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后感:《呐喊》 鲁迅

读后感:《呐喊》 鲁迅

2016-07-05 16:07:51 编辑:zhangyanq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呐喊》 鲁迅,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呐喊》 鲁迅  高中毕业之 ...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呐喊》 鲁迅,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呐喊》 鲁迅

  高中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读过鲁迅先生的书了,对其的印象,也就模糊地停留在区区几篇课文上。当时觉得先生的杂文语气很冲,而小说的文笔晦涩难懂,一些童年的美好描写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对阴沉压抑的社会现状的描写就看不太懂了,多年后,反过头来再看,除了对一些熟悉的文章、段落、描写感到亲切外,结合自己的社会阅历,对文章确也有了新体会,“于我心有戚戚焉”了, 文笔晦涩已经变为简洁,人物形象似乎也变得更为鲜明,想来是因为自己见过听过一些类似的鲜明的实例吧。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是我重读鲁迅的开始,好多熟悉的文章。其中《自序》和《阿Q正传》是百看不厌的,《狂人日记》、《风波》、《孔乙己》、《药》、《故乡》、《社戏》读着也都有意思,《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端午节》、《一件小事》读着一般,《鸭的喜剧》和《兔与猫》最一般,尤其觉不出和呐喊的关联来。

  后面感兴趣的,还有《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以及一系列杂文,比如熟悉的《纪念刘和珍君》和费尔泼赖等,至于全集,先读完上面之后再看意愿吧。

  同时,有鉴于自己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不良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些句子也专门摘出来,多读多看,免得自己能看不会说不会写。

  《呐喊自序》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收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作品。自序中,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从文历程:少时家境殷实,后因父亲生病,家道中落,看惯人间冷暖,学洋务,知道了西医之学,有感于少时经历,改学医,志在医人身,后来又有感于国人的麻木不仁,弃医从文,望能用文艺改变国人的精神,医人心。

  虽然说先生自说当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但是也只在夏瑜坟上的花环处给了人希望,其他的结局都不甚美好:穷知识分子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死了,勤劳的单四嫂子的宝儿也死了,一贫如洗的无产阶级阿Q被当作革命党砍了头,至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谁知道是真的候补去了还是已经下了众人的肚子。通过这一系列故事,看到了社会的麻木、愚昧:革命不成功,人们也只是看客、谈客甚至人血馒头的买家;即便成功,对民众的根本也没有影响,尤其其中又有多少是如阿Q般只是希望得到“我想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的权利?真正的革命者慢慢的也就被纪念所遗忘,对乡村大众的影响,更只是“头发的故事”。这种铅云般的麻木愚昧,笼罩着整个社会,厚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只想大喊。通过这种大喊,想来可以惊醒几个铁屋中人,把希望留给未来。

  辛亥革命从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成功,因为其既没有动摇制度的大众根基,又没有开启民智,旁观来看,倒像一场闹剧。

  摘录:

  1、“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3、“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

  4、““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5、“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一件小事》

  说来有些不敬,但读起来的确很是欢乐,因为实在是标准的中式作文范本模式,或者应该说这就是作文范本的源头。

  标准格式基本如下:“某年某月某日,我去干某事,期间有些波折,我自己出于私利或警戒,冷漠应对。这时,有位平凡的小人物,一般是学生、售票员、扫马路的大妈等等,侠肝义胆,义薄云天,挺身而出,不畏强权,直面邪恶势力。作为旁观者和对比对象,我豁然省悟,自惭形愧,觉出自己的“小”来,并改正之。最后的结尾,这一件小事我久久不能忘怀,时刻警示着我,给我前进的力量云云”。哈哈!

  摘录(作文常见用语):

  1、“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2、“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面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狂人日记》(号称第一批白话文小说)

  在一个明白人眼中,这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但是这种明白人在其他人眼中却是疯子、狂人

  摘录:

  1、“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2、“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阿Q正传》

  呐喊的精华,百读不厌。

  先考据,读音在我看来是要读作阿Gui的,而不是阿Qiu。文章中自己也写了,写作Q,主要当时的拼音习惯是Quei,而且也用阿桂和阿贵举了例子,而且这个Q有个小辫子,实在是当时中国人的鲜明写照。

  本篇其实已经包含了很多《呐喊》中的其他小说了,看到阿Q说自己看过革命党看头,就想起《药》的夏瑜;看到讲到邻村的航船七斤被剪了辫子,那就是《风波》的起源了;革命后的变化,也是一番《头发的故事》。阿Q,正是当时大部分中国人(其实也是很多现代的中国人)的性格写照,自尊,自负,自卑,自私,愚昧,功利,封建,面子,欺软怕硬,随波逐流,麻木不仁,精神胜利。

  从一篇网上的文章中看到了关于不同角色视角的分析,感觉很有意思,似乎开启了我看小说的更高的欣赏层次,因为原本更多的是看情节。具体到这篇,原本是作者的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觉,如果通过字里行间分析一下每个角色单独的视角,就会非常有意思,阿Q对周围的人、城里人、女人、尼姑、革命是怎么一种看法,赵贵翁、秀才、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其他闲人对阿Q和革命是又怎么一个看法,每个分析都能写一篇分析文章了,举出若干证据来。如果是原来高中的语文课,就要有课外作业了

  摘录:

  1、“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2、“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3、“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4、“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5、“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6、“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孔乙己》

  最终落得“大约的确死了”的结局,孔乙己本身有很大的原因。

  即便是在所谓的万恶的旧社会,他本身再是一个书呆子,至少写得好字抄的了书,万不至于身死,关键在于其好吃懒做小偷小摸的毛病。主要是怒其不争,这里的不争,是争气的争,和祥林嫂不一样,那是抗争的争;其次才是哀其不幸,是因为孔乙己本质上算善良的,不拖欠钱,和小孩子也和颜悦色(善良的最低标准,在我看来是对待弱者不盛气凌人),却落得身死,而且没有任何人关心,是为不幸。

  至于社会,确是冷漠的,以取笑别人为乐,孔乙己的死,也只意味着拖欠的酒钱没着落了。但现今的社会就不冷漠了吗?大街上常见的残疾人乞丐,只见到人绕行,顶多是施舍几块钱,但确没有人去解救,包括政府机构。甚至很多这种残疾人都是“被”残疾,成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再甚至都己经成为商品而被交易,这己经不是冷漠,而是丧失人性了。

  反思我自己,遇到乞丐,会去解救吗?好像连施舍也极少….如此看来,我也是冷漠社会的一份子,并没有高尚到哪里去。

  摘录:

  茴香豆的四种写法

  窃书怎么能算偷呢?

  《药》

  人民的愚昧无知,是革命先行者的悲哀。

  抛头颅撒热血,是因为亲友的背叛,而对大众而言,只是“疯了”的评价,围观看客的乐趣,茶馆的谈资,和人血馒头的来源。《呐喊》自序中说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那时以为……现在呢?应该是教育吧,而且不应是填鸭式的洗脑,而是培养民众自我思考能力,包容兼收态度的真正的教育

  摘录: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明天》

  没看出什么大道理来,只是简单的感到单四嫂子的可怜和无助,再有就是觉得来办丧事的人,都是为了吃喝钱财似的,并没有什么同情心。

  没觉出旧社会的万恶来,可能鲁迅因为自己的经历,想鄙视中医的不靠谱吧,但即使是西医,就能保证治好?也不见得。放到现在社会,小孩生了病,送到医院盘剥一番后还是治不好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或者说,不是旧社会不万恶,而是当今社会也有这种恶。

  《呐喊》自序中说“不恤用了曲笔……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但好像也没说做了吧,而且从前文来看,没做的可能性较大。还是看不懂。

  摘录:““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

  《头发的故事》&《风波》

  明白人无奈的宣泄,但在大众看来,这类人却是“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

  《风波》才是现实乡村版头发的故事,外边革命,你方唱罢我登场,村里的影响只在于辫子要不要,不仅生活没有变化,连外边的基本信息都搞不清楚。写的很有意思,九斤老太、赵七爷、七斤嫂子的形象都活灵活现,尤其读到“文化人”赵七爷“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不禁莞尔。

  摘录:

  1、“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社戏》&《故乡》

  一去不复返的,美好的童年的回忆

  摘录: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鸭的故事》&《 兔和猫 》

  这两篇,描写的自然的动物。总觉得鲁迅的文章得隐喻点什么,旧社会的黑暗也罢,人民的无知也罢,但这两篇真的看不出什么来,百度中有些评论说描述了弱肉强食,但我只觉得描写出来的都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读后感:《呐喊》 鲁迅相关热词搜索:鲁迅 读后感

1、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篇一《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导读》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2015-12-17)

2、伤逝读后感篇一《《伤逝》读后感》 《 伤逝读后感(2015-12-18)

3、读鲁迅作品《在酒楼上有感》篇一《读《在酒楼上》有感》 读鲁迅作品《在酒楼上有感》(2015-12-19)

4、鲁迅选集读后感篇一《鲁迅选集读书笔记》 鲁迅选集读后感(2015-12-19)

5、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一《读拿来主义有感》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2015-12-22)

6、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300字篇一《读朝花夕拾有感300字》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300字(2015-12-27)

7、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一《《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想》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016-01-01)

8、《野草》读后感1000篇一《《野草》读后感》 《野草》读后感1000(2016-01-04)

9、野草读后感篇一《鲁迅《野草》读后感》 野草读后感(2016-01-14)

10、第一次读《呐喊》,初识那些文字与段落,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跃立于眼前。随着情节的变化,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亳无遮掩的,赤裸裸的抛在面前时,我不禁胸口闷疼,阵阵恶心。鲁迅《呐喊》读后感(2016-01-14)

11、鲁迅教子读后感篇一《鲁迅全集读后感》 鲁迅教子读后感(2016-01-15)

12、鲁迅选集读后感5000篇一《鲁迅选集读书笔记》 鲁迅选集读后感5000(2016-01-15)

13、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篇一《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2016-01-15)

14、野草集读后感篇一《鲁迅野草读后感》 野草集读后感(2016-01-16)

15、读后感二十四孝图篇一《《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后感二十四孝图(2016-01-16)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后感:《呐喊》 鲁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后感:《呐喊》 鲁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668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