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2016-10-27 11:42: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共6篇)名词解释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1、图形文字金文,富有图画性。2、行书又称押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期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弥补了楷书书写慢而草书的难以辨认。 3、永字八法1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黄庭坚解释和意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名词解释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第一篇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

1、图形文字

金文,富有图画性。

2、行书

又称押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期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弥补了楷书书写慢而草书的难以辨认。 3、永字八法

1.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4、明四家 沈周 文徵明 唐 寅 仇 英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

1.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2.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瘦金书:

瘦金体是宋徽宗创造的书法字体,是楷书的一种。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4.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具有笔画圆转流畅,

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左右对称均衡,结体严谨工整的特点。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分 1.大篆:在战国时期西方秦国所通行的文字

2.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具有笔画圆转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左右对称均衡,结体严谨工整的特点。

3.章草:亦称“隶草”,是汉代下层书人在长期的实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由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唐朝张怀瓘称之为“章草即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急就草率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4.瘦金书:

据传为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整体峭拔,清爽润朗,飘逸灵动,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

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风格独特的一种字体。主要作品为《瘦金体千字文》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

1、铁线篆:

铁线篆为小篆书体之一,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其书写方法与玉篆的书写方法基本相同,因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而得名。此篆书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后世称唐李阳冰书《谦卦碑》为铁线篆的代表作。

2、笔断意连:

作国画或写毛笔字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亦叫 “意到笔不到”。

3、侧锋:

侧锋下笔,借势而侧,使笔锋的方向和笔运动的方向形成钝角,以求点画的险劲出势,达到变化的目的。侧锋运笔的效果是使点画或凌厉劲健,或爽利流畅。侧锋也是书法重要的笔法和常用笔法之一,以行草书运用居多。

4、初唐四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

1、书法: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

2、法书: 在历史上能够长远流传,供后人作为楷模取法的书法,称为法书。法书是艺术境界极高的书法

3、漆书: 指清代书家金农把点画破圆为方,像用漆帚写出,号称“漆书”。 漆书一般是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写的一种书体。其书迹因以软笔舔扁人纸,破圆为方,把《天发神谶碑》中的方头笔形化人楷书之中,好像用扁漆刷子刷出来的字一样,故自称“漆书”,并非真是用漆写的字。

4、台阁体:答:明代的台阁体本是一种在官场应用的程式化书风,与唐代的干禄体、宋代的朝体性质相似,以应制为目的,迎合帝王的喜好,作品大都个性不鲜明,缺乏艺术生命力。从洪武到成化,台阁体

3、籀文: .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着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1.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风度」是文化史上一个专有名词,「风度」本来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

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2.颠张醉素:

颠 指张旭书法的特点:激情勃发,甚至达到狂颠的程度

醉 指怀素书法的特点:圆转飞动,空灵剔透的气韵

这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个性突出,挥洒到极致,也用于赞扬草书书法作品具有张旭和怀素的神韵。 3.宋四家:

即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4.隶书:

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

1.中锋侧锋:

中锋: 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线条圆浑而有质感。 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叫“中锋”。

侧锋: 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2. 布白:

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3. 笔断意连:

作国画或写毛笔字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叫“笔断意连”或“意到笔不到”。

文言传记阅读《黄庭坚》附答案及译文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第二篇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未闻命而卒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攀哙覆其盾于地

C. 至是首问焉 D. 其重之也如此

青麻头伏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A.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名词解释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第三篇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

1.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不致。”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以“气”论文和文人(作家),是曹丕《典论 ·论文》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也可以说,曹丕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气说的第一人。曹丕的“文气”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曹丕所说的“气”,主要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等。“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源于天赋,即使为父兄者亦难以改变这种不同的天赋。

第二、曹丕将“文气”大致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曹丕的“文气”二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风格的先河。“气之清浊有体”,指人的气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也就是,由于作家气质、才能不同,因而构成文章特点也各异。文体与文气的关系,即文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他所讲的“气之清浊有体”,即是论文学作品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风格各自的特点。

曹丕指出,正是“气之清浊”,于文学创作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作品的风格,多源于作家的性格。作家性格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作品风格的多姿多彩。每一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乃是构成其文学风格之独特性的基础。

第三.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2.“四科八体”

曹丕在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就是所谓的“四科八体”说。

“夫文本同而未异”,是说文章基本创作原则相同,文体要求不同。曹丕提出:“文本同而末异”。这里的“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与文体特征而言,属于文体论。 曹丕认为,无论哪一种文体,都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相同;而不同的问题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其“末”相异。

奏议宜雅”,是说奏议的文章应该雅正。古代把上呈君主的文章分为章、表、奏、议四种。 “书论宜理”,是说书信文、论说文应该说理透彻。

“铭诔尚实”,铭文和诔文应注重真实。“铭”刻在铜器或石头上记功德的文章,“诔”悼念死者的文章。

“诗赋欲丽”,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

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以“雅”、“理”、“实”、“丽”四个字,来概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种文体的不同风格特色。

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后世文体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3.“应感之会”

“应感之会”,即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冲动。陆机认为当灵感来时是无法阻挡的,去时亦无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法遏止;灵感藏而不发时,如同光息影灭;而灵感喷涌时,则如震响声起,作家必须及时捕捉时机进行创作。

4.刘勰的“风骨”说

刘勰对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

“风骨”源于六朝时品评人物的概念,指人的风神气度。刘勰将“风骨”的概念引入文学理论体系中,作为对作品的审美要求,这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根据刘勰的论述,我们认为“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气度风貌特征,同时也是一种能感化人的力量。“骨”是指文辞而言,是一种精要劲建的语言表达。“风”与“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刘勰所说的“风骨”是指一种刚健豪迈、凝练生动,光华鲜明的艺术风格。它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5.钟嵘的“直寻”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美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了“自然英旨”说和“直寻”说。 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也就是说,诗歌创作的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用靠用典。“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和“自然英旨”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两者在钟嵘的诗学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依据。

6.钟嵘的“滋味”说

在诗歌创作上,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才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滋味”之“味”,在钟嵘《诗品》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钟嵘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论家。钟嵘的“滋味”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1、诗之滋味,要借塑造艺术形象来抒情

钟嵘认为五言诗之所以有滋味,是因为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2、诗歌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三义”中钟嵘又将“兴”放在第一位,以“兴”为主,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文已尽而意有余”,是吸取了魏晋玄学“言意之辩”论战中“言不尽意”一派的成果,让诗歌留下更多的空白和“未定点”,来引导读者想象进行再创造。“比,因物喻志“,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有寓意的语言。总之,钟嵘认为,“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要处理好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的关系,使情寓于物,物见于情,物情相生,含蓄有味。

3、有“滋味”的诗歌,必须要做到文与质的统一 (有风骨)

钟嵘认为有滋味的诗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诗品序》:“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所谓“干之以风力”,就是强调思想内容在诗歌中起着主干的作用。“风力”主要是指诗歌慷慨悲壮之情。所谓“润之以丹采”,是强调诗歌形式的重要意义。“丹彩”指文彩的生动、华美、绚丽。“风力”与“丹彩”相结合,完美统一,这是诗歌的创作的最高标准。

在诗歌创作中,只要能“指事造型,穷情写物”,综合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就能创作出既有“风力”又有“丹彩”的诗歌,使人感动,回味无穷,达到诗歌的极致。

第五章 唐宋金元时期文论

1.陈子昂的“兴寄”说

出自《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兴:感兴、竞兴;寄:内容方面的寄托之意。兴寄指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也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要言辞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2.殷潘的“兴象”说

出自《河岳英灵集序》,殷潘评孟浩然的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评陶瀚的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兴:感兴、兴会、兴致;象:形象。主张诗歌的创作要能通过审美感兴的作用,描写物象和形象,使主体与客体相融合,从而创造出韵味无穷的审美境界。

3.“不平则鸣”说

(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这一理论

(2)韩愈列举了从上古到唐代的一大批作家,之处每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其文学作品都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的表现,也只有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

(3)韩愈特别重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其不平则鸣理论就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4)韩愈的这一理论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的形成。

4.“诗穷而工”说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郁愤积于心中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它涉及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司马迁、钟嵘、韩愈思想的深入发展。

5.文以明道

(1)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的。

(2)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内容。韩愈所谓的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

(3)韩愈虽本于道,但不轻视文,他主张“用文尚能”,把重道与尚文结合起来,并对散文的艺术形式作了多方的探讨

(4)韩愈的文以明道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对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维

护唐王朝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

(5)韩愈的这一理论有力地冲击了骈体文,他要求恢复和发扬三代秦汉文章重视思想性和社会性的优良传统。

(6)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忽略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6.点铁成金

(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

(2)这一命题的意思是: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3)黄庭坚的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其自身的创作也有成功的一面。

(4)这一命题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违背了创作规律,而且认为杜甫诗歌和韩愈散文“无一字无来处”,也不符合实际。

7.夺胎换骨

(1)夺胎换骨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

(2)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黄庭坚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

(3)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否定了诗人的独特心理感受,是违背诗歌创作规律的。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

8.妙悟说 (第30页,第40题)

9.韵味说 (第27页,第22题)

10.别材别趣说 (第30页,第39题)

第六章 明清时期文论

1、竟陵派 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理论出发点是为了矫公安派末流之弊 。提倡“真诗”、“性灵”,其宗旨为深幽孤峭。 主张“厚出于灵”“厚”,指诗歌艺术意境之深厚;“灵”,指诗人艺术感受之敏锐“厚出于灵”:诗之有深厚的意境,出于诗人敏锐的艺术感受。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是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主张“为学必依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他要求作诗应以质实为本,将学问与理性结合。“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

法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翁方纲以学问为诗,用韵语做考据,遭到袁枚“错把抄书当作诗”的批评。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明代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提出来的诗文革新主张,要求抒写真情,反对模拟剽窃,力主创新求变的观点。

4、四情说 (第38页,第19题)

5、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对诗歌艺术意境的审美要求,他要求诗歌以达到“冲淡”、“清远”和“含蓄、蕴藉”“风神韵致”的审美境界。

6、童心说

“童心”,是人的先天的真心、本心,即未受过虚伪世俗浸染的“赤子之心”。是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心,童心之美是人性之美,是自然本性之美。李贽认为童心不仅是文学创 作的源泉,而且也是衡量一切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

7、公安派

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县人,所以也称“公安三袁”。以他们为核心,而活跃于当时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被人们称为公安派。他们的理论主张核心是提倡抒写性灵,表现真情。

8、 沈德潜“格调说”

他的诗歌理论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一方面,重视诗歌政治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重视诗歌的音律之美。“格”:指作品的旨趣、境界;“调”:指声调、韵律等形式方面因素。

9、袁枚“性灵说”

论诗主张性灵说,提倡要表现诗人的真情、个性和诗才,诗歌创作应将富于个性与生气取胜,而反对模拟抄袭。他的诗学主张比较符合诗歌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0、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员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等人,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讲究格律严谨,语言本色。沈璟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11、临川派

赠黄鲁直阅读答案_赠黄鲁直翻译赏析_作者徐积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第四篇

<赠黄鲁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徐积。其诗词全文如下: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译文]
没有见到老朋友时我更加觉得有情,一见到老朋友我顿时心眼通明。赠黄鲁直阅读答案_赠黄鲁直翻译赏析_作者徐积。仓促间忘了问你,你的船泊在何处,整个晚上都在梦里找你,魂绕着西城。
[鉴赏]
诗题中的黄鲁直指黄庭坚(字鲁直)。徐积的年岁略长于他,但对他的才学很推重,他曾评黄庭坚的诗说:“鲁直诗极奇古可畏,进而未已也。”(江端礼<节孝先生语录>)这首诗就是他写赠黄庭坚的作品。
黄庭坚于途中过访徐积,畅叙之后又匆匆分别,诗即写在黄庭坚别去之后,从未见故人写到既见故人,再写到分手后的思念之意,全诗纯以时间为次,

牧童诗的意思_作者黄庭坚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第五篇

<牧童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其全诗如下: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前言]
古诗题,作者黄庭坚。牧童诗的意思_作者黄庭坚。该诗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

登快阁阅读答案_登快阁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第六篇

<登快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其全诗如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阅读答案_登快阁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前言]
登快阁是由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七言律诗。选自<山谷全集>,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作。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鉴赏]
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黄庭坚解释和意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黄庭坚 瑞鹤仙 意思 黄庭坚书论
  • 1、寄黄几复(2016-01-01)
  • 2、望江东(2016-01-06)
  • 3、黄庭坚南乡子(2016-01-16)
  • 4、题竹石牧牛(2016-01-16)
  • 5、清明黄庭坚(2016-01-23)
  • 6、登快阁 黄庭坚 翻译 赏析(2016-01-30)
  • 7、登快阁 黄庭坚翻译(2016-02-04)
  • 8、望江东翻译(2016-02-29)
  • 9、清明,黄庭坚(2016-04-07)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黄庭坚解释和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120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