交叉。我有一批特别文人气的朋友,是

把酒临风`赋诗作画的老先生,我跟他们在一起,可以完成一种文化飞扬的穿越。我还有另一批玩行为艺术`特别酷的朋友,我们可能今天去听爵士,明天去看展览,后天去飙车。另外,我还有一批特别女人气的朋友,今天去泡吧,明天去做SPA,后天去逛小店。当然,我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玩的非常疯。我觉得,人生就是因为拥有不同的朋友,你在这个社交角色中,生命的各种潜质都可以被启动,他们可以激发你的活力,所以对朋友要永远感恩。第四个角色是我的心灵角色。我永远能意识到我的灵魂在哪里。大概从六七岁格起写日记,因为我觉得写日记让我完成了对内心的梳理,可以安顿,我对自己会有一个评价。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时,它是一个很积极的跳跃和休息,你不会感到疲惫的,所以我还是要回到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我们的心态会决定我们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自信的女人,在多重角色中的穿梭和跳跃,你永远觉得时间不够,因为一分一秒,你都可以活的有张力。其实在我的生命中,年龄不是一种历时性的成长,而是一种共时性的存在,我在一天内可以休会十五岁和五十岁的心情`十六岁和六十岁的状态。在我跟学生疯玩的时候,就是十五六岁的赤子之心;当我跟一帮朋友谈诗论道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知天命的彻悟。当我们的生命在同一天之中有很多交错成长时,我们还会在乎年华吗?其实年华就在自己手里,这段流光从岁月借来冠以自己的名字,无非是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一个最好的自己。

情怀 于丹篇九
《于丹趣品人生》

推荐序

做一些无用的事

白岩松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

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

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同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六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一山一水一世界

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

如果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恰好有点闲暇的时间,我愿意和您一起坐下来,闲聊几句关于生活艺术的感悟,相关于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今天的启发。

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

不久前,我读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分别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追求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意味深长。我们对子女的期望、个人事业的追求、健康的保障、建功立业的梦想,都是生活中沉甸甸的重量,但追求生活情趣这个指标或许可以让我们举重若轻。在当今

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

今年夏天,我还看过一份《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这份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也被称为《中国休闲绿皮书》。报告里说,大约有33.1%的北京市居民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大约有17.85%的人没有固定的双休日。更有意思的是,80%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假期有加倍的薪水报酬,他们宁愿放弃休假而去加班赚钱。 同样是今年夏天,我又得到一组数据,来自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数据罗列了2011年各国带薪休假时间排行榜,巴西、立陶宛平均年带薪假期为41天,排名第一。中国年带薪假期是21天,排名最后。事实上,令人更为惋惜的是,连这可怜的21天,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能得到保证。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林语堂先生曾经坚信:“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最好的论据。”他甚至依此推导:“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存了。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里,中国人轻逸愉快的哲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吗?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也是一个生活理想。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为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我是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如同他单纯而深执地喜欢苏东坡。

上上个世纪末的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作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放弃了基督教信仰。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视之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绝对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借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这个情怀柔软博大的中国人,甚至将宗教都看做是阻挡给予世界大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进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杰作,真正做到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还曾发明了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他幽默地建议:“东方人须向西方人学习动植物的全部科学,可是西方人须向东方人学习怎样欣赏花鱼鸟兽,怎样能赏心悦目地赏识动植物各种的轮廓与姿态,因而从它们联想到各种不同的心情和感觉。”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思恋的“恋”,焦虑、顾虑的“虑”,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在此的状态。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说法,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儿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地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将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经历过一代代沧桑浮沉,甚至经历过民族救亡的抗争,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哲学基因一直蛰伏在血液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于从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生活中呈现多元可能的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纠结。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个人成长的代价。“鸭梨老大”,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干着干着累了,擦汗时挥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飞了出去,掉在刨花堆里。木工房被刨花堆得满满的,足有半人高,徒弟们停下手里的活儿东翻西找,始终没有找着。

天色已晚,师父说:“算了,先去吃晚饭,明天再找吧!”就带着徒弟们离开了木工坊。 一个多小时后,师徒们酒足饭饱,回到木工房,见木匠的小儿子坐在门口,拿着手表说:“爸爸,我帮你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是惊讶:“我们这么多大人,大白天都没有找到,现在黑灯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

男孩说:“大家一起找,乱哄哄的。你们走后,我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听见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顺着声音一摸,就摸到了。”

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因为水流就是如此。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

情怀 于丹篇十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你从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 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 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 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 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 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 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 之色,要有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 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 候给你一种果决。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 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 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的恒久。 于丹心得: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 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 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 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 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 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 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 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 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 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 个借鉴系统。论语中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士的朋友。 损者三友,第

一种是:性情暴躁的朋友。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 来讲也只有坏处没有多少益处。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 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样去过上一种没有危险的生活。 第二种是优柔寡断的朋友,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韩 国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古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 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面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 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 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了。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它的名 字就是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个怪物,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 的时候你永远也抓它不着。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 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 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 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质期的。我们这一生要做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 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第三种,心怀鬼胎有心计的朋友,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这其实在考验我们 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论语中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 寡断的朋友,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我们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 重的代价。 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 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 而远离坏朋友呢? 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是“仁”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曾经问 过老师,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 ,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是 “智慧”呢?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 。了解他人就是 智慧,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对他人要 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好朋友, 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 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叫朋友质量的最好 的底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 实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 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 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虚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 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林清玄写过写过一副字“常想一二” ,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 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时间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 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想 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 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心里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快乐来 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 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未被了 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交友之中要注意尊敬和尺度。其实这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 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 交友原则之一:不要毛毛躁躁,不要抢说话。 交友原则之二:不要有话不说。 交友原则之三:不要闭眼瞎说。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 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 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内 心有些东西想要给整个世界看,要不然现在怎么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 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也就是说 话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 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有隔膜。第三种,不看别人的 脸色,上来就说话,这样的人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 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其实朋友之间,永远 是有尊敬、有顾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亲的亲人。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 命中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地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 痛,这就是需要你有眼色。你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 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过得更有效率,我们希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样 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他人的心, 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 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他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 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

忠告。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 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其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 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提出要求。朋友直接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 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 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什么是好朋友?好 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 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人生有三大砍:少年之时戒之在色。人在少年的时候是让他血气未定之时, 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所以说血气 未定的时候,要做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中年戒指在斗。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 句话说的很好,他说: “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 。他选 择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如果说你觉得一个 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职位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 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 那么老年就是戒之在得。 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它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 一个朋友是选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 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 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 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 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 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情怀 于丹》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讲座视频 于丹现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情怀 于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情怀 于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881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