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

2015-12-28 02:21:1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生本教育篇一《生本教育理论》 原文地 ...

生本教育篇一
《生本教育理论》

原文地址:郭思乐“生本教育”课堂解读作者:春花秋实

郭思乐“生本教育”课堂解读

传统教育的模式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模式,它使学生难于摆脱教育体系的弊端,难于摆脱教师控制、主宰课堂的局面,以至学生潜力难于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难于投入,兴趣自然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师本教育实际上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假设教师是学生的代表者,但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意志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又无法被学生所接受。而相对于师本教育,生本教育就是另一个天地,它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最早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于90年代末提出,在过去三年多全省的60多所实验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本文从课堂入手,谈谈生本教育下的教与学。

一、师本与生本教育

什么是生本教育?它是相对于现行师本教育而言的。传统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育体系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它是被动的假设,它认为:人之初,性本惰,学生是天生接受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加以督促和管理。教师应当是课堂的主宰

者,根据已有的教材,教师不能超出教学的范围;生本教育则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是主动的假设,它认为:人之初,性本学,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基础上提出“学生也是学校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一全新的教育观点,这个资源包括他们的喜爱,情感,性格等,从而提出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的基本理念。

有别于师本教育,生本教育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摆脱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教师“导”的功能是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而不是师本教育——教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的过渡分析上。

二、课堂教学的转变

1、观念、角色的转换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首先就是更新观念,即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它认为,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发现、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材中分辩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结合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建构。

2、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转变

“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是生本教育教学论里重要的一点,它认为“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结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以往在师本课堂上教师上课,学生听课,具有一套完整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什么,学生“做”什么,以至学生反应的范围和程度是什么,教师都基本上设计好,甚至完全处于控制之中,而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去接受和参与,从而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本主义提出的“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正与这一现象相反,它要求教给孩子想学的,想要的东西,但这并不能说我们作为教师,学生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而是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去设计活动或课程,扩大知识量,给他们空间去想象,时间去讨论、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在大量的学习材料(教师给的,同学给的,书本写的等)上筛选自己需要的进行知识内部的整合,从而达到“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始终保持

学生强烈的情感和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上,而这个过程又充分突出了学习的随机触发性和跳跃性的的规律。

同时,生本教育强调的“以学定教”并非不能体现出学生对学习的系统性,因为,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必备的基本规范和工具的掌握原则下进行的,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所激发课堂的学习热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这是自然的需求。只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学生自然会在充分认识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把所学得的进行内部的系统化。

3、小立课程与大做功夫

“小立课程与大做功夫”在这里实质上就是“教少学多”,简单来说,就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小立课程);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活动(大做功夫),从而达至以独立小系统反映整体的目的。传统师本课堂常常把知识整体分成各个部件,先学习部件,再把部件拼成整体。在学习各个部件的时候又常常再分为各个小部件,在小部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来过渡的分析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感悟,忽视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把握。正象郭思乐教授所说“当毛虫要说清楚它的每一步怎么走的时候,它就寸步难行了”。所以生本教育的课堂主张最小系统的教学,抓住这个最小系统就是抓住了整个基础知识大系统,从而真正做到“知七得十” “举一反三”。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

1、 学习的开放性

这里的开放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并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开放性体现在学习过程的讨论和交流上,生本主义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有时候是自己同自己讨论,有时候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的讨论;学生任何时候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并非传统课堂中从头到尾都封闭在教师的手中,将学生当作最好的灌输工具。

2、 学习材料的丰富性

生本主义下的课堂教学,由于充满着讨论和交流的声音,所以有大量的学习材料和对不同问题观点的涌现,这些学习材料和观点的来源可以是自己发表的、其他学习伙伴发表的、教师提出的或者书本给出的,但无论如何,只要教师不给出问题或任务的正确结果,学生的探索过程就不会停止,讨论就不会完结,同样观点和材料就会不断的出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在具有丰富的学习材料的背景下完成新旧知识的构建。

3、个体学习的自主实践性

由于受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的影响,所以生本课堂的教学特点必然具备探索性,而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知识的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而并非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有节奏的学习,这就体现了课堂的自主实践性,而他们探索学习的过程可能是跳跃式或具随机性的,而并非只是线性的排列;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践性更多是体现在学生对问题、任务的独立探索和解决过程上,而不管结论是否正确。

4、 个体学习的合作性

无论是“先做后学”或“先学后教”还是“以学定教”,都要求学生对于知识要有前期的认识,而这个对知识前期的掌握,可以是较为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这个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的,所以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甚至完全否定自己原有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它个体的交流,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生本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一种后期延续。

5、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由于生本教育在课堂上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本,强调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对于问题或任务的结果并不会轻易给出,而是让他们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后自己或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到的,正是由于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正确的结论,新旧知识体系便很容易完全混为一体,成为已有知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当牢固。

四、教师的备课理念

1、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依靠学生自学。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

2、善于创设激发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去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就像想让一个不太爱吃苹果的小孩主动去吃苹果,你可用苹果和其他一些他爱吃的水果做成漂亮的水果拼盘去逗他吃一样,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好办法。

3、高度尊重学生,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予学生

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4、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进行教学设计。

目前的“生本教育实验”主要在小学和初中生中展开,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本教育”时,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初中生处在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知识认知方面还保留有儿童时期的某些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如果直接灌输给他们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他们的一定会觉得抽象且枯燥乏味,无异于在喊大口号。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利用他们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事来帮助他们攻破这个难点。

5、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

五、课堂教学的方法

1、 讨论探索法

讨论探索法是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法,它贯串于生本课堂的其它教学法中。生本教育认为,讨论应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很多是可以通过讨论探索的形式来取得的,而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或生—生讨论,只要是教学需要的都可以进行讨论,课堂中通过讨论过程达到学习的过程。

2、问题、任务驱动法

“问题、任务驱动”方式即在接触新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个人或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的探索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而在探索式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生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及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以“问题、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现象。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思维。

3、小组协作学习法

生本教育篇二
《生本教育论文集》

生本教育论文集

整理者:兰州市榆中县周前小学 颜仓鲁

解读生本教育的内涵

近十年来,我一直关注生本教育。我经常到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去听课,生动有效的课堂给我很大的鼓舞。事实证明,生本教育是学习者十分有利的教育,它有可能解决我们多年来未能解决的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的问题。我对生本教育所产生的奇迹感到兴奋,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认为,‚生本‛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字,但它的内涵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实践生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是丛生命为本,第三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

一、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或者说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在教育界的具体体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除了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外,还需要成千上万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是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软件。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十年的实践中,生本教育覆盖到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从示范校到普通学校,从城市到农村学校,从普通中学到职业中学,许多原本非常薄弱的学校在实施生本实验后面貌一新,学生整体素质都有很大改观,许多学校也因此跨人强校的行列。

第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生本教育正是以‚全面依靠学生‛、‚激扬学生生命‛、‚激发学生潜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生

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好学、乐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互帮互助的团队学习中,学生形成了友爱、和善、乐观的良好品德;在班级的自主管理中,培养了学生组织、统筹、自律等能力。从生本实践的大量案例中可以看出,生本教育是能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三是学生的差异发展。我们提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但这和强调学生的差异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统一的。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学生之间都有差异,让好的更好,使表现一般的、差的也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这是我们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

在很多生本实验学校,听课的老师常说:‚在这里简直看不到差生。‛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在进校时都很优秀。在实施生本实验之前,上课时睡倒一片,下课时打架闹事的场景并不少见。但现在,再走进这些学校,上课时学生争相发言,神采飞扬,下课时活而不乱,见到老师礼貌大方。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就是因为,很多以前的问题学生或所谓的‚差生‛在生本教育中发现了自我,树立了自信,从而走上了积极进取、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良性轨道。 第四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是生本教育相当突出、相当鲜明的特色。生本教育秉持的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它的背后,蕴藏着这样一种人性观:作为在地球上生存了亿万年的高级智慧生物,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而一个人能否得到最佳发展,则在于其潜能是否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发掘和提升。作为教育者,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力,正是我们的主要职责。这种观念改变了以往把学生看作机械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处理者的观点,使教育回归到本质,即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五是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果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的早期就能够接受激发潜能、培养全面素质的教育,而不是仅仅累积一些知识和技能,那在后续的教育中,他们的自我发展潜能会使他们具有很强的持续发展能力。生本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升人高一级学校后,普遍具有很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以生命为本

作为生命体,人总要经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生长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生命的潜能与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者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我们都有这个体会:一旦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再苦再累都会深入其中,乐此不疲。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学生,外因就是教师的指导、辅导和教导,生本教育完全符合这个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重复着高耗低效的劳动,学生被看成白纸,老师画什么,它就是什么;学生被当成水桶,老师灌什么,它就装什么;学生有时还被比喻成橡皮泥,老师怎么捏,它就成什么样……在这些学生观中,学生都没有被看成真正的生命体来对待,当学生的生命被漠视进而被压制时,学生表现出种种的不满、厌学甚至于厌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本教育是真正把‚人‛当做‚人‛的教育,它承认生命的巨大潜能,承认人生来具有向上和向善发展的内驱力,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以充分;自主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库一旦被打开,其潜能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涌出,生命的神奇也不断展现,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许多生本实验学

校所看到的课堂情景,足以证明这一点。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自信大方,语言畅达,观点新颖独到,智慧流光溢彩,那种口才和思辨能力连中学高年级学生都不一定比得上。生本教育正是让生命展现神奇的教育。

三、以生动为本。

教育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 教学的生动性,主要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所参与的学习活动要具有生动性,即学习内容和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够展现出生动活泼的学习劲头,才能够全情地投入学习。如果教师上课时死抠课本或‚考本‛不放,将宝贵的上课时间用来分析研究大量的知识点、知识片断,那学生所学到的,就只能是缺乏生命力的知识,课堂的生动性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课堂的生动活泼,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它来自于教学活动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以生活为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让他们不断地在自己的活动中取得进展和提升,整个学习过程就会生动活泼,显现出无穷的乐趣。

四、以生长为本。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生长。教师是园丁,但园丁的作用不是把花草修剪整齐,而是想办法让它百花争艳,让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都得到发扬,让每一个学生的短处都能转化为长处。概言之,就是要让所有的生命都自然、健康地生长。

秉持这种‚生长观‛的生本教育,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周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时间,反对用频繁的、低效的评价去干扰学生的自然发展。生本教育还提倡,要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郭教授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背后的教育智慧就是老师不要把课堂设计成过于严

密的流程图,要在简单、根本、开放的教学中,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老师不要过多地题设,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发展中展现出五彩纷呈的智慧才能;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立一个‚根‛,然后让其尽情生长。尽管每一棵树的生长周期都不同,生长的高度、幅度也千差万别,但不论什么树,最后都能充分生长,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树林。走人其中,只见阳光闪耀,树影婆娑,生命的美丽和神奇会让你流连忘返!用生本解放思想

用生本解放思想

在学生成为考试机器,缺失了想象力、创新力和实践力的现实里,很多人都在追问: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如何培育自主发展的人?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我认为,生本教育以其丰硕的实验成果,雄辩地为我们回答了以上几个问题,为教育找到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生本教育解放了思想,提倡人的自主快乐生长,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思想解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和以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或‚教学的双主体论‛所不同的是,生本教育首次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

教育观,在教育实践中超越了‚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超越了‚挤牙膏‛式的‚问题任务型教学‛,将学习真正地、彻底地交还给了学生,从而全面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

生本教育篇三
《生本教育理论基本观点》

生本教育理论基本观点

生本的教育观。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人的智慧的发展延续着亿万年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起点非零。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是根本途径。

生本的学习观。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的课程观。建立以符号实践本体取代符号研究本体的课程观,真正实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是死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生本的教师观。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对普通的基础教育而言,教只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同学生一起成长。这种新认识为教师成长提供新的目标和途径。

生本的德育观。德育不是抽象的说教。它的真正基础是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情感、意志,塑造人格。教育和教学的生态对德育有重要的意义。

生本的学校管理观。生本教育的学校管理要适应学校的生本化的发展。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尊重学生的智力之外,还要依靠学生进行管理。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考试的矛盾。遵循生命发展、成长的自然规律,使每个人得到正常的、愉快的发展,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了,在考试的竞争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第一次听说“生本教育”还是在校长到广州学习归来。通过校长的讲解和有关资料的补充,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近学期末,我们语文剩下的课文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习作业,通过预习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生本教育篇四
《什么是生本教育》

]什么是生本教育

开中层会时,校长提到了他们培训时接触的生本教育,特意找些资料了解了解这是个什么东东。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同时,生本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广泛实验,成效显著。

一、生本教育思想的起源

生本教育思想建立在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过去我们也承认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根本性的,几乎没有指向体系本身。如果我们对教育体系进行一番反思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原有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也就是一切服务于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郭思乐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形态,整个教育是为了教师的教,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教师的好教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服务的。在这一教育体系内,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可以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学习的,根

本没有条件或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人们也时常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但很多研究表明,两者并不能划上等号,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对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把过去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善于教。这样,就提出了与传统师本教育相区别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有生命、生活等含义。

二、生本教育思想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不同,有必要简单概括一下生本教育思想的一些特点,这对于人们认识生本教育的精神内涵是有帮助的。我们认为,生本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

生本教育认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以学习为基调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3)课后的刨根问底。其中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内容,更强调学习的方法。比如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以及对别人的质疑提出反驳等。

第三,以小组合作为形式

生本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不等,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以探究为归旨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拓展。

三、生本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学生观: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从而导致人们在内心里总是不相信学生,总担心他们这也出错,那也出错,表

现在教育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习任务,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似的。生本教育认为,我们对学生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几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如此,我们认为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生的起点绝不为零。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和天性被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长期忽视,以至儿童所展露出的这种学习本能和天性有时被人们予以无情地扼杀。生本教育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二)教师观: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教学中,学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处于辅助性地位。整体来说,教师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生本教育取代师本教育就是对教师生命活动的最大关注,把教师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我们

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等等。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在这种体系下,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一种符合人性的态度去解决学生自主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也从传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创造与提升的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平等关系。总之,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代替者。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生涯变得美好而有意义。

(三)教学观:教皈依学

简单而言,过去的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为教师的教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帮助教师制定参考书、组织教师的教学竞赛等,这些工作不能说是无意义的,但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学,也就忽视学生本身。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人们一直以来所追逐的教育的秘密实际上就隐藏在学生身上,而我们却视而不见。因此,教学要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生本教育篇五
《生本教育讲座》

生本教育篇六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

玉门市第一小学 周振婷

2012年7月22——25日,在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一小、二小20人有幸在广州参加了为期四天的生本教育培训,从书本的学习到亲临现场听报告、看课堂,收获很大,生本教育的认识也更进了一层。

一、学习小记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的精彩报告中,明确地阐述了生本教育的概念和“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以及“人的起点非零”的学生观,“生命的牧者”的教师观,“小立课程、宽作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等若干观念,并提出了生本教育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郭教授在阐析中,强调要最大限度的依靠人的学习本能。他认为,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指向一个目标——使儿童可以自为,使我们可以全面依靠学生,从而实现天纵之教。

江苏丹阳六中的荆志强老师、广东增城市港侨中学胡首双校长及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龚雄飞校长分别就践行生本、提升教学质量为主题进行了培训报告。在报告中,他们列举了在生本教育课堂实践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理念、行为、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一连串的数据证实了生本教育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让人艳羡。

花都区育才小学两节生本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论: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有

困难找学生”。

二、一点认识

认识之一:我市高效教育综合改革,从最初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最基本的建模到入模、创模,变化是巨大的,脚步是坚定的。回顾高效教育,对照生本教育,我觉得二者并不矛盾。首先,“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它们虽然叫法不同,但从理念、模式上来看,有着相通互融之处。它们都强调“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高效课堂与生本课堂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出“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独学”就是学生个体的学,“对学”就是同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群学”就是教师组织、引领下的全班交流分享。这样的学习方式与生本课堂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高效课堂的流程是“自学、展示、反馈”,与生本课堂重课前预习、重课堂展示是相一致的,是相通互融的。

生本教育与我们高效教育模式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找一个切合点,把生本教育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之二: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生本教育中尤显突出。郭思乐教授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情达意,生本语文课堂没有了传统语文教学对文本的条分缕析,更大限度地容纳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所

观摩的语文课《动物的节能术》中,对课文,学生学习的并不多,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展示交流中,即由文中的动物节能术引出其他形形色色的动物节能术,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与之相关的各种课外读物。这使得生本教育的语文不仅是一个学习某一篇课文的课堂,它课堂的容量是一篇课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分享到许多的相关知识。我想,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不仅止于这节课,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动物节能术的文章,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开始,经过这节课的推动,让学生能在课后更有兴趣地寻读这一类型的课外读物,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课后延续。生本课堂环节简单,主要任务就是借助生本教材中的课文以读引读,以读促读,以读引说,帮助学生在大阅读,大交流,大表达中获得不简单的发展。

认识之三:生本教育强调“有困难找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手,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但绝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江苏荆志强老师在报告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片,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教室前方放有他的专座,平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则悠闲自在的喝喝茶,看看报,这样的老师何等惬意!但细细思量,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仅仅如此,可能要站得更高。生本课堂的老师是“不见自我”的,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要干什么?——“心为”:前臵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大量的资料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何种提升?老师要思考。课堂不仅是展示,课堂要交流,要提升。所有这些,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文本要心中有数,我们得为学生找到一个突破口,打

开之后,学生就可以钻得进,又可以出得来;对生本也要心中有数。我们得为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手一挥,千军万马齐奔腾。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小心的释放出自己的思想”, 又不能让“老师的意志”搬家;既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还得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

认识之四:生本教育下也有“差生”。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云集常常困扰着我们,与刘映桃校长的交流及报告的学习中我发现,他们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静待花开”,面对不同学生生本教育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跟韩新娥老师的做法有相通之处,即: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飞不动跑不动的慢慢溜达,想方设法使识字多、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多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其次,生本课堂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让原来意义上的差生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读一段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即使是差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而我们虽然也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但对学生保底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上计划严密,要求是硬性的,学习稍有闪失,就难以过关,而且密集的考试分数把失误暴露无遗,差距一旦出现,就有可能被反复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扼杀了,“差生”真的成了顽固不化的差生。我们常教育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按生本理念其实有些时候“不一定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而保护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保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为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

引柴烧”。

认识之五: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当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自己体验和体悟了真善美,而教学就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德育就不再和教学分离,就不仅仅是“教学有麻烦,德育来救火”。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在前臵学习的基础上以先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习。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孩子们的成长就像果树成长一样,只有等到他们的花期到来,才是有花可看的,你太急着要看,就会破坏他本身的成长节奏。即使看到了花开,也不是最具有生命活力、最本原的花。看到学生那种热情大方与自信让我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活力所在,它还原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亮出了生命的色彩。

几天的学习培训,感触颇多,“生本教育深邃的理念带来宽厚,简单的课程带来极致,静待的管理带来蓬勃,朴素的教育带来深刻!”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在生本的理念引领下,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孩子们同学习、共成长。孩子是快乐的,老师是幸福的,课堂则是洒满阳光的成长乐园。

二〇一二年八月六日

生本教育篇七
《生本教育工作总结》

生本教育工作总结

在我校实施生本教育以来,每位数学老师都积极参与到生本教育的实施当中。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实践,我们在教学中不仅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认识到很多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他们都是喜悦的被胜利和幸福包围。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得到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了变化

以前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才意识到,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分不开

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前置作业是很好的铺垫

在备课和平时的教学中,体现了前置作业,但是有时设计不是很合理,有的与新授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很好的为新授内容做铺垫,因此,导致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不够透彻,从而不能够很好的为新授内容服务,课堂效率不是很高。在生本教育交流学习中,使我明白只要能为我们的新授内容服务,能为我们的新授做铺垫,都可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应用,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小组合作,评价机制应更全面

在班级的教学中,小组合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小组学习很积极,上课发言也很积极,平时的学习中,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带动不太好的学生,但有的小组相对做的不是很好,学习能力不强,合作意识也不是很强,对小组的评价只是发言积极有奖励,而忽视了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不够全面,应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驾御课堂的能力还要努力提高

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后才知道,生本课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感觉有时候自己的能力不够,对课堂上一些偶发的事件还不能够很好的应对,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多说。在教学案例中,很多老师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也有老师对课堂的调空能力不够强,包括对发言同学语言的指导等等。但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我想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学期的生本教育实验工作将要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

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和数学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评课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取领导和同事们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认真、踏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备课上课上多下功夫,多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真正成为学生实用和喜欢的课。

生本教育篇八
《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

一、 生本教育是什么?

1、是一个在研课题。"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是一个整体改革项目)

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研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十五"期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2、是一个理论体系。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已生命为本。它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师本、考本、本本我们统称为师本教育休系)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天性:好奇、求知、渴望得到认同)

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区别)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

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做主体,也充其量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者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人类的规范的那样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双方的改革,都是朝着自己的薄弱方面进行,这都取决于内部的需求,是内部的矛盾运动。

在课堂上学生的意志服从教师的意志。但他还有自身规律所反映的自然意志,人的自然意志不屈从于外部压力,只要你的做法违背了人的自然,人的自然就要加心报复,并且表现为一种隐性而长期的过程。譬如,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儿童彻底地对这门学科感到厌烦了,而且永远地成为差生了。这是儿童自然意志的宣示,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正像今天大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威胁生存,我们对此始料不及一样。

抛秧的启示——尊重人的内部自然

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插秧插得太密了,油多煮坏菜了。

作为人的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而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他的发展的自然意志,我们的工作者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否则 我们的工作,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从这一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

学习。

成人和儿童的认识规律的不同

成人的演绎为主律与儿童的归纳为主律:

从整体上讲,一般成人接受完了基础教育,他们通常是运用既有知识来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因而,他们的认识的基本走向是由一般到抽象的,是演绎的。而儿童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儿童必须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他所认同的规范。(自然的,同时又是最好的。)这样的学习,具体而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他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成人认识的理智律与儿童认识的情感律:

成人具有较多的历炼,心理品质更为稳定,处在复杂的情形下,亦不为所动,即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小。儿童与此不同,他们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支持。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幸福的感受是人的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较为基础的“爱”来说,儿童会因产生对学习的“生产性的爱”。人们在一生之中,会有友情之爱、爱情之爱、亲情之爱。在其中,我们可以抽象出爱特性:深切的爱总是具有生产性的,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遵从生产性的爱的规律。(如父母对儿女爱得刻骨铭心,来源于生产和养育;作家把他的作品视同自己的孩子,其原因也在于此;)儿童也是这样,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智慧传给他们,然而只有在他们参与了这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时,他的知识,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

儿童产生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至情至性而至行。

师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教学的不同

截流式教学与源流式教学:

旧的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截流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一般来说,截

流式培养的人是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例:西方故事:精神病医生出题:克拉克船长环球航行三次,死于其中一次,问是哪一次?我对厉史不熟悉,你还是另出一题吧。离开书本不能思维。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有问必答的教学常规)只有把握了事物本源的人才能彻底理解事物,才能有最大的幅度去开拓深奥。当然,作为间接知识的教学,我们在许多时候,不能回到事物的本源去,但我们却要有能提示本源就要提示本源的指导思想。

师本教育的连动式机制与生本教育的激发式机制。

师本教育:是像皮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连动式)。生本教育: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激发式)。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

师本连动法的特征:一、认为教师和学生活动可以是同步的一致性。二、认为学生的学是可以分解为线性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有机性。

三、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知识,也就必须用间接方式来认识,因此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聆听间接知识。

(须知凑十也罢,不是凑十也罢,对于未来的计算来说都会变成历史陈迹,一个计算器,就掩尽了当日的风光,然而这样的思考过程却还在,它所形成的学生的进取、探究的精神,会成为他们永远的财富。)

这时候的老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首先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这是教师的新的教学角色和新的知识地位。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价值观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

2、学生观

儿童的起点非零,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不可限量.。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

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有困难找学生——设计游戏)

3、教学观:教皈依学(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有害功。(例喝水和教喝水一人没有生命的需求,也无生命的本能。)

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3×5=15、3×5=?、3×5=14)

4、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滕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

基础知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种是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工具知识,如汉字。(必备,毫不含糊的让学生掌握)(小立)

第二种是人类发现的规律。但这类知识与必备工具的知识不同,首先它出现频率没有必备的工具知识高,而且知识的约定性或规定性不如工具知识更新强烈。(必要,通过活动寻找)

第三种知识是经验性的,如如何写景,如何写文章等。(不成熟的或未定型的 感悟)

第四种是在教育教学的运作中产生的应考的技术性知识。基础教育的教育阶段一结束,它也就消失了。

5、,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

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辩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辩认”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会更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

生本教育篇九
《生本教育与信息技术(整理)》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更是被大家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给予了厚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看一下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多数时候都是老师给出一个范例,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尝试制作,老师给出一个范例本身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切都在老师的计划内,即便是有点新鲜的东西出现,同学们也会觉得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尽管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没有遵守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本教育下开展我们的教学呢? 郭思乐教授的提出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方法论,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而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是不是就是在课堂里老师少做事少说话呢?这样做的结果要么学生声音顶天,而内容却是什么都有,或者就干脆沉默无语,很多的时候根本就很难完成既定的内容,和课前设想的结果完全不同。

生本课堂的组成元素有很多,我本人认为比较重要前置作业,课堂讨论,老师的引导组织。

前置作业,也叫做前置性研究,前置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信息课和其他的学科不同,它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所以要把握好前置作业的“度”,让学生可做内容,有需要思考的内容,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前置作业的完成有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按照生本教育思想,我们要允许不同学生对前置作业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在课堂讨论中注重的是检验讨论题目设置的好不好,老师对问题或者讨论内容所需要的情景的设置是否合适。而检验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是否能讨论起来,在讨论过程中能否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恰当的解决,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才会发现不同的观点,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养成,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面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比较强,针对大家讨论的问题,可以拿出来做一做。老师不是讨论问题的“裁判”,只是作为参与者,点到为止,把他们引到“正道”上就可以了,剩下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生本教育与信息技术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理念的最根本出发点在于,把学习还给孩子,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我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生本教育的具体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先做后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在生本教育中提倡 “先做后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教学中,我利用学校淘汰下来的计算机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动手安装计算机硬件,硬件安装好后,紧接着要装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装好后,还要装各种应用软件。没有现成的软件怎么办,有的同学就提出可以利用网络,这就引出了计算机如何连接网络,连接网络后如何下载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和网络连接方法,又保持了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做中学。

(二)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效果。

再例如我在讲解《博客》的教学上,通过前两节课的教学同学们都已经注册了各自的博客,紧接着就是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博客。首先让学生说出博客有哪些功能,然后让他们说说如何记住博客的网址,好多学生都发现了记博客网址的好方法。这些方法都比老师教给他的方法好记多了。接下来是本课重点:各自发表一篇文章和对访问者的提问进行回复,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通过翻阅教科书,同学互相探讨,通过网络查询,80%的同学完成了任务,从而收到了不教而教的教学效果。

多年的学习,从客观上促进了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然而在原有教学模式下,对老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这显然对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不利,也影响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了生本教育理论,就看我们要怎样去实施。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我也曾误入其中。接着又学习生本的理念,我认为生本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前置作业,二课堂讨论,三是老师的引导组织。

生本教育是一个教育理念,理念的应用离不开我们实践,我们所要找寻的就是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一条道路,教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有我们坚定走这条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想办法,相信我们的生本教学会开展的越来越好。

“生本教育”理念来到身边已快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中,有激动、有迷惑、有矛盾、有彷徨„„有太多的感受。从最初看郭思乐教授写的有关生本教育案例之后的激动,到自己想付之于实践但不知如何下手的彷徨,再到实践之后很多的迷茫。但是我想,这三个月的时间太短暂,对于刚接触“生本教育”理念的人来说,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与历炼。我想小结一下这段时间以来的实践情况。

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大都是老师或者学生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跟着练习。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教学目标,但由于一星期只有一节课,所以同学们遗忘得也比较快。有了“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我进行了反思:生本的课堂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记得更牢吗?传统的课堂为何缺少生本课堂上的勃勃生机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师本的课堂上,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不需要自己动多少脑筋,只要记住步骤就可以了,但死记步骤往往忘得也快。师本的课堂也很少有学生会提出问题,表面上看一节课上得很顺利,似乎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不知所措,习惯性地求助于老师或同学,不肯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案例之后,我很心动,于是选择了一课教学内容进行了第一次的生本实践。这课的内容是《收发电子邮件》,前两节课上,同学们都申请到了属于自己的邮箱,上下来,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本课教学目标也不是很难。首先我让学生观察了几个同学的邮箱,让他们说说邮箱的组成,学生很快就答到点子上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说说如何记住自己的邮箱,好多学生都发现了记邮箱的好方法。我想学生自己归纳出的方法要比老师塞给他的方法好记多了。接下来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本课重点:收发电子邮件,我让学生参观了一下我的电子邮箱,看看里面是否有信件,有的话打开阅读并回复了一封信件。整个过程只是很随意的让学生看了一下我的邮箱的情况,并没有强调步骤。然后给学生的任务是让学生登录自己的邮箱,给老师和同桌互发一封信,收到信并回信。学生通过翻阅教科书,同学互相探讨,80%的同学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有三个同学提出了问题,从学生脸上

也看到了自信与满足。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操作得正投入得时候,就被老师琐了,老师的目的就想提醒大家一些注意事项或者重早操作步骤。

初次实践生本课,谈不上成功与否,只是有了一些感触与体验。第一、信息技术学科相比于其它学科来说,实行生本教育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它没有调研压力,学生普遍都很有兴趣,又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掌握知识的学科,所以适合“生本教育”。第二、虽说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但还要结合考虑一些客观因素,由于对“生本理念”只是初识,老师和学生都不可能一下子都做到位,课堂上需要点拨的地方还是要点拨,以免学生成为热锅上的蚂蚁,不知从何下手。

实践下来,最大的困惑是:生本教育适合所有的学生吗?对于接受能力好、学习主动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对于一些学习上懒散、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生本教育操作起来似乎很有难度。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摆脱来自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定式的羁绊,确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本文就什么是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对比,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如何实施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问题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字:生本教育 信息技术 创设情景 创新教学模式讨论

什么是生本教育?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阐述的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的不断认识与深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矛盾论观点上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有句话说的好“主动是幸福,被动是痛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终端,那么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体现出来。为此很多时候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不能不说那是种强迫式灌注式学习的结果,犹如拔苗助长一样,强加外力,没有遵守自然规律,对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摧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郭思乐教授引用了把土地还给农民的例子,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老师的作用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也就是说让我们去创设适合他们学习的情景。这个显然要比我们以前的那种教学模式难了很多,原来我们更加在意老师讲的如何,按照自己的意图把课顺利的讲完,好象就是好课了。而如今要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以是否适应学生学习,是否适应学生发展,是否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为标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教师的要求和责任心所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更是被大家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给予了厚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已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小学、初中、高中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甚至在大学还在开设计算

机基础课程,这么多年的学习,从客观上促进了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然而在原有教学模式下,对老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这显然对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不利,也影响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自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本教育下开展我们的教学呢?应该怎样注重我们对以上能力的培养呢?看一下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多数时候都是老师给出一个范例,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尝试制作,老师给出一个范例本身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切都在老师的计划内,即便是有点新鲜的东西出现,同学们也会觉得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尽管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没有遵守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有了生本教育理论这个金点子,就看我们要怎样去实施,去探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郭思乐教授的提出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方法论,就是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这当然就要求我们要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而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是不是就是在课堂里老师少做事少说话呢?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我也曾误入其中,本想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讨论展示,可是最后的结果课堂上所有人都沉默了,我很苦恼,为什么有问题的人也不说了?为什么可以出来展示的同学也不出来了?生本课如果没有交流,没有了展示,效果就会大大折扣。

接着又学习生本的理念,我认为生本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前置作业,二课堂讨论,三是老师的引导组织。课堂讨论所需要的情景就是老师设置的,检验讨论题目设置的好不好,就要看学生是否能讨论起来,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就要看老师的引导。学生张嘴说话了,才会发现不同的观点,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养成,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面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比较强,针对大家讨论的问题,可以拿出来做一做。老师不是讨论问题的“裁判”,只是作为参与者,点到为止,把他们引到“正道”上就可以了,剩下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生本教学中小组学习的重要性,若仅靠学生单个去发现学习、去领会知识、去深化延伸知识,他们的个体力量与能源是不足够的,而若他们一遇到问题就找老师,知识的延伸还时刻需要老师的指导的话,这不但扼杀了学生的潜能,有碍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别说老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照顾不了每一位学生。小组学习中针对性比较强,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课前一起做好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工作,课堂中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释疑,共同进退。同样这也是一种学习氛围的创建,学生之间相对老师来说,是平等多了,没有什么顾忌,在一起更适合讨论探究。

老师要学生积极的鼓励,比如当学生能够完成基础任务时,老师要给与及时的肯定“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好”,“我真为你骄傲”;当学生出现失误时,老师要给与鼓励,“别灰心,细心找”“老师相信你能行”“相信自己,你会找到”。

生本教育是一个教育理念,理念的应用离不开我们实践,我们所要找寻的就是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一条道路,教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有我们坚定走这条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想办法,相信我们的生本教学会开展的越来越好。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生本教育在改变着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中引导我们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就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上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而将信息技术学科本质丢在了一边,信息素养的培养令人担忧,但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我们重新思考它,正视它。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教学中应贯穿着信息情感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在教学中注意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的、立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做到尊重学生生命的同时,且能净化心灵、激扬生命,而不是只为学习枯燥的知识而学习。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分组,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着,舞台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这样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把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同时讨论的前提是必须经过学生充分的独立探究和思考后进行,另外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小组间、小组内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学生讨论碰撞的火花引领他们进入思维的“深水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思维的过程。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的方法。改变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说一句怎样操作,学生照搬操作一下)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现象。按照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互助精神,而且重要的是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生本教育提醒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重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也要重视信息情感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如在学习copy时,引导学生讲讲它的利与弊。例如不法之徒及偷懒者将别人的东西直接复制当成自己的成果,还有过去香港的“艳照门”事件,网络上的黑客等现象对社会的危害。另外也要重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如在上完课后有些学生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等小毛病,这时候要组内同学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生本教育篇十
《生本教育改革探讨》

梁河县教学模式改革生本化小结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

全国著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始创的生本教育,其内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将需要或能够托付给学生的教育,不加太多的修饰和框架交给学生”。这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内在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改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生长发展。我们认为走生本教育之路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从原理上讲,生本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的全人教育、建构性学习观点,与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教育理论是相通的。新课程观要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教学观要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评价观要从“分数中心”向“素质中心”转变;教学观要由只关注“教”向更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思维发展”转变,由“无效教学”向“有效教学”转变。学生观要

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我们只有改变以往陈旧落后“以师为本”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造的合格公民。

(二)从发展方向来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与纲要的核心精神是吻合一致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高举育人为本的旗帜,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至高境界,正本清源,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纲要的核心精神中,我们认识到,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应当鲜明地体现在两个关键点上:一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从传统经验来看,真正搞教育成功的,都以学生为本,实施生本教育。孔子充满民主精神,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哲学学校;柏拉图学园也充满了民主精神;都是学生在那儿练,都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都是民主和科学的,都是有成效的。卢梭在《爱弥尔》中描述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体现的、电影《放

牛班的春天》所反映的也是这样的理念;陶行知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等;魏书生——不怎么管学生都是学生参与管理,分头承包事物,教语文当班主任当校长全国各地讲学等等。其实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根本守住,把过去对的好的东西守住。所以我们提出要“坚守教育理念”和“生本教育改革”,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生本化。

二、我们进行的生本教育尝试

(一)引入生本教育理念。

1.去年7月22日至8月6日,副局长周德旭同志参加了小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者三生教育理论和实践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到广州聆听了郭思乐、胡首双、龚雄飞等人的报告,听了几节生本课,首次接触生本。

2.州教科所组织教科中心主任杨发达和学校领导邵维波、董诗海、邵维胜到广州学习生本。

3.梁河县教育系统生本教育研修班一行42人,2012年于11月29日从梁河出发, 12月7日返回梁河,期间聆听了生本教育发起人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学术报告》,晋宁小学陈武校长《生本教育实验报告》、荆志强《幸福的做老师》的报告;分学科进行生本教学交流与培训;分高中、初中、小学分别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广州市骏景小学、广州市香江中学、广州市华阳小学观摩生本教育研究课和全国中小学生本教育课堂大赛(广州赛区)赛课;各地生

本教育研修班交流、观摩生本教育研究课小学语文课(广州八一实验学校史惠洁)、小学数学课(广州八一实验学校陈旭霞)并由专家进行评课和总结。

4.2012年12月10日,梁河县教育系统生本教育学习交流会在青少年活动中心5楼会议室召开, 各乡(镇)中小学、县直属学校校(园)长;梁河一中、遮岛中心、曩宋中学全体班子成员;赴广州全体学习人员;教育局(含教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等共147人参加,接受生本教育培训。

5.2013年5月25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报告厅举行中学“生本教育”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培训会,教科中心5名教研员及九保中学11名骨干教师到会接受培训。

6.2013年 6月8日,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率生本教育研究中心一线骨干教师一行5人亲临梁河,专题指导梁河生本教育教学工作。

(二)确定生本教育实验学校。把梁一中高二187班(班主任:尹丽清)、191班(杨洪斌)和高一198班(刘定能)、199班(李枝升)、206班(王艳华);曩宋中学七年级;遮岛小学全校作为实验点。

(三)各试点学校所做的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了生本教育尝试,组织了生本教育公开课、示

范课、听课、评课活动和生本教育课赛。各学校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着。主要在:课堂教学、前置作业、小组建设、小组合作交流、班级汇报等几个方面都做了一些探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还相当少。

三、生本家教育改革面临的几个的问题。

(一)彻底转变观念的问题。

1.学校、教师的转变。从学校的层面来看,生本教育课堂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学校不反对;从教师自身方面来看,教师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师本”教育模式,短时间内教学观念还很难转变过来。即使想转变,也不知道从何做起。何况还有一部分教师半信半疑,观望等待。为此,建议学校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教师生本教育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主动学习生本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如上面提到的一些书目和网址。

2.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长期以来学生也习惯了被动学习,等待老师灌输,一旦老师转变课堂模式,学生就不适应了。如何转变学生的观念呢?一是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训;二是教师可以通过讲清道理、与学生做真心朋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学科内在魅力打动学生,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生本教育相关热词搜索: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课堂模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生本教育”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生本教育"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155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