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2016-04-23 12:52:0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伤寒论读后感(共4篇)读《伤寒论》有感我学《伤寒论》有感班别:姓名: 学号: 成绩: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出现头痛,恶寒,流涕,无发热,不恶风,电话给我,我认真一想,这不是麻黄汤证吗?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体质不好,曾看李可的书...

伤寒论读后感 篇一:《读《伤寒论》有感》

我学《伤寒论》有感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出现头痛,恶寒,流涕,无发热,不恶风,电话给我,我认真一想,这不是麻黄汤证吗?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体质不好,曾看李可的书籍说可以加巴戟,于是麻黄汤加巴戟,把方子发过去,3天后我朋友给电话说感冒已好,并且没有了以往感冒完后的疲乏感,那时,很有成就感。觉得《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

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例如桂枝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加葛根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应的适应证不同,甚至药味相同,用药剂量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所以指导应用方证的理论只能是辨方证的“一元论”,即有是证用是方。最后还是要从方入手.一个方一个方的研究细心体会它的病因病机在何处,为何如此组方,为何同样的症状,却要以不同的方处之,.比如头痛,发热,恶风,汗出,桂枝汤主之,为什么头痛?为什么发热?为什么恶风?为什么汗出?必须一一找出所以然来,头痛者因伤于风者,先犯太阳,头为诸阳之会,太阳又有巨阳之称,所以头痛.发热者,风与卫搏,风与卫皆为阳,二阳相搏,则发热.因伤于风者所以恶风矣,汗出因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以桂枝下咽,阳胜则毙.伤寒不可如读小说,.必须要在一个字上寻其不同之处.比如伤寒论中,常有"反发热""脉反沉细"之语中的"反"字,这一个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应的意思,不应出现的症状现在出现了,就是不同之处,学者自续留心.比如大青龙汤证:伤寒,发热,头痛,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主之.与麻黄汤证相比较:伤寒,头痛,发热,一身尽痛,麻黄

汤主之.大青龙汤的症状其实与麻黄汤并无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黄汤中加石膏如鸡子黄大,为什么加石膏?就要从烦躁二字上寻病机了,烦躁多为阳明热症,正因为有太阳症与烦躁并见,说明太阳与阳明合病,则一发表之寒,二清里之热.这就是大青龙汤的病机所在,若读伤寒论每一个方,都能如此寻出病机所在,那你不是伤寒在大家,但也是学有所成了.还要注意轻重之别,大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俱为发表清里之剂,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为什么?因为大青龙汤是表寒重,里热轻,所以石膏才用鸡子黄大,而麻杏石甘汤则是表寒轻,里热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东京近畿大学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一时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小柴胡汤制剂成为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短短几年里,津村顺天堂成了世界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顶峰。但自1987年不断报出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新闻后,津村顺天堂于1997年破产,2000年其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对这一事件,一些人认为这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医界人士则认为,这是没有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并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让年青人学习《伤寒论》,并且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的错误论调。这说明,不辨方证,只是根据西医的诊断就给服小柴胡汤制剂,是造成所谓的“小柴胡汤副作用事件”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的教训,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即所谓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其次,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再次,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注重伤寒方剂的服用方法。比如在桂

枝汤证中,服药后须服“热稀粥一升余”,为的是“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还要“温覆令一时许”,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这是个发汗的好方法。我也曾单用这个方法治好我自己的感冒。那是前2个月,我那次刚开始感冒,有点鼻塞及怕冷,当时正在上班,没药吃,有点辛苦,因为怕冷,我就多喝热水,想暖暖身,喝到第三杯还是第四杯热水时,微微觉得身体发热有汗,怕冷的感觉慢慢减轻,同时无意中发觉,鼻子也没那么塞了,当时一个激灵,无论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都强调汗解,那如果我能让自己出汗,这感冒就应该好得了,说句不好意思的话,我自己也不愿意吃苦药,心想就用“热稀粥”法吧,打个电话给家人,让她们煮粥给我,想了想,要求加点葱白一起煮,解表散寒嘛,中午回到家里连喝俩大碗热粥,接着盖被避风焗汗并睡觉,嘿嘿,一个中午觉,病好了。

《伤寒论》博大精深,希望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做好治病救人的工作。

伤寒论读后感 篇二:《伤寒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得到的启示

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由药识证。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总之,临床症状,往往同中有异,异在何处?俱可从所加不同药物之中推测出来,所以因药识证,对于临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辨证选药。《伤寒论》中有些似乎相同的症状而所加减的药物不同,这些症状似同而实异。例如桂枝人参汤证,这是太阳病表证未罢,却屡用攻下,致使寒起中焦,痞利兼见,但这时表仍有微热而不和,所以治则是温中兼解表,桂枝

(伤寒论读后感)

人参汤就是用理中汤温里,兼用桂枝解表。但解表药桂枝为什么用至四两、多于解表的常用量呢?这是在里寒的情况下,桂枝辛温散邪,温可助阳,故斟酌加量。又如小柴胡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从不渴看,可知其微热不是里热外蒸,而是表未尽解,加用桂枝就用解表的常用量—三两。又如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由于心阳虚不能制水,肾水才欲上乘阳位,这样就必须壮心阳,降逆气,所以桂枝加桂汤用桂枝是五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镇水重用茯苓大枣,桂枝也用四两;四逆散之心悸加桂枝五分,桂枝加五分,只是原方量的八分之一,其量小可知,这就不是降逆气,而是通心阳。

总之,通过分析症状似同而实异的病理,以及素体的不同条件,和选药的不同,甚至药同而用量不同,从中可以把药物的认识,由肤浅引向深入。既能识证,又善于选药,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伤寒论》的目的。

伤寒论读后感 篇三:《粗读《伤寒论》有感》

粗读《伤寒论》有感

●粗读《伤寒论》有感(伤寒论读后感)

文/李光明 2010-11-12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被列入世界名著,我也浏览了《伤寒论》电子书,将感想/解读记录如下:

1.

【原文】:“(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病,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解读】:症状表明,所述“太阳病”、“伤寒”应是现代病名:流行性感冒,而流行性感冒一般为病毒性感冒。

张仲景命名该类病为“伤寒病”,就表明这类病症状恶寒,身体发热当然怕冷。身体发热其实就是病毒感染,人体抗体与病毒产生生化反应产生热量。

张仲景命名该类病为“太阳病”,该病症状多在头部,与太阳穴有关?抑或该病与气候有关,与太阳有关?太阳主大气气候,高气温有时会助长、滋生环境病毒。

2.

【原文】:“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十居其七。”(张仲景原序)

【解读】:说明古代得“太阳病”、“伤寒”死亡的人很多,这更说明该类病是传染性流行性。不但中国,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次感冒大流行,死于该病的人很多。现在的“非典”、“猪流感”、“禽流感”实际是人为制造的病毒性的基因层次的流感。现在,人类开始造出和使用基因武器?

感冒病毒,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比细胞简单,是“蛋白质分子碎片或片断”,自然界容易自发合成,特别在日照、气温作用下。所以病毒性疾病历史悠久,病毒它先于并伴随着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病毒性疾病,只有当人类认识水平达至分子生物学层次水平,才能解决它。我认为,流行性感冒、肿瘤、爱滋病均为基因分子层次的疾病,这些难题至今仍待人类攻克解决,但已正在趋近。

(伤寒论读后感)

3.

【原文】:“(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解读】:感冒分两类,不传染别人的,多为风寒性普通感冒。

4.

【原文】:“(七)、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解读】:仍符合现代情况,流感病程一般是一个星期。

5.

【原文】:“(一二)、太阳中巳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千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读】:从此句看来,张仲景将该类病命名为“太阳病”,似乎与头痛症状在头部太阳穴经络附近有关。

6.

【原文】:“(三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解读】:桂枝,解表药,葛根、黄芩、黄连有抗菌抗毒素作用,现代也用于治流感。但我认为药效弱。

7.

【原文】:“(四七)、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解读】:流感快愈时,鼻液带血丝。

8.

【原文】:“(九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病毒通过空气传染,作用于胸肺部,可伴咳嗽症状。

9.

【原文】:“(一一六)、微数之脉,镇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解读】:病毒通过肺部动、静脉血液交换系统进入血液,给治疗带来困难。所以,现代治疗流感、“非典”、“猪流感”、“禽流感”应及时行静脉滴注给药,效果较好。由于病毒侵入血液,改变了血浆的凝血机能,加上发热发冷,大面积影响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故流感影响人的“脉象”。

10.

【原文】:“(一二八)、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如何?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伤寒论读后感)

【解读】:得流感、“非典”、“猪流感”、“禽流感”后,因肺部发炎,产生胸痛、胸闷症状,未治愈易转为慢性肺结核。

11.

【原文】:“(一三六)、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读后感)

【解读】:流感久未治愈,转化为慢性肺炎或肺结核者,多虚汗。常见于幼儿。

12.

【原文】:“(二六二)、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解读】:绿豆汤有解毒作用,也可用于治流感!

13.(伤寒论读后感)

【原文】:“(三一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解读】:甘草是引药,桔梗气辛能散结。我认为,得了流感最好少用辛辣药物或食物,易扩散病毒。

14.

【原文】:“(三八四)、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人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不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解读】:霍乱是痢症,伤寒是风症。两者夹杂,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可能是病原中既有病毒也有细菌(如现在“非典”、“猪流感”、“禽流感”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另一可能是病人先感染病毒,抵抗力下降后再感染细菌。所以,用抗病毒药治流感时,也要辅以抗菌药。(伤寒论读后感)

15.

【原文】:“(三九八)、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解读】:感冒之后会明显感觉有些虚弱,这是因为感冒消耗了人体中与疾病斗争的一些“有生力量”----当然伴随了一些原先正常的细胞的死亡(主要在首先接触病毒的呼吸道和肺部)。食欲慢慢开始恢复。机体自身(血液)打扫战场,清扫人体内的死亡细胞,也是彻底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

总结:

看后觉得,张仲景《伤寒论》主要讲如何治疗“太阳病”、“伤寒”,其实就是治疗现代说的

感冒,特别是流行性病毒性感冒。从《伤寒论》记述可以看出,张仲景毕生接触了大量病人病例,并创造性地用中医阴阳说分析病例。也可看出,古代人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差,极易得流感,并大量死亡。也可看出人类进化的艰辛,至今一路上都在与流感病毒作斗争,这提示我们:人体难以对流感病毒产生免疫抗体,或许流感病毒变异(变种)太多。

张仲景《伤寒论》虽然是一千八百多年前汉代的产物,但对人们用中药预防和治疗“非典”、“猪流感”、“禽流感”等流感疾病仍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我认为,流行性感冒、肿瘤、爱滋病均为基因分子层次的疾病,病毒性疾病,只有当人类认识水平达至分子生物学层次水平,才能解决它。可怕的是,疾病未除,现在一些不良科学家、政治家利用基因知识研制和使用基因病毒攻击人类自身,酿出“非典”、“猪流感”、“禽流感”、“人造天花病”等一类生化疾病,这应当加以国际立法限制,就象人类限制核武器的使用一样。

(本文原创作者:李光明,保留著作权。作者邮箱szyatong@163.com)

伤寒论读后感 篇四:《《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看到这本书、确实让我心中一震:是啊,整日忙忙碌碌,忘记了起点,看不到终点,我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带着这个疑问,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本书。看后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上进的还是无所谓的,直接影响我们工作业绩质量。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静下心来做、总有收获--------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

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工作呢?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为零,把自己放空,一个人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工作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否敷衍了事、还是尽心尽力。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你可以选择维持现状,也可以选择拼搏进取,这就取决于你内心是否热爱这份工作,有无工作激情和进取心。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及早的认识到、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播种者、主宰者。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现场直播,永远没有彩排。也会在将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认识到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懂得了自我负责和自我激励。一个人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激励自己进步,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态度会影响工作质量、----工作质量决定了生活质量

态度(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案例:

书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木匠、抱着为老板工作的态度、去建了一幢楼房。 当他知道这是老板送给他的退休礼物时-------他有苦难言,后悔莫及。为什么?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只为别人工作"这种观念,不仅是对他人的敷衍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个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除非有知识;所有的知识是空虚的,除非有热望;所有的热望是盲目的,除非有爱。我虽然没有哲人想的那么深远,但我们都希望工作有意义、有价值、有一种成就感!

最后: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读后感、能给大家点启示、态度决定一切、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迎接新的挑战、再创新的辉煌!!!


伤寒论读后感相关热词搜索:伤寒论讲义 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

1、篇一:《勇于担当读后感》 敢于担当读后感(2016-03-01)

2、九色鹿读后感(共5篇)《九色鹿》读后感《九色鹿》读后感五年级:孙海琳曼三年级读后感三年级读后感篇一:森林报>读后感《森林报》这本书讲的全是森林里的事情。而在别的一些普通报纸上,尽刊登人的消息,人的事情 。可是,我们也很喜欢知道飞禽走兽和昆虫是怎样生活的。森林里的事情并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有自己愉快的节日,森林里也有森林九色鹿读后感(2016-03-09)

3、玩的就是公众号读后感(共3篇)《问题就是机会》读后感读《问题就是机会》有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职场亦然,所不同的只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应对方式。有的人选择退缩逃避,有的人选择积极面对,不同的选择注定了不同的结果。大多时候,问题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烦恼,第一反应就是抱怨。当抱怨成为习惯,会使人思想偏激、玩的就是公众号读后感(2016-04-12)

4、正气歌读后感(共4篇)正气歌观后感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 ——题记《正气歌》观后感“浩然之气”这个词,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它是一种存在于天地之间,一种非常浩大、刚强的气。说到浩气,不得不说到文天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正气歌读后感(2016-05-30)

5、差不多读后感(共5篇)导购应该这样说读后感-《导购这样说才对》读后感《导购这样说才对:有效解决终端销售最头痛的50个难题》作者是著名终端销售实战讲师王建四先生。这本书我是在三年前的时候读过,现在重新审视终端门店,很多生意失败都是导购都是因为和顾客交涉的第一句话没有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而失去这个顾客。因为当时在进行导购管理和差不多读后感(2016-06-03)

6、盗笔读后感(共4篇)盗墓笔记读后感《盗墓笔记》读后感----------刘丽宏说起有关盗墓的小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盗墓笔记》。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小说系列,讲述了一群长沙盗墓贼所发生的故事。故事起源于一份神秘的战国帛书,主角吴邪根据这份线索,发现了隐藏在帛书背后一个接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以及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这本书盗笔读后感(2016-06-06)

7、peigeisuibi读后感(共7篇)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培根随笔>读后感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名句“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暑假,有幸读了他的《培根随笔》,从中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哲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培根随笔》分为《peigeisuibi读后感(2016-10-06)

8、葬花吟读后感(共7篇)黛玉葬花读后感篇一:黛玉葬花读后感 宝钗、黛玉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葬花吟读后感(2016-11-07)

9、读后感结语(共7篇)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读后感结语(2016-11-09)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伤寒论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伤寒论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3719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